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心中有我就是不敢面对现实 怎么用文言文

一位朋友自学及教孩子文言文的心得(上) - 少儿国学 -
华夏儿童网
滋养孩子的中华人文精神根基
一位朋友自学及教孩子文言文的心得(上)
buzhidao:本文是转自“中科大校友神州网”,为一内部论坛,作者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朋友。为便于阅读buzhidao略作了整理。文中人物:“喝茶”or“喝茶为生”即作者;“水晶”即作者女儿现在上海读初二。友情提示:本文很长,但绝对值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无论对自己学习还是对教子应该都会有很大启发。因发帖字数有限,上下为buzhidao所分。
-----------------------------------------------------------------------------------------------------------------------
不起目录了,做散文体,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一) 口头语言和文字,该不该有差别?
除了中国的文言文外,基本上其他所有的文字都和语言没太大差别的。
所讲即所写。尤其是英语等拼音文字,更是如此。
这很方便,尤其对入门认字来说,真的很方便。
英文还麻烦一点,比如俄文、韩文、藏文,如果会讲,那基本上用两天的时间可以脱离文盲,变得会读书了。
而中文,即使是现在的白话文,要认字,也起码要一两年吧。 (二)
我从小的语文就很差的,能考上科大全凭数理化太好了。
文言文更差,直到大学毕业,我也就会中学里学的那点东西,我还学得极差。
古文,一般是看不懂的,那时我更多地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翻译过来的书。
那时,觉得中国文化实在落后。
看西方哲学,写得多明白。
而古文,我硬是看不懂跟不上,偶尔硬看,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就是看解释,以科大人的怀疑性格,才不相信这些鬼七鬼八的解释呢,我认为他们这些所谓翻译的自己都搞不懂,误人子弟的。 (三)
大约94年的时候,开始醒悟。
明白看不懂是自己不够。
那时也刚刚开始学佛,佛经更看不懂了。不知所云。
明明那么了不起的东西,我就是不懂。
羞愧难当啊。
也不能再当鸵鸟了,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四)
本着科学的精神,我开始研究文言文的脉络。
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字,都很相似的。
而其他任何文字,100年左右就会变得很多。
语言是会变化的。
这时明白了,把文字脱离语言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莎士比亚的诗歌,就是现在的英国人看,也是极为难懂的。
得专门有搞古英语的人,把它弄成现代英语才可以被看懂。
就是我们现在,
20多年前王朔的作品,那就是那时的大白话,现在的孩子看,就觉得有隔阂了。
80年前的鲁迅,那就是大白话,现在看,也有点陌生兮兮的了。
单单一个中国,就有无数种方言。
然后就太佩服中国古人的大局历史文化观,
用文言文加科举制度,把文字基本固定下来。
能让我们后来的人,通过一些简单的基本训练,就可以直接读懂2000多年前人们的思想记录。
这是多么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五)
为什么是文言文加科举呢?
孔子以前的文言文,其实真的是搞不懂的。
比如甲骨文,那不属于我这里讲的文言文。孔子删诗书,定礼仪。
然后要提到汉代的董仲舒了。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哲学上、政治上的褒贬我们不管,
至少从那时起,一直到1910年,中国人唯一的高考,就是科举,唯一的写东西的方式,就是仿效孔子。
写的东西象不象孔子的,就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考核你写作能力的指标。
这让我们太有福气了,不用学那么多。
有个根,把根搞牢固,枝叶就容易多了。
所以说四书五经很重要。
摘段百度百科如下: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六)
《尚书》是看不懂的,没必要认真搞,当学问研究当然可以。
《诗经》文体不一样,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关系也不大。
《周易》是好东西,不过五经里的周易,主要是指孔子写的几篇有关易经的文字,很短,一个下午就看完了的那种。
《礼》是孔子最提倡的,不过却不是他自己写的。是前朝的一些文字。
所以,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在四书之后,最重要的,是《春秋》。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
这句话,成为中国2000多年里文人写作的必备。
好的文人,没人直接把意思写出来,一定都要拐七八个弯的,
所谓文曲星。就是取“人贵直、文贵曲”之意。 (七)
我们从小是打倒孔老二的。
所以学校里的教育不大会直接学习孔子。
80年代开始,羞羞答答地有一两篇〈论语四则〉什么的。
根本上的东西,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还玩命地把你往错误的地方引,
所以我们这代人,
基本上即使学了很多年文言文,也基本上啥也不会。
台湾好得多。 (八)
在讲怎么带水晶读文言文之前,我先讲讲我自己的方法。
没人带和有人带,效率差好多好多的。
好在我们科大,从来有没人带也能学的传统。
就是我一直念叨的遍历。
那时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就开始背。
我不求理解。
我只是想,中国古代,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比如贾宝玉,那么贪玩,天天只会泡妞的,他怎么也看得懂,我却看不懂?
