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商品交易中用于交换的货币为a.贝b.六字刀币拍卖价格c.铲币.d.通宝

中国历史刀币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_百度知道
中国历史刀币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为什么要用刀的样式?它有什么意义?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意义么,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刀币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物物交换,是生产力发展与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刀币的出现,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其形状、重量的不便,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早在夏朝就有用兽骨,龟壳,开始做为交换实物。商代贝,贝壳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所以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春秋以后各国大量使用青铜铸造不同样式的流通货币,如刀币,铲币,圆形币等等。由秦始皇统一方孔圆钱。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期间还有银锭,金锭的出现。我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出土的较早的齐刀币实物也为春秋中期春秋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10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刀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下图所示货币,最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快的是
A.齐国刀币
C.开元通宝
_百度作业帮
下图所示货币,最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快的是
A.齐国刀币
C.开元通宝
下图所示货币,最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快的是
A.齐国刀币
C.开元通宝铲币_百度百科
铲币:亦称布币,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黄河中游农业发达的周、晋(韩、赵、魏)、纪、郑、宋等地,燕、楚二国亦有铸行。铲币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种类型。
货币分类如下: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铲形的农具,称“钱”,亦有一种叫做镈,是锄草的农具。由于“钱”用途广、体小携带方便,被人们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在市场流通使用,后来演变成货币。
大型的原始布
大型的原始布,多属于商代。厚重、体大无文,銎可延伸到钱体中部,可以装木柄,不易折断。通长16-22、足宽8.7- 11.8厘米。(图1-13)
中型的原始布
中型的原始布,多属于西周时期。形状与大型相同,体轻小,更便于流通使用。通长10厘米左右。(图1-14)
小型的原始布
小型的原始布,属于西周晚期。銎部已退缩到上部,中间有一道隆起的竖放,足向内凹成弧形,面亦有简单的字。如:“丄”、“山”、“益”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由此演变而来,通长10厘米左右。(图1-15)
铸行于周、晋、郑、纪地区,由原始布演变而来,亦称铲布。铸造规整,銎长、中空、体小而薄,面、背皆有三竖纹,钱面多铸文字,如:数字、干支、地名和货币单位。形体大小不一,通长7-14.5、肩宽3.3-6.3、足宽 3.7-5.7厘米,重12.5-57.6克。主要有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三种类型。
