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传奇家用意句话,什么形容

  楼主好文!但更新得有点慢啊!
  顶  
  第一次来煮酒论史,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读历史题材的帖子,LZ写的太好了,一口气看完,步入煎熬的等待中!LZ加油!  
  回复第521楼(作者:@xl206206 于
19:21)  地主阶级不代表落后:  地主们青少年时期大都受过严格的教育,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读……  ==========  叹…  
  看到:一本不行走二本,二本不行走三本,三本不行走专科,专科不行?还有…偷笑了  
  顶!顶!顶!顶!  
  来看看哟  
  留级号  
  Mark  
  支持一个
  作者:碎念叨叨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01:10:11   回复第594楼,@匪且  楼主:@附壤 时间: 21:45:34   到了乾隆时期,“黏杆处”的特务用途渐渐废弛了,开始更多地转向“黏杆捕蝉”的本职工作。此时,黏杆处的侍卫减少到了10个人,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乾隆出行的时候,服侍在皇帝乘舆的左右,负责扶轿、擎伞盖、打灯笼的工作,而当乾隆出去巡狩时,这些人还要负责捕鱼、罟雀的事情。   自然,这也是和珅入职“黏杆处”主要从事的工作。   ----------------------------------------------------------------------------   为何是10人?基本上10人很难应付得来这几项工作。毕竟皇帝白天晚上都可能行动,侍卫至少是轮值的。   有相关乾隆四十年尚虞备用处的记载:由三旗大门侍卫内挑取二等侍卫四员,作为尚虞备用处侍卫班长之缺,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各十五员,...  --------------------------  我以为是乾隆年间此机构已不复当日辉煌,编制当然还是按照建立之时而记载的,但人员已经不再补全了。就如当今一些清水衙门编制是在那,但人员却永远是不足够的。兄台以为然否?  ---------------------------------------------------------------------------  此记载是乾隆四十年的议案。  另外,关于“黏杆处”是特务机构的说法,多半出自野史小说之类,做不得准。
  @碎念叨叨
  本人更新的确慢,多谢大家理解,明天晚上一定多更新一些,还有一些留言明天一块回复,这一段是比较精彩的一段,我得好好构思一下~
  回复第611楼,@匪且  作者:碎念叨叨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01:10:11   回复第594楼,@匪且   楼主:@附壤 时间: 21:45:34   到了乾隆时期,“黏杆处”的特务用途渐渐废弛了,开始更多地转向“黏杆捕蝉”的本职工作。此时,黏杆处的侍卫减少到了10个人,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乾隆出行的时候,服侍在皇帝乘舆的左右,负责扶轿、擎伞盖、打灯笼的工作,而当乾隆出去巡狩时,这些人还要负责捕鱼、罟雀的事情。   自然,这也是和珅入职“黏杆处”主要从事的工作。   ----------------------------------------------------------------------------   为何是10人?基本上10人很难应付得来这几项工作。毕竟皇帝白天晚上都可能行...  --------------------------  野史虽有夸大之嫌,却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每位皇帝大多都会有自己的近卫军,如东西场,御林军,羽林卫等。记载出之乾隆中期,应该可信,若只是扑虫太监们即可做了何必多设一个机构,我想应该是有其他用处的  
  今儿又不更新了...
