奥数例8,求大神指点迷津完全看不懂

一道奥数题,知道了答案可是不太懂解答过程,求大神帮忙分析_百度知道8岁儿童的解奥数公式,成年人看不懂? | Geek笑点低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077083人加入此小组
 在学习奥数中的“还原问题”时,仔仔探究出新的解法,朱老师称之为“雍涵公式”。记者将这套解法拿给5名成年人看,他们觉得无法理解。朱老师称,她能理解仔仔的思路,但她自己也没办法操作出来。仔仔这样解奥数题你看懂了吗  题目:天天幼儿园有170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的3/4和女生人数的2/3相等,这个学校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名?  ■仔仔的解题方法:  3/4+2/3=9/12+8/12=17/12  170除以17/12=120  120乘以8/12=80(男生人数)  120乘以9/12=90(女生人数)  仔仔说,他的思路是将总人数先进行压缩,将其比例相加得出一个总比例,再用总人数除以这个总比例就得出压缩后的总人数,然后再乘以男女生各自的比例就得出结果。 当然,本人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解题步骤,这种题本来就是这么解的嘛。
+ 加入我的果篮
强烈要求果壳编辑器去除斜体字选项。
文字游戏小组管理员
方法完全没有错.男的3/4等于女的2/3,即男女比例为(1/(3/4)):(1/(2/3)),或者说(2/3):(3/4),于是男女人数分别为总人数*(2/3)(2/3+3/4)和总人数*(3/4)/(2/3+3/4).然而这已经是相当直接正常普通的做法了,只是lz提供的对此作出的所谓解释反倒太不好而已.."压缩"?压个喵吖= =
我看不懂在不会方程的前提下解这种题有什么意义,讲真你看出3/4=9/12,2/3=8/12的一刻就不用再往下算了
解题思路:设未知数x等于男生人数除以2/3已知:男生人数的3/4和女生人数的2/3相等可知:男生人数÷2/3=女生人数÷3/4=x所以x*2/3=男生人数x*3/4=女生人数所以x*(3/4+2/3)=170x=170÷(3/4+2/3)=170÷(17/12)=120所以男生人数=X×2/3=80女生人数=X×3/4=90 这是我逆推了解题过程
引用 的话:解题思路:设未知数x等于男生人数除以2/3已知:男生人数的3/4和女生人数的2/3相等可知:男生人数÷2/3=女生人数÷3/4=x所以x*2/3=男生人数x*3/4=女生人数所以x*(3/4+2/3)...如果顺着推解题过程已知:男生人数的3/4和女生人数的2/3相等那么必然存在A满足A的2/3为男生人数,3/4为女生人数因为A×2/3×3/4恒等于A×3/4×2/3所以A=170÷(2/3+3/4)=120……所以男生人数为80女生人数为90 这个小朋友只是把思路解释的一部分省略了而已吧……
引用 的话:为啥更看不懂了。 “因为A×2/3×3/4恒等于A×3/4×2/3” 怎么会得到 “所以A=170÷(2/3+3/4)=120” 不小心删了一行而且有段逻辑没说清(那么必然存在A满足A的2/3为男生人数,3/4为女生人数。因为A×2/3×3/4恒等于A×3/4×2/3)所以A×2/3+A×3/4=170所以A=170÷(2/3+3/4)=120
引用 的话:原来是这样~终于知道为什么了~还引进一个形式参数~难道这比方程还简单么(╯°Д°)╯︵ ┻━┻ 不一定简单但是有这个思路,就不需要列方程直接逆转以上思路然后算术就能求解——因为我记得我是2、3年级才学的方程之前都是算术求解但是咱们都知道,上学时间长了你接触的一切数学问题几乎都是方程问题,所以让你不用方程解答就很麻烦了就像学会说话之前我们都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让你饿了哭,渴了哭,排泄哭,烦了哭——绝大部分人绝对做不到……
引用 的话:所以现在回想我爸在我小学问他奥赛题时先用方程解出来,再用算数方法逆推给我讲,简直崇拜到不行 如果你有个亲戚家的妹妹,上高三时连(ab+cd)?都算不出来,还需要你给她补课你也能掌握这个技能的
引用 的话:额,你确定补到高考真的可以解决实质问题,看来跟我爸还是不一样,我爸是在我小学时可以跟我提三角函数,在我初三时可以跟我spd轨道,而我只能跟我妹妹说,结构决定性质,s型车有一层,可以装俩人,p型三层,d...不不不,我的意思是——为了配合她,我需要把一切方程问题简化为算数问题她才能听懂因为从我统计的结果来看,高考前的补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她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才能解开,正确率30%,一元二次方程从没在我眼前正确解开过——为了教会她一道题我大概需要我当年参加高考数学总用时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家当老师的很多但是在她面前基本都阵亡了——还包括他们的同事引用 的话:这个应该属于计算机语言里优化算法的问题了~难怪大多人想不到~没这么高深,一个智力水平中上的人,如果能把大脑归零到没有方程思维,短时间内就可以轻易理解这个解题思维,但可惜我做不到,所以我只能逆推。
