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手钓浮子大便一粒粒的原因慢下不送浮!

我对鱼漂与浮标的认识 - 户外钓鱼网钓鱼技巧文摘
相关钓鱼技巧
我对鱼漂与浮标的认识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首先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传统鱼漂。传统鱼漂由于钓法的不同虽然形状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南方星漂(或叫散漂),北方立式桶状漂。制作的原材料多为就地取材,星漂以家禽等动物羽毛或植物茎杆裁成小段,按一定的间隔穿在钓线上制成,立漂是用一定长度的上述材料在上方涂上色格制成,用气门芯胶皮或浮标座将其固定在钓线上使用。二者在表现鱼讯的形式上有些区别:星漂是靠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水平移动和数量增减观察鱼讯,而立漂主要是看立漂下沉或上顶来判断鱼讯。其实二者体现的鱼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体现了鱼已经“吃死钩”(意指鱼吞钩较深、无法吐出时)而且准备离开的体动作,而鱼钩刚进口的口动作或体现窝点内是否有鱼等功能,在鱼漂的动作上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我们再深入的分析,它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共同点,即浮力体同示标体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不象悬坠钓浮标有一个单独的标尾(即使鱼漂有单独的漂尾也是兼有浮力体作用的粗大的漂尾),这个缺陷使得鱼漂在制作使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即如果从增大浮力的角度考虑,鱼漂应该制作得粗大,如果从体现灵敏度方面考虑,鱼漂就应该制作得细小,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鱼漂既有较大的浮力又不损失灵敏度,显然是不容易办到的。虽然传统钓组可以通过调整水线长度(立漂)或调整浮子之间的距离(星漂)来达到平衡重浮力关系的目的,但由于浮力体同示标体合一的先天不足,在灵敏度上是不可能同悬坠钓的浮标相提并论的。夜钓浮标由于我们加上了夜光棒的原因,重心会有所上移,在立水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稳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竹脚孔雀羽等,小的由于浮力不够,大了的灵敏度又太差,夜光棒可以使用塑料管固定,而塑料管只取三分之一就够了。调标方法是标尾露出5目左右,但是要让夜光棒占两目,当鱼吃饵的时候,浮标……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悬坠钓的浮标,悬坠钓浮标在结构上分成三部分:
  标身部分(主浮体):多采用孔雀羽、巴尔杉木或一种形状近似芦苇的植物制作,其主要功能是使浮标具有较大的浮力,从而平衡掉钓组体系中大部分的重量(主要是坠重),同时根据设计形状的不同,同标脚、标尾配合,使浮标具有适当的翻身速度、下沉速度、灵敏性和稳定性。不同材质制成的浮标,其性能是不同的,比如去壳孔雀羽、巴尔杉木、芦苇,假设它们的造型和负重能力相同,去壳孔雀羽最“肉”(钝),芦苇最“贼”(灵),而巴尔杉木介于二者之间。因为去壳孔雀羽在制造时,为了加强标体强度,一般都采用长碳棒贯穿浮标体,长碳棒“吃”掉了孔雀羽的浮力,使去壳孔雀羽浮标的标身比重最大;而芦苇标身的中空结构使得比重最小,因此,吃同样铅的时候,芦苇浮标可以做得更小,也就最灵。早春钓鱼,浮标要小而精,浮力不可太大,调钓要准确,调低钓低效果最佳。标型不忌。而暮春钓鱼,浮标的浮力可适当放大,尽量选择翻身到位后下沉比较慢的浮标,此时的鱼情经常会出现临底截杀的信号,需好好把握。不可错失良机。浮标可以调得相对高一些。
