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时空变化特征

北京市科委 -
信息公开 -
文献资料 -
科技史志 -
第三篇 基础研究 -
第五章 地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政府信息公开
第五章 地学
第三节 地理学
一、地貌学
50年代,北京大学王乃梁把中国陆地地貌区分为4种断陷与凹陷平原,9种山地、高原和丘陵;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构造地貌》。
50年代起,地质部张宗祜便从事黄土分层、岩性、地理分布、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研究黄土的方法和黄土湿陷成因的见解。到80年代,他发表了论文数十篇,如《中国西北陇东地区黄土的成因及形成过程》、《中国黄土分类的理论基础》、《中国黄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并出版专著《中国黄土》等。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地理所)从南京迁至北京。1972年至1976年,中科院地理所、渭南三门峡水库管理局的叶青超等完成了渭河下游河流地貌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及在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条件下,渭河下游河流地貌发育过程、侵蚀基准、河床变形、河型转化以及水库末端的淤积演变等。
1958年,中科院地理所沈玉昌按“成因法”划分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的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火山地貌等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80年代以来在中国广泛采用的“形态成因分类法”,把地貌划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动力地貌三大类型。
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专著。
60年代,中科院地质所刘东生用数学方法研究黄土的搬运与堆积问题,为研究黄土的洲际间对比和研究全球性黄土的成因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论著有《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
1973年至1980年,中科院地理所的杨逸畴等与南京大学地理系、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合作完成了《西藏地貌》。它系统论述了西藏地貌的基本特征、构造,河流和湖泊地貌、冰川和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高原及平面地貌以及西藏地貌类型与地貌区划;编制了1∶250万地貌类型图;并对雅鲁藏布江12条河流发育,西藏湖泊与古冰川成因,构造地貌,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
1973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的尤联元等编著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主要内容有:影响河流发育因素分析;全新世以来的河道变迁;河道纵向和横向的各项形态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动态变化;河道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及其演变;河型形成综合分析等。
1974年至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的罗来兴等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地貌》专著。该书总结了30年以来中国地貌研究的主要成就,对中国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特别对于构造、河流、风力、冰川、冰缘、海岸等不同营力条件下的地貌形成过程以及特殊岩性的地貌发育都有详细论述,并对中国地貌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1980年至1984年,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等完成的《南极洲晚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是一部南极洲地学研究的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南极东部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及大陆沿海的第四纪地层和沉积地貌,古生物、古冰川及古地理环境的特征。发现有孔虫新种9个,测定C14年龄11个,定量研究了极地冰川的发育。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合作完成的《北京市农业地貌类型及区划调查报告》出版。
1982年至1985年,中科院地理所陈永宗等完成了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及治理研究项目。它分析了发生侵蚀的现代和古代自然环境,按动力特征划分了侵蚀类型及其区域组合,系统地讨论了自然和人为因子在侵蚀中的作用,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三千年来的侵蚀速率,提出了估算侵蚀量的数学模型,探讨了沟谷和坡面的侵蚀过程,对防止土壤侵蚀的原则、途径、效果进行了讨论。
1984年至1986年,中科院地理所沈玉昌等完成了《河流地貌学概论》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河流地貌学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河流地貌学发展史,分析了现代河床地貌演变过程,河床特征及河型的分类成因及转化问题,并论述了河口区的河流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1985年至1988年,中科院地理所金德生等完成了应用河流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它按河流控制因素关系设计制作不同河型的过程响应模型;小比例尺定床与动床模型设计、制作及标定;大坝修建后下游河道不同河型的演变规律等。还提出了长江马鞍山河段的人工控制七八十年演变周期的整治控制方案。
80年代,北京大学杨景春发表了《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构造地貌发育和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的关系》、《汾河南段河流阶地与新构造运动》等论文,揭示了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把地貌形成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海洋地理学&
40年代,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中国近海海洋生物普查,开始了中国海洋生物的研究。
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吕炯发表了《渤海之水文》、《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冰期气候变化与海气关系》等论文。
60年代,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刘光鼎开创了中国海洋物探工作,相继发表了《渤海地质构造含油气远景的初步研究》、《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底的发现》等论文。
60年代以来,国家海洋局吴玉玲等在中国海洋生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黄海多毛类游走亚纲”和“中国海沙蚕科研究”等成果。
