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普通变形杆菌菌的鉴定依据是什么?

普通变形杆菌的电镜观察
引言 普通变形杆菌(p:oreusv以garis)是变形杆菌属(Pro才。“:)的一种,属肠道杆菌科〔1〕系革兰氏阴性杆菌,周身具有鞭毛,运动活泼。在固体培基上,能间断性进行性的扩散生长,形成一层波纹状薄膜,称为迁徙生长现象(也称迁徙性菌落)。如培基中含有0.08一。.1肠的石碳酸,或在55琼脂培墓上培养,则可抑制其扩散生长,而得到单个菌落。这种生长现象,在肠杆菌中,独具特色。为了深入了解这种特征的机理,我们以扫描电镜为主,辅以透射电镜,对变形杆菌的菌落和菌体表面的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2材料和方法 2.1细菌的培养方法:用普通变形杆菌制备菌落和细菌悬液。 2.1.1用普通肉汤琼脂平皿,琼脂层要厚,点种细菌,3了’C培育18小时,生长出波纹1 36状薄膜菌落。 2.1.2用。.08肠石碳酸肉汤琼脂平皿,划线接种,37Oc培育18小时,生长出单个菌落 2.1.3用55琼脂平皿,靖养方法同石碳峻,;几皿。 2.1....&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变形杆菌普遍存{l{一犷人肠迫内,健康人粪便,!,17%,[J分离列奇异变形杆菌,‘%为普通变形杆菌。尿路感染菌主要来自肠道,其,},山变形杆菌致病者,也以奇异变形杆菌占多数。l日J’.这两种细菌在人肠过内的寄居性、生化反应和致尿路感染方而有其共性,}封此,作者从门诊233个病人粪便标本,1,分离得20株奇异变形杆菌,10株普通变形于自有,并做了细菌在肉汤、尿液内的生I妙私,溶ll’IL素的户;生,细菌表面疏水性,对人血洁杀I有力的敏感性,细胞侵入性和细菌Jfll.清型别等实验,以便得知细菌的哪种性状’J尿路感染发病机理有关。 结果表明,两菌在尿和肉汤内的生长率或时血清杀菌力的敏感度无甚差异。大肠于!:菌和其它肠道杆菌以及莫氏变形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的流行性不同,取决于该菌在尿内、肉汤内的生长率之不同。但是这不能说明奇异变形丰}」菌扫l普通变形杆菌流仃_l二的区别。两菌小flt清杀菌力均不敏感,说明杀菌力的弧弱一在以路感染的发病机...&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脉酶在医学和生化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一般均从巨豆等豆科植物中提取。在许多微生物中也存在着脉酶“一‘’。但其含里极低,不能用作生产。本文作者经筛选菌种及发酵工艺的摸索,建立了一套从变形杆菌发酵生产脉酶的工艺方法。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菌种:普通变形杆菌〔pro七eus,uzgori:(MecCB)49102〕由本所检定处提供。 2.斜面种子培养基(半综合琼脂斜面培养基):乳酪胰酶消化液(6h),总氮250ms,酵母透析液sml,NaCI 0.59,味精0.19,琼脂2.29或适量,交换水加至100mlo 5.Todd一Heuitt培养基:该培养基组成如下:牛心浸汁500ml,蛋白膝209,葡萄糖29;NaCI 29,NaZHPo‘0。49,Na:C032.59,蒸馏水500ml。此培养基的pH为7.8。 4.pHS.0缓冲液:1.269 EDTANa:和5.77gK:Hpo‘用无氨水溶解至IL,此缓冲液pH为8。0士0.1。 ...&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1987年4月,在对食品业人员体检中,发现一株与福氏志贺氏菌6型因子血清有交叉凝集的普通变形杆菌,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菌株来源:从县饮料厂工人焦xx(女)粪便中培养所得,菌号242(下称242号菌),焦xx于1984年患过痢疾、服婴粟壳煎剂痊愈,至今未发生痢疾,采便前后无腹泻症状。 二、材料1、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19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供给,批号84 007,失教期57年12月。 2、药敏纸片,上海市卫生局服务公司生化试剂所出品。 3、肠杆菌种分属诊断噬菌体,由江西省卫生防疫站供给。 4、对照菌株: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无恒变形杆菌,福氏志贺氏菌6型菌株各一株,均为省防疫站提供。 6、培养基:所用55麦康凯、克氏双糖铁琼脂及营养琼脂等,均为上海医学化验所产品。三、方法:培养及生化鉴定均按“肠杆菌科的鉴定”一书所载方法进行(‘),药敏试验为纸片法,噬菌体裂介为双层软琼脂法。 结果一、培养及生化特...&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据报导〔’〕〔,’,普通变形杆菌(Pro-teas,vulgaris)具有高活性的天冬氨酸酶和延胡索酸酶。发酵培养基中若加入大量的(NH‘)ZHPO4时,该菌可将延胡索酸转成天冬氮酸;氨浓度低时,则将延胡索酸转成L一苹果酸。 我们对普通变形杆菌转延胡索酸为L一苹果酸发酵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菌种 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卫生部药物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山西省卫生防疫站收集有关细菌12株。 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针面培养基(肠):牛肉膏。.3,蛋白脏z,NaCI 0.5,琼脂2,pH6.7。 2、种子培养基(帕):葡萄糖1,蛋白陈1,牛肉膏。.3,酵母膏。.3,MgSO‘·7H:00.5,pH6.7。 3、发酵培养基(肠):延胡索酸4.0,尿素0.1,KHZPO‘0.03,MgSO‘·7H:0 0.04,玉米浆0.05,ZnSO‘·H:O0.0044,FeCI。·6HZO 0.001,甲醇1.5,CaC035。0。 将细菌接于斜...&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旧,我院某学员队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就餐人员39了人,发病158人,发病率为39 .8肠.经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证实是由食入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1小时,最长34小时,多在2、I。小时,平均12小时。 症状和体征病人先觉腹痛、恶心、头晕继而腹痛加剧、呕吐、腹泻、多数病人为水样便、严重者每日腹泻18次,部分病人体温稍有升高伴全身不适.发病48小时后,一般主要症状消失,主要症状与体征见表1。 表1 158例病人的症状与休征腹疼。。。;!二n二;!_术、、、事万一~一二汇.一二三已一刀欠丁习『匕代L夕又下令之又尸探扮壮甲里发病人数占发病人数肠73 66 19 4_6 1 病程多数病人在l、4日治愈,11例重症病人住院治疗,了天内全部治愈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 食物调查中毒发生后,调查了该学员队食堂6月21日早餐和中餐食谱...&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一种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学效应的实验研究--《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一种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摘要】:背景
