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真饮料形式的吉祥话四个字

现代汉语常见辞格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现代汉语常见辞格表
上传于||文档简介
&&现​代​汉​语​常​见​辞​格​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顶针句用一开头是怎么写怎么写呢_百度知道
顶针句用一开头是怎么写怎么写呢
针句就是后一句的第一个字和前一句的最后一字相同,比如这个在古时一般做行酒令,那就说吉祥话就行,就要规定一个字,看用在什么地方了,所以第一句前面没有,比如“一年之计在 于春”,然后接“”春“”就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顶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二章&&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写作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诗歌,也称旧体诗。古代诗歌除按内容和题材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可分为: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以前的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它的发展轨迹是:《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古风(体),按字数分为五古和七古。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了律诗、绝句外,还包括(宋)词和(元)曲,但是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也就是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绝对等同于近体诗。
格律诗很古老,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于是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统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方面: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除了五言和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用韵方面: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另外:中国的古代诗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包括唐诗、宋词和唐以前的古诗、楚辞、乐府诗),合乐的称为歌或歌词(包括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指明了诗与歌的区别。
2.1& 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特有的四声、平仄与用韵
要弄懂古典诗词的音韵,首先要弄懂声调和平仄。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尤以高低和升降更为主要。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种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建出富于音乐美感的诗歌。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并非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汉语的历史发展与沿革非常复杂,音与声发生过巨大变化。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而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乃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是指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并不科学,但是也足让说明古代四声的大概。所以:
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入声在目前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只有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的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四声和韵的关系很密切。在韵书中(如“平水韵部”),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作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写得很清楚。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很清楚。
另外,特别要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比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知道四声之后,平仄就很容易理解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专用术语,为了学习和应用,古代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与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在古典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和刻板,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平仄在古典诗词中的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唐代以后的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寒声& 带雨& 山难&
