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吐槽心灵鸡汤 比喻为 心灵瘟疫 ,有什么表达作用

红警心灵瘟疫攻略,渗透者在哪里啊!我怎么打完了也木有看见啊,so我怎么把他们带走啊,_百度知道
红警心灵瘟疫攻略,渗透者在哪里啊!我怎么打完了也木有看见啊,so我怎么把他们带走啊,
提问者采纳
....要全灭敌人,然后渗透者会被自动带走~~估计你海里是漏乌贼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红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你海里漏乌贼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有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毫无科学素养?
我的很多同学在网上会时不时地转发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谣言,比如rio薄荷糖其实是避孕药,安利纽崔莱使用转基因是美国向中国投放的慢性毒药等等,我之前在人人网上经常会看到这种危言耸听毫无逻辑异想天开的谣言,看着就像笑话一样,他们却都煞有介事的转。 &br&&br&
这么说看着好像是我自己的朋友圈水平问题,我也承认我本人水平有限,像知乎上活跃的各种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大牛我都不认识,但我的同学们怎么也是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帝都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且大多家境宽裕,父母有文化,按理说也应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才对,事实上通过现实中对他们的了解也确实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在网上转发这些东西,真的很想上去问问他们怎么回事…… &br&&br&
除了转发谣言,他们在人人上还会转各种骗子发的状态(常带诅咒),可笑的语录,还有一些很民粹的东西。什么白岩松经典语录看到几句你哭啦,不转不是中国人啦,贞子3D在中国上映敢不敢让它票房为零(这个状态一年四季常在,我的某些好友也是一年四季常转);某国家领导人在人人上天天过生日我的一些好友总是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转,有一阵周小平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在人人上火了,我人人上满屏都是好友在转这篇文章……看的我真的窝心。&br&&br&
我说这些绝没有半分鄙视这些人的意思,实际上我认为他们大多人很好。我只是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转这些一看就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有网上一些民科,明明只要接受一点最最基础的物理教育就不会犯的错误,他们明明接受过中学物理教育,却还去研究永动机之类的东西,做出大卡车前面吊块大磁铁这种让人无语的永动机模型,还列出大堆方程解释它是怎么运作的,真的让人没法理解他们怎么想的。&br&———————————————————————————————————————————&br&&br&
回答中有人提到术业有专攻,这个我不是不明白,但是我这里提到的同学,他们很多自己&b&完全具备判断某谣言谬误的能力和知识,但依然会去转发它们&/b&,况且很多谣言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它有多荒谬。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安利纽崔莱是美国向中国投放的慢性毒药,使用转基因依赖性如海洛因,你真的需要哪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去判断这种说法在扯淡吗?&br&
我觉得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本身,同时也会培养人的思辨能力。这种能力不应该帮助一个人去判断网上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的正误吗?我这里提到的谣言是谣言里头最低级的那种,我不认为这些谣言有哪部分是超越他们的认知范围的。&br&
我之前一直以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他的科学素养是大概成正比的,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就理应有好的科学素养,看来我是错了,那如果不是教育,那什么和人的科学素养挂钩?&br&
再次重申我没有鄙视他们中的任何人,但看到他们转发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无语。
我的很多同学在网上会时不时地转发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谣言,比如rio薄荷糖其实是避孕药,安利纽崔莱使用转基因是美国向中国投放的慢性毒药等等,我之前在人人网上经常会看到这种危言耸听毫无逻辑异想天开的谣言,看着就像笑话一样,他们却都煞有介事的转。
这么说看着好像是我自己的朋友圈水平问题,我也承认我本人水平有限,像知乎上活跃的各种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大牛我都不认识,但我的同学们怎么也是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帝都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且大多家境宽裕,父母有文化,按理说也应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才对,事实上通过现实中对他们的了解也确实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在网上转发这些东西,真的很想上去问问他们怎么回事……
除了转发谣言,他们在人人上还会转各种骗子发的状态(常带诅咒),可笑的语录,还有一些很民粹的东西。什么白岩松经典语录看到几句你哭啦,不转不是中国人啦,贞子3D在中国上映敢不敢让它票房为零(这个状态一年四季常在,我的某些好友也是一年四季常转);某国家领导人在人人上天天过生日我的一些好友总是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转,有一阵周小平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在人人上火了,我人人上满屏都是好友在转这篇文章……看的我真的窝心。
我说这些绝没有半分鄙视这些人的意思,实际上我认为他们大多人很好。我只是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转这些一看就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有网上一些民科,明明只要接受一点最最基础的物理教育就不会犯的错误,他们明明接受过中学物理教育,却还去研究永动机之类的东西,做出大卡车前面吊块大磁铁这种让人无语的永动机模型,还列出大堆方程解释它是怎么运作的,真的让人没法理解他们怎么想的。———————————————————————————————————————————
回答中有人提到术业有专攻,这个我不是不明白,但是我这里提到的同学,他们很多自己…
按投票排序
113 个回答
