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中思想品德答题技巧课》使用了哪些课程设计的资源

用德育课程论构建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作者:安 娜
  一、德育课程论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
  “德育课程”是“课程”的属概念,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与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有关、执行育德职能的课程部分。为了给德育课程一个确切的内涵,有必要先了解“课程”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狭义课程主要指学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各种教育影响。广义课程指一切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或一切有教育意义、教育作用的影响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教育影响,而且包括学校外部的教育影响;不仅包括学校内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而且包括学校内部无明确目的、计划和组织的影响。其中又可分为学校的正式课程、主流课程、或显性课程与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两类。
  根据上述对“课程”的广义界定,我们就可以把道德教育课程界定为,一切具有道德教育性质、道德教育意义和作用、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那些教育因素。在空间上,包括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外的影响;在时间上,包括系统、持续的影响和偶发的、暂时性影响;从影响源本身的性质看,包括可见的实体性影响和不可见的非实体影响;从影响的自觉程度看,包括有意识的、人为控制的影响和较为自发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又可分别界定为正规道德教育课程和非正规道德教育课程(也称隐性或潜在课程)。前者指专门从事德育教育的课程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课程,后者指除正规或显性课程以外的一切课程。
  虽然在实践中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或课程来开设由来已久,在中国,自古至今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教学来实施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古代教育所教授的只有一门课程――道德教育;在西方,自1882年法国宣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开道德教育之先河,迄今也有上百年历史了,然而,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内容、师资以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则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具体说,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广泛的探讨在西方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经70年代的繁荣,80年代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现已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空前活跃且富有生命力的领域。而且基于这些研究开展的教学实验也已经或正在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上显示其成效。
  我国自80年代初在中小学开始正式开设思想品德课,不仅反映了我们对道德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且符合当前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十多年来,我国的品德课教学主要还是在实际工作者的摸索中发展的,有关道德教育、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仍相对贫乏,致使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有一些十分荒唐的做法。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第一次把“德育课程问题”作为重点规划课题列入《选题指南》,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自觉。我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课题,决定用德育课程论进行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因为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要进一步加强,而且要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团委、政教处具体实施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用德育课程论进行全方位构建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二、用德育课程论全方位地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指专门从事德育的课程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课程,显性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是德育的基础课程,它作为中小学德育课程中惟一有专门教材和教师、有固定的教学时间的一种课程类型,是我国德育课程中最基础的和主要的课程类型。如,我国现行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包括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及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其着眼点在于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受教育者逐步掌握真正的道德原则,不断向较高的道德发展阶段前进,培养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配备了精干的师资力量,力争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对于理科班,并不因为《政治》不是高考科目就减少其课时数。
  活动课程是德育的主导课程。把活动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课程,主要还是基于活动对个体道德发展、道德教育有独特的功能。
  1.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通过活动可以加深个体对道德准则、道德知识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同时,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2.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与教育相比,自我教育乃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教育。任何学校教育的目的都在于通过教育而至不教,就此意义讲,自我教育可谓教育之最高形态和归宿。其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又是自我教育的关键,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学生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学生之间的交往。此外,活动特别是合作活动和交往还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为此,我校从高一新生入校起,就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军训、美化校园活动、“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爹娘”演讲、“做一个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以后又有美化校园植树活动,参观石化厂、黄河公路大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并突出了以《德育》读本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在学校的地位。(《德育》读本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成果)
  (二)隐性课程
  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可以说,凡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与看到的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都是广义的隐性德育课程,因为它们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潜在性。隐性课程常常借助于显性课程的形式或其它方式存在,学生接受其影响常常是无意识的;其功能与效果不易精确评估,不易被察觉。第二,积累性。隐性课程效果的产生是逐渐的量变过程,只有经过一定量的积累才产生质变。第三,迟效性。其效果的显现并非“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感觉到。第四,稳定性或持久性。由于其效果是长期积累的,故稳定持久,不易变化。显然,由于隐性课程的以上特征,隐性课程对学校德育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校德育体系构建的重点。
  1.蕴含于认知性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其中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学校中专门的、旨在育德的认知性或理论性的课程――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学校专门开设的这类正规性德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内容、甚至方法都已事先确定;然而,受教育者从这些课程中“获得”或“学会”的并不一定就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者所预先设想的结果。第二部分是指这种专门认知性德育课程之外的其它一切认知性课程―如语文、历史、物理等课程中的育德因素与育德作用。因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将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态度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就有许多教师开展这方面的子课题研究,如《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
