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能报考食品品尝吗?食品品尝文科生专业就业前景景如何

如何品尝食物,尝出里面的各种味道?
以前我自称是一个吃货,但是我逐渐发现我更像一个“饭桶”——食物在我这里似乎只有两种级别,“不好吃”与“不好吃以外的”。有的时候专门去吃大餐,最后得到的,不过感觉也不过是“好饱”,甚是可惜。以下有几个具体的问题。1. 如何品尝复合味的食物?例如(重庆)火锅,让我来评价火锅,我往往只能说出麻、辣、咸、甜等基本味道来,更多是从菜品的新鲜程度、口感来评价,而不是从味道来评价。火锅有一股香味,或者说一股"火锅味",来自很多材料(醪糟、各种香料、各种中药),但是单独一种根本尝不出;如果尝不出,又为何要添加?另外一个例子,沙拉,我是前几天看了知乎上关于如何做沙拉的帖子才知道,橄榄油+柠檬汁,就能调出类似于balsamic的味道(至少以我弱弱的味觉尝出来是差不多的),但是我觉得那种味道并不是橄榄油和柠檬汁的叠加,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味道。2. 长期食用重口味的食物,是不是真的会影响味觉?3. 口味单一的东西,又该如何品尝?例如日式的冷乌冬,我第一次吃的时候,真的觉得没有味,很淡很淡,只能说爽口。4.那些所谓的美食家,他们品尝味道的能力真的异于常人么?他们是天生的,还是锻炼出来的。
按投票排序
大部分美食家并不是有过人的味觉或嗅觉天赋,而是经过充分地训练(其实就是吃的足够多,足够细)后掌握了很多不同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的味道,因此才能分辨出复合食物中不同的味觉。和品酒有一点点相似,学习品酒中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熟悉葡萄酒中各类不同香气的味道,查了下叫酒鼻子,参考:。当你足够熟悉这些味道,你自然就能分辨的出来。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首先不一定会针对性的去品味每一次吃到的食物,其次,日常用餐的习惯和地域限制了我们了解不同食材和料理的味道。我举个例子,我是北京人,又是半个满人,嗜肉口重,习惯了多油多盐,一直以来就不知道鸡汤有何鲜美之处,一方面由于我吃的东西很少有单纯的用鸡汤做底的,另一方面,我吃的餐厅肯下功夫熬制鸡汤而不是用鸡精的太少了。我太太是上海人,她来北京最不适应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多盐,二是鸡精太多。你看,这里就出现对比了,我完全区分不出来鸡汤和鸡精的区别,我认真的去品尝过,但还是吃不出来,但我太太就完全可以分得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从小是喝着家里做的鸡汤长大的,上海稍微好一点的馆子是必然不敢用鸡精代替鸡汤的,因为食客吃的出来。难道是因为她味觉比我灵敏吗?但这是可以改变的,我后来尝试自己做鸡汤和其他高汤,吃过几次后,味蕾就能记住鸡汤本身的味道了,再去吃外面饭馆的菜,有时也能感觉到这鸡汤怪怪的,这就是训练的结果。调料尤其是香料的分辨其实比食材容易,因为每一味都有很鲜明的特点,略加训练就会分辨出来。你举的那个沙拉汁的例子,很简单,你单独品尝橄榄油,柠檬汁,黑胡椒,盐,一定是能分得出来的。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些味道会融合,但特征不变,用柠檬汁和用醋调味是绝对不一样的,你自己做几次就尝的出来。总的来说,品尝美食无关天赋,更多的是训练和用心体会,自己如果做饭会更快一些,在外面吃饭也可以通过问厨子或者服务员了解不同菜中的用料和味道处理,熟能生巧而已。
因为家里那位的工作是做食品感官评价,所以耳目濡染对品尝这件事稍微懂一些。抛砖引玉期待更加专业的回答。首先澄清几个误区。光有一个好舌头是不够的。 举个例子,你用夹子把你的鼻子夹住然后闭上双眼,同时去品尝可乐和雪碧,你觉得,你可以清晰的分清两者吗?大部分人不是可以的。这是因为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BBC曾经有一个记录片浅显的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观看文化和品味的记忆也会影响你的判断,比如说,一个在从来不吃辣的地方长大的人,是很难对川菜,湖南菜做出客观公正判断的。食材是可以不需要了解的,因为你不是厨师。训练之前,请先完成:菌状乳头密度测定味觉灵敏度测定嗅觉辨别试验实验方法比较复杂,如有条件报名参加一下大公司的食品感官评价,他们会对你进行测量。在对自己有了一个了解以后,你就需要明白在美味的食品都是由、咸、、和组成那么所谓的训练也就是看你能多精确的感受出这几种味道啦。美食与美酒有篇《》但网站贴出来的似乎掉了一部分, 有补充,一点一点做好笔记,就好了。在往后,就深了。
我要摘抄4 hour chef里面的品尝大法啦~!觉得有兴趣请去看原文噢,这本书的中文版叫解构厨艺圣经[],台湾有出版。亚马逊有原版。斜体字是我的评论,其他格式是原文。方括号括起来的是没有正经翻译的名词。身上没带台湾版的(全彩很重),就看Kindle里面的原版打啦。哦对,台湾版的是
送我的( *`ω?)照例!Errors and omissions are my own. Credit for good stuff is Timothy’s entirely. ASSIGNMENT: LEARNING TO "TASTE"如果上帝没把吃吃喝喝搞得这么愉悦,那吃喝该多烦人啊!-伏尔泰注释1: 本书各节的引言确实各种高能。。以后聊到再分享吧。。学习品尝东西的方法多了去了,我觉得就几种确实有用。我觉得应该按照这个顺序来走:注释2: 本章讲的是meta-learning,很有意思,包括学习新语言的技巧什么的。其中几个关键的思想就是解构,排序,重组。首先,像狗一样尝你的食物。然后,真正的解!构!你的食物。注释:解构!还要巧妙利用除了舌头之外的器官品尝。把那些基本的味道分离。注释:解构!尝试奇葩的食物组合。注释:重组!1. 像狗一样尝食物我们来试着这么搞。弄几颗果冻豆来。什么樱桃味的,根汁汽水[Root beer]味儿的,咖啡味的,都行。噢,注意别挑太酸或者太重的味道。合上眼睛,捏上鼻子,一个个吃下去。猜猜每一个分别是啥味道的。如果你喜欢,倒两杯酒,一杯白的一杯红的,也这么搞。注释: 肯定指的是白葡萄酒,倒白酒的滚粗。。这两种方式搞起来其实都挺难的。注释: 喂他指的是普通读者啦大厨们评酒师们轻喷!……有趣的事实:味道[flavor]本身,只有百分之10是用嘴巴尝的,剩下的百分之90是用闻的。味道只有几种,但是气味有很多很多很多种。……回到味道上来:别先狼吞虎咽地吃掉你的食物,先停下来,在碟子里每样东西的上方几英寸地地方,仔细地用鼻子闻。如果想更进一步,稍微张开你的嘴巴。这样鼻后通道[retronasal pathway]可以有所帮助。如果你想的话可以一叉一叉地闻你的食物,但是我觉得脸趴在盘子上闻的方法清楚得多。如果你像我一样鼻子塞或者有鼻窦炎。。可以跟我一样试试陶瓷鼻壶。。就算你不煮东西,吃东西前闻一闻也可以大大地帮助你品尝。2.解!构!你的食物!我小时候会收集漫画书,也许你也会收集棒球卡啊邮票啊之类的。好,现在我们来试着收集各种味道。但是有一个问题,每道菜里面总是有好多味道。所以!我们就要拆解开来。我第一次尝试解构食物是在纽约的ABC厨房[我第一次尝试解构食物是在纽约的ABC厨房[]。看完目录我问服务生,“你过去三天吃的啥午餐呢?”。按照她说的,我选择了几种开胃菜。接着!我让她帮我拿一小点儿,甚至一小片某种奇葩的原料。在吃整道菜前我先尝那一小片原料。她带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八角牛膝草(用在了一道带酸橙和辣椒的扇贝里面。。)鼠尾草(用在了一道酱油和盐炒的鸡肝里面)细叶芹(用在了一道甜菜酸奶色拉里面)………………此处省略一大片5555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每个图片都找了但是没有保存啊5555懒得再去找了每一点儿原料都装在一个小只的圆面包盘里。他们没花多少功夫给我弄来这些原料,但是极大地帮助了我!接着,我分层品尝了每一道菜,这很重要。比如说吧,我吃鸡肝的时候,是这么吃的:先吃鼠尾草(我最想单独体会的滋味)一小抹鸡肝酱鸡肝+一小片面包最后吃整道菜只加盐吃一次,只加胡椒吃一次,两种一起来吃一次(尝食物前千万别直接放盐!)尽管听起来挺多步的,但是只需要一平方英尺的小地方,然后也就花个没两分钟的时间。如果你不能确定某种神秘的味道,就像整道菜带着酱油的时候我尝不出鼠尾草的味道,尽管问服务生吧~他们很乐意服务感兴趣的食客的!注释:我。。。不太信呀。。但是自己做复杂的菜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这么做,分离菜谱中的某样东西。用这种方法解构很像做一道菜的时候按了快进键。很快,我之前吃的那些混合得奇奇怪怪的东西,什么卡西多尼意式焖鸡之类的,在我眼中变成了几样东西的组合。对于每样特定的味道(一般是香料的),我记下一个典型菜。其实我也记不清各种香料各自的味道(比如说我就不能“这是迷迭香的味道!”这样),但是我可以记得典型菜的味道(“噢,迷迭香啊,就想想烤羊排里面的那种味道”)。香菜?越南河粉?噢,那是酸奶油韭菜薯片[sour-cream-and-chive]的味道。丁香?噢,那是圣诞茶[]的味道。依此类推!大部分的味道都能被我成功解构。但是有些很难尝的味道需要特别的技巧。比如说,罗勒[]的味道就需要用舌头以外的器官去品尝。补充: 其实就是平常吃的九层塔,我们南方人会拿来炒蛋吃,很开心呢。3.利用舌头之外的器官品尝有一回在印度加尔各答大酒店[Oberoi Grand]哥顿悟了。那天之前,我去上了孟加拉菜烹饪课。冰茶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特法的为毛我就是分不清记不住那些关键的配料,什么姜黄,豆蔻,小茴香之类的?我让服务生给我每种捏了一点来。。我要解构!但是这行不通啊。哎,真是不开心呢。我干脆就开始查邮件,然后看到了某个研究感觉的研究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研究员的笔记。他们是某某某介绍给我的,之前感觉没用呢。他们的信息中是这么说的:不是所有的味蕾都在舌头上的。有些在口腔顶部,有些在喉咙,甚至在肠子里。这也许表明,我们对味觉的概念应该包括这些感官。阿哈,灵机一动!我开始上网找,找到了更多的东西。小肠里面也有味觉细胞。2006年的研究发现胃里面也有。。也许按照之前我那样做,卷卷香草,闻闻他们,在嘴巴上抹一抹,就像是只用一只耳朵听歌还不开低音炮。也许我不是味盲呢hhhhh~于是我叫服务生来帮我进行第二套计划:要了一杯热茶,和三个空杯子~把想品尝的香料给捏碎捣烂,分开放。这些香料,我往每个被子里都放一点,像之前那样用指头卷卷,闻一闻,舌头尝一尝往每个杯子里倒点热水,转一转。让味道在杯子里蔓延。最后,我每一杯都抿一小口,像品尝美酒一样让茶水在嘴里绕来绕去,甚至(漱口一样地)啜,让茶水与空气充分接触,然后才吞下去。简直超神啦。我第一次真正尝到了这些香料的味道。也许水会稀释那味道,但是我利用了更多的器官来品尝~!就像用立体声的功放啊什么的听,总比单声道的好。变得更清晰啦。如果你在尝一种很难尝的味道,用整个身体去尝吧。舌头只是一部分而已。4. 解构:各种味道[taste],各种感觉[sensation],各种口味[flavor]5. 重构:尝试奇葩的组合,多问“为啥这就能行呢?”…………………未完待续,咬我啊快点赞。。不然懒得更啦。。答主很忙!