他和我的差别在哪里?
每个中国古代的小孩,都是“一日三行读大中”出来的。
四书五经不会背,那是要被打死的。
从三岁就开始背,背到十岁,就能读懂大多书籍了。
三岁的时候,他怎么可能理解?
所以我不理解也正常的。
我背会再说,把古人的路再走一遍就是了。 (九)
要背的东西,其实不多。
四书不多的。
而且只背三书其实就差不多了。
〈大学〉〈中庸〉〈论语〉我是真的基本背下来了。
之前顺便背了些〈三字经〉〈弟子规〉,反正就是想走古代比较懒的孩子走的路。
孟子老师太唠叨了,读两遍后想,贾宝玉肯定也不背了,就不再背了。
再去看五经。
刚才讲的五经的道理,是这个时候才反省出来的。
尤其是春秋的道理。
春秋笔法的道理。
中国古人写东西,是要拐弯的。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看不懂文字。
(古文的语法很少)
只是我们看不懂作者心里的那几道弯。
所以,一定要看牛人点评版。
这里推荐金圣叹。
泄露天机的人啊,最后被腰斩了,可叹啊可叹。
膜拜一下。 (十)
古人写文字,是很慎重的事情。和说话完全不一样的。
那时印刷很不发达。
更没有网络没有论坛。
写点东西不容易。
更不容易被流传下去。
所以,大多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九沟十八弯的。
你读得懂他,才能读得懂他的文字。
你读懂了他的文字,也就读懂了他。
所以司马迁说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表面上的东西你随便看,但真正的精神都藏在文字里,得你懂他了,也就真懂了。(十一)
我的方法,笨而有效。
大多人也许没我这么笨的精神。
也不肯花时间。
没关系,以下开始讲我怎么带水晶读文言文的。
简单有效。
不花多少时间。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三国演义》还是蛮古文的,看的小孩已经很少了。
水晶迷上了《三国演义》,每天神叨叨地念叨诸葛亮。
每天都要跟我说一句:
“诸葛亮好厉害哦”
然后又很无厘头,她在这里,在贴吧里发的任何帖子,一定要跟个帖子,
写“沙发留给诸葛亮”。
于是大家也都沙发留给水晶的诸葛亮了。(十二)
现在有很多传统教育的读诵班什么的。
就是背三字经四书五经这些的。
也都有用。
不过得有一个氛围,如果孩子周围的孩子们都在搞这个,那孩子也就顺其自然地呱呱呱地会背了。
如果没有这个圈子,实在是很难坚持的。
水晶从小大概就背了三字经、弟子规,然后大学会背前三段。
就懒了,我懒了,她也就更懒了。
我想我们大多家长估计也这样吧。
人之常情。
这样不行,这条路走不通。
等她能明白该背的时候再自己背吧。小孩还是多玩的好。(十三)
不能用我自己走过来的方法,也没问题,
毕竟我自己走过,知道哪里是重点,知道哪里容易过,哪里心理上要卡壳。
最要先过的关,是信心关。
象我一样无论自己多差都对自己有充分信心的人不多的,
孩子也一样。
她最不容易的,就是认为自己能懂。
尤其是周围的同学们,看上去都没有人读古文,甚至连三国演义都读不下去的。
(大多人连金庸都读不下去的)
怎么让孩子有信心呢?(十四)
大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
我带水晶到了一个书店。
大众书局吧。就是正大广场8楼那个。
书比较多。
我大概找了20本(也许是夸张,至少7、8本吧)论语的解释的书。
都是大学问家,大名人的。
就在书店里,我把这些书统统翻开到论语第一条的解释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然后一本一本给水晶看。
水晶当时认字了,白话还是基本看得懂的。
然后她就发现,怎么这20本写的,都完全不一样的啊?!?!
我就跟水晶说,
你看,你别以为他们都能读明白。
这些人,都出书了,很多人还都以此为生,
这些人,大概是会比你们的老师都懂得多得多的,
他们解释的,还都不一样。
即使是对某些字的解释,都差得很远。
为什么呢?