冷气& 侵人& 火失&
红。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
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
如五言诗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标示如下: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头节|腹节|脚节
而七言诗句(杜甫《望野》)标示如下:
西山|白雪|山城|戍
平平|仄仄|平平|仄
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五言、七言的标准句式其实并不复杂,各为两类四式。
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仄声,不入韵句;仄起平收式——头节仄声,脚节平声,入韵句。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例如: 
仄起仄收式(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薛莹《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
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韦应物《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
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式(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
平平|仄仄|平
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律诗平仄句式是绝句的重迭。把各型七律标准句式的组合的规则掌握了,七绝标准句式的组合规则也就自然会了。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
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
式2: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
式4: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种标准句式中,音节间的平仄交递规律是:凡头节是仄仄的,腹节或是平平,或是仄平;凡头节是平平的,腹节或是仄仄,或是平仄;脚节,押韵句平声,不押韵句仄声。这叫作:句中音节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相间必须“间”在音节的第二字上。这是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
第二条基本规则就是一联之中音节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是相反的。如出句头节是平平,对句头节必是仄仄;出句头节是仄仄,对句头节必是平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脚节除首句入韵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平声外,其余各联,出句必是仄声,对句必是平声。这叫作联中音节平仄相对,对也主要是“对”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对”。
平仄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联间音节平仄相黏。就是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就是绝句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和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和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平仄相同。这种相黏也主要“黏”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黏”。
学会了辨四声,记熟四种标准句式,领会这四种句式的交递规则,基本上就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要领。其实,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只有三条:句中音节平仄相间;联中句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孤平、三平调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一种平仄搭配。
总之:如果还未掌握格律,尤其未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不要在作品上标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等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以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研究格律的人看过后会当成笑话。按照现代普通话写作的格律诗词,被某些人嗤之以鼻,关于“遵古、仿古”的争论这里不再多谈。这种格律诗可以先标称为“古诗”、“古乐府”,然后在精研古诗词的规则加以修改之后,再行标注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等名称。
2.2& 对联的知识与写作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楹帖,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纸张、木匾、石头等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般包括一个上联、一个下联、一个横批。对联可以视为简化的古典诗词,所以写作对联可为写作古典诗词打下基础。
