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公分的碗篮尺寸谁家有

您的位置: &
本书类别:历史作者:慕静言书名: 更新时间: 16:26:08本章字数:2151
  熹妃自从上个月就害起了头痛的毛病,坐久了头晕耳鸣,就立即得躺下,可躺久了又得坐起,足足持续了一月有余。扎针服药稍有起色,前些日子四阿哥被大雪困于太行山内,又整日忧思过度,伤身伤神,病情又重了许多。  因着今儿是命妇进宫的日子,熹妃才勉强打起精神梳洗打扮,只进了一碗细米羹,就有太监通报说富察福晋带着女儿来了。  这富察氏为满洲镶黄旗,先祖自大清开国以来立国汗马功劳,可真真算是京城里的名门望族。圣祖爷在时,时任议政大臣的富察米思翰就曾做过七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他曾大力支持圣祖爷的撤藩政策,深受圣祖爷器重。如今这位富察福晋正是米思翰第四子富察李荣保的嫡福晋。李荣保位居察哈尔总管,其两位长兄马齐与马武,都是当今朝廷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马齐历相三朝,抒忠宣力,端谨老成,领袖班联,名望夙重,举朝未有若此之久者;而另一位马武,曾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被万岁爷称为“圣眷最渥之人”。这李荣保有多子多孙之福气,年过半百,膝下便有九儿一女。  今日跟着富察福晋进宫来的便是这唯一的一个女儿,又是嫡福晋所生,在家中排行第八,自然宝贝得跟眼珠子似的。  富察家与熹妃交往甚密,听得熹妃缠绵病榻已有月余,忙托了人从西北极寒的雪山上采来千年人参,令富察福晋在命妇朝拜之时献上。  熹妃待富察家一直极为客气,听得人来,忙命人撤下碗盏,赐了座。  论年岁,富察福晋要比熹妃年长,可保养得却是极好,身着石青色绣蟒朝服,头戴珠冠,极为端庄。  “娘娘,这是上好的千年人参,益气补血,对您的身子调养很有效。”富察福晋捧上一只木盒,熹妃亦未打开,就命贴身宫女林溪接了过去,笑着说道:“福晋你太客气了,本宫待在宫里,平日里不能与你们这些亲戚朋友多走动,你难得进宫一趟,还带了这样贵重的东西。”  “只要娘娘您凤体康健,也就是我们的福气了。”  熹妃抿嘴一笑,到底是年轻,唇上涂着艳丽的唇脂,嫣然一笑只觉风华流转,并不显病中的孱弱之态。她早就注意到与富察福晋一道进来的女子,穿着莹白的木兰青双绣缎裳,更衬得面容洁白如玉,腰肢那里却不赢一握,瘦瘦削削,真真似一枝木兰。熹妃见了,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喜欢,笑道:“这孩子就是傅莹?”  女子低头微笑,脸上却已经泛起一层红晕,只见她不慌不忙提起裙摆,缓缓跪下磕头请安道:“臣女傅莹,叩见熹妃娘娘。”  “快起来,好孩子。”熹妃忙让林溪掺了傅莹起身,自己倒伸出一只手,露出玉质镶金花的护甲套。傅莹见了,忙几步上前,牵了熹妃的手。熹妃拉她坐在软榻上,榻上铺着极厚的貂皮绒毯,傅莹只觉得身子一下子陷了进去,而熹妃娘娘就在身前,她不敢抬头,只觉得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好孩子,抬起头来。”熹妃轻轻地握着傅莹的手,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只极细的羊脂玉镯,白腻的玉色,熹妃却觉得那只手与这玉镯浑然一色,近前一看,倒真觉得是个难得的美人痞子。  熹妃起身亲自送了傅莹坐回富察福晋身边,说道:“这样一看,倒真觉得和傅恒那孩子有些像,一样的俊秀。”  “恒儿有幸能跟在四爷身边保护四爷,也实在是他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气。”富察福晋说道。  熹妃坐回榻上,问:“这孩子今年多大了?可有许下亲事?”  也怪熹妃问得突然,傅莹羞红了脸,只低头不语。最后还是富察福晋笑着回道:“莹儿只比恒儿大一岁,今年过完年可就满十七了。说来也怪,这孩子是家里唯一的女儿,虽不能与宫里的格格们比,但也是我们夫妻俩的掌上明珠,可这么多年就没有一个好的人家,让我们放心地把女儿嫁出去,这些年来府上提亲的,竟没有一个能瞧得上眼的。”  熹妃抿嘴一笑道:“好孩子,这有什么可害臊的?在这里都是自己人。”又转头对富察福晋道,“不瞒福晋说,这孩子本宫只看了一眼就喜欢,许是我们有缘,偏偏本宫没福,膝下竟没能有一个贴心的女儿。”  富察福晋忙说:“娘娘还年轻,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熹妃摇摇头,道:“今天我就想收傅莹这孩子做本宫的干女儿,”说着便笑盈盈地瞧着傅莹,柔声问道:“你可愿意?”  富察福晋和傅莹听了,忙跪下磕头道:“多谢熹妃娘娘。”  富察福晋自是欢喜得难以言表,这自是天大的福气,如今熹妃正得宠,若是能依仗她这棵大树,傅莹日后自然能够许一门妥妥帖帖的婚事。  傅莹从贴身丫头喜儿手里提过一只做工极为精致的楠木饭盒,道:“这是臣女亲自做的一些家常小点心,没有宫里的好吃,却也是臣女的一点心意,还望娘娘能喜欢。”  林溪接了过去,放在软榻上的一只红木方桌上。打开盒盖,见上上下下共三层,她一一拿出摆在桌上,只见整整齐齐放了七八个粉彩百花琉璃食盘,各自盛着不同的点心,色泽不一,搭配得却极为精致,光看着外形,熹妃就打心眼儿里喜欢。  待林溪一一用银簪试毒后,她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浑圆雪白似汤圆似的团子,轻轻一咬,里面竟是山楂糕,晶莹剔透,泛着红宝石一般的光泽,仿佛那不是一件吃食,而是一道艺术品,味道鲜美,入口即溶。她是吃惯了美食的,却觉得这手艺不比御膳房的差,心里的喜欢不知道又加了几分,忙夸道:“这孩子真是心灵手巧,难得你有这份儿孝心。本宫最近喝药太多,看到吃的总觉得没胃口,今儿一看到你孝敬的这些吃食,立时觉得浑身的病全好了。”  “娘娘要是喜欢,臣女以后就多做些,再派人送到宫里来。”  熹妃答应着,却吩咐林溪:“留一些给四阿哥,让他待会儿过来也尝尝。”  傅莹听了,只微微一笑,轻轻地低下了头。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作者:西子情作者:金兮子作者:香菜牛肉饺子作者:惑乱江山谁家有山西省侯马市的半成品绣花鞋垫
谁家有山西省侯马市的半成品绣花鞋垫
09-12-16 &匿名提问
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太谷、祁县、临汾、阳城、晋城、浑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忻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仪风俗、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活动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详细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面食、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产品,具有悠久历史,闻名海内外。 民歌艺术: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有很大的成就,《诗经》中“唐风”、“魏风”包括《伐檀》、《硕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颇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阳高、朔县民歌,比起河曲民歌来,又各有其特色。