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蒙古族中学住的大部分是蒙人吗

大部分亚洲和欧洲都曾被蒙古占领统治过,蒙古人能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属于蒙古领土吗?_百度知道
大部分亚洲和欧洲都曾被蒙古占领统治过,蒙古人能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属于蒙古领土吗?
古以来的说法是一是占领的这些地方原住民并没有发展成成熟文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中国对华南;二是灭掉一个国家并在其领土上设置机构达到足够长的时间、西藏都是属于这种情况,伊朗的胡齐斯坦。蒙古人的西征非常短暂,即使是分裂以后的各蒙古汗国一般都不超过百年、英国的苏格兰等地都是如此,仍然是部落制度,只有少数的脱离蒙古帝国的汗国才超过了百年、台湾均是如此,在当地的统治时间也很短,所以不能算作自古以来属于蒙古领土,一般都要超过百年,像新疆,但是已经应该算是一个新的国家了
采纳率:88%
就算说了是,那些土地也不可能还回
而我大中华就不同,在一固定区域统治了逾五千年之久不能,只改朝换代,改变政府,却从未灭国,因为他没有延续在一个固定区域的统治
历史上不是说崖山之后在无中国吗?
这个中国说的是狭隘意义上的。单指汉人政权,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史观。
这一点被日美欧等西方国家利用,做为否定中国六七百年的历史依据。
不能,因为他现在国力大弱,只能跟着老毛子混
收起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蒙古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名称: 鄂托克前旗蒙都驾驶员培训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镇(职业中学院内)
邮编: 016200
====== 友情链接 ======
中国企业在线
鄂托克前旗蒙都驾驶员培训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镇(职业中学院内)。我们会脚踏实地、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把我们的服务、经验和技术更优质的提供给每一位客户。我们发挥公司多年积累的优势与有利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进步,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创造大众的信心与价值,造福于大众富裕与安宁”的公司长期发展愿景。本公司坚持“信誉为本、服务大众”的服务宗旨。历经多年..
暂时没有添加任何文章。
公司产品暂未添加蒙古行思录第10集 鄂尔多斯-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蒙古行思录第10集 鄂尔多斯
热门标签:&
蒙古行思录第10集 鄂尔多斯
来源: 由用户
编辑:李利平
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中西部地级市,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万。 &这里是草原与沙漠交错的干旱地区,20世纪一度非常贫穷,近二十年以煤炭资源和经济迅速增长闻名。人均经济总量曾经排名国内第一。 本集,我们将游览鄂尔多斯东南部的准格尔旗、东胜、伊金霍洛旗、乌审旗。 鄂尔多斯在黄河的“几”字之内,西、北、东面都是黄河,东南和南面隔着长城与黄土高原接壤,平均海拔米左右。 前面讲过黄河两套,呼包二市的土默特平原叫前套、巴彦淖尔的河套地区叫后套。那么,黄河里面就是鄂尔多斯高原,俗称套内,还有一个套西地区,就是现在的阿拉善盟。 鄂尔多斯高原从地形特征上,分四块区域: 北部红色区域――黄河南岸是冲击平原区,大约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6%,主要是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的北部,其地质与巴彦淖尔和土默特类似。虽然从一方面看,这里适合农业耕种,但是恢复草原生态的呼声也很高,这也是整个鄂尔多斯的普遍矛盾――挖取资源?还是保护生态? 东部绿色区域是丘陵沟壑区,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30%,主要是市区、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南部。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耕种,适合林业牧业结合。 中部黄色区域是库布其、毛乌素沙漠,占总面积的40%,主要是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腹地。沙漠只能适度发展牧业,重点发展林业防风固沙。 西部紫色区域是波状高原区,占总面积的24%,主要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是传统的干旱型草原牧区。 鄂尔多斯历史: 鄂尔多斯高原在距今14万到7万年前,在南部的无定河流域(上图中下部那条黄色的线,就是无定河),就是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史称“河套人”的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那时候绿树成荫,水草丰美。 到了公元407年的时候,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条件依然很好,匈奴后人赫连勃勃在这里建立了大夏国,修筑了至今尚存的统万城。 抛开远古人类不说,最早的历史是大禹治水的年代开始,鄂尔多斯就开始有了明确的记录:渠搜国、荤粥、鬼方地。到了春秋时期,林胡人,也就是匈奴人占据着鄂尔多斯高原(上图,春秋地图)。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处于汉匈交替控制之中 战国时期:朔方城、魏国上郡、秦国北地郡、赵国云中郡、 大秦帝国“新秦中”“河南地”、 大汉帝国沙南县、西河郡、上郡, 匈奴帝国单于属地、 东汉又设五郡、直到东汉末年又成为匈奴的牧场。 这段时间的历史,如果深究下去,需要大量的史籍才能说明。我们简单的根据鄂尔多斯的地理条件推理一下: 这块沙漠为主的干旱的高原区,始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边缘地带。虽然历代中原王朝设置了郡县,但并没有大量的人口在此居住,也没有大量的农田开垦,这些郡县只是中原王朝领土的象征,是军镇哨所的驻地,类似现在的边防哨所,人口也都是军队和行政人员的家属居多。而除了城镇及其郊区外的大部分的区域,还是游牧民放牧的草原。 (秦汉有过大规模的移民、开荒种地,但是都因为战争等因素,没有延续下来)