引用 的话:你的解释为什么比例是颠倒的,我还是看不懂,任何算术方法都可以用方程逆推,这个我知道,也比较好理解,但是男的用女的比例乘,女的用男的比例乘,这个我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反过来乘的乘数是比例和一个设定的中间变量设一个中间变量为A,满足A×2/3=男生人数①那么A×3/4×2/3=A×2/3×3/4使用乘法分配律得出②(A×3/4)×2/3=(A×2/3)×3/4已知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因为A×2/3=男生人数③所以A×2/3×3/4=女生人数×2/3④化简得:A×3/4=女生人数因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70,A×2/3=男生人数,A×3/4=女生人数⑤所以A×(2/3+3/4)=170⑥所以A=120可得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90 只要知道这个逻辑关系,在不会写方程的时候,只能用算术方法,从第五步开始向前计算,先计算A然后反推回去哪一步有问题可以问
突然想起来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推出了柯西不等式(然而也仅仅是那几个不等式),如果来几个媒体过来炒一下我是不是也能成个小天才之类的……
引用 的话:最关键是,这个中间变量到底是如何引入,引入的原因是什么,你总不能给不懂代数的孩子凭空讲引入一个中间变量吧,这个A含义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你首先要证明存在一个A,才能假设A吧,这个是前提,只有搞清楚这...不好意思,刚才的回复看串了已自删不好意思。 我把这里放一个中间变量不是为了让这些孩子看懂,是为了让看帖子的人看懂啊亲!我不放一个这样的变量,我怎么说能让跟不上这个思路的人明白“把这个170这么一算得到的120就能满足这个条件”?如果你对A的意义不是很了解,我可以给你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班上有12个人,班上的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多两个,请问班上有几个女生。如果用那个设A的方法解题就是,设女生人数的2倍是A。所以A+2=12,所以A=10。所以女生人数是A/2=5这个过程中,A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设A?答:设A的意义只有简单的一个理由,如果一个人只会解方程的人不让他设女生人数=x这么解题,而去给他解释为什么女生人数=(12-2)/2而已。如果我不按照中间变量的思路给你把这个数字设出来,我怎么让你理解?如果按照孩子的说法“将总人数先进行压缩,将其比例相加得出一个总比例,再用总人数除以这个总比例就得出压缩后的总人数”所以这个数是120,你能直接看懂,那我楼上说的那些话,对你来说全是废话,你无视就行——但是总有人看不懂这个解释的过程,所以我要这么给他解释一遍。 关于另外两个问题:1.这个A为什么绝对正确,请看这段话因为A×2/3×3/4恒等于A×3/4×2/3;那么必然存在A满足A×2/3为男生人数,A×3/4为女生人数根据题意,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满足那个比例——这个你懂吧?而男生人数除以2/3这个数字一定是存在的,不管他是整数还是带小数部分的数字,所以A一定满足这个条件。你可以慢慢想,但是这各假设是绝对正确的2.A有什么含义A的含义非常非常简单,它存在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意义,那就是当A存在时,整个计算过程可以直接通过数字计算(配合八岁儿童的说法,不是代数计算而是数字计算),直接一步步的求出来,根本不需要假设未知量解方程,更不需要假设两个未知量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现在假设我把题目后边加一行字,要求你不用方程而用数学计算方法解题(小学常见题目要求)你怎么解?还不是要这么算。
引用 的话:其实这一个小时,我都在给A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但是呢你说仅仅是让我理解,我觉得并不贴切,因为你的所有做法我都是理解的,假设这个A用方程的思维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你的这个A恰恰是孩子所说的“压缩之后的人数”...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是想理解为什么通过这个计算就是一个压缩后的人数,对吗?很简单,我告诉为什么120是从哪里来的呢?而实际上这个120的关键在于哪里呢?120的关键在于他将“男生人数的四分之三等于女生人数的三分之二”理解为了“男生人数的二分之三等于女生人数的三分之四”——仅此而已三分之四的女生人数=170÷(3/4+2/3)=120
①这个等式你能明白吗?如果不能,请看下边的计算