平肩弧足空首布
从原始布演变而来,流行于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铸行于周王畿。銎长、平肩、弧足、四周有郭。銎上有凸起三角形,或不规则的穿孔,銎内多留有范泥,面背有三道平行竖纹,或中间一竖纹,两侧各一斜纹。钱面铸有一字、二字、四字,亦有无文。可分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特大型平肩布:铸行于春秋早期。形体较大,铸造古朴,面背无文。通长14-14.8、肩宽6.3-6.4、足宽7.2-7.4厘米,重43.7-57.6克。(图1-16)
大型平肩布:铸行于春秋中晚期,铸作精整。面文多为一字。河南洛阳附近屡见出土。通长9.1- 10、足宽5.1- 5.3厘米,重28-32克。(1-17、1-19)
中型平肩布:铸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较为轻小,铸作稍粗,面文多二字或四字,背有直文。通长8-9、足宽4.5-5厘米,重18-25克。(图1-18)
小型平肩布:铸行于战国早、中期。铸作较粗,面文字有一字,多为二字,面背有三直竖或一直竖两种竖纹。通长6.8-7.3、足宽3.7-4.1厘米,重12-15克。此布传世不多,较罕见。(图1-20至1-22)
斜肩弧足空首布
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铸行于周、晋、郑地区。形制与平肩弧足空首布相似,唯有两肩下垂,钱身上窄下宽,面、背均有三竖道,中间竖直,两侧竖道由銎斜至足部,面文有“武”、“卢氏”、“三川釿”、“函阳”等字。1970年以来,河南伊川、洛阳、宜阳等地多有出土。
从形制来看,分大小两种:
大型者面文有“武”、“卢氏”、“三川釿”、“函阳”等字。通长约7.8-8.8、肩宽3.8-4.5、足宽4.5-5.1厘米,重(包括銎部的范泥)18.6-37克。(图1-23)
小型者面文有“武安”、“武采”等字样。通长6.9-7.6、肩宽3.6-4、足宽4-4.6厘米,重(包括銎部的范泥)14.7-20.7克。
耸肩尖足空首布
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铸行于晋、卫地区,分布于太行山以西、中条山以北、汾水以东的晋国。特点是体大而薄、长銎空首、耸肩尖足,面、背均有三道平行竖纹、中竖稍短、多数无字,少数有一字。从形体来看,可分大小两种:大型者多无文,少数有一字——干支,铸造工整,通长13.5-15.2、肩宽5.5-6.4、足宽6.5-6.9厘米,重(包括銎部的范泥)40-45克。(图1-25、1-26)
小型者面文多二字、五字,铸造较粗、薄小,通长11.7-13.2、肩宽4.7-5.3、足宽5.3-5.6厘米,重(包括銎部的范泥)14.7-25.3克。1959年山西侯马曾出土一枚五字“□□共黄釿”布。1963年侯马出土一枚“玄金”布,此钱前人图谱未见著录。
年在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发现了铸造耸肩尖足空首布的作坊。在作坊中清理除了大量的空首内范。
是由空首布演变而来,铸行于三晋(韩、赵、魏)、两周(东周、西周)楚、燕、中山等国。体形薄小、首部扁平、长方形,周缘有郭。肩有圆肩、平肩、耸肩三种,腰有直腰、束腰两种,裆有方裆、弧裆、圆裆、尖裆四种,足有方足、尖足、圆足、圆足、类方足五种。钱面中间,多有一道竖纹,竖纹两侧铸地名与币值单位,背部多平素无纹,少数有阴刻足。面中间无竖纹,或中间一竖纹,两侧斜纹,铸数字或重量单位,多以“釿”为单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或以“朱”、“两”为单位,有“一两”、“十二朱”二等制。
按其钱体形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弧裆方足布、锐角方足布(异形平首布)、耸肩、圆肩圆足布、圆足三孔布、平裆方足布。从出土情况来看,约有300余种。具体介绍如下:
弧裆方足布
战国早、中期魏国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其特点: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或弧形方足。钱面铸地名和币值单位,以“釿”或“寽”为单位,如:
A、“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斩”。其中“安邑”战国初为魏国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釿”为货币单位。钱面微鼓、铸造厚重、背无文。正书者背铸“安”字,或首部、背部阴刻文“夸”字。(图1-27至1-30)