疫苗的诞生为人类防治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继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消灭天花后,随着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疫苗的研制取得了长足进步。回顾疫苗的发展历史,从其生产的技术角度,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类。传统疫苗(classic vaccine)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新型疫苗是用遗传重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疫苗,具有传统疫苗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新型疫苗在短期内仍不可能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疫苗。而对于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细菌疫苗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随着抗生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学和产生灭活酶、主动外输、渗透屏障、代谢、靶位改变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生物化学方面诱导细菌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克服细胞细菌耐药,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一些天然抗菌肽和特异的细菌疫苗,以控制感染,是近年来对一些传染性和多药耐药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国际上在用的细菌疫苗约有15种,其中载入我国规程的有12科,分别是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痢疾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脑多糖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多糖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莱姆病疫苗、卡介苗、鼠疫疫苗、布氏菌病疫苗、炭疽疫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其它菌苗也有相继报道。
本研究采用变形杆菌作为免疫原研究。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是一类大小、形态不一的细菌,有时球形,有时丝状,呈明显的多形性,周身鞭毛,能运动且运动活泼,无芽孢荚膜,需氧及兼性厌氧,属革兰氏阴性菌。变形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腐败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为条件致病菌,多为继发感染,如慢性中耳炎、创伤感染等,也可引起膀胱炎、婴儿腹泻、食物中毒等。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突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根变形杆菌、雷极变形杆菌和无恒变形杆菌。其中以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特别是奇异变形杆菌可引起败血症,病死率较高。因此,控制变形杆菌引起的疾病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作为菌苗控制疾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释放细胞因子和产生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产生破坏或溶解。随着淋巴细胞激活的信号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树突细胞在抗原递呈和免疫反应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是肝癌和终木期肝病的重要病因,经研究乙肝病人树突细胞免疫信号分子表达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明显异常。为此,本研究选择乙肝病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信号分子表达、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小鼠脾细胞增殖、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体内外实验,探讨变形杆菌对树突细胞信号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影响,为变形杆菌应用于菌苗奠定了实验基础。
本研究采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分离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中的变形杆菌,经进一步鉴定和传代减毒后感染小鼠,分析脾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IFN-γ水平及抗体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分析乙肝病人外周血树突细胞信号分子表达和IFN-γ水平变化,探讨变形杆菌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为变形杆菌菌苗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1.留取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将所取样品用分区划线法分别接种于肠道菌选择培养基(S,S琼脂)及鉴别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平皿中,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在培养后的平皿中找到符合变形杆菌菌落特点的菌落。将挑出的菌落做进一步的鉴定。
2.用Blendon镀银染色后观察、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对挑出的菌落作初步鉴定。
3.从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中分离的变形杆菌通过特殊的处理,将原有的毒性减低,并做毒性试验以证明其毒性的降低。再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迁徙生长试验、硫化氢产生试验、液化明胶试验、西蒙枸橼酸盐试验、吲哚试验、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糖(醇、苷)类发酵试验(麦芽糖、木糖)、对氯霉素的敏感性试验对特殊处理后的菌种进行最后鉴定。鉴定无误后将经特殊处理的菌种接种、培养、采集、杀菌、离心、纯化,稀释成2×10~(11)/mL的原液,并对原液进行无菌试验和原液检定。