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集书法、文学、镌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文体,它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吊唁,或题写于、悬挂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等处。
对联的种类,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一、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祝寿通用对联:
(1)男寿通用联
&&& 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
&&& 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
&&& 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
&&& 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 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2)女寿通用联
瑶池春不老;设悦遇芳辰。
&&& 萱寿八千
八旬伊始;范福九五 九畴乃全。
&&& 百岁期颐刚
一半寿域日开祥;称觞有菜子 九畴福寿已双全。
&&& 设悦溯当年
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 祝萱龄百岁有奇。
二、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对联的写作格式如下: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这样才能对得起来。字数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又不要过于受其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过去做对联很讲究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就必须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些,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音韵响亮、通俗易懂,也就可以了。
(4)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上面中间位置的,一般为四个字。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也就是对联的标题或主题。
&&& 对联赏析:
1。一奖二奖年年中& 三奖四奖月月出&
集彩福地& ——为彩票投注站所写
2。中大奖多多益善& 投小注量力而为&
发财宝地& ——为彩票投注站所写
3。文思滔滔长江水& 财赋赫赫百事周&
乐在奋斗& ——创业联
4。一十二月吉祥岁& 三六五日嘉年华&
福祐之家& ——春联
5。除恶应无恙& 积善庆有余&
剑胆琴心& ——座右铭联
&&& 6。今世无奈情未了
来生有幸续姻缘& 爱无死期& ——祭妻(夫)联
7。一世未分离,此行永不归;无悔含笑去,生者莫长悲。
8。先人已归天,今日百哀有何益;生者应知命,明朝一笑泯恩仇。
9。信也不灵,不信也灵,神意本难测;争也不得,不争也得,成败莫问天。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试行)]
按语: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楹联作为独立的文体,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长期以来,联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长此下去,势必影响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广泛开展联格文则讨论的基础上,遵循“求大同,存小异”、“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适时地制订了《联律通则(试行)》。《联律通则(试行)》摘录如下:
第一章& (略)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 ① 合掌。
&&& ②
不规则重字。
&&&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日起试行。
对联技巧包括四十八种方法,有兴趣可以去了解,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一、叠字,二、反复,三、复叠,四、顶真,五、析字,
&&& 六、镶嵌:
(一)镶嵌联的使用范围及其基本内容,1.镶嵌节气,2.镶嵌姓字,3.镶嵌序数,4.镶嵌方位,5.镶嵌药名,6.镶嵌年号,7.镶嵌名称,8.对嵌,9.单嵌,10.顺嵌,11.反嵌,12.综合嵌
(二)镶嵌联制作的基本形式,1.整镶,2.横嵌,3.竖嵌 ●鹤顶格 ●燕颔格 ●鸢肩格 ●蜂腰格 ●鹤膝格 ●凫胫格 ●雁足格
●魁斗格 ●蝉联格 ●云泥格 ●碎锦格
●晦明格,4.递嵌,5.省嵌,6.叠嵌,7.暗嵌,8.对嵌,9.单嵌,10.顺嵌,11.反嵌,12.综合嵌,
七、加减:1.加字,2.加笔划,3.减字,
八、翻造,九、隐如,十、缺如,十一、歧义,
十二、设问:1.设问作答,2.设问求答,
十三、反问,十四、双关:1.谐音,2.借义,
十五、同音: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3.同音异字间用,
十六、转类,十七、飞白,十八、回文,十九、列品,
二十、排比,二十一、分总:1.先总后分,2.先分后总,
二十二、组串,二十三、集引,二十四、用典,
二十五、无情,二十六、两兼,二十七、衬托,
二十八、借代,二十九、拟声,三十、绘态,
三十一、假称,三十二、比拟:1.拟人,2.拟物,
三十三、比喻:1.明喻,2.隐喻,3.借喻,
三十四、夸张,三十五、对称,三十六、换位,
三十七、偏旁,三十八、绕口,三十九、互文,
四十、反语,四十一、越递,四十二、物色,
四十三、数字,四十四、方位,
四十五、虚词:1.倒顺法,2.制谜法(1)联中隐字(2)联中隐事(3)联中隐物(4)联中隐物指事,
四十六、联绵,四十七、标点,
