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期早行喻告诉人们把龙比喻什么出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图文:传世名著《百喻经》 | 原典、注释、译文及解说
我的图书馆
图文:传世名著《百喻经》 | 原典、注释、译文及解说
&&&&&&&&&&&&《百喻经》简介&&&&&  &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欢迎。&&&&&&&& 《百喻经》启示&&&&&&&&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皆说譬喻的故事,其意义甚深。事能显理,理须事来作引证,故谓理事圆融。有人即执事废理。有人执事废理,都是有偏。讲理论须上根利智者方肯接受,一般的人须事来作引证,方得了解。而且也能引起其闻法的趣味。引发人们的思考,开到众人们,引导人们人人向善,和孟子的性善说一直,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百喻经》题解&& &&&&&&&&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 《百喻经》由僧伽斯那撰集,萧齐中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出,卷末署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故原名《痴华鬘》,意为以痴人故事来庄严、修饰,以事喻道。又,华鬘常是行列结之,以为条贯,这儿用来譬喻一连串的故事贯集起来,因而《痴华鬘》可以今译为《痴人痴事喻道故事集》。  求那毘地,梵名Gunaviddhi,意思是安进,据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记载,他本是中天竺人,弱年就开始修道,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那,聪慧、强于记忆,勤于讽诵,谙熟通究了大小乘经典二十万言,兼学佛经之外的典籍,精于阴阳术数,占验时事,许多徵兆都应验了。   齐建元初年来到京师:(今南京),居止在毘耶离寺中,威仪端肃,徒从众多。僧伽斯那先前在天竺国曾从修多罗藏(即契经藏,系佛灭后阿难所结集)中抄出精要贴切的譬喻,撰集为一部,凡有百事,即卷首引子、卷尾偈颂及九十八则事喻,用来教授新学佛道的人。求那毘地当时就全部熟诵,而且还明了了它的意旨,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的秋天就把它译成了汉文,一共有十卷,就叫做《百喻经》。后来又译出了《十二因缘经》及《须达长者经》各一卷。译文受到当时人的称美。求那毘地为人弘厚,所以万里之外都有人来师从,南海商人也都宗事他,为他在建业秦淮河畔造了正观寺。中兴二年(公元五O二年)冬,终于此寺。&&&&&&&&&&&《百喻经》全文&&&&&&&& 引言&&&&&&&& 原典:&&&&&&&& 闻如是①:一时,佛在王舍城②,在鹊封竹园③,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④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而生?」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⑤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⑥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⑦,悟须陀洹果⑧,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⑨   注释:   ①、闻如是:释典多作如是我闻。如是,指结集之时这经是这样的;我闻,表示亲自从佛处听闻而得。又,如是还有表示信顺的意思,信,那么所说的道理就顺,也才能进入佛法的大海,从而有大收获。   ②、王舍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九所称的曷罗闍姞利呬城(Rajagriha),这座城在频婆沙罗王时已经奠基,阿闍世王时进行扩建,并迁都于此。繁华异常。佛教徒的第一次结集就在此城举行,佛陀也常住在此地,因而是佛教的一个圣地。此城故址在今印度东北部比哈尔城(Bihar)西南约十五哩处的腊季吉尔(Rajgir)。   ③、鹊封竹园:即迦兰陀竹园(Kalanda-venuvana)。迦兰陀是王舍城的长者,曾将一座大竹园施给外道,后来改信佛法,便驱逐了外道,以园奉佛。这是天竺僧园的嚆矢。   ④、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此神身体凭嗅香而长养),五阿修罗(此神常与天帝释战闘),六迦楼罗(金翅鸟神,以龙为食),七紧那罗(歌神),八摩睺罗伽(大蟒神)。   ⑤、四大:指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⑥、泥洹:即涅槃。意译作灭、无生。原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⑦、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⑧、须陀洹果:脱去凡夫的意识,初步进入圣道的法流,所以也叫预流果。   ⑨、这段引言《丽藏》阙,今据宋、元、明三藏补入。   译文:   以下这些是我亲耳从佛听闻的:那时,佛居住在王舍城,在迦兰陀竹园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及天龙等八部众神总共三万六千人聚集在一起。   这时法会中有五百学习《吠陀》的青年婆罗门,都从座席上站起来,对佛说道:「我们听说佛道洪大玄深,其他诸说没有能及得上的,所以来这儿请教几个问题,深切希望佛为我们宣说。」   佛说:「很好。」青年婆罗门便问:「世界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佛答道:「也是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婆罗门问道:「如果世界现今是存在着的,却为何说是虚无的?如果世界现今是虚无的,则为何说是存在着的?」佛答道:「生者说是存在着的,死者说是虚无的,所以说成也是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婆罗门问道:「人是从什么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佛答道:「人是从五谷中产生出来的。」   婆罗门问道:「五谷是从什么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佛答道:「五谷是从地、水、火、风中产生出来的。」   婆罗门问:「地、水、火、风从什么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佛答道:「是从空而生。」   婆罗门问:「空从什么东西中产生出来?」佛答道:「从本无自性的因缘而生。」   婆罗门问:「本无自性的因缘从何而生?」佛答道:「从自然而然的状态而生。」   婆罗门问道:「自然而然的状态从何而生?」佛答道:「从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无为状态而生。」   婆罗门问道:「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无为状态从何而生?」佛答道:「你们今日问的事情为何这般深入呢?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无为状态是不生不死之道。」   婆罗门问:「佛进入这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无为状态没有?」佛答道:「我还没有进入。」   「若是这样,怎么能知道那无为的状态是常乐的呢?」&&&&&&&& 佛说道:「现在我反问你们,天下众生是苦还是乐?」婆罗门答道:「众生很苦。」   佛问道:「为何说众生苦呢?」婆罗门答道:「我们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所以知道死苦。」   佛说道:「你们眼下还未死,也知道死苦。而我见到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所以知晓这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无为状态是常乐的。」   五百青年婆罗门心开意解,求佛让他们受持五戒,进而悟得须陀洹果,便又坐回原席,听讲如故。   佛说:「你们好生听着,而今我为你们广说种种譬喻。」   解说:   这则引言涉及到世界的本质、人的源起、四大元素、空、泥洹之类的问题,问题的提法和内涵具有浓厚的婆罗门思想色彩,即寻求着宇宙之所以形成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说,竭力面对现实,试图了解现实。问题环环相扣,渐次进入佛教教义的核心——泥洹,从而显示了要寻求的并不是事物的源起和本质,因为一切都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原因,这样,事物就没有自性,没有质的规定性。&&&&&&&& 人执着于其中的某一端,都必然是一种妄见,诸种烦恼也由各类妄见而生。认识到这一点,便烦恼消散,欲望湮灭,入和平宁静之境,出离了生死轮回,处于不死不生之道。佛陀的学说战胜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各派学说,这是由于他不去追究事物的原因,而是致力于给烦恼的心带来安宁。&   引言借助于问答,正面阐述了佛陀的观念,含摄了《百喻经》的要义,此后的一连串譬喻则自反面去破各种妄见。引言中对诸类问题的回答型式,可参见本经第五十八则&二子分财喻&说及的四种论门。&&&&&&& 《百喻经》卷上&&&&&&&目录(卷上):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嗔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说王纵暴喻、妇女欲更求子喻、入海取沉水喻、贼盗锦绣用裹氀褐喻、种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瞤喻、治鞭疮喻、为妇贸鼻喻、贫人烧粗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师喻、估客偷金喻、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饮木筒水喻、见他人涂舍喻、治秃喻、毗舍阇鬼喻、&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牦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 一、愚人食盐喻&&&&&&&&