  标尾部分(示标体):一般分为空心软尾和实心硬尾,软、硬尾的共性是:直径都很细(多数在0.6到0.8毫米),体现鱼讯都很灵敏,除了具有反应钓组带来的各种信号的作用外,还担负着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的职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我们能够知道钩饵在水下的状态)。软硬尾的区别是:软尾是由托普材料制成,中空结构,由于内有空气,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沉时相对于硬尾有更大的反弹力,也就是相对迟钝,因此有过滤虚假信号的作用。硬尾主要是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实心结构,比重较软尾大,受外力作用时下降幅度大,有放大信号的作用,相对灵敏一些,硬尾虽然能更清楚地体现鱼的就饵信号,但也容易出现乱信号。
钓组是与鱼接触的利器,钓组使用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渔获量的大小。具体的分为:挡针、组钩、糠饼、 翻板坠、(或太空豆)等等,组钩的配备在湖南因为翻板钓使用的地区不一样,略有区别。
首先说说死坠钓组,死坠钓组多为一些渔具企业生产,是为了销售……
  标脚部分(配重体):一般由碳纤维、玻璃纤维或竹子的外皮制作,现在市场上还有用金属管为材料的“钢脚标”。无论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标脚,其主要作用无非是调整整支浮标的重心,从而调整浮标的翻身速度和稳定性,其次还担负着同浮标座连接的任务。在制作时,竹脚因其材料比重大于标身材料的比重,但又具有一定的上浮力,材质坚韧且价格便宜,一般多用来做成较粗的标脚。而碳脚、玻璃纤维脚不具有上浮力,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浮标脚如果过于粗大,会吃掉主浮体很多的上浮力,使浮标变的不灵敏,所以它们一般用来制作比较细的标脚。近年来市场上推出的钢脚标,也是从调整稳定性和翻身速度等角度来考虑的。台钓浮标的讯号
浮标稳定钓二目时,出现短促有力的下顿,这是最典型的鱼讯,不管下顿幅度有多大,均应立即扬竿。此时如果中鱼,而且钩子钩在上嘴唇,表明浮标调整状态十分理想,可以持续钓下去。如果下顿不中鱼连续达到四五次,可能是:a、鱼小饵大,应挂小饵;b、浮标钓得太灵,把浮标往上推一目……
  悬坠钓浮标基本上都是由这三部分构成,不同的浮标体、浮标脚、浮标尾通过不同的搭配,可以生产出众多性能不同的浮标以适应不同的鱼情。那么我们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应该如何选对一支浮标呢?要弄明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浮标的几个技术指标:早春钓鱼,浮标要小而精,浮力不可太大,调钓要准确,调低钓低效果最佳。标型不忌。而暮春钓鱼,浮标的浮力可适当放大,尽量选择翻身到位后下沉比较慢的浮标,此时的鱼情经常会出现临底截杀的信号,需好好把握。不可错失良机。浮标可以调得相对高一些。
  1.可靠性。浮标的可靠性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耐用;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外界的影响要小(主要是不吃水和不因温度变化改变比重)。决定其可靠性的因素是必须有好的制标材料,合理的设计。比如制作浮标体的孔雀羽、巴尔杉、芦苇三种材料:带壳孔雀羽比较结实,但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动物性材料更容易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密度,使浮标不准确,另外,虽然有外壳保护,浮标油漆可以上的较薄,使浮标的自重减低,从而使生产出的浮标非常灵敏,但浮标体同标尾的结合处对粘合技术和油漆要求极高,不容易处理好,很容易爆裂,所以,高级的孔雀羽浮标多数以去壳孔雀羽浮标为主流产品。