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中含有一个成语

本页只显示部分成语,查看更多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请使用
推荐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形容爱慕的成语
关于爱慕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爱慕的成语39条
爱才如渴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宫保~,兄弟实在钦佩的。★清?刘鹗《老残游记》六回 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爱惜人才
爱才如命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语出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本帅~,何必过谦?★《说岳全传》第三一回 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爱惜人才
爱才若渴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他们发现了佳人并非因为‘~’而做婊子的,佳人只为的是钱。★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爱惜人才
爱势贪财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爱贤念旧念:思念。爱慕贤者,怀念故旧―― 描写爱慕的成语
出处: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侍郎于此讲之熟矣。爱贤念旧之心,不自知其为谮也。”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红豆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出处: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回文织锦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则为你彩笔题诗,~;送得人卧枕着床,忘餐废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魂驰梦想形容思念万分。
魂劳梦断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描写爱慕的成语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蒹葭伊人蒹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个人。指一心寻求思恋而不曾会面的人。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奉教忽焉经岁,~,自是朋辈相怀,终以一水为恨;若不肖于先生,直高山仰止耳。★徐世溥《寄侍御李匡山先生书》
蒹葭之思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刻骨相思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恋恋不舍恋恋:爱慕,留恋。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出处:《史记?范睢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间,故释公。”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卷六:“(蔡)元度送之郊外,促膝剧谈,恋恋不能舍。” 他们,农会主任和青妇队长在炮声隆隆中,~地把我们送出了很远很远。★峻青《夜宿灵山》
恋恋难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同“恋恋不舍”。―― 描写爱慕的成语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五回:“子牙恋恋难舍,有两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你虽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
眠思梦想睡梦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出处:《醒世悟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眠思梦想,要去奸他。” 两兄这些时到那里去来?令我~,望眼欲穿。★《黄金世界》第六回
目成心许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
暮想朝思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关于爱慕的成语
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墙头马上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出处: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琴挑文君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描写爱慕的成语
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拳拳在念拳拳:恳切。在念:在思念之中。形容老是牵挂着。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路以来,与兄弟张镐,数载不能相会,未知进取功名也流落四方,老夫常切切之心,拳拳在念。”
入骨相思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眼穿肠断眼穿:望眼欲穿。眼欲望穿,肠欲盼断。形容盼望、相思之极。
出处:宋?柳永《安公子》词:“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如今千种,思量无奈。★宋?欧阳修《鼓笛慢》词