原典:&&&&&&&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②,反为其患。&& &&&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③,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注释:&& &&& ①、益:添。&&&&&&
②、爽:伤、败。&&&&&&
③、断贪:即为祈愿或成就修行,而于特定期间内断绝饮食。本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后为佛教采用。&&&&&&&&
译文:&&&&&&&
从前的时候,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另外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心内便想:味道所以这么美,是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
这就譬如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或是断七日,或是断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却对修道毫无益处,活像那个愚人,因为盐可调出美味来,就单是吃它,致使口颤舌抖,外道的断食也是这样。&& &&&&
源流:&&&& &&
与此譬喻相类似的,有《大智度论》卷十八所载的田舍人食盐:「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一九四页)&&&&&& 《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酱是众味主,便纯饮酱,失味致患。」(同上第四八O页)&&&&& 《大智度论》卷六十四:「譬如食虽香美,过噉则病。」(同上第五O九页)&&&& &&
解说:&&&&&&
此则譬喻可与本集&见他人涂舍喻&、&尝庵婆罗果喻&并读,都是喻示过犹不及、并且招致伤败的道理。&&&&&&&&& 二、愚人集牛乳喻
原典:&&&& &&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毂取①牛乳,牛孔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毂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②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毂取乳,而此牛孔即乾无有。时为宾客或瞋或笑。&&&& &&
愚人亦尔,欲修布施,方③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④命终,不及时施,彼亦如是。&&&& && &
注释:& &&&&& ①、毂取:挤取。毂:音勾。& &&& &
②、悖牛:母牛。&& &&& &③、方:仅、只。&&&&&&& ④、卒:同猝。
译文:&&&& &&
往昔有一个愚人,将要宴请宾客,便想积集牛乳,准备设宴时供用,因而想道:我如今若是预先天天挤取牛乳,牛乳渐渐多起来,终究无处安放,或许还会变酸败坏呢,不如就让它盛在牛腹里,待临到宴会时,便可一下子全部挤出来。想罢,就捉牢母牛和小牛,各各系在不同的地方。过了一个月之后,他方才设置宴会,将宾客迎入,安顿好,方牵过牛来,想挤取牛乳,而母牛的乳房瘪塌塌的,一点奶也没有了。这时宾客们或是瞪着他,或是嗤笑他。&&& &&&
其他的愚人也是这样,想要修行布施,只是说待我大有财物之时,然后才一下子布施掉。还没来得及积聚起来,或是被贪官、水灾、火灾、盗贼侵夺掉了,或是猝然命终了,赶不及布施,那些愚人也如集牛乳的愚人一样。
源流:&&& &&
《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上载:昔有一婆罗门,居家贫穷,正(止、只、仅)有一悖牛,毂乳日得一斗,以自供活。闻说十五日饭诸众僧沙门得大福德,便止不复毂牛,停至一月并取,望得三斛,持用供养诸沙门。至满月,便大请诸沙门至舍皆坐。时婆罗门即入毂牛乳,正(止)得一斗。虽久不毂乳而不多。诸人呵骂言:汝痴人!云何日日不毂乃至一月也,而望得多?&&&& &&
今世人亦如是,有财物时,不能随多少布施,停积久后,须多乃作。无常水火及以身命,须臾难保。若当不遇,一朝荡尽,虚无所获。(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册第五三二页)
解说:&&&& && 生命飘忽,身外之物,更是聚散不定,因而布施之举,当时时实行,多少无论,毋须等待什么时机。&&&&&&&&&& 三、以梨打头破喻
原典:&&&& &&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戎闻慧,但整威仪①,以招利养②,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注释:&&&& &&
①、威仪: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等之说。&&&& &&
②、利养:亦即供养,以衣、食、卧具、汤药等为主。本文指以他人的种种布施来养色身。
译文:&&&& &&
早先有一个愚人,头上光秃无发。当时有一个人用梨打他的头,一下,二下,三下,头全都被打得受伤破裂了。此时这个愚人默然忍受着,不知躲避离去。傍人见了这般情景,就对他说:「为什么不避去呢?竟然一动不动地受打,致使头都破了。」愚人答道:「像他那种人么,骄横侮慢,凭借力气而已,其实是愚痴的,缺少智慧。见我头上没有发毛,便以为是石头,用梨来打我,头就破成这个样子。」傍人说道:「你自己愚痴,为何反说他愚痴呢?你若是不愚痴,怎么会被他打得头破,却不知逃避!」&&&& &&
某些出家人也是如此,无能力具有澄净之心、清凉之行,也无能力修习教法,更无能力思惟教法之理而生慧解,仅仅是整饬出家人的容仪法度而已,用以招来利养,恰如那个愚人,被别人打了头,却不知躲避离去,直至破伤了,反而说别人愚痴。这样的出家人也像那愚人一般。
解说:&&& &&&
此则譬喻指责了某些出家人徒守威仪,以此来求得利养,那么,这种利养就如打愚人光头的梨,伤害了出家人的功德根本,而出家人依然只是固着于威仪,不知转而具修信戒定慧,则利养带来的损害亦愈益扩大。&&& &&&&四、妇诈称死喻
原典:&&&& &&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①一死妇女尸安着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已死。」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着,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注释:&&& && ①、赍:携。
译文:&&&&&&&
过去有位愚人,他的妻子生得端正,愚人心内很是爱重她。女人却没有贞洁忠信之情,中途与他人有了私通。邪淫的心意炽盛起来,欲追随情夫而去,舍离自己的丈夫。于是就对一个老太婆密语道:「我离去之后,你可携来一具死女人的尸体,安着于屋中,对我丈夫说我已死。」老太婆此后瞅准那丈夫不在家的时机,将一具死尸放置在他家中。待到那丈夫回家来了,老太婆告诉他道:「你妻子已经死了。」那丈夫即便前去查看,以为真是自己的妻子,便哀哭着,心情很是难受,积集了许多木柴和油,将死尸烧了,拾取了骨灰,用囊盛了,昼夜挟在怀中。女人后来对情夫起了厌倦之心,便回家来了,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丈夫答道:「我妻子已死多时了,你是谁呢?乱说是我的妻子。」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丈夫依然如故,不肯相信。&&&& &&
就如那些外道,听闻了其他的邪说,心内产生了迷惑,就执着在这点上了,以为是真理,这种心念便永远无法改转过来,虽然后来听闻了佛法正教,也不肯信而受持奉行。
源流:&&& &&
《鸯崛摩罗经》卷二: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三册第五十七页)。&&&&&&&&
解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  五、渴见水喻
原典:&&&& &&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①。既至河所,封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②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
譬如外道,僻取于③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
①、辛头河:即印度河,系俗语Simdhu的音译,玄奘《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系梵文Sindhu的音译。&&& &&&
②、「若」,《丽藏》作「君」,形似有误,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
③、「于」,《丽藏》作「其」,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译文:&&&& &&
过去有一个人,愚痴无智慧,渴极了须要饮水,见炎热时远处野地里腾升的水气,以为是水,即便追寻而去,直逐至印度河边。既已到了河边,却定定地看着不饮。傍人说道:「你这么渴,望着水气而奔逐,如今到了水边,为何不饮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饮尽的话,我便饮了。而今这水极多,完全不可饮尽,所以就不饮了。」众人当时听了这话,都哄然地嗤笑他。&&& &&&