1、复合味首先要问自己的是好吃不好吃,这个是直观感受,不要思考太多。舌头能感受到的就是咸甜酸苦鲜麻辣这几味,受体种类很少。一般只用氯化钠的,所以咸味上没有区别,其他离子高了有金属味。甜味没有区别,只有甜度的区分,但不同物质可能在唾液稀释时,有不同的性质造成细微的差别。酸味同甜味,但稀释时的影响更大些。苦味和鲜味无差别。辣是痛感,受体是一个,只有程度上的区别。麻不记得了。更复杂的味道是通过347种嗅觉受体来感受的,组合起来有无数可能。分辨出其中有什么味道和感受到有味道是两个层次。感受到味道丰厚还是单薄,稍微注意一点就可以做到。注意在口腔里多留一下,让香气进入鼻腔。分辨出味道要求你对各种香气很熟悉。印度人多用香料,我见到的印度人都能在复杂的咖喱里吃出各种香料。2、只有辣椒素会杀死辣椒素的受体,也就是只有吃辣的人会更能吃辣,其他味觉都不会受影响。影响味觉的论调都是扯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喜欢吃什么只是因为吃的不够多,常吃重口味会让你难对清淡的欣赏,反之亦然。3、你吃的乌冬面不够好。清淡绝不是单一。4、有一些人是超级味觉者,他们只是阈值低,作用极其有限。反过来有些人的味觉有缺陷这才会有影响。而且说白了皮皮虾的世界多么绚丽或者犬的世界多么芬芳关我屁事啊。美食家品酒师之类,只是对味觉的记忆比较强。这是可以训练的。但这不是重点。关于美食家的文章,可以参考我朋友wuvist的回答
作为一个吃货 勾起了我回答的欲望首先 你要有一条好舌头1.品尝复合食品你首先要了解食材 了解各种食材在不同做法下的味道 火锅并非只有这些基本味道 加了不同的料味道是不一样的 底料的味道也可以尝试判断一下 尝之前先漱漱口2.一个合格的吃货能忍受长期吃重口味的食物吗?3.这种东西你吃的就是一个爽口嘛 了解食材多了自然就会尝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4.其实天生一条好舌头真的很重要 至于那些美食家 西贝货比较多 当然不排除厉害的(或者说可以去新东方锻炼一下??- -脑抽了一下 多谢仁兄提醒 虽然蓝翔现在也培养厨师了 )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专业大三学生,为就业和读研迷茫。未来该怎么办?
就读于帝都某985中垫底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校专业排名数一数二。本人北京人士,成绩中游,能力谈不上,组织活动倒是有一些。因为刚进入大三,得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了。在找实习的时候发现有关的职位待遇简直惨不忍睹,然后又被学软件的朋友的工资深深的刺激到(还没人家零头多)。但是我对食品专业是一片热忱啊,是那种深深的爱。现在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品味美食,因此陷入了认知失调的状态。本身打算去日本读本专业的硕士,日语已经学到N3年底就考N2。本身我的计划是完整的、一步一步的,但是这个突然的对比把我的计划全部打乱,最最基础的问题都被动摇了。一时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读不读研?如果读,读什么专业?是国内读还是国外读?现在我比较看好IT和能源,这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br&================你北我姓昏名割线辣================&br&看到问题有这么多回答着实是吓了我一跳,先向各位诚挚地说声谢谢!而且各种先辈学长同行甚至同班同学都出现了Σ(?д?lll),各种角度各种方向各种经历的回答也给了我不小启发。其实题主我几个月前就下定决心转行了…而且因为我学过十几年计算机(真的不夸张),打算跳进另外一个和CS有关的坑继续扑腾了。我是比较特殊的个例,从小就一路剑走偏锋,当然也有不少技能/知识储备。好多人觉得我铤而走险,我自己倒觉得可能我天生就是不安定的人吧。当然这个也有些客观因素具体就是不表了。至于日语,就当是又学了一门本事吧,所谓技多不压身嘛。&br&还有些题外话,尽管现在我打算离开这一行,但是我从来不后悔读了食品,更不觉得这个专业本身存在内生性的缺陷。每次在饭桌上能和别人深入浅出的聊聊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指导下家人的生活,这感觉真的酷毙了。而且学食品的都是全才,理化生工甚至经管法一个都不落下啊。这么高度交叉的学科真的给人带来的提升是全面的。认真地说,我会持着食品的这些经历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br&虽然我的问题解决了,还是希望大家能继续回答这个问题给像我一样迷茫的人一些方向。谢谢大家了!一緒に頑張れ!&br&================再来一发================&br&前几天和身边的人讨论了下生活中一些事情才发现食品专业真的很有用...&br&比如为啥天气越冷/越热空调越好用、老爹要做蒸汽式酒精炉结构要咋做、同学几个之间讨论下芦荟的抗炎效果到底怎么样、家里冻豆腐怎么才瓷实。就连各种功率负载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都不是所有工科生都能答上来的...感觉食品的工科思维果然不一样。比如计算机怕转基因,生物的不会修水管,在我们面前这都不是事嘿嘿。又扯远了,观察身边人久了就又有新的问题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不打算转行呢...和身边的很多妹子(因为鄙专业的妹子多到像牛毛)说起来,问她们为什么要读研,答案都是前景不好啊。可是在我「个人」看来难道不是读了研套牢套的更死吗?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不转,答曰:我转不了啊。我只是想问为什么转不了呢...我知道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部分读者不适...可是题主我是真的不理解啊
就读于帝都某985中垫底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校专业排名数一数二。本人北京人士,成绩中游,能力谈不上,组织活动倒是有一些。因为刚进入大三,得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了。在找实习的时候发现有关的职位待遇简直惨不忍睹,然后又被学软件的朋友的工资深深的刺激到(还没人家零头多)。但是我对食品专业是一片热忱啊,是那种深深的爱。现在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品味美食,因此陷入了认知失调的状态。本身打算去日本读本专业的硕士,日语已经学到N3年底就考N2。本身我的计划是完整的、一步一步的,但是这个突然的对比把我的计划全部打乱,最最基础的问题都被动摇了。一时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读不读研?如果读,读什么专业?是国内读还是国外读?现在我比较看好IT和能源,这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你北我姓昏名割线辣================看到问题有这么多回答着实是吓了我一跳,先向各位诚挚地说声谢谢!而且各种先辈学长同行甚至同班同学都出现了Σ(?д?lll),各种角度各种方向各种经历的回答也给了我不小启发。其实题主我几个月前就下定决心转行了…而且因为我学过十几年计算机(真的不夸张),打算跳进另外一个和CS有关的坑继续扑腾了。我是比较特殊的个例,从小就一路剑走偏锋,当然也有不少技能/知识储备。好多人觉得我铤而走险,我自己倒觉得可能我天生就是不安定的人吧。当然这个也有些客观因素具体就是不表了。至于日语,就当是又学了一门本事吧,所谓技多不压身嘛。还有些题外话,尽管现在我打算离开这一行,但是我从来不后悔读了食品,更不觉得这个专业本身存在内生性的缺陷。每次在饭桌上能和别人深入浅出的聊聊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指导下家人的生活,这感觉真的酷毙了。而且学食品的都是全才,理化生工甚至经管法一个都不落下啊。这么高度交叉的学科真的给人带来的提升是全面的。认真地说,我会持着食品的这些经历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我的问题解决了,还是希望大家能继续回答这个问题给像我一样迷茫的人一些方向。谢…
按投票排序
