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一端系火柴棒,等火柴烧完,插入氧气瓶价格中,目的是

为什么铁丝在放进氧气瓶燃烧之前要等火柴快燃尽时放入?_百度知道
为什么铁丝在放进氧气瓶燃烧之前要等火柴快燃尽时放入?
提问者采纳
让现象更明显100%确呵呵火柴旺盛燃烧放进明显看铁丝燃烧所火柴变暗候放进更明显看铁丝燃烧现象
其他类似问题
氧气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结合下列有关铁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结合下列有关铁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将要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这根火柴的作用是&& ___&&&&;为了防止集气瓶底炸裂,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 。(2)上图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 ①A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②一段时间后,B中铁钉没有锈蚀,而C中铁钉锈蚀通过B、C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___&&&& 。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吉林省中考真题
(1)①引燃铁丝;②瓶底放少量水(或瓶底放少量细沙)&& (2)①隔绝氧气;②铁钉与水接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结合下列有关铁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主要考查你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S,Fe,C,P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金属的锈蚀与防护S,Fe,C,P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金属锈蚀:&&&&& 金属材料受周围介质的作用而损坏,称为金属腐蚀。金属的锈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态。腐蚀时,在金属的界面上发生了化学或电化学多相反应,使金属转入氧化(离子)状态。这会显著降低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破坏金属构件的几何形状,增加零件间的磨损,恶化电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能,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易错点:①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采用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目的是赶走水中溶解的氧气;再加上植物油用来隔绝空气。 ②环境中的某些物质会加快铁的锈蚀,如与酸、食盐溶液等接触的铁制品比钢铁生锈更快。 ③铁生锈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缓慢氧化)。反应过程相当复杂,最终生成物铁锈是一种混合物。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H2O)为红色,疏松多孔,不能阻碍内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④许多金属都易生“锈”,但“锈”的结构不同,成分不同。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铜锈即铜绿,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产物。金属制品的防锈原理及方法: (1)防锈原理根据铁的锈蚀条件不难推断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 (2)防锈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和干燥,如菜刀不用时擦干放置。 ②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膜、如车、船表而涂油漆。 ③在钢铁表而镀一层其他金属,如水龙头表面镀铬、镀锌。 ④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如烤蓝。 ⑤改善金属的结构,如将钢铁制成不锈钢(3)除锈方法物理方法:用砂纸打磨,用刀刮。化学方法:用酸清洗(酸不能过量),发生的反应为: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氧化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很多物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部分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反应的对比:a)碳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C + O2CO2 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S + O2SO2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实验前应在瓶底放少量水,用来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c)红磷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4P + 5O22P2O5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生成的P2O5是固体小颗粒,现象为白烟,不是白雾。d)铁和氧气的反应: 方程式:3Fe + 2O2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物质 注意:集气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 e)镁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2Mg + O22MgO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有白烟。注意:不能手持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 f)石蜡和氧气反应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现象: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白光,如果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烟和雾的区别:a)烟:大量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长产生烟。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是燃烧生成的固体P2O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b)雾:大量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产生雾。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瓶口有白雾,是挥发的HCl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盐酸小液滴。a)光:固体物质燃烧使发光。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光b)气体物质和容易气化的物质燃烧时产生火焰。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火焰,是石蜡熔化后生成的气体燃烧而产生的。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技巧:可按三个顺序从三个方面进行:(1)剧烈燃烧,有什么颜色的光,火焰;(2)放热;(3)生成物的特性
发现相似题
与“结合下列有关铁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645628362315708719260744535290654“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条件探讨
&一、课题的提出
“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它可以让我们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氧化剂。但在我们做该实验时,有些没有的现象,有些铁丝只是变红,没有火星四射、剧烈燃烧的现象,有些现象明显。为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讨论分析了造成上述几种现象的原因,并且,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课余还找了不同直径的铁丝,探讨该实验成功的条件。
& 二、实验探讨过程简述
& 1.按课本要求完成该实验,实验成功。
& 2.将不同直径的铁丝做对比实验,其他条件不变。
分析:铁丝太粗,需要的燃烧温度要求高。
& 3.其他条件不变,用铁纱窗上的铁丝(直径约0.2mm-0.5mm)做对比实验。
4.氧气浓度的影响
(1)用刚收集的氧气与放置一段时间的氧气分别做实验,前者现象明显。
& 分析: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氧气可能逸散了,集气瓶中氧气浓度低。
(2)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与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现象很明显。关键是前者应用带火星木条放在瓶口,根据木条是否复燃判断氧气是否收集满,且集气瓶底应预先放少量细砂,后者应留少量水,以防高温的生成物熔化掉在瓶底使瓶破裂。
& 5.其他异常现象探讨与分析
&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未能见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经检查我们发现可能是橡胶塞未能塞紧,&
可能是橡胶管破裂有小孔。
& ②开始时有气泡,&
一段时间后无气泡。可能是反应试剂已反应完,此时应及时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以免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
& (2)用圆珠笔内的一段小弹簧放在氧气中燃烧,发现弹簧表面有蓝绿色火焰,无火星四射现象,可能是弹簧成分中除铁外含有其他物质。
& (3)用约02mm细铜丝放在氧气中燃烧,有少量白烟,并有绿色火焰,实验完毕铜丝表面略显黑色,可能是铜丝受热与O2生成黑色CuO,至于白烟,不清楚是什么,有待以后学习探讨。
& 三、实验结论
通过从铁丝的粗细、氧气的浓度、火柴的引燃与铁丝受热面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成功的实验条件有:
1.氧气的浓度要足够大;
2.铁丝要足够细,直径最好小于1mm;
3.铁丝要绕成螺旋状圈,圈和圈的距离要小于5mm,总长2cm以上;
4.铁丝前端要系上火柴头,引燃时,火柴头火焰要对着绕成螺旋状的铁丝预热,当剩下一半火柴时才插入氧气瓶中,而且要自上而下插入。
& 四、我们的反思
“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是我们在实验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探讨,我们学会了怎样从多个角度考虑解决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学会了对比法、重复实验的研究方法,学会了怎样记录实验现象与实验数据、怎样通过对现象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理解了任何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许多细节上的,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次研究活动更激发了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4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