这就好比那些外道,执着于事理的某一端,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于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将来毫无得道的缘分,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就如那个愚人见了水,却不饮,为当时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源流:&& &&& 《中阿含经》卷三十二:譬如有人以渴入池而反渴还。(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六八四页)。
解说:&&&& &&
佛经中多有受持一戒而得道的记载。世间众生于浩瀚之法海,取其一瓢而饮,受持而行,也可祛除生死烦恼。《法句譬喻经》卷二载:有位大商贾,名叫波利,与五百估客入海求宝。当时海神掬着一捧水问波利道:「海水多呢,还是这一掬水多?」他答道:「这一掬水为多。海水虽多,无益于应急时用,不能救那饥渴之人:这一掬水虽少,恰碰上渴者,便可持用与他,以救性命。」(可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八五页)。&&&&&&&&&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原典:&&&&& &&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于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译文:&&&& &&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傍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你现在违犯了所受的戒律,为什么不想忏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须忏悔的话,要再犯一戒,然后才表出罪过,以求改悔。」&&&&&&
于是便继续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这样才一下子发露自己的罪过。如那愚人一样,一子已死了,又杀一子。如今这比丘也是如此。&&&&&&&
解说:&&&& && 不善的事,不可一不做,二不休。&&&&&&&&& 七、认人为兄喻&&&&&&&&
原典:&&&& &&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已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①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释:&&& &&& ①、向:方才。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容颜端正,具有种种智慧,又多钱财,世人没有不称赞叹美的。这时有一个愚人,见他这般情景,便说他是我哥哥。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他有钱财,需要的话,即可以用,所以叫他为哥哥:而见到他还债,则说不是我哥哥。傍人说道:「你这愚人,为何需钱财的时候,称他为哥哥,待到他负债之际,又说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方认他为哥哥,其实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负债了,就称不是我的哥哥。」人们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
这犹如那些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善巧,就盗窃得来,用在自己的学说中,便当作是自身本来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实际修行这些学说了,便不肯修行,说道:「为了获得供养的缘故,取用了佛陀的语句来教化引导众生,实际都是虚幌子,怎么谈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个愚人,为了得到钱财,说是我哥哥:待到他负债时,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是如此。&&&&&&&&
解说:&&&&&&
义净在他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作了一条夹注,说印度到处都有提婆达多派的教徒,所具有的轨仪,也多与佛法相同,至于五道轮回,生天解脱之类的教理,所修习的三藏,也与佛法大致相同。(参见《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四百九十五页)。&&&&&&&&&&& 八、山羗偷官库衣喻&&&&&& &
原典:&&&& &&
过去之世,有一山羗①,伦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羗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遗着衣。实非山羗本所有故,不知着之,应在手者着于脚上,应在腰者返着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羗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②,着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③。如彼山羗,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着,亦复如是。
注释:&&& && ①、山羗:西北古族名。&& &&&
②、法:此处指道、理、义、轨则。&& &&&
③、法相:诸法(宇宙万有)一性殊相,种种殊别之相,从外观即可见出,所以叫做法相。这儿是指外道不懂得佛理,无法借此来分析种种殊别之相,以见出那根本的一体的性来。
&&&&&&& 译文:&&&& &&
过去,有一个山羗族人,偷了国王库藏中的衣物,逃得远远的。当时国王派人四处推问追寻,捕捉到了那个山羗族人,将他带至国王面前,国王就责问他衣物是从那儿来的。山羗答道:「我这些衣物都是祖父辈留传下来的。」国王命他穿上这些衣裳。确实不是他原本所有,因而不知道怎样穿,应该套进手中的,却穿到脚上去了,应该系在腰间的,反却戴到头上去了。王见罢这番情景,便招集众臣共同商量此事,而后对那山羗族人说:「若是你的祖父辈以来就有的衣服,便应当懂得如何穿着,却为何会上下颠倒呢?这是不懂穿着的缘故,因此可断定你这些衣服必是偷得的,不是你旧时就有的。」&&&& &&
借这来譬喻:国王好比是佛,宝藏好比是佛法,愚痴的山羗人好比是外道,窃听了佛法,便把它放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当作是自己所有的,然而由于不懂佛法的缘故,使用佛法的时候,便迷乱了上下,不明了诸法的种种殊别之相。一如那位山羗人,偷得国王的宝衣,却不识穿戴的上下次第,颠倒而穿,外道也是如此。&&&&&&&
解说:&&& &&&
各教各派的学说,相互之间有着吸纳、融合,自是不可免的,然而需以我为主,有条件地利用,否则便像机关木人一般,虽能有模有样地动作,而里面却没有自身的主意。&&&  九、叹父德行喻
原典:&&& &&&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①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②,如彼愚者,意存③叹父,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 注释:&&&& && ①、「是」字后,《丽藏》有「念」字,衍,今据宋、元、明三藏删。&&& &&&
②、呰:音此,诋毁。&&&& && ③、「存」,《丽藏》作「好」,形似有讹,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在众人中赞叹自己父亲的德行,说:「我的父亲为人仁慈,不伤害他人,不偷盗,不说谎,而且还施行布施。」这时有个愚人听了这番话,便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要超过你的父亲。」众人问道:「有什么德行,请说说他的事迹。」愚人答道:「我父亲从小以来,就断绝了淫欲,一直都没接触女人。」众人说道:「若是断绝了淫欲,却如何生出你来?」大受当时人的嗤笑。&&&& &&
好比世间的无智之徒,想称赞某人的德行,不懂得恰如其分,反而招致诋毁。如那个愚人,存心想赞叹父亲,却言过其实,世间无智之徒也是如此。
解说:&&&& && 名实相当,方能完美地达到目的。&&&& &&& 十、三重楼喻
原典:&&&& &&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灭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其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
是时,木匠即便经①地垒墼②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③,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注释:&&& &&& ①、经:量。&&& &&&
②、墼:音几,砖坯。&&&& &&
③、四辈弟子: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或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四众弟子。
译文:&&&& &&
过去有一个富愚人,不通事理。他到别的富人家去,见及一座三层楼,高畅广大,端严华丽,轩阁清敞疏朗,心内很是羡仰,想道:我的钱财并不亚于他,为何从前不造一座这样的楼屋呢?即便唤来木匠,问道:「你会造那家一般的好看楼屋吗?」木匠答道:「那就是我造的。」富愚人即便说道:「如今可替我造一幢那样的楼屋。」&&&& &&