  单位和工作内容都介绍完了,下面说一说和珅的职称:三等侍卫。  前面曾有人提到,和珅曾经做过大内侍卫。的确,三等侍卫已经可以算作大内侍卫了,不过不要被武侠小说中对大内侍卫的描写所蒙蔽。  对于经常出入皇帝身边的大内侍卫,武功当然都要会一点了,但绝不是那种飞檐走壁、隔山打牛的“武林高手”,这里所说的武功,也不是《九阳神功》等等“神功”,而是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摔跤之类的技能,就像康熙智擒鳌拜的时候,面对鳌拜这个“武艺高强”的武将,康熙的那些小伙伴们也是用的一招经典的武林神功:摔跤。(满族称为布库)  对和珅来说,在咸安宫官学的时候,就有习武的课程,而且还是必修课,游牧的少数民族都有尚武的传统,所以,和珅进入大内侍卫的圈子,也不能说明和珅“武艺”多么高强,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和珅的政治出身好(满族),长相好(这个也很关键),和有个岳父叫英廉。  还有一条:和珅担当的,是“三等”侍卫。有了三等,就有一等二等,这还不算,据记载,当时清朝侍卫处的编制:一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60人,所以,大内侍卫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而和珅的地位,是这个群体中比较低下的那一部分。  地位虽然比起同行们不算高,做的工作也是给皇帝抬轿子、撑伞盖、捕鱼等等苦累差使,但既然是给皇帝服务,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同现在的一些领导,身边的秘书、司机等等,往往后来都会得到重用,个中的原因,更主要是这些人同领导接触的时间比较长,领导发现他们优点的机会也更多。  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努力,还有比机会更重要的吗?  同样,和珅所在的侍卫圈子,也是一个频频接触领导的肥差,而且是全中国最大的领导。另一方面,清朝皇帝也很重视身边侍卫的提拔,因为这些侍卫大多是从八旗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自己人”当然要重用了。  和珅的砥砺求学,和珅的“野心”,再也没有比这份工作更适合和珅施展抱负了,而和珅也的确明白这份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有和珅亲笔诗为证:  纵马凌云志,  弯刀向月看,  莫嗟行役苦,  时接圣人欢。
  恩,很喜欢后面两句,可以作为实用主义的一个注脚了  
  时接圣人欢------屁虫。   呵呵
  楼主写的很好,楼主加油,每次多更新一些
  例行来頂一个,45秒。。。。  
  撸主,快更新  
  两天了呢,稍微更新一点吧  
  记号  
  记号,加油楼主!
  第六章.叩开了权力之门。25岁,乾隆四十年,1775年。  黏杆处三等侍卫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闲的,只有在皇帝出行的时候,和珅才有“工作”可做,而皇帝并非天天出行。  在没有工作的空闲时间中,很难想象和珅会同自己的那些同事们一样,安于作为一名“大内侍卫”的现状,因为每一个在皇帝身边的人都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否则他也不大可能在皇帝身边工作太久,而破解“伴君如伴虎”魔咒的不二法宝,可以归结成八个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如同乾隆身边绝大多数侍卫,整日唯唯诺诺,对他们来说,做了皇帝的侍卫,人生已无他求。  然而和珅不同,如果说小时候受尽人情冷暖,有些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对准了乾隆皇帝,那么现在的和珅,已经能够触碰曾经的遥不可及,曾经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的乾隆皇帝,如今“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乾隆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和珅都能看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和珅看在了心里。  了解乾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当乾隆出行时,在旁边抬轿撑伞的和珅可以了解最真实的乾隆,当乾隆不出行时,空闲的和珅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继续研究乾隆的诗词书法,总之,这段时期的和珅,就像一个谨慎的猎手,绝对细心、绝对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猎物,他不能有丝毫大意,更不能有丝毫差池,因为他要猎取的,是乾隆皇帝。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和珅的确足够谨慎,因为他在乾隆的身边,足足蛰伏了三年的时间,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珅对乾隆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当了解足够深入后,和珅要出手了!所差的,只是一个机会。  机会,也会分外垂青一个有准备的人。
  @匪且 592楼
