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名字常州恩克轴承太翁什么意思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576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探路牧区乡镇医院改革
09:50:25来源: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作者:王树天责任编辑:胡浩
牧民在桑根达来中心卫生院看病最多只花100元
2014年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8月初,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锡林郭勒盟桑根达来镇。在该镇中心卫生院,刘延东对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民族医学、基本药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指导,并留下&做好农牧民健康守护人&的嘱托。此后,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这家日均接诊量仅40人次的乡镇卫生院受到了媒体的极大关注,新闻记者的录音笔、闪光灯、摄像镜头纷纷对准这个仅有1万多人口的小镇,试图从中寻找出牧区乡镇医院改革的可复制模式。9月16日,记者来到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跟随该医院院长恩克太翁,体验了一位乡镇医院院长的一天。
家门口看病仅需100元
当日9时,记者与恩克太翁一起走进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几位牧民早早地等候在恩克太翁的办公室外,看到他进来,牧民们自觉地排好队,等待恩克太翁问诊。走进恩克太翁的问诊室,一股药草的清香扑鼻而来,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正在将棕色的粘稠药剂分成小份用纸包好,她是跟随恩克太翁学习蒙医的达格塔。据达格塔介绍,这种棕色的清香药剂是用来治疗感冒的。
记者看到,问诊室的另一头,恩克太翁已经开始给牧民看病。第一个看病的是一位老人,名叫斯仁吉德,恩克太翁先给老人号脉,又看了老人的舌头,并用蒙古语仔细问询了她的病情,依照老人的病情,恩克太翁为老人开了3天的药,并将药单递给老人的儿子。
在斯仁吉德的儿子去药房拿药的间隙,记者与斯仁吉德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位走起路颤巍巍的老妈妈告诉记者,她今年61岁,住在离这所卫生院10多公里的阿拉台嘎查。早年受生活所累,斯仁吉德的丈夫已经因病去世,她也患上了咽炎、胆囊炎、胃炎等多种慢性疾病,为了给她和丈夫治病,家里几乎卖掉了所有的牲口,现在老人和儿子、儿媳居住在一起。老人告诉记者,幸亏镇里有一家医院,否则即使到最近的旗医院,儿子也得骑着摩托带她走100多公里。交谈间,老人的儿子拿着药回来带老人去输液,记者看了一下3天治疗所需要的费用不到70元。
据同行的正蓝旗卫生局副局长呼彦霞介绍,2010年,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开始实施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和下属14个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实现网上集中采购,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即按进价销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10元,全部由新农合报销。参加新农合的牧民,在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只需缴纳100元起付线费用,其余费用全部报销。
100元就能看病?为了验证呼彦霞的说法,记者翻开了桑根达来镇呼郎图嘎查牧民斯琴老人的《新农合证》,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今年4月份,斯琴老人在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花费7482.37元,报销7382.37元,确实只花了100元。据斯琴老人的女儿阿拉坦其木格介绍,斯琴老人今年66岁,体弱多病,需要经常住院治疗,每年医药费得花3万多元,幸好有新农合,为她们的家庭减轻了负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严格执行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实新农合相关制度和规定,不断降低牧民看病成本,将29种慢性病、地方病和特殊病列入门诊补偿范围,扩大牧民受益面。2013年,该院共补偿门诊1195人次74579.22元,补偿住院76人次84463.89元,门诊慢性病补偿153人次元,切实减轻了牧民经济负担。在一个仅有万余人口的小镇,这样巨大的基础医疗卫生投入,让当地的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基层首诊将小病留在乡村
一上午的时间,恩克太翁一共问诊了近20位牧民,最后一位看病的牧民叫朝鲁门其其格,她的丈夫格日勒带着头盔在问诊室外等候。据格日勒介绍,他们从距离镇上15公里的吉呼兰图嘎查骑摩托来的,走了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对于妻子具体生什么病,格日勒表示不清楚。
格日勒告诉记者:&这要等恩院长检查完才知道,我们镇里的牧民,生病了一般都会先来中心医院看,这里最方便,没有大医院那么麻烦,不用排很久的队,也不用挂号。如果是小病,恩院长会给看好,如果是大病,中心医院看不好,恩院长才会建议去旗里或锡林浩特市,我们听恩院长的就行。&
在今年的全区两会上, 自治区政协委员、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元虎提交了《关于协调各方面力量,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案》,郭元虎在提案中表示:&许多本应在基层医院如旗县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挤在大医院,大医院有限的病床数量大量地被一些能够在基层医院就能很好诊疗的病人占用,导致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基层医院有的近乎闲置,病人往返于大医院看病,造成交通压力,看病以外的费用增加,大医院医生工作负荷重,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引发医患矛盾等等不良情况。&而郭元虎说的情况,正是广为诟病的&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社会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被很好地化解掉,只有大病和危重症患者,才会被要求去大医院进行治疗。
&基层首诊,就是让一些小病在基层得到治疗,让一些常见病不出乡镇就能看好,从而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恩克太翁告诉记者。
欢迎加入“99街”微信报料,微信公众号:nmg_99jee
新闻热线:
今日内蒙古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电话:、 | E-mail:
视频内蒙古&>&&>&正文
恩克巴雅尔(和平)受邀参加蒙古总统就职典礼
发布日期:
来源:今晚网
【编辑:周华】蒙古印象&(之城市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诗人恩克哈达斩获蒙古国“为文学事业奋斗奖”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中国诗人恩克哈达斩获蒙古国“为文学事业奋斗奖”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6日电 (记者 李爱平)在当下诗坛不很景气的情况下,内蒙古阿拉善盟诗人恩克哈达以其两部诗集《敖伦布拉格的足印》、《盘羊之殇》日前成功斩获蒙古国“为文学事业奋斗奖”,恩克哈达是中国摘取此奖项的唯一一名诗人。   蒙古国“为文学事业奋斗奖”由蒙古国作家协会颁发,是颁发给为世界文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诗人、作家的国际性文学奖项。   今年44岁的恩克哈达16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获得这一奖项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乌兰巴托免费看各类演出、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包括文学方面的各类会议。   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恩克哈达,从20多岁即开始写诗。目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阿拉善作协副主席。他告诉记者其获奖作品《敖伦布拉格的足印》2011年在乌兰巴托出版,《盘羊之殇》2014年在乌兰巴托出版,出版后当地反响热烈,这也是两部诗集能够获奖的理由。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恩克哈达诗集《敖伦布拉格的足印》由生态篇、家乡篇等组成;而环保题材叙事诗《盘羊之殇》则成功签约内蒙古自治区文联、自治区作家协会草原文学重点扶持作品,201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程翻译作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外推荐作品。(完)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恩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