这时,木匠就开始丈量地面,砌垒砖坯,造起楼屋来。愚人见他垒坯砌砖,造作楼舍,心内怀着疑惑,不甚明白,便问道:「你想作什么?」木匠答道:「作三层楼。」愚人道:「我不想作下面二层,先可为我作最上层。」木匠道:「哪有这等事!哪有不作最下层屋,而能造那第二层的?不造第二层,怎能造第三层。」愚人固执地说:「我如今不要下二层屋,定要替我造最上层。」当时人听了,都不免笑他,异口同声地说:「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层而能造二层、三层的?」&&&& &&
就譬如佛的四众弟子,有些不能精勤地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求得道果,说:「我如今不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三果,唯求修得阿罗汉最上果。」也被当时的人所嗤笑,与那愚人一模一样。
源流:&&& &&
《菩萨善戒经》载: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一O一三至一O一四页)
解说:&&&& &&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
此则可与第四十四则&欲食半饼喻&比看。&&&  十一、婆罗门杀子喻
原典:&& &&&&
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殇,是以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言:「日月可闇,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子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①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
注释:& &&&&& ①、有:为、行、用。&&&&&&&
译文:&&&&&&&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自以为知识宏博,对星象、占术及种种技艺,无不精通。凭恃自己这般能耐,想要显露一下他的才干,便跑到别的国家,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汝为何哭啊?」婆罗门答道:「眼前我这个小儿,七日后会死去,我怜惜他的夭殇,所以哭呀!」这时人们说道:「人的寿命很难推知,计卜算卦也容易出错。倘若到了第七日或许不死呢,何必预先哀哭?」婆罗门道:「日月可闇沈,星宿可坠落,我的推解,终究是不会有违失的。」为了名利的缘故,到了第七日,婆罗门亲手把儿子杀了,用以证实自己的预说。当时一些人听说他的儿子在七日后果然死了,都啧啧叹道:「真是一位智者,所言一点都不错。」心内产生了信服之情,都来向他致敬。&&&& &&
这好比佛的四众弟子,为了利养的缘故,自称得道了,用愚弄他人的方法,杀善男子,诈伪地现出慈德来,因而使自己的将来受苦无穷。就如婆罗门为了验证自己的预言,杀死儿子,来迷惑世人一样。&&&&&&&
解说:&&&&& &
四众弟子为了贪得供养,自称得道,以欺世盗名,最终必将遭到倾覆。为理解此意,可抄出《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一则譬喻,以供并读,亦属以喻解喻的方法。&& &&&
昔有一比丘被摈(驱逐走),懊恼悲叹,涕哭而行,道逢一鬼。此鬼犯法,亦为毘沙门天王(即四大金刚之一)所摈。&&& &&&
时鬼问比丘言:「汝有何事,涕哭而行?」比丘答曰:「我犯僧事,众僧所摈,一切檀越供养尽失:又恶名声流布远近,是故愁叹涕泣耳。」鬼语比丘言:「我能令汝灭恶名声、大得供养,汝可便立我左肩上,我当担汝虚空中行,人但见汝而不见我身。汝若大得供养,当先与我。」彼鬼即时担此比丘,于先被摈聚落上虚空中行。时聚落人见皆惊怪,谓其得道,转相谓言:「众僧无状,枉摈得道之人。」&&&& &&
时聚落人皆诣此寺呵责众僧,即迎此比丘住于寺内,遂大得供养。此比丘随所得衣食诸物辄先与鬼,不违本要(约)。此鬼异日复担此比丘游行空中,正值(遇)毘沙门天王官属,鬼见司官,甚大惊怖,捐弃比丘,绝力而走。此比丘遂堕地而死,身首碎烂。(《大正藏》第四册第五二三页)。&&  &十二、煮黑石蜜浆喻
原典:&&& &&&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①,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便作是想: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即着少水用置火上,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
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燃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②,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注释:&&&& &&
①、黑石蜜:梵文是pataiasarkara,作黑石蜜时,要加入乳、油、面粉、焦土、炱煤之类,和合了,放在铛中煎煮,于竹甑内盛了,投入水中,水即刻冒出烟来,嗞嗞作响,犹若将热铁放入了水中。冷却凝固后,呈褐色,且坚硬如石,故名黑石蜜。&&&& &&
②、五热炙身:将五体在火上烤炙,是赴火外道的苦行方法。&&&&&&&
译文:&&& &&&
从前一个愚人在煮黑石蜜,有一位富人来到了他家。当时这愚人便这样想:如今我应取黑石蜜浆招待这位富人。即在石蜜中放入些水,搁在火上,同时又急急地在火上用扇扇石蜜浆,希望它冷得快些。傍人说道:「下面不熄掉火,上面扇个不停,如何会冷呢?」当时众人都嗤笑他。&&& &&&
这就好像外道,不去熄灭炽燃着的烦恼之火,而是稍稍修点苦行,卧在荆棘的刺上,用火来烤炙自己的身体,却祈望求得清凉寂静的大道,终究是办不到的,徒然遭受智者的嗤笑。于现在受苦,还殃及将来的解脱。&&&&&&&
解说:&&&& &&
佛陀初先出家修道时,也曾作苦行,翘一足至二更方休,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但后来意识到苦行的结果依然出离不了轮回,便认为苦行是邪道,不是清净道。关于外道的苦行,《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的记载较详:「常执须发,或举手立,不在床坐,或复蹲坐,以之为业。或复坐卧于荆棘之上,或边缘坐卧,或坐卧灰土,或牛尿涂地,于其中坐卧,或翘一足,随日而转。盛夏之日,五热炙身,或食菜,或食舍楼枷,或食油滓,或食牛粪。或日事三火,或于冬节冻冰亲体,有如是等无量苦身法。」(《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五十八页)。&&&  十三、说人喜瞋喻
原典:&&& &&&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译文:&&&& &&
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傍人问道:「为何打人啊?」这人答道:「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傍人说道:「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 &&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解说:&&& &&& 当场展演自己的毛病来证明自己没有毛病,常常是闻过则怒的人的做法。&&  十四、杀商主祀天喻
原典:&&& &&&
昔有贾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人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法行①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注释:&&& &&
①、善法行:是修习利他的十行之一。指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断。&&&&&&&
译文:&&& &&&
过去,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采宝。入大海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向导,然后方可去。于是就纷纷觅求,找到了一位向导。既已得了向导,便一起出发,至一处旷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须用活人作祭祀,然后才能通过。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来:「我们这班伙伴,大家都是亲属,如何可杀?只有这位向导,可用来祭祀天神。」于是杀了向导,用以祭祀。祀天完毕之后,却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儿走,穷途末路,都困死了。&&&& &&
世上人也是这样,想入佛法的大海中去采取珍宝,便应当把修善法行作为向导。倘若毁坏了善行,那么,就陷入在生死轮回的旷远之路中了,永远没有摆脱出来的希望,就会经历入地狱受猛火烧、成畜生而互相噉食、做饿鬼遭刀剑逼迫这样的三涂,长远地受苦,就如那班商人将入大海而杀了向导,便迷失了津路,终致困死。&&  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原典:&&&& &&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①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即令卒长。便勅左右,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方。&&& &&
世人亦尔,诣善知识②,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③,渐积众德,获阿罗汉位④,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战!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注释:&&& &&& ①、比:及、到。&& &&&&
②、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引人入菩提正道之人。&& &&&&