去壳孔雀羽浮标是选用性能较稳定的陈年自然脱落的孔雀羽,将剖开的两、三片粘合整形,并将其外皮打磨掉,然后再上漆制成,但由于孔雀羽比较软,再加上没有外皮保护,浮标就很容易被折断,因此制作时就在中间插入一根贯穿浮标体的细碳素棒以加强浮标体的强度,碳素棒的一端作为标脚,一端用来插标尾,去壳孔雀羽浮标如果外漆涂的薄,容易出现强度不足或渗水问题,如果外漆很厚,浮标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巴尔沙木制作的浮标,由于巴尔杉木材料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反应不敏感,又兼有可以进行批量机械加工的优点,因此这种浮标现在基本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缺点是巴尔杉木材质疏松,强度不足,需要好的外漆加以保护,但如果漆层过厚,同样影响浮标的灵敏度。同时,巴尔杉木的木质密度分布不均,使生产出来的同样号数的浮标吃铅量相差较大。芦苇制作的高档浮标是取坚韧的苇皮拼制塑型而成,有很高的强度,同时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小,但纯手工制作加大了制造成本,且如果热粘合技术和浮标的外漆不过关,制造者的工艺水平有限,经常会出现爆裂的问题。早春钓鱼,浮标要小而精,浮力不可太大,调钓要准确,调低钓低效果最佳。标型不忌。而暮春钓鱼,浮标的浮力可适当放大,尽量选择翻身到位后下沉比较慢的浮标,此时的鱼情经常会出现临底截杀的信号,需好好把握。不可错失良机。浮标可以调得相对高一些。
  2.灵敏度。我认为决定浮标灵敏度的因素有:浮标体材质的上浮力大小与自重;浮标体的造型,浮标尾的材质与粗细;浮标脚的材质;浮标号数的大小;制作的工艺水平。以下我们逐条分析:浮标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①浮标体材质的上浮力大小与自重。这里我用了一个“上浮力”的概念同物理学上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概念进行区别,意思是自重小吃铅量大的浮标上浮力大,自重大吃铅少的浮标上浮力小。假设两支浮标材质不同,但体积、外型相同,我们将其调成同样目数,按照阿基米德定律,表面上看,它们受到的水的浮力是相同的,因此理应灵敏度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它们的灵敏度是有区别的。由于它们的主体制造材料的不同,自重小的浮标如果想同自重大的浮标调成同样的目数,就要在线组上增加铅皮量,增加的铅皮使整个线组的体积增加,也就使得自重小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所受到的水的整体浮力大于自重大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所受到的浮力,也就是说,在调成同样目数的情况下,自重小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铅坠重量更大。由于惯性的大小同质量大小成正比,因此,铅坠重量增大,钓组的启动就需要更大的外力,反过来,浮标一经启动,其运动距离也会更长。因此,如果从容易启动、易出现信号角度讲,自重大的浮标(铅坠重量小)更灵敏,如果从放大信号角度看,自重小的浮标(铅坠重量大)更灵敏。另外,浮标自重大小还可以影响主线的绷直程度,自重小的浮标由于所加的铅坠重量大,因此从铅坠到浮标这段主线会绷的更紧,使信号传导损失小,灵敏度更高。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一:空钩半水不到底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切记,……
  其实,浮标的制造者之所以在选材时喜欢选择自重小上浮力大的材料,更重要的原因是上浮力大的材料制造出的浮标在吃铅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将体积做的更小。这一点我们在上面通过对孔雀羽、巴尔沙木、芦苇等三种材料的浮标进行比较时已经得出了结论。浮标又称浮漂,工欲善其事,毕先利其器,为了使朋友们更好的钓到鱼,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选浮标经验。
1,浮标要选择信号出的快的,大的漂,可以钓那些动作较快的鱼,这就需要要等一下再提竿。小的漂,多在漂翻身的过程中就有鱼了,必须根据自己所钓鱼地方选择适合自己的漂才是最重要的。
