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怎么和别的软件协同平台怎样登录登录怎么修改代码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华为如何实现基于Git的跨地域协同开发
13浏览 / 0回复
跨地域开发的需求其实由来已久,在IT/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就已存在,只不过限于当时网络环境的因素,无法在线上有效的完成协同工作,所以没法实际开展。而随着近十年网络的快速发展,跨地域协同开发线变得可能而且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大公司内部。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敏捷开发模式的不断推广,软件交付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几乎每天都有更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在跨地域协同开发场景下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交付成为各IT/互联网公司不断探索的内容。跨地域协同开发的痛点华为公司目前在全球各地共有16个研究所,跨地域协同开发场景非常普遍。就拿软件开发云团队为例,目前团队成员分布在北京、大连、深圳和成都四个城市,每天的开发都出处于跨地域协同开发的状态。相信大家可以列举出不少跨地域协同开发场景下的用户痛点,这里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列举了四个跨地域协同开发的核心痛点:·需求沟通:需求的沟通是矩阵交叉式的,再加上跨地域,难度系数倍增;·版本控制:包括代码版本和代码质量控制;·项目管理:包括项目阶段和任务的划分,需求和Bug的管理;·联调:主要是Bug的联调华为的实践与解决方案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的用户痛点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华为的内部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华为不断吸收先进研发理念,并经过自身实践,改进和优化而来。首先我们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主要结合了敏捷开发模式的理念,列举如下图所示:有了方法其次是找到合适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合适的工具再加上正确的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上述介绍的方法这里列举三个主要的工具如下图所示:上述工具中我将重点介绍基于Git的版本控制工具,那么为什么选择Git,而不是SVN或者其他工具。应该大家对Git都很熟悉,百科里是这么描述Git的:Git是一款免费、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用于敏捷高效地处理任何或大或小的项目。我想说得是Git就是为跨地域协同开发场景而生,它是解决跨地域协同开发问题的一个利器。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看看PPT当中我列举的Git的一些主要特性,这就是我们选择Git的原因。下面我将通过分享两个版本控制工具的实际使用示例来阐述我们是如何解决跨地域协同开发的问题。示例一:当项目立项后,我们首先会在服务器端创建原始的代码仓库,然后各地域开发者在本地执行git clone指令先将服务器端代码仓库克隆至本地,再根据对应的开发需求执行git checkout指令创建自己的开发分支,开发过程中各地域开发者互不影响。开发完成后执行git add和git commit指令将代码提交至本地,提交测试并通过后再执行git push指令向项目负责人提交推送代码至服务器端代码的合并请求,如果通过则代码将推送至服务器端,否则打回,开发者需做相应修改后再提交合并请求。具体的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通过该示例,我们可以看到版本控制工具实现了离线开发、代码审核特性,解决了跨地域协同开发中代码质量和编码协同的问题。此外通过上述方式,代码安全性也得到提升,比如服务器端出现异常导致代码丢失,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各地域开发者本地的代码库恢复服务器端代码库。示例二:项目代码仓库创建时,默认为Master主干分支,其特征是稳定且主要用于发布产品版本。而针对开发过程,我们会创建一个develop的开发分支,然后各地域开发团队根据各自开发需求创建不同的开发分支。比如北京的团队开发FeatureA功能,将从Develop分支拉取一个FeatureA的开发分支;深圳的团队开发FeatureB功能,则会从Develop分支拉取一个FeatureB的开发分支。两个开发分支互不影响。每个开发分支开发完成后合并至Develop分支执行测试,测试通过后再合并至master主干。完成某个里程碑后我们在Master主干上打上V1.0.1标签,并作为发布版本发布。标签为只读权限,防止开发者误将代码提交至发布版本。版本发布上线后,如果发现Bug,开发团队需要紧急修复,首先从V1.0.1标签处拉取一个V1.0.1SP1的补丁分支,然后在该分支上修复代码,测试通过后再合入Master分支,并打上V1.0.1SP1的标签。同时,为了保证补丁版本修改的代码及时合入到开发环境,开发团队需要将V1.0.1SP1分支合入到Develop分支。具体操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仓库网络图有效的查看各分支间的关系以及提交历史,便于版本控制和问题追溯。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版本控制工具可以支持灵活的分支策略和标记版本里程碑的特性,解决了跨地域协同开发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版本控制。除上述两个示例外,跨地域协同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代码安全性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保障代码仓库的安全性,这里主要介绍如下两点经验:·权管理限:只有项目负责人才可以创建和删除代码仓库,开发者推送代码至服务器端代码仓库,需要项目负责人做代码评审·安全白名单访问限制:配置IP白名单,只有在白名单列表的IP地址用户才可以正常访问仓库结合上述方法和工具,华为将自身的经验抽象成服务,依托Git提供了支撑跨地域开发的版本协同服务,并与项目管理服务拉通,服务于内外部研发团队。该服务不但有效的嵌入到DevOps的全流程服务(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发布和持续交付流水线)中,构建了DevOps一站式解决方案,也能作为独立服务(DevCloud配置管理服务)提供给企业研发团队使用。