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私以为,问题的本质在于,比起科学知识,科学素养是更不容易获得的,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并不等于他的科学素养,尤其在国内,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旧没什么科学素养。我们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填鸭式教育尽管近些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发达城市里,部分学校为了摆脱填鸭式教育的桎梏,已经开始了教育改革,而且初见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要尽可能消除填鸭式教育的痕迹,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填鸭式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并不告诉你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直接塞给你一个个知识点。知识是不容置疑的,你把它们记下来就好。记得牢、会融会贯通,就能得高分;记不牢、没有写标准答案,就会被判错。填鸭式教育并非完全谬误,它的优点在于教学和学习效率较高,是教育资源贫乏时的一种高效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完全崇尚填鸭式教育,而回避其他方式的教育,就会显得狭隘——实际上,直到进大学前,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课,是真正具有探究性的,所以对大部分还没有上大学的人而言,他们只拥有科学知识,但并没有什么科学素养。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你看,在国内的教育模式下,第二项和第三项都属于 “高考不会考,对进大学没有影响” 的范畴,所以很少有老师认真教,也鲜有学生会认真学。因此,高中毕业的学生往往只具备第一项所谓的“素养”,所以他们只对自己懂的东西有辨别能力,对他们不懂的东西,他们几乎没什么辨别能力,更不必说形成科学观了。所以,大部分所谓的“科学素养”,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培养起来的。什么样的大学课程环节能培养科学素养?研讨课(小班式的、讨论式教育使得深入探索成为可能)实验课(实验有相当的自由度和探索性)大作业(通常需要团队协作以及调研,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提升很有帮助)大论文(需要经历选题、调研、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对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但很遗憾,中小学时代的 “填鸭式思维” 早已经 “深入骨髓”,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因此,对于大学里可以提升科学素养的环节,大部分人并不上心——*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多,老师少),即使在清华北大这样最好的学校里,研讨课的数量依然偏少,很多人大学四年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研讨课,更不用说差一些的学校了;* 实验课的数量倒是不少,只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实验报告质量的要求似乎都不太高——有多少人水水地做完了实验?有多少人的实验报告几乎完全是抄的?更不用说,大部分人的实验报告里,除了实验记录本身,没有一丁点儿拓展或探索性的东西,反正老师不要求嘛,为何要费劲写?*课程大作业倒是常常挺考验团队协作的,但是——“一两个学霸拼命做,剩下的人抱大腿” 的现象有多严重,相信上过大学的都知道,那几个学霸倒是收益良多了,剩下的人呢?* 大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对于文献阅读和鉴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有了这种能力,大部分谣言都可以手动鉴别(比如上知网查文献)。可是——有多少人是东拼西凑在一两周内写完的?有多少人唯一在乎的是能不能通过查重?(如果是自己认真写的还会怕这个?)又有多少人写的内容连自己都看不懂?从小就接受填鸭式教育,进大学后,又因为各种原因,“巧妙地”水过了所有能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你说,我们大部分人的科学素养在哪里可以培养出来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早就想些这篇答案了。白岩松经典语录我先不管,我就针对那些最可恶的谣言。我们都在喷转发谣言的人,可是问题真在转发的人么?就拿大家熟悉的砸微波炉谣言来说,都那么多年过去了,为啥依然经久不衰呢?有句俗话叫做闷声大发财…哦不对,叫做报喜不报忧,还有句俗话,叫做表多管闲事。我相信,那些转发谣言的人,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许多是真的不知道这些谣言的真伪。他们转发谣言,很多时候是处于好心,我们没有权利责怪他们。俗话又说,不知者无罪。但不幸的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了不知者更多说话的机会。--------------------------------------------------------------------------------------------------我也相信,那些不知者的网友中,有能力戳穿谣言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在坐的各位。但是,据我观察,很少有人会站出来,戳穿这些谣言。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只是反击谣言的阵营里,敢上前线的人太少了。或许是因为脸皮薄,或许是因为麻烦,或许是因为懒,或许是觉得尴尬,或许是怕影响人际关系,或许是……总之,每个人都能习惯性找出一堆理由,来无视这些谣言。这非常可悲。也许你没有无视,也许你很无奈,也许你会在背后议论一番,也许你会跑来知乎和别人吐槽……也许你们也许你把这些人拖黑,也许你指尖划过直接无视,也许你在内心咒骂……但是,这样做,那些不知者还是不知者。-----------------------------------------------------------------------------------------------------传播谣言的人,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正在一天一天的壮大。他们看到越多的谣言转发,也就越相信。他们被造谣者煽动性的语言所迷惑,他们更是谣言的受害者,他们正在走上一条不归路。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朋友。有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越发固执,甚至会变得不讲道理。我不想看到他们因此受到伤害,我不能落下他们不管。我要克服我的懦弱,去帮助他们。-----------------------------------------------------------------------------------------------------所以,现在,我们有些个“优良”传统是时候了改进一下了:面对谣言,该多管的闲事,请多多多管闲事。这不是光辟谣大V的责任,这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在这里,我第一次号召,各位有幸读到这篇答案的读者们。请正面打击那些网络虚假信息,主动摇醒那些不知道的人,主动投诉那些横飞的谣言。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你能接受的方式,提醒那些谣言的受害者:你可以善意提醒,你可以旁敲侧击,你可以讽刺挖苦,你可以开夸张玩笑……面子放不下,你甚至可以建个群聊组团提醒,跟着别人后面提醒……如果你觉得解释反驳会非常吃力。指出错误就好,不用过多解释,过多纠缠。这样,再有道理的谣言,也终将抵挡不了辟谣者的枪林弹雨。已经经过了初级阶段,我们对抗谣言的知识已经丰富:先富带动后富,是时候实现姿势水平的共同富裕了。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那一天。----------------------------------------------------------------------------------------------------当然,我也很清楚,这样没有嘴上说的那么容易。我很懂,你脸皮薄,你觉得麻烦,你有点懒,你会觉得尴尬,你怕影响人际关系……因为我也一样,我们都一样。我口才有限,我文笔不好,我没法写的更加煽动,更有魄力的文字。就算看了我的文字,你现在也许还做不到直面谣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敢当的。不过没关系,就算这样,我只希望你可以随手转发。只要把这个信念转发就好了。只要有越来越多勇敢的人愿意去直面谣言,辟谣引起的尴尬、冒犯、面子问题,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对于许多人,证明讲道理没什么用。只要善意提醒,适可而止的解释足以,嘲讽也不过分。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的是许多人站起来。到了这个阶段,讲道理辟谣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接下来真正有用的是群体的力量。我爷爷奶奶对谣言将信将疑,因为我叔叔和我总会站在一起辟谣,在两个人的声音前他们会被明显动摇。到了这个阶段,剩下的那些人被谣言冲昏头脑的人,需要被千夫指打醒。剩下的那些被谣言冲昏头脑的人,一个人讲一通大道理,远没有三个人简单指出错误来的有效。以上。(转发请随意,不用通知我,可以署名说是你自己说的,我看过盗版DVD我对版权不感冒,括号里删除。)