……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浮标越轻越好,浮标的重量还要考虑稳定性、翻身速度等很多指标。况且,从浮标的个体角度看,如果浮标自重极小,受到一点外力就可能会上蹿下跳,出现很多假信号,而适当的重量相反会使浮标动作更准确清晰。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一:空钩半水不到底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切记,……
  ②浮标体的造型。浮标体的造型主要指浮标体的长短粗细和呈流线体的状态。市面上主流浮标的浮标体根据比例一般可以分为细长型和大肚型,对比这两种形状,我个人感觉,细长型破水能力更强,为了说明理由,我们利用常见的简单物理现象就可以做出解释:比方我们拿一根细长木棍和另一根同样重量同样体积的粗短木棍从高处竖着将其同时落入水中,一定是细长木棍下沉的更深。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大师或从事浮标生产的人)都认为粗短身的更灵敏,它们的观点是粗短身的浮力点更集中。我不懂浮力点是一个什么概念,对此观点也就不敢苟同。也有人试图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来解释这一问题,本人没有那么深的学问,相信即使浮标的设计者也不一定很懂得流体力学,再说我感觉也完全不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流体力学。仅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如果我们在冬季()水冷钓轻口鱼时,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细长身浮标来增加灵敏度。但浮标体也不是越长越好,浮标的制造者考虑到浮标体的强度和整支浮标的稳定性(越长越容易折断也越容易晃动),浮标的长度是要受到限制的。浮标的流线体外型对于减小水的阻力意义重大,但什么样的形状可以使水阻降至最低?其实自然界的一些动物长期进化后的形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比如海里游速很快的金枪鱼或海豚的身体外型就是极好的流线体型,同这些动物身体形状相似的浮标体受水的阻力一定很小。台钓浮标的讯号
浮标稳定钓二目时,出现短促有力的下顿,这是最典型的鱼讯,不管下顿幅度有多大,均应立即扬竿。此时如果中鱼,而且钩子钩在上嘴唇,表明浮标调整状态十分理想,可以持续钓下去。如果下顿不中鱼连续达到四五次,可能是:a、鱼小饵大,应挂小饵;b、浮标钓得太灵,把浮标往上推一目……
  ③浮标尾的材质和粗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软尾由于内有空气,上浮力大,加之一般情况下软尾要稍粗于硬尾,因此软尾浮标钝,硬尾浮标灵;浮标的标尾粗,受到水的阻力就大,因此粗尾浮标钝,细尾浮标灵。浮标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④浮标脚的材质。我们已经知道,浮标脚一般分为碳脚和竹脚,二者对比,竹脚由于比重小于水,有上浮力,使整支浮标的上浮力得以增加;而碳脚没有上浮力,其自身重量又使浮标整体的上浮力相对降低了,因此,两支其他地方都相同只有浮标脚材质不同的浮标,如果想调成同样的目数,竹脚需要增加更多的铅坠重量(这就相当于使浮标的号数增加一样),况且,竹脚一般还制造得比较粗大,因此,竹脚浮标相对于碳脚浮标更迟钝,碳脚浮标更适合体现小信号。求矶钓串钩钓鱼线是自然垂还是要硼紧线,要上浮标不。用于库钓或江钓
  ⑤浮标的大小。浮标的号数越大,所配的铅坠越大,鱼越不容易拉动浮标,再加上体积的增加使得大标受到的水阻力增加,因此,大号浮标钝,小号浮标灵,我们在钓轻口鱼时应尽量选择小号浮标。求矶钓串钩钓鱼线是自然垂还是要硼紧线,要上浮标不。用于库钓或江钓