可见你和他们一样懂,或者一样不懂。
反正他们就是信口瞎说,
你也可以这样信口瞎说就是,就是看懂了。
水晶乐不可支。
从此就对古文不再惧怕。
天天对各种成语和各种古文信口胡说,反正有我做后盾,我总能把她讲的给说圆了。(十五)
正面的道理,我也跟水晶讲,
虽然这个道理讲了很多年她才完全明白过来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解释都不一样呢?
还都能出书呢?
过去有句话,叫非我注六经,是六经注我。
六经就是五经,这不重要。叫法不大一样而已。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注解六经。
每个人都注解得不一样,也不仅仅是现代才这样的。
原因也很简单。
大多人读书写注解,都是从上往下读的,
高高在上的心态。
理解了,随时准备批判扬弃一下。
我们从小也是这么学的。
觉得某个东西,就能学会了。
古文不是这么个读的心态,尤其是孔子的这些经典。
这些经典好比是一座山,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那条路,然后以为这条路就是整座山。
然后着急把这条路写出来给别人看,
看,我发现了这个经典实际的意义!
前几天,我还有个朋友的朋友写了庄子奥义,我的朋友拿过来让我评点。
他就是栽在这个起点处。
另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也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在学古文之前,这个心态的调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我们要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态和境界,而不是文字。
所以不是去读古文,是去从文字中读人。
如果作者的境界高,我们就读不懂。
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了,就跟作者相应上了,就读懂了。
境界什么的,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有写,这里就不罗嗦了。
如果认为自己比孔子牛,那没什么可能读懂的。
经典是要跪下来读的,这个跪,不是身体上的跪,是心里的。
这个标准懂了的话,从古到今,那么多解释的版本,就没有几本可读了。
我们只读跪下来的解释就是了。
要让我相信经典的注解者,比孔子牛,我做不到。
所以现在看于丹,看易中天,我是看不下去的。(十六)
认得字了,再有了信心,最后去掉了傲慢,基础就有了。
我也就没带水晶去读文言文了。
由着水晶乱读书。
我一点不担心水晶以后会不读文言文的。
一个孩子,乱吃东西,那只是因为他没吃到好东西。
放开让她阅读,
我对她开放网上买书的权力,
书到付款,我不管她买的什么书。
她马上买的第一套书,是皮皮鲁全集,好多好多本。
又买了很多童话书,
这种书,很快看腻的。
然后开始迷金庸古龙,
很快就比我还熟了,
07年的时候,正迷的时候,我带她回科大看老师。
肖臣国老师特别好,他家里的武侠书随便水晶挑,她挑了本《绝代双娇》
读的最多的,当然还是射雕三部曲在讲如何带她读之前,有必要讲一些平时我就跟水晶唠叨过的基本概念。
有这些概念做基础,我才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带水晶读完这篇文章。
什么概念呢?
潜台词和台词的概念。台词是明白讲出来的,可以分析,潜台词就不然。
通过潜台词,我看世界分为三个部分。
欧美的,中国的,印度的。
欧洲人历来大多讲求明白,
说话要划清边界,(把规则制订好,立个宪。。。。。。。)
极力把不明白将成明白,连“神秘”也明白说出。
可是,也往往越追求讲得明白越不明白。
罗素、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就是典型例子。
中国人历来大多讲求不明白,或说含糊。
说话常闹边界纠纷。
往往把明白的,也说成不明白的,还引起不少人愤怒。
可是,偏能成事。
还有人会称赞:“妙不可言”
不可言,就是说,这些潜台词,没法转化成台词的。
印度人,处于中欧两者之间。
摆的架势很明白,喜欢一二三四报数,当演的什么完全搞不明白。
很讲边界,可总是划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所谓存在,
欧洲人叫“存在”
中国人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印度人叫“刹那生灭”
三句台词,仿佛可以互通。
但潜台词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肯定,一个不定,一个否定。金克木先生的文章《台词潜台词》所以我推荐读金圣叹的各种评本。
金圣叹一生的工作,就是在揭发各种潜台词。
比如金评《西厢》,再次向同学们推荐。太过瘾了。
金圣叹整理了一本《天下才子必读书》
从《左传》点评到宋文,
也向同学们推荐。李白的老师赵蕤写的《长短经》(又叫《反经》)里这么写过:
心气粗讼者,其声沉散;
心气详慎者,其声和节;
心气鄙戾者,其声粗犷;
心气宽柔者,其声温润;
信气中易,
义气时舒,
和气简略,
勇气壮立。
我服务过很多公司,刚去一个公司的时候,总是听别人说话的声音感知他的性格,几乎没错过。
带水晶读文言文,是这半年的事情了。
上学期期中考试,水晶考得太烂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期末总不能再这么烂。
她的数学成绩,从四年级我带她搞过十天奥数后,就一直很好。
我看了看她的语文卷子,发现她的文言文太烂了。
于是就开始带她学文言文。
喜欢读三国演义是个副产品。
期末总分第一,也是个副产品,期末的语文她也是第一名。
语文考试,比较麻烦的地方就两个,一个是作文,这个我改天再写,以前花时间帮她弄过一个月,她没问题。
一个就是文言文。
尤其是现在到初中了,60%的课文,都是文言文的。(十八)
于是我对水晶说,我带你读十篇古文,保证你期末语文考得很好。
水晶很懒,跟我讨价还价。
过程和结果我都忘了。
不过她一直很相信我。
实际上最后只读了两篇。
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十九)
摘录百度百科如下:
郑伯克段于鄢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二十)
再摘录原文如下:
《郑伯克段于鄢》
自《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二十一)
于是我就带水晶开始读了。
在讲如何带她读之前,有必要讲一些平时我就跟水晶唠叨过的基本概念。
有这些概念做基础,我才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带水晶读完这篇文章。
什么概念呢?