我在这里想要讨论一下相关的很多问题……1. 大多数普通人的科学哲学与大多数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首先,在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人,是以“事实”作为评判信念的标准的,大多数科学家也不例外……但是,在现代,大多数的科学哲学家和一小部分的科学家将会选择另一种标准——这种信念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捍卫……例如有一个曾经教过我生物学的教授是曾经这么说的:“如果你想要找事实,你就别来上大学了,你该去的地方是教会”……这表现出的就是现代大多数的科学哲学家和一小部分的科学家所持有的与大多数普通人不同的一种对于“事实”的态度——“事实”只是没有仔细思考过的人们脑中的幻想而已,与宗教类似,而与科学无关……这两种理论都会把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问题在于,科学这种手段是用来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的,这是这两种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前者会认为“科学是用来获得事实的工具,或者至少是接近事实的工具”,但很不巧的是,一种最基础的怀疑论就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从经验出发获得“事实”,而卡尔·波普则通过逻辑继续说明了“如果我们不可能从经验出发获得事实,则我们也不可能从经验出发接近事实”(这一论证主要用于反驳维也纳小组的归纳主义方法论,但是我认为这一反驳是失败的,它的前提中就已经预设了结论,维也纳小组并不承认一个这种意义上的事实,因此通过“无法接近事实”来否定维也纳小组的归纳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很糟糕的歪曲,维也纳小组评判观点的标准是后一种而不是前一种,正如我的科学史教授Richard Creath所说的那样,卡尔·波普对于其他的理论从来都缺乏公正的转述和评价)……至此,以“事实”作为评判信念的标准这种想法已经基本上破产,科学不是得到“事实”的工具,并且“事实”不仅不重于科学,而且说不定“事实”的重量连科学身上的一根毛都比不上……接下来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后面的一种标准……在这里,最早出现的一种思路就是“科学是一系列方法的集合”,也是绝大多数的二十世纪前半页的科学哲学家们所持有的共同意见,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方法”指的是“产生信念的方法”……无论是维也纳小组也好,卡尔·波普也好,他们都是这么看待科学的……这里的不同点在于卡尔·波普依旧保持了旧有的“事实”作为评判信念的标准,而维也纳小组则是以“是否得到有效的捍卫”作为评判信念的标准的……对于维也纳小组而言,这里的“有效的捍卫”就是“是否通过这一标准产生”(同样的标准也可以用于波普的演绎证伪方法论,波普主义者们的科学实践也是如此执行的)……但这里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古代的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并不是这里的任何一种方法,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看古代的记录的话,我们会发现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这些先行者们,乃至于16、17世纪的几乎所有鼎鼎大名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方法都不是这样的,甚至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代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简直愚蠢得可笑……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一批人称之为逻辑主义者的话,后面出现的一批人就会被称为历史主义者,历史主义者将会把科学作为一些方法和一些信念的集合……在这里存在的是一种筛选信念的方法、被这种方法筛选出的信念,以及产生这些信念的方法……诚然,在历史主义的大框架下,当然有以权威程度来作为“有效的捍卫”的,有以社会倾向来作为“有效的捍卫”的,甚至有干脆认为“只要有人支持就是有效的捍卫”的(的确,历史主义的大框架下存在这种奇葩)……但是,目前的主流是——唯一“有效的捍卫”就在于它对于“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是“最有用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思路不仅在历史主义的框架下是主流,并且在逻辑主义的框架下也有大批的支持者)……以目前的主流的思路来进行讨论,唯一会被肯定的信念就是对于“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是“最有用的”的那一种,但是科学界也欢迎对于“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是“进步最快的”的那些,但是后者不会现在就成为“被有效捍卫的”的接受对象,而只会成为“有发展潜力的”的培养对象……是的,在这里,采用现代科学哲学界主流的科学哲学,我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说——我们就是相信科学,所有对于科学的结论有所怀疑,并且还没有给出对于自己理论发展潜力的支持的那些想法,只不过是某些人为了给自己落后于科学发展的信念找的一个借口而已……并且我们可以正大光明的说——“事实”连科学的一根毛都比不上,它只是一个借口,不能“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的“事实”就只是空口胡扯……2. 大多数人的心理学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基于一种对“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这种需求上的实用态度来论证了坚持科学的必要性……但是我们还并没有回答“大多数人为何倾向于老旧的科学哲学,并且千方百计给自己不相信科学找借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介入的就是心理学这门科学,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需求不是单一的,人们有“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的需求,但人们也有“让自己融入社会群体、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地位、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爱心、让自己看起来更重视对方”的需求,人们还有“节约精力”的需求,还有“避免损失”的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冲突的……在“是否坚持科学”这个问题上,我们所面对的就是这一种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科学满足了我们“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的需求,但也只满足了这一种需求……坚持科学的结论能否使我们融入社会群体?能否使我们看起来更有爱心?能否使我们看起来更重视对方?能否使我们看起来更有地位?能否节约精力?……这些都需要打个问号,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坚持科学的结论……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这样的:有两种信念,其中一种是不可动摇的,另一种是可改变的,这两种信念的持有者哪一个看起来地位更高?很明显是前者,因为前者是不可动摇的,而后者不是。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倾向于老旧的科学哲学的问题,“我们是在追求不可动摇的‘事实’而不是仅仅在执行可改变的‘有效的捍卫’”,这使得我们的地位看起来更高了。而对于有关于“事实”的哲学问题的不关注节约了我们的精力,使得我们不再关注这里的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我们周边的人都持有这样的意见,结果这又使得我们能够融入社会群体。