看到中农的人纠结这种问题,强烈要求谁邀一个华南理工的或者江南大学的来聊聊!话归正题,本人某21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届生,现找工作&做实验中,来说说我的在找工作和做实验过程中的经历和看法吧。我们院的毕业生的去向,其实也是老三样——找工作,考研&保研和考公务员。因为我在找工作,至今已经面过某利QC,某师傅QC,某鹭生产培训生等一些食品企业,而且也和同学交流过实习经验,所以先说说工作的一些情况。就像大家说的一样,食品专业找对口工作真的很容易越找越灰心,尤其跟其他行业的比比薪资待遇和发展情况之后,很多人都想穿越时空回到填志愿的那天拍死自己。食品专业的对口工作,主要就是分成以下三类:质检,这个包括工厂生产的QA和QC,第三方质检机构(比如SGS什么的),以及各类机场/海关之类的单位。这个的话,待遇低,要倒班,技术含量一般,如果工作环境不好或者运气差可能会经历我同学经历过的在流水线旁站五个小时一直做QC筛查这种事。好处是比起一线生产工,闲暇的时间比较多,如果可以接触检测仪器多熟悉熟悉国标之类的也可以成为一门技术,可以往研发和供应链发展,甚至还可以摸清楚仪器后跳槽去仪器公司做技术客服。(这是我在foodmate上看到的某人经历)生产管理,一开始可能会具体负责某个生产流程吧,说通俗点就是一线工人,没有见到进去就是工程师的。这个一般比质检类要累一点,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或者特殊的工厂(肉厂和水果加工厂好像多少有模块自动化程度低),倒班+流水线工作你懂的,自己去下个讲工厂的纪录片,里面的工人怎么样,进去就可能长时间都处于那种工作状态中。也可以转开发或者供应链,再厉害点学学机械可以去做维护搞工厂管理,能不能当上厂长之类的看个人能不能坚持吧,而厂长或者经理工资有多少这个我就真不清楚了。研发,传统点的就是进食品企业做工艺改良或者配方开发,新一点的可以去做小家电比如电饭煲或者豆浆机的改良,还有的可能会去农林公司做贮藏加工之类的。想做研发的话,有一个研究方向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研发岗都要求硕士学历。研发的工资比起上面两个肯定要高一些,但是高多少主要要看公司,但是也不会特别高,尤其是和其他工科硕士相比。而且食品的研发,需求比生产和质检差很多,和硬件软件等的开发人员相比,不仅仅是工资,连工作机会都是天壤之别,比如食品快消巨头某巢校招管培生,其实主要是招在市场里搏杀的销售管培生和市场管培生,生产方向的需求不大,而且还喜欢招机械自动化方向的学生这种让人忧伤的事情我都不想说了。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千千万万个找工作的化学/生物/精细化学专业的同学的竞争,但是有时候他们能做的岗位我们做不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但是不算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的,姑且称为非主流,比如去安利或者汤臣倍健之类的做营养讲师(虽然我一直觉得就是利用学的那半吊子营养学知识忽悠人的传销……),或者把食品法规和国标学好去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事。当然也可以选择去抢化学/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专业同学们的饭碗,果断的去化学公司和生物公司做实验员或者质检员。然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也应该分开来说一说。其实食品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很多人(比如我)找工作基本完全抛开了自己的专业,惨兮兮的希望凭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HR,但是还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就是没太多做食品行业的。比如我们年级,现在也有跑去当空姐的,还有去步步高卖vivo的,还有去当大区经理助理的,各种工作都是有的。不过从事本专业的人不多,其实也基本上说明了专业本身有点惨。研究生如何呢,就我们院来说的话,其实就业率真的不怎么样,不如本科生,当然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毕竟只是我们一个学校而已代表性不足。就我的面试经历来看,一个是毕业的年龄,比如我去面试某电商公司时,亲眼看到HR问到一个研究生年龄问题时是怎么皱眉头的,尤其是妹子,我们没办法忽视有些HR就是很在意你研究生毕业的年龄是适婚适育年龄这个现实,除非你非常非常优秀,可以无视这种现实。二个是食品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不是导师是天使下凡人品超赞或者根本不管你,基本上天天蹲实验室,蹲完实验室蹲寝室,蹲过每一个春夏秋冬。遇到严格的或者赶项目赚钱的导师,寒暑假也逼着你蹲,以至于没有过多的时间接触社会和参加实习,结果到了毕业社会经历还是白纸一张,但是年纪比同是白纸的本科生还大了三岁,这样找工作的劣势太明显了。但是如果你蹲出了成果,导师人好+喜欢你,带你参加大型行业会议或者推荐工作,那也算是不枉此蹲,这样的结局还是不错的。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只是211而且所在地食品行业不发达的原因,不是导师不介绍工作,就是介绍的工作还是那点钱研究生很多不愿意去……但是也不能忘记说说优点,那就是有课题有论文,进入食品企业或者美的啊苏泊尔啊之类的电饭煲等小家电部门研发岗位比本科生更有优势;经过了长期的科研和查找论文的经历,思维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应该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某些岗位或许有特别的优势也是肯定的。再说说考公务员。食品专业的人,一般都选择报考食品药品监督局、海关和质量监督检疫等包含检验工作的岗位,但是这些岗位一般都很热,而且还有化学/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专业的人想报考,所以我们院的辅导员也是一直组织报考公务员的同学参加讲座并劝他们做两手准备不要只押宝公务员,而且我们院起码五年没有人考上公务员了 = =||最后说说读研的吧。如果读研是为了一个学历,最终还是要找工作,详情请见找工作栏。如果是为了研究,也不一定非要局限于食品专业,比如我们院今年的保研学生,也有去学习化学或者微生物的。其实我个人认为研究生阶段转到化学或者微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食物也是包含在化学和生物下的,我始终认为食品专业基本上是属于化学、微生物和化工的交叉分支(当然食品法规之类的就不提了),研究生阶段从事化学研究,今后转入食品的障碍并不大,我们院很多老师都是纯化学出身,而且进行的科研课题,基本上将食材进行分离纯化后就是在对某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而从食品转化学我觉得就很难了,因为本人暑假以来有幸蹭了好几次化学专业的讲座,比起我们院自己的讲座,说实话感觉研究深度差了很多……想要研究生之后再转入较高的化学研究领域,这个深度可能就会成为非常大的阻碍吧?如果只想学习食品,非常热爱食品专业,我觉得食品还是有很多可以深入的地方啊,比如研究食品腐烂什么的,结合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具体的方向那就很多了,比如食品工程,食品原理,天然产物和添加剂什么的,这个我想学食品的同学也应该有基本的了解了,如果有一个具体的热爱的领域,深入研究我觉得也挺好,就是要能忍受科研中不断重复还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因素不断失败重来的过程,如果不怕这个那真没什么。而出国的话,日本肯定是很好的去处,我们机械设备的老师和发酵工艺的老师都说日本的食品工业自动化程度和规范都不错,而且很多产业和中国相近,比如调味品,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我知道法国的一个大学食品专业很不错,而且好像联合欧洲其他几国的大学和食品安全局有一个全奖phd项目,我院学姐说很不错,而且是受达能和卡夫(现在改了中文名叫亿滋)的赞助和委托,中农作为国内食品专业顶级大学之一应该也有这个项目,想出国可以打听一下的。总之,作为一个应届生,这就是我读过食品专业之后能提供给各位看官的一点关于工作和读研的内容了。当然,由于我学的不用心,也没有培养出很深的科研兴趣,所以不能代表那些极度热爱食品或者利用诸如肠衣之类发家致富的人,只能代表自己和身边一些志不在食品行业的食品专业学生的一些观点。--------------------------------------------------------------------------------------------------------------------------------------------最后单独对题主说吧。既然是刚刚大三,那也应该开始接触专业课和做较多的实验了。其实学习专业课应该可以让你感觉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品尝美食之间的差异才对,咱们食科人品尝美食不用食品感官鉴赏那一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食品的233333。大三在校期间多主动给研究生打下手参与项目,亲身体会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你喜欢的?如果不喜欢,是因为受不了重复的测量和整理数据这种枯燥,还是不喜欢这些研究方向?这种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如果你是真的像说的一样“深深的爱”的话不要因为枯燥就不玩了,也不要因为别人现在钱比你多就放弃,以后又悔不该放弃科研,反正食品科研很长一段时间都拿不到什么大钱啊(匿);如果是自己预估错误及时转变方向也是明智之举,因为应届生将要面对的食品专业找对口工作的现状如上文,我才木有捏造骗人什么的。多尝试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实习才是正途,我现在找工作肠子都悔青了,投什么1号店之类的总是遇到经验很足的然后被刷,申请实习别人一大堆不要应届生的真是愁死我了!!!