一见倾心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 袁小姐对于我们的太太是~,说我们的太太浑身都是曲线,是他眼中的第一美人。(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描写爱慕的成语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三秋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意惹情牵惹:引起。牵:牵挂。引起情感上的缠绵牵挂。
有女怀春指少女爱慕异性。
出处:《诗?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也终须石见水清,今日且休猜~。★明?梅鼎祚《玉合记?参成》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描写爱慕的成语
出处: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今日个~故人来,镜鸾重整向妆台,这的是换人肌骨夺人胎。★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四折
云树之思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掷果潘安旧时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今日为头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生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昼思夜想昼:白天。日月想念。形容思念极深。―― 关于爱慕的成语
出处:无 她昼思夜想,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坐上琴心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机中锦字,觉最萦怀抱。★宋?周邦《氐州第一》词
本文地址:
成语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王风·采葛》 - 原文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 今译
《王风·采葛》 那人正在采葛藤。一天不见她,就像过了三月整。 那人正在采蒿香。一天不见她,就像三季那么长。 那人正在采苍艾。一天不见她,就像熬过三年来。
《王风·采葛》 - 注释
1、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萧:植物名,即。萧有香气,古人采它供。
2、三秋:通常以一秋为一年。谷熟为秋,谷类多一年一熟。古人说“今秋”“来秋”就是近年来年。在这首诗里“三秋”该长于“三月”,短于“三岁”,义同“三季”,就是九个月。又有以“三秋”专指秋季三月的,那是后代的用法。 3、艾:即香艾,菊科植物。烧可以灸病。
《王风·采葛》 - 主题思想
读这首《采葛》,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碰到了中的绝句,或者中的。三阙三句,如此精致,如此简洁,令人称奇。而内容却又是那么丰富,以至于后人竟是千人千解。
葛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句诗已成为恋爱中男女最经典的常用语。从诗意上看,诗人是以这样一种反复叠咏的方式,来表达其爱之深,思之切,诗义是很明确的。然而,这样一首简洁明了的诗,直至今天仍是争讼不休。 点出此篇诗旨在“”,毛传释“采葛”谓“葛所以为也,事虽小,一日不见于君,如三月不见君,忧惧于谗矣”。郑笺对此联系历史时代加以申说,谓“桓王之时,政事不明。臣无大小,使出者,则为谗人所毁,故惧之”,还指出“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在《诗三家义集疏》卷四中也指出,汉代的齐、鲁、韩三家诗对此均“无异义”。 此后又有人阐释这一说法,指出,“本诗写一位正直的臣子嫉恶小人谗言,陷害善良,在他眼中,这些小人,互相勾结,恶势力发展得非常快,这些小人所散播的谗言,四处蔓延,速度非常快,就像葛、萧、艾一样。全诗咏草,没有一个字写到‘惧谗’,而‘惧谗’的意思跃然纸上”。 宋儒一反,提出“淫奔”说。他在《诗集传》卷四中指出:“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讬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又另辟蹊径,提出“怀友”说:“《小序》谓‘惧谗’,无据。且谓‘一日不见于君,便如三月以至三岁’,夫人君远处深宫,而人臣各有职事,不得常见君者亦多矣,必欲日日见君,方免于谗,则人臣之不被谗者几何!岂为通论?《集传》谓‘淫奔’,尤可恨。即谓妇人思夫,亦奚不可,何必淫奔!然终非义之正,当作怀友之诗可也。” 则指出:“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的恋歌,它写男子对于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怀着无限的热爱。”程俊英先生说:“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诗。一个男子对于采葛织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病的勤劳的姑娘的无限爱慕,就唱出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深情。”二人之说一扫汉宋儒者“惧谗”说、“淫奔”说的束缚,直指天籁,诗意尽出。