在这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融入社会群体、看起来更有地位、节约精力这几种需求加起来击败了“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的需求。而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他们的周边群体更多与他们的意见一致,他们已经被强制学习了这些哲学问题有关的讨论,这个时候被保留的仅仅是“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和“看起来更有地位”这两种对立的需求,而他们又可以通过他们的专业性获得天然的地位,这弥补了他们在地位上的损失,结果是“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身边的谣言……这些谣言是否强调“事实”(这带来了地位)?这些谣言看起来是否足够简单(这节约了精力)?这些谣言是否总与某些人利益息息相关(这让我们看起来更重视对方)?这些谣言是否总强调爱(这让我们看起来更有爱心)?这些谣言是否强调损失(我们希望避免损失)?这些谣言是否强调社会群体(这让我们融入社会群体)?……是的,这些谣言就是在通过大量的其他需求的满足,来对抗科学所满足的“解答我们关于现象的问题并且消除各个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的需求……当然,科学在宣传上几乎永远是输家,因为科学不能直接满足人们其他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科学要专业化的理由之一,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因素,还有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社会关系使得科学所满足的需求在科学家的群体中成为占据主要地位的需求的理由在这里发生着作用)……通过大量的知识的讲解和社会的宣传,我们可以扭转一些需求来对抗谣言,避免损失的需求、融入社会群体的需求、节约精力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无论如何,至少我们还对于我们要尽的人事有个概念……
崔永元和转基因就是典型。
常有人说:“堂堂大学生,居然连X这个字都不会写!”“还物理教授呢,用个WiFi都怕被辐射!”“为什么有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毫无科学素养?”但其实“大学生—会写X字”“物理教授—知道WiFi无害”“文化水平高—有科学素养”,前者和后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说这些话的人犯了一个错误:给事物建立错误的因果联系,然后用自以为存在的因果联系去质疑别人。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难免变成白痴。一个人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说出愚蠢的话、做了愚蠢的决定才是必然,反而是发表了高明的见解和明知的决定才是运气好带来的偶然。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觉得大学教授信法轮功、好奇实验室转发微波炉谣言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也会在别人犯下类似的错误时更加宽容、平和。这么说,并不是在捍卫那些人无知的权利,而是提倡旁人以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不要厚非和苛责。
@野合菌和@增加的答案都很好,但也有人提到美帝也有种种的反智行为,我觉得除了科学思维以外,还有心理的因素。我们总还是偏向于已知的,成熟的东西,而对未知的,之前从未有过的东西会有一种出于本能的不放心。注意这里科学的思维和知识是理性上的,而不放心,恐惧则是感性上的,一般来说感性的心理往往会战胜理性思考,好比明知安全也很多人不敢去蹦迪。在我们感性地习惯一件事物前,这种不放心的心态会让我们一直怀疑wifi辐射是否有害,转基因是否有问题,等等。
因为所谓的「有文化」实际上在中国指的是「有文凭」。而「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科学素养。这样解释一下好像清晰多了。物理硕士毕业仍然坚信微波炉会改变食物分子构成,转基因绝对是祸害没有为什么,中药比西药好因为这都是长辈们的经验等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因为当初考研究生是为了能升个科长什么的。题主身边的同学,有文凭,没有文化科学素养,这在中国太正常了。题主问,若教育不能代表科学素养,那么什么能和科学素养挂钩?除了头衔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以外,基本上没有判定方法,因为在中国社会,有或没有科学素养,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会被更尊重)和收入(不算做能力)。
一句话,国人老理,万能正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话的毒性在于它促使人相信很多“理论上有疑点但好像又很有道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转发的死XXXX”“这都是命运石之门的抉择”啥的话(混进去了奇怪的脑洞请不要在意)不相信科学就相信迷信,不相信文学就相信煽情。迷信之所以与胡扯有区别就在于它有迷惑性,面对这种迷惑很多国人会中招,以为大家都这么说就一定是真的,大家都这么做一定是真理决定的。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刚想骂作者黑心骗转发,一看到几千个赞转发就忍不住想“这么多人都觉得是对的果然还是有点道理吧”;看到淘宝上明显糊里糊涂价格剧低的品牌货,刚想无视却看见几百个好评都说是正品,吹的天花乱坠,又忍不住想这是不是久违的运气呢;看到疑点,又看到似乎相信的人,就宁愿忽略疑点“信其有”,这是大部分人的做事风格。而且说实话,迷信比科学更能使人相信的一点是,它试图束缚别人而不是解放别人。科学标明safe的领域,迷信打了个红叉,说这是科学,就会有人宁愿不触及也不去花心思求证。宁愿使生活变的麻烦无比也不愿动动脑子,这就是迷信的魅力所在。它用神秘的局外人的态度影响人的生活,让人认为它从中什么利益都没得到,从而超过了把自身全裸放置在世间的科学。真是可悲。
素养和知识储备量没有必然联系 教授一样可以信法轮大法 一样可以迷信宗教不知其所以然的把自己吓个半死 对于心智未开的人来说知识可以仅仅是谋生的工具 谁说它一定会滋养心灵?
题主的问题要份两方面来解答:1.为什么朋友圈会转很多垃圾信息。2.为什么题主认为的“知识分子”没有题主所认为应该有的“科学素养”。1.朋友圈为什么会转很多垃圾信息:这点要分2点来看,第一点,为什么很多公众号会放出垃圾信息。2、为什么大家会转垃圾信息。我们先从第二点开始讨论。举例“有妈的转没妈的就别转了”这种信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转发呢?在我前几天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词语,叫做道德绑架。然而我没有跟大家细说的是,道德绑架一部分是人们以道德去绑架别人,一部分是以道德来绑架自己。而事实上大量的人是在以道德来绑架自己。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位年轻人的父亲脑癌,很难治好,治好了很大可能是植物人,放弃治疗可以少花30万,那么这个年轻人选择放弃治疗还是砸锅卖铁?就算年轻人心里明白让父亲成植物人他会生不如死,但是为了不让邻居指指点点,不让别人说他不要脸连爹都不治,他会东拼西凑,砸锅卖铁来治他父亲,然后生活很惨淡,然后就变得憎恨老人,一边受道德绑架要给老人治疗,给老人买东西,但心里又很厌恶。这是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面临的困境,但实际上会有外人说道他吗?不一定。但是他所接受的社会环境里面,外人是很喜欢拿道德来攻击他的(例如我在这个问题回答里面说到了道德绑架这个问题,评论区里之前有一个人就大骂出口,说是“你父母生了个什么东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孝道都让你给败坏了”之类的话(已经删了。)。可以看出,社会上是有人会用恶毒的语言来道德绑架别人,以满足自己的兴奋的。可)。那么说这个,和朋友圈里转发垃圾信息有什么关系呢?诸如又妈了转没妈就别转了,诸如艾特10个人,玩不起就别玩了,小日本傻逼,不转不是中国人。这种话,实际上就在道德绑架。如果你不转,那么你就不孝,你就希望你妈死。如果你不转,你就输不起,你就玻璃心,你不转你就不爱国。这类道德绑架的东西,有些人会表示愤怒,但是有些人却会屈从于道德绑架。