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教之教造个句子

用爱造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作文审题中训练发散思维例谈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作文审题中训练发散思维例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4:55: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作文审题中训练发散思维例谈
官方公共微信for (var i = 0; i < this. i++) {
func(this[i])
}; contains:function (val) { for (var i = 0; i
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教学片段赏析_九年级语文教案
文章栏目导航
文章专题导航
本类热门教案
不教之教:自主 合作 探究
片段:教还是不教
  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
  众:没劲!
  师: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我先请同学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
  (学生看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课文里用到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教。
  师:说说理由。
  生1:课文里为了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钠、63.07亿吨氯化钙、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但还有点补充。课文在说明海水含盐量高的时候,用了很多数据,让读者对死海海水含盐量高的程度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些道理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是啊!你们看,“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含盐量的印象就特别强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例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我们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这些知识不教行吗?
  生1:我认为行。
  师: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指一不举手的同学)你认为还要教,是吗?
  生2: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位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
  生2:确数。
  师: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吗?
  生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吗?
  生2: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
  生2: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生2:这条鱼有七八斤重。
  师:好极了!你关于约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嘛。你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吗?
  生2: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了呢?
  生3:约数和确数相比,当然不够准确。
  生4: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生4: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笑声)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
  师:言之有理!啊,这位同学举手,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生5:我认为课文里有个地方运用确数和约数有点自相矛盾。46页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用约数,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
  师:说得真好!我同意。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
--------------------------------------------------------------------------------
  评析:
  有目的地引起学习
  教学活动的全部意义在于“有目的地引起学习”,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教之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节课上,钱老师有一句问得最为重要也最为精彩的话:“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同学们因此提出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不教的知识,钱老师因势利导,进一步要求他们说一说可以不教的理由,这就有目的地引起了学习,实现了“不教之教”。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就我们而言,“自主、合作、探究”又绝不是可以信马由缰、放任不管。钱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本课中钱老师几乎没有主动教给同学们任何东西,“可以不教的”自然不会主动去教,“需要老师教的”,钱老师也没有先入为主,强为人师。他总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真谛。
  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钱老师组织大家讨论、争鸣;对确有疑义的地方,钱老师又鼓励大家大胆质疑,正解求解。钱老师始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节奏,总是能够及时地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看来,能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一堂课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关查询: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教学片段赏析_九年级语文教案更多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果然造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