③、十二缘起:有生命之物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存变化的十二个条件,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
④、「位」,《丽藏》作「倍」,形似有讹,今据宋藏改。&&&&&&&
译文:&&&& &&
从前有位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便唤来医生,道:「替我弄药给她,立刻使她长大。」医生答道:「我给她一种好药,能使她即刻长大。可是如今仓促之间无法觅得,须去求索才行。在得了药之前,请陛下莫要见您女儿,等给了她药之后,才让陛下见她。」于是便即刻前往远方采药去了。过了十二年,采得了药回来了,给公主服了药,把她带到国王面前。国王见了,心里想道:确实是良医,给我女儿服了药,能令她猝然长大。便命令左右赏赐珍宝给他。当时众人都笑国王无知,不晓得算算出生以来的年月,见她长大了,以为是药力的作用。&&&& &&
世上人也是如此,到能引入菩提之途的人那儿启求道:「我想求道,望您传授一下,使我立刻得道。」能引入菩提之途的导师出于权巧方便的原由,教他坐禅,专注地观察一切有生命之物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十二种条件。这人的种种德行渐渐积聚了起来,终于修得了阿罗汉果,便异常地欢喜,心情踊跃,道:「真快啊!大师能使我迅速证得阿罗汉果这最妙法。」&
&&  十六、灌甘蔗喻
原典:&&& &&&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于彼。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
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①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将来反获其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注释:&&&& && ①、专:据、用。&&&&&&&
译文:&&&& &&
从前有两个人一起种甘蔗,立下誓约:「种得好的,有赏:种得不好的,定当重罚他。」这时其中一个想道:甘蔗极甜,若是压取了甘蔗汁,还用来浇灌甘蔗树,必定异常地甘美,就能胜过他。即刻压甘蔗,拿汁来灌溉,冀望滋味更加甘美,结果反而败坏了种子,所有的甘蔗都统统死光了。&&&& &&
世人也是如此,想要求得善福,却是凭恃自身的豪贵,运用关系,挟持势力,来胁迫老百姓,陵夺他们的财物,拿来作布施用。本来是期望求得善果,却不知将来反而因此而遭殃,就如压甘蔗汁来灌溉一样,汁水与种子,彼此都失掉了。&&&&&&&&&
解说:&&&&&&&&&只求目的实现,不问手段好坏,自是不对的。&&&&&&&
关于两者俱失,可与第二十五则(水火喻)、第三十二则&估客偷金喻&、第七十五则&驼瓮俱失喻&、第八十八则(猕猴把豆喻)、第九十七则(为恶贼所劫失氎喻)比看。&&&  十七、债半钱喻
原典:&&&& &&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渡。到彼往债,竟不得见。来还渡河,复雇两钱。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
世人亦尔,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译文:&&&& &&
往昔有一位商人,借给他人半个钱,许多时日过去了,没有得到偿还,就前去讨债。途中,前面有条大河,雇船摆渡,付了两个钱,然后才渡过去。到了那儿,却没见到欠债人,回来渡河,又费去两个钱。为了半个钱的债,而用掉四个钱,加上路途往返,疲劳乏困。债很少,讨债所费却极多,结果被众人讥笑。&&&& &&
世人也是这样,为了要小小名利,却毁掉了根本的德行。要使自身获得暂且的安逸,就不顾礼义,现前担受了恶名,将来则得到苦痛的报应。&&  十八、就楼磨刀喻
原典:&&& &&&
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
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苦,替国王做事情,日子久了,身体羸瘦。国王见了,很是怜愍,便赐给他一头死骆驼。贫人得了,就开始剥皮,嫌刀钝,寻磨刀石想磨利,就在楼上觅得一块磨刀石。刀磨利了,便下楼来剥。如此这般,数次往来磨刀,后来逐渐觉得劳苦起来,怕身体吃不消了,无法这样上上下下的,于是就把骆驼悬吊到楼上去,便可以就石磨刀了。深遭众人的嗤笑。&&&& &&
犹如愚人毁坏禁戒,大肆积取钱财,拿这些钱来修福行善,祈望来世生于天上,就像悬吊骆驼上楼去磨刀一样,费用功夫很多,所得的益处却极少。&&&&&&&
解说:&&& &&& 此则可与第四十三则&磨大石喻&比看。&&  十九、乘船失釪喻
原典:&&&&&&&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 &&& ①、釪:同盂,食器。&&& &&&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一九七二年改名为斯里兰卡(Srilanka)。关于此国的由来,《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的记载很是详细,且多有滋味,现将季羡林等的今译文抄录于左,以供赏览。&&&& &&
此国本来就是个宝岛,珍宝很多,居住着鬼神。后来,南印度有个国王的女儿和邻国订了婚,选定良辰吉日出嫁,途中碰到狮子,侍卫们丢下公主四散逃奔,只有她在车子里,心想这下没命了!这时狮子王就背着她走了,进入深山,把她安置在幽邃的山谷裹,捕鹿采果,按时供给她。几年后,她生下一男一女,形貌与人一样,而性情和血统却是野兽的。男的渐渐成长,力大无穷,能击毙猛兽,二十岁时,开始具有人的智慧,就向母亲说:「我算什么呢?父亲是野兽,母亲却是人,既然不是同类,怎么会成夫妻?」母亲就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了儿子。儿子回答:「人和兽是两样,应该快快离开。」母亲说:「我从前逃走过,没有成功。」&&&& &&
后来儿子就跟着狮子父亲,登山越岭,侦查它的行踪,以便逃离。等到父亲走远了,儿子便担负着母亲和妹妹下山,跑到有人烟的所在。母亲告诫他们说:「各人都要谨慎地严守秘密,不能讲出我们的由来。人们如果知道了,会轻视我们的。」于是,他们到了本国,可是这个国家已不属于这一家族统治了,宗祀已经灭绝,他们只好投身寄住在这里的村邑人家。人们问道:「你们是哪一国的人?」回答说:「我本是这个国的人,因为流离在外国,现在携带子女来归故乡。」人们无不怜悯他们的遭遇,相互供应他们的生活所需。&&&& &&
狮子王回到山谷,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回忆过去的情景,眷恋着亲生的儿女,既痛且恨,就走出山谷,往来村邑间,咆哮震吼,凶暴地伤害人畜,残忍地祸害生灵,村邑有人外出,就被扑灭吞噬。大家只好击鼓吹贝,背负弓弩,手持长矛,成群结队地行走,才能免害。&&&& &&
国王害怕他的统治不能安定,就派遣猎人,希望捕获狮子。国王亲自统率数以万计的象、马、车、步四种兵卒,埋伏在森林、水泽中,跨越山谷。而狮子猛吼一声,如同晴天霹雳,人马惊退。既然擒获不到,便重新招募勇士,下令说如有人能捉到狮子为国除掉大患的,当酬重赏,并旌表他的功绩。&&&& &&
狮子的儿子听到国王这一命令,就对母亲说:「我们忍饥挨饿活不下去了,理当去应募,如果得到酬报,还可以孝养母亲,抚育妹妹。」母亲很不以为然,说:「这话不是你应该说的!它虽是野兽,但还是你的父亲,怎么能生活困难,而想到逆伦害父呢?」儿子道:「人和兽是异类,没存在什么礼义。既然已经与它离开了,就谈不上逆害,我们还期望什么?」他暗藏着锋利的小刀,就去应募。&&& &&&
这时候,千众万骑,好像云屯雾合一样,而狮子则踞在森林里,谁也不敢接近。儿子马上向前走去,父亲就驯伏了,它只知道和儿子亲爱的倚偎,什么愤怒也都忘却了。儿子拔出小刀刺入它的腹部,它还是怀着慈爱之情,仍没有愤怒毒害之意,任他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着悲苦而死去。&&& &&&
国王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呀!哪有这样奇怪的事?」(国王为了明白究竟)就对他一面以福利来诱导,一面以威祸来震慑。他只得细述事情的经过。国王说:「大逆不道啊!父亲尚能加害,何况不是亲人呢?野兽的遗种,难以驯伏,凶狠的性情,容易冲动。除民之害,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手刄父亲,他的心胸是多么狠毒啊!现在我只好以重赏来报答他的功劳,以流放来惩罚他的逆伦,这样使国家的法律不会蒙受损害,也说明国王说了的话是算数的。」&&& &&&
于是准备了二艘大船,储备了许多食物和乾粮,把他们的母亲留在国中,奉养起来作为赏功,子女两人则各乘一船,随波飘荡。儿子的船只泛海到了宝岛,发现许多珍宝美玉,就留下了。后来有商人因采集珍宝来到了这个岛上,他便杀死了商主,留下子女,这样就繁殖起来。日后子孙众多了,便立君臣,分别地位的高下,建筑都城,兴修村邑,据有这里的疆土。由于他们的先祖是捕杀狮子的,所以就举(执狮子)这元功作为国名。&&&&&&
④、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译文:&&&& &&
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釪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银釪。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银釪,现在想寻回来。」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银釪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当时众人无不大笑起来。&&&& &&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错误的知见,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那儿丢失了银釪,却到这儿来寻找一样。&&&&&&&
源流:&&& &&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说:&&& &&&