而一旦屈从于道德绑架了,人们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我并不是被道德绑架,而是我觉得里面说的XXX是有道理的”。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懦弱,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傻逼。但是受道德绑架的程度,和教育程度并无太大关联。这是第二点。那么第一点是什么呢?第一点当然是为毛有人发这类的文章啦!!!那为什么会有人发呢?举个例子,我做了好几个公众号,其中有一个,本来是做高质量的恋爱技巧类文章的。然后粉丝一直不多,名字还被之前的离职人员给改了。有个做微信的哥们就和我说,你这类的文章,客户群太狭窄了。你发点客户群大的文章。然后我问什么文章客户群大呢?他说,你看经常有人转什么文章呗……然后我就试试的心态,发了几个诸如“彭丽媛的相夫教子之道”,“莫言说过的十句话”这类的文章……好家伙,转发量从之前的日均80几半个月就飞到了日均1800多……这玩意……我就不说我们自己了。你想想,任何一个逐利的做公众号的人,想要流量大,你说他是辛辛苦苦生产高质量原创内容,还是做这类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内容轻松呢?何况转发量还远大于自己做原创。市场选择啊……(然后呢,题主你所认为的有科学素养的人,很可能是咱朋友,他出于礼貌,帮我转发了一下……而已。)2.为什么题主认为的“知识分子”没有题主所认为应该有的“科学素养”。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回答,大致是批斗他领导发脑残文的,里面有个回答我觉得挺好,貌似是“他是靠转发脑残文当你领导的吗?”人家转发那些文章,不是因为觉得那些文章是全盘皆对才转发,人家也不是不知道那些文章是谣言,很多时候人家转发那个文章,是因为文章里面一句话,让他觉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例如鸡汤文)。或者人家发那种东西,是人老了,怕事,想对自己的朋友,儿女表示一下“我在关心你,我在在乎你,你看,我也开始学着用网络了”又或是,人家仅仅是因为被道德绑架了半辈子了,怕极了道德绑架(那时候用报纸擦屁股,报纸上画了毛泽东,他就要被打死),他对孩子的教导,导致孩子也这样罢了。而题主啊,你对这些事情无语的原因,你无法理解他们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你不会换位思考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朋友圈里老出现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这些东西,我也蛮反感的。
所谓人分四种:没文化没知识的;没文化有知识的;有文化没知识的;有文化有知识的
因为他们习惯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就这样子干,大学和毕业后都会在社交网络上回归童真:)
我完全同意曾加的回答,有关科学素养,知乎上都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我就不再赘述,总之,我们确实缺少证实一个知识点的过程。因此,举个例子,对于题主所说的rio薄荷糖是避孕药,1.即使有人想论证,但不知道怎样论证,也就是,不知道怎样做这个实验。这就是曾加所说的缺少科学素养2.即使知道理论过程,也很少有人会实际动手操作。这就是另一个答主所说的心理因素,或因为懒,或因为。。。3.即使想实际动手操作,自己也不会。缺少实际动手能力4.即使做出来了,也很少有人公之于众。可能是脸皮薄以上四个步骤,层层筛选,最终导致,现在局面。以前我挺喜欢看中央二套的《是真的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他是专门破解流言,有实验过程,挺好。
在文科生眼里看来,这背后是见缺乏思想独立,没有怀疑精神。人非圣贤,谁都不能掌握全部知识,就像我当年看见我一个在清华的工科同学转了“李刚案庭外和解”这个新闻一样,我觉得他很sb并且因为关系好直接嘲讽了他。他上了清华,算是有一定文化了吧?却又连刑事案件根本无和解一说都不了解。缺乏思想独立很好理解,而缺少怀疑的态度更关键。看见任何一个新闻和报道,第一反应应该是仔细阅读并且对其中的名词进行查阅,以及看看发布渠道是官方还是个人,在什么平台,用词是否严谨,数据是否精确,引用是否有出处,描述内容词汇是理性的煽动性的语句多,还是理智用数据说话的语句多,应该弄清这些中的至少一个再发表意见或者给别人传播。不求甚解的扫一眼文章,被几个煽动性词汇戳到了某处,直接大加批判的转发并且自命不凡的讽刺,自以为众人皆浑,殊不知自己有多蠢。不过谁没蠢过呢?另外记得看下文章里说的某某教授是不是真有这个人。当年有个可怜的张xx教授,在文章里死的好惨,一生从大坝反对到高铁,认为好多东西只要发展了中国就嗯嗯嗯你懂的,编的跟真的一样但其实文章里漏洞百出稍微懂行就知道他在扯淡,我当时抱着卧槽x科院这样都能当教授的心态去咨询了x科院相关专业的同学,同学告诉我x科院根本没这人,教授里连个姓张的都没有。所以话题转回来,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怀疑“真的假的”“这听起来也太假了吧我去查查”的人群永远都有。区别就是,没怎么读书的大部分人不管多少年都还信这些,完成小愤青—愤中年—愤老头这三步终极进化。而读过书的,慢慢的独立思维就培养出来,到时不用你嘲讽,他就把这些东西删的犹如自己当年的qq空间一样干净了。大学再被一些人喷我也觉得必须要上,“上大学没有用”论是功利主义的看法,而且这些人多半也没上什么好大学。独立思维一出来,就知道当年的自己有多213了。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的清华同学,入校几年后从一屌丝愤青已然变成文理皆通小达人,有次跟我探讨政体问题直接给我都快说跪了,那叫一个引经据典,还企图用数据分析政体。当然也再没见过他转这些脑残言论。所以说题目里的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独立思维还未养成而已。
转载一篇文章以回答这个问题。转载不代表完全同意,只是欣赏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本文是今天《赛先生》微信号发布的。说一下我的态度。科学是一堆方法的集合,这毫无疑问。但是事实上,无论知乎还是哪里,几乎绝大部分人都以为,科学是事实的集合。这也不怨他们。这是科学自己导致的。科学总是宣称自己依赖于事实。但是,事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会随时间,地域,个人而变化。这也是统计学无法覆盖所有人的原因之一。总是有人可以反对统计学,因为统计学确实只是统计了大多数而遗漏了个例。科学不是事实。事实是永远正确的。因为事实已经发生。而科学不是永远正确的。因为科学的目的在于总结已经发生的事实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其实从这个角度,科学和相面没有本质区别。科学是会犯错的。在指出科学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用事实证明科学是错的,而不是用幻想或者偏见证明科学是错的。只要事实确凿,科学就会低头。当然,科学主义者永远不会低头。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理性的代表。但是人类并不只有理性。占据人类大多数生活的,是感性。你的所有情绪,都是感性。而如果你是理性,你会没有情绪。任何人都不能没有情绪,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理性。但是理性是有用的。于是,我们只能在遇到需要理性出面的事的时候,尽量理性。换句话说,尽量科学。事实重于科学。科学怎么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事实是什么。比如中医确实能让患者的疾病好转甚至治愈。这就是事实。比如我们确实不能百分百确定转基因是无害的。只能说看起来是无害的。事实重于科学。我喜欢科学。但是我不信仰科学。科学可以帮我找到事实真相。科学不是事实真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气候变化到疫苗接种,几乎所有的科学知识遭遇到激烈的反对。有人甚至怀疑人类登月的真实性。《国家地理》杂志3月刊的封面文章“科学的战争”,分析现代社会为何屡屡出现反科学的事件。特约撰稿人乔尔·阿肯巴克指出,科学不是一堆事实,而是一套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当科学与表象不一致时,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身边人的看法。肯尼迪航天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调整登陆月球的仿真模型。