因为把女生人数设成A,和把这个中间变量设成A,如果用方程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如果用方程思路解,则设女生人数为A,则男生人数一定等于A×2/3÷(3/4)所以女生人数等于170÷(1+2/3÷3/4)=90
②男生人数等于170-90=80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加黑的部分是完全不需要在纸面上写出来的,所以落在纸面上的就是女生人数=170÷(1+2/3÷3/4)=90;男生人数等于170-90=80——一眼看上去也很难理解
看到了吧,等式②实际上和等式①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你把等式①左右两边同时×三分之四,就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结果三分之四的女生人数=170÷(1+2/3÷3/4)×4/3=170÷(3/4+2/3)=120
引用 的话:看看了这个后,我想起我同事问我的一个题,是他儿子小学四年级寒假作业上的,真为我的智商捉急,题目是A+AB+ABC+ABCD=7531,问A=?B=?C=?D=?首先ABCD均为小于10的正整数若A=6(A大于等于7则等式左侧大于7777,A等于5则左侧小于7000)则C+D=7531111B+11C+D=865所以B小于8因为11C+D<=108所以B大于等于7所以B=7所以11C+D=88所以C+D/11=8因为CD为整数且小于10所以C=8 D=0
引用 的话:一种按照孩子的解释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把男孩和女孩全部无性别,想象成为泥人,泥人是没有性别的;然后,这个时候,男孩泥人站一对,女孩泥人站一对,就形成两个队伍;再然后,将两个队伍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叠,然后压...引用 的话:我们可以等到一个定理:A(a+b)=x+yxa=yb则x=Ab, y=Aa, 正好是交叉的 这里,ab是比例,其他的是正整数引用 的话:一种按照孩子的解释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把男孩和女孩全部无性别,想象成为泥人,泥人是没有性别的;然后,这个时候,男孩泥人站一对,女孩泥人站一对,就形成两个队伍;再然后,将两个队伍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叠,然后压...1.绝对能看懂2.我没解释原因的原因是:因为我把理由写在了下边,也就是通过等式②推导出的等式③——所以我没在上边解释而你找不到解释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没写在那里_(:зゝ∠)_ 3.括号里的1?我原话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为A,则男生人数一定等于A×2/3÷(3/4)所以女生人数等于170÷(1+2/3÷3/4)=90 ②很简单,因为170=女生人数+男生人数所以170=女生人数+女生人数×2/3÷(3/4)=女生人数×(1+2/3÷(3/4))
你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说的那么详细吗?很简单:这键鼠真TMD难用另外你觉得我说话语气有问题吗?没错,因为这键鼠真TMD难用,我在纸上从思考到验算,一共花了3分钟,写完的东西,在键盘上要敲击整整十分钟,然后在花五分钟把因为郁闷的心情而敲上去的抱怨的话一个一个的删掉——如果我当时把我所有的愤怒那你当撒气筒,我保证你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心平气和。另外我的文字请心平气和的朗读,不要把“你能明白吗”想象成一个用粉笔指着你的老太太说的,而要想成一个急着上厕所但是必须先把题讲完的倒霉催的新手老师捂着肚子说话。谢谢好的回复必然是冷静而缜密的,但是如果你的回复是用一个摁键不灵,敲三下按键才能打出一个字母的键盘+一个单击经常变成双击,选取经常失败的鼠标,外加隔三差五断网的网络发上去的,相信我你冷静不了。我建议,恩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不要把和你争论的任何人首先判定为一个“对你有敌意的人”,然后判定他说的话“必然带有敌意”。
引用 的话:一种按照孩子的解释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把男孩和女孩全部无性别,想象成为泥人,泥人是没有性别的;然后,这个时候,男孩泥人站一对,女孩泥人站一对,就形成两个队伍;再然后,将两个队伍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叠,然后压...其实你这是在钻牛角尖,这个问题没这么复杂这道题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核心是什么?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加减、缩放,来实现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从一般解法上讲:设女生人数为x,男生人数为y那么x+y=170;x*2/3=y*3/4;正常人的解法都是用x来表示y,或者用y来表示x而那个小学生的解法另走了一条路通过x*2/3=y*3/4这个等式,他可以使用第三个未知量A来同时表示这两个未知量然后用这第三个未知量A和前两个未知量xy的关系(因为这三个未知量已经可以相互表示),就可以得出这第三个未知量A和170的关系:A=170/(2/3+3/4)