(4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到:I、II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II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III中铁丝没有燃烧。(1)为什么III中铁丝不能燃烧?&&&&&&&&&&&&&&&&&&&&&。(2)分析II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火柴在铁丝上方,燃着的火柴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⑵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 ,反应更充分.试题分析:(1)由实验III可知,火柴在铁丝的上方,燃着的火柴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丝不能燃烧;(2)实验II中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受热面积,反应更充分,因此铁丝燃烧更剧烈.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4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主要考查你对&&氧气的制取和收集,氧气的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氧气的制取和收集氧气的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气的制取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我们不仅要学好氧气制取的知识,而且要触类旁通,逐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中考对制取氧气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药品选用、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
用途作用: 1. 冶炼工艺 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炼钢过程所需的温度,因此,吹氧不但缩短了冶炼时间,同时提高了钢的质量。高炉炼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浓度可以降焦比,提高产量。在有色金属冶炼中,采用富氧也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 2. 化学工业 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再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 3. 国防工业 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 4. 医疗保健 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例如:潜水作业、登山运动、高空飞行、宇宙航行、医疗抢救等时。 5. 其它方面 如:它本身作为助燃剂与乙炔、丙烷等可燃气体配合使用,达到焊割金属的作用,各行各业中,特别是机械企业里用途很广,作为切割之用也很方便,是首选的一种切割方法。过度吸氧负作用: &&&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保尔·伯特首先发现,如果让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同样。氧气瓶氧气瓶人如果在大于0.05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在0.1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人在0.2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精神错乱,记忆丧失。如加入0.3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 &&&&& 此外,过量吸氧还会促进生命衰老。进入人体的氧与细胞中的氧化酶发生反应,可生成过氧化氢,进而变成脂褐素。这种脂褐素是加速细胞衰老的有害物质,它堆积在心肌,使心肌细胞老化,心功能减退;堆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老化和硬化;堆积在肝脏,削弱肝功能;堆积在大脑,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人变得痴呆;堆积在皮肤上,形成老年斑。 缺氧和富氧对人体的影响: 氧气浓度(%体积)---征兆(大气压力下) 100%---致命/6分钟; 50%---致命/4-5分钟经治疗可痊愈&23.5%---富氧,有强烈爆炸危险 20.9%---氧气浓度正常 19.5%---氧气最小允许浓度15-19%---降低工作效率,并可导致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问题 10-12%---呼吸急促,判断力丧失,嘴唇发紫8-10%---智力丧失,昏厥,无意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恶心呕吐6-8%---8分钟;4-6%---40秒内抽搐,呼吸停止,死亡工业制氧:&&&&& 实验室中常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特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只能用于实验室中。工业生产则需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这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工业制氧 工业制氧的方法:1、空气冷冻分离法 &&&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最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贮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干、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第一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吸附器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吸附器内,当吸附器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氧循环:&&&&&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氧气循环示意图: 工业燃烧、动植物的呼吸消耗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发现相似题
与“(4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2154119268283516252223269543258679硫,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能用作烟雾弹的物质是磷,能用来作照明弹的物质是镁.(2)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应先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其目的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且应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实验前,应在集气瓶底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以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部.(3)养殖场的增氧装置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溶于水,供给呼吸.
答案正在加载中。。。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2011?翔安区质检)请填空:Ⅰ.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物质具有可燃性;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Ⅱ.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如d:氧气的浓度;e: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f:可燃物本身的性质.(1)下列实验或生活经验主要与上述哪个条件或因素相关,填入对应的序号
实验或生活经验
石头不能被点燃,纸张能被点燃
劈成细条的木材比大块的木材燃烧更剧烈
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2)请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可以灭火.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化学
(2013?芜湖县模拟)现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红磷&④镁条&⑤蜡烛,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1)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的是③④;(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④;(3)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①⑤;(4)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且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②;(5)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且瓶壁有水珠出现的是⑤.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化学
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好处是增大受热面积.(2)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集气瓶底炸裂,其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底部没放水或铺细沙.(3)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说明氧气具有支持燃烧(或助燃)的性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而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说明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解答题
请填空:Ⅰ.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______;b:______;c:______.Ⅱ.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如d:氧气的浓度;e: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f:可燃物本身的性质.(1)下列实验或生活经验主要与上述哪个条件或因素相关,填入对应的序号实验或生活经验所选序号石头不能被点燃,纸张能被点燃劈成细条的木材比大块的木材燃烧更剧烈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2)请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化学
现有①木炭 ②硫磺
③红磷 ④镁条 ⑤蜡烛,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
(3)在氧气中燃烧只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
(4)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且能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5)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且瓶壁有水珠出现的是&&&▲&&&& 。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用氧气瓶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