乔尔·阿肯巴克(Joel Achenbach, 《华盛顿邮报》科学作家,《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在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喜剧片《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中,有这样一幕场景,美国将领杰克·瑞朋(Jack D. Ripper)向迷糊焦虑的英国皇家空军上校莱昂纳尔·曼德雷克(Lionel Mandrake)阐释自己充满妄想的世界观,这位疯子将军称自己“只喝蒸馏水、雨水或纯净的粮食酒精”,认为“饮用水氟化是共产党最严重、最可怕的阴谋”。《奇爱博士》上映于1964年,当时饮用水氟化有益于健康的共识已得到全面认可。因此,瑞朋反对饮用水氟化的阴谋论成为影片的笑料。可是,你可能很惊讶地看到,饮用水氟化在半个世纪后仍在激起恐惧与妄想症。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是美国没有氟化饮用水的城市之一。2013年,波特兰市的市民阻止了当地官员氟化饮用水的计划。反对者们不喜欢政府在水里添加“化学成分”的想法,他们宣称,氟化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实际上,氟化物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在饮用水中添加微量的氟化物能够提高牙釉质的硬度,防止龋齿的产生。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勤快刷牙还是没认真刷牙,使用氟化饮用水保护牙齿健康既廉价又安全。这也是科学与医学达成的共识。但是,波特兰市的一些市民表示:我们不相信你们。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饮用水氟化、疫苗接种安全到气候变化,几乎所有的科学知识均遭遇到有组织的、激烈的反对。科学怀疑论者依靠自己获取的信息来源,对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并向专家达成的共识宣战。出现如此多关于科学的分歧争论,你会怀疑是否存在某个恶毒的机构,往水里投了什么东西,使大家变得热衷争论。太多太多关于趋势的讨论出现在书本、文章、学术会议上,怀疑科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流行文化的文化基因(meme)。去年上映的电影《星际穿越》,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影片中NASA被迫隐藏,学校课本则声称阿波罗登月是虚构的。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这些言论都不令人意外。我们的生活前所未有地被科学与技术所渗透。这个新世界奇妙、舒适、回报丰厚,但也更加复杂、有时候甚至令人紧张,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无法简单解读。在这个时代,我们被要求接受一些观点,比如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因为专家指出,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也没有理由认为,实验室精准改变基因比通过传统育种大规模改变基因更加危险。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让人想起四处乱窜的疯狂科学家。所以,在玛丽·雪莱完成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两百年后,转基因食品被联想为弗兰肯食品(Frankenfood)。世界在真实与想象的危险中“咔咔”前进,我们很难区别这两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担心,靠体液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会突变为空气传播的超级瘟疫吗?科学认为,这极其不可能,因为尚未有埃博拉病毒被观察到在人体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也没有证据表明,埃博拉病毒最近的毒株有任何不同。但是,如果你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空气传播的埃博拉”,你将进入一个反面乌托邦,“空气传播的埃博拉”几乎拥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杀死所有人。在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我们需要决定相信什么,如何采取行动进行应对。总的来说,科学可以给予我们指导。“科学不是一堆证据。科学是一套方法,判断我们选择相信的内容是否遵守自然法则,”地球物理学家马西亚·麦克纳特(Marcia McNutt)说。麦克纳特曾担任美国地质勘查局局长,现为《科学》杂志主编。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科学的方法并非与生俱来。因此,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这幅1893年的地图为美国南达科他州商人奥兰多·弗格森所制,反映了当时人们仍然信奉地球是平的,他们认为,地球以北极为中心,被冰墙所包围,几百英里以外的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地球表面上方运行。当然,怀疑科学有其历史根源。科学的方法带领我们了解很难通过表象看到的真理,这些真理通常让人脑洞大开,有时却又难以接受。17世纪初,伽利略宣称地球绕其轴线自转,围绕太阳运行,他不仅仅是违反宗教教义,而且还要求人们相信违背常识的内容,因为看起来肯定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人们也无法感受到地球的旋转。最后,伽利略受到审判,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学说。而过了两个世纪,查尔斯·达尔文逃脱了这种命运。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从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我们人类是类人猿、鲸、甚至是深海软体动物的远房表亲,这样的观点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巨大的挑战。诸如此类让人困惑的概念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呼出、看不见的气体,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到千分之一,但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不过,即使出于理智接受科学的准则,我们还是会下意识地相信我们的直觉,这被科研人员称为“天真的信仰”。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副教授安德鲁·史图尔曼(Andrew Shtulman)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来证明科学与直觉之间的关系。他让 150 名上过数理课程的大学生阅读几百条命题,并尽可能快地判断正误。有些命题在直觉上和科学上都正确(如 “月亮绕着地球运行”、“人类为树居动物的后裔”),有些在科学上正确但却违反人们的直觉(如 “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人类从海洋动物进化而来”)。结果显示,有着科学素养的学生在判断违悖直觉的命题时花的时间更长。即使能做出正确判断,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延迟来压制直觉。史图尔曼的研究表明,我们对科学了解越多,越会压制天真的信仰,但从来无法完全摆脱直觉。直觉潜伏在我们的大脑,我们试图理解世界时,它们就会跳出来唧唧鸣叫。我们大多数人更相信个人经验或道听途说,却不考虑科学统计的数据。体检时,我们很可能也会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虽然它并不是首要推荐检查项目。为什么?我们的一位密友通过这项检查发现得了癌症。我们极少关注多项研究得到的统计证据。这些证据显示,检查做不到拯救生命,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手术。同样的,我们听说有个小镇有很多人患有癌症,又听说小镇上有个堆着有害物质的垃圾场,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污染导致了癌症。