前面曾说过内蒙古考古发现的话题,鄂尔多斯考古出土的很多匈奴墓葬,里面除了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外,还有很多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图案器物,尤其是一些金器、青铜器的造型和图案,有明显的欧洲西亚风格。 这种影响可能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河西走廊一带当时居住的白人国家乌孙、月氏人可能游牧到了鄂尔多斯地区,与当地的匈奴人有了一些贸易或交换。二是匈奴人可能游牧或通过军事进攻劫掠或征服了部分河西走廊的白人国家,从而吸收了西亚和欧洲的艺术造型。 南北朝和隋唐辽金元时期,鄂尔多斯依然是少量郡县区和大量游牧区并存的局面。 后赵国的朔州、大夏国的统万城(上图,16国时期的夏国); 北魏国的夏州、西安郡、灵州、盐州、东夏州; 隋朝的榆林郡、朔方郡、灵武郡、盐川郡; 唐朝的胜州、夏州、宥州以及各个都督府(唐朝的都督府,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俄罗斯某个加盟共和国,属于游牧民的领地,表面上归附大唐,实际上自治); 辽金夏元时期更多名称,我们不一一列举了。 西夏统治鄂尔多斯的时间比较久,超过200年。当时的鄂尔多斯是西夏的东南前哨,西夏占据高原与大辽大宋大金对峙多年。 这一时期的鄂尔多斯,和秦汉时代一样,大部分地区继续游牧,少量河流沟谷平原地区,设置城市,管辖为主,实际上的居民很少。 到了明清,鄂尔多斯高原第一次有了鄂尔多斯这个名字。这是统一东部蒙古的达延汗分封的右翼万户之一――鄂尔多斯万户的领地,就是“很多宫殿的意思”。因为这里是成吉思汗的陵寝所在地,有世代守护陵寝的土尔扈特人在此居住。 顺治时期,大清征服鄂尔多斯(基本没打,投降了),设置了札萨克盟旗――伊克昭盟,下属七个旗: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前期(准格尔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右翼前末旗(札萨克旗)。 这些旗大部分保留至今,只是鄂托克分出了一个鄂托克前旗,郡王旗和札萨克旗变成了现在的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 鄂尔多斯的近代史(主要是民国期间)非常有内容。蒙古王公的腐败生活、蒙汉矛盾、牧区农垦、日本人渗透和入侵、国共势力胶着、鸦片种植、独贵龙运动、抗日斗争、解放运动等等,我们在后续的旅行过程中,慢慢介绍。 鄂尔多斯是一个非常具有蒙古人文色彩的地方,大家不要认为鄂尔多斯就是煤老板,其实这里的蒙古文化保存的比较好。 第一个特色文化就是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活动,分别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初3共进行4次。其中,农历3月21日是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成吉思汗春季大祭――查干苏鲁克大祭。 第二个就是走奥特尔的草原游牧文化(奥特尔就是转场,逐水草的游牧)。 走奥特尔是避灾的方法。草原游牧民一直强调草场是公共利益,是大家共有的。在正常的年景下,各家都有相对固定的地盘。但是,一旦遇到灾年,受灾严重的牧民就可以赶着自己的牲畜走奥特尔,去到受灾较轻的牧民的草场,借牧自己的牲畜(当然,需要经过路过的和目的地的牧民的同意)。 这种互帮互助的游牧文化,虽然在现在的牧区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国家出台了铁丝网政策,牧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但是在内蒙古的一些地方,还是保留了下来,鄂尔多斯就是其中一地。 第三个是保存至今的鄂尔多斯蒙古方言、手工艺品(上图)、蒙古马种等。 鄂尔多斯蒙古方言是内蒙古四大蒙古方言之一,与内蒙古地区的其他蒙古语方言都可以听懂和交流,只是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保留了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究竟是传承了哪些古老部落的方言,还有待研究。如果真能有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证明古代那些历史悠久的部落在草原上是如何交流的,语言差异和共同点多大。 蒙古马三大名种之一――乌审马,产于鄂尔多斯乌审旗,另外两种是乌珠穆沁马和克什克腾铁蹄马。 乌审马体格较小,肩稍长,尻较宽,蹄广而薄。其特点是体小灵活,性情温驯,适合沙漠地区骑乘和驮运。骑乘每小时13~15 km,日行50~70 km,最快能日行100 km以上。近年来,乌审旗数量剧减,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3万匹减少为如今的2000匹,濒临灭绝的危险。 第四个蒙古文化是辉煌灿烂的蒙古族婚礼――鄂尔多斯婚礼,如同印象丽江一样,这是来鄂尔多斯旅游必看的节目。演出除了展示一些婚礼习俗外,最特色的就是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服饰,尤其是女性服饰,特别漂亮。 鄂尔多斯还是音乐之乡,著名的歌唱家、民族歌手辈出。腾格尔、凤凰传奇的女歌手玲花都是鄂尔多斯人。 鄂尔多斯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煤炭占全国的1\6,天然气占1\3,稀土高岭土占1\2。另外,石油、天然碱、芒硝、食盐、硫铁矿、泥炭、石膏等储量都非常大。 鄂尔多斯的阿巴斯白山羊绒,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上图就是鄂尔多斯最早的驰名商标――鄂尔多斯羊绒衫。 在鄂尔多斯叫做蒙古大汗右翼鄂尔多斯万户和内札萨克蒙古伊克昭盟的中前期时代,也就是明朝中后期和清朝中前期的时候, 鄂尔多斯近十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的地区,养活几万蒙古游牧民还是可以的。 从乾隆开始的逐步放垦内地移民,到民国初年达到第一次开荒高潮。再到抗战时期,伊克昭盟是内蒙古中西部大量逃亡人士的避难所。解放后,伊克昭盟人口激增。20世纪70、80年代伊克昭盟相对比较贫困。 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热潮达到了顶点,鄂尔多斯的奇迹也迅速发展。 康巴什新区(上图)。 鄂尔多斯的经济是内蒙古最好的。大量的固定投入、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了,道路桥梁、楼堂馆所、公共设施都建设好了,未来的鄂尔多斯人,就是应该合理的利用资源,持续发展。 讲完鄂尔多斯市的大概情况,我们开车出发,从距离呼和浩特最近的准格尔旗开始游逛高原。 准格尔旗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不算大,人口30多万,在内蒙古算是多的了。2000年以前,这里是国家级的贫困县。2000年以后,在中国百强县里排名第12。 关于准格尔旗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就不多说了,煤炭为主的地方,整体情况和鄂尔多斯一样。