70年代初,国家海洋局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约45万平方公里的海区进行海洋污染的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和系统监测,累计测站(点)5000多个,采集约40万个海水、海底物质和海洋生物样品,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域污染范围、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入海途径和入海量的变化状况。
197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20多个单位对造成海水、海底和海洋生物污染的80多种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全面比较和校验各种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海洋污染调查方法,颁布了《海洋污染调查暂行办法》。
1979年,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编辑出版了《台风及热带环流的研究》专著,汇集了对影响亚洲东部地区的台风形成、路径、活动特点、灾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980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出版了《世界潮汐表》。&
三、陆地水文地理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前后,幽州地区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成《水经注》40卷,达30余万字,记载了全国大小河流1252条,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古迹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水文地理、生物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学、地貌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巨著。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守敬在黄河下游视察水道,组织了大面积实地水准测量,并绘制成地形图。其间,他提出了以海平面作为衡量各地水平高度的统一标准,即“海拔概念”,比德国高斯早553年。
1954年,中科院地理所郭敬辉编制了《中国河川径流模数分布图》,首次推算出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1955年至1966年,发表了《中国地表径流》、《中国地表径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关于中国河川径流动态类型及其分区的初步研究》等论文,并主编了《新疆水文地理》。
50年代至60年代,中科院地理所编辑出版了《水、热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
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王大纯主编的《普通水文地质学》出版。1980年,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又主编了《水文地学基础》,提出了中国承压水含水层分类方案,指出上海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1963年,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国水文图集》。其后又主编出版了《中国短历时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暴雨与面深关系图集》等,为中国大范围内洪水的预测预报研究创造了条件。
70年代初,中科院地理所黄秉维主持研究区域地理生态环境中水、热循环和交换规律等问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田间试验,取得大量定量化的科研数据。邢嘉明等人发表了《京津区域生态地理环境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
1979年至1984年,北京市水利局主持对全市“五河二库”(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凉水河、温榆河,密云水库、官厅水库)进行水资源系统核算,北京市水利科学规划研究院王安钊等执笔撰写了《北京市地表水资源》专项报告。1983年,该局与北京市地质局合作出版了《北京市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综合报告》。
70年代以来,北京市水文地质公司对全市地下水资源储量、运动变化规律、城市供水及缺水山区勘察水源等课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汇集出版了《北京市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北京市水文地质图》、《北京市潜水区划》等。
1983年至1985年,中科院地理所左大康等完成了华北平原地区水量平衡研究。他们对华北平原地区水量平衡和南水北调进行了研究,并汇编成两册论文;建成山东南四湖水面蒸发试验站一处,最大蒸发池面积为100平方米。
80年代,中科院地理所周成虎创建了二阶有序法、Cr向量法两种水文时序分析方法,提出了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新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洪水预报信息系统(YRIS)。其代表性论文有《黄河下游洪水险情预报信息系统中专题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等。&
四、土壤地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平地质调查所陈恩凤着手研究中国土壤肥力、分布规律等问题,揭开了北京土壤地理研究的序幕。他于50年代出版了《中国土壤地理》。
7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李连捷主持完成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项目,李酉开主编出版了《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1973年至1981年,中科院地理所黄荣金等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它系统而全面地揭示了中国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土壤分布规律、分类和主要土壤类型的性质,土壤属性与利用改良的方向,并提出全国土壤地理分区原则,把土壤图与土壤分区套合在一起,使土壤分区的界线更为准确可靠。
1978年,中国林业大学关君蔚等人完成了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项目,并出版《水土保持原理》、《华北石质山地的土壤和立地条件》等专著。
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等单位开展了北京市土地类型研究,并出版了专著。
1984年,北京师范学院霍亚贞主持完成北京市土特名产(干鲜果品)生态环境的研究。
五、生物地理&
20年代至3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开始进行北京地区植物地理的研究。该所郝景盛参加中、法西北考察团,发表了《青海植物地理研究》、《中国柳属植物志要》、《森林种子研究》等论文。
1959年,中科院动物所马世骏编著的《中国昆虫生态地理区划》和郑作新等合著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昆虫动物地理区划》两本专著出版。
50年代,中科院植物所钱崇澍编辑出版了《中国森林植物志》。
60年代,中科院植物所李继侗进行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研究,并发现了光色瞬时效应,对揭示光合作用的机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出版的论著主要有:《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地植物学说原理》、《内蒙古植物志》等。