关于苦因,吕澂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绍了当时各派思想的差异和背景,可作为参考。&&& &&&
当时学说有两个系统: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通过修定法去认识了那个根本因,便可达到解脱境界。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即所谓因中无果说。这一学说用以指导实践,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寻求快乐。佛陀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页)。&&&  二十、人说王纵暴喻&&&&&&&&
原典:&&& &&&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 &&& ①、仰:命令。&&&&&&&&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 &&
《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 &&&
不阑迦叶的学说:&&&& &&
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如果拿一只铁饼边缘磨得像剃刀一样锋利,他把世界上所有的众生杀死,成为一座血肉大山,也没有因此而生的罪恶,没有随之而来的罪恶的增长。如果他沿着恒河南岸走去,打人,杀人,伤害人,使人们残废,压迫人,使人们受苦受罪,他不会有因此而生的罪恶,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罪恶的增长。如果他沿着恒河北岸走去,一路施舍,命令布施,供奉牺牲,叫人供奉牺牲,他不会因此而有功德,不会有功德的增长。在慷慨布施上,在自我克制上,在抑制感官上,在说话诚实上,既没有功德,也没有功德的增长。&&& &&&
阿夷陀翅舍钦婆罗的学说:&&&& &&
没有像施舍牺牲或奉献那样的事情。关于善行或恶行,既没有果实,也没有报应。没有什么今生或来世那样的事情。既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也没有他们而生出的众生。世界上没有达到顶点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功行圆满,独有他们了解认识今生和来世,使他们的智慧让别人也懂得。人类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当他死了之后,他身上的地原素又回到土地中去,液体回到水中去,热回到火中去,风回到空气中去,他的才能又变成了虚空。四个抬丧人加上棺材架上的算第五个,把他的死尸抬出去,等到到达火化场地时,人们口念颂词,但是在那里他的骨头变白了,他的供品结果变成了灰烬。谈论什么送葬,那是愚人的教义理论。当人们说其中有什么益处,那是空洞的谎言,尽是些无聊话。愚夫与智者是一样的,当身体解散了的时候,就断灭了,死后他们就不存在了。&&& &&&
彼浮陀迦旃延的学说:&&& &&&
下面七件事既非人为的,也非命令人为的,既非创造的,也非促使创造的,它们是不生育的(所以说没有什么是从他们产生的),像山峰一样稳固,像石柱一样安稳。它们不运动,它们也不变化,它们不互相侵夺,它们不使任何东西受乐受苦或受苦乐。七者为何?四大原素——地、水、火、风——和安乐与痛苦,以及生命为第七者。所以既无杀人者,也无唆使杀人者,既无听者,也无说者,既无知者,也无解释者。当一个人拿一把利剑将别人的脑壳斫为两半,没有人因此而夺去了任何人的生命,一把剑只能穿过七种原素本质的空隙。&&& &&
散若毘罗梨子的学说:&&&& &&
如果你问我是否有他世?——哦,如果我认为有,我就会讲,但是我没有那么讲。我不认为它是这样或那样,我也不认为它是另外一个样子,我也不否认它,我不说有也不说没有另一个世界。如果你问我关于偶然生出的众生,或者善恶行为有没有任何结果任何报应,或者一个获得真理的人死后继续或不继续活着——对于每一个或任何这些问题,我都给与同一的答覆。(《顺世论》,第六O八至六一O页,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年版,王世安译。也可相应地参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二O九至二一O页的敍述,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 &&&
以上这些都是与佛陀同时代的哲学家的言论,《百喻经》对这些理论多有反对驳斥之处,为了便于理解本经,特将这些思想背景材料揭载于此。&&&  二十一、妇女欲更求子喻
原典:&&& &&&
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问余妇女:「谁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问老母言:「祀须何物?」老母语言:「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傍有智人,嗤笑骂詈:「愚痴无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杀现子。」&&& &&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
译文:&& &&&
过去有个女人,已有了一个儿子,还想要一个,就问其他女人:「谁能使我再有一个儿子?」一位老太婆对这女人道:「我能使你实现求子的愿望,需要祭祀天神。」她问道:「需用何物来祭祀呢?」老太婆说道:「杀了你的儿子,拿他的血来祭祀天神,必定能有很多儿子。」这女人当时就听从了她的话,要杀自己的儿子。傍边一位聪明人嗤笑骂詈道:「你愚痴无知到了这般地步!还没有生出来的儿子,都还不知究竟能不能得?却想杀掉眼前的儿子。」&&&& &&
愚人也是这样,为了那还没有产生的快乐,自愿投身到火坑中去,做种种损害身体的苦行,为了能够生到天上去。&&&&&&&
解说:&&&& && 此则可与第二十九则&贫人烧粗褐衣喻&并读。&&&  二十二、入海取沈水喻
原典:&&& &&&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沈水①,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
①、沈水:即沈香。欲采取沈香的话,当先将树斫断,放着地上,待时日久了,外层开始朽烂,木中的心节,坚硬且黑,置于水中,则沈了下去,所以叫做沈水,也叫水沈。&&&&&&&
译文:&&& &&&
过去有位长者的儿子,入大海去采取沈水香,历经多年,方采得一车,载回家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昂贵的缘故,一时之间,无人来买。多日过去了,售不出去,内心很是疲厌,苦恼不堪。见人家卖炭,转眼即成交了,便生出一个念头:不如把它烧了作炭,便可以快快地卖掉了。遂即将其烧成炭,推至市上卖了,却不值半车炭的价钱。&&&& &&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借助于广大无量的权便的方法,孜孜不倦,专意进取,仰望着求得佛果。因为难以求得,便产生了退转的念头,以为不如发心去求听闻佛的声教即可悟道的最下根的声闻果,可以速速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成为永入涅槃的阿罗汉。&&&&&&
解说:&& &&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此则可与第六十二则&病人食雉肉喻&并读。&&  二十三、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 原典:&& &&&&
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 &&&
过去有个贼,入富家屋中,偷得锦绣,就拿来裹破旧的粗毛布衣之类的财物,为智人所笑。&&& &&&
世间的愚人也是如此,既有信心进入佛法之中,去修行善法以及种种功德,因为贪图私利的缘故,破坏了断离烦恼的清净的戒行以及种种功德,为世所笑,就如以锦绣裹破衣一般。&&  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
原典:&&& &&&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①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 &&&
世人亦尔,以菩萨旷劫修行,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如彼焦种,无复生理。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熬:炒。&&&&&&&
译文:&&&& &&
从前有个愚人,生吃胡麻子,觉得味道不美,炒了吃,味美,便想:不如炒了再种,而后就能得味美的胡麻子了。于是就炒了来种,永远失掉了生长出来的因。&&& &&&
世人也是这样,由于菩萨过去时长期修行,专就困难之处做苦行之事,世人以为这不顺当怡乐,便想道:不如成为阿罗汉,速速断离生死之道,永入涅槃,这功效很容易达到。而后来再想求佛果,毕竟是不可能了。就如那焦了的种子,不再有生长的因了。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断灭了精进的因。&& &&&
源流:&& &&
《菩提资粮论》卷四: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四六八页)&&& &&
《法苑珠林》卷二十三:事等破瓶,义同焦种,亦如多罗(绵),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四十五页)&&  二十五、水火喻
原典:&&&& &&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①火,以澡盥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
注释:&&& &&& ①、宿:同缩,取。
译文:&&&& &&
往昔有一人做事,需用火和冷水,就取来了火,以澡盥盛水,放在火上。后来想取火用,而火都灭了:要取冷水用,而水又烧热了。火及冷水,两样东西都失却了。&&&& &&