葛 今人先生则根据上博简《孔子诗论》第17简的提示“《采葛》之爱妇”,认定诗的主旨就是“爱妇”,“具体说来,应当就是远戍的将士对于妻子的思念”。他认为,在这位诗人的想像中,妻子正在采葛、采萧或采艾,总之是忙碌于家庭事务。他对于妻子的思念与日俱增,故而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类的慨叹。《诗·王风》诸篇颇多久戍盼归之主题,如《君子于役》写妻盼夫归,《扬之水》写久戍不归的怨恨,此篇写久戍将士思妇,都是此类作品。 晁先生此说固有道理,也符合诗意。然而,依晁先生的解说,这只能是说“思妇”,而看不到“爱”的影子。况且,一个久戍边地的将士,倘若要表达自己的思念之切,一般情况不会用“一日”这么一个极言其短的时间来与“三月”、“三秋”、“三岁”相匹配。 现代人更通用高亨等人提出的“恋歌说”,非常切合现代之间的别离和相思之苦。一日三秋,那简直是度日如年,把一天二十四小时掰成了分、又掰成了秒来算的,以至于短短的时间内形成难以填平的时空差距。所以宋代诗人才反其意而吟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便是这首诗的“妙处”,至于“怀友说”实际上也可以适用于这首诗。朋友之间的感情有时和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如果仅把它当作为一首诗歌,这样的理解应该是基本清楚了,不存在争议。问题在于,为什么毛诗、郑笺为何要离文索解?他们为什么舍弃这样一种简洁明了的诗意不用,偏偏却钻诗中所没有的或者更深层的含义呢?这难道不值得后人深思吗?而《孔子诗论》所说的“爱妇”之意又体现在哪里呢? 而毛公也好,也罢,他们又都是离《诗经》时代最近的。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二者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又是为什么?种种疑问,无不令人困惑。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至少令人产生这样一种疑问,那就是:如果仅仅一个女子外出采葛,会要那么久吗?不过就一两天的工夫就回来了。如果时间不久,夫妻之间或者恋人之间何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思念或牵挂呢?众所周知,即便是热恋中的男女,也不大可能天天厮守在一起,一时一天都不分开呀。一两天,或者五六天的分离至于产生那么强烈的思念冲动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日三秋”的时空落差绝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相反它也是日积月累逐渐累积而成的,或者就是由潜意识里对心爱的人有一种不踏实感而引发的。 这里面必然有着难以言说的背景或者玄机。这背后便是隐藏在诗人心底里的一种巨大的恐惧感。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感?是担心爱妻(爱人)会有什么生命危险?还是如《毛诗序》里面所说的“惧谗”?要弄清这其中的奥妙,还得回到这首诗的首句“彼采葛兮”。
《王风·采葛》 - 名家鉴赏
从诸家的解释来看,分歧最大的地方也在这里。有把它当作起“”句的,有把它当作“”的,还有把它看作“”的。如果认为诗旨是思念爱人的话,那么这句便是赋:“那采葛的人啊,一天不看见她,就好像分开了三个月。”但是一般情况下,诗经中的“赋”句往往不会换字,“赋”是直陈其事,我们常见的只有“兴”句可以
《王风·采葛》 换字。否则的话,诗中诗人思念的对象就变得有了不确定性,到底是采葛的那个还是采萧的那个抑或采艾的那个呢?但作为“兴”的话,这种不确定性就不存在障碍。如诗经第一首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淑女,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瑟瑟友之。”诗中的“窈窕”作为赋,始终是确指的。 其次关于这个“彼”字。《诗经》中“彼”字共226处,无一例是直接用为人称代词的,或代人,或代物,或代事,其指代对象都一定见诸上下文或本句。在这里,就有两种可能,一则“彼”是代人,那么“采葛”便应理解为“采葛之人”。一则“彼”是代事,也就是指“采葛”之事。 《毛诗序》是把它看作是代事的。事实上,《诗经》中没有以“采X”指称“采X之人”的用法。那么,这首诗我的理解应该是:那种采葛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仿佛隔了三月了。那种采萧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如同过了三季了。那种采艾之事啊,一天没有见到,如同隔了三年了。 至于“采葛”、“采萧”、“采艾”都是些什么事呢?毛传用“所以为絺绤”、“所以共祭祀”、“所以疗疾”为释,这就具体简明地说明了采葛、采萧、采艾的用途和目的所在。《周礼·天官·屦人》载王后亦服“葛屦”。《仪礼·士冠礼》载,士在夏季要穿。这些都表明葛可以织布做屦,是《诗经》时代贵族人等重要的衣着原料。
诗经 《周礼·天官·甸师》载:“,共(供)萧茅”。《·郊特牲》篇谓:“萧合黍稷,臭(嗅)阳达於墙屋。故既奠(荐)然后合羶(馨)芗(香),凡祭慎诸此。”这里是说,祭祀的时候要用萧混合些黍米饭,将其焚烧,让香气弥漫于墙屋各处,所以荐酒之后仍然要用萧混合些脂油焚烧。 篇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注:“,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可见,孟子时尚且要保存历时长久之干艾,以备医病时急用。 可见上述三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大的事,要是没有别的缘故,正常的话,应该是天天可以见到的。诗人显然是以这类情况,来喻臣子若是正常的话,应该是天天可以和君见面的,但如果有了,再亲密的君臣也会因此而生疏起来。这就是《毛诗序》所言的“事虽小,一日不见于君,如三月不见君,忧惧于谗矣”的谛奥所在,朱熹、姚际恒辈都错解了毛传。 想一想恋爱中的男女,平日,不离半步,突然有一天见不到面,一下子就产生那种仿佛有好久没见面的感觉了,那么原来亲密的君臣不也如此吗?难怪诗人会发出“”,恍如隔世之感。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毛诗、郑笺为何偏偏要离文索解而不取诗的明显意义的原因了,也不难理解“三家诗”在这一首诗的理解上竟然如此一致了。 至于孔子所说的“爱妇”说,也了。孔子是说,诗人所畏惧的谗言其实正来自于君王的“爱妇”。《孔子诗论》隶定之后的原文是“《采葛》之爱妇……”后面的关键文字脱简。一些学者联系前面的“《扬之水》其爱妇,利心(恨也)”,认为这句“《采葛》之爱妇,(悁也)”所脱的文字可能是一个“悁”字。这个“悁”字,毛传及后来的解释皆谓“犹悒悒也”。悒,《说文》训为“不安也”。那么,孔子的意思应该就是对《采葛》中君王听信爱妇的谗言而感到不安、忧愤。世上任何一种谗言都不及“枕头风”可怕。这与中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致的。 一首这样的小诗,直惹成一桩三千年的,这恐怕是诗人、毛公等人所未敢想像的吧。现代书生不敬古人,粗枝大叶,执著于文字来解诗,不亦可笑乎?