22:31:44  为何是10人?基本上10人很难应付得来这几项工作。毕竟皇帝白天晚上都可能行动,侍卫至少是轮值的。  有相关乾隆四十年尚虞备用处的记载:由三旗大门侍卫内挑取二等侍卫四员,作为尚虞备用处侍卫班长之缺,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各十五员,在尚虞备用处当差,共定为三十四缺,仍入大门侍卫额数。  和绅正好也在乾隆四十年发迹。  另清史关于此机构设置的介绍:管理大臣无员限(王、公、额驸、满蒙大臣内特简);粘......  -----------------------------  多谢这位朋友指正,黏杆处是为皇帝出行服务的,但为皇帝出行服务的不止黏杆处一个,所以侍卫数量不算多。另外黏杆处具体人员配置,我的确没有详查,只是随意引用了一本书上的介绍,以后这些细节地方一定多多注意~
  @碎念叨叨 614楼
00:35:19  野史虽有夸大之嫌,却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每位皇帝大多都会有自己的近卫军,如东西场,御林军,羽林卫等。记载出之乾隆中期,应该可信,若只是扑虫太监们即可做了何必多设一个机构,我想应该是有其他用处的  -----------------------------  多谢碎念兄一如既往支持~的确正史虽然比较权威,但要是单靠正史写一本和珅传,绝对写不出来,当然,黏杆处这一段介绍我也是过于草率了,以后要更加严谨才好。
  来看到了  
  等了快一个月才看,才一会就看完了,楼主更的有点慢了,不过,慢慢更,更太快了没质量了就不好看了  
  @羽毛人楼
16:04:56  等了快一个月才看,才一会就看完了,楼主更的有点慢了,不过,慢慢更,更太快了没质量了就不好看了  -----------------------------  谢谢理解~我会尽量快更的
  来頂贴啦,对待猎物要像对待情人一样么,25岁啊,秦甘罗12岁拜相真的很难想象古人怎么都那么早熟呢  
  这一天,天朗气清,乾隆皇帝又要进行一次出宫巡行,可惜乾隆这一次出行的目的,没有留下记载,正如同此前大多数出行一样,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外出,一样的仪式,一样的排场,不一样的,是一个随行侍卫的命运,这个人自然是和珅.  已经做了三年三等侍卫的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这种出行已经司空见惯了,一切分内的工作也已经驾轻就熟,刚接到出行通知的和珅,不会想到,这次怎么看都算普通的出行,竟是改变他一生的契机,而契机的来源,是乾隆皇帝接到的一封信.  确切地说,这封信应该称作”边报”,也就是边疆的奏报,奏报的内容,说的是有要犯在边境逃脱了.(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逃脱者)  这样的奏报,当然惹得乾隆很不高兴,发怒的乾隆,接下来的反应,是说出了下面的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如果你不知道这段&论语&中的典故,那么你现在看到这句话的感受,就如同当时皇帝身边那些各等侍卫的感受一样:面面相觑,不知乾隆所云为何,这些侍卫,大多是八旗官宦子弟,自小不怎么读书,才被”选入”侍卫这样的武职,自然不知道乾隆引用的什么典故,再加上乾隆正在气头上,正是发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精神的好时机,所以,乾隆说完这句话之后,下面已是鸦雀无声了.  其实,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翻译出来就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面跑了出来,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按照孔子的意思,肯定不是老虎犀牛和龟玉的过错,而是看守他们的人的过错.正像理学大圣人朱熹对这段论语所写的注释: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这些知识,苦读诗书的和珅,自然十分清楚.  特别是,当众人哑口无言的时候,正是和珅表现自己的时机,但问题是,乾隆正”很生气”,自己此时表现自己,如果不得皇帝欢心,那么就”后果很严重”了,哪句话不得当被皇帝怪罪下来,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但和珅还是决定一试,这么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观察,不正是希望有一天能让乾隆注意到自己吗?自己所学的那些”非科举”的东西,不正是希望乾隆能够赏识吗?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怂恿着和珅表现自己的勇气,他不能再等了,因为机会,不等人.  “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尽量镇静地喊出了一句,这句话取用了朱熹的注释,并且把”辞其过”改成了程度更轻的”辞其责”,这样一方面可以表现自己熟悉这段典故,另一方面也加入自己的思考,考虑的如此周全,但一切都取决于乾隆的态度.  沉默,死一样的沉默;寂静,万籁窒息般的寂静.短短的几秒钟,可能是和珅度过的最漫长时光,自己的命运,就在这短短的几秒中决定,或者上天,或者入地,只等待接下来的宣判.  “你也读过&论语&吗?”(汝读&论语&呼?).开始时略显惊愕的乾隆,此时有些好奇地问道.  “是的”.忐忑不安的和珅赶忙答到.  接下来,乾隆又问了和珅的一些家世情况,和珅都一一回答.君臣对话的结果,是乾隆由刚才的不愉快,转变成了欣喜之情.  成功了!和珅数年的付出,终于在这一刻结出了果实,曾经遥不可及的乾隆,终于在这一刻注意到了自己.  这一刻虽然突然而短暂,但和珅的未来,乾隆的未来,中国的未来,都在这一刻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转折.