左权民歌自成脉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沁源县的民歌善于抒发当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烈感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鹗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如万荣县十七个乡就有十三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风秧歌舞”、“左权小花戏舞”、“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抬阁”、“吹弹歌舞”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山西的民间舞蹈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映社会生活蕴含深厚,抒发感情细腻逼真,而且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十分默契。二是戏剧性较强。不管那种舞蹈,都穿的是戏剧服装,脸谱化妆,也均系戏剧式的。在表演内容上也多有借助戏剧剧情的。三是戏、歌、舞相杂,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还有的是杂技、舞蹈、戏剧的统一。如“高跷”、“旱船”、“狮子舞”、“龙舞”、“背棍”、“铁棍”等等。 民间音乐: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乐家师旷,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我国古代《阳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贵的“古典乐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山西民间乐器,也大都是自古传下来的。这些乐器,以丝竹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唢呐、琵琶、筝、巴乌、各种鼓器、铙、钹、锣、镲等,山西的民间乐曲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乐曲”,山西的鼓吹乐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晋中地区的规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县一带的《大得胜》及《八大套》等。一类是由各地群众闹红火时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调,最有名的是长治的“八音会”和洪洞的“威风锣鼓”等。一类是由僧道流传下来的“庙堂音乐”或僧道杂乐。最有影响的要数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庙堂音乐了。山西的民间器乐艺术,往往与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象“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晋北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戏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型。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把胡琴、锣鼓、唢呐等吸收入戏曲,特别是出于换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此外,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职业剧团现在有二百多个,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人。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博采众长,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和“晋剧”。 剪纸艺术: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艺术:山西的皮影艺术,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像投射在“纸窗”或“沙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年画艺术:山西的木版年画,始于宋、金时代。其中晋南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山西的木版年画,内容上多为吉祥喜庆,常见的形式有灯画、中堂画、条屏、贡笺、窗画、门画、灶龛画、影壁画、门头画、桌裙画等多种。山西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泽明快,线条简练,格调粗犷,而且装饰性很强1.2婚丧嫁娶和岁时节令 1.2.1婚丧嫁娶 生、婚、丧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形成了隆重的仪式,活动也特别讲究。从出生开始,经过的节日有满月、百天、周岁及本命年等,一般这些节日都要发请柬、收贺礼、请客聚餐。 结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讲究最多的,从相亲、定亲、娶亲到拜堂闹洞房、回门等期间的礼仪非常隆重、考究。 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丧礼也独具特色,仪式之多,讲究也颇为复杂。就其穿来说,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备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还绣有寿花,举行丧礼时,子女及其小辈亲戚从头到脚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献的物品也很讲究,12碗8桌的换饭,色泽鲜艳、品种丰富、味道独特。 1.2.2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民俗是与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紧密相连着的,随着一年到头的气候变化,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民俗习惯。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虽是典型的中华岁时节令,但庆祝方式却又独具特色。