《王风·采葛》 - 雅析
深而重的相思。恋爱过的人,其实都知道这种滋味,刚刚分手,又起相思——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不容易才见到了你。时间转瞬即逝,又到了分手的时候,才一分手,又开始想你,想得东风无力百花残。 才一天不见面。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年。好像已经是三个月,是三个季节,已经是三年。不说相思的难过,不说相思的难耐,也不说相思的誓言。只说相思——不绝不断如春水的缠绵。
诗经原始 委婉缠绵,在《采葛》里。在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反正,就是想你,想再一次见到你,好像已经想了你好多年好多的时间。可是月落日升,不过仅仅,只是一天,才是一天。 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刚刚开始恋爱,正是情深意切的时候,所以,心里就只有爱情和爱着的她,只顾了相思,什么都不管了。换作老夫老妻,分开一年半载,打电话说要回来,对方要说的是,我要的那样东西,你记得买了吗,或者晚上我煮好饭,等你回来吃。再不会当初那样,一日不见,便好像是,很多年。刚刚开始的爱,总是单纯的,好像就是能想着你就足够了。 想起一个故事:有一次,跟人解释:“炎炎夏日,要是你坐在一个火炉前,一定是度日如年,但如果坐在一个美女身边,那就度时如秒,快得很了。”从《采葛》来看,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早已经理解了什么是相对论了! 呵呵,一笑。不过,《采葛》,真的,美。如此简单,三段,每段三句,段段相似,反反复复,说的就是一个意思,我想你了。你,也在想我吗?
《王风·采葛》 - 相关词条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0:05:1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一打头的成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免费2页免费16页免费21页免费2页免费14页免费12页免费10页免费1页免费1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3页免费95页1下载券25页1下载券3页1下载券
一打头的成语|一​打​头​的​成​语​及​注​释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诗经》中的成语158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
  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现在被用来形容思念之殷切,极为生动。在引用时,又常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兄弟阋于墙”这句成语则出自《小雅·常棣》,诗中写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思说,兄弟在家里相争,但对外侮却能同心抵抗,远比一般朋友要好。后来就取“兄弟阋于墙”来形容兄弟不和。其他直接出自《诗经》的成语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溥天之下,奠非王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舌如簧”、“投畀豺虎”等等。
  除了直接按照《诗经》原文流传下来成为成语的之外,还有根据《诗经》的诗句经过一定的简化而成为成语的。如《豳风·伐柯》中有这样的诗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伐柯需用斧子来比喻娶妻需有媒灼,后来就用前者借代后者,简化成为“作伐为媒”。再如古代称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称弄瓦之喜,其出典也自《诗经》。《斯干》一诗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乃玉器,瓦是陶器,指纺锤《斯干》是一首周王建筑宫室落成时的祝颂歌辞,上引两节是祝生贵男贤女的。意思是生下男孩给他玩一块玉璋,以示将来作君子;生下女孩给她玩纺线用的陶锤,以示将来温顺无邪,善于料理内务。后来就把祝贺别人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以《诗经》的诗句加以缩写而成为成语的例子很多,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莪》)父母劬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抑》)投桃报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旻》)暴虎冯河;“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正月》)天高地厚,跼天蹐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鹊巢》)鹊巢鸠占,等等。
  还有一种是语出自《诗经》但经过辗转流传,含意已有所变化。比如在《周南·桃夭》中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归”是出嫁的意思,原来是以春天桃花盛开时浓艳的气氛,比喻姑娘出嫁时的喜悦之情。后来却取“桃”与“逃”谐音这一点,“桃之夭夭”遂演变为形容逃走的成语“逃之夭夭”了。《烝民》中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之句,原来是尹吉甫赞美樊侯仲山甫既明白又智慧,以保全他的美名,后世形成“明哲保身”的成语,意思转为贬义,指某些人为了保全自己而苟且生活的现象。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形象、譬喻的意义,它用语凝练,言简意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表现力,在修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中那么多诗句流传至今成为成语,足见《诗经》在语言方面的巨大魅力。
【一日三秋】 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不稂不莠】 《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硃熹集传:
“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谓田中没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愧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
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丹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明硃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明时之喻也。”后以“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令原之戚】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脊令,雝渠也。”郑玄笺:“雝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他山之石】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作舍道边】 《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後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边”比喻众谋难成。
【倦尾赤色】 喻困苦之极。语本《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硃熹集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前跋後疐】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後疐”喻进退两难。
【元戎启行】 谓大军出发。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兄弟阋墙】 《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郑玄笺:
“兄弟虽内阋而外御侮也。”阋,争吵。比喻内部纷争。
【出谷迁乔】 从低处移到高处。《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宋王之道《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词:“黄鸝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本指鸟出自深谷,移居高木,后以“乔迁”为祝贺别人迁居之词。