1956年以来在山西芮城、阳高、湖北天门、河南新郑、洛阳等均有出土。二釿布通长6.4—6.8、足宽4—4.2、重17.5—32.3克。一釿布通长5.2—5.6、足宽3.4—3.5、重11.2—17.5克;半釿布通长4.2-4.7、足宽3.3-3.5、重6-8.1克。
B、“甫反一釿”、“甫反半釿”。“甫反”通作“蒲坂”,战国属魏,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釿”为货币单位。铸造厚重、背平素。1958年以来河南洛阳、山西运城、万荣等地有出土。一釿布通长5—5.4、肩宽3.2、足宽3.4厘米,重12.9-15.6克,不多见。半釿布通长4.2、肩宽2.6、足宽2.9厘米。(图1-31)
C、“ 易二釿”、“ 易—釿”、“ 半釿”。“ 易”通作“阳”,战国属魏,在今陕西神木县东。铸造厚重、背平素、倒书。1958年以来,河南洛阳、山西运城等地有出土。
二釿布通长6.0—6.6、足宽3.9—4.1厘米,重3l克。一釿布通长5—5.6、肩宽3-3.3、足宽3.1-3.5厘米,重13—15.9克。半釿布通长3.9- 4.1、肩宽2.5、足宽2.8厘米。半釿、—釿为平肩,二釿为圆肩。(图1-32至1-34)
D、“垣釿”。“垣”古地名,战国属魏,在今山西垣曲东南,“釿”货币单位。圆首有穿孔、面背有周郭、背无文、弧足倒书,铸造轻薄。通长5.6、肩宽3、足宽3.4厘米。
E、“阴安”、“阴安二”。“阴安”古地名,战国属魏,在今河南清丰县北。铸造稍厚,首部有穿孔或无穿孔、面背有周郭、背无文。大型通长4.6--4.9、足宽3.3厘米,重13.2克。小型者通长3.9-4.l、足宽2.6—2.7厘米,重6.2-6.5克。 (图1-35、1-36)
F、“梁正尚百当寽”、“梁半尚二百当寽”。梁”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寽”重量单位。“梁正尚百当寽”,意为梁国一个单位的货币一百枚,相当于一“寽”的重量。“梁半尚二百当寽”意为梁国半个单位的货币二百枚,相当一“寽”的重量。有周郭、背无文,铸造轻薄。“尚”字上半部,伸向首部。
此种货币,在河南辉县、新郑、洛阳、鹤壁、焦作、湖北天门、陕西咸阳均有出土。“梁正尚百当寽”通长5.6—6.3、足宽3.9-4.5厘米,重10.5—15.8克。“梁半尚二百当寽”通长3.8—4.6、足宽2.7—3厘米,重6.5克。(图1-37、1-38)
G、“梁新釿百当寽”、“梁新釿五十当寽”。“梁”即大梁、古地名、在河南开封。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开封后,梁新铸一种釿布,以五十枚当一寽的重量。铸造厚重,面背无郭、背平素或阴刻文“夸”字。
“梁新釿百当寽”通长4.9—5.4、足宽3.2—3.4厘米,重12-15.5克。“梁新釿五十当寽”通长5.8—6、足宽3.7—3.8厘米,重25—31克。河南南阳、新郑、陕西等地均有出土。(图1-39、1-40)
H、“阴晋一釿”、“阴晋半釿”。“阴晋”战国属魏,在陕西华阴县东南。平肩、厚重、背平素,首部或有穿孔。河南洛阳、新郑、山西运城等地有出土。
一釿布通长5.2—5.4、肩宽3—3.8、足宽3.4厘米,重14—18.3克。半釿布通长4—4.1、肩宽2.4—2.6、足宽2.6—2.8厘米。(图1-41)
I、“陕—釿”、“陕半釿”。“陕”今山西平陆县境。倒书、或反书,首部有穿孔,面背有郭,背无文。一釿布通长5.5—5.8、足宽3.7—3.9厘米,重10.5-16.5克。半釿布通长4.3-4.6、足宽3.2—3.3厘米,重7克。河南新郑、洛阳、山西运城有出土。(图1-42)
J、“京—釿”。“京”在今山东曹县北。平肩,面、背无郭,背平素。河南洛阳、山西运城、万荣、芮城、解县都曾出土过。通长5.3—5.5、肩宽3.1—3.4、足宽3.1-3.5厘米,重14.2-15.6克。(图1-43)
K、“山阳”。“山阳”战国属魏,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铸造厚重,面有郭,背平素。大、中、小三种:
大型者为“二釿”,通长6—6.2、足宽3.9—4.1厘米,重21—30克。(图1-44)
中型者为“一釿”,通长5.6-5.3、足宽3.2-3.8厘米,重14克。
小型者为“半釿”,通长4.1-4.6、足宽2.9-3.2厘米,重7克。(图1-45)
L、“共半釿”。“共”古地名,战国归魏,在今河南辉县。小型布,倒书、首部有穿孔、面中间有一竖纹面,背有郭、无文,圆肩。通长4.6、足宽3.1厘米、重7.2克。1986年晋南发现一枚。(图1-46)
M、“梁二釿”、“梁—釿”、“梁半釿”。“梁”即大梁,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开封。厚重,圆肩或平肩、无郭、倒书。首部无穿孔或穿孔,铸造较精。