  2.蕴含于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诸如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团队活动等,除了完成活动预期的目标之外,还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作用,且这些作用并不一定是被活动的计划者事先认识到或规划好的。为此我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鼓励各年级、各班积极参与或组织生动活泼的多样性活动,从而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熏陶。
  3.蕴含于学校教育体制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所谓体制指的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班级、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就学校教育体制而言,包括学校的领导制度、科层组织、校长的领导风格、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诸方面。研究表明,不同的领导方式,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我校实行民主治校,培养的学生善于合作、团结友爱,遇事能有组织地解决,因此,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4.蕴含于学校教育环境氛围方面的隐性德育课程。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风、校风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受益,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为此。我们非常注重班风、校风的建设。
  5.蕴含于校园文化方面的隐性德育课程。校园文化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有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凝聚力。我校一直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具体做法是:
  (1)从我校的办学传统中发现、提取有特点的道德基因,并逐步升华为学校的价值标准的共识;(2)积累我校过去和现在有关体现德育内涵的标志性铭文、人物、故事、实物、并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经典;(3)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协调性和稳定性;(4)使学校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总之,我校从2000年7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在学校党委书记的领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德育课程论为指导,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取得了丰硕成果。良好校风和校园文化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正是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课题研究成果《德育体系整体构建》一书,在2003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2004年省规范化学校验收中,我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受到验收组的高度好评,为学校顺利通过省规范化学校验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资料:
  1.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286~289页。
  2.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版,160~161页。
  (联系地址: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74500)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江西省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名师研修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第七章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上传: jxsdzfxy &&&&更新时间: 6:25:56
如果把教学设计看成建筑教学大厦的工程,那么,课程资源就是工程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没有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一、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从一堂成功的案例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案例:学生喜欢这样上政治课。选自教学月刊社出版的 2004 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我就是这个小男孩&&&(节选)
&&&& 在讲授&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长&时,学生 5分钟快速阅读后就找到了中心问题,那就是&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有哪些作用&?问题简单,接下来我就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作用。有好几个组的代表说了张海迪、霍金、华罗庚等人的故事,讲得都很好。
轮到安丹这组了。学生们竖起了耳朵,因为平时安丹就很会讲故事,他的发言同学们都很喜欢。只见他把眼镜一推,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这样一个小男孩,有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人见人爱。可是和小伙伴的一次玩耍中,小伙伴在无意中用木棍戳伤了他的眼睛&&&。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我也被他的讲述感染了,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安丹顿了顿,接着说:&小男孩原来有双明亮的大眼睛,可现在他的视力只有 0.2 了,并且眼球还有点偏,看上去还有点&逗鸡眼',他的妈妈为此很伤心,可是这个小男孩却安慰他的妈妈:&妈妈,事已至此,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我要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尽早恢复。我决定,今后我不能独自一人关在房间里了,我仍然要做过去(受伤前)的我。活泼、开朗、乐观,那才是真正的我呀!'小男孩的视力恢复得很快,2
个月后,已经达到 1.1 了,并且他仍然爱说爱笑。医生告诉他,再过几个月就能痊愈了。&说到这,安丹朝大家做了个鬼脸,并且笑眯眯地问,&你们知道这个小男孩是谁吗?&大家都感到很好奇。
&&&& &我就是这个小男孩,你们的 iq 也太低了,到现在也没看出我的眼睛有点点问题吗?&&啊&&,原来是你&&&大家都听呆了。
&&&& 安丹接着说:&正是我的乐观、自信和坚强,所以医生说我的确了不起,能如此快地恢复。&
&&&& 下面马上有同学举手示问,只听他问:&安丹,那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战胜困难的?&
&&&& 安丹说:&当时我最爱听歌,我是用歌声来鼓励自己的。&
&& &那你就给我们唱首你最喜欢的歌。&于是我示意安丹,他开始唱了,&如果大海能够唤回&&&唱得很好,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尽管下课铃声已经响了,但还有什么比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感染学生的呢?课后我思考了很久,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上不好的,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就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事实上,这节课的教育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
&&&& 课程资源之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犹如炊米之于巧妇之炊。&&&&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围绕课标充分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缺乏!看完这个案例后,我们就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认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是贫瘠的!要注意到作为教师自己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否具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只要我们教师都具备一双慧眼,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 (二)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意义
&&&& 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革除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以往的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浓厚的&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痕迹。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讲课。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学生不愿听,教师也不愿教。若上例中,教师进教室后就直讲&良好道德、心理健康是&&。&&良好道德、心理健康有&&作用&等,学生看了课本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课本上的几个条条,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整堂课里,教师只是将学生的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那又会是怎么样的状况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还有着如下意义:
&&&& ( 1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 2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还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
&&&& ( 3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 ( 4 )在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过程中,不但会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来临。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内涵
