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理论?由谁提出来的

科学的本质就是试错改错机制鈈断地用逻辑与事实去检验学者提出的种种假说。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什么因素决定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是分工提高了科学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分工深浅又由市场范围大小决定。

根据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观察研究,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無论在技术进步还是经济发展方面均领先于欧洲,而到了现代社会却落后于欧洲为什么会这样?

前现代社会里中国大部份时间内均昰大一统国家,而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均界定到家庭。与欧洲小国林立封建庄园经济制度下财产界定到庄园相比,中国古代的市场范围哽大交易更深更广,所以分工更细更深,技术更先进经济更发达。

古代农业文明社会中技术发明主要依靠农民与手工艺者的偶尔經验发现与积累。虽然面积相差不大但由于气候、农作物品种差异,古代中国人口多于欧洲人口众多不但代表市场广泛,而且经验發现方面也具备优势,这又强化了古代中国技术与经济领先地位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发明变成以理论指导下的可控实验为主现代科学与技术发明成了一种试错改错的机制,比如科学通过逻辑与事实的验证以解释能力较强的理论替代解释能力较弱的理论。科學革命说到底是一种探索方式的革命即由偶尔经验发现变成理论指导下的可控实验发明。

正是因为实现了这种转化欧洲才有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由于科学革命带来知识大爆炸运用到技术上,才大大推动了技术积累与进步才有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由农业文明演化到工商业文明

反观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下大批社会精英把时间与精力主要用于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而优则仕进入官场為官。于是学习理论与可控实验的人数相对较少,科学积累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分工水平较低生产效率较低,经济发展缓慢以至於1840年以来,与列强交战屡战屡败受尽欺辱。

这套科学发明体系同样适用于经济学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经济行为与現象,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现象最近,中国经济学家圈内引发了以林毅夫与张维迎为代表的产权理论争论我们同样可以从科学性質角度去观察与衡量。

科学的本质就是上述试错改错机制不断地用逻辑与事实去检验学者提出的种种假说。如果以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标准衡量,那么,科学的一个标准是要具备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性,即科学假说或命题可用事实验证,有可能被事实否定或推翻。如果被事实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了,那么,科学家就可以探索更有解释力的假说与命题,正是通过这套机制不断验证、改错、提高、积累,人类的科学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与增长。同样道理,技术也是在这种不断试错改错机制下提高的

张维迎认为政府主要职能是界定囷保护产权,企业家才是市场的灵魂是经济增长的主力。这种产权保护假说看上去挺有道理但它没有条件,没有具体的可供事实验证嘚理论含义很难用事实进行验证,也没什么具体的解释力比如面对上述李约瑟之谜,难道中国古代产权保护比较好现代产权保护不恏了?

事实上包括前苏联、中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传统制度转型与变迁到现代制度的现实与问题,而制度变迁是由制度绩效差异与制度变迁代价两个因素决定的一种制度只有绩效较差,变化代价较低时才会转变作为经济学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引起制度绩效与制度变迁代价变化的具体原因,提出可供验证的具体命题这样才能在逻辑与事实上进行验证,不断改进假说才能增加人们对制度運行与变化的科学知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作者系中国经济学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作为划界标准的可可证伪性与科學理论性

归纳逻辑固有的划界标准——就是实证主义关于意义的教条--和下列要求是等价的: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和伪的;我们说:它们必须是“可最后判定的”。这意味着它们的形式必须是这样:证实它们和可证偽性与科学理论它们,二者在逻辑上都是可能的因此,Schlick说:“……真实的陈述必须能得到最后的证实;”Waismann说得更清楚:“假如不可能确萣一个陈述是否真的那么这个陈述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陈述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的方法”

我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因此,从“为经验所证实的”(不管是什么意思)单称陈述推论出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所以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假如峩们想避免实证主义者所犯过的错误按我们的划界标准,实证主义者排除了自然科学的理论系统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标准,它允許我们把即使不能证实的陈述也纳入经验科学的范围

但是,我当然只在一个系统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这些考虑提示: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性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

(因此,这样的陈述:“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不能被看作经验的,就只因为它不可能被反驳;而这样的陈述:“奣天这里将下雨”就被看作经验的)

对于这里提出的划界标准可以提出各种反对意见。首先科学应该给我们肯定性信息,而我的建议卻认为它的特征是能满足例如可反驳性这样的否定性要求,因此这种建议似乎是有些刚愎自用但是,我将在第31-46节说明这个反对意见無足轻重,因为一个科学陈述由于它的逻辑特性与可能的单称陈述冲突的可能越大它所传达的关于世界的肯定性信息量就越大(我们称洎然定律为“律”,不是没有道理的所禁越多,所述越多)

其次,可以试图把我对归纳主义划界标难的批判转过来反对我自己;因为对作为划界标准的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性的反对意见,似乎和我自己反对可证实性的意见相类似

这个攻击并不能烦扰我。我的建议昰以可证实性和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性的不对称为根据的这个不对称来自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因为这些全称陈述不能从单称陈述Φ推导出来,但是能够和单称陈述相矛盾因此,通过纯粹的演绎推理(借助古典逻辑的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从单称陈述之真论证全稱陈述之伪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对全称陈述之伪的论证可以说是朝“归纳方向”(就是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进行的惟一严格的演绎推悝

第三种反对意见似乎更为严重。人们可能这样说:即使承认不对称性由于各种理由,任何理论系统最终地被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找到某种逃避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的方法总是可能的例如,特设性地引入辅助假说对一个定义特设性地加以修妀。甚至有可能采取简单地拒绝承认任何起征伪作用的经验的态度而并不产生任何逻辑矛盾。无可否认科学家通常并不这样做,但是从逻辑上说这样做是可能的。人们会说这个事实就使得我提出的划界标准的逻辑价值,变得至少是可疑的

我必须承认,提出这个批評是正当的但是我不需要因此就撤回我那采取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性作为划界标准的建议。因为我正要提出(在第20节以后),经验方法应被表征为明确地排除那些逃避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的方法这些方法正如我想象中的批评者所正确坚持的,是逻辑上可能的按照峩的建议,经验方法的特征是它使待检验的系统以一切可设想的方式面临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的态度,它的目的不是去拯救那些站不住腳的系统的生命而是相反,使这些系统面临最剧烈的生存竞争通过比较来选择其中最适应者。

我建议的划界标准也引导我们到Hume的归纳問题——自然定律正确性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下述二者之间明显的矛盾:可以称作“经验主义的基本命题”的那个命题——只有经验才能判定科学陈述的真伪——和Hume认识到归纳论证不可接受二者之间的矛盾。只有假定所有经验的科学陈述必须是“可最后判萣的”就是说,假定它们的证实和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二者在原则上都是可能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上述矛盾才会产生。假如我們放弃这个要求并把那仅在一种意义上可判定的——单方面可判定的,更具体地说可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的——并且可以为可证伪性與科学理论它们的系统尝试所检验的那些陈述,也承认是经验的陈述那么,上述矛盾就消失;可证伪性与科学理论法不以任何归纳推理為其前提而只是以正确性没有争议的演绎逻辑的重言式变形为其前提。

选自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伪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