潜台词和台词的概念。(二十二)
英国十九世纪的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他的小说《克兰福镇》中有这么一句特别绕口的话:
“她自己心中有数,
我们心中也有数,
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
我们也明知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
这下面还有一句话,不过作者没有说出来:
“不过大家都不说出来罢了。”(二十三)
在舞台上,说出来的话叫台词,没说出来的话,叫潜台词。
不说的话,往往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
(怀念娜拉的“留白”)
演员的本领常在潜台词上。
一个人的谈话是自言自语,或者是自己作为谈话的对象;
或者是假设有看不见的听众,现在的,将来的。(甚至是过去的古人,我就经常讲这样的话~)
这在舞台上,叫独白,也可以叫旁白。
实际上不是对台上人说的,而是对台下人说的。
古今中外的作书人,大概都是这一类。
古时写作不容易,能写的人,也大多是万里挑一的。
文言文记录的下来的,就绝对不是录音报道了。
自有记者的用意。
作者绝对是要添作料的。
或者就是他的创作,也未可知。
不过这一层,往往被人忽略。
读文言文,要读到这一层。(二十三)
好比《论语》,为什么那么多人注解呢?为什么注解的人都不一样呢?
古往今来,所有的注解,大多是要发掘孔子的潜台词的。
你看的眼光不一样,看到的潜台词也会不一样。
这些注解的人,不仅仅是揭露孔子的潜台词,同时也是作者的台词,同时里面也会有他自己的潜台词。
(我说的,都是那些可读的注解的。)
以前八年级(就是初二)的课本上,有篇阳货见孔子。
(现在改孔孟论学了,唉。)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百度一下的翻译是: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这个所谓的翻译,就只能翻译出台词来。
潜台词就荡然无存了。(二十四)
我真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教学生这篇文章?
这种东西又怎么可以教学生?
古人写文字,会挖很多坑,留很多疑问,你得会问。然后就一层层剥开,然后秘密就逐渐显露出来。
潜台词就被我们心领神会了。
比如这篇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论语小故事里,就有很多问题在的:
1、“孔子时其亡也”:奇怪,孔子为什么要等到阳货同志不在的时候去拜访他?
2、“遇诸涂”:真的是巧合吗?就会在路上遇到。(敬请收看走进科学。。。。。。)
3、整个故事看着都是阳货在教育孔子仁和智,为什么孔子的学生会把这样的文章放在论语里呢?
4、孔子最后去做官了吗?(二十五)
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书,当然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孔子毫无逻辑,是我们概率帮的。
所以要带着恭敬的心去读,所谓跪着读。
看我读它:
阳货是坏蛋,至少是掌权的坏人,这个容易查出来。(顺便讲一下,典故不知道,那不是不懂文言文,那是不懂历史,推荐《龙文鞭影》,四个字一个典故四个字一个典故的,都知道了不得了。)
现在读文言文,反正有网络,典故不用多背的,
天知地知GOOGLE知,很容易查出来。
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坏蛋,这两人怎么谈得起来?