  ⑥浮标制作的工艺水平。如果浮标体不光滑、不对称、不同心,浮标在运动时受到的水的阻力就会增加,运动的轨迹就不正常,不可能有好的灵敏度;如果浮标的外漆涂的很厚,使浮标的上浮力降低,生产者为了使吃铅量达到要求,就只能采取增加标身体积的方法,其结果同样会使浮标变钝;如果质量低劣的浮标在使用过程中吃水使调钓目数发生改变,这样的浮标更谈不上灵敏性了。浮标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3.稳定性。是指浮标抗风能力(横向稳定性)和滤杂能力(纵向稳定性)两方面,如果一支浮标由于风的影响不停的摇晃,或者由于水下鱼的游动产生的水流使浮标出现许多假信号,这支浮标就是稳定性比较差的浮标。决定浮标稳定性的因素是浮标重心的位置、浮标的造型以及标尾、标脚的选择:浮标的重心低,抗风能力就强,细标尾比粗标尾的抗风能力强;短粗造型的标身比细长标身滤杂能力强,软尾浮标比硬尾浮标滤杂能力强,竹脚浮标比碳脚浮标滤杂能力强。浮标的纵向稳定性同浮标的灵敏性有时候是一对矛盾,强调浮标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是以牺牲浮标的灵敏性为代价,反之亦然。早春钓鱼,浮标要小而精,浮力不可太大,调钓要准确,调低钓低效果最佳。标型不忌。而暮春钓鱼,浮标的浮力可适当放大,尽量选择翻身到位后下沉比较慢的浮标,此时的鱼情经常会出现临底截杀的信号,需好好把握。不可错失良机。浮标可以调得相对高一些。
  4.翻身速度。影响浮标翻身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浮标的整体重量大小和重心位置的高低,因为浮标能否翻身取决于作用在浮标脚上的铅坠拉力形成的力矩是否大于阻碍浮标翻身的力矩。我们知道,悬坠钓的线组抛入水中后,浮标开始都是平躺在水面上并随着铅坠的钟摆式下沉向前滑行,当铅坠下摆到一定的位置,对浮标下拉力形成的力矩逐渐达到可以克服阻碍浮标翻身力矩的时候,浮标就以标脚上的某一点为支点开始翻身(支点会随着浮标翻身角度的增大从标脚向标身方向移动)。阻碍浮标翻身的力一是浮标本身的重力,二是水面对浮标的吸附力。浮标同水的接触面积相同时受到的水面吸附力基本相同,因此影响浮标翻身的主要因素是标体重量以及重心的位置。有些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力矩是力和力臂长度的乘积。浮标自重大,阻力力矩就大,浮标翻身就慢,浮标重心离标脚远,阻力力矩同样加大,浮标翻身也慢。根据这一原理,浮标生产者在设计制造浮标时可以通过调整浮标的配重体(标脚)和改变标身形状制造出翻身速度不同的浮标。粗竹脚标同细碳脚相比,竹脚标的重心低,翻身快,细碳脚标的重心相对高,翻身慢;细长身浮标重心高,翻身慢,粗短身浮标重心低,翻身快。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翻身快的浮标就是好标,浮标翻身的速度必须同铅坠下沉的速度相适应,必须同鱼情相适应。比如底钓慢鱼,适当延缓浮标的翻身和下沉速度,更有利于鱼发现鱼饵;而浮钓水皮快鱼,如果浮标翻身慢,将失去很多鱼索饵信号。浮标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中国户外钓鱼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3
广告征订与站务:QQ浮子的闲言碎语
  不管现代人把那个系在线上,用于表达鱼咬钩的东西做得多么漂亮,也不管它增加了多少功能,我总是叫它浮子。理由是沉入水下的部分是人为的,而它的本质是浮在水面上的标志,仅此而已。  我的这种旧观念现在还有多少人认同?连去渔具店买浮子,那个从来没钓过鱼的小姑娘都会说,这长的是“台钓”用的,叫浮标,是装在线上又可以拿下来的;你要的是这一种,一粒一粒的,“传统钓”用的,穿到线上就取不下来了。既然不的人都这么认为,那么我就把可以买到的浮子作一番比较是不会有异议了。  硬质发泡浮子  浮力特别大( 这里说的“浮力”不是阿基米德物体排开水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而是通常作同体积比较时具有的向上浮的能力),为可发性聚苯乙烯(PS、EPS)模压成型,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热胀冷缩率小,涂色鲜艳,有的还含有荧光材料。形状以卵形为主,也有球形,中间有小孔,可容一般钓线穿过,只是有的孔径过于宽裕,穿到线上后可将火柴棒一劈为四后填塞空隙,否则会跑。“悬坠”盛行后,有人试图用星漂让底坠悬起来,但自制的浮子不是体积过大显得臃肿笨拙,就是用久了吸水,最后选择了发泡浮子才有了可调而不变的浮力。