我也说说我的经历吧。我本科在浙大食品科学系,食品系在浙大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专业,大概因为我们系人少,一届只有20~40人吧。在食品系变成为提前录取,增加了“不得换专业”这条规矩之前,每届都有很多的食品学生转入例如材料,电气,信息,机械,医学等其他理工科专业。大家转系的理由也无非是不看好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或者当年就是被调剂来了,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现在呢,转电气的小张变成了软件工程师,转医学的小李成为了一名牙医,转机械的小赵成了机械工程师。读食品的小二小三小四们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去了投行,在这几年的互联网大潮下,也有不少人去了互联网公司。当然也有守在食品行业的,有的还在读食品的博士(未来去向不明),还有两三个进入了食品业做研发,我们大家都有好的前程(???)大三的时候,我对未来也十分迷茫。虽然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因为食品业收入普遍处于社会中等偏下水平,所以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转专业读研,我相信当时有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但是临时要转专业的难度也不小,因为食品是一个高度应用的学科,只听说过在化学生物药学农学坑里,甚至还有学化工的人纷纷来投奔食品(这是何苦。。),很少听说食品去读其他理工科的研究生的。其原因自然是,食品本科教学对数学、化学、生物、机械设计等内容的要求不高,编程基础也仅限于一门C语言,所以理科基础薄弱,就不容易在没有额外学习的情况转到上游理工科专业去。当然我也认识从食品转去化学,还有转金融和经济读研的学生。这些人平时成绩就很优秀,为了跨专业读研,最迟是从大三开始就做了很多准备,比如修其他专业的课,参加考试,联系教授,也做了很多研究项目。所以我认为,如果不喜欢这个行业,下定决心要换个的话,大一的学生可以多修课然后在大二转。大三的学生可以多修些课多做点课题,在读研读博的时候转。当然,撇开那些对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很多行业的入职门槛低,比如互联网某些职位(听说的,不是黑。。),就算你没修过什么课,平时多关注行业信息,又或者从大三大四开始找实习,也有利于转行。千万不要盲目地把读食品博士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出口,也千万要在大四之前,想清楚了,凡事早做准备。在知乎某个生物专业就业难的话题下看过一个很触动我的答案,引用在此:"只要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一定能够成功。最怕的就是,不想做研究,偏偏要走研究的路;不想在生物行业,偏偏没有改变的勇气: 想改变,却怕付出行动"。至于食品行业起薪低,那完全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低的行业。质量品控高中生就能做,研发本科就能做,而且研发的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调节一下食材的用量。比较有难度的工艺流程设计、加工机械设计、工厂设计等内容又是食品工程啊,机械,自动化啊等其他专业的专长,食品科学出身的人搞不定。当你眼红某些热门行业起薪高的时候,最好也想想那些行业是不是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也要掂量掂量自己个人的潜力是否能对抗更加激烈的竞争。再或者,想一想自己喜不喜欢频繁地出差,能不能接受对着电脑,无法自拔地掉头发。我呢,虽然不止一次地考虑过为了让收入高一点转专业,但是想了一圈也又找不到其他特别喜欢的事情,也觉得自己的长处不在别的地方(比如数学天赋一般),所以就去了美国继续读我喜欢的食品科学,现在刚进入这个行业工作。我的意见是基于我资历商浅的食品生涯上的,欢迎浸淫食品业多年的前辈来打脸。如果有人对于去美国读食品科学和就业感兴趣的话,请继续往下看↓↓↓下面说美国食品系研究生的申请、学习和就业情况,给想来美国食品行业的同学们参考一下。美国食品系研究生院录取的情况
已经说了不少了,我再补充一些吧。一、申请研究生院要考虑什么?对于食品专业而言,科研型硕士的实用程度要远大于课程性硕士。而申请科研型硕士逃不了的一步就是找导师。留学申请界的主流说法是,本科硕士看学校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博士看导师。其实对于食品专业而言呢,还是看导师比较靠谱。因为美国开设食品专业的学校就那么20多所,每个系的强项还都不一样,这是要如何排名。。比如说UMass作为一所综合排名100+的非牛校,在食品领域却有着数一数二的PhD项目,所以不能因为它排名不高就不去考虑嘛。导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在工业界的人脉给了你更多的就业机会(非常关键),也在于他给你的研究方向决定了你将会掌握的就业技能。如果你要去企业,就可以学一些应用一点的方向,比如乳制品,谷物,饮料,巧克力、发酵啊等等。如果你想攀登科学高峰,那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就不不必赘言了。所以,我的建议是,要以职业目标和个人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学校和导师。学校方面,康奈尔,威斯康星,明尼苏达,penn state,uc davis, uiuc等等都是传统强校。但是无论什么学校都有在某些方向有建树的老师,这些功课是申请时期必须做的。另外,有些学校自带实习的硕士项目也是不错的。插播一句,江南和中农毕业的学生在国外食品系的有名气,因为各个学校的食品系都有你们的人啊,所以申请时候有优势。至于其他学校,浙大南大上交和二三本的学校的在有些学校的食品系教授的眼里是没有区别的。第二部分,在研究生院要怎么学习才能对就业有帮助?在国内读本科的人相对于在美国读本科的人在就业上有一些劣势,一方面是英语普遍没有美本好,另一方面那就是本科学校美国人不认识,在国内参加的比赛、做的项目、参加过的实习和拿的奖学金美国人也是不知何物,所以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于是研究生时候如果有机会应该尽量参加一些学校和IFT组织的活动来丰富简历。但是必须指出的事实是,这类活动的参加者大多数是本科生,研究生把时间都投入在自己的课题上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那么发论文也是一个不错的努力方向。在美国,食品也不是一个热门的行业,行业收入也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低的水平。如果做研发,初级职位的年薪大概在5万到6万美元这个范围。跟it,金融等热门行业自然是不能比。但是也不必把其他行业的待遇想象得太美好。因为食品公司有不少位于大农村,生活成本低,所以对于初级职位而言,到手的钱可能跟某些光鲜行业的职员差不多,过得也算体面啊。但是严峻的现实又是,食品行业的缺口很小,招人少(尤其是研发岗),提供工作签证的企业也很少,所以找工作难度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希望大家随便来美国跳食品这个坑。对非牛人而言,很多时候问题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市场给你的机会太少。反之,如果你的能力很强,那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这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行得通。食品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食品原料公司。比如Givaudan,Sensient这类的香精香料公司,Leprino司,Davisco这类的提供乳制品原料的公司,还有Cargill, Kerry这类的什么原料都生产的跨国大公司。二、终端产品公司。大的有可口可乐、通用磨坊、联合利华,小的有馄饨厂,果汁厂,牛奶厂,鸡肉厂。。。大部分企业都是不提供初级职位给没有美国工作经验的国际学生的,但如果你在应聘企业里做过实习,那录取得可能性就很大了。个人认为以下因素对在美国找食品业工作的贡献排序为:networking &=实习&对口的研究课题&GPA&学校排名。此外英语好是必须的,性格开朗能聊会很加分。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找实习,特别是大公司的实习并非易事。你所在的地理位置,你的交际能力,你的专业方向都会影响找实习的结果。找实习的时候,面试三四轮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最终一个学校还只招一两个人。有些事,要努力,也要随缘。一些小公司的实习倒是可能精简到一轮完事。食品科学学生能找的初级工作职位分为这么几类:一、研发R&D。特点是工作内容有趣不会饿到。给的头衔一般叫food scientist/technologist,还有flavorist,sensoryscientist,chemist, microbiologist等岗位。研究生一般比本科生有优势。二、质量控制QA。工作内容相对于研发无聊一点,责任更重,如果坐上管理层收入不错,但如果一直待在基层那待遇那会比研发差很多。三、法规管理。做办公室,审核营养标签。 个人觉得最适合起步的岗位就是研发了。研发人员可以一路做技术。发展成senior/principle scientist,也可以往管理靠一点,做R&D manager,director甚至VP of R&D。再或者转成销售,technical sales, account manager。当然,和美国人竞争升职也是很有难度的。在国内,待遇最好的企业是玛氏、好时一类的外企,新人的待遇是8K~1万左右,一些大型食品民企的管培生也有7k+的月薪,这个水平并不会比其他行业差。待遇普通的公司,请参考其他答案,月薪3k不也少见。所以如果不考虑创业,去国内的食品外企、大型民企,或者来美国工作,食品人的待遇才不屌丝呢。当然了,去外企/大型民企应聘研发/管培生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行你上。撇开钱途,这个行业给人的幸福感如何呢?我个人喜欢做饭,烘焙,逛超市买零食,觉得做食品研发简直就是把兴趣当做工作,真的是太棒了。平时的工作内容包括调整配方和工艺,和同事讨论食品创意。去超市的时候也会留意有哪些新产品诞生啦,竞争对手又出什么招数啦,然后买一大堆产品回来和大家一边吃一边点评。每天和食品打交道,嘴从来没有闲着。下班时候也能带点公司的产品回家接着吃,或者送邻居,个人感觉很幸福。而且你们不觉得食品科学是一门很接地气的,能轻松和人分享其中奥妙的学科么?每个聚餐的地方都是你体现专业性的舞台。。。比起对常人而言比较阳春白雪的物理、能源、数学和程序,谈谈食品安全和营养,推荐一些好吃的产品或者棒打一些坑爹货,是不是更能打开局面,促进友谊呢?如果你非常热爱食品行业,我个人很鼓励你把它作为终身的兴趣和事业。最后总结:对食品这门学科没兴趣的,快点,该干嘛干嘛转行去。对食品也有兴趣,但对钱的兴趣远大于对食品的兴趣的话,快点,该干嘛干嘛转行到高大上的行业里面去,行业差距客观存在。如果食品就是你喜欢的领域,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你已经步入了这个行业没法调头,那就不要看轻了这个行业。中国食品行业和欧美、日本的差距那么大,发展的空间满格。沉下心来好好钻研,摸清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是怎么运作的,那你一定能收获很多知识经验和乐趣。(然后我们大家都有光明的前程(??ヮ?)?*:???)
第一次答题,很想和后辈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本人硕士也毕业于帝都你所说的那所985高校,同为食品专业,之后来日本读博,现在日本某食品企业工作。
先说日本的食品行业。大手企业有很多,比如三得利、明治、丘比、味之素、朝日啤酒等等,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所。个人感觉在日本搞研发要比国内更像研究。但这里的研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和开个蛋糕店一样偏向于小作坊配方研发的那种,而是大规模的食品工业。就我们公司的研究所而言,商品开发部门负责这种尝试各种配方的新商品开发,但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机理、功能性评价、分析检测、以及如何进行生产线设计实现工业化生产、这种比较偏向工程的研究。分得很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大学的很多专业课知识也能用得到,有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再说待遇。日本各个公司起薪都差不太多,学历之间差别也不大。一般月薪 大学毕业二十二万日元左右,硕士毕业二十五万左右,博士的话二十七万左右,当然公司的规模不同,会有两到三万的差异。(这里所说的是大手企业,但是不分行业)但行业和公司规模不同,年终奖和涨工资的幅度会不同。虽然现在日本经济低迷,但是就我们行业的待遇而言日本还是会比国内高很多。反而国内的IT等行业工资很高和日本差别越来越小。最后说说专业。不管在哪个国家,食品都不是一个热门专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待遇也比较低。如果单说待遇食品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其中的工作也有别的行业说体会不到的乐趣,而且你喜欢呀。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即便有的行业冷门但总需要人去做呀。如果打算来日本求学工作,专业不用担心,因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公司都会耐心的从头开始教你的。语言的话很重要,日语能学多好就学多好。因为日本是春季入学,一般中国留学生10月来,做半年研修生准备入学考试,4月入学。而找工作提前一年找,一般研一十一二月开始,三月左右会拿到offer。若要找工作对日语要求还是蛮高的,但来日后时间有限,所以强烈建议尽可能来之前多在语言上下下功夫。至于楼主怎么判断和选择全在自己,毕竟这是你的人生,别人只能帮你分析一下而已。但我个人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食品这个行业,一起学习努力,有朝一日能为中国的食品业也做点贡献。加油!