开头阳货找孔子,孔子不见。
还是送来了礼。
圣人不能却缺礼,必须回拜。
可是又不愿意见他,于是打听到阳货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访。
这个行动也是语言,
潜台词是:“还了礼了哦,可还是不见,是你不在家,不能怪我”
偏偏运气不好,还是遇到了阳货。
(我更愿意理解是阳货大人神通广大,手下人多,消息灵通。孔子一出门,阳货就得到情报,立刻堵在路口。我喜欢阴谋论,哈哈。)
然后就进行了一段看上去讲大道理的对话。
最后阳货硬逼孔子:
“年岁不饶人啊。”
孔子只好回答:
“好吧,我答应出来做官。”
看到这里,应该已经知道孔子打死也不可能去做阳货的官的。
潜台词是什么呢?
“我知道你不愿意在我手下工作,我偏要逼你出来,还拿你的道理来将你,看你怎么说?”
“你是掌权大官,我不过是个退休的小老头,我搞不过你。你用一层又一层的大道理(仁、智)逼我不得不承认,可是答应尽管答应,腿长在我身上。大不了我再跑掉,再周游列国去就好。”
这么一篇精彩对话的记录者,自然也有潜台词:
大家看看圣人怎么对付小人的。
他以礼来,我以礼去,他讲道理,我顺着他。
我本来是要做官,也不能算是假话。
可是到不到他的手下,那就不一定了。(二十六)
老师可不能这样教学生啊。
不然学生一定都这样对付老师了:
“老师以礼来,我以礼去,他讲道理,我顺着他。
我本来是要做功课的,也不能算是假话。
可是做不做他布置的,那就不一定了。”
TMD我小时候就这样。
原来是孔子教的。(二十七)
继续往远里扯。
西方的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解构。
精神分析学,也越来越重视潜意识。
不过,以我的见识来看。
欧洲人的学问(美国人没学问,哈哈)
从罗素一直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对于潜台词的重视,似乎都远远不如中国。
他们一直极力把潜台词变成台词。
现在是一面着重分析台词本身,另一面,又着重把每讲出来的潜台词挖掘出来。
是要把不明白的,讲成明白的,把明白的,讲成数学公式。
其实是更加不明白。。。。。。(幸好一定会跟我吵架的人被封了。)
中国人对潜台词的分析,也一直有,从“赋比兴”的提出,一直到《人间词话》,都是在讲潜台词。
但讲法,却是把明白的讲得不明白,把不明白的,讲得更不明白。
中国人看轻潜台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不到一百年。
可是不说不等于没有。
且不说读文言文,就是在中国做事情,你不懂潜台词,那寸步难行的。(二十八)
再扯得更远一点。
台词是明白讲出来的,可以分析,潜台词就不然。
通过潜台词,我看世界分为三个部分。
欧美的,中国的,印度的。
欧洲人历来大多讲求明白,
说话要划清边界,(把规则制订好,立个宪。。。。。。。)
极力把不明白将成明白,连“神秘”也明白说出。
可是,也往往越追求讲得明白越不明白。
罗素、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就是典型例子。
中国人历来大多讲求不明白,或说含糊。
说话常闹边界纠纷。
往往把明白的,也说成不明白的,还引起不少人愤怒。
可是,偏能成事。
还有人会称赞:“妙不可言”
不可言,就是说,这些潜台词,没法转化成台词的。
印度人,处于中欧两者之间。
摆的架势很明白,喜欢一二三四报数,当演的什么完全搞不明白。
很讲边界,可总是划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所谓存在,
欧洲人叫“存在”
中国人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印度人叫“刹那生灭”
三句台词,仿佛可以互通。
但潜台词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肯定,一个不定,一个否定。注:以上很多话语和例子,来自金克木先生的文章《台词潜台词》,借先生的台词一用。
如有人因此而愿意读金先生的文章,那我这些字也算没白打。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如何写文言文重点字和翻译_百度作业帮
如何写文言文重点字和翻译
如何写文言文重点字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选、固、意.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滴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成名)喜置(之于)榻上,(子)半夜复苏(《促织》)3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战,勇气也议.(《曹哙论战》) “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奏将鼓之(《曹哙论战》)“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4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5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姗无利爪牙”的形式.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情况,须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例如“顾”: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巨相顾(看),不知所归(《伶官传序》)大行不顾(考虑)细谨(《 鸿门宴》)眷顾(思念)楚国,系心怀王 (《屈原列传》 )三顾(拜访)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顾(但)计不知所出耳(《 荆辆刺秦王》)人之立志,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栽(《 为学》 )7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子见“固定句式”部分.8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有时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不能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应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些方法,要学以致用哦!
买本古汉语词典弄懂倒装句型,代词之乎者也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例如“楚人有涉江者。”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