为了醒目和规避小杂鱼闹钩引起的视漂困惑,以及走水压沉浮子,有人喜欢在两颗固定的浮子中间加一颗浮力较大又能自由滑动的浮子,作用是增强黑漂鱼讯的真实性,球形发泡浮子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另外,在使用小规格浮标而显得浮力不足时,在标尖上套一颗硬质发泡浮子可以增加浮力,遇风浪还可以减少视觉疲劳。  EVA弹性浮子  针对硬质发泡浮子锁线不紧,容易滑落的缺点而开发的新颖浮子。EVA是一种类似海棉的可以挤压成型的闭孔材料,其内部的蜂巢状微孔是独立的,所以它不吸水,具有良好的浮水性和极强的复原性。它有耐挤压,不变形,富有弹性的特点,同体积比较浮力略逊于硬质发泡浮子,但其复原性使得它能与太空豆一样用钢丝引线,抽出钢丝后孔径会收缩变小,由此而将钓线锁住。外形为圆柱形,按长度和直径区分浮力,它目前有7个规格,但使用时要注意线径与穿线孔的配合,避免“大马拉小车”。其最小规格为0.1号,适用0.4~0.8号钓线;最大4号,适用2~5号钓线。由于它在规格上分得比较细,体积差异大,所以在使用这种浮子时要同鱼口的季节性规律联系起来。比如,冬季的鱼口弱,吃食轻,就应该选择0.1号,排列是水面上1颗、水下2颗;又如夏秋钓大鱼,钓底和钓浮都要考虑,浮子的规格可以大一点,用4号或5号,排列5~7颗,这样调整浮力就比较自由了。  UV固化浮子  它是一种固化定型浮子,是在塑料中加入固化剂,通过“热固”使轻质塑料将太空豆包裹起来形成的浮子。改变了过去的软木、海绵状塑料和鹅翎梗做的浮子经常跑线的毛病,深得传统钓朋友的欢迎。但在肯定它锁线紧的同时,难免有浮力不足的遗憾,因为它在反应抬漂鱼讯时似乎有点抬不起来,其实它很少吸水,只是因为浮子里面藏了一颗橡胶质太空豆才影响了浮力,要锁紧钓线就只能让浮力作出牺牲。由于它外层没有弹性,在选择规格时更要注意线径与孔径吻合,不然会因穿线孔太细而把钓线拉断。在目前市场上,论单颗浮子的浮力,硬质发泡浮子最大,弹性浮子次之,它是小弟弟,但浮力小不是缺点,对于全泳层探鱼和善钓白条的钓手来说,线上穿10颗,8颗浮子,间距拉大到3厘米,钓时水面上留1颗,抛钩后看着一连串浮子下沉,鱼讯历历在目,且过程长达1米而不觉得累。如果钓底,浮子的浮力小了,抬漂更值得信赖。  热塑性压模浮子  另一种固化浮子,系热塑性EPS材料压模成型。形状各异,有圆柱形、卵形、球形,规格多达上百种。它的共同特点是浮力大,锁线紧,但与UV固化浮子不同,它的内贮太空豆似乎是在浮子成型后挤压进去的,长圆柱浮子还用了2颗太空豆,是硬质发泡浮子与太空豆的巧妙结合。硬质发泡材料有一个弱点―――脆。这在卵形和球形浮子是体会不出来的,但圆柱形浮子细了长了,又因为装太空豆而中间有孔就经不起曲折了。这种浮子适合粗犷风格的钓手,深水重坠,长竿迎风甩大鞭非它不行,因为它没有超小规格,如果把一组6颗1号浮子穿在钓线上,系4号伊势尼构加一颗小号夹铅会悬在半水里沉不到底。所以江浙细腻风格的钓手在池钓时只用3颗,有的只用2颗。然而,钓半水的、鳊鱼就只能仰求于它了,因为其它材料的浮子没有那么大的浮力,就是有也因为浮子走线而使设定的钓棚形同虚设。  禽羽翎梗浮子  从远古走来,至今生命不息,即使浮标当道仍不能动摇它在传统钓中的地位,然而有了上面4种浮子毕竟风光不再了。取材方便是它的最大特点,但禽流感一来就找不到它了,现在市场出售的都是过去留下来的,外皮发黄,虽内质不变,但明显松弛了,用针穿透后钓不了几回鱼就滑到一起了。要使禽羽浮子耐用,不走线,有两个办法:1.选完整的羽毛放在锅里煮,水开后再续煮30分钟,取出后晾在通风处,这样外面的角质层变老,里面软绒状物质中的活性成分被杀死了,致密性得到提高。之后常备,待用时再剪去羽毛,并切成需要的长度,不要一次做成许多浮子。2.不要用缝衣针穿线,因为从针鼻孔里穿过的是两条线,孔径是线径2倍,只能靠浮子吸水来增强阻滞性,提竿重了快了,浮子仍然会滑到一起。可以用针灸用的不锈针先穿个孔,然后将钓线慢慢的往孔里穿,注意进度只能是1毫米,进度大了钓线就弯曲了。  浮子事小,事大。在多次忽略了浮子之后,笔者有不计小节必有大患的感慨。钓鱼无小事,那就让我们从浮子开始吧。  
------分隔线----------------------------
大凡出门垂钓的野钓者,近者跑上十公里,远者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为的是钓有所获,钓中...