以现身说法给大家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也是一进大学就听说本专业就业难的问题,于是开始了各种尝试。我对专业课学习还算认真,大学时间基本也花在学习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什么的也参加不少(因为想让自己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好进入外企500强,后面有讲到)大一辅修了计算机,无奈编程实在玩不转大二放弃了…大三开始考雅思准备出国,后因为个人原因放弃了准备找工作,与前面一位答主一样一心想要进外企的MT。大三下学期翘课在外企做HR的实习。我的失败就在于自认为可以在秋招的时候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进入大企业做MT),而没有注重自己的专业技能(指的是HR方向,我投的都是HR)。虽然简历基本不卡,但走到终面也很难拿到offer。找了一圈下来,发现只能去做销售了-_-|| 我一个女生不能喝酒遂放弃…还有一些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忽悠人的储备干部/管理培训生,建议充分了解工作内容性质再做选择,很多是跟大专高中学历的一起拼,并且要比他们做得比他们好才有希望做管理啊喂(你以为那么好做么→_→)分享一篇关于管理培训生的文 所以总结我的失败经验,如果我能坚持在计算机/人资任何一个领域坚持走下去,多学一点专业知识,参加几个项目实践,会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吧 ╯﹏╰所以,重点来了:早点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像你想像的那么简单做个MBTI霍兰德测试,它需要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结合你的家庭背景(没错,虽然我也不想承认但就是这么回事!)来完成,可以考虑找职业规划师进行专业的咨询,或者至少问问长辈,学长学姐以及你所能接触到的一切资源!还有,早点认识社会,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啊~(关注这个答案的估计你们都了解了) 规划的方向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但,请不要忽视它!(因为我就是忽视了咨询师给我的考公务员这个建议,我自认为我志在外企500强,结果到头来发现公务员还是很不错的也比较适合自己╯﹏╰) 最后,就是找准一个方向发力吧,然后坚持!好了,说了这么多想来投入一点正能量。分享一个食品女生的答案不是说要大家都去做食品科学家(那位答主的志向,我还蛮钦佩的),而是保持努力的状态,早点尝试各种事情,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好,如果在毕业的时候拥有一技之长(营销,人资,运营,数据分析etc.)转行也比较好转,甚至会比本专业的人更让HR感兴趣。与其在迷茫抱怨中虚度时光,不如行动起来提升自己!一辈子那么长,职业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我国内985一所工业大学毕业之后来法国读研,目前在巴黎一家食品私企里实习。营养师,质检,研发这几个方向我不感兴趣,跟我的实习也无关,也无法做评论。我就说下我对做食品设备管理,现场工程师,和生产管理这类方向的感想。在我国内本科和法国这所工程师学校我学的食品工程专业都被归为工学,目标都是培养食品工程师。但是真正到了安装或者生产现场就发现,自己所学的基本用不上,甚至可以说没用。基本的工业食品实现,用不上太多高端的思想,用的基本上都是是个做过菜的就能懂的生活常识(比如加热温度要均匀,不要太高否则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也就是糊,直接接触食品的能源需要经过卫生处理等)。这些就算其他专业的想不到,一说也就都懂了。相反,一打开电控箱的门,第一个蒙圈的就是学食品专业的我(对,我是学渣,可是我真想不起来哪门课教过我们这些),各种阀门,开关控制,轴承,变频器,统统没见过。PLC,电气控制图,啥也不懂。想从最基本的打下手开始吧,角磨机,切割机,弯管器,打孔器统统没用过。电焊氩弧焊等离子切割机傻傻分不清楚。法国这边工程师学位是个倍受尊重的学位,可我在现场根本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什么学位,啥啥都不懂,一样一样跟着跟着工人去学。趁着下班回家上网去一个一个的搜我白天都见过什么阀什么开关,下载模电数电plc电气控制图cad的书来一点点的学。我每天都在想,我在这个专业上学了7年,它到底教给我什么。现在以我亲身经验告诉那些以后想做食品现场工程师,食品设备工程师,食品生产管理等这类方向的正在学食品或者打算学食品的同学:这个专业可能无法教你足够的基础知识让你之后的起点与你的学位相符。趁早转专业或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是正路。
说句比较现实的
大学读什么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跟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以及家庭背景 一朋友人家中美院毕业的还跑去创业经商开酒楼 跟美术有半毛钱关系?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你要想以赚钱为目的 方法多的是 你要不以赚钱为目的 那你学什么都成 CAU还有很多双学位啊 也有其它交换项目啊
学个开心的比什么都强 反正我呆CAU挺开心的 虽然现在毕业后做的事儿跟专业也没啥太大关系
中农的吧,食品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除非你炒鸡热爱做实验,喜欢钻研文献,要不然读研很累。中国现在学食品的太多了,你看公务员的相关岗位报录比。。。。。你懂的。玛氏,卡夫,百事是不错,一年能要几个呢?热爱就继续干,不爱就闪开。老板说,读食品的要有转行的勇气。
食品研三,目前积极转行。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除了印象中毒理学实验课杀过小鼠很刺激,感官评定实验室喝酒很爽,包装学老师很帅等等这类无聊的问题,基本没学到任何实用技能,当然这是我个人学渣造成的。读研误入粮油坑。怎么说呢,这类企业多不多?特别多。待遇怎么样?在我所在的勉强算是二线城市吧,国企研发也才不足3k.起薪低不怕,重点是望不到头。看看各大高校的叫兽们接私活的死嘴脸,就知道企业研发也就差不多是个摆设了。题主说喜欢品鉴美食,可从我读研的经历来看,食品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是小作坊没错,你可以做出很多天然优质的食品供人品尝,但在论文层面,还是要做大量生化类实验,这就与我们说的吃离的很远了(本人是很害怕接触生化实验,所以论文是做工艺,可还是逃不过最后检测的命运。前一阵知乎上致癌物分级的那篇,看得我心惊肉跳,因为好多我们也在用啊)。近期很火的食品博士论文《八角对卤煮食品呈味机理的研究》,额,你想想,这是不是你想做的。我博士师兄本科是贵校葡萄酒专业,他说他的专业课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学习挺好怎么想不明白呢,葡萄酒无论是从种植还是酿造需要的都是是工人,而销售人员比比皆是,培训就好了,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来念这个。(这老师有可能喝大了所以啥都说,不过也算掏心掏肺)最后说我博士师姐,那真真是大学霸,专利已经发好几个了,我仿佛看到研究所,高校,高薪等等等等都在像她招手。所以在食品领域做大牛,你也可以秒杀一大票。最后呢,听从自己的心是肯定没错的。如果真说建议,我告诉你,除了我的博士师姐和被她硬拉来考博的她男朋友,身边同学都说当年考研的自己怎么辣么辣么辣么煞笔。
=。=最近朋友圈被这个问题刷屏了...江南大学食品科学工程专业本科大四狗来答一下。先聊一下高三毕业时候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的考虑,可能也会有一些启发,按优先级排序了:1、在全国最好的食品专业学习,一定可以接触食品领域里最好的企业,可以在这些企业里面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岗位,或许和专业相关性没那么大,只要努力的话一定是可以的。2、食品【听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3、自己化学和生物还可以,不至于学起来太辛苦。4、高考分数一般,无法选择特别好的学校,只能选一般学校的强势专业,所以综合下来选择了江南大学(211)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来自己转行去别的领域了,无锡这个城市对自己找工作、实习其实造成了蛮大的阻碍,这些都是后话了)真正上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之后发现,食品的本科教学即使涉及到专业课程,依旧处在比较表层的状态,也很可能是这个领域太大太深,所以本科只是提供了基础的教学,而真正的分方向学习其实在研究生之后。当然我是学渣咯,你们可以无视这段。----------------------------------------------------------------------------------------好了,题主说的是面对就业和考研很迷茫,相信这个专业的同学大多数都会在考研考公就业上面徘徊蛮久的。我是一个选择做有趣并且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你看前面优先级的2),所以让我来建议,如果你确实喜欢研究食品的某一个领域,我双手双脚赞成。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够忍受硕士甚至博士生活中那些无止尽的实验分析。我在做毕业课题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实验的同时也一直在观察师兄师姐们的生活,那个时候我真的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为自己两年前的选择感到庆幸。如果你能接受那样的生活并且真心喜欢,那相信你可以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过得很开心。至于工作,正如我前面说的,可以在这个领域的企业内选择自己喜欢而和专业相关性没那么大的工作(销售、市场等)(当然食品本科生也没多少专业知识这个大家都承认),身边有在卡夫、雀巢、联合利华、箭牌等500强企业内做综合管理培训生、销售、市场等岗位的朋友,这些岗位其实都很难进,因为本质上像销售这种岗位还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朋友去做销售实习生,他的leader跟她说:“我真的很不喜欢公司又给我一个食品专业的实习生。”当然,我只是说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说到这些500强内岗位的工资,大多可以达到年薪税前10W,我所知最高的offer应该是箭牌的综管17W吧)如果你确定要走这条路,那就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岗位,并且足够努力跟热爱,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可以了。--------------------------------------------------------------------------------------最后聊一下自己,给初入这个专业的同学一些启发。我很坚持毕业后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我又是一个好奇心相对旺盛的人,所以从大一开始就尝试了解各种方向的内容,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东西。我选择两条线同步进行:1、看各个行业的书,广告、管理学、互联网产品、市场营销等等。如果某个行业的书是我所喜欢并且能不停地去看的,说明我真的喜欢。2、大学的社团以及实践,做过宣传部做过外联搞过学生会,玩过新媒体折腾过校媒,弄过app学过房地产...大二的时候下定决心,选择了现在这条产品汪的道路(做产品的面试、简历什么的思路和传统行业真的相差太多,所以当时还是挺冒险的),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公司。这种时候,家里人肯定会跳出来反对说,“哎呀那你这大学四年不能白读了呀,不行不行”这种,当时我的处理办法是先斩后奏,大二自己跑去了北京闯之后才告诉他们,并且最后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他们才安心。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要折腾。多去尝试才能只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咯~最后感谢大学来,一直陪我折腾的小伙伴们,尤其要感谢青梅,感谢曾经在中青508带给我人生转折的那些人 (只找到你一个人,感恩帮我带到哦~~~)
看来这个问题学生党比较多,所以目光可能相对会过分聚焦到点上,这也不为过,因为我个人的求学和选择相对比较丰富,我觉得倒是有挺多可以谈谈的,也愿意分 享一些自己的故事。明天要上班今天先码上,这几天空下来了把文章补完。有兴趣交流的知友可以加我微信:bai7684
备注一下缘由就好,明天见。
————————————————分割线————————————————