四十八、其他:1.倒顺法,2.制谜法,3.易词法,4.同出法,5.连环法,6.落帘法,7.卷帘法,8.脱靴法,9.婉曲法,10.同划法。
[对联常用对词]
第一类:动词类 
仄声词:打& 唱& 带&
待& 得& 抵&
递& 放& 纺&
访& 念& 退&
塌& 踏& 写&
做& 吠& 撮&
坐& 立& 派& 品
平声词:吃& 搭& 耷&
当& 涤& 罚&
发& 飞& 喝&
扛& 流& 留&
排& 书& 推&
塌& 踢& 撮&
说& 张& 扬& 嘬
第二类:形容词类
仄声词:丑& 短& 大&
富& 古& 好&
坏& 假& 旧&
俊& 阔& 靓&
美& 丽& 浅&
少& 傻& 痛&
小& 伪& 窄
平声词:长& 宽& 多&
芳& 高& 寒&
滑& 干& 佳&
娇& 良& 穷&
奸& 宽& 深&
湿& 疼& 新&
妖& 微& 真
第三类:天文对联词类
仄声词:霭& 电& 斗&
露& 气& 照&
雾& 日& 雪&
土& 月& 火&
平声词:风& 空& 虹&
霓& 雷& 气&
阳& 阴& 晖&
曛& 霜& 天&
霞& 星& 霄&
第四类:时令对联词类
仄声词:夏 岁 月 日 刻 世 节 午 晚 暮&
昼 夜 腊 暑 晦& 朔& 晓&
平声词:春 秋 冬 晨 夕 年 时 节 朝 宵 伏 寒 晴 昏
第五类: 地理对联词类
仄声词:海& 地& 浪&
塞& 戍& 市&
道& 路& 径&
圃& 苑& 墓&
冈& 岭& 陇&
禁& 掖& 县&
邑& 郡& 镇&
壤& 岸& 谷&
岛& 屿& 浦&
涧& 渡& 驿&
平声词:江& 河& 川&
湖& 山& 波&
涛& 潮& 冰&
池& 洲& 沼&
林& 潭& 泽&
渠& 桥& 乡&
村& 关& 城&
衙& 园& 坟&
岩& 崖& 峰&
石& 疆& 堤&
京& 国& 郭&
郊& 州& 郡&
墟& 壤& 泥&
畦& 峡& 田&
溪& 沙& 尘&
塘& 原& 家&
第六类:宫室类对联词
仄声词:舍& 馆& 榭&
室& 阁& 闾&
塔& 壁& 牗&
户& 槛& 柱&
砌& 院& 库&
井& 殿& 寺&
庙& 店& 堞&
垒& 瓦& 甍
平声词:宅& 庐& 楼&
台& 堂& 斋&
宫& 门& 街&
墙& 檐& 垣&
仓& 窗& 坛&
篱& 扉& 栏&
阙& 观& 庭&
第七类:器物对联词类 (其中也包括珍宝、军事类)
仄声词:舫& 舰& 辇&
磬& 榻& 枕&
簟& 鼓& 角&
干& 鼓& 剑&
箭& 槊& 戟&
弩& 镜& 案&
座& 幌& 桨&
箔& 帏& 帷&
幄& 棹& 桨&
桡 珂& 策& 尺&
碗& 钥& 钻 
平声词:船& 车& 钟&
磬& 砧& 床&
簟& 席& 茵&
旌& 旗& 戈&
刀& 弓& 枪&
弩& 灯& 帘&
屏& 香 烛&&
炉& 桅& 篷&
樯& 帆& 桡&
壶& 杯& 觞&
樽& 觥& 铃&
辔& 鞍 鞭& 绳  甑&
箱& 筐& 盘&
箪& 瓢& 杓&
瓮& 瓶& 钱&
第八类:衣饰类对联词
仄声词:裾 冠 帽 珮 带 绶 簪 杖 履 屐 襦 扇 冕 甲
平声词:衣 裳 襟 袂 裙 巾 环 钗 珰 绂 簪 缨 杖 靴 袍 衫 裘& 毡 旒 盔
第九类:饮食类对联词
仄声词:酒 饼 饧 齑 鲙 酒 酿 酷 酎 醪 醢 醯 果&
酱 饭 笋 菜 饘 胙 脯 蜜& 肉&
米& 面 脂 骨& 蛋
平声词:茶 茗 糕 饧 丹 餐 盐 浆 肴 蔬 粥 羹 汤 油 筋 皮 蹄
第十类:文具类对联词(包括文人用品)
仄声词:本 典 笔 墨 砚 纸 笺 印 筒 签 剑 瑟 弦 卷 幅 简 策 册&
平声词:坟& 钤 筹 签 书 琴 弦 箫 笛 棋 轴 幛 毫&
第十一类:文学类对联词
仄声词:赋&
句 论 策 字 信 诏 令 符 篆 旨 敕 碣 咏 制 诰 典 礼&
平声词:诗&
书 檄 疏 章 经 集 约 文 缄 篇 编 碑 词 辞 歌 谣&
第十二类:植物类对联词
仄声词:树 木 草 柳 桂 叶 杏 李 柚 蕙 葛 柏 樗 茎 梗 絮 麦&
萼& 蕊& 藓 苇
平声词:花 萝 藤 杨 蕉 菊 枝 条 桃 梅 兰 竹 菊&
梨 榴 橙 橘 柑 篁 兰&
芝 椒 松 榆 杉 椿 萱 楸 根 禾&
芜 苔 芦 荻 蔬 莲 荷& 菱 菰 蕖
第十三类:动物类对联词(包括鸟兽虫鱼菌毒)
仄声词:鼠& 虎& 兔&
马 狗 犬 骏 骊 象 鹿 豹 麝 狶&
豸 兽 鸟 雀 鹊 鹤 雉& 凤 燕&
雁 鹘 鹄 隼& 鹓& 鹭 鹳 凫 蚌 鳖 蟹 蚁 蛹
平声词:牛 龙 蛇& 羊&
猴 鸡 猪& 驹 骢 犀 狼 狐 猿 貂 狶 猫 禽&
鸿 鸥 鸾 莺 雕& 鸦 鸠 乌 鹃&
鹏 鸳 鸭 鹅 蛇 龙 螭 鱼 虾 虫 蝉 龟 鳖 蟾 蛛 蚕 蛾 蝇 菌 毒
第十四类:形体对联词类
仄声词:骨 肉 首 眼 目 面 脸&
髯 耳 手 腹 胫 背 影 色 迹 羽 翼& 翅&
角 齿 口 嘴 爪 
平声词:身 心 肌 肤 头 眉 鼻 额 颜 颊 须 髯 睛 瞳 足 肩 腰&
脐 膝 胸& 魂& 声&
音 容 翎 蹄 牙 唇 毛 翮& 皮
第十五类:人事类对联词
仄声词:怨 舞& 笑&
宴 游 妒& 论 志 道 感 宠 爱 憎 语 力 势 醉 梦 气 意 事 性 品 
平声词:功 名 恩 愁 闲 才 情 歌 妆 吟 谈 游 羞 言 思 荣 宠&
辞 怀 心 灵 德 行
第十六类:感情类对联词
仄声词:喜 怒 恐
平声词:哀 思 悲 惊
仄声词:见 味 触& 意
&&& 平声词:听 香
第十七类:人伦类对联词
仄声词:弟 父 母 友 子 妇 女 婿 伴 侣 圣 贤 鬼 将 相 侯 士 怪&
叟 伎 妓
平声词:兄 君 臣 夫 妻 师 翁 姑&
儿 叔 伯 贤 仙 佛 侯 王 军& 兵 农 渔 樵 僧 尼
第十八类:代名词类对联词
仄声类:吾 我 予 汝 尔 子 或 自 己 相 者 
平声类:余 君 他 谁 何 孰 人
第十九类:方位对联词类
仄声类:北 外 里 后 左 右 上 下
平声类:东 南 西 中 边 前
第二十类:数目对联词类
仄声字:二 四 五 六 九 百 万 亿 两 数 几 半 点&
再 诸 众 对& 少
平声字:一 三 七 八 十 千 双 孤 独 群 单& 多
第二十一类:颜色类对联词
仄声类:绿 赤 紫 翠 碧 赭 玉& 粉 皓 素 彩 
平声类:橙 红 黄 白 黑 青 苍 蓝 朱 丹 绯 金 银 玄 黔 缁
第二十二类:干支类对联词
仄声词:甲 乙 丙 戊 己 癸 子 丑 卯 巳 午 未 酉 亥
平声词:丁 庚 辛 壬 辰 巳 申 戌 寅
第二十三类:副词类对联词
仄声类:渐 乍 已 欲 拟 即 俱 怎 岂 屡 每 亦&
却 莫 不 未 只 但 尚 又 且& 更 可 甚 最 竟 顿 漫 转 越
平声类:忽 才 将 皆 空 徒 枉 频 休 不 未 惟 复 曾 尝 须 应 宜&
合 犹& 还 虽 更 能 殊 颇 稍 堪&
第二十四类:连介词类对联词
仄声词:与 共 同 并 且 而 
平声词:和 同 还 于 则 因 为 之
第二十五类:虚词叹词助词类对联词
仄声词:的 地& 得& 也 矣 欤 尔 耳 止 
平声词:焉 哉 乎 兮 然 止 之
第二十六类& 连绵词(略)