一、选好钓位 钓深水,钓低洼处:赣江流域的冬季,每逢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浅水域多会...
寒冷的冬天,也能钓到鱼,特别是鲫鱼,这是向科学根据的。从物理学角度看,水面温度即...
虽然商品鱼饵早已琳琅满目且铺天盖地,使钓鱼人眼花缭乱的都不知道到底是那种鱼饵好了...
注意钓点选择:秋季温度适宜,鱼往往在岸边稍深的乱石和水草中觅食,鱼塘的鱼还喜欢在...
这个季节要想钓好鱼不容易,第一换季鱼的活动规律不好抓。第二鱼的食性在改变小鱼已经...浮子的闲言碎语
21:13 来源:
浏览次数 46
  不管现代人把那个系在线上,用于表达鱼咬钩的东西做得多么漂亮,也不管它增加了多少功能,我总是叫它浮子。理由是沉入水下的部分是人为的,而它的本质是浮在水面上的标志,仅此而已。
  我的这种旧观念现在还有多少人认同?连去渔具店买浮子,那个从来没钓过鱼的小姑娘都会说,这长的是“台钓”用的,叫浮标,是装在线上又可以拿下来的;你要的是这一种,一粒一粒的,“传统钓”用的,穿到线上就取不下来了。既然不钓鱼的人都这么认为,那么我就把可以买到的浮子作一番比较是不会有异议了。
  硬质发泡浮子
  浮力特别大( 这里说的“浮力”不是阿基米德物体排开水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而是通常作同体积比较时具有的向上浮的能力),为可发性聚苯乙烯(PS、EPS)模压成型,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热胀冷缩率小,涂色鲜艳,有的还含有荧光材料。形状以卵形为主,也有球形,中间有小孔,可容一般钓线穿过,只是有的孔径过于宽裕,穿到线上后可将火柴棒一劈为四后填塞空隙,否则会跑。“悬坠”盛行后,有人试图用星漂让底坠悬起来,但自制的浮子不是体积过大显得臃肿笨拙,就是用久了吸水,最后选择了发泡浮子才有了可调而不变的浮力。为了醒目和规避小杂鱼闹钩引起的视漂困惑,以及走水压沉浮子,有人喜欢在两颗固定的浮子中间加一颗浮力较大又能自由滑动的浮子,作用是增强黑漂鱼讯的真实性,球形发泡浮子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另外,在使用小规格浮标而显得浮力不足时,在标尖上套一颗硬质发泡浮子可以增加浮力,遇风浪还可以减少视觉疲劳。
  EVA弹性浮子
  针对硬质发泡浮子锁线不紧,容易滑落的缺点而开发的新颖浮子。EVA是一种类似海棉的可以挤压成型的闭孔材料,其内部的蜂巢状微孔是独立的,所以它不吸水,具有良好的浮水性和极强的复原性。它有耐挤压,不变形,富有弹性的特点,同体积比较浮力略逊于硬质发泡浮子,但其复原性使得它能与太空豆一样用钢丝引线,抽出钢丝后孔径会收缩变小,由此而将钓线锁住。外形为圆柱形,按长度和直径区分浮力,它目前有7个规格,但使用时要注意线径与穿线孔的配合,避免“大马拉小车”。其最小规格为0.1号,适用0.4~0.8号钓线;最大4号,适用2~5号钓线。由于它在规格上分得比较细,体积差异大,所以在使用这种浮子时要同鱼口的季节性规律联系起来。比如,冬季的鱼口弱,吃食轻,就应该选择0.1号,排列是水面上1颗、水下2颗;又如夏秋钓大鱼,钓底和钓浮都要考虑,浮子的规格可以大一点,用4号或5号,排列5~7颗,这样调整浮力就比较自由了。