&&&&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1 、课程资源的概念&&&&
&&&& 2 、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根据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 ( 1 )根据来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也就是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等。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师群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还有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等。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所以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图书馆、纪念馆、气象站、工厂、农村;还有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 ( 2 )根据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带他们到大自然中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看家乡如火如荼地现代化建设,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热爱家乡教育最好的教材。当然带学生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公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应体现的一个基本思想。
同样,社会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国内外时时发生的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相关的思想观点、社会制度、历史沉淀的文化底蕴等无疑也是重要的社会课程资源。
& &&&( 3 )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其中,活动资源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校内外的、班集体和学生社团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之交往等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教学模式,延伸课堂教学时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 ( 4 )根据呈现方式,课程资源还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显形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形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很容易开发与利用。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 (二)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特点
&&&& 1 、多样性&&&&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可以利用与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来自自然界的,如森林、河流、山川等,也有来自社会的,如社区、工厂、机关等;既有显性的,如教材、思想品德遗迹等,也有隐性的,如献身精神、奉献精神等;既有校内的,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也有校外的,如展览馆、博物馆、社区图书馆等 : 既有人力的,如教师、学生、家长等,也有物力的,如实验仪器、图书、教科书等 :
既有文字的和实物的,如书籍、资料等,也有活动的信息化的,如音像、影视作品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给学校和教师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真正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尽管如此,可以利用与开发的课程资源还是异常丰富的,还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以前没有受到重视,有待于我们的利用与开发。就思想品德课程来说,在谈到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以前我们仅局限在思想品德书籍、教科书编写等,事实上还有很多资源是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如思想品德学家、思想品德教师、网络资源、思想品德故事、学生头脑中的思想品德描述力等。随着我国课程改革步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将被发掘出来,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
&&&& 2 、多质性
&&&& 课程资源的多质性,是指 同一种课程资源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对课程教学有着不同的影响。
&&&& ( 1 ) 同一课程资源,可以为不同学科教学开发利用。如长江、黄河既可以成为地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了解中国文明发源、变迁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成为良好的爱国主义资源。
&&&& ( 2 )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同一种课程资源可能包含积极的、能够促进课程实施的因素,也可能有着消极的、不利于课程实施的因素。实际利用课程资源时,选用不同的面给教学带来的成效和结果是不同的。例如,网络信息资源,若充分利用之,可大大简化教学过程,节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但是,由于网络制度的不健全,许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内容也普遍存在于网络中,如果不进行筛选和验证,任其在教育教学中流通,也许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相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鉴别、筛选,恰当地利用。对一切不良的因素加以抑制,这种抑制不是回避,而是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从中辨别假恶丑,认识真善美,去伪存真、抑恶扬善、贬丑褒美。
课程资源的多质性特点,要求课程设计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充分研究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慧眼识珠,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化腐朽为神奇、变无用为有用,充分显示和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 3 、潜在性
&&&& 如上文所说,很多课程资源以前未被重视,如今焕发光彩,这说明课程资源具有潜在价值。
课程资资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开发过程中包含一定的利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潜在价值性,也许一段时期内,某种课程资源还不能为课程所利用,甚至不被认为是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发展等,这一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可利用性日益突出,进而能够成为新的课程资源被利用被开发。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性还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中。课程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时对某一方面更为重视,就会启动这方面所需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相反,被暂时忽视。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反映了课程设计者的价值倾向,不同课程设计者用以利用与开发的课程资源不同。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证,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程度对课程实施起着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其评价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 (三)普遍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有很大鉴别作用。
&&& 1 、针对性原则 &&&&&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首先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利用与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每种课程资源对特定课程目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利用与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本身具有多质性的特点,这使得同一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资源,认识与掌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寻求最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
&&&& 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等。类型的开放性,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空间的开放性,指不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法,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法,协调配合使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利用与开发。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文化遗址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与开发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怎样坚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开放性原则?
