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乡原名以及到二王庙门票的距离????

跟团游自助游邮轮景点门票自驾游酒店
400-797-5188
&&&&二王庙旅游
四川成都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南街与复兴街之间。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南桥原名为“...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大观镇高尔夫大道333号(青城郡度假别墅温泉会馆)
青城山五行仙谷汤池简介五行仙谷汤池是一家全面结合儒释道文化创建的自然温泉会馆。它是以易经五行八卦九宫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自然健康生活理念设计的高级度假汤池。...
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茶溪谷
茶溪谷位于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处于成都市1小时经济圈内,距都江堰城区6公里,占地1200亩。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承接的典范。是一家集体验、观光、度假、教育于一体的——茶乡圣地。充分彰显乡村风情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家庭农场...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旅游景区内
有史料记载,上皇观是唐玄宗避安史之乱时所建。古名玄真观。唐至德二年,玄真观的道众感念唐玄宗,在他被尊为太上皇之后,将玄真观更名为“上皇观”。并请丹青妙笔绘下了玄宗真容,供奉在上皇观中,这便是上皇观的来历。古上皇观在五代、宋、元期间屡建屡毁,至明末已是...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泰安古镇环抱于幽静的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之中,是青城后山的第一景点,每逢佳节便引来游人无数。据了解,有史以来,泰安古镇便是扼成都平原西入大小金川的必经驿道上之重镇。古称“花坪老泽路”,唐时为味江寨,清时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场,是成都茂汶、...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北侧龙溪乡境内
龙池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境内,处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距成都市仅84公里,距都江堰30公里,是中国20个重点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总面积48万余亩,其中核心景区有4万余亩,其海拔为米。公园于1992年7月经国家批准建...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青城外山景区地处都江堰市大观镇,也称“普照寺”与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血肉相连,风光秀绝人寰,历史文化厚重,声名远播港台及东南亚。景区内普照寺是川西四大佛教名刹之一,与青城山道教宫观相映成趣,历来成为宗教学家、考古学家、文人墨客探奇、旅游朝圣之...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虹都水岸酒店
源于虹口山泉的天然温泉,水质清澈透明,以氡为主,含多种天然矿物质,适合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筋肉风湿炎、失眠症等多种疾痛的治疗。让你的身体在水光山色中得到新的蜕变。高档的装修风格,热情周到的服务,舒适而温馨的环境,在温泉的浸泡后,酒店提供各式的桑拿保健和...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百花岭路54号
都江堰灵岩山景区位于都江堰市区的西北角,它与玉垒山相邻,从灵岩山往北走不到十里就是著名的紫坪铺大坝,滚滚的岷江水顺流而下从灵岩山边奔腾而下涌入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灵岩山的山角下有著名的旅游景点二王庙、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古堰景区。由于灵岩山的地理位置独特,...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区
玉垒山公园位于都江堰市区,二王庙东侧,玉垒、玉屏、金龟、文书诸峰之上,占地400余亩,有“斗犀”、“鼓角”、“金鸡”、“含晖”、“芙蓉”、“渠云”、“览波”、“掏翠”等景点,还有长约1.7公里的古驿道。山上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登顶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
泰安寺,始建于唐,是青城山现存佛教寺庙中最悠久者。 古籍载:“唐代初建,逮明复振;楼殿壮丽,甲于青城。”自唐宋以来,一直为佛门弟子向往的圣地,并为佛教的讲习之所。经各代修葺和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及僧舍斋房等建筑。寺内现存清代古碑三通,山...
都江堰市飞龙体育馆时空剧场(都江堰市马踏飞燕旁)
都江堰-青城山-时空之旅
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建福宫
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前有溪穿...
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
从上清宫左下行至四望观分路,游人南下循清溪过月城湖回到山门。从山道东行1公里即到宝圆明宫,有三层殿宇,极为清幽。...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都江堰景区北门口
《道解都江堰》用道用心解读了都江堰的古往今来。它是一次荡气回肠的历史穿越,它是一段动人心魄的发现之旅,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化传奇!它诠释着都江堰造就的天府之国历朝历代丰衣足食,从容悠闲的幸福生活。...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山麓
翠月湖位于青城山山麓的岷江河畔,距都江堰8公里,距青城山9公里,依山傍水,翠林环绕,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仿佛一颗碧绿的钻石嵌在成都至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翠月湖总面积800余亩,其中湖泊面积200多亩,森林、果园、草坪约500多亩。当微风轻拂时,湖面碧...