然而,两件事情一起发生并不意味着一件事引起另外一件事,事件集中发生也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随机的。要理解随机性确实有些困难,因为我们的大脑渴望得到模式与意义。不过,科学警告我们,直觉可能会欺骗我们自己。所以,要确认垃圾场和癌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你需要统计数据分析出癌症病例比随机发生的水平要高,需要证据表明受害者接触了垃圾场的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存在致癌风险。1925年,反进化论团体的活动。即便对科学家而言,也难以全然做到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其他人一样,科学家也容易受到确认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让科学家倾向于寻找和只看到证实他们相信的东西的证据。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科学家在刊发结果前会提交给同行进行正式评审。一旦他们的结果发表,如果足够重要,其他科学家将尝试复制这些结果,出于质疑与争胜的天性,科学家们会非常高兴地宣布,这些结果站不住脚。科学成果总是暂时的,被未来的实验或发现推翻很容易。科学家很少宣扬绝对真理或绝对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在知识的新领域毕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科学家有时也缺乏科学方法的思维,特别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实验室发现的结果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复制。这种趋势最后促使了实验过程的透明化。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主任,他为研究人员不与同行分享“特别秘方”感到担忧,这些“秘方”有专门的程序、定制软件、怪异的成分。他仍对大型项目抱有信心。“科学一定会发现真相,”柯林斯说,“刚开始可能会出错,第二次也可能出错,但最终会找到真相。” 另外,科学结论的暂时性在很多人看来是个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担心(那时看起来非常合理)可能出现另外一个冰河世纪,事实却是不可能,这样的事情足以让人们质疑科学家担忧全球变暖的正确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门变化委员会(IPCC)由上百个科学家组成,在联合国的支持下运行。去年秋天,IPCC发布过去25年中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这次报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响亮、更清晰地再次申明世界科学家达成的共识:地球表面的温度在过去130年里上升了大约1.5华氏度,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极其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美国许多人对这一共识保留怀疑,他们认为气候活动人士利用全球变暖的威胁攻击自由市场和工业社会。美国持有这一观点的人群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国家。俄克拉何马州参议员詹姆斯·英霍夫(James Inhofe)是共和党人在环境问题上发声最为猛烈者之一,长期以来宣称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合作如此巨大的骗局,这样的想法显然荒唐可笑,科学家们对这些观点一个接一个地驳斥。然而,非常清楚的是,由化石燃料行业部分资助的机构故意包装宣传一些怀疑论者,借此破坏公众对这一科学共识的理解。新闻媒体对这些异见人士、反对者、职业政论家和鼓噪者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媒体也许会让你相信,科学充满了由孤独天才做出的惊人发现。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真相是,科学通常是在由多人搜集更多数据,提出更多见解的前提下实现的递增前进。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如此。即使下次温度计读数有变化,这一共识也不会消失。化石燃料行业的公关行为虽然具有误导性,却不足以解释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民意调查——美国只有40%的人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研究“科学传播问题”的科学家,主要研究人们是如何决定自己相信什么,为什么人们总是不接受科学共识,这一领域已经有了不少新进展。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卡罕(Dan Kahan)认为,这并非表明人们不能理解科学。在一项研究中,卡罕要求1540名美国人构成的代表性样本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从0到10的范围内进行评价,并对受试者科学素养的关联性进行考察。卡罕发现,科学素养高者给出了更激烈的观点,他们处于观点频谱的两端。卡罕认为,科学素养加强了气候观点的两极分化,而非共识,因为人们倾向于用科学知识强化他们已受到自己世界观影响的看法。卡罕说,美国人已经分化为两个基本阵营。那些持有“平等主义”或“社区主义理论”观念的人总体上对工业化持怀疑态度,倾向于认为危险的东西需要政府监管;他们可能会看到气候变化的风险。相反,那些持有“等级制度”和“个人主义”观点的人尊重工业领导者,不喜欢政府干涉他们的事务;他们倾向于拒绝气候变化的警告,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接受可能会导致限制排放的税收或监管。在美国,气候变化已成为一块试金石,检验你属于两个敌对部落中的哪一个。卡罕说,当我们争论的时候,实际上在争论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个群体。和我们一样思考的人相信气候变化的理论,而那些和我们不相似的人恰恰相反。对一个相信等级制度的个人主义者来说,卡罕认为,拒绝已经被接受的气候变化观点是有原因的:接受它不会改变世界,但可能导致被所属的群体驱逐出去。“以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偏远小镇的理发师为例,”卡罕写道,“让他恳求客户签署督促国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行动的请愿书,这是一个好主意吗?不,如果他这样做,他会发现自己面临失业,就像前国会议员鲍勃·英格利斯,他发起过类似的行动但失败了。”科学吸引我们理性的大脑,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驱使,最能影响我们看法的仍然是同辈人。马西亚·麦克纳特认为,“我们都停留在中学阶段,我们从未离开过中学。人们仍然有融入周围人的需求,这种需求非常强烈,以至于当地的价值观和意见总是高于科学。它们将继续战胜科学,尤其是当忽视科学并未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时。”与此同时,互联网让各种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比以往更方便地找到自己认可的信息和专家。精英大学、百科全书、重要新闻机构,甚至是《国家地理》等一群精英机构守护科学知识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互联网促进信息大众化是件好事,但是与有线电视一起到来的,还有生活在“过滤器泡泡”的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只会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容对信息进行过滤。如何戳破这个气泡?如何改变气候怀疑论者?丢给他们更多的事实没用。丽兹·尼利(Liz Neeley)在一个叫做Compass的机构任职,帮助培训科学家成为更好的沟通者。她说,人们需要听到自己信任的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她有这方面的个人体验。丽兹·尼利的父亲是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更多从保守媒体获取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尼利恼怒之下最终质问父亲:“你是相信他们还是我?”