【出幽迁乔】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
出幽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①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②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别有肺肠】 语出《诗·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郑玄笺:
“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后因以“别有肺肠”谓另有打算或企图。
【左宜右有】 《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后因以“左宜右有”形容才德兼备,则无所不宜,无所不有。亦作“左宜右宜”。
【天作之合】 《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配也。”本谓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因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词。
【天保九如】 《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如”字,祝颂福寿绵长。后遂以“天保九如”为祝寿颂词。
【天高地厚】 ①《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②形容恩情极为深厚。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穠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桃之夭夭】 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
“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②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吐刚茹柔】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语本《诗·大雅·烝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
【同仇敌忾】 亦作“同仇敌慨”。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孔颖达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
【岸谷之变】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毛传:
“言易位也。”郑玄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后因以“岸谷之变”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崧生岳降】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后以“崧生岳降”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
【室迩人远】 亦作“室迩人遐”。亦作“室迩人遥”。语本《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硃熹集传:“室迩人远者,思之而未得见之辞也。”后常用为怀念亲故或悼念亡者之词。
【寒泉之思】 《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后以“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孝思或子女思念母亲的心情。
【局天扣地】 悲痛诉说貌。语本《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局地扣天】 见“局天扣地”。
【跼天蹐地】 ①《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跼。”后即以“跼天蹐地”形容惶惧不安貌。②指窘迫无路貌。
【跼地籥天】 惶恐不安貌。
【跼高天蹐厚地】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跼。”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跼高蹐厚】 见“跼高天蹐厚地”。
【蹐地跼天】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跼天”形容戒慎小心。
【履薄临深】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后以“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如履如临】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后以“如履如临”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临深履尾】 语出《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易
·履》:“履虎尾,咥人,凶。”后以“临深履尾”喻危险恐惧。
【临深履薄】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
【如日方升】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后以“如日方升”比喻事物有广阔发展前途。
【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硃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颜舒眉。”王闿运《女箴》:“委委蛇蛇,如山如河。匪惟修貌,以绰以和。”一说,美貌。参阅《尔雅·释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
【未雨绸缪】 语本《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原谓趁天还没下雨,就把窝巢缠捆牢固。后以“未雨绸缪”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绸缪未雨】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孔颖达疏:“毛以为自说作巢至苦,言己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成此室巢。”后以“绸缪未雨”或“未雨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
【绸缪桑土】 犹绸缪未雨。
【松茂竹苞】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杼柚其空】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语本《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郑玄笺:“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
【杼柚空虚】 见“杼柚其空”。
【柔茹刚吐】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因以“柔茹刚吐”比喻凌弱畏强,欺软怕硬。
【桃李之馈】 《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桃来李答】 语本《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
【桑土绸缪】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硃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梧凤之鸣】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后因以“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
【櫜弓戢戈】 亦作“櫜弓戢矢”。《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谓收藏干戈弓矢。后因以“櫜弓戢戈”谓停息战事。
【瓶罄罍耻】 ①《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硃熹集传:
“言瓶资於罍而罍资瓶,犹父母与子,相依为命也,故瓶罄矣,乃罍之耻”。后以“瓶罄罍耻”比喻休戚相关,彼此利害一致。②谓物伤其类。