日 好了,今天就是明天了,题主说的这个问题,我在那个年龄阶段也有想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涉世未深,见识不广,这是不是对自己说迷茫说困惑的理由,这种矫情的词汇是说给别人听的,对自己,除了自信,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说法了。我不喜欢对别人说教什么,但我告诉你,你连相信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我不觉得你信别人会有多大的用。(这里不要跟我抬自信的扛,抬杠了你就没必要继续往下看了)那接下来,来讲点我自己的故事吧,我家人是做食品领域科研的,所以从小接触这些东西相对会多一些,小时候家人上班的时候我放学或者放假会呆在他们实验室,看看做实验玩儿玩儿实验设备什么的,跳过小学和初中不谈,高中时候开始做科创大赛用活性大豆粉做馒头,大学挑战杯做调料做蛋白搞水解,交换时期做制粉学烘焙,实习搞过保健品和新资源食品,研究生弄了工程,学了散粒体流变还捣鼓了粒子图像测速,研究生以后,博士接到了中美澳做仓储大项目的offer,也收到了General Mills的橄榄枝,但因为女朋友的关系,结束了将近两年半的异国恋,现在回国开始在某国企做市场调研和营销。要说我做这些完全不受家人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我家人对我最大的帮助反而在于从来不在专业上给我什么指导和点拨,也从不带我去见他们圈子里的朋友,俺娘跟我说过一句话“其实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把这事情做成,但是我至少会让你去试一试,对和错你做过你才能明白。”俺娘会陪我看NBA等各种体育节目,也会偷偷在网上看我的解说视频,关注我的微博,听我胡逼瞎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俺爹忙,虽然老爷子他不怎么管我,但偶尔长聊对于我的帮助也不可小觑,这里我不得不说爹这个东西真的有很大的魔力。好了,这中间插这么一段主要是想表达很简单也很重要的一点“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自己去找自己想要什么”,关键在于自己想,别人怎么可能比你更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没错,其实做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和你怎么去做。客观的来说,做食品这一类的轻工业大面上来看是挣不到什么大钱的,但是,你去五百强里看看有多少是做轻工的?做金融做IT是来钱,但是别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他们的那个领域付出的平均强度是食品行业可以比的么?精力和身体上的快速消耗,你愿意承担这些么?更何况食品行业的上层是在做什么你又没看过,你怎么知道不挣钱,20岁刚出头就想年薪百万?别这么中二好不好?做食品我这一路走来自己的感觉是挺轻松的,细节不谈,还是一点“你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自己试,别站在那儿看,纵然听取别人的意见没什么不对,但是,想想小马过河,你还不知道你缺乏的是什么么?看了之前的答案,大多数都很针对食品这个行业,我想这不应该是题主想要的内容,他可能只需要人帮他下定决心跳到别的坑里而已,只是自己少往前走了那么一小步,没关系,看你补充的内容,现在应该已经决定了,既然决定了就去好好做就是,别的也没什么太多的,等几年以后回来看看这个问题能莞尔一笑我想那个时候就释然了。在稍微聊一下行业性质,其实食品行业组成也还是挺复杂的(哪个行业不复杂?),涉及的交叉内容太多,化工材料生物等等等等,都可以来食品行业从业,话说回来,我还就觉得学食品出身的没啥竞争力,因为课程深度比较差,常识性的东西比较浅,很容易入行,我们学生物,我们学化学。我们学工程,我们学机械,但是和正儿八经专业的比比,好像还真的是啥都没学,我研究生修了表面化学,因为底子不好,念起来会觉得有些费劲,这也不是贬低我们这专业,这问题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所以你会看到食品行业里有各种各样背景的人,这都不奇怪。来,我们继续说,说术业有专攻,不假,你觉得别人专业强你就也加把劲儿多学学,多看,多向别人取经,但是你懒,我有什么办法?又说道无形,我不想把这些说成玄学,这个问题的核心我觉得应该是怎么去看问题,那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了。简单的讲,首先看自己有什么资源,你的家庭、社交,你的学术和行业背景等等不一 一罗列;其次看你舍不得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舍不得我女朋友所以放弃了继续读博和留美工作的选择,那你舍不得什么你自己应该很清楚,人切忌贪心,你贪,我有什么办法?然后,“你想要什么?”,对,又回来了,你想在什么行业,你想在什么样的公司,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你想和什么人在一起……其实很简单,所有你遇到的问题都这么想一想,就够了,然后就是去做了,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缺什么就去补什么,关键在于做,而不是干想,明白了么?还没明白?那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这几年低潮的时候,被朋友拉着玩儿三国杀,起初对这个游戏没什么感觉,甚至觉得很无聊,但是玩儿着玩儿着就觉得,既然玩儿了就要玩儿好,我是这样的人,于是我就细细的钻研这个游戏,然后我觉得我玩儿的差不多了,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了,我想把这些东西分享出去,于是我去做了三国杀的解说,然后受到了一些认可,我想11-12年左右玩儿三国杀OL且看解说视频的玩家应该多少都听说过——白水 这个名字,没错就是我。当时,我既不会屏幕录制,也不会视频剪辑和制作,但是后来我会了,从起初有人说我解说嘴里像含着袜子,到不少声控为了声音来看我的视频,再到我遇到我的女朋友,再到现在,那一开始你又怎么会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呢?不去做的话,我也不知道。说穿了说一百遍,还是正视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我承认很多时候人会被别人说的话所动摇,这都没关系,动摇是因为你不了解,迷茫也是因为你不了解,所以,多看看多听多做,别怕错,别怕付出,早上就想说这些吧,有别的的话再聊呗,
摸头 = = 默默祝你成功
转行绝对要趁早,当然我也建议你转行,能转尽量转。我是去年毕业的,因为对食品抱有一线希望去了某企业做研发。很多人不了解研发的工作,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大致流程是这样的:某天,国外旅游回来的老板拿着一件国外的产品回来,大声说,这产品不错,好吃,好看,你们想办法给我做个一模一样的出来。于是研发部的一帮工(ma)程(pi)师(jing)就开始动手了,从原料开始分析,然后调味,上色,做样品,洗锅碗瓢盆……鼓捣了几天后终于做出几个不错的样品了,开心啊,激动啊,拿给老板观摩一下,老板尝了一口,说,这个太硬,那个太软,我要软中带硬,硬软结合的⊙▽⊙,于是继续鼓捣……终于老板满意了,说,我觉得可以投入生产了,生产线就交给你们了!我可是很信任你们啊,哈哈哈哈哈哈!于是工(ma)程(pi)师(jing)们又开始行动了,先选设备,再躲进一个荒山野岭的生产基地里装设备,做中试……出问题了,挨老板批;进度慢了,市场部的电话死命催,我这边可是推广都做出去了,产品怎么还不出来,你们到底在干嘛?废尽心血终于调试好了,可以生产了,得培训工人啊,得做标准啊,要是有点技术的还得去申请个专利啥的,反正一个产品从设想到成型基本工作都归研发部管。熬到年底了,老板总结工作,今年某某项目做的很好,市场部的同志们功劳很大,推广工作很到位,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多少销量,大家鼓掌!于是那帮工(ma)程(pi)师(jing)们含着热泪,满怀欣喜的看着市场部的孙子们一个个屁颠屁颠地上台接过老板手里的一大捆钱,私底下暗暗讨论着什么时候转行……说得稍微有些夸张,只是劝你尽早转掉,早点转仗着应届生的身份可以有更多选择,不然到时候再换工作都要看工作经验,真的很心塞的T_T
我是2014年毕业的,南方某985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开始报专业真的没想那么多,对学校的关注大于专业,再来一次绝对选工商管理。当高考录取结束之后,我就发现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整个大一都很迷茫,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多。后来大二刚开始的时候决定修双学位英语以后多一条路。大二一年过去,那时候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整个人变了不少。大二的暑假去了老家一间水产加工公司实习,进去第一天,里面的工作人员就跟我说能转行就转行吧。那时候心里面已经彻底放弃了食品专业。之后的大三一年学业上尽力就好勉强,我放了大把的力气在课外上实习工作,去广告公司打过杂,也在合资企业当过小leader。同时在这个时期我也越发会打扮自己越成熟,气质越好。大四的时候找工作,拿到4个offer,一个是某电商公司在一线城市,一个是高科技材料公司在一线城市,一个是央企运营商在老家,一个是央企运营商在特区。后来选择了最后。我觉得尽量去接触看自己对专业是否能坚持下去,基本上大二就要最好决定,转行是要准备的,你要有更多的实习经验去告诉别人你是有跨行业工作的本事。在学校组织所谓的小打小闹一般不足以证明能力,接触社会跟没接触过的气场不一样。这就是我的建议
毕业几年,本专业同学的情况,普遍抱怨食品专业不好,看不到希望和前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窘境,值得深思。
食品专业找分工作还是容易的,但是前提是你能忍受低工资,郊区工厂式的工作环境和低学历低层次的的人际圈子,这个专业本身也不喜欢,还倒班,也不喜欢整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而且我大学本身也不是什么好学校,就是一个二本大学,全国排名400以后,一个女孩子做别的专业,无法系统的学过,不做自己专业那就只能找文员,销售,服务员,这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基本也不会有什么上升空间,食品专业毕业同学的的困境并非我自己的圈子的孤立现象,而是整个学习这个专业人的的普遍的困境。 那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宏观层面分析食品专业
相信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一定是用功读书,进好学校,考名牌大学,毕业出来之后,进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者大公司,包括很多同龄人也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正道”。所以,从小成绩好的孩子,读书好的孩子,往往会被周围的人众口称赞,不少孩子生怕别人成绩上超过自己,而偷着学习,好的方法自己藏着,不少成绩好的孩子因为别人成绩不如自己优越感十足,而沾沾自喜。而实际上,这些人并不理解的是,这些人辛辛苦苦一路高考过来,上了大学,甚至上了研究生,这条路是怎么来的,这其实是工业时代精心设计的专业人力生产线,目的是制造出满足工业化生产所需,便于分工的劳动力。(是的,我们都是被这样培育的“工具”)。也即是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机器取代人力,紧接着就是专业分工的生产方式。一条工业链里,每个人如同工具一样重复做着单一环节,为满足这种需求大学里各个专业应运而生,书念不好的,则根本没有资格刚进入这个链条中。只能做一些服务员,工人这些链条最底层,或链条之外的工作。而每个专业的待遇跟自己所处的工业链条的盛衰息息相关。  食品专业的平均待遇普遍低,这是中国大环境下食品工业链条决定的,首先,食品工业基于农业发展的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那么农业发展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石,而中国这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种植科技发展还属于跟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原始阶段,为了确保粮食正常供应来养活中国巨大的人数数量,国家压低粮价,牺牲农民利益,来补贴工业,形成城市工业对乡下农业剥削的剪刀差,也造成了过去几十年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远远高于农村人的生活质量,使得大多数农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之中的事实。  