2.3& 《诗经》赏析与四言诗创作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诗经》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采自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等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极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如《卫风·氓》、《卫风·木瓜》、《郑风·狡童》等。(2)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如《豳风·七月》、《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等篇。(3)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如《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等。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西周早期的诗)和《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之分。“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的牢骚与不平。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典雅,做作虚伪,诗味浅淡;《小雅》倒是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不乏文人诗的雏形。
颂即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颂诗又分三部分:(1)《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2)《鲁颂》四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3)《商颂》五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为商颂。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和内容给予极高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止身体力行,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诗经》的修辞手段以赋、比、兴为主。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以下为三首《诗经·国风》的注音、注释及译文:
一、周南·卷耳——怀念征人
这是《周南》诗的第三首,描写一位妇女怀念自己远征男人的诗歌。产生年代大约在西周末年至东周初年阶段。社会背景为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侵,各诸侯国战端频仍,兵役频繁。该诗表达了思妇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并由此产生的凝思与幻想。思妇似乎化身为丈夫,不断感受丈夫征战的艰苦旅程。
&&& 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彼周行(h&ng )。
陟(s&)彼崔嵬,我马虺(huǐ)隤(tu&)。我姑酌彼金罍(l&i);维以不永怀(w&i)。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s&)觥(guǎng),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矣。我仆痡(p&)矣,云何盱(yū)矣!
注释:卷耳——野菜名,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丛生,白花,细茎,蔓生,可煮食。寘——扔掉,弃掷。周行——大路或大路旁。陟——登上。虺隤——马疲倦不能登高。罍——酒器。玄黄——马的眼睛花了,不能登高。兕觥——角制酒器。砠——石山带土。瘏——马疲。仆——仆役,这里指旅伴。痡——人病不能旅行。盱——忧叹。
&&& 译文:
卷耳菜,采了又采,采呀,采呀,采不满斜竹筐;一心念着远征人,竹筐丢弃大路旁。
似乎看见我的征人登上高峻的黄土岗。奈何他的马儿力气已用光;姑且斟饮金盏里的苦酒,拂去他无尽的懊丧!
又仿佛看见他登上那山脊高岗,怎奈他的马儿病的眼睛泛黄;
他只能酌饮着角杯里的苦浆,排除自己终日的忧伤!
登上石头峻岭之上,无奈他的马儿已病躺。他的同行旅伴也病的跟不上;他已走投无路,抬头依旧一片凄凉!
二、周南·樛木——歌颂庄稼老者
这是《周南》的第四首诗歌,他歌唱了受人尊重的庄稼老者。全诗对勤劳朴素且快乐的老者反复吟唱,表达了歌者内心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劳动者由衷的赞叹!
&&& 原文:
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乐(l&)只君子,福履绥(x&)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南——南面的山,或南山。樛木——久厉风霜、枝干弯曲的老树木。葛藟——草本植物,叶蔓生,色灰白,子可食,藤长缠绕其他树枝。累——攀缘、缠绕。君子——本诗指勤俭又愉快的老农。福履——幸福多寿。绥——平安。原意为车中绳索。荒——覆盖,盘萦环绕。将——扶助。此处有经常的意思。
&&& 译文:
拳曲的青松,葱郁一片在南山,缕缕的葛藟,向它的枝干攀援。勤俭幸福的老农啊,祝愿您福寿平安!
拳曲的青松,苍郁一片在南山,缕缕的葛藟,向它的枝干缠绵。勤俭欢乐的老农啊,祝愿您福寿常安!
拳曲的青松,郁郁一片在南山,缕缕的葛藟,向它的枝干萦环。勤俭愉快的老农啊,祝愿您福寿永安!
三、周南·螽斯——团结欢乐昌盛的颂歌。
这是《周南》诗的第五首,是一首描写部族或国家团结昌盛的赞歌。作者以螽斯集群飞翔时的壮观景象,来形容国之兴盛。读来令人振奋心魄。
螽(zhōng)斯羽,诜诜(shēn)兮!宜尔子孙,振振(zhēn)兮!
螽斯羽,薨薨(hōng)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jī)兮!宜尔子孙,蛰蜇(zhī)兮!
&&& 注释:
螽斯——昆虫,身体褐色或绿色,触角成丝状,成群飞舞时有欢声雷震特性。羽——大张翅膀飞行。诜诜——群集飞翔如千军万马。宜——宜于,应该,难怪。振振——兴盛,昌盛。薨薨——螽斯群飞时的声音。揖揖——会聚,团结。蛰蛰——众多,这里指兴旺发达。
&&& 译文:
大张褐翼,螽斯群群,如同驾雾腾云!难怪你们的子孙总是繁衍昌盛!