二釿布通长6.4—6.7、足宽3.8—3.9厘米,重30-31.4克。河南洛阳、山西运城有出土,极罕见。(图1-47)
一釿布通长5—5.5、肩宽2.9—3.1、足宽3.3-3.6厘米,重1l-17.5克。(图1-48)
半釿布通长4.1—4.3、肩宽2.5—2.8、足宽 2.8—3厘米,重6.7-8.2克。(图1-49)
异形平首布(锐角方足布)
战国早、中期青铜铸币,铸行于韩、魏、楚,流通三晋、两周地区。特点:首都顶端向左右伸出两角,故称“锐角布”。分大小二种。
大型布有“涅金”(阴,图1-50)、“洮涅金”(阴,图1-51)、“卢氏涅金”(阴,图1-52)。“涅”古地名,战国属韩,在今山西省修武县西北;“洮”,古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北。“涅金”即金属货币义。“卢氏”,古地名,在今河南卢氏县境。面中间一竖纹,两侧铸钱文,背有三竖纹,中间一直竖道,两侧由首部外缘伸入钱身,向下左右各一斜竖道,面背有郭,背无文。通长6—6.7、肩宽3.9一4.1、足宽4.4—4.5厘米,重26克左右。
小型布有“公”、“垂”形态各异,地望待考。铸工较粗,出土较多。通长4.6—5、肩宽2.6—2.8、足宽2.8—3厘米,重5—10克左右。(图1-53、1-54)
“旆布当釿”,战国中晚期,楚国铸币。此钱形态特殊,体长、首阔、有穿孔,铸工较精,厚重。背文“十货”,意为一枚殊布,值铜贝十。有周郭。通长10厘米左右,重33克左右。(图1-55、1-56)
“四布当釿”,楚国铸币,形制与“殊布”同,但钱体小。钱文奇特,面文“四布”、背文“当釿”,意为此布四枚可当“殊布”一釿。通长4厘米,重8克左右。(图1-58)
连布:是由两枚“四布当釿”一正一反,两足相对,而连在一起的布币。“当釿”是二枚连在一起的“四布”,可当一枚“殊布当釿”使用。说明这种货币未斫断就流通市场,行用时间很短就废止了。(图1-57)
尖足平首布
铸行于赵国,流通于三晋,燕、中山等地,是由耸肩空首布演变而来。平首、耸肩、平肩皆有,尖足、面、背有郭,面首部有二竖纹,钱身中间有一竖纹,竖纹两侧铸地名或币值单位,背首部有一竖纹,钱身两侧各一竖纹,二竖纹中间有记数等。钱体较薄,可分大小二种。
大型尖足布:钱文有“甘丹”(河北邯郸,图1-61)、“大阴”(山西霍县,图1-60)、“榆即”(山西榆次,图1-62)、“晋阳”(山西太原),“兹氏”(山西汾阳东南)、“邪”(战国属赵,地望待考)。“阳匕”(河北唐县东北,图1-71、1-72),通长:7.6—8.5、肩宽3.5—3.9、足宽4.1-4.5厘米,重10—15克左右。
小型尖足布:与大型尖足布形制相同,钱体较小。钱文有“兹氏半”(在山西汾阳东南,图1-68)、“晋阳半”(在山西太原,图1-79)、“大阴半” (在山西霍县)、“蔺半”(在山西离石,图1-66)等。还有些省“半”字者如:“大阴”、“兹氏”、“晋阳”(图1-80)、“中都”(在山西平遥西,图1-67)、“中阳”(在山西中阳县西)、“平州”(在山西介休西,图1-74)、“平陶”(在山西文水,图1-73)、“新城” (在山西朔县西南)、“于半”(在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兀”(在山西太谷,图1-69)、“西都”(在山西孝义境内,图1-69)、“邪”(地望待考)、“武平”(在河北文安县西南,图1-78)、“武安”(在河北武安县,图1-77)、“陶”(平陶古城,在山西文水)、“阳丘”(在山西太谷东北)、“榆次”(在山西榆次)、“寿阴”(在山西寿水县南,图1-70)等。除此之外,还有钱文不识地望未不明者。
建国后许多省市都有出土,如:山西永济、太原、原平、阳高、祁县、交城、定襄、朔县、河北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雄县、徐水、永定、灵寿、易县、滦平、辽宁辽阳、朝阳、内蒙古赤峰、包头河南郑州等地都有出土,山西出土量最多。
小型者(半釿布):通长4.6-5.5、肩宽2.5-2.7、足宽2.4—2.8厘米,重3.5—7.2克。
平裆方足布
战国中、晚期青铜铸币。铸行于三晋(韩、赵、魏)、两周(东周、西周)、燕、楚等地。其特点是体小轻薄、比尖足布坚挺,钱面正中有一直竖,两侧铸地名,背部中有一直竖,两侧斜竖纹,或平素或记数,钱文多古地名。如:
韩国方足布
“屯留”(春秋属晋,今山西屯留东南,图1-85、1-86)、“尹氏”(今河南宜阳县境内)、“平氏”(今河南桐柏西)、“宅阳”(河南荥阳东南,图1-83、1-84)、“涅”(山西武乡西北,图1-81、1-82)、“阳氏”(河南临汝西)、“鄩氏”(山西沁水东北)、“露”(山西潞城东北,图1-87、1-88)、“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赵国方足布