如果农业发展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基于农业发展副产品的食品工业又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农业是皮,那食品工业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从事基石产业的农业生产的人都贫困交加的话,那么从作为农业衍生品的食品轻工业的从业人员的待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国家投资更倾向于汽车,机械,钢铁,石油,建筑,铁路等重工业,对于食品加工工业没有投资倾向也没有扶植兴趣,看看现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就知道了,那么食品工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只能依赖民间私营企业去挑起这个担子,以中国这种从1978年才全面开放经济建并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国家,私有制经济还不发达,私人民营企业家还未完全崛起,私人经济还没能能力挑起发展包括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发展的重担,也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等待食品专业毕业生,所以最终造成食品专业领域的平均待遇过低的状况。 第二,下面从微观层面分析。  上面解释了食品专业平均待遇低以及为什么低,那么这个行业有没有薪水高的呢,也有,一个男生,硕士毕业三年,工资9000,接近上万,热爱和瓶瓶罐罐打交道,热爱实验室,能够潜心研究看专业书的,别人下班了,他还不愿意离开实验室,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诚挚,对专业的专注和敬业,让人肃然起敬。  自己报专业就是从就业薪水考虑的,觉得理工类好找工作,但是真正学习却发现根本不喜欢本专业,相反对社会,,人文兴趣浓厚,结果痛苦四年,,其实我们面临的职业瓶颈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遇到的问题,反映了食品专业,以及很多其他专业人的对人生,职业的误区,也反映了整个教育的悲哀和几代人的悲剧,从小就没把自己的特长开发出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个地方,实际上,待遇再好的专业,如果你没兴趣,到最后走下去都是很痛苦的,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专业,每个行业都有牛人和庸人,说平均待遇其实没用,因为方差太大,以后是精英的时代,天才的时代,而精英是需要兴趣支撑的,那么从这个角度,谈论这个专业的平均待遇就毫无意义了。
恩。。。看来很多孩子也迷路在路上下午不是太忙,接着来写,这真的是我来知乎第一次这样答题。看到下面评论区有人说食品是个朝阳产业,不太敢苟同,我以前认为民以食为天,所以食品绝对不会死掉,但也就是因为食品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的,大家是不可能在里面获得暴利的,当然,除开采用一些非常手段。这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虽然不干这行了,但是一直在持续关注。先说说牛奶,持续了不知道多久,但从三聚氰胺开始爆炸性爆发,奶农良莠不齐,奶质问题大,添东西呗,我从来不屑叫这些东西添加剂,我们需要的添加剂,是健康地,为了改良口感,食品品质或者保质期的,其他的,并不能叫食品添加剂,奶业不赚钱,应该说不能好好赚钱,一桶牛奶的价格还比不上一桶饮料的价格,没有利润,让人怎么有动力继续下去,两条路,一条就是非法添加,让牛奶合格,一条就是不做了,不然你让人家砸锅卖铁么;接着的是食用油,上大学那会,院长大人就说了,大豆这种作物,是经济命脉作物,当时就是进口>自产,为什么要进口?人家机械农业化规模种植,加上转基因,人家大豆比我们东北大豆亩产量高,虫害少出油量高,还便宜,你让种大豆的怎么活;现在的各种肉,各种调味料我就不继续扒下去了,总得就是一句话,大环境很差,大家没法从中盈利,看看每年最冷门的几个行业,食品总能拔得头筹,即使我们可以做科研,即使我们能做生产高管,我们没法改变这个行业被限制被把控的根本,你想拿高薪,很难!各位别怪我现实,还是拿个小梗来聊这个事情,去超市买东西,一个高档大气或者是小清新文艺的外包装,远比这个东西是否好吃这件事更加吸引人,每次我都跟我学设计的妹妹开玩笑,你猜这个饼干收四块,几块给做食品的,几块给设计包装的。细想想,事实不就是这样吗,除了那些老牌企业,你的工艺再好,原料再好,成品再好,比不过做包装设计做个好包装,搞营销策划的做个好的销售方案更能让这个产品热销,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美食销声匿迹,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承下去,这都是学和泪凝集而成的经验!上述这些直接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地位,这个行业的利润,所以,我这样算不算回答了题主的问题。再回到我身上,出了这个行业之后,我做了两年的IT培训,算是业内比较有名但名声不太好的吧,具体就不透露了,学了很多新的东西,虽然不是做的专业性的,但是,我也深刻认识到了IT这个行业的“有利可图”。虽然现在也不见得是混的多好,但起码,比我原来留在自己的行业要好的多。给题主几点中肯建议:1、虽然没出过国,但身边也有同学后面出国留学了,但很多都换了行业,除非你真有这个恒心,想要做科研,那去国外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2、仔细考量清楚,你对食品这个行业的热爱是否超过你对金钱或者其他东西的追求,衡量好了如果没有那么深爱,不妨考虑考虑你喜欢的其他行业;3、千万不要觉得舍不得,觉得自己已经投入了四年的学习时间进去了,就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非得争个结果,告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4、重新开始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只要你肯下功夫,你的天地马上就会出现。以上,仅以此共勉,所有的食品人们加油!================想要继续写下去的分割线===================================含着泪爬过来给题主回答。女汉子一枚,不幸就是楼上大家口里说的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10届毕业的学生,当年还因自己的分数和独特眼光能找到自己能上这个国内数一数二的专业感到自豪。首先回顾一下当时选择这条不归路的历史背景和想法,当时分数578(如果没记错的话,理科分数线540),当时没敢填省内,大家都扎了堆,那年的省外很多好大学分数线都很低(我爸妈现在说道我工作的事都还在念叨当年要是报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什么的就能进该多好),我高中语数外都很平,最喜欢生物和化学,差点就没去报了应用化学,现在想想都后怕,舅舅是个医生,当时极力劝说我去学医(现在依然觉得这条路不适合我),妈妈想让我读师范,出来当老师(现在羡慕老师的寒暑假羡慕的要死,依然不为所动),我就说了一句不管是什么行业或者是以后怎么发展,大家总不能不吃饭吧,必须要吃饭啊,民以食为天,所以自己很认真且执着的选择了江南大学的食品专业。PS:当年我同桌已男孩子,考了600+,报了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专业,我当时还很不理解,这是个什么专业,以后出去要给人装网线么,现在人本校读研出来进了电信,呵呵~然后就欢乐的去了学校,说实话,刚大一大二的时候确实老有种睡不醒的感觉,基础课的成绩一直都是中等,没想着拿什么奖学金之类的,一直也在想着除了专业,也要提高自己做点其他事情的能力,兼职,进学生会一样也没落下,并且因此也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提高,直到大三大四,开始接触专业课程,才觉得灵魂被唤醒,是的,你们没有看错,是被唤醒,因为专业课都是我的爱啊,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谷物科学,毒理学,这才是我想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该学习的东西啊,立马开始奋发图强,很认真的学习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大三开始进太子奶实习半个月,那是实打实的跟着质控在生产线学习了半个月,开始有点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残酷,但当时脑子死啊,觉得大型机械化啊,这就是我以后要发展的广阔天地啊,看着各种包装的乳饮料排着队从生产线上出来,我是有多兴奋啊,看到没,他们排着队走向餐桌,以后我认识的人都能吃到/喝到经过我手的东西啊~紧接着就开始进实验室了,跟着师兄帮忙做提取(我被分到天然药食方向),天天跟着洗锥形瓶,做真空蒸馏,跑柱子,还觉得很乐呵,感觉自己接触到了食科的理论部分了,甚至萌生了考研的想法,而且因为江南大学在行业里的老大地位,我们有许多学校都没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艺实验室,烘焙实验室等等,基本就是类似于小型研发中心和工厂,当时很多人提出的感觉在大学里边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感受,我是一点都没有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实践,甚至是去工厂参观,实习,由学校老师带领着我们走在哪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直到。。。直到一大波招聘企业来我们学校做校园招聘和宣讲。这也是专业顶尖学校的一大优势,那就是基本上只要是食品巨头做宣讲和招聘,第一站都是来我们学校,很早,基本上都是大四那年九月就开始了,恩。。。比如说百威英博,雀巢,中粮,百事,国民淀粉,宝洁,联合利华等等我们听说过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企业,都来兜了一圈,也不是每家都招了人走,但是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自豪,特别自豪,不管自己能否接到二面甚至三面通知,都觉得我们学校真NB。面试的时候我们也卯足了劲,而且当时也是脑子拧不过来,就想搞生产,当然具体情况就是,当时就几个岗位能适合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去做。研发,本科生做不了(其实后来有室友读了研,去了21cake做研发,发现也不过就是在实验室里边尝和试各种原料添加剂,至于工资。。。虽然没问,现在两年吧,估计没过7K,我们班长读完研进了百事在上海做生产也就8-9K);生产,要日夜倒班,基本招聘都会说要男生不要女生,而且是宁愿要一个挂了科四季都没过的男生,却不要一个成绩还算优秀六级都过了的女生;质控(QC),也是需要日夜倒班并且在生产线上,还是要男生;质检(QA),这才是我们食科和食质女生的唯一出路。食质做什么?做实验。就抽检,检测基本指标,不管是你做的是什么食品,最后你都可以直接从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做过的实验中抽象出来你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日复一日的做这间事。当时是对自己多狠,就想进生产,倒班怎么啦,我也行,生产线条件差怎么啦,我能忍,工人们素质低没法好好沟通交流怎么啦,我低头还不行吗,可是。。。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没人要!记得当时还为着工作的事情闹过一个笑话,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是中粮啤酒江阴事业部过来招聘,HR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艰难的爬过一面和二面,当时我们宿舍就属我二面收到的最多了,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了,自己感觉表现的也很不错,当然,HR直接给我说了结果,我们这个岗位想找个男孩子,记得那天晚上我洗过澡从浴室回来拿着手机给我哥哥打电话,边打边哭,凭什么女生就不能获得跟男生一样多的机会,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好傻,去过我们学校的人肯定知道,江大啥都不多,就水多,走在护校河边,有个男孩子注意了我好久,看我边哭边沿着河边走,估计他肯定会怕我想不开吧。。。其实想在再想想,理解了一句话:这个社会给了更多的机会给男人,同时他们也背负了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对学食品的男人而言,你们所背负的东西更多,更沉重!当时选择了湖北来招聘的一个乳制品企业,说白了,就是一个民营作坊,规模就500人+,就冲着想回家,离家近,而且小地方也许做研发更容易进,然后就在这山角落里,贡献了我最为宝贵的一年半。就想说说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收获吧:首先,那个时候很不清醒,没有正视自己的强项和弱势,其次,脑子太死,觉得只有做技术才能不辜负在江大学的东西,再次,即使是坚持这条路,也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我觉得虽然是走了弯路,但我终于证明,用事实告诉了自己,这条路不好走,不管是以后的发展还是薪资待遇,永远都满足不了我的期望。虽然不知道对的是什么,但起码,我知道什么是错的了!!!暂时更到这吧,觉得都写心路历程去了,其实是想告诉题主,这个行业,我爱它的本身,却恨这样的大环境,如果再重来,也许。。。也许我会重新选择的,而且很大可能是IT!