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城市建设非常好,整个鄂尔多斯所有的旗,城市建设在内蒙古绝对是第一流的。其基本特点是:街道宽阔整齐干净卫生、公园绿化好、公交配套完备、大酒店大商场很多,都是现代化的小型发达城镇标准。 准格尔,蒙古语,左的意思,这个旗正式的名字是鄂尔多斯左翼前旗(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也是这个意思)(鹿鼎记里,韦小宝说康熙要封噶尔丹为整个儿汗,就是这个准格尔汗的意思,左翼)。 历史上的准格尔在新石器时期,也曾经有仰韶文化的人群从河南陕西迁入这里农垦,后来由于气候变冷,逐渐变为草原。 历史上的准格尔旗和鄂尔多斯的历史大致一样,历代中原王朝设点管理,但大部分时间和空间,都是游牧民的领地。比较有名的历史点有: 隋炀帝北巡,在胜州的榆林县大宴突厥、契丹、和奚等各部酋长3500人,那是相当牛掰的场面。胜州榆林县,就是现在准格尔旗北面,紧靠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古城遗址(除了名字,现在地面上基本上不剩什么了)。 五代十国时期,西北有个叫藏才族的小部落(应该是和党项差不多的羌人),占据了准格尔,首领起了个汉族名字叫王承美,他先是归附大辽,大辽准许他在现在的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建城(现二长渠村古城)。 后来他又归附北宋,北宋赐名丰州,与陕西的神木、府谷合称“河外三州”,是对抗西夏和大辽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存在了近200年。直到北宋亡于大金国后,才被西夏占领,请看上图。 准格尔旗南部纳日松镇的著名的油松王,就是北宋英宗年间天然落种而成的,这是准格尔旗比较值得去的旅游景区了,就是位置实在有点偏。 大清国,内扎萨克蒙古,西部二盟之一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在的准格尔旗,理顺关系了吗?反正我认为是叫鄂左前旗挺好的,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万户、左翼(东边)、前旗(南边),多清晰的地理特征啊。 现在叫个准格尔旗,汉人不知道啥意思,蒙人也分不清是哪个地方的左翼旗。 准格尔旗的旅游资源特别分散,大部分都不在主要的公路附近。从最北的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往南,在布尔陶亥苏木,有准格尔的王爷府,1868年第九代准格尔札萨克王爷修建的。 准格尔王爷府,和内蒙古其他王府一样,都是清末民初的中式建筑(直到清末,内蒙古的王公都还是住在蒙古包里,没有盖中式的王府),当然了,大部分毁于文革,近年返修了。 准格尔旗因为距离呼和浩特和包头非常近,在中华民国时期,发生了很多很多历史事件。从王爷的故事,到百姓的故事、革命的故事都有。这些历史,我大部分是通过内蒙古文史资料获得的。这套书大概有100多本,大部分都是王公、名人、革命家的回忆录,是了解内蒙古民国历史的珍贵资料。今后,我会挑选其中有价值的,整理出来,给大家看看。 再往南,过了荣乌高速(山东荣成到内蒙古乌海),纳日松镇有个阿贵庙和阿贵庙保护区。说实话,能来这里的人算是非常资深的驴友了,地点确实太深了。 阿贵庙在内蒙有好几个,东部西部都有,为什么?因为阿贵是蒙语――洞穴的意思。凡是建在山洞、峭壁上的寺庙,都叫阿贵庙。 这个阿贵庙大概是1000多年前开始有的,当时主要是类似云岗、敦煌等地,非朝廷大规模的官方行为,只是僧侣和信徒感觉这里地势、山体比较神秘,自行开凿的石窟。后来陆续有了很多的壁画,到了清朝,大力推进蒙古地区佛教化的时代,加盖了一些庙宇。文革期间,这么偏避的地方也没有幸免,大部分都被破坏了。阿贵庙和油松王离的不远,这里被开辟为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独特的植物资源。 准格尔旗最大的寺庙是准格尔召,位于准格尔旗最西部的准格尔召镇境内。建成于1623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当时蒙古鄂尔多斯万户部落的一个首领多尔济所建。 大明帝国赐名宝藏寺,后来大清帝国赐名宝堂寺,蒙古名叫额尔德尼苏木,也就是珍宝庙的意思。这个召庙经过历代扩建,到民国时期,是伊克昭盟最大的寺庙。(后来结果一样,文革大部分被毁) 从准格尔召往西不远,我们就到了鄂尔多斯市的老市区――东胜区。 东胜区就是以前的伊克昭盟政府所在地,后来伊克昭盟改成了鄂尔多斯市,这里变成东胜区。再后来鄂尔多斯市政府搬迁到新区康巴什,这里还是东胜区。虽然不是政府所在的区,但整个鄂尔多斯的最大城区,中心城市还是东胜区。 东胜的历史和鄂尔多斯一样,就不多说了,名字源于“胜州”,东边的胜州――东胜州。 清朝时期,这里是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也就是俗称的郡王旗的牧地。后来随着汉人移民的迁入,清末设东胜厅,成为伊克昭盟七旗一厅之一。 民国时期的东胜,基本就是一条街道的超级贫穷小镇。如今的东胜,那绝对是内蒙古数一数二的现代化美丽城市。城市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里有一个秦直道旅游景区,秦直道,陕北人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武帝乘凉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胜区西边,有个小湖叫泊江海子。有一段时间,有很多遗鸥在这里栖息,于是就建了一个世界珍禽园,简称世珍园旅游度假区。 上图,传说中遗鸥成群的湖泊。 到了现场,才知道这里的湖水好几年前就干了,遗鸥早就飞走了。 东胜往南三十公里,就是鄂尔多斯市的政府新区――康巴什 从一方面看,在沙漠里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展示了鄂尔多斯市政府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个城市修建的绝对是国内一流水平,设计费一看就是花了很多。从道路、布局、园林绿化、小区、公共设施等等方面都是非常高水准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真是非常的好。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整个城市有点浪费。不论你说高瞻远瞩也好,大胆尝试也好,放着一个东胜区不去完善和有机改造建设,另起一个新区是不是有些浪费。 其实鄂尔多斯真是一个说不清的地方,很多人质疑这里某些现象。但你不得不承认,鄂尔多斯一直在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工矿企业也承担着绿化沙漠植树造林的义务(钱包鼓鼓的老板们真的也大面积的植树种草呢,不然鄂尔多斯的草原可能大范围沙漠化了) 康巴什往南不远,就到了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伊金霍洛旗。 清代伊克昭盟盟旗制度开始的时候,这里是属于郡王旗的,也就是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乾隆年间因为成吉思汗陵寝的重要性,就从伊克昭盟各旗抽调人口,又从乌审旗划出地方而设置了一个特殊的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札萨克旗。 