4.将变形杆菌原液用RPMI-1640培养液稀释成2×10~(10)/mL。采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肝素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和培养树突状细胞。对照组为RPMI-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500μL+培养的树突细胞;实验组为RPMI-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500μL+培养的树突细胞+变形杆菌稀释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6的表达水平。
5.将变形杆菌原液用蒸馏水稀释成2×10~9/mL,腹腔接种BALB/C小鼠。采用~3H-TdR摄入法检测小脾细胞经PHA、变形杆菌、ConA体外培养后脾增殖能力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鼠血清抗体水平;并通过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加入变形杆菌培养后IFN-γ和IL-2浓度。
6.取肝素抗凝外周血制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只加入培养基、HBcAg、HBcAg+变形杆菌培养液、HBsAg、HBsAg+变形杆菌培养液,用ELISPOT检测五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
(一)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产
1.分离的细菌符合变形杆菌的菌落特征
2.初步鉴定证明所分离细菌可能是普通变形杆菌三糖铁琼脂培养基呈黑色,并产生H_2S气体;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结果为动力阳性、靛基质阳性、尿素酶试验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出现绿色,结果为阳性。
3.最后鉴定证明所分离细菌是普通变形杆菌毒性试验结果说明经传代培养后变形杆菌的毒性出现显著下降(传代培养前后LD_(50)分别为1.35×10~6和7.92×10~7)。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迁徙生长+、硫化氢产生+、液化明胶+、西蒙枸橼酸盐d、吲哚试验+、氨基酸脱羧酶一、麦芽糖+、木糖+、对氯霉素敏感性R,证明原始菌种为普通变形杆菌。将原始菌种制成2×10~(11)/mL的变形杆菌原液。
(二)变形杆菌能显著提高体外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CD80,CD86阳性细胞百分率
通过体外分离HBV感染病人和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细胞,正常人的CD80,CD86的表达阳性百分率均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0.000,P=0.000);经变形杆菌培养48h后,慢性乙肝病人CD80,CD86的表达率显著增加(P=0.000,P=0.000),而健康人的CD80、CD86表达阳性百分率改变不显著(P=0.185,P=0.118)。
(三)变形杆菌对小鼠免疫有一定的影响
1.变形杆菌能够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小鼠经变形杆菌液腹腔种后(1次/周,2周),采用~3H-TdR摄入法检测,经PHA或变形杆菌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淋巴细胞均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PHA组t=-27.860,P=0.000;变形杆菌组t=-14.630,P=0.000)。采用变形杆菌和ConA共同与脾细胞培养后,三种不同剂量的变形杆菌刺激后脾细胞增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0.5mL实验组、1mL实验组、2mL实验组均为P=0.000)。
2.变形杆菌对小鼠外周血抗体IgG2a的影响对变形杆菌接种小鼠后血清IgG抗体亚型IgG2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组小鼠变形杆菌均能诱导小鼠产生IgG2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0.25mL实验组P=0.015,0.5mL实验组和1mL实验组P=0.000)。
3.变形杆菌能够增加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2不同剂量(0.1mL、0.3mL、0.9mL)变形杆菌接种小鼠后,取脾细胞与变形杆菌培养48 h后,不同剂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产生细胞因子IFN-γ显著增加(三组均为P=0.000),而以0.9mL实验组增加最为显著(与0.1mL组、0.3mL组比均为P=0.000);不同剂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产生细胞因子IL-2显著增加(三组均为P=0.000),而以0.9mL实验组增加最为显著(与0.1mL组、0.3mL组比均为P=0.000)。
(四)变形杆菌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分离乙肝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ELISPOT方法检测HBV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结果显示:HBcAg+变形杆菌实验组产生的斑点数显著高于HBcAg实验组(P=0.031,x~2=0.797),HBsAg+变形杆菌实验组产生的斑点数也显著高于HBsAg实验组(P=0.048,x~2=1.033)。结论
(一)通过肠道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分离反复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变形杆菌,方法可靠,经进一步鉴定和传代后毒力明显下降。
(二)变形杆菌能够显著增加乙肝病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CD80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率,对正常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CD80和CD86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并不增加。
(三)变形杆菌腹腔感染小鼠后,能够增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和IFN-γ水平。
(四)变形杆菌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R378【目录】:
中文摘要3-9
ABSTRACT9-19
第一章 前言19-22
第二章 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产22-43