说个好玩儿的:换句话说这道题还可以这么解170/(3/2+4/3)=170/(17/6)=60所以男生人数=60/(3/4)=80女生人数=60/(3/2)=90 有兴趣的话可以想想,为什么这么算也是对的,原理是什么。我想你保证如果我向你说可以说清楚,但是用笔来写还是挺麻烦的
引用 的话:我想问你一件事:你自己写的东西你自己能看懂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尤其是你的两个式子,第一个式子你根本没有解释原因就问我看懂看不懂,这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个式子,括号里面的那个1是哪里来的?我没看明白,...顺便说一句,我没有认为你的思维没意义的意思我只是在说,你现在做的一切对一道小学生算术题没有意义你也许是一个优秀的算法工程师,程序员或者其他什么的,但是你这样的思维当不了小学家教_(:зゝ∠)_换句话说你的思维也许能攻克一个世界难题,我的思路,好吧,顶多教会一个小学生如何计算一道两年后就完全没有难度可言的奥数题。仅此而已
引用 的话:按照你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设这个男生和女生等值的数字为A,你的核心目的是求出这个A,也就是60;而显然这个A的(3/2)倍是男生,(4/3)倍是女生,所以两个比例加起来最后得到的就是总人数是这个A的多少...说白了这道题只是简单地对未知量进行代换——只是和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解法上绕了个弯罢了,如果到小学四年级以后还有“请用二\三种方法来解该应用题”之类的题目倒不失为一种方法
引用 的话:中间变量的引入本来就不需要任何原因吧,就跟几何题里的辅助线一样,其实你爱怎么画,画多少条都可以,只不过有些辅助线对解题有用,有些辅助线对解题没用,有些辅助线用处大些,有些辅助线用处小些。你要是问一个学...说实话,上了高中习惯了用方程解几何的问题以后,我完全想不起来初中时辅助线的用法了——不过其实如果回去做大量的初中习题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能想起来的。初中的辅助线问题绝大部分都非常常规:角平分线、垂线,直径、半径、切线、延长相交……说白了就是背和试——和这道题目“记住但是不需要理解”的方法是相同的
引用 的话:aaaa + bbb + cc + d = 7513为什么不这么算呢?因为我脑子没转过弯没想到
引用 的话: 确实很多很简单的小学题也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不会。一道难倒理科研究生的小学数学题,记者专门请来专家分析解答,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做错】这是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目。一个正方形被两条线段分成了4个长方形,这...这么多人都做错的原因是他们都没做兼职家教?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神之塔】第一卷完全看不懂啊啊啊啊 啊!!!求大神解 ...
查看: 361|回复: 2
性别男&UID724021&帖子2426&主题293&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4&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4&好友0&注册时间&
男主角绝地反击,击杀了公牛,但却被女主角莱赫尔推下深渊,这尼玛是什么NC剧情,求各位大神告诉我还应该追下去吗?
公牛来袭之前,主角在感受什么“强大的力量涌入身体”,莱赫尔那个眼神就蛋疼死人了,这特么真的能追下去?
性别男&UID510507&帖子2905&主题209&精华0&龙晶5 &龙威0 &积分14&阅读权限100&好友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4&好友1&注册时间&
继续追,第一部撑死算是序章,没看到第二部已经连载多长了吗。
性别男&UID724021&帖子2426&主题293&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4&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4&好友0&注册时间&
继续追,第一部撑死算是序章,没看到第二部已经连载多长了吗。这三观都崩溃了有木有?女主角都黑了,大哥你实话实说后面有多虐,看俺有办法咽下去不
一只蟆拐四张嘴&&咬掉嘴巴全烂尾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之指点江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