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都江堰风景名胜景区内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
都江堰旅游攻略
2015最新都江堰旅游攻略下载
地址: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都江堰风景名胜景区内联系电话:028-开放时间: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08:00-17:30;其它季节(3月2日-11月30日):08:00-18:00。
附近的酒店
可能感兴趣的景点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和发票
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预订优惠政策
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免长途费):400-710-3690
途牛呼叫中心位于南京来电将统一显示为 025-四川省都江堰市概况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1988,国务院同意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
四川省都江堰市概况
&&&&&&& 都江堰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介于东经103o25'42&~103o47',北纬30o44'54&~31o22'9&之间。东西宽54km,南北长68km,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成都平原,境内山岳、丘陵、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大约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出山进入平原处,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工程&深作滩、低作堰&,以&无坝引水&为特色。岷江经此枢纽後,除金马河继续为干流外,另分了六条河流灌溉农田,成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繁荣基石,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6oC,最热月平均气温24.4oC。平均年降雨量为1,243.80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区内主导风向:NW,C,风向频率(%):12、41,最大风速:17米/秒,平均风速:1.3米/秒,本地无台风出现。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绝对湿度15.2,最小绝对湿度14.3,月平均最大绝对湿度32.4,月平均最小绝对湿度2.8;30年来的气象监测表明,都江堰市空气湿度指数低于成都市各区(市)县。历年平均气压933.7,极端最高气压958.7, 极端最低气压912.2;最热季节的平均气压925.9,最冷季节的平均气压938.7,雨季气压928.0。全年晴天日数120天,阴天日数95天,雾天日数7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016.9小时,历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
&&&&&&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积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万,辖12镇16乡。市政府驻灌口镇。
&  1999年,都江堰市辖12镇、16个乡: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980人,其中: 灌口镇 75059 幸福镇 122728 蒲阳镇 26163 聚源镇 30985 崇义镇 26460 天马镇 29936 石羊镇 26377 柳街镇 21828 玉堂镇 20894 中兴镇 26620 青城山镇 10287 龙池镇 6155 胥家乡 26340 驾虹乡 12307 金凤乡 14404 向峨乡 14350 土桥乡 12397 安龙乡 11347 大乐乡 11477 徐渡乡 16524 沿江乡 15006 民兴乡 13389 青城乡 15671 大观乡 10761 两河乡 4721 白沙乡 8472 麻溪乡 5511 虹口乡 5820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政府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政府驻紫宽街。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政府驻和平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政府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政府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政府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政府驻政府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政府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政府驻双风路。
  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2个乡向峨乡、虹口乡,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农业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
  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有川西植物园之称。
  辟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区。
  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千年无坝古堰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市境西部的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也是正一道的祖庭,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前山上密布宫观,而後山则幽深古雅,保持了相当的原始风貌。目前,整个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前山道教文化、青城后山佛教文化等。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都江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
  世界双遗产城市:都江堰