大张绿翼,螽斯群群,如此欢声雷震!难怪你们的子孙,总会绵延长春!
大张翅翼,螽斯群群,如此万众一心!难怪你们的子孙,总是发达昌兴!
四言诗,指通首采用四字句或基本采用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它是古代最早产生的一种诗体,在上古歌谣及西周的《周易》韵语中已经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然偶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但是基本采用四言体。如《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无论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无论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正是四言诗。西汉时,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都还是采用四言体,如《易林》、《讽谏诗》等。
秦汉以后,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但是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钟嵘在其《诗品序》中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此后,四言体佳作更少,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只有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幽愤诗》),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停云》)等。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东汉)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四言诗意深词丽,从古至今吟诵不绝。
唐宋之后,罕见四言诗佳作,但是四言体的檄文、祭文和铭文层出不穷,也可视作四言诗并未灭绝的证明吧。
四言诗《仁山智水帖》赏析:
仁者悦山,智者悦水。(有道德的人喜欢山,有谋略的人喜欢水。)
仁者欲静,智者多搏。(有道德的人欲静修,有谋略的人爱竞争。)
好静者仁,善搏者智。(反之,好静的人有修养,好争的人有谋略。)
仁者无惧,智者多忧。(有道德的人心胸坦荡,智谋太多的反而战战兢兢。)
山荒水恶,仁穷智险。(荒山令人凶狠,恶水诱人冒险。)
山明水秀,仁和智平。(居于青山丽水的人心平气和,但是极易丧失毅力和斗志。)
水困山安,山阻水绕。(水对山、谋对德的冲刷大都是妄费心机,而高山欲阻挡流水、德行欲阻挡谋略也很困难。为了突围,为了自由,流水和人欲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最后没有哪座山体和政体、团体、个体不被它们所腐蚀,即所谓水滴石穿!)
山险有义,水静无情。(高山虽然险峻却有仁义,若不去冒险攀登,它绝不会主动来害你,这是德的尊贵;而水虽然表面平静,却可能深不可测——而且水越深越不易掀起波澜,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不知害死多少轻信的人——这是害人计谋的可怕之处。)
智与仁争,奸巧诡诈。(谋略对付德行时不择手段,所以“臭点子”多的人通过炒作和胡闹,常常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智与智斗,变乱激生。(多谋少德的人,总是互相打得热火朝天——在政坛、商场、职场或家庭,到处可见他们急功近利又歇斯底里的表演。)
仁与智处,不动而威。(有德行的人令其他人景仰,大德行令小智谋折服。)
仁与仁交,永世不亲。(但是有德行的人多数貌似威严或冷淡,而且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喜拉结派、党同伐异,所以最后往往令善于拉帮结伙的小人得惩——所有世间乱象莫不由此。)
山有常形,水无常志。(德行是永远不变的文明准则,像山一样长久,有德行的人不会随波逐流——比如追逐一个又一个短命的潮流、时尚、前卫等。而智谋如水般善变,好处是能够轻易安身立命,至少不会抱着“美德”饿死!)
无仁不立,无智不活。(人没有德行就像大地没有山脉,必将被泛滥的欲望洪水所淹没。而只有德行却缺乏才智,如同大地只有山脉却没有流水,也很难令生物存活。)
以智助仁,以仁训智。(智仅是聪明,即智商;“德”只是好心,即仁爱。有好心没办法只能做点“小小的好事”,有智谋无仁爱必将成为大患!所以智谋、机巧、科学、技术等,必须由道德和哲学加以指导。)
山水共悦,仁智双修。(总之,用道德规划人生方向,防止任意胡为,用智谋获得生活情趣,完成伟大理想。以德驭才,以才襄德,德才兼备,仁智兼得。人生如此,不亦快哉!)