一 材料22-25
二 方法25-32
三 结果32-37
四 讨论37-41
五 参考文献41-43
第三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体外的功能测定43-58
一 材料43-47
二 方法47-49
三 结果49-52
四 讨论52-55
五 参考文献55-58
第四章 变形杆菌对小鼠免疫的影响58-74
一 材料59-61
二 方法61-64
三 结果64-68
四 讨论68-71
五 参考文献71-74
第五章 变形杆菌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74-88
一 材料74-77
二 方法77-79
三 结果79-81
四 讨论81-86
五 参考文献86-88
第六章 综述: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88-101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101-102
致谢102-10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丹;张晓波;姜丽晶;盖英宝;曾湘;;[J];台湾海峡;2011年03期
霍萍萍;耿晓娜;赵宝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康健;王丽梅;王平;赵勇;张薇;韩文东;丁悦娜;孙志平;柏银兰;徐志凯;;[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年04期
普琼;国杰;;[J];西藏科技;2011年06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岗玲;毛雅云;;[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玉财;;[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曹俊敏;杨雪静;王原;李俊杰;;[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星;陈向东;于成安;李晓光;;[A];2004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谢振民;;[A];2004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文东;张艳君;;[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王虹;王省良;彭华国;周东耀;万成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成军;;[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向群;陈静;夏珍;张祖荣;倪惠莉;梅建;;[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徐丽慧;王贤军;王敏敏;董晓勤;;[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译;[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吴安华;[N];健康报;2009年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新华社;[N];中国医药报;2004年
蓝建中;[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肖永红;[N];健康报;2008年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N];医药经济报;2011年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孙悦群;[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鹏;[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郝庆;[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孙剑;[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姜润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周劲松;[D];吉林大学;2004年
贺志彬;[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马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王彦;[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朱卫民;[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尹芳;[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高荣;[D];青岛大学;2005年
樊伟;[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张克;[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杨雯;[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陈建敏;[D];浙江大学;2009年
王宇平;[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王会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杨转移;[D];中南大学;2007年
刘海生;[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何建明;[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变形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和普雷威登氏菌属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变形菌属、摩根菌属和普雷威登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及污水中,为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变形菌属、莫根菌属、普雷威登菌属的致病力不强,为条件致病菌,往往在患有原发疾病的病人中引起各种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最常见,主要&[&变形杆菌&药物&变形杆菌属]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变形菌属、摩根菌属和普雷威登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及污水中,为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变形菌属、莫根菌属、普雷威登菌属的致病力不强,为条件致病菌,往往在患有原发疾病的病人中引起各种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最常见,主要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常发生于尿路阻塞性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其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增高,碱性环境有利于变形杆菌生长,并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而易于形成结石。