“蔺”(山西离石,图1-89)、“中都”(山西平遥西,图1-90)、“阳邑”(春秋属晋,战国属赵,今山西太谷县东北,图1-105、1-106)、“文阳”(山西文水境)、“平备”(山东平原西南)、“平陶”(山西文水西南)、“平阳”(山西临汾西,图1-93)、“北箕”(山西太谷境,图1-95、1-96)、“北屈”(山西石楼,图1-94)、“戈邑”(河北蔚县,图1-99、1-100)、“同是”(山西沁县西南,图1-91、1-92)、“安阳”(西安阳,战国属赵,内蒙古包头,图1-101、1-102)、“武安”(河北武安)、“兹氏半”(山西沁阳东南)、“俞阳”(山东临清境内)、“ 子”(山西长子西,图1-97、1-98)、“隰城”(山西离石境内)、“阳邑”(山西太谷东南)、“榆即”(山西榆次境)、“寿阴”(山西寿阴县境内)、“襄垣”(山西襄垣北,图1-107)。
魏国方足布
“皮氏”(山西河津西,图1-118)、“莘邑”(春秋虢地,战国属魏,今河南陕县东南)、“奇氏”(山西临猗县南猗氏镇,图1-112)、“郃”(陕西合阳东南)、“莆子” (山西浦县西北,图1-111、1-117)、“高都”(山西晋城东北,图1-108、1-109)、“渝”(河南浚县西南)、“粱”(河南开封,图1-119至1-93)、“鱼阳”(山西平陆北,图1-114、1-115)、“壤阴”(山西翼城县东,图1-112、1-113)。
燕国方足布
“纕坪”(辽宁辽阳北)、“安阳邑”(河北完县西北)、“右明新冶”(河北易县,图1-126)、“坪阴”(今年辽宁辽阳境,图1-129)、“益昌”(河北涿县东南,图1-128)、“安阳”(辽宁建平县境,图1-123、1-124)。
周王畿方足布
“王氏”(河南洛阳)、“王城” (河南洛阳西)、“周是”(河南洛阳西南)、“留邑”(河南偃师西南)、“东周”(河南巩县),极罕见。
除此以外,还有些铸造国别待考的,如“王”、“王匀”、“马雍”、“市化”等。
以上各国方足布,建国以来,在北京、河北石家庄、邯郸、栾平、张家口、新城、保定、怀来、定县、雄县、徐水、灵寿、隆化、易县、山西阳高、朔县、原平、定襄、交城、祁县、芮城、永济、内蒙古包头、赤峰、凉城、辽宁辽阳、吉林集安、江苏徐州、丹阳、浙江杭州、安徽宿县、山东青岛、临沂,河南郑州、洛阳、新郑、陕西咸阳等均有大量出土。按钱币形态可分大小二种,大型者一般通长5—5.2、肩宽2.8—3、足宽3—3.2厘米,重12—l6.5克。小型一般通长4.1—4、肩宽2.2、足宽2.5—2.6厘米,重4.8—4.9克。
圆肩圆足布
战国中晚期青铜铸币。铸行于赵国,流通于三晋(韩、赵、魏)、燕、中山国等地。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足、圆裆。面、背有郭,钱面铸地名,钱背左右各一竖纹,中间记炉次,如:面文“离石”(图1-136)、“蔺”,(图1-137)者均有大小之分,大型者通长7.1—7.8、足宽3.5-4厘米,重10-18克。小型者通长5.2—5.4厘米,重5.3—9克。
战国晚期青铜铸币,铸行于中山国或赵国。由于铸造奇特,其首部及二足各有一孔,故称三孔布。铸工精良,面、背有郭。面纹为地名,如“上 ”(图1-138)、“下 ”(河北深县东,图1-139)、“安阳” (河北阳原东南,图1-140)、“家阳” (内蒙古包头东,图1-141)、“南行唐”(河北唐县,图1-142)、“阿”(河北保定,图1-143)、“丈鹰乡”(山西左云,图1-144)、“宋子”(河北赵县东北,图1-145)、“枲”(河北蔚县东,图1-146)、“上匕阳”(河北宁晋东北)等。背纹为重量单位,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首部记妒次。
三孔布存世数量很少,均出土在河北、山西、陕西一带。过去认为这种布是秦占领区铸造,或是赵地所铸,现在钱币界认为是中山国所铸。
大型者(一两)通长7—7.9、足宽3.8厘米,重13.7-17克左右。小型者(十二朱)通长5.1—5.5、足宽2.7厘米,重6.3—9.2克。为什么经营会成为多数国家的货币的币材?_百度知道
为什么经营会成为多数国家的货币的币材?
提问者采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 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 “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参考资料: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刀币是多少人民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