1975年至1978年,中科院地理所张荣祖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专著。它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动物地理工作的主要成就,对中国陆栖动物的区系及其分布和生态地理动物群的组成等提出了新见解,对过去的动物区划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今后开展动物地理研究和动物资源的利用与改造奠定了基础。
1983年,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编著出版《北京山区植被类型、植被分区和绿化问题》,北京市林业局编著出版《北京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1985年至1986年,中科院动物所陈鹏编著的《生物与地理环境》、《动物地理学》先后出版。
&1990年,北京师范学院孟德政主编了《北京山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手册》。
六、化学地理
1960年,北师大地理系刘培桐创办了化学地理研究班,开始中国环境地理学的研究。
1963年,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化学地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化学地理学术讨论会。
1966年至1975年,中科院地理所、综考会的章申等完成了珠峰科学考察中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它揭示了珠峰地区过渡元素Ti、V、Cr、Mn、Fe、CO、Ni、Cu、Zn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一些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
1968年至1978年,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办公室的王明远等完成了硫和某些微量元素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发现病区饮水中SO2-4含量低,平均为15.16mg/l,非病区为53.63mg/l。研究表明,采用硫酸根疗法治疗大骨节病临床有效率97%,骨质修复率95%。
1968年至1990年,中科院地理所环境和地方病组与有关部门合作,在陕西、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甘肃、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克山病、大骨节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测试了调查区内水、土、粮和人的头发中的大量和微量元素。其后,又把调查逐步扩展至病带以外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和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区与非病区对比调查。同时,还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进行了同步调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谭见安等完成的克山病水土病因研究、我国克山病的地理流行病学规律、我国大骨节病的地理流行特点与环境病因研究、中国克山病的医学地理特征、我国医学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等。发现了克山、大骨节二病病因与环境缺硒密切有关,揭示了克山、大骨节二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发病高危人群的地理分布规律,还发现克山、大骨节二病发病率的下降与农民生活水平和饮食中硒摄入量的提高有关。
1973年至1976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夏增禄等完成了北京西郊环境污染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对区域污染源,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作物等的污染和危害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体中迁移累积规律,并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1974年至1975年,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朱振源等完成了我国食管癌发病情况和流行因素的调查。通过对四川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部、广东汕头、珠江三角洲和湛江等地区17个食管癌高发与低发县的全面调查和对比研究,发现食管癌发病率呈同心圆状向四周扩展,说明环境因素与食管癌高发有明显的相关性。
1974年至1976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谭见安等与中科院地理所、西安医学院合作完成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以及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该研究提出硒与克山病密切相关,并将硒用于克山病的预防和治疗,在黑龙江、陕西、四川等6个省20多县十几万人口的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
1976年,中科院地理所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室,对土壤污染与化学地理、水环境污染与化学地理、地方病与化学地理开展了研究。
1977年至1984年,中科院地理所巴音、王兰完成了FH-1型腐殖酸树脂的研制及其重金属废水的应用研究。该研究选用风化煤腐殖酸和褐藻酸为主要原料,用一步成型法制成钙型树脂,宜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
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1979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张立成等完成了污染物在水体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对湘江2 000多个水样、400个沉积物样点60项元素化学组分及水的理化参数的测定,查明了湘江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分布的规律,综合分析评价了水的自净能力、环境和生态效应,是中国水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
1980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章申等与中科院动物所、环境化学所合作完成了京津地区水体污染特征,污染物的运动规律,水质评价与管理途径研究。综合评价了京津地区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治理方案。
1980年至1985年,中科院地理所谭见安、侯少范等完成了我国低硒带及其与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研究,指出了克山病、大骨节病从中国东北到西南以棕褐土系为中轴的带状分布规律,揭示了低硒带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多发带相吻合,得出了低硒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的结论。
1986年至1990年,中科院地理所谭见安等完成了我国克山病病带中不同类型病区和外病区环境中硒等生命元素和有机物的比较研究,以大量调查和测试数据证实,80年代以来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与病区人硒摄入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1988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化学地理室会同有关单位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18个国家的250多人与会,收到论文289篇。会后出版了英文《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论文集,包括医学地理、环境中生命元素、化学地理、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生命元素(物质)与健康、预防与治疗、分析方法六个部分的80篇论文。