解放后,郡王旗和札萨克旗合并,改名字为伊金霍洛旗(蒙语,圣主陵园)。 现在的伊金霍洛旗,除了成吉思汗陵寝外,还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化工基地,具体到什么地步,我们后面可以看到。 康巴什紧挨着伊旗政府所在地阿腾席连镇,镇的北面,就是清代的郡王府。 郡王府,是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王府。 清军入关前,鄂尔多斯首领额林臣降清,被封为多罗郡王,并任第一任伊克昭盟的盟长。此后,虽然贵为郡王,但实际上真没啥钱。我们说过,鄂尔多斯以前非常贫穷,人少、牲畜少,啥也没有。郡王一直都住蒙古包,到光绪年间才盖了十几间瓦房。 再往后,民国了,伊克昭盟的土地放垦了,种粮食多了,财政收入就多了。于是,年,第十五代郡王花了13800多银元(郡王旗一年半的财政收入),盖了八年,盖成了郡王府。(这里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末代王爷奇忠义的家) 郡王府往南,就是成吉思汗陵,关于成陵的介绍和各类祭祀活动的细节,请大家参考其他文章,非常详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历来就是达尔扈特人(守陵人)的领地,既不属于郡王旗,也不属于札萨克旗,当然,解放后就都合并了。 到了郡王旗,我们顺带讲讲末代蒙古王爷奇忠义的故事,不一定有多么的精彩纷呈,但是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很多历史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 一、家族与家世 奇忠义蒙名为“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奇渥温”是家族姓氏,“孛儿只斤”是氏族名称,“伊尔德尼博录特”是本人名字。汉名取家族姓氏“奇渥温”的谐音为姓,忠义为名。老先生于1927年诞生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府里。 奇忠义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公元十六世纪,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巴图蒙克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即命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统领鄂尔多斯部,并担任济农,担负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陵的神圣职责。巴尔斯博罗特即是奇忠义的18代先祖。至奇忠义的13代先祖额U臣时,清朝代明而立,额U臣率鄂尔多斯部臣服清朝。清世祖颁诏封额U臣为 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并执任鄂尔多斯济农。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思是“宫帐群”,也译作“八白室”,成吉思汗去世之后, 窝阔台汗为了纪念圣祖,在哈拉和林建立了纪念宫帐,祭祀成吉思汗的遗物,称为“鄂尔多斯”。适应游牧的传统,也受到战争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八白室辗转迁徙,行遍万里草原,供人们瞻仰。清朝初年,八白室迁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该旗也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为“圣主之陵园”。(注意,成吉思汗陵并不是真正的陵墓,而是祭祀的落脚点) 奇忠义的曾祖父特古斯阿拉坦呼雅克图郡王在世时,辛亥革命爆发了。1911年12月, 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独立”称帝,举世“登极大典”,年号“共戴”。并向内蒙古各旗发出《劝降书》、《优待条件》和各种文告。担任伊克昭盟副盟长的特王会同盟长阿拉宾巴雅尔等人,认为内蒙盟旗世受清恩,为了维持盟旗制度不变,继续拥护民国政府,特王得到民国政府褒奖,晋封和硕亲王。 1937年,奇忠义10周岁时,日军侵占了包头,策划攻占成吉思汗陵,以占领“蒙古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并派特务乌吉达(真名内田勇四郎)前往伊旗,企图协迫鄂尔多斯各旗王公将成陵迁往包头。奇忠义的祖父临危不乱,致函盟长沙克都尔扎布召集各旗王公开会,据理力争,反对迁陵,挫败了日寇阴谋。 二、启蒙之路 奇忠义自幼受的是具有草原特色的王府教育。 从5岁开始,奇忠义从父学藏文、念经书,每天还要向佛像叩头。起初叩头7次,后来增加到108次。学习了一年藏文,奇忠义已经会认、能诵,遂师从祖父学习满文,主要是以清朝《圣旨》为讲解对象,理解“忠、孝、仁、爱”。1933年,奇忠义正式拜师学习蒙、汉语文、数学、历史(特别是家族史)、政治。并在1939年春到郡王旗衙门当了3个月的练习生,接受从政训练。(蒙古贵族当时还是很看重教育的,这主要是受大清国的影响) 当年秋天,12岁的奇忠义经沙盟长批准,成为袭一品衔的头等台吉,名符其实的王族成员。受爵之后,其父巴图吉雅记名札萨克、镇国公给他起汉名“奇忠义”。 三、初涉政坛 1941年春,奇忠义随其父巴图吉雅赴陕坝谒见 傅作义将军,他通过旗里交好的仕官与国民党驻旗官员商议,并经祖父同意,在1943年秋担任了旗保安司令部军需处长。 四、宦海风涛 1945年春,伊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病逝,奇忠义多方运筹,以骏马、鸦片等厚礼交好国民党伊盟警备司令 陈玉甲,7月份,由行政院任命图亲王为绥境蒙政会委员长、伊克昭盟盟长兼保安司令长官。奇忠义任财经委员会委员。 1945年11月底,奇忠义的父亲巴图吉雅病逝。图亲王力排他议,宣布“长孙奇忠义登记为记名札萨克,并立即电报蒙藏委员会备案”。第二天吉时,为奇忠义举行了记名大典仪式。 五、流离之路 1948年,伊克昭盟的 乌审旗、 鄂托克旗的广大地区已经解放。为加强对蒙旗王公的控制,绥远省政府主席 董其武敦促图王携家眷前往 归绥。图亲王主持了在包头召开的“伊克昭盟冬季防务工作座谈会”,图亲王向参加会议的伊盟各旗王公仕官分析了形势,提出面对国共两党的战争,我们应该采取中立的态度,既不背离中央,也不对抗共产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地应付局势 六、逃脱樊笼