  加油,每天都来,今天终于更了一段,希望每天都有一段就好~  
  我想对楼主说两句话,一是写得挺好,我喜欢看,二是更新实在是太慢了啊  
  好  
  记号  
  每天习惯到这里~~
  又没了:-(楼主求给力啊  
  这段写的如临其境,佩服
  马克  
  楼主加油,喜欢这类文史写作,不会太枯燥,又受益匪浅  
  mark  
  @yangxw222 639楼
23:46:33  我想对楼主说两句话,一是写得挺好,我喜欢看,二是更新实在是太慢了啊  -----------------------------  我会尽量快的~我理解大家的心情~
  历史上,能对一个朝代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君臣相遇,并不多见,所以,乾隆与和珅如此重要的第一次相遇,理应受到历史记录者的隆重对待,可惜的是,正史的作者没有记录下这段历史,因为给和珅定下种种罪名,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倒是野史上的作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段“八卦”的历史,只是可信度不高,因为仅仅这一段君臣相遇,就流传出了三个版本。  上面我所描述的乾隆发现和珅的故事,其实是引用的其中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作者名叫陈康祺,是同治时期的进士,这个人很喜欢搜集清代掌故,并且把搜集到的故事,结集成了《郎潜纪闻》一书,书中就有这一段君臣相遇的记载。  第二种版本,也是一位同治时期的作家,名叫薛福成,这个人很了不起,曾经给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做过重要幕僚,甚至曾经出使过英、法、意、比,属于近代中国一位十分开明的大臣,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乾隆又一次出行了,可是这一次,皇帝还没动身,就已经动气了。原来,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伞盖了,乾隆很生气,又说出了那句《论语》中的典故: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随行的侍卫又哑口无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能猜到了。  第三种版本,作者生平不详,这个版本也是最不常被人引用的,而且,凡是引用第三种版本的,基本都是为了给第一、二种版本后安插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我亦然:  同样是在乾隆出行的时候,但这一次乾隆要出次远门:临幸山东,乾隆乘坐的,是一种轻便的小马车,走十里一更换,所以速度很快,用原文的词形容就是“其快如飞”,而和珅在车旁陪侍,自然“其跑如飞”了。  在路上,乾隆觉得很无聊,便注意到了车旁的和珅,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是什么出身?”  “秀才”和珅回答道。  “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  “曾参加过庚寅科乡试。”  “考试的题目是什么?”  “《论语》中‘孟公绰’一节。”  “那你还能不能背诵当年应考试你写的文章?”  于是,和珅边“其跑如飞”,边背诵当年在“号房”里写的文章,而且十分流利。  “你的文章是可以考中举人的。”  一句话,标志着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
  @话题楼
18:25:03  楼主加油,喜欢这类文史写作,不会太枯燥,又受益匪浅  -----------------------------  多谢支持~
  @我心瓷杯 645楼
18:07:21  这段写的如临其境,佩服  -----------------------------  兄弟过奖了~呵呵
  务那撸主,还不快快下马更新!莫等板砖飞到,汝等皆为灰烟!
  无论这些野史上的记载是真是假,可以肯定的是,在和珅默默无闻地做了三年三等侍卫之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乾隆皇帝偶然注意到了和珅,一切都是那么偶然,唯有和珅知道,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多偶然。  为了这个偶然,老天让年仅10岁的和珅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让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珅挺住了这些考验,并且激发出了无穷的斗志,从那一刻起,和珅一直为这次偶然努力着。  无数次秉烛夜读的夜晚,无数寂寞时光的伏案苦学,日月轮换,斗转星移,和珅的身边,从一帮寻衅滋事、拿自己取乐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帮厌倦了取乐自己的纨绔子弟,紧接着,又换成了温柔贤惠的妻子,最后又换成了黏杆处里那些得过且过的同僚……而唯一没有变换的,是和珅的孜孜追求。  和珅的追求,便是今天的这次“偶然”的赏识,但只有和珅能体会到偶然背后的必然,因为他将用十余载的努力证明:第一次的赏识,仅仅是个开始。  