&&&&&&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文物古迹众多。都江堰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阿坝、甘青所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羌活、甘松、羊毛、牛羊及野牲皮张等各种山货药材汇此转口集散,阿坝及甘肃、青海各族人民所需之粮食、盐巴、茶叶、布匹及日用百货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这里远播山后各地,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以后,人口发展,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更加繁荣,和邻近州县相比独具大埠风貌,享有&小成都&之美誉。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古堰、古城、古关隘、松茂古道与颇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都江堰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山水秀丽,森林茂密,物产丰富,2000多年来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踪迹、轶闻趣事。市区西南以&天下幽&著称于世的青城山,山形如城郭,葱郁苍翠,四季常青,秦时就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被誉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楹联、匾额、石刻宝库&。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随处可见,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生机勃勃,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时常出没其间。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始古朴的森林风光构成了华西亚高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展现出雄奇、原始、古朴和野、秀、幽的景物特色,被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誉为&自然博物馆&、&野生动植物基因库&。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水能资源及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极为丰富。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现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年创利税超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是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之一,位列第五名。1949年以来,陆续兴建了都江机械厂、青城造
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筹建总投资13亿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即将开工的紫坪水库电站,装机容量68万千瓦,总投资近百亿元。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6亿元,利税过亿元。有耕地3.1万公顷,90%以上属自流灌溉,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7%。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猕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是全国植树造林百佳县(市)和全面绿化达标县(市)。市内交通发达,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市区开通15路公共汽车,20余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各种档次出租车700多辆。开通了国内数字分组交换网,建成全数字通信网。建成了900MAZ移动通信A网基站。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3400门,每年以四五千门的速度发展,实现与成都028大网的联网升位,城乡全部实现国内电话直拨。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3万多千瓦,人均用电量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倍多,是全国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市)。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能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市。有国家科研机构5所,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办科研机构76家,涉及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行业和农业、林业、水产等,有数十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东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分部、宁江职工大学等,有省属中专3所,成都市属中专1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中学40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30所,在校学生8.6万名。其中都江堰中学为省级重点高中,徐渡职业高中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有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医院35所,病床30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全国牙防先进县(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还消灭了血吸虫、地方性甲状腺肿、疟疾等地方性疾病。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49年后,曾先后5次制定市政建设规划。1978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共27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形成了旧城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区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城市建设格局。到2010年,随着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都江堰城区面积达到37.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30万。