面对解放军的逼近,奇忠义等王公逃往银川,处在宁夏马鸿逵的控制之下,何去何从,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如果冲破牢笼,回归家乡,可以同家人团聚,但是,家乡已经“赤化”,共产党如何对待“封建王公”,是否会像外蒙古那样斩尽杀绝,尚未可知;如果以“国大”代表身份飞往广州投靠国民党,国民党固然欢迎,但是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个人背井离乡,前途又在哪里呢?思前想后,奇忠义认为:祖父在世时已经授命与共产党接洽和平解放事宜,并与共产党代表达成了协议。本人与共产党并无仇隙,回返故乡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奇忠义于是寻机逃脱樊笼,回到郡王旗家乡。 七、选择 奇忠义返回郡王旗时,伊盟盟长鄂其尔呼雅克图任命22岁的奇忠义为郡王旗札萨克,承袭多罗郡王爵位。1949年6月,隆重举行了奇忠义继承王位即札萨克位的就职典礼。奇忠义遂成为郡王旗的最后1位札萨克、末代王爷。 1949年 8月5日,郡王旗召开了群众大会,正式宣布郡王旗全体军政人员和平起义。8月下旬,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派师长邬四儿带骑兵部队到郡王旗“营救”奇忠义。奇忠义一行逃到杭锦旗的特木盖地区。国民党绥远省当局仍不放弃对奇忠义的拉拢。董其武发来电报,任命奇忠义为伊克昭盟副盟长。但是,没过几天,董其武又发来电报,称“绥远省准备起义”,征询奇忠义的意见。奇忠义当即复电:愿意追随董其武先生起义。 日,绥远省和平起义。 八、新的历程 奇忠义回到郡王旗后,即将旗务正式移交给东郡工委,并向全旗宣布“从今日起,我们世家300年的统治权,正式返还于人民”。 1950年3月,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奇忠义被选为第一任郡王旗人民政府旗长。 九、“文革”罹难 1966年春,担任副盟长的奇忠义主持召开杭锦旗、达拉特旗两旗的分水会议,会议上,奇忠义惊讶地第一次听到“造反”这个词。不久,奇忠义本人就成了“造反”的对象。 返回盟里后,8月16日,奇忠义的办公室来了40多名 红卫兵,宣布“经红卫兵司令部研究,决定把你揪出来,进行隔离审查!”随后,将一块写有“反动王爷、历史反革命”字样的纸牌挂在奇忠义脖子上,便押着他游街示众。在随后12年的“牛棚”生涯中,奇忠义多次被批斗、殴打,腰被打断,肋骨断了7根,历经非人的折磨 十、桑榆为霞 1978年12月,中共伊盟盟委对奇忠义的错误结论作了彻底的纠正。1979年夏,奇忠义当选为盟政协副主席。后来,又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直到2007年去世,奇忠义仍是世袭的济农,主管成吉思汗祭奠。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成陵参观时,也都由他陪同。几十年来,奇忠义一直以祖父图布升吉尔格勒和硕亲王为楷模,忠实地履行日祭、月祭、季祭。 末代王爷奇忠义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民国时期的蒙古社会的实例,我陆续会给大家讲一些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历史,到一定时候再总结一下,看一看内蒙古现在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成陵往南继续走,就到了札萨克镇,也即是以前的札萨克旗,旗内有很多的寺庙,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分散,我就没有深入进入。 从札萨克镇的新街高速出口出来,就进入了陕西省地界。我们先去看一个大湖:红碱淖。 听名字就是知道,这是一个蒙古语命名的湖泊(淖尔)。这里以前曾经是伊克昭盟的地盘,现在归了陕西省,说到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黑地”。 大家看地图,从山西的河曲县,到陕西的靖边县,明长城非常明显的存在着。按说,长城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游牧草原的分界啊?为什么现在长城北面一大片地方属于陕西呢? 清初,为了防止蒙古人和汉人造反,防止他们互相串通,就在长城以北设置了五十里的禁地。在这个范围内,不允许汉人进入耕种,也不允许蒙古人进去放牧。这里,就是黑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最北部这一块(后来范围扩大了)。 有这么一个黑地,谁都心有不甘,后来为了粮食和钱财,大清朝廷慢慢的就放开了。于是,这片黑地大部分都变成了农业区了。这从地图上的地名就可以看出:长城以内的农业区,地名都是以人为本的,刘家庄赵家堡之类的。而牧区的地名,都是以自然特征为主的,蒙古语都是用:山、井、泉、湖、树这些来作为地名的(非常淳朴的自然观念,大地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家的)。 黑地的地名,就是混合的:可可盖,大昌汗、巴拉素这些明显是蒙语地名;麻家塔、白家庙、孟家湾这明显是汉语的地名。 回到红碱淖,听名字就知道是个盐湖,盛产盐碱。我们从高速出来,已进入陕西,就感觉到处都是运煤车和破烂的公路。整个红碱淖周围都在修路补路,交通状况极差。 到了红碱淖,已经开发成了著名的大型旅游景区了。门票很贵,于是,找了个当地人从小路带进去(中国景区普遍现象),到了湖边看了看。湖还是很美的,很大,可是周边开发的就不敢恭维了,形容一下:乱七八糟、宰客懵人。简单看了看,赶紧走人。 从红碱淖上高速,在陕西境内的榆林市,继续南行100公里,在横山县(陕北著名养羊大县,放牧有传统)出高速,穿过一段乡村小路,就到了统万城,上图。 关于统万城,我们要从南匈奴说起。 东汉末期,南匈奴内附,居住在内蒙古、山西一带。南匈奴自认为是有汉家血统,就经常派人去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曹操时期,南匈奴的左右贤王,因为自己有大汗公主的血统,所以把自己都改姓“刘”,成为了刘豹、刘去卑。这时候的南匈奴,部分贵族大臣都已经完全汉化了。 后来到了西晋、十六国时代,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建立了“汉”国(史称后汉),而刘渊的族侄刘曜又建立了“赵国”(史称前赵),这两支匈奴仰慕儒学、推崇汉化,最后都基本汉化,后代融合在河南山西汉人里了。 右贤王刘去卑的儿子刘猛则作为匈奴的军队统帅,继续在草原征战。 这时候,鲜卑人逐渐从大兴安岭山里走出来,开始融合留守的匈奴部众,逐渐强大起来。因为通婚,所以父亲是匈奴母亲是鲜卑的这部分人,被叫做铁弗匈奴。 刘猛的儿子,就娶了鲜卑女子为妻,生了儿子,叫刘虎。 铁弗匈奴首领刘虎一开始投靠鲜卑人,后来因为他们嫌弃鲜卑人文化程度不高(我是大汉皇室后裔,姓刘,你们鲜卑人连个文字都没有,太落后),就去投奔了他的族兄“前赵”的刘曜(前赵后来被羯人石勒的后赵灭亡) (上图,1000多年依然保存的城墙塔座) 此后,刘虎的部众和子孙,一直和拓跋鲜卑人死磕(有点类似足球的同城转会,一旦背叛,就成为仇人)。打了几十年,鲜卑越来越强大,刘虎的孙子刘卫辰倒霉遇到了北魏的著名厉害的道武帝拓跋,被杀的几乎整个宗族覆灭,还好他的儿子跑了,这个儿子叫刘屈孓,匈奴名字叫勃勃,当然,很多书里也管他叫刘勃勃。 (上图,统万城内部) 刘勃勃跑到了后秦,投靠了皇帝姚兴,姚兴看他一表人才,就重用他,封为将军。 刘勃勃在朔方(河套一带),收罗了各种杂胡、通婚的鲜卑等好几万部众,人马达到了数万。 公元407年,刘勃勃叛后秦自立,自称大单于,国号大夏。 为啥叫大夏呢?因为16国时期,各个国家立国选国号都要追寻皇室渊源,比如秦、燕、赵、魏、汉这些,你得有来源才好糊弄老百姓。