我是食品专业的,已经毕业很多年了!刚毕业前几年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是随便找了一份工作就做着,换了很多工作都跟食品不相关!三年前我开始创业才发现,学食品太他妈的有用了,如果大家换个思路考虑创业的话选择真的非常多,而且启动资金可以很小!你们看看网上那些做酸奶的,做蛋糕的,没有理论基础在家瞎捣鼓就敢出来唬人,写点漏洞百出的文章就变专家受人追捧赚到钱了!如果我们这一行真的懂理论的人来创业,我觉得优势会非常大!因为我已经赚到钱了~现在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你们迷茫,不知道方向~如果你打算创业,我的建议是不要埋头苦学,花点时间到外面多看,多吃,包括去国外~到时候你自然心中就有想法了~我的那些同学一开始就去食品相关公司上班的,大部分发展我觉得都一般!
虽说一行有一行的苦,食品绝逼是个坑,哈哈!IT 和能源,我个人选能源,虽然完全不知道前途和发展~正好看到一个关于生物学的,跟食品是难兄难弟。-----------------------------------------------------------以下内容为转载--------------------------------------------------跟其他理工科相比,生物缺乏数学训练,“干货”比较少。理论物理、纯数也是比较难找到对口工作的专业,但是人家数学能力过硬啊,以后转个金融、CS完全不成问题。生物呢?呵呵,学完四年,怕是数学能力还不如高三时期了吧~你每天在干什么呢?梳理繁杂的知识,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最后到底学了什么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跟文科专业相比,生物太忙,严重缺乏实习时间。中文系算是难就业的吧?但人家敢在大三下拿出整个学期给学生出去实习。生物系的可能么?一周两个大实验,2学分八节课,从早干到晚,还要写大量实验报告。生化、细胞、遗传、有化、分化,门门都不是好过的,不挂科都很吃力了,你还想一周出去实习三天?做梦吧你。对了,一般来说在大二大三时你会跟风进实验室,从此以后就和自由告别吧~想出去旅游一周?生病了想休息几天?细胞和小鼠可不会等你。要在社会上混,要么掌握一门实际的技术,要么具备很强的“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很遗憾,学完四年生物,你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既不能做技术工作,甚至连不限专业的工作,也竞争不过简历上写满实习经历的文科生。怎么办呢?继续读研究生,然后将来继续读博吧。奉劝不幸入坑,想要跳坑的本科生,上课之余,少做实验,多找实习。其实要是学校好,本科毕业找一份好工作不难,我们系也有不少去五百强的学长学姐,我们这一级有个同学去了BCG。千万别像我们实验室很多师兄师姐那样,只知道漫无目的,按部就班地死读书,直到研究生阶段,还一点实习经历都没有……甚至连恋爱经历都没有。唉。当然,要是真心热爱科研,在实验室觉得快乐,请努力走下去。通往成功的路都是漫长艰辛的,与你同行的人不断放弃,你会越来越孤独,但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更多风景。我们系也有未成年就发了Science二作的科研小天才;也有非常喜欢植物,认识上千种植物,说起植物就像谈论自己朋友一样兴奋、滔滔不绝的学长。我相信他们将来不用担心前途。正是见识了这些科研人,我发现自己对生物学研究并不是真爱。假装热爱比掩饰厌恶还要难。谈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的人,就像浑身都在发光,让外行的人也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所以说,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欢生物,适不适合生物学研究。决定了工作,就果断一点,放弃你在这门专业上的沉没资本,好好找工作,哪怕是和生物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决定了走科研道路,就心无旁骛地走下去,不要像有些人一样快三十了又后悔。人有时候要果决一点。说点题外话:我大四的时候拿到了美帝某牛校phd的offer,但我最终还是狠狠心放弃了。为何要浪费宝贵的生命,在既不喜欢、又看不到前路的专业上?我打工一年养活自己,一边准备考研,最后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有时候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很多人的痛苦源于他们不敢对自己下狠心,什么都不敢放弃,也不敢在困境中反抗。我经常上mitbbs去看那些比我年长、而永远在纠结痛苦之中的生物千老,警醒自己将来不要变成那样。也希望所有生物系的学弟学妹不要变成那样可悲的大人。----------------------------------------------------------------------------------------------============上述文章是转载的,原本作者也是回答了类似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不错,拷贝过来给大家看看。
分享一点我的看法吧,有些零零碎碎不成体系。虽然我的本科也是在美国念的所以情况些许不同,但是刚刚开始念grad school也有接触一些中国读本科现在grad school在美国读同学,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1. 有research经历。有paper当然最好,没有的话一定结合想要申请的prof的research强调自己之前做research学到的技能。自己跟的老师在某一领域名声比较大,或者曾经在你想申请的学校里做过visiting scholar都是加分项。2. 有在国外exchange/transfer经历。本科的时候就有上海交大浙大中农大的的2+2学生,现在念的学校也有从浙大江南来的各种X+X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在申请时比较有优势。不过在欧洲做过exchange也不错。3.较高GRE/TOFEL成绩。不得不说美国食品grad school申请非常激烈, GT基本上是筛选中国学生的第一项。现在食品这方向确实grad school比较难申,但是grad school对于学食品的人的职业发展真的是有百利无一害。之前在中国美国一共做过4个实习也体验了和食品相关不同职责的工作,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确实是研发这一块,而相对较好较大的食品公司研发部门在招人的时候也偏好有grad school经历的人。无论grad school在美国中国日本荷兰英国新西兰读如果想要在国内工作的话都是加分项。国内工作的话结合长辈的经历感觉 美企&欧企 &日韩企=大型国企& 台企=大型私企&小型私企& 研究院当然走教职路线和创业不在讨论范围内。好的企业研发大多在江浙沪,零星有在北京的。和楼主一样作为帝都人民深表痛苦。如果想在北美工作的话确实比较challenging,比较大的食品公司现在招国际学生的基本只有PepsiCo和General Mills, 竞争也比较激烈。小一点的公司也有一些工作机会,但要自己慢慢找。当然想找到好工作一切前提是英语大概可以和美国人竞争,有比较强的实习,比赛和research经历。当然一切都是取决于有多喜爱食品行业并愿不愿意为这个行业努力了。如果不喜欢真的尽早撤,毕竟跟IT金融能源比不是条特别好走的路。
说到底了感觉就是学食品的好不容易上个985 211什么的,付出了那么多,最终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地位上还是其他方面收获到的,都不及一个平均水平,或者处在一个中下水平。这样一来总有种不值不甘心的感觉。我们想有好工作,想有高工资,想有幸福家庭,想养得起自己的孩子,照顾得了长辈,想有健康的身体。。。但在现如今的环境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有所选择,你不能全部得到,你只能排排序,看看你最想要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幸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给自己的选择一个理由,给自己一个单纯的信念。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改变的力量。就如相较食品的质量和品质而言,更多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可能更注重包装和价格,作为一个食品人是不是应该通过你的力量或者说你们的力量去带动和改变身边的人,如果学食品的都在不断的转行,都对自己的行业没有什么信心,又如何让别人相信,又如何能改变环境呢? 隔行如隔山,要发声别人才会听见。啊呀好像扯远了,一家之言,求不喷。楼主若是太迷茫,太纠结,不如去吃点甜食,据说心情会变好哒!哈哈哈~有时候不去管痛苦的苏格拉底做只快乐的猪yy在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动画故事里也不错啦~
卧槽还好我转到了国际学院 要不然就是你直系学妹了 ......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科生报考军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