80年代,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等单位开展了湘江水系污染调查与防治研究、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土壤容量学研究和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990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年,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国家区域会议在京召开的同时,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医学地理学术讨论会,有来自8个国家的100人参加,论文70多篇。
七、经济地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官学堂章程》中规定,文科设置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从这时起,中国出现了“经济地理”的雏形。
20年代至30年代,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建立地理系,开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课。
民国十八年(1929年),文化学社出版了王金绂所著《中国经济地理》。这是中国首批经济地理专著之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所著《世界经济地理》。
1956年,中科院地理所设置经济地理研究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成立了经济地理教研室(组),开展了边疆地区、黄河流域、江淮流域的综合考察。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开设了经济地理研究班,培养了中国首批经济地理人才。
50年代中期至1966年,中科院地理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地理工作者编写并出版了《中华经济地理志》的《中国经济地理总论》、《运输地理》、《中国河运地理》、《海上航道地理》等分册。1958年至1959年,中科院地理所邓静中主持编写的《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出版。
1958年至1978年,中科院地理所黄盛璋等完成的历史边界地理研究,包括中越、中老、中缅、中尼、中不、中锡、中印、中巴、中阿、中苏边界及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方面的报告、论文30余篇,约200余万字,供外交及军事部门使用。
1973年至1985年,中科院地理所的吴传钧等编著了《中国农业地理》系列专著。在系统总结全国及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经验和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和增产潜力,提出了农、林、牧、副、渔和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的合理布局及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途径和措施。
1979年至1981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周立三等完成《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编写并出版。
1980年10月,全国经济地理学与教育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后改名为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
1982年至1984年,中科院地理所的胡序威等完成了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研究。它通过对京津唐地区在全国政治、经济地位的分析及对资源与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工业与城市向滨海地带推进,重点开发冀东地区及建设京、津周围的卫星城镇等战略设想。
1983年,中科院地理所孙敬之主编的《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出版。
1985年至1989年,中科院综考会石玉林等完成了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研究。它通过综合评价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搞清了资源开发潜力与经济发展方向,勾画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生产力发展布局远景,明确了建设重点和时序。
1988年至1990年,北京大学杨吾杨等编著的《交通运输地理学》、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的《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和李文彦的《中国工业地理》出版。
八、区域地理和城市地理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至二十八年(1291年),扎马鲁丁等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共755卷。元大德七年(1303年),孛阑等对其续修后达1300卷,这是一部官修的全国地理书。该书大部分佚失。赵万里汇集残存资料,于1966年出版了《元一统志》(辑本)两册。
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北京各县编写的县志,是历史上较完善的区域地理著作。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完成《大清一统志》342卷;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续修至500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续修至560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五年(1770年),清政府先后绘制了《京城全图》和《乾隆内府舆图》,详细标注了北京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清同治二年(1863年),正式发行了与《大清一统志》配套的地图册——《大清一统舆图》。
20世纪以前,有关北京城市地理方面的文献有:奉宪的《燕京故城考》,顾炎武的《历代帝王宅京记》、周肇祥的《辽金京城考》、刘效祖的《四镇三关志》等。这些文献主要涉及城址选择及城垣变迁的记述。
30年代,日本地理学家本内信藏研究北京城市地域结构问题,撰写了《北京的都市形态》专著。民国三十年(1941年)张资平将其译成中文,刊于《中日文化》上。
1953年至1986年,中科院地理所在竺可桢指导下,由黄秉维、陈述彭、侯学煜等组织了近100个科研教学单位近1000名科技人员,在搜集资料、系统整理、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该成果包括中国自然区划、自然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等,已被农、林、水及军事部门参考应用。
1957年至1959年,中科院地理所黄秉维、高泳源等完成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它阐述3个自然区6个热量带与18个自然地区的主要特点;讨论了28个自然地带的划分;提出自然省与自然州的定义和划分方法;指出综合自然区划在实践和综合上的作用。