此外,细菌的菌毛可增强其在肾盂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细菌鞭毛促使细菌在尿路中扩散。其他吲哚阳性菌属包括莫根菌属、普雷威登菌属等则可引起伤口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医院内感染;斯氏普雷威登菌则是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病人发生菌血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变形菌属还可引起皮肤、耳、乳突等部位的感染,亦可为与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变形菌属、摩根菌属和普雷威登菌属都属于肠杆菌科。具有肠杆菌科的共同特点: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兼性厌氧,可以在普通培养基和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能发酵乳糖,触酶阳性,阴性,可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O抗原、H抗原、表面抗原;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min可被杀死,不耐干燥,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但对低温和胆盐以及染料有耐受力。但它们还具有各自的特点。 变形杆菌属分成4个种: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和潘氏变形杆菌。其形态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呈球形或丝状,有周身的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因此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在普通培养基平板上生长时可蔓延成波纹状薄膜布满整个培养基表面,成为迁徙现象,可作为本属的特征,但这一特性可被石炭酸或胆盐抑制。而产粘变形杆菌能形成很粘的薄膜层,且能溶血。此外本菌属的细菌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扁平、无色半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能产生硫化氢的在SS培养基上的菌落中心呈黑色。本属的生化特征是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阳性和脲酶强阳性。此外变形杆菌属中的某些特殊菌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能出现交叉凝集反应。临床上有时用这些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与患者的做凝集反应,称为外-斐反应 普雷威登菌属包括5个种:产碱普雷威登菌、拉氏普雷威登菌、斯氏普雷威登菌、雷氏普雷威登菌和海氏普雷威登菌。它们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反应特征都与变形杆菌属相似,但是它不具有迁徙现象,而且脲酶阴性(雷氏普雷威登菌除外),硫化氢阴性以及鸟氨酸脱羧酶阴性。 摩根菌属只有一个种即摩根摩根菌。本属细菌的形态染色以及生化反应的特征也与变形杆菌属类似,但它也不存在迁徙现象,而且其枸盐酸盐阴性、硫化氢阴性以及鸟氨酸脱羧酶阳性。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1、标本采集采集来自临床的各种标本。 2、分离培养血液标本先用肉汤增菌培养,尿液、各种体液、痰、脓汁和分泌物标本可直接接种于血平板。粪便和可疑食物样品接种SS和或MAC平板。35~37℃孵育18~24h,挑取可疑的菌落进一步试验,尤其是注意变形杆菌的迁徙现象。 3、生化鉴定可从肠杆菌科到属以及种间进行依次鉴别。 四、细菌的防治 肠杆菌科细菌的不同甚至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间,对于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抗菌药物的选用应尽可能以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 由于变形菌属、摩根菌属和普雷威登菌属为条件致病菌,除少数病人系医院外获得之感染外,多数病人为院内获得性感染,其中大部分患有原发疾病。其原发疾病的性质往往是决定感染者预后的重要因原发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越严重,对病人免疫功能的损害程度越大,则抗菌药物的疗效也越差。 对于严重感染的病人,应在送验标本培养和药敏试验尚未获得结果以前即开始经验治疗,待化验结果获知后,并根据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加以调整。待病原菌分离后应进行药敏试验和联合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参考。此外采用体外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可提高疗效。此外,可以用病人分离所得细菌与病人进行血清杀菌滴度测定,滴度在1:8以上者预后较好。 另外对严重病人、老年人、新生儿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保证有效血浓度,提高疗效以及防止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均有重要意义。
[变形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和普雷威登氏菌属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相关文章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等你回答的问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变形菌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变形菌属拉丁学名(Proteus Hauser,1885) 直杆菌,直径约0.4~0.8μm,长 1.0~3.0μm,革兰氏阴性.以周生鞭毛运动.大部分菌株在含琼脂或明胶的营养培养基的潮湿表面上能做环形运动形成同心环,或扩展成均匀的薄层.这个属中的菌符合肠杆科的一般定义.它们氧化苯丙氨酸脱氨和色氨酸,水解尿素.能从几种单糖和双糖产酸.它们不从肌醇或直链的4-、5-、6-羧基多醇类产酸,但一般从甘油产酸.产生硫化氢.能致病.引起尿道感染;它们也是继发性感染菌,能引起机体其他部位的腐败性损伤.见于人和许多动物的肠道.同时也见于厩肥、土壤和污水.有一个种分离于吉卜赛蛾的幼虫. DNA的G+C mol%为38~41.近似属的鉴别见表3-15;种间鉴别见表3-16. 模式种: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氏变形杆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