四言诗习作《&&&&&&&&&&&&&&&
————————,———————。
————————,———————。
————————,———————。
————————,———————。
(注:不论优劣,只要敢写,再三修改,未必不成名篇。)
2.4& 楚辞赏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所创立的“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管理宗室),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小人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所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坚决对楚国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他在《离骚(一)》中写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多次记叙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
一般认为,这时的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无道理。楚文化的兴起晚于中原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从中原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更可以看作楚文化的落后。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军事和艺术,楚文化甚至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楚国雄踞南方,虽为中原所轻视的蛮夷之邦,然其文化毕竟来源于周与殷商,楚庄王时势力扩张,问鼎中原,在政治文化上更是大量吸收了北方文化。楚辞文学受到《诗经》的影响,但是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为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不同于北方文学的社会写实,楚辞受南方民族性的影响表达方式热情而浪漫,内容充满宗教色彩。借由对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现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运用。再者,楚国音乐与地方口语皆不同于北方,其作品呈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由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格调高雅的诗歌。有人说《九歌》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更多研究者认为它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另有宗教歌舞、记事之赋、屈原自祭之辞等说法。
《九歌》共十一篇,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余多数篇章,则以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九歌·东皇太一》写道: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qi&]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ti&n],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jiǎn]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 翻译: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 赏析: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ng”,又可读“ch&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已具赛神歌舞剧的雏形,其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其中主唱身份不外三种: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助祭的巫觋。所以《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闻一多曾将《九歌》“悬解”为一出大型歌舞剧。
《九歌》中便有了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当然,男女之情并不能概括《九歌》的全部内容。作为祭歌,它在每一章所祭的对象不同,内容和风格也就有所区别,如《东皇太一》的肃穆,《国殇》的壮烈,《国殇》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是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的战歌。它通过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热烈地赞颂了为国死难的英雄,从中反映了楚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
东汉武帝时,刘向整理、编辑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17篇,定名《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又因屈原作品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后人将“楚辞体”称为“骚体”。
楚辞中的“兮”字不仅是语气助词,还是句中与句尾的韵脚,现代作者如果有兴趣不妨尝试。
楚辞新作《葫芦型的美女》赏析:
细腰欲断兮肥臀高耸,黑心白骨兮追逐名利;
堂皇嬉笑兮大展才情,当面恭维兮转脸天涯。
面如彩画兮小头畸形,可惜种子兮早已挖空!
楚辞习作一《&&&&&&&&&&&&&&&
————————兮,———————。
————————兮,———————。
————————兮,———————。
————————兮,———————。
楚辞习作二《&&&&&&&&&&&&&&&
&&&&&&&&&&
兮&&&&&&&&&&&&&&
————————,———————。
&&&&&&&&&&
兮&&&&&&&&&&&&&&
————————,———————。
&&&&&&&&&&
兮&&&&&&&&&&&&&&
————————,———————。
&&&&&&&&&&
兮&&&&&&&&&&&&&&
————————,———————。
(注:不论优劣,只要敢写,再三修改,未必不成名篇。)
2.5& 乐府赏析与现代乐府、七言诗的创作
乐府,本为自秦代以来由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这些从民间搜集大量诗歌,被后人统称为汉乐府,进而将乐府定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
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唱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在汉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李夫人得幸的原因,正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延年善音乐、歌舞,武帝甚爱之,每作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一天,李延年起舞歌唱这首新创作的《北方有佳人》,汉武帝听罢叹息道:“善!世间真有这样倾城倾国的美人吗?”旁边人马上说,李延年唱的就是自己的妹妹。汉武帝马上召见,果然妙丽善舞,于是收入后宫万分宠幸。一阕短短的歌谣,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也绝无仅有之例。
乐府是配有音乐的唱诗,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有音乐。
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有50余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汉乐府发展出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都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现存两汉乐府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如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
汉乐府《江南》唱道: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歌讲的内容是什么?
时间:夏末秋初
地点:江南荷塘
人物:一群采莲女
&&& 事件:采莲
情境:放松、愉快
江南是采莲的好地方,更何况还有一群天真、欢快的采莲女孩?荷叶大而茂密连成一片,无数小鱼在在莲叶间自由自在的游动、追逐,这种生活和劳动的美景中,多么令人心情愉快呀。
这首小诗,可以理解一人领唱而众人合唱的民歌。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可称为乐府。
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唱道:
&&&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位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项羽,以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和杰出的才能而短暂耀眼,作这首诗时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率部突围,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先秦楚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这种诗体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中间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的句子。楚声也可以演唱四言体诗,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四言诗,他用楚地曲调唱给戚夫人听。
刘邦的《鸿鹄歌》唱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将安所施?
刘邦的《大风歌》又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广阔苍穹,乱云飞渡。
我是这个时代的大英雄,
威望遍及海内,让天下归于一统!
父老乡亲们,我回到了故乡!