1958年、1962年,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先后完成了远郊卫星镇情况调查、关于卫星城镇的分布和建设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1965年至1976年,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中科院地理所的吴关琦等完成了《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地理篇)。它包括越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朝鲜、尼泊尔、阿尔巴尼亚、马里、几内亚、塞拉利昂、刚果(布)等国的地质、地形、气候、矿产、工业、农业、人口等,约130万字。
1966年至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地理所的郑度、杨逸畴、李炳元等完成了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阐述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形式和幅度,探讨了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阐述了西藏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揭示了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林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1973年至1986年,中国地理学会罗来兴等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它包括自然地理总论、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古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海洋地理等。
1975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张荣祖等完成的《西藏自然地理》,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西藏自然条件及其特征总轮廓的专著。它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全面描述和综合自然区划。
1979年,北京大学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出版。它涉及到北京城市许多地理问题,如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六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天安门广场从宫廷广场到人民广场的演变和改造;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
1979年至1986年,中科院地理所毛汉英等完成的《苏联经济地理研究》,论述了苏联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基本特点和地域组合类型,总结了其60年来在国土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地区经济组织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1980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申元村等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了北京市土地类型调查。它包括图件和报告两大部分。报告扼要阐述了北京市自然条件分异特征、土地类型划分原则,分类系统和各类土地基本特征,并根据北京市土地结构类型,将全市划分为3个大区18个小区。图件包括北京市1∶10万土地类型图和1∶30万农业分区图,是北京市进行农业区划和农业布局、地理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布局的基本图件。
1983年,北京市水利局、北京市地质局完成了北京市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综合报告;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完成了北京市山区植被类型、植被分区和绿化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完成了北京市土壤普查报告;北京市农业局完成了北京市种植业区划;北京市水产局完成了北京市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邬翊光等主编出版了《北京市经济地理》。
版权所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ICP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邮政编码:100195联系电话:&&&&潮滩上波高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长江三角洲海岸为例--《海洋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潮滩上波高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长江三角洲海岸为例
【摘要】:于年的不同季节在崇明东滩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杭州湾北岸东段的芦潮港岸段,利用目前先进的SBE 26plus浪潮仪进行了多个潮周期的波浪观测。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潮周期平均风速为1.9~11.0m/s、最大风速为2.8~12.1m/s,各测点潮周期平均水深为0.28~2.12m,高潮位最大水深为0.37~3.19m,潮周期有效波高为0.03~0.45m,最大波高为0.08~1.59m。波高的时空变化受风速、风向、水深和岸滩坡度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向岸风期间的波浪较大;风速、水深、岸滩坡度越大,潮滩上的波高也越大。空间上,岸滩坡度最小的崇明东滩中部(坡度0.6‰)测点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岸滩坡度最大的芦潮港潮滩(坡度8.7‰)测点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差。时间上,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与风速、风向的变化有关。因此,只有在潮滩坡度较小(例如1‰),风速、风向较为稳定时,波高和水深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才存在。要了解某个潮滩的波浪特征,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系统的原位观测,而非简单地借助其它潮滩的波浪研究结果。研究推断,在向岸强台风和大潮高潮位阶段,崇明东滩中潮线附近的最大波高可达1.5~2.0m,芦潮港堤外潮滩的最大波高可达2m以上。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731.22【正文快照】:
波浪是海岸环境中的重要动力要素之一。传播至岸边的波浪的大小是海堤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参数。要深入了解潮滩(特别是开敞型潮滩)上的泥沙运动和滩面冲淤变化,必须考虑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1]。长期以来,由于观测仪器的局限和现场自然条件的困难,人们对潮滩上波浪的了解十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子燊,欧素英,戴志军,雷亚平,李志强;[J];海洋通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行;周云轩;况润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沈芳;郜昂;吴建平;周云轩;张杰;;[J];测绘学报;2008年01期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杨毅,刘巧梅,欧冬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李九发,万新宁,陈小华,徐海根;[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汪青,刘敏,侯立军,欧冬妮,刘巧梅,余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仲阳康;周慧;施文彧;周晓;周立晨;王天厚;;[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陈沈良;严肃庄;李玉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陈吉余;徐长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陈庆强;杨艳;周菊珍;张国森;崔莹;;[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罗向欣;杨世伦;张文祥;张经;;[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君;王义刚;;[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张衡;陆健健;樊伟;罗民波;;[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伟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袁兴中;[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胡雪峰;[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毕春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侯立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樊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姚庆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东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杜景龙;[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范中亚;[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风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燕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立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王航洁;[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阳祖涛;[D];复旦大学;2010年
杜俊涛;[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蒋智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朱晓君;[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锰,徐德伦,楼顺里;[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3期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清玉,戴雪荣,何小勤;[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2期
李万会;丁平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郑忠辉,陈连兴,黄耀坚,陈品健,苏文金;[J];台湾海峡;1998年04期
杨万喜,陈永寿;[J];东海海洋;1997年01期
雷坤;孟伟;郑丙辉;张雷;秦延文;;[J];海洋通报;2006年01期
寿鹿;廖一波;徐晓群;高爱根;曾江宁;陈全震;胡锡钢;;[J];海洋学研究;2009年02期
张明;蒋雪中;郝媛媛;孔宪卫;;[J];海洋通报;2010年02期
单长青;刘汝海;单红仙;;[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刘宪斌;姜中鹏;张光玉;刘占广;曹佳莲;许崇彦;刘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世伦;李明;;[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张文祥;杨世伦;李鹏;李华;郜昂;;[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谢东风;范代读;高抒;;[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王爱军;高抒;贾建军;;[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叶能富;;[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王宏;;[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王初升;;[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于鹏;王家林;吴健生;丁建荣;陈永杰;;[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吴曙亮;蔡则健;;[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徐志良;李立新;;[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姜光普;[N];中国海洋报;2010年
苏涛;[N];中国海洋报;2007年
马亚宁;[N];中国海洋报;2007年
天心;[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侯小健?通讯员
许小贝;[N];海南日报;2007年
张志珣;[N];中国矿业报;2008年
记者张建松;[N];科技日报;2002年
赵雪筠?朱筱杰;[N];威海日报;2008年
赵雪筠?朱筱杰;[N];威海日报;2008年
张建松;[N];中国矿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本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高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陈社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王伟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吴泉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王爱萍;[D];同济大学;2006年
宛立;[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孙健;[D];天津大学;2007年
李行;[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思;[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郭军娜;[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张敬;[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杜天君;[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阳磊;[D];天津大学;2010年
商志文;[D];吉林大学;2007年
汤民强;[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易勇;[D];厦门大学;2006年
宋美钰;[D];吉林大学;2008年
郭永飞;[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地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