【故宫禾黍】 语出《诗·王风·黍离序》:“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又《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后以“故宫禾黍”比喻怀念故国的情思。
【教猱升木】 《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毛传:“
猱,猨属;涂,泥;附,著也。”郑玄笺:“猱之性善登木,若教使,其为之必也。”后用以比喻教唆坏人为恶。
【敬恭桑梓】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硃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因桑梓为父母所种,故应恭敬。后用作热爱故乡,尊敬故乡之人的典故。
【敌忾同仇】 《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杜预注:“敌,犹当也;忾,恨怒也”。后以“敌忾同仇”指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日升月恆】 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语出《诗
·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传:“恆,弦;升,出也。言俱进也”。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后常用为祝颂之词。
【日居月诸】 日月。居、诸,语气助词。《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后用以指岁月流逝。
【昊天不吊】 谓苍天不怜悯保佑。语本《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硃熹集传:“吊,愍。”后因以“昊天不吊”为哀悼死者之辞。
【明哲保身】 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指生怕有损于自己,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语本《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颖达疏:“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
【暴虎冯河】 典出《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
【求之不得】 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河山之德】 《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泮林革音】 《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恆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流离琐尾】 语出《诗·邶风·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毛传:
“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少好长丑。始而愉乐,终以微弱”。后以“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清渭浊泾】 《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
“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后因称“清渭浊泾”。亦以喻两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浊泾清渭】 语本《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古以为泾水浊,渭水清。比喻是非善恶分明。
【深厉浅揭】 《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硃熹集传:“以衣而
【溥天率土】 谓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牛羊勿践】 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於人乎?”
【折冲御侮】 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后用以谓抗击敌人。
【投木报琼】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投桃报李】 《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挹彼注兹】 谓将彼器的液体倾注于此器。《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孔颖达疏:“可挹彼大器之水,注之此小器之中。”后亦以喻取一方以补另一方。
【采兰赠药】 谓男女互赠礼物以示爱慕。语本《诗·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毛传:“蕑,兰也。”又“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毛传:“勺药,香草”。
【握粟出卜】 《诗·小雅·小宛》:“握粟出卜,是何能穀。”郑玄笺:“
但持粟行卜,求其胜负。”后用以指祈求神明护佑,去凶赐吉。
【操斧伐柯】 执斧砍伐斧柄。喻可就近取法。语出《诗·豳风·伐柯》:“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中庸》引此文,硃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
【斧破斨缺】 谓武器破损残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为鬼为蜮】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硃熹集传:
“蜮,短狐也,江淮水中皆有之,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其人辄病,而不见其形也。”后以“为鬼为蜮”比喻使用阴谋诡计,暗中害人。
【胡天胡帝】 ①语本《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后因以“胡天胡帝”表示极其崇高尊贵。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施衿结褵】 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营蝇斐锦】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兴者,蝇之为蟲,汙白使黑,汙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又《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郑玄笺:“兴者,喻谗人集作己过以成於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后因以“营蝇斐锦”比喻谗人颠倒黑白,诽谤诬陷,入人于罪。
【燕尔新婚】 形容新婚的欢乐。语出《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陆德明释文:“宴,本又作‘燕’。”孔颖达疏:“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
【燕燕于归】 谓女子出嫁。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斗挹箕扬】 比喻无实用。斗、箕皆星宿名,一象斗,一象箕,故以为名。语出《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U其酒浆。”
【必恭必敬】 十分恭敬貌。必,通“毕”。语本《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必躬必亲】 谓凡事都要自己经手。《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后转为“必躬必亲”。
【惠然肯来】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郑玄笺:“
肯,可也,有顺心然後可以来至我旁。”后多用作对客人的来临表示欢迎之词。
【爱莫能助】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语本《诗·大雅·烝民》: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郑玄笺:“爱,惜也。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