世上的人也是这般,归依了佛法,出家求道,既已出家了,又回首怀念妻子儿女父母眷属,以及俗世的情事、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恰乐,因此而失却了他原有的功德精进的火苗、持受戒律的清净之水。念恋情欲的人,两样都失,也是这般。&&& &&&
解说:&&& &&& 进不得邯郸之步,退又失寿陵之义,俱是两失之境。&&  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
原典:&&&& &&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国王的欢喜,就问他人:「如何才能得国王的欢心?」有人说道:「你想讨国王的欢喜么,他的形相,你应该仿效。」此人这就到国王那儿去,见国王眼皮眨巴眨巴,于是也仿效着眨巴眨巴。国王便问他:「你是病了?还是着了风了?怎么眼皮眨个不停?」此人答道:「我眼没病,也没着风,想要讨得大王的欢喜,见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学着眨巴。」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对他施行种种惩罚,并赶出国去。&&&&&&&
世人也是这样,想要亲近佛陀,求得顺理益己的善法,来使自己的德行增长。既已亲近了佛陀,却不懂得如来法王为了大众的缘故,佛陀用种种善巧权便的方法来引导世人进入佛法之中,不免显出一些阙失短处来,或是听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讥讽毁谤起来,学它的不是之处。由于这个缘故,便永远在佛法中失掉了修行的顺益,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中,如那个愚人一样。&& &&&&
解说:&&&& &&
此则可与第五十七则&蹋长者口喻&比看。《杂阿含经》卷十四:如卖针人,至针师门,欲求卖针,终不可售。(《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一三九页)&&  二十七、治鞭疮喻
原典:&&&& &&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传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①即得除去五阴身疮②,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③。」未见不净,反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不净观:为了治贪心而观身体的不净,一是观自身的不净,二是观他身的不净,人的一切,无一净相。&&&& &&
②、五阴身疮: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色身,有着眼、耳、鼻、舌、口、大小便道之类泄漏不净的疮门,故名五阴身疮。&&& &&&
③、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译文:&&&& &&
从前有个人被国王鞭打了,之后,便用马屎敷在伤口上,想让它快快弥合。有位愚人见了,心中大为欢喜,说道:「我一转眼就学到了这个治疮方法。」即刻归家去,对儿子说:「你鞭打我的背脊,我得了一个妙法,现今想试一下。」儿子就为他鞭打脊背,而后用马屎敷在伤口上,觉得很是巧妙有效。&&&& &&
世人也是这样,听有人说修不净观即可除去五阴身疮,便说:「我想观女色和五欲。」没有看到不净,反而受了女色的惑乱,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堕于地狱。世间的愚人,也如那特意打背而治疮的人那样。&&  二十八、为妇贸鼻喻
原典:&&&& &&
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有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是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着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着妇面上。既不相着,复失其鼻,唐①使其妇受大苦痛。&&& &&&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闻他宿旧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而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养,便作是念言:我今与彼便为不异。虚自假称,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复伤其行,如截他鼻,徒自伤损。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唐:徒然、空。&&&&&&
&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妻子长得端正,只是鼻子难看。这人外出之际,见别人的妻子面貌端正,鼻子长得很好,便说:「我现今可把她的鼻截取下来安着到我妻子面孔上去,不是很好么!」随即将别人妻子的鼻子截下来,拿回家去,急急地叫妻子:「你快出来,给你好鼻。」他妻子一出来,就割了她的鼻子,旋而将他人的鼻子安着在妻子面孔上。既安不上去,又失了她原先的鼻子,空佬佬地使她受了大苦痛。&&&& &&
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听闻那些年高的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因而受到世人的敬重,获得丰富的供养,便想:现今我与他们便是一样的了。就虚假地自称有德,既失掉了修证的功德,又损及了自身的品行。如截来他人的鼻子,徒然使自己受到损伤一般,世间的愚人,也是这般。&&  二十九、贫人烧粗褐衣喻
原典:&&&&& &&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与他客作,得粗褐衣,而被着之。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着此粗弊衣褐?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衣服。当随我语,终不欺汝。」贫人欢喜,敬从其言。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褐衣着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贫人即便脱着火中。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乃①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便用其语,即舍身命。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乃:却。&&&& &&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给人家做活,得了一件粗布衣,就穿上了。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种姓,贵人的后代,如何穿着这般破旧的粗布衣?我现在教你一下,可以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裳。应听我的话,终究是不骗你的。」贫人听了,很是欢喜,愿意遵循他的话。那人就在面前燃起火来,对贫人说:「如今可把你的粗布衣脱下,放在火中,在这焚烧之处,会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服。」贫人即便脱下,扔入火中。烧完之后,在这燃火之处觅求好衣服,一无所得。&&& &&&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过去生修行种种善法,由此才得了这人身,应当保护它,进一步修行自己的德业,却受了外道及邪恶的妖女的欺诳:「你如今应当信从我的话,修习种种苦行,投入到岩崖下去,跳进火坑里去,将这身体舍弃了,便可生到梵天上去,长远地得到快乐。」世上的人就依从了他们的话,遂即舍弃了肉体的生命。身体死去之后,就堕入到地狱里,备受了种种痛苦。既失了人身,又空无所获,像那个贫人,也是这样。&&&&&&&
解说:&&&& &&
关于投岩赴火可生梵天的学说,《杂宝藏经》卷十以譬喻形式作了嘲讽性驳斥,现今译如下:&&& &&&
往昔有一个婆罗门,妻子年轻壮实,姿容艳美,欲情深重,常有着淫荡的意念。因有婆婆在,不得遂意,便在心中想了一个奸诈的计策,欲除去婆婆。&&&& &&
自此之后,她很是孝养婆婆,朝夕供给没有一丝一毫的短乏。丈夫很欢喜,道:「你真是个孝妇。我母亲日渐老了,全靠着你了。」妻子答道:「如今我这般只是人世间的供养罢了,资养实在不多:倘若得了天的供养,我们孝顺的意愿便达到了。颇有生天的妙法么?」丈夫说道:「依婆罗门的学说,投岩赴火,五热炙身,便可以生天。」妻子忙道:「倘若有这等妙法,婆婆即可生天,受自然的供养,就不必这般孜孜地受人世的供养了。」丈夫信了她的话,便在田野中作了大火坑,积了许多柴薪,就在火坑边上设宴会,扶将老母而来,招集亲党和众婆罗门,鼓乐弦歌,竟日尽欢。待宾客散了,夫妇将老母带至火坑边,推了下去,不顾而走。&&&& &&
当时,火坑中有一块小石级,老母堕在石级上,最终没有跌入火中,便很快爬出坑来。见日已逼暗了,就按来时路径回家去。途经丛林,四面阴黑,老母畏惧虎、狼、罗刹鬼等,便攀上矮树。恰值贼人偷了众多财宝,群党相随,到树下来休息。老母很是害怕,不敢动一动,却自制不住,在树上咳了一下。贼听到这咳声,以为是恶鬼,便舍弃财物,四散而走。到得天明,老母无所畏惧了,便泰然下树,选取财宝,将香璎珠玑、金钏耳铛、珍奇杂物满负着,向家行去。&&&& &&
夫妇见了老母,愕然惊惧,以为是起尸鬼,不敢走上前来。老母便说道:「我死后生了天,获得了很多财宝。」顺手将它们放了下来,「喏,香璎珠玑,金钏耳铛,是你父母姑姨姊妹叫我带来与你的,我老弱了,不能多负,他们让我来叫你去,便恣意与你。」&&&&& &&
那女人听罢,早巳欣喜不耐,奔去对丈夫讲:「婆婆今日因投火坑,得了财宝,却由于力弱,不能多负,倘若我去的话,必定多带些来。」丈夫便依照她的话,作了火坑,妻子容光闪烁着,纵身投入。未久,焦烂。(原文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四九八页)&&  三十、牧羊人喻