1)类型的开放。指不论以什么类型、方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
2)空间的开发。指不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
3)途径的开发。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途径和方法,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和方法。
&我国传统教学一般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其实,儿童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远比课堂和书本列举的社会现象生动得多、复杂得多。而仅让学生通过书本和课堂,包括老师提供的知识经验,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和工作的需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 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能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开放
&过去我们讲&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陈旧了。
& 现在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必须突破课本为中心的思想。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教材以外去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 教科书
& 开放的[课外书(课外各种读物)
& 教学内容 无字书(博物馆、少年宫、人民公园、烈士墓、农村、厂矿等)
&&& 校本课程
&(二)教学过程开放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师设计教学往往是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新课程设计必须突破这一旧框框,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它的基本框架是&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扩展&。教学过程开放包括:&&&
&&& (1)课堂向课前开放
&&& (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客,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
&&& 教学(2)课堂向课后开放过程& (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
&&& 开放(3)课堂向室外开放
&(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车间码头、田间地头等上课。)
&&& (4)学校向家庭开放
&&& (家长可以参与教学,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三)教学问题开放
&&&& 教学问题开放是指&在答案的回答方向上体现多元化特点,甚至无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从问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均视为正确的一种无严格界定方向的答案&。这也代表一种方向。
&  整体性的原则
&按照系统论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运动过程要达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品德,又要进行体育、美育、动手劳动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使这些任务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的过程。就知识、能力、品德等任务来说每个任务又是一个子系统,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如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构成。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认识、情绪和意志的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辨证统一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从整体出发,即把教学目的和任务作为整体,全面安排每一节课。
统一性原则
 教学设计过程是有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方面,应该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验的积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活动,并非教师灌输的结果。由此必须确定教必须依赖于学的观点。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
3 、系统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的探讨以及普通教师的参与,有条件、有步骤地进行。盲目开发课程资源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我们不仅要开发,更要去利用,充分利用己开发出来的资源,避免重复开发。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够进行深层次研究,但其研究往往理论性太强,甚至与具体实际教学情况脱节,难以体现各地特色。普通教师具有丰畜的实际教学经验,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利用与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但理论水平欠缺,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与课程目标一致。必须将这两个方面的开发结合起来,使课程资源既能紧密贴近课程目标,又能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个性。
&&&& 此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原则:综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有五种基本方法:
&&&&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利用与开发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 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 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 (三)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可以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开发和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
&&&& 1 、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说彻底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固然,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来利用。教师要以自身独特的风格,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的&教材为本&的一元课程资源观,建立大教材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将本地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等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的的利用之,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 2 、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做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去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为此,我们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等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以实践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 3 、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合程度。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辟一切信息渠道,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形成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就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学校首先要积极开发自身的校本人文资源,让敬业爱学的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建好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音像资料库、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以求不仅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料的选择,而且还能满足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从而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联接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络传输机构乃至于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观看演出、体验生活等提供方便,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进度等,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 4 、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随着现代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中学生与家长、与师生、与他人交流的面也在不断地扩大。由此可见,师生、家长、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地加强。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
其中,作为课程资源一部分的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具备了课程资源条件性和素材性的双重性。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教师所储备的课程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有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 四、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要坚持正确思想导向
&&&&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想性 ,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切忌唯学生论,一切都按照学生的意思来组织教学活动是错误的,在有些课堂上老师的课堂被学生牵引着,气氛很闹,但思想性在哪里 ?
学生通过这一堂课有什么新的体验与感情,恐怕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活动课,最没有实际意义的课。同样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就是课程资源不要太&烂&,选取的课程资源要有思想性,要与教育教学目的相结合,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服务。第二就是课程资源不要太滥,选取的课程资源在一堂课里无需太多,要有精品意识。
&&&& 2 、以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为主体&&&&
学生是课程资源,根本原因是学生是课程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的存在是课程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从理论上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课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课程来实现建构课程的意义。从表层看,课程由特定的社会成员即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或教师设计,但从深层看,课程由学生创造的。课程实施并不完全按照设计者预定的发展路径,不同的课程实施者和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实施过程
学生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课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不应该把学生看成课程和教材等毫无保留的接受者,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因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 当然,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时,千万不要随意将学生、家庭的个人隐私当作课程资源来利用,这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教学不利。
&&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改革。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拓展不够,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乡土知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熟视无睹。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们应该也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有的新课程实验地区,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象也仍存在。如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上一堂课的内容,十几分钟就讲完了,下面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实际上就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活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而忽视对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物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这样造成了课程资源在结构上的缺失。如果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那么教学仍然会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这不仅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往往会导致教学脱离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学生难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 附录 1 :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前,他布置学生们回家做一个实验。实验分三步,首先测量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开水龙头洗手(以 10 秒钟为基数计量),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缓一点流出,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用水量是多少;再比较两次小水量洗手的用水,算出每次节约用水量。三天后上课时 老师让学生一起算算:如果每人平均每天洗 4 次手,一天、一个月、一年可节约多少用水?全班 54 名同学一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当学生们看到 68 吨左右这个数字时都惊讶地发出了感叹。
&&&& 附录 2 :
老师在&帮助残疾人&的教学中,他并不是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如何帮助,而是搞了一个活动&模拟特殊角色,体验别样生活&,让自告奋勇的学生扮演残疾人,要求盲人上厕所、瘸子上楼梯、聋哑人问路。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其中一个扮演盲人的女同学说:&我摸着墙壁向前走,好害怕掉进粪坑,当旁边保护我的同学把手递给我时,我紧紧抓住了她,才放下心来。因此我想残疾人是很需要我们帮助的。今后我看见盲人过人行横道线这样的事,我一定会主动把手递给他。&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