  1989年编制的《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都江堰市水文化渊源和内涵,确定了保护旧城,重点向新区发展的战略,从总体上保护古城区的优美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民居、园林、桥梁及文物古迹,使古城区体现依山傍水,山、水、城、林、堰、桥交融,城堰结合,相互烘托,&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旧城区新建、改建的房屋,大多为2~3层并保持了都江堰市民居传统的建筑风格,完善了给排水系统和天然气供气系统,维修了古城墙、古关隘和防洪大堤。都江堰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
&&&&&&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231.5公顷。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它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与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相比,其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不与水敌的治水方略自树一帜;规模效益,绝无仅有。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协合的伟大创举,中国乃至世界其它任何古代水利工程都无与伦比。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都江堰走过了2260年,历史的都江堰是变化中的都江堰,是鲜活的都江堰,从而创造出中外水利的奇迹。只有从历史的变化中观察都江堰,才能深刻认识其创建、成长与发展的轨迹。
  都江堰以工程结构完善,巧妙配合,蜚声中外。渠首三大建筑物&&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分水、分沙有机整体,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但它是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完善的。
  从《史记》《华阳国志》《蜀都赋》《益州记》《水经注》直至唐代文献,记有&壅江作堋&&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等堰名,却未出现渠首的典型代称&&鱼嘴,直至南宋范成大亲临都江堰后在《吴船录》中写道:&庙前(指李冰庙。作者注)近离堆累石作长汀以遏水,号&象鼻&,以形似名,西川夏旱,支江水涸,即使致祷,增堰壅水,以人支江。&说明当时有了&象鼻&之称,至清代始称鱼嘴。鱼嘴堰体之形成,是在范成大视察都江堰(淳熙四年,1177年)之前268年的五代蜀朝庚午年,即前蜀武成三年(910年),那年六月二十五日,一场大洪水改变堰体结构,由原李冰壅江作堋的横坝,冲成鱼嘴形的顺坝,此一事件,五代杜光庭所著《录异记》有生动记述,指出新堰形成后,&新、嘉、眉水害尤多,而京江不加溢焉&(京江即成都府河)。当时导江县令黄Z有奏折(载《全唐文》卷931),兹录于下:
  &伏睹导江县令黄Z奏:六月二十六日江神移堰事:
  &伏以大禹浚江,发洪源于龙冢;李冰创堰分白浪于龟城。导彼灵津,资乎民用;而涸胫泛肩之誓,表则有常;欲怀山沃日之灾,奔腾难制。立虞垫溺,必害丞黎。
  &昨者,夏潦勃兴,狂波未息,顾岷之下濑,便逼帝都;灌口之上游,遽彰神力&&回山展石,巨堰俄成。浸潘顿减于京江,奔蹙尽移于峡路&&编于简册,冠彼古今&&&
  黄Z既高度评价了李冰,也提到洪水垫溺的忧虑,此次新堰俄成,不仅未失都江堰的效能,更有益于分洪分水,认为这是稀有之事,是古今之冠。
  自宋代以降,鱼嘴时坏时修,先人不断总结经验,将鱼嘴位置反复上下移动调整,结构上从元吉当普试创硬堰,至明代软硬堰数次交替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掌握其科学内涵,才在1936年的位置上用钢筋混凝土予以永久性加固。据有关单位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认为此是最佳位置。
  飞沙堰则始见于唐代,《新唐书&地理志》:&导江有侍郎堰&&龙朔中筑&。《宋史&河渠志》对侍郎堰功能的表述已与今飞沙堰相同。
  宝瓶口,即李冰凿离堆处,无变异的历史记录。直至1970年因离堆天然岩层风化,用混凝土进行了大规模加固,口门束小,糙率略有变化。
  从以上简略表述中,可以看出,李冰创建都江堰,南北朝时,蜀即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益州记》),但其渠首工程,却历经1000多年,到宋代才演变较为成熟,又历千余年,经过不断维修、改进,工程得以完善,都江堰渠首三大建筑物,配合河势、水势,相辅相成,巧妙起到自然分水、分沙、排沙、沉沙作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成为科学研究的宝库。
  历史并未终结,还在持续发展。今日的渠首工程又适应新的时势演变为五大建筑物了。在岷江右岸连接鱼嘴处于1973年动工兴建&外江闸&,它的兴建不仅未改变河道流势及分水分沙的规律,而且解决了历史上用传统杩槎调流带来的劳民伤财、费时费工和分水不准的状况。1992年动工兴建了&飞沙堰&闸,称&工业引水挡水闸&,位于飞沙堰后175m处。古老飞沙堰面貌未变,但在闸门控制下,更能保证宝瓶口的流量以适应灌区扩大的用水,同时,保证内江岁修断流对成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正常需要。
  都江堰不仅以其工程结构科学合理而著称,也以其科学管理而闻名。都江堰历史中的河势在变,水沙条件在变,地区经济发展在变,都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以适应变化,可以说都江堰历史是一部连续发展的历史,是不断维修、更新,以维持最佳运行状态的历史,这是都江堰永葆青春的奥妙。
&&&&&& 都江堰工程管理有一段由粗放到严密,由传统方式到现代化的过程,管理制度也由简略逐渐详细。
  李冰建堰时,直至唐代,都江堰的管理还是较为粗放的,也疏于史料记载。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到宋代已形成每岁&穿淘&制度,&江道既分,水复湍暴,沙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则役工浚治,谓之&穿淘&&。对水则的记载,表明宋人对引用水量多寡十分关注,并得出规律性认识,管理上对待郎堰高度定在水则第4划,宝瓶口水到第六划,就够灌溉之用。&离堆之趾,旧K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
  &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对于&深淘滩,低作堰&这一重要管理法则,明清文献中有人提出是李冰遗训,但史料不足为证,民国时期四川省水利局编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述要》引宋曾敏行的《独醒集》说此六字是宋开宝年间重刻,也就是说宋以前就有了,此说因在今本《独醒杂志》中查不出而受到当今学者质疑,文献中正式明晰记载的是元代揭篌斯《修堰碑》,《元史&河渠志》也作了明确记载,说明斯时已正式明确为维修管理法则了。