刘勃勃一看,前面人把各种春秋战国国号都选得差不多了,剩下那些南方的楚、吴、越这些也太不沾边了,勃勃一怒,干脆咱们从夏商周那里找,哥们直接溯源到第一个夏朝,比你们都正统,所以叫了夏国。 立国期初,刘勃勃干的不错,连续打败了鲜卑薛干三部、姚兴的后秦、南凉秃发鲜卑。 公元413年,刘勃勃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筑都城,名曰统万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要统治万邦,所以叫统万城(可见他的汉语水平是相当高的)。 刘勃勃又说:他们家老祖先本是匈人,从漠北南迁,因为自己的语言和汉人的不同,所有就随了母亲的姓――刘。现在看来,这是不对的,不合乎古礼所以要改姓。因为他当了上天之子,就说明他的美好显赫的生活是和上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姓“赫连”。 后来,赫连勃勃在乱世之中,联合这个、打击那个,也混的不错。尤其是趁着前秦被灭的空档,417年攻占了长安,并在那里称皇帝,不叫大单于了。但他没有在长安办公,那时候南方的晋国还挺强,老是北伐呢,经常能干到长安洛阳。于是,勃勃回到了刚刚盖好的统万城。一直住到425年,在统万城去世。 看上图,赫连勃勃还发行了钱币呢――大夏真兴还是太夏真兴?(内蒙古中西部方言形容打麻将手气旺,都叫“兴”,看来是从这儿来的,以后打麻将想赢钱的要揣着这个铜钱了) (上图, 统万城附近的千年古柳) 好日子没几年,427年,世仇北魏的拓跋鲜卑就攻取了统万城,勃勃的后人在平凉继续称帝到431年,大夏国被北魏彻底灭亡。据说陕西延川县东南六十里的白浮图寺那一带,是刘勃勃的家族墓葬。 赫连勃勃的故事还很多,比如他爱杀人、比如他在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非常有帝王风范的等等。十六国时期,这样的帝王故事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但我认为还是大同小异,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到更宽的层面上来看。就是游牧民的汉化问题。 赫连勃勃是匈奴在中国最后的痕迹,其实他的汉化已经很严重了,虽然他也想恢复匈奴的民族文化,但毕竟大环境不允许,大汉帝国对于周边的游牧民的影响太深了。在那个时代,大汉就是文明和先进的象征,是所有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追逐大汉文明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东西方交往的断绝。这些游牧民接触不到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文字和书籍。所以,被铁弗匈奴鄙视的拓跋鲜卑最后坚决彻底的汉化了。 后来,直到突厥内讧,西突厥被迫西迁,才又打开了东西文明沟通的渠道,大唐才迎来了一个国际化的大时代。 契丹女真就是因为被西夏、回鹘这些国家阻隔,对西方接触太少,最后也彻底汉化了。后来的满清也是,西方和北方有蒙古人在阻隔着他们与西方的交流,满洲人汉化更加彻底。 再说统万城吧,统万城被当地人叫做白城子,因为它的建筑都是白色的。统万城也不是凭空就选址建造的,这里是汉朝奢延城的旧址。统万城被北魏攻破之后,继续沿用。隋唐时候是夏州所在,西夏后来占据了统万城,所以,西夏立国选的国号是因为被封为夏王而来,就是从这里来的。 994年,统万城被北宋攻占,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废弃至今。 现今的统万城,最有价值的除了保留的城市和建筑本身外,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很多史书记载,当时的统万城周围,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现在我们去看看,情况如何呢?(上图,解放后还有附近村民曾经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现在都被清理走了) 首先从河流角度看,无定河及其支流黑河、卢河、纳林河、海流兔河、红柳河依旧在流淌,尽管水量不大,但在如此内陆的地区,有这么多的水系,实在是非常难得。仅从这一点上看,就可以想象1600年前,这里的确水草丰美。 上图,统万城周边地区最常见的植物――旱柳,也叫砍头柳,当地居民在这种柳树树冠茂盛的时候,把树冠砍掉烧火,树冠还能重新生长。 其次,曾土地和土壤上看,无定河东部陕西境内,基本上还是黄土高原的地貌,大部分都是黄土丘陵,只有在河流冲击的沟谷地带适合耕种。
千沟万壑的地形也不适宜大规模的马群、牛群放牧,只能是少量的牧羊人翻越沟谷寻找牧草。这个漠北大草原完全不同。从这一点上看,这片区域也养活不了多少的人口,这里与人口稠密的中原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沙漠的侵入已经非常明显了,毛乌素沙地从西北方向逐步移动,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统万城西部,应该不是现在的布满沙地的景象。否则,也不会在此建都了。这就可以看到这1000多年,沙漠对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侵蚀。 但从现在的统万城东南地区看,生态环境要比西北的甘肃地区好非常多。甘肃地区整个山都是黄的,沟里也没有什么植被,而这里到处都是旱柳和牧草,还是比较不错的。 陕西,陕北横山县,著名的白山羊,统万城一带,现在属于横山县。 从统万城往西4公里,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境内,沿着无定河,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巴图湾。这里,是整个鄂尔多斯最美丽的一处港湾。 巴图湾是无定河西南方向的支流――红柳河在即将汇入无定河的时候,因为土质沙化,蜿蜒成了几处河湾,水面比较宽阔,于是形成了巴图湾。 (红柳河的中游,就是距今十万年的“河套人”遗址) 巴图湾现在是个水库,没有旅游开发,是个风景如画的区域。 下到水边,有很多红柳树,沙滩非常漂亮,水也很清澈。平时几乎没有人,但周末还是有些人来野餐、烧烤、拍照的(很多垃圾可以证明)。 巴图湾里水鸟不算太多,但也有,比起其他淖尔来说少了一些,有人钓鱼,据说水里鱼不少。但不能游泳啊。说实话,这里是整个内蒙古中西部最漂亮的湖泊,最适合露营的地方。可惜就是距离中心城市太远,当然,正因为太远,才没有被破坏。 巴图湾的北面,在无定河的另外一个支流纳林河附近,开发了一个纳林河旅游度假村,还有一个萨拉乌素大峡谷(无定河的蒙语叫萨拉乌素河,黄色的河的意思,这里也有古人类遗址)。 开越野车,在巴图湾西岸的沙地里穿越,对于城市里的居民来说,非常新奇刺激。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破坏植被。 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比如现在,大家任意在沙地上开辟道路,就像在草原上乱开一样。脆弱的沙地生态是不能负担这么多的汽车压路的,政府应该规划一条道路(禁止是不现实的了),关闭其余的道路,并且要有专人负责保护。 