【忧心如捣】 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语本《诗·小雅
·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悬狟素飡】 语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因以“悬狟素飡”喻无功受禄。
【甘心如荠】 《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玄笺:“
荼诚苦矣,而君子於己之苦毒又甚於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后因以“甘心如荠”谓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
【硕大无朋】 《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郑玄笺:“硕,谓壮貌佼好也;大,谓德美广博也;无朋,平均不朋党。”后用以形容物体巨大,无与伦比。
【瞻云陟屺】 《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书·
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亲。
【生不逢时】 谓生得不是时候。常作时运不济之叹。语出《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秋水伊人】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谓对景怀人。
【蒹葭伊人】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思念故人,后常用来表示对人怀念。
【白驹空谷】 《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谓白驹在空谷。比喻贤人在野而不出仕。后亦以“白驹空谷”比喻贤人出仕而谷空。
【跋前疐后】 比喻进退两难。语出《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其尾。”毛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却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疐(zh&)。义同“踬。又作“跋前踬后”。
【老马为驹】 御老马如驹。喻失敬老之礼。《诗·小雅·角弓》:“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後。”郑玄笺;“比喻幽王见老人反侮慢之,遇之如幼稚,不自顾念後至年老,人之遇己亦将然。”一说比喻年虽老而犹有壮心,不虑后之难及。硃熹集传:“如老马惫矣,而反自以为驹,不顾其後,将有不胜任之患也。”故亦以喻不以老迈为嫌。
【耳提面命】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
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
【聊胜於无】 比没有稍好一些。语本晋陶潜《和刘柴桑》:“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
【蛾眉螓首】 弯弯的眉毛,方广的前额。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艳。语本《诗·
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蜩螗沸羹】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后因以“蜩螗沸羹”形容声音嘈杂喧闹,好像蝉噪、水滚、羹沸一样。常以喻纷扰不宁。
【螽羽诜诜】 《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孔颖达疏:“此以螽斯之多,喻后妃之子。而言羽者,螽斯羽蟲,故举羽以言多也。”后因以“螽羽诜诜”比喻夫妇和睦,子孙众多。
【螽斯振羽】 语本《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后以“螽斯振羽”谓子孙众多。
【蟲鸣螽跃】 《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郑玄注:
“草蟲鸣,阜螽跃而从之。”后因以“蟲鸣螽跃”比喻固有的自然规律。
【瓶竭罍耻】 语本《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罍、瓶皆盛水器,罍大而瓶小。罍有水而瓶已空,谓不能分多予寡。后多用以指因未能尽职而心怀愧疚。亦用以比喻与彼方关系密切,若不救助,深以为耻。
【竹苞松茂】 《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传:“苞,本也。”孔颖达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笋丛生而本穊,松叶隆冬而不彫,故以为喻。”此诗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稳固,枝叶繁荣,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寿时的颂词。
【等夷之志】 《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郑玄笺:“类,等夷也。”
孔颖达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衮实无阙】 衮衣无缺损。比喻帝王治理无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
“衮职有阙。”
【褎如充耳】 谓服饰尊盛而德行不能相称。《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称也。”一说像聋子一样塞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马瑞辰通释:“充耳当从《笺》训为塞耳,褎如即塞耳之■。”后人多从郑笺,用作塞耳不闻之意。
【翩其反矣】 《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硃熹集传:
“翩,反貌。弓之为物,张之则内向而来,弛之则外反而去。”后用来表示完全相反的意思。
【素丝良马】 《诗·鄘风·干旄》:“素丝纰之,良马四之。”郑玄笺:“
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縿。”硃熹集传:“言卫大夫乘此车马,建此旌旄,以见贤者。”后因以“素丝良马”为礼遇贤士之辞。
【素丝羔羊】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毛传:“
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硃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后因以“素丝羔羊”称誉正直廉洁的官吏。
【绵绵瓜瓞】 《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毛传:“绵绵,不绝貌。瓜,绍也。瓞,瓝也。”后因以“绵绵瓜瓞”喻子孙绵延不绝。
【缩屋称贞】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后因以“缩屋称贞”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醉酒饱德】 《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又序:“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后用为酬谢主人宴饮之辞。
【跗萼载韡】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
“鄂足得华之光明,则韡韡然盛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韡韡然。”孔颖达疏:“言兄弟和睦实强盛而有光晖也……言兄弟相亲则致荣显也。”因用以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蹙蹙靡骋】 《诗·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后因“
蹙蹙靡骋”谓局促,无法舒展。
【逃之夭夭】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
“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退食从容】 谓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语本《诗·
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硃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逶迤退食】 谓从容谦退,公正廉洁。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道傍筑室】 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后比喻杂采各家之说。