原典:&&&& &&
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其已生,心大欢喜,重与彼物。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已生,今死矣!」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嘘欷不已。&&&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既修多闻,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演说,为此漏身之所诳惑,妄期世乐,如己妻息①,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如彼牧羊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息:子女。
译文:&&&& &&
从前有一个人,善于牧羊,羊越来越多,乃至于成千上万,却很是悭贪,不肯让外人沾点儿光。这时有一个人精于诡计,就找机会,去与他交朋友,对他说:「如今我与你最为要好了,已经成了一体,再没分异之处了。我知道某家有一个好姑娘,我会替你去说媒,可让她来做你的妻子。」牧羊人听了欢喜,便给了他许多羊和财物。这人又对他说:「你妻子今日生了一个儿子。」牧羊人还没见到妻子,听见已生了儿子,心中大欢喜,又给了他财物。这人后来又对他说:「你儿子生了之后,于今日死了。」牧羊人听了这话,便大哭起来,嘘欷不已。&&& &&&
世上的人也是如此,既修习经文了,出于名利的考虑,保守住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不肯为众人教化演说,受了这有漏身体的迷惑,妄求世间的欢乐,譬如自己的妻子儿女之类,受了这些欢乐的欺诳,从而丧失了善法。后来就丧失了身体的生命以及财物,便悲泣起来,产生了忧苦。如那个牧羊人,也是这样。&&&&&&&
源流:&&&& &&
燕人生于燕而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哑然大笑,曰:「昔给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列子·周穆王》)&&  三十一、雇倩瓦师喻&&&& &&&
原典:&&&& &&
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①,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汝可为我雇倩②瓦师,诣市觅之。」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其人答言:「我为方便③,勤苦积年,始得成器。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而言:「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我今当买此驴。」瓦师欢喜,即便卖与。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背恩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大会:盛大的法会。&&&&& &&
②、倩:请。&&&&& && ③、方便:善巧。&&&&&&&&
译文:&&& &&&
过去有位婆罗门师,想举办一场隆重的法会,对弟子说:「我需要一批瓦器,以供法会使用。你去替我雇请一位瓦师来,这可到市集上去寻觅。」那弟子即前往瓦师家去。&&&&&&& 这时有一人赶着驴负着瓦器到市场上去卖掉,那头驴才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瓦器都打破了。此人回到家中,心里懊恼,就啼哭起来。婆罗门弟子见了,便问:「为何这般悲叹懊恼?」此人答道:「我用了种种善巧的方法,经过许多年的勤苦,方做成了瓦器。拉到市场上想卖,这头破驴子顷刻之间都把瓦器打砸了,所以我懊恼。」&&&&&&& 弟子听了,心中欣喜,想道:「这头驴真是好东西,历经久时做成的东西,顷刻之间就能把它破掉。如今我应把这头驴买下来。」瓦师很高兴,立即就把驴卖给他。&&&&&&& 弟子乘着回家来,师父问道:「你为什么不把瓦师带来,这驴子能派上什么用场?」弟子答道:「这头驴子胜过瓦师呢!瓦师历经久时做成的瓦器,它转眼就能打破。」这时师父呵责道:「你这愚痴之人,没有智慧。这驴的确是能一下子打破的,然而即使给它一百年辰光,也不能作出一个瓦器来。」&&&& &&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虽则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家的供养,却毫无报偿,专做损害他人的事情,从来没有行过一点善。背恩的人也正是这样。&&&&&&&
解说:&&&& && 破而不能成、不能立,则只有负面的意义。&&  三十二、估客偷金喻
原典:&&&& &&
昔有二贾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绵①。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绵裹。时金热故,烧绵都尽。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
如彼外道,偷取佛法,着己法中,妄称已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于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现,亦复如是。&&&&&&&
注释:&&& &&&
①、兜罗绵:兜罗,梵文Tula,是树的名称,绵从树果中生出来,亦即木绵。另外野蚕茧也叫兜罗绵。&&&&&&&
译文:&&&& &&
从前有两个商人一起做买卖。一个是卖真金,另一个是卖兜罗绵。有位顾客来买真金,放在火上烧了,来试测金子的纯度。那另一个商人就立即偷了这块试烧的金子,拿兜罗绵裹着。当时金子炽热的缘故,绵都烧尽了。事情败露,两样东西都失却了。&&& &&&
这就好像那些外道,偷取了佛教的学说,安装进自己的学说中,谎说是自己原本就有的,并不是佛教的学说。因为不相融合的缘故,反而毁灭烧坏了外道的典籍,使它湮没于世,没有流传下来。就如那个偷金的人,事情全败露了,金绵都失却一样。&&&&&&&
解说:&&& &&& 外道的典籍,从现存情况来看,确是不流传于世,许多材料由于佛典对之作述评而留存着。如《长阿含经》的引述即为一例。&&  三十三、斫树取果喻
原典:&&&& &&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译文:&&& &&&
从前有位国王,拥有一棵好树,长得高大,树冠宽广,将要结出香而甜美的好果子来。这时有一个人来到了国王居住的地方。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结美果了,你想吃吗?」这人就答道:「这棵树高大宽广,虽然想吃,怎么才能够摘得到呢?」于是就斫断了树,期望摘到果子。却一无所获,徒然地劳苦了一番。后来想栽回去,树已枯死,毫无生机。&&& &&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如来法王有一棵持戒树,能结出好果子来。心内涌出了渴求满足的快乐来,想要得到那果子,那么,就应当持受戒律,修行种种功德。世上的人不会运用权便的智慧,反而破了戒,如那个伐了树还想种活的人一样,什么都得不到。破戒的人,也是这样。&&&&&&&
解说:&&&& &&
持受禁戒,修行功德,都是趣向于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津梁,虽则不是最终的目标,却是通向最终目标不可或缺的方法,因而必须固守,且日日精进,以求获得胜果。&&  三十四、送美水喻
原典:&&&& &&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①。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 &&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注释:&&&& &&
①、由旬:印度古代计程单位,是梵文yojana的音译,此词的原初含义是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只是一个大致的界定而已,约三十里左右。&&&&&&&
译文:&&& &&&
从前有个村落,距王城五由旬路程。村中有好美水。国王命令村里人日日给他送美水去。村里人疲苦不堪,全都想移居到别处去,远离这个村落。这时村长对众人说:「请大家不要离开,我会替你们去跟国王讲,把五由旬的路程改称三由旬,使距离短些,你们往来就不疲苦了。」村长即去对国王讲了。国王同意改为三由旬。众人听了,就很是欢喜。有人说道:「这依旧是原先的五由旬,一点也没有变。」村民们虽是听了这话,然而相信国王的言语的缘故,终究不肯搬走。&&&& &&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修行着大乘正法,度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五道,向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涅槃城走去,却产生了厌倦的心情,就想避开这条漫长的路途,祈望顿时凌越出生死的轮回,不想再进一步地修行正法了。如来法王就用权便的方法,把纯粹一乘的正法分开来说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具有小乘根性的人听了,很是欢喜,以为容易实行,便继续修行善德,以求渡过生死苦海。后来又听人说没有三乘,原本就是同一条道路,就是菩萨乘这一乘。因为信奉佛说法的缘故,终究不肯舍去成见的执着。像那些村民一样,信奉国王的言语。&&&&& &
源流:&& &&&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分配)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列子·黄帝》:宋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们用什么比喻教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