  UV固化浮子
  它是一种固化定型浮子,是在塑料中加入固化剂,通过“热固”使轻质塑料将太空豆包裹起来形成的浮子。改变了过去的软木、海绵状塑料和鹅翎梗做的浮子经常跑线的毛病,深得传统钓朋友的欢迎。但在肯定它锁线紧的同时,难免有浮力不足的遗憾,因为它在反应抬漂鱼讯时似乎有点抬不起来,其实它很少吸水,只是因为浮子里面藏了一颗橡胶质太空豆才影响了浮力,要锁紧钓线就只能让浮力作出牺牲。由于它外层没有弹性,在选择规格时更要注意线径与孔径吻合,不然会因穿线孔太细而把钓线拉断。在目前市场上,论单颗浮子的浮力,硬质发泡浮子最大,弹性浮子次之,它是小弟弟,但浮力小不是缺点,对于全泳层探鱼和善钓白条的钓手来说,线上穿10颗,8颗浮子,间距拉大到3厘米,钓时水面上留1颗,抛钩后看着一连串浮子下沉,鱼讯历历在目,且过程长达1米而不觉得累。如果钓底,浮子的浮力小了,抬漂更值得信赖。
  热塑性压模浮子
  另一种固化浮子,系热塑性EPS材料压模成型。形状各异,有圆柱形、卵形、球形,规格多达上百种。它的共同特点是浮力大,锁线紧,但与UV固化浮子不同,它的内贮太空豆似乎是在浮子成型后挤压进去的,长圆柱浮子还用了2颗太空豆,是硬质发泡浮子与太空豆的巧妙结合。硬质发泡材料有一个弱点―――脆。这在卵形和球形浮子是体会不出来的,但圆柱形浮子细了长了,又因为装太空豆而中间有孔就经不起曲折了。这种浮子适合粗犷风格的钓手,深水重坠,长竿迎风甩大鞭非它不行,因为它没有超小规格,如果把一组6颗1号浮子穿在钓线上,系4号伊势尼构加一颗小号夹铅会悬在半水里沉不到底。所以江浙细腻风格的钓手在池钓鲫鱼时只用3颗,有的只用2颗。然而,钓半水的草鱼、鳊鱼就只能仰求于它了,因为其它材料的浮子没有那么大的浮力,就是有也因为浮子走线而使设定的钓棚形同虚设。
  禽羽翎梗浮子
  从远古走来,至今生命不息,即使浮标当道仍不能动摇它在传统钓中的地位,然而有了上面4种浮子毕竟风光不再了。取材方便是它的最大特点,但禽流感一来就找不到它了,现在市场出售的都是过去留下来的,外皮发黄,虽内质不变,但明显松弛了,用针穿透后钓不了几回鱼就滑到一起了。要使禽羽浮子耐用,不走线,有两个办法:1.选完整的羽毛放在锅里煮,水开后再续煮30分钟,取出后晾在通风处,这样外面的角质层变老,里面软绒状物质中的活性成分被杀死了,致密性得到提高。之后常备,待用时再剪去羽毛,并切成需要的长度,不要一次做成许多浮子。2.不要用缝衣针穿线,因为从针鼻孔里穿过的是两条线,孔径是线径2倍,只能靠浮子吸水来增强阻滞性,提竿重了快了,浮子仍然会滑到一起。可以用针灸用的不锈针先穿个孔,然后将钓线慢慢的往孔里穿,注意进度只能是1毫米,进度大了钓线就弯曲了。
  浮子事小,钓组事大。在多次忽略了浮子之后,笔者有不计小节必有大患的感慨。钓鱼无小事,那就让我们从浮子开始吧。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钓鱼技巧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浮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