例如晋中的“寒食节”,这一天当地不仅寒食禁火,大人还要为孩子们捏制“寒燕儿”,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节时各地有闹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此外山西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上梁节、油糕节等。 1.3民间建筑 房屋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特点、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修建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窑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独树一帜。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山区,以黄土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窑,挡风避沙,冬暖夏凉。 山西民居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们多为商贾之家的居所。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住所多规模大,建筑精美,气势宏伟,错落有致。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院内房舍鳞次栉比;从里面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楼厅台阁与天井花园相映成趣。现存院落中随处可见石雕、砖雕、木雕,玲珑剔透,内容丰富,图案精美,技艺精妙,且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佛、儒、道及其民间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鲁雨跃龙门”“指日高升”,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亲”则反映了传统的道德观;这些全都是对后辈的期盼和教诲。 1.4手工技艺 民间刺绣,在山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对样、绣工精致,且反映出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民间的刺绣主要是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像衣服的领口和袖口、帽子、鞋垫和被面,还有枕头、荷包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如鞋垫上常绣有相亲相爱、福海无边、莲花送子等图案花纹。 山西剪纸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且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主要是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与追求,比如结婚时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吕梁地区的剪纸质朴、粗犷、雄浑;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雁北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山西面塑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面塑的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可以说大自然有的无所不有,动物、植物、人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和睦友爱等意思。 草编同样是流传于山西民间的一种技艺,草编材料来自大自然,有麦秆、柳条、玉米皮、藤条等。草编有生活生产用品,也有玩具饰物,在民间小的有佩带饰物、手玩小件、笼子,还有摆放水果的竹篮;大的有箩筐、挎篓等,它们为农家用具,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我们应该开发这些民间草编,让它们从古代单纯的实用性转为现在的实用欣赏性,并可以延伸到编提包、挂饰、椅垫等用品进入市场。 1.5文学艺术 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现主要存有四大剧种: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晋剧,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北路梆子有着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戏、山西的皮影戏等也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 山西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愿望。这些民歌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晋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开花调”、忻州一带的“卷席片”都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形式短小、单纯;词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挚,无须伴奏。山曲高亢嘹亮;开花调委婉清秀;秧歌品种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权的“小花戏”、以及和顺的“风台小戏”等。套曲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如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等。 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而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马烽、西戎等实力雄厚的作家,继承《小二黑结婚》的格调,发表了一大批风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影响波及全国的作家群体。从“山药蛋派”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词中,我们就不难想象到这些作品与群众和生活贴得有多么近,山西文艺独特之魅力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碗篮尺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