  传统的&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的治理方法,如今已进一步深化,而被赋予了更科学的内容。这一飞跃始于1938年四川省水利局设立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在李赋都的主持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成都水工试验室又做了水工、冲刷、回水、高地灌溉等一系列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做了大量的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灌溉试验,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1981年,根据原型观测得出,&三字经&中的&分四六、平潦旱&这一&四六分水&已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不是目前事实的结论。按都江堰治理的根本法则是&因势利导,因时制宜&,而三字经中的&遵旧制、毋擅变&就显得呆板保守了。都江堰管理局几十年来在工程管理上就有很多改革创新,比如在继承传统岁修制度基础上,又提出&五年一大修&和&十年一特修&的制度,前者可以维持工程现状,后者则保持工程的更新和稳固。历史上岁修制度都是先外江、后内江,而自1955年起改为先内江、后外江的岁修顺序,这是都江堰岁修管理上一项重大改革,缓解了成都工业用水及春灌用水等等诸多矛盾。不难看出,都江堰在历史变化中,探求科学管理,正由传统管理方法进入现代管理模式。
  李冰创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的繁荣;而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又要求都江堰在更大程度上发展,这是一种相互变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上都江堰的开发目标的演变与扩展,尤应注意。
  《史记&河渠书》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显然其开发目标是防洪、行舟(漂木)、灌溉。灌溉并未列在首位。《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水经注》又记:&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时诸葛亮已认识到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蜀汉国的依靠。不仅派堰官兵丁护之,还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功能已大大提升。
  到宋代,提法更为明晰,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下诏&蜀江之利,置堰溉田&,指出:&李冰为蜀守凿离堆,遂捍水以溉民田。&即李冰凿离堆,拦水灌田。赵忭的《成都古今集记》中说:&灌溉川西南十数州稻田。&《宋史&河渠志》记载:&县各置籍,凡堰高下、阔狭、浅深,以至灌溉顷亩、夫役工料及监临官吏,皆注于籍。岁终计效,赏如格。&灌溉之功已升为首位。
  《元史&河渠志》记道:&至是,虽缘渠所置碓皑纺绩之处以千万计,四时流转而无穷。&水能利用已有一定程度。
  清雍正十一年(1730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宪德,对都江堰灌溉田亩进行了清丈,向朝廷送《都江堰酌派夫价疏》奏折,当时,灌溉灌、郫、崇、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九县田76.53万亩(折合今5.1万hm2)。光绪年间恢复发展到14个县。1943年统计灌溉面积为17.7万hm2。1955年灌溉面积为18.8万hm2。
  以上记载,充分说明历史上都江堰灌溉功能逐步提升到首位,从始建到解放初,灌溉面积翻了四倍,水能也有一定的利用。
&&&&&&&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有巨大飞跃。首先,开发目标已拓宽为灌溉、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水力发电、漂木、水产、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达66.7万hm2以上,比解放初期又翻了四倍,受益范围达36个县;其次,都江堰已由一个历时2000多年的单纯自流引水工程演变成为一个蓄引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第三,解放后建设规模之宏大,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灌区向东南西北延伸,从平原向丘陵山区扩展,穿山越岭,筑堰建闸,建筑物以数万计,干渠长近2500km,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生产设施。
  ①变化发展是都江堰永葆青春的核心主题,清代总结出的&三字经&是难能可贵的历史经验总结,但其&遵旧制,毋擅变&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变化发展,都江堰才是鲜活的,而因循守旧都江堰就会衰败。
  ②历史上都江堰的治理基本法则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八字格言也应视为今后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八字格言道出时空变化与工程发展的辩证关系,只有抓住岷江水资源的大势,抓住成都平原经济发展之大势,抓住时机,才能相宜发展都江堰。
  ③历史的都江堰是天(水资源)、地(河势)、人(智慧)巧妙融合,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但更要发展它,使得天地人结合不断进入新的境界,让历史以崭新笔墨继续书写下去。
  正作为距离&5.12&地震震中距离最近的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40人失踪,城区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0多亿元。
 &&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日8级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重灾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二王庙已经垮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
&(责任编辑:东方人事-时事政治学习网)
     
------分隔线----------------------------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以及国际交往中心。...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位于北纬3833'至4015',东经11642'至11...
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接壤, 总面积82...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东经之间的广大地区。...
联系电话:010-
时事政治群:
公务员考试群:0916498 公务员录用考试交流群:(已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王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