有了这份觉悟的和珅,在那天君臣相遇之后,兴奋喜悦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也许那一天“下班”回家的和珅,会感觉天是那么蓝,鸟叫蝉鸣是那么悦耳,一路上的一切都仿佛那么生机盎然,也许那一天,和珅吩咐冯氏多炒几个菜,再叫来岳父英廉、弟弟和琳,全家人一齐分享、庆祝这个荣耀时刻。  被惊喜充盈头脑的和珅,不会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他入的,是宫门!那里有着外表上的光鲜亮丽、荣华富贵,只有呆在里面的人才会知道,那里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里面的人们即身不由己,又不得不拼命挣扎,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和珅,便是稍有不慎的那群人,而且,还是这些人的“佼佼者”,因为这些人都相信自己的能量可以掌控那个主宰一切的漩涡,结果,这些人也都是死的很惨。  死的很惨的结局,大多是以风光无限的姿态开局。属于和珅的美丽开局,异常美丽: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和珅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同一年,和珅的第一个儿子出生。  那一年,和珅25岁。
  期待更新
  记号  
  华丽的开始往往都注定谢幕后的落寞  
  看完待续。。。  等待作者更新。。。
  看了就顶
  耐看,您继续  
  如果25岁的和珅取得的这些升迁成就,还算不上十分华丽的话,那么,提前剧透一下:第二年,也就是和珅26岁的那一年,和珅升迁的速度绝对能震撼你的眼球,事实上,这份成绩单也震撼了整个清朝的历史,因为整个一个朝代,再没有一个人拥有过下面罗列的这种升迁速度: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授户部侍郎;  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  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  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一般官员要到65岁以上,个人申请被批准之后才会享受此待遇)。  千百年来,和珅的这种极不寻常的升迁速度,不知让多少人绞尽了脑汁,只为了三个字:为什么?而有这些人,即使较劲了自己的脑汁,也说不出个“为什么”,只好把和珅的这种极不寻常的升迁,归结为更极不寻常的因由,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乾隆将近二十岁的时候,那时的乾隆,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皇子。有一次,乾隆有事进宫,路过父亲雍正的宠妃:马佳氏的屋前,恰巧看见娇丽美艳的马佳氏正对镜梳妆,据说是只想开个玩笑的乾隆,在背后捂住了马佳氏的眼睛。  受了惊吓的马佳氏,不知道身后调戏自己的是皇子,用手中的梳子向后打去,并且使出了“防狼”级别的力道,正中乾隆的前额,当时就流出血来。  小小的一个伤口,放在别人身上没什么,可是放在皇子的身上,立马扎眼了许多。果然,第二天,皇后就逼问乾隆伤口的来历,而乾隆,竟然如实招供了。  这还了得!本来应该是乾隆年少鲁莽,但皇室是不可能有错的,最终的结果,给马佳氏定了一个“调戏太子”的罪名,并且,赐死!  还只是皇子的乾隆,纵有千般不愿和悔恨,都改变不了马佳氏的最后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到还未咽气的马佳氏身边,在她的脖颈处点上朱色。  伴随马佳氏离去的,是乾隆的一句话:“是我害了你,若你灵魂有知,二十年后再相见吧!”  二十年后,和珅出生。  又过了二十五年,和珅走入了乾隆的视线,更准确的说是和珅脖颈处那个红色胎记,再看和珅的面容,竟是同马佳氏如此相似,于是,乾隆便认定和珅就是马佳氏的转世。年轻懵懂时欠下的感情债,总能伴人一生,现今要风得风的乾隆,终于有机会补偿了。  于是,萦绕和珅身边的那些“为什么”,终于有了答案。  多么凄婉、传奇、圆满的故事!  又漏洞百出!
  投胎转世都出来了
  这样说,他们也有可能是同志喽  
  精彩继续  
  有关历史也是这样说的,和珅像死去的一个妃子
  楼主辛苦啦o(∩_∩)o
  楼主辛苦啦o(∩_∩)o
  今天先不更新了~明天继续~
21:04:00  今天先不更新了~明天继续~  —————————————————  等。急不可耐啊  
21:04:00  今天先不更新了~明天继续~  —————————————————  (⊙o⊙)…  
  精彩继续  
  生活很简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很欣赏这句话。  随着成长,曾经的历史人物在被一一摧毁,废墟之上,建立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形象  很大的跨度,也有很大的失落。不过扑朔迷离的历史,却实很有意思  
  这个故事很凄美。但正如楼主所说,漏洞百出。  1、有哪个皇子敢和父皇的宠妃开这种玩笑?  2、乾隆那个时候不是太子。清朝从雍正后,就不立太子了。  3、皇后有这个权利,因为这个事,就判皇上的宠妃的死刑吗?  顺便说一句,楼主的文章很好。但更新太慢了!长春现在不会很冷吧!