从巴图湾往西不远,到了苏力德苏木分岔,往西到鄂托克旗、宁夏、陕北方向,往北到乌审旗、鄂尔多斯市区方向。西线我下一集介绍,我们先往北返,去神奇的乌审旗。 乌审旗,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2万,蒙古族3万多,比例算是比较高了。 内蒙古地区总体蒙汉比例是1:9,大部分地区,都是汉族占大多数,这是因为蒙古族人口本身较少,汉族一迁入,人口马上激增。只有东部的通辽的几个旗,蒙古族人口比重较大,有的旗超过一半。 乌审旗的天然气储量是全国县级地区之首,是中国的天然气之乡。全旗大部分处于毛乌素沙地境内,但是现在防风固沙、植树绿化工作开展的不错,大部分沙地都有稀疏的植被覆盖。这都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乌审旗虽然沙地多,但是盐碱湖也特别多,尤其是碱湖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型化工企业,是我们接下来考察的重点。 乌审旗原名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乌审,是蒙语捕猎的网套的意思,乌审旗的蒙古人,是古老的林中百姓,是蒙古人在西伯利亚和呼伦贝尔大本营的原始部众。 这部分人应该是跟随成吉思汗出征的部落之一,后来居住在鄂尔多斯。达延汗封鄂尔多斯万户,其中一个鄂托克就是乌审。后来尽管叫了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但解放后还是恢复了乌审旗的部落名称。 蒙古历史上的名著――“蒙古源流”的作者萨冈彻辰,就是乌审旗蒙古贵族。蒙古源流一书写于清初,在乾隆年间翻译成满文和汉文。 《蒙古源流》原名《额尔德尼――因托卜赤》,是蒙古三大史学著作之一(另外两个是蒙古秘史和蒙古黄金史)其时间跨度从开天辟地到明末清初。它的重要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在于: 一是提供了元末至清初蒙古大汗的完整系谱; 二是详细记载了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的过程; 三是提供了达延汗诸子名号及其所属部落名称; 四是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鄂尔多斯万户的历史; 五是记录了格鲁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 六是反映了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组织、部落变迁、经济状况、思想意识、封建主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历史面貌。 此书的蒙古名字的意思是:印度、西藏、蒙古诸汗源流。书中开头,把蒙古大汗的祖先起源归结到印度和西藏,很明显是藏传佛教的需要。当时的蒙古地区正是大力弘扬佛教的年代,和佛祖靠在一起,可以提升蒙古大汗的地位。当然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纯属牵强附会(但不影响本书的主体史实准确性)。 萨冈彻辰这一名字,彻辰是封号,意思是“聪明贤明”,萨冈是他的真名。关于他的名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在乌审旗蒙古人萨冈彻辰始终是一个神圣的名字。 萨冈彻辰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他自幼聪慧,十岁就被封为彻辰洪台吉,意思是聪明的皇子。十六岁参与政事,管理当地政务。 平稳安定的生活没过多久,在29岁时,他离开了政坛。他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目击了林丹汗雄心大业的崩溃,经历了明、清王朝更替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清朝统治确立后,他把注意力转到了历史方面,他急切的要写下自己民族的历史,让子孙后代记住蒙古族高贵的血统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曾经有过的辉煌,他用去近二十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佛教经典著作,搜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写成了《蒙古源流》。 萨冈彻辰去世后受到家乡人们的特别尊重,他的坟墓四周禁猎、禁耕,一年四季有五次祭祀,每年的农历5月13是大祭,乌审旗王爷还要亲自去祭拜。 1830年成吉思汗第26代后裔、乌审旗王府左翼协理陶迪把祖先成吉思汗、呼图克图彻辰黄台吉、萨冈彻辰三个人的画像和四世班禅等三位高僧的画像放在一起开光,做成一张神像并建立了一座汇众神熙宝殿,将画像供奉在里面,这样的祭祀一直延续到1901年。 1901年乌审旗南部伊克布当等地被划给陕西开垦后,当地蒙古族牧民被迫迁徙到现乌审旗的图克镇梅林庙嘎查,哈日嘎坦部蒙古人临走时带走了祭祀神像,每年农历5月13日祭祀时从几百里地带来神像祭祀萨冈彻辰的英灵。 萨刚彻辰的陵地划归陕西后,每年农历5月13的大祭日,除了离开故土的蒙古人回来祭祀外,当地的汉族人也要参加祭祀,如今,陕西的汉族人对萨冈彻辰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他们每年为祭奠盛会敬献九只绵羊,诵祈祷词。 几百年来守护和祭祀萨刚彻辰英灵的是哈日嘎坦部蒙古人,1901年他们离开家乡后,来到了现在的乌审旗梅林庙地区生活,并把祭祀神像临时供奉在梅林庙。但忠诚的哈日嘎坦部蒙古人,每年农历5月13都要走几百里路,到陕西陵地去祭祀。 上图,乌审旗独贵龙广场,到了这里,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独贵龙运动和席尼喇嘛的故事。 独贵龙(蒙古语Duguilang,环形、圆圈之意)亦译“多归轮”。它是19世纪中期以后,蒙古人的一种民主性的斗争形式。参加这一组织者经常坐成圆圈,共同讨论研究各项问题;在斗争中通过决议和上报政府的呈文签名,亦呈圆圈形。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大量征兵筹饷,摊派驼马,1858年(咸丰八年)广大牧民成立了反抗封建统治的'独贵龙'组织。迫使伊克昭盟盟长与乌审旗札萨克王公等当众宣布减轻赋税。 1902年,清政府以“新政”的名义,明令取消对蒙古地区的封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和鼓励蒙古王公放荒招垦。清政府派遣理藩院尚书衔兵部左侍郎贻谷来绥远督办内蒙西部地区垦务,规定开垦蒙地“押荒一半归蒙,升科地租全归蒙旗”。 伊克昭盟盟长兼札萨克旗札萨克阿尔宾巴雅尔等七旗王公为取宠清廷,获利自肥,都争相报垦,强行经济掠夺,滥垦牧场、土地,激起蒙古人民的强烈愤慨。 1905年,乌审旗蒙古族人民组成有两千多名群众参加的十二个“独贵龙”组织,以海留图为中心,进行抗垦斗争。宣布反对王公出卖土地,拒不缴纳各种赋税等。独贵龙运动扩散到整个伊克昭盟并且坚持到1910年,使蒙古王公和垦务局未能如期出卖丈放土地。 席尼喇嘛(),蒙古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人。