可是,我要去哪里寻找镇守四方的勇士呢?
“兮”是语气助词,明显源自楚辞。
不过,用楚声演唱骚体诗,更合乎楚人的情趣。骚体稍加改造,就变成七言句和三言句,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到了东汉末年,建安诗人开始对乐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著名的有:三曹与建安七子等人。经过文人的改造,乐府也趋向于整齐的五言形式。曹丕甚至还写过一首标准的七言古诗《燕歌行》。
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
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的形象。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风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至于《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像,更是各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作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辞为乐府,但不限字数和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加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
潦倒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短短三句诗,犹如一幅画,更是一部“微电影”,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表现、弘扬和歌颂,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诗仙李白的《关山月》写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诗只用六句六十字,犹如一部波澜壮阔、深沉凝重的电影大片,描写了边关将士万里远征、望月怀乡、思念家人的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新乐府的代表人物非白居易莫属。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等50多首诗,编著、命名为《新乐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互为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白居易是贞元十五年(公元798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的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晚年的白居易,特别爱写表现闲适心情的诗,这类诗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很大。有一首闲适的小诗《问刘十九》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酒红炉,红绿相配,在阴沉沉将要下雪的黄昏,一看就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但寂寞无法排遣,于是想找朋友聊聊天。“能饮一无”,能来喝上一杯酒么?这一声问得多么亲切!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颇深,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主要作品包括:《长恨歌》、《琵琶行》、《卖碳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等名篇。
新乐府与古乐府比较起来,具有三个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一是用新题。它改变了建安以来文人袭用古题写作乐府诗的传统,自创新题,便于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现实,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新乐府专门“刺美见(现)事”,即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的问题。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新乐府虽称作“乐府”,并不入乐,但因为它们体现了汉乐府反映现实、讽刺时事的精神,所以又是真正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都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他们的悲惨命运鸣不平的;白居易的《缭绫》、《红线毯》、《重赋》、《轻肥》等,是直接刺责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并从中反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白居易的《宿紫阁山北村》、张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权阶层恶势力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元稹的《夫远征》、张籍的《塞下曲》、王建的《渡辽水》等,是反映边地士兵之苦和反对穷兵黩武的;白居易的《盐商妇》、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是反映当时商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富裕商人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的;白居易的《上阳人》、《井底引银瓶》,张籍的《妾薄命》,王建的《望夫石》、《去妇》等,是同情妇女们不幸遭遇的。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尤其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结果全军覆没。“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诸如此类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又大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它们展示了新乐府运动的实绩。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
总之,汉乐府、尤其唐代新乐府,是最接近现代自由诗的古典诗歌,除了用词造句带有古意,对字数、句式、平仄、韵律等都无要求,很适合爱好古典诗词又不愿受太过限制的诗歌创作者的喜爱。有兴趣的作者不妨多加尝试,所作“现代乐府”也可改成符合古典格律的诗词作品,那时再以五、七律诗或绝句命名。
现代乐府《优游5》赏析:
不堪往事轮下碎(盲目游历),美酒一杯足醉。
(归隐后)再无迎送苦,(心静后)再无喜怒悲。
可登五岳寻道,可下四海捉鳖,无亲无友又如何?
无牵无挂自然老,无纷无扰著文章。
现代乐府《渔汛》赏析:
秋塘夜起皱(微风),高卧盼黎明(静等)。
晨风裂翠水(强风),不屑新网空(耐心)。
凄惨百万鳞(鱼多),(盲目)踊跃追逐来。
空天传人笑(渔夫满意),不顾小鱼哀。
现代乐府《尔我词》赏析:
尔唱我倾听,尔舞我拍手。(场景)
尔得我已失,尔喜我正愁。(表情)
尔去我落泪,尔诈我无悔。(顿悟)
尔心我已知,我意尔不明。(留下分手或报复的伏笔)
现代乐府习作一《&&&&&&&&&&&&&&&
——————————,—————————。
——————————,—————————。
——————————,—————————。
——————————,—————————。
现代乐府习作二《&&&&&&&&&&&&&&&
——————————,—————————。
——————————,—————————。
——————————,—————————。
——————————,—————————。
(注:不论优劣,只要敢写,再三修改,未必不成名篇。)
七言诗,是一种以句式命名的诗体类型,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则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魏晋时期的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不过汉、魏之际的七言诗极少,从南北朝时期至隋代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展并成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七言古诗是魏国皇帝曹丕的《燕歌行》,它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顶真饮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