  刘明  
22:57:27  楼主不详细讲一下和珅的外公在他父亲死后对和珅如此冷漠呢??  有什么原因呢??  真的是很纳闷啊。  -----------------------------  @附壤 337楼
21:28:51  恩,这种事情在今天不好理解,不过别忘了,这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事情。  这样说吧,中国古代信奉儒家,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的标准是看有没有儿子,光有女儿也看作是“无后”的,因为女儿嫁出去以后,就是丈夫家的人了,一句经典的比喻就是“像泼出去的水”。  拿和珅这个例子来说,如果和珅的外祖父嘉谟姓嘉的话,和珅可是姓钮祜禄的,这在今天算不上什么,但在古代可是上纲上线的大事情,和珅虽然......  -----------------------------  这些是不是写到文中啊?不然纳闷的人会很多,感觉不和谐啊
  @附壤  问好LZ.  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希望LZ可以写出和绅如何走上贪官之路的。
  第三条,乾隆的书法和诗作。  和珅之心,昭然若揭。  当然,和珅在咸安宫时期研究乾隆的书法和诗作,是和珅学习生涯中比较隐秘的事情,因为咸安宫官学不可能开设这种课程。只要和珅自己不说,别人很难知道他心里的这个小九九,问题是,和珅自己没有说过。  ------------------------------------------------------------------------------  @附壤  做个讨论。  和绅学乾隆书法的事,很多版本是这样写的,估计是瞎编的,然后很多人借鉴了这个说法。  个人愚见是不可能在咸安宫官学时期学习模仿书法的。  乾隆的诗作,有公开发行过,学习这个没问题。  乾隆的墨宝,不像现今的字帖,普通人根本就难以获得。  和绅如何能学习到。
  现今很多辫子戏,随便搞出一张纸,说是皇帝的御笔,然后那些地方官就立马认出是皇帝的亲笔。  亲近的大臣或各地督抚与皇帝长有公事公文往来,能认出皇帝书法有可能,  州府官员和一些大字不认得一筐的武将也能认出来?  简直是扯谈。
  顶一下。  
  更咧,好看啦
  楼主准备几点更  
19:06:00  现今很多辫子戏,随便搞出一张纸,说是皇帝的御笔,然后那些地方官就立马认出是皇帝的亲笔。   亲近的大臣或各地督抚与皇帝长有公事公文往来,能认出皇帝书法有可能,   州府官员和一些大字不认得一筐的武将也能认出来?   简直是扯谈。   —————————————————  说的有理  
  路漫漫  
  的确,就像上边那个朋友所说的,这个凄美的故事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找出不少荒谬之处。  首先,故事中的乾隆,已经二十岁了,既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也不是后来那个主宰一切的乾隆皇帝,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且还是一个要处处小心的皇子。因为清朝自从雍正以后,就不再立太子了,而是皇帝在生前将秘密立储的诏书放在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皇帝驾崩之后,再由辅政大臣把立储的诏书取出,这时才能看出到底是哪个皇子能够继承大统。在此之前,想继承大统的皇子们,生活的主旋律便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二十多岁的乾隆,更何况,此时的乾隆比我们任何人都清楚:在那个理教盛行的年代,跟父皇的宠妃开这种玩笑,几乎同“乱伦”相差无几,精明的乾隆,怎么可能碰触这样的雷区呢?  其次,即使乾隆能够置未来的皇位于不顾,置森严的封建理教于不顾,毅然决然地踏上“开玩笑”之路,但清廷后宫中的规矩非常严格,作为皇子的他,怎么可能随便出入皇妃的寝宫,且寝宫中宫女无数,乾隆是怎么完成无声无息出现在马佳氏背后的这个动作的?  再次,假使乾隆得到命运的眷顾,恰巧遇到了马佳氏身边没有宫女陪侍,如小家碧玉般独坐窗前梳妆,成功开成了玩笑,但玩笑之后的伤疤被皇后发现时,精明的乾隆怎么可能如实招供呢,这岂不是即出卖了马佳氏,更出卖了自己吗,个中的利害关系,二十岁的乾隆不可能不明白。  最后,假如乾隆真的完成了这一系列高难度、低智商的动作,马佳氏不幸被赐死,但这种刑罚一般都是在大太监的监视下完成的,不可能让马佳氏一个人在房间上吊,众目睽睽之下,乾隆如何同马佳氏上演一段动人的诀别呢?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