尼利告诉父亲,她相信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私下里也认识他们很多人。“如果你认为我错了,”她说,“那你现在告诉我你不相信我。”丽兹·尼利的父亲在气候变化的立场有了松动。但是,这一改变与气候变化的事实没多大关系。如果你是个理性主义者,这些观点可能会让你有点沮丧。在卡罕的描述中,我们对相信什么做出的选择听起来几乎是偶然的。卡罕说,科学交流圈中的我们也是一个群体。我们相信科学思想不是因为我们有真正评估了所有的证据,而是因为我们对科学这个社区感到亲切。当我向卡罕提到我完全接受进化论,他说,“相信进化论仅仅是你的一个描述,它不是你如何通过推理得出一个结论的解释。”或许,进化确实发生了。生物没有进化论就很难以理解。所有这些问题不是真的存在两个阵营。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接种疫苗也确实拯救了生命。正确理解这个世界举足轻重,科学在这方面的贡献有着悠久的记载。现代社会也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之上。怀疑科学也产生了一些后果。认为疫苗导致自闭症的人们常常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富有,但是他们暗中破坏针对百日咳、麻疹等疾病进行的“群体免疫”。自英国颇负盛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1998年刊发关于常见疫苗与自闭症关联的一项研究,反疫苗运动愈演愈烈。虽然《柳叶刀》随后撤销了这篇声誉扫地的文章,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观点仍得到一些名流的认可与支持,并通过网络过滤得到强化。(反疫苗活动人士、女演员珍妮·麦卡锡曾在奥普拉·温弗里脱口秀中表示,“我的学位是在谷歌大学拿的。”)在气候变化的辩论中,怀疑导致的后果更是在全球持续。在美国,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已经实现他们的基本目标,阻止了对抗全球变暖的立法行动。他们不用依靠辩论本身取胜;他们只需混淆视听便足以让温室气体排放法案胎死腹中。一些环保活动人士希望科学家能够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参与到政策制定的大战中。选择这条路的科学家需要谨慎从事,丽兹·尼利说。“科学传播和宣传很难做到泾渭分明,”她表示。在气候变化的辩论中,怀疑论者控诉的中心内容是,科学认为气候变化是真实的而且具有严重威胁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带有政治色彩,它由环境保护运动分子推动,而没有确切的数据作为依据。这种指控并不是真的,对坦诚的科学家可以说是一种诽谤。但是,如果科学家走出他们的专业领域,并开始鼓吹具体政策的话,这种说法貌似变得愈发合理。正是科学家的超然,你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冷血,使科学成为杀手级应用。科学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我们希望真相是什么,而在于科学告诉我们接近真相的方法。科学家可以与任何人一样遵守教条,但这些教条会在新研究的炫光中被抛弃。对科学家而言,当有了新的证据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并非过错。对一些人来说,群体重于事实;而对最杰出的科学家而言,事实重于群体。科学的思维需要训练,虽然训练的效果有时候并不理想,《科学》主编麦克纳特说。学生通常认为科学是事实的集合,而不是方法的集合。史图尔曼的研究已经证明,即使是大学生也没有真正理解证据是什么。科学的方法不是天生就有的,但仔细想想,民主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两者都不存在。人们互相残杀登上统治者的宝座,祈祷雨神,不管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糕,我们做着和祖先同样的事情。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变化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有时还非常骇人,但是变化并不全是进步。科学让我们成为头号生物,高于蚂蚁和蓝绿水藻等生命体,我们也正在改变整个地球。当然,对科学和技术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提出我们的问题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应该发问,”麦克纳特说。“这是科学家的一个标志。但是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或者相信人们使用了科学的方法,来决定选择什么方法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在寻找答案时需要表现得更好,因为问题必然不会变得更为简单。(本文由陈晓雪编译,原文链接:。图片来自理查德·巴恩斯 ,Richard Barnes)。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谢谢!关于我们▃▃▃▃▃▃▃▃▃▃▃▃▃▃▃▃▃▃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
分几种情况吧:1、相关知识体系根本不完善,或者说没有体系。所以即使学过物理,相关知识也就相当于一种碎片。没有内化的东西是很容易在号称名人的结论面前动摇的。2、即使有人知识体系建立了,也有逻辑推断能力,但是在面对这些谣言的时候没有质疑的意识。3、即使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有质疑的意识,但是没有自信。因为谣言经常是伪科学。伪科学经常会以一种全能的面貌出现。即使文化水平较高,对于这些东西也有愈发敬畏的可能。有句话可能可以描绘他们的主要心态:知道的越多,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抱着这种心态,面对一部分谣言,会有充分的不自信。4、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不是随便两本书就能完成的。人的精力又如此有限。所以,即使是一个博士生,一个教授,误信谣言也是正常的事情。最后说一句:关键还是质疑的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为文化水平较高代表了知识水平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在很多人身上这两者实际是负相关的:以知识代替思考的现象屡见不鲜。人都是有惰性的,能不思考为何要思考呢?另一方面,文化水平高可能有很多方面:艺术,文学,人文等等等等。有些方面可能和科学素养毫无关系。甚至理工科学生也可能专精一门,比如物理,而对生物缺乏基本常识。所有的思考都建立在某些知识或者假设上。当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时,思考根本无从谈起。出现低级错误也不奇怪了。不要小看基本的知识,有时基本的知识也未必是真的那么显而易见的。我们之所以觉得显而易见,也只是见多了,掌握了而已。
前些天我在央视看到一则新闻标题,说是因为燃放烟花而导致城市空气变差。我当下就跟我妹妹说,你看,放烟花那是我们中国自古的传统了,为什么以前放空气不差,偏偏今年(这几年)放了空气就变差了,空气差根本不是烟花的错吧,我觉得是政府在模糊焦点。我是想告诉我妹妹,你念书上学,记住那些一点一点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是质疑别人给你的信息也很重要。我们习惯接受一些所谓的权威,也对我们那些不了解的领域有畏惧感,对接收的信息不加分辨全盘接收,这就是大多数人总让我心生悲悯的原因。题主所说的那些人,大致都是缺少一些反思与分辨的能力吧,或,他们是懒得分辨对错。
我妈最喜欢朋友圈转排毒养颜牛奶致癌这类的文章有一次我就跟她说了,妈你作为当代名校大学生,还是学理工科的,你从专业角度来理解一下,柠檬这么酸的东西怎么就是碱性食物了,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字来表面他用什么分类法定义酸碱的吗?你再看看这些句子:“今天我跟你们讲,信不信随你……”一篇真正的科普文章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句子?我妈想了想说,你说的有道理,这些确实不是科学的。然后……然后她照样天天转这类……因为她实在没事情做啊,她的朋友圈只有这类文章啊,她只是想刷一下她在微信的存在感啊,和大家有一些共同话题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唐神吐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