【遭家不造】 语出《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郑玄笺:“闵,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颖达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本为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靡有孑遗】 本谓没任何一个人能逃脱旱灾的侵害。《诗·大雅·云汉》:
“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馀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周之众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馀无有孑遗者,言又饿病也。”王先谦集疏引赵岐《孟子章句》:“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志在忧旱灾民,无孑然遗脱、不遭旱灾者,非无民也。”后则指荡然无存,毫无遗留。
【雀角鼠牙】 本谓强逼女子成婚而兴狱讼。后泛指狱讼,争吵。语本《诗·
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又:“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孔颖达疏:“此强暴之男,侵凌贞女;女不肯从,为男所讼,故贞女与对,此陈其辞也。”
【鸡鸣戒旦】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语本《诗·齐风·鸡鸣序》:
“《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鸡鸣候旦】 见“鸡鸣戒旦”。
【鸡鸣馌耕】 比喻妇女勤俭治家。语本《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豳风·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颠倒衣裳】 ①谓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毛传:“上曰衣,下曰裳。”郑玄笺:“絜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孔颖达疏:“传: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对定称,散则通名曰衣……传言此,解其颠倒之意,以裳为衣,今上者在下,是谓颠倒也。”本意是讽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使小官吏忙忙碌碌,后多以比喻伦常失秩。②谓匆忙情急之中举止失措。
【养音九皋】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风雨不改】 语出《诗·郑风·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风雨如晦】 ①《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②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风雨飘摇】 语本《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谓在风雨中飘荡摇摆。后用以比喻动荡不安。
【风潇雨晦】 《诗·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遂以“风潇雨晦”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亦比喻形势险恶。
【驹留空谷】 《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孔颖达疏:
“言有乘皎皎然白驹而去之贤人,今在彼大谷之中。”后因以“驹留空谷”喻贤人在野。
【高山仰止】 语出《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用以谓崇敬仰慕。
【高山景行】 语出《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鸟革翚飞】 形容宫室壮丽。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硃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鹊巢鸠占】 占,亦作“居”。《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毛传:“鳲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旧谓女子出嫁,以夫家为家。亦用“鹊巢鸠占”比喻占据他人的居处。(硃熹集传:
“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本喻女子出嫁,住在夫家。后以“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妻室等。)
【鸢飞鱼跃】 《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孔颖达疏:
“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
“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鸣于乔木】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鸣野食苹】 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
后以“鸣野食苹”比喻诚心待人,同其甘苦。
【鸣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後集。梧桐者,犹明君出也。生於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后因以“鸣凤朝阳”比喻贤臣遇明君。
【凤鸣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因以“凤鸣朝阳”比喻贤才遇时而起。
【鹡鸰在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后即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鲂鱼赪尾】 《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毛传:“
赪,赤也;鱼劳则尾赤。”硃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后因以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
【黍秀宫庭】 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后遂以
“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
【鼠牙雀角】 ①《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原谓强暴侵凌引起争讼。后因以“鼠牙雀角”比喻强暴势力。②指讼事或引起争讼的细微小事。
【龙骧麟振】 龙骧,昂举腾跃貌。麟振,语出《诗·周南·麟之趾》:“鳞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因以“龙骧麟振”喻将军恩威兼备。
&&&&&&&&&&&&&&&&&&&&&&&
<img STYLE="TexT-ALiGn: MArGin: 0 DispLAY: block" TITLE="高考古诗词鉴赏&&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路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 ALT="高考古诗词鉴赏&&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路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orignal/5d5da3e9t" />
我的更多文章:
( 07:40:04)( 07:54:42)( 06:25:26)( 07:08:08)( 07:44:10)( 06:42:19)( 06:58:48)( 05:57:42)( 07:41:32)( 06:29:5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采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