总结总的来看,使用工具可以有效提升跨地域协同开发场景的效率与质量,但工具一般需要购买或者企业自己研发,成本都较高。而借助华为软件开发云,开发者和企业将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工具或花费人力成本研发工具,只需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实现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快速迭代的目标。华为软件开发云(DevCloud)是集华为研发实践、前沿研发理念、先进研发工具为一体的研发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研发工具云服务,让软件开发简单高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2017年2月 总版技术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17年4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3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2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10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8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7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
2017年2月 总版技术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17年4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3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2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10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8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7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
2017年2月 总版技术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17年4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3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2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10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8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7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
2017年2月 总版技术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17年4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3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7年2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10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8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2016年7月 .NET技术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
2009年6月 PHP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2009年5月 PHP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2008年12月 PHP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查看: 5230|回复: 6
局域网和广域网都可用的协同办公软件
我现在有一个工作簿需要多个人填写,而且人数超过十个,如果他们填好一个个发邮件给我,我再复制黏贴实在太累了,而且容易错,再说他们发我的数据格式都是混乱的,我发他们模板他们也不按照模板填写。我想做一个模板,然后设置多个允许编辑区域,每个人分配一个密码,最后保护工作簿与工作表。请教各位有什么免费的软件或系统可支持多人同时在线查看、编辑、保存,但无权对文件名进行修改或删除文件?金山快盘与skydriver算是吧!但是不支持局域网呀!
像你这种需求,应该直接把数据写入数据库,完了再进行后期处理。
你的这个要求,一般的都是做不到的。要专门写程序的人开发一个软件什么,才可以做到。
设置为共享工作簿,同时设置允许多人编辑是否可以?
本帖最后由 Saint_Zuo 于
09:27 编辑
nchaos 发表于
设置为共享工作簿,同时设置允许多人编辑是否可以?
谢谢了,但我在网上看到有些用户反映共享后多人同时编辑或保存时会出问题的。比如莫名的报错,导致操作失败。而且共享工作簿不支持广域网好像!
xuyouxm 发表于
你的这个要求,一般的都是做不到的。要专门写程序的人开发一个软件什么,才可以做到。
软件倒是有的,只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hwc2ycy 发表于
像你这种需求,应该直接把数据写入数据库,完了再进行后期处理。
老师,麻烦能否说具体点。客户端的人该怎么填写数据呢?
Powered by& & & & 协同和OA的概念之争,似乎已经接近尾声。& & 这个最能代表协同软件和其他办公软件能否共存的案例,在经过数年概念之争之后,以没有最终获胜方的结局告终,宣布了协同软件和OA的共存。& & 融合并升华其他产品的功能……
声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此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
论文写作技巧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经验教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之协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