原名乌力吉吉尔格勒。“席尼”是蒙古语为“新”。席尼喇嘛即“新喇嘛”。 席尼喇嘛出身贫寒,7岁时就被送到牧主家作牧童。1881年,他15岁时在王府服差役。20岁时,被王府录用为笔贴式(文书),很快又晋升为京肯笔贴式(相当于秘书长)。使他有机会参与政事,接触到蒙古族的上层社会。他曾提出减轻人民负担,清除贪官,改善旗政的建议。 1905年,乌审旗暴发了以抗垦为中心的“独贵龙”运动锡尼喇嘛极受鼓舞,他毅然辞官,参加到“独贵龙”运动之中。为了迷惑敌人来掩护自己的身份,他于1907年出家做了喇嘛。因半路为僧,又有妻室,故自称“席尼喇嘛”(新喇嘛)。结识60多名志同道合的安达(盟兄弟),并以此为核心,在全旗组织了11个“独贵龙”,总部设于王府附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对内蒙古仍采取羁縻制,愚昧奴化、武装镇压蒙古族人民。席尼喇嘛高举反抗王公和抗垦斗争的大旗,在各地展开“独贵龙”运动,被群众推为抗垦运动的领袖。乌审旗的“独贵龙”在他领导下,宣布废除一切赋税徭役,“独贵龙”声威大振。 “独贵龙”运动的迅猛发展,震惊了袁世凯军阀政府。1915年北京蒙藏院命宁夏总兵马福祥和伊克昭盟盟长阿尔宾巴雅尔派兵镇压。他们诱骗逮捕了席尼喇嘛,“独贵龙”运动陷入低潮。1920年,在众兄弟的全力营救下,席尼喇嘛逃出监狱,来到北平(今北京)。隐居在雍和宫。在京与另一位“独贵龙”运动领导人旺丹尼玛取得联系。1924年,在他的帮助下,席尼喇嘛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 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席尼喇嘛当选为中央委员。翌年归里重新组织独贵龙,多次击败旗王府军队和陕西军阀景岳秀的进攻,并一度占领王府。1929年,席尼喇嘛被叛徒杀害。(上图,席尼喇嘛故居) 乌审召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鄂尔多斯四大著名召庙之一,共有大小庙宇24座,570间,大小塔203座,喇嘛住房195处。庙内设有经学院、历法院、梵理院等学术机构。 乌审召曾为清朝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最大的寺院。统辖全旗各寺庙。 《乌审召史略》记载,从西藏来了一位名叫囊索的喇嘛,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此地兴建了一座小庙。被送匾授为“德格庆达木楚格萨楞寺”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本旗第六任札萨克奏请达赖七世,请他派遣在拉萨的喀尔喀部喇嘛――罗桑多尔济为本寺第一代活佛。因该活佛途经青海塔尔寺时,带回两尊檀木刻制的释迦牟尼像供于主殿内,故有“召”庙之称。后来该寺派人去北京弘仁寺取来108卷《甘珠尔》经,从此乌审召亦称“甘珠尔经庙”。 乌审召现在是鄂尔多斯市佛教协会所在地,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乌审召古树参天、环境幽雅,是一块风水宝地。 上图,扎荣噶沙尔。 根据九世班禅的意旨,1934年乌审旗末代王爷特古斯阿木古郎筹建了稀世宝塔――扎荣噶沙尔。据历史记载,此类塔全世界仅有三座,另外两座在泰国和尼泊尔。 遗憾的是,原塔还是没有幸免于文革的疯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1年原样重建的塔。 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都有这样的“女士止步”的牌子,我没有了解到准确原因,大概是因为寺庙的僧侣在修行中,希望免打扰吧。 在藏传佛教中,并没有严格的戒律规定,不像汉传佛教规定出家人必须受戒。藏传佛教非常自由,学佛的目的是去除那些烦恼,而在达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如果你遇到一些困扰,比如女人、老婆这些烦扰,你不能证悟解脱,就可以借助一些办法帮助自己修行。比如出家为喇嘛,和女人划清界限就是修行的辅助方法。 一旦你的内心明白了这些自我、执着的概念,当你可以和一个女人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可以还俗结婚,生活继续,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教法。 看完历史和宗教,我们回到自然,去看看湖泊。不要以为鄂尔多斯是沙漠荒野,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大小不等的盐碱湖。 从乌审召往西北方向走,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在乌审旗西北部和伊金霍洛旗西部,整个区域遍布大大小小的盐碱湖。这里有候鸟的乐园,也有化工企业的管道、还有挖碱过度干涸的淖尔。 我们一路开车,离开柏油公路,进入沙地草原的土路,第一个目的地是浩通查干淖尔(盐湖)。从地图上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湖。我们跟随着很多管道,到了湖边(这些管道应该是周围化工厂的管道,排污?还是运输?)。周围有不少大型的化工厂。 因为临近冬季,湖中有大量候鸟,相机不给力,大家看不清楚。候鸟种类很多,大雁、天鹅、仙鹤、鸳鸯、野鸭都有。 湖边的马群,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乌审马,看体型是非常像的。 湖中间有一条土路,卫星地图显示可以穿过淖尔,但实际上走到一半就被拦住了。 这些人为的阻隔对于湖水没有影响吗? 继续向北,经过一个小小的苏泊淖尔(蒙语、苦的湖),也有少量候鸟,水面缩小不少。继续折向东行,去找这片区域的巴嘎淖尔(小湖)和依和淖尔(大湖)。 小湖不大,很浅,周围都是沙地,很少树木,远处有很多电线杆子,估计也是离工厂不远。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到湖面范围,于是从公路找到小路下去,在沙土地里面转来转去,最后直到走到了卫星图的水面上,才发现,除了一块一块的碱地外,偌大的一个湖泊已经全部被开采了。绕着淖尔在草原里走了一大圈,除了在地里看到两只锦鸡外,一无所获。 继续往北,过了铁路,在通往伊金霍洛旗的路上,路北有一个哈达图淖尔,这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生态最好的湖。面积不大,但是是大天鹅的栖息地,大概有成千上万只得大天鹅(只有六只黑的,其余都是白的)在湖里鸣叫,场面非常壮观。 如此众多的天鹅栖息,看来水质还是很好的。 这个湖也是一个盐碱湖,湖面和雨水大的夏季相比,缩小了30%。 继续向北穿越草原路,不远就到了苏布尔噶镇(蒙语,塔的意思)。 苏布尔噶果然有好几个白塔,看新旧程度,应该是文革遭到破坏,后来重建的。 从哈达图淖尔到苏布尔噶镇这一片区域,草原景色还是很不错的,算是鄂尔多斯比较好的草原了,这里也是鄂尔多斯市接待游览的主要区域。 本集结束,下集我们去西鄂尔多斯看看,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鄂托克前旗蒙古族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