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会围棋的丹朱围棋教室启蒙篇的爸爸是谁人自愿

中国围棋史话
&&&&&&&&&&&&&&&&
/ 中国围棋史话 
中国围棋史话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 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 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 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 到围棋了。也是一种推测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 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 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 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 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 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 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 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 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 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 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 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 十六道的围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 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 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 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 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从丌、亦声。”丌的古 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 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 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 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 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 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注一)《路史后记》(注二)《潜确类书》(注三)《原弈》(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鼻祖”弈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 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 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 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 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 悟棋艺。(注一)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 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 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 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 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 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 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 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 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 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 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 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 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 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 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 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 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 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 了新的阶段。(注一)《孟子》(注二)《新论·专学篇》(注三)《论语》(注四)《孟子》(注五)《孟子》(注六)《关尹子》(注七)《尹文子》(注八)《左传》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天下第一名手”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 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 棋如命。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 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 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 讨得天子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 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注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 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但不管怎么说,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 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 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 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 氏门中。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 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 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 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 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一灯明暗复吴图”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 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 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 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 从不影响战事。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 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 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 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 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 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 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 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 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 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 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 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在隋唐 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 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 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  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 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 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 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 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 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 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班固的学生马融, 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 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 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 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 上下联络,不能“唐突”。  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 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 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 张。”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 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 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 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 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 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 “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 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 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 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 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 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 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 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 的著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 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 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 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 跃具有重大意义。(注一)《西京杂记》(注二)《前汉书·陈遵传》(注三)《西京杂记》(注四)《搜神记》(注五)《三国志·王粲传》(注六)晋·葛洪《抱朴子》(注七)《弈旦评》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还是下棋要紧 晋武帝的秘书丞张华棋术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对弈。次正下着棋时,老将军杜预给皇上送来奏请伐吴的表章。张华见此情况,马 上站了起来,把下到一半的棋盘推开,侃侃而谈,劝说晋武帝伐吴武帝真还听了这位棋友的意见,决兴师伐吴。 这是下棋而不忘国事的故事。史书上还记载着不少西晋棋迷不顾家国荣辱,醉心围棋的事。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他们也都很喜欢下围棋,阮籍是“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 阮籍不干,一定要马上决一胜负。(注一)  王戎也是“七贤”中的名士之一。据说,他小时候下围棋就已有了点 名气,在任豫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和阮籍一样,不拘礼制,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还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于围棋的,下棋下到了不计荣辱的地步。《晋 书·裴遐传》就记载了这么件事。说的是裴遐在平东将军周馥家与人下棋, 有人问裴遐敬酒。裴遐正专心于棋局,没有马上喝。这时那人已醉醺醺的, 见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将他推倒在地。只见裴遐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没丝毫变化,接着下他的棋。(注二) 本节开头说了晋武帝听了张华之言,放下围棋讨伐吴国的故事。讨伐胜利后,武帝又重操棋子,这回他可非下过瘾不行了。这次是与王武子对局,投降过来的吴主孙皓就站在一旁观看。下了一会儿,晋武帝忽然问孙皓,“你 为什么喜欢拨人皮?”(吴国刑法严酷,“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 答:“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该剥皮。”王武子怒斥孙皓就是无礼的人,晋武帝却 说,“还是下棋要紧。”性情各异的东晋棋手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认为这里面有无穷乐趣。他的次 子王恬多才多艺,其中围棋最好,是东晋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一,与王恬齐 名的,还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着法、时间、节奏,乃至对输 赢的态度,很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我们从《晋书》中摘取几段东晋棋手的 小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看到东晋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养程 度。谢安是当时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打到淮肥时,京师震动。晋帝当即提升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前方战局吃紧,谢安的侄子、将 军谢玄前来请示退敌的办法。谢安面无俱色,不以为然,说是自有办法。让 谢玄随他与亲友一道去山中别墅游玩。  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邀侄儿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这时因为 紧张,糊里糊涂败给了谢安。谢安很高兴,晚上回家后,开始指示如何对敌作战的方案。这一仗把入侵的符坚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又碰上谢安在下棋。谢安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床上,声色未动,继续下棋。客人们忍 不住手纷纷间他仗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他说:“仗打胜了。”谢安临危不 乱,坚定沉着,风度令人叹服。  狙纳也是东晋时代的围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无援而 告失败,为这事他很悲伤,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爱惜时间,不要全部花 费在下棋上,祖纳回答:“我是借围棋来使自己忘记忧愁。”王隐说:“你可 以通过建树功勋或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 呢?”祖纳喃喃道:“你的话我同意,可我没有那种力量。”祖纳的隐忍、自 知,由此可见一斑。  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势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险。 友人未看出来,旁边一位观棋人忍不住冲口说了句:“西南风紧得很,恐怕 有翻船的危险。”友人顿时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谢弘微是当时的名棋手, 败在友人手里实在不甘心。他大发脾气,把棋盘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此外,当时还有袁羌、颜延之、潘茂、卢循、王虞等目前有据可查的 棋手。《高逸沙门传》上说卢循与谢安、王义之,王坦之等棋界名流交往甚 密。《山堂肆考》中,则讲了一段颇能反映出潘茂风趣、幽默性格的事。一 天潘茂上山,遇见两位道士在下棋,潘茂在旁站着看了很久。一道士见他这 样,问他是否喜欢下围棋,潘茂答道:“入尤蛇窦(即蛇洞),出似雁行。” 道士听了,含笑表示同意这个说法。  史书上能记载这么些棋手的名字,甚至还能让后人了解到这些棋手的 性格秉性,说明当时这些棋手就很受人关注,他们的事经常被人谈论。(注一)《晋书·阮籍传》(注二)《晋书·裴楷传》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 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 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宝等,他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 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参加这种比赛,有的组织编辑 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所有这些作为,对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 进作用。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 棋下得不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 帝给他个大官,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 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宣城太守的官。  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 六岁时已身手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 他是天下五绝之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 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上。为使围棋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 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棋宗陨落,棋手们异常痛惜。  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 人送给他一瓶毒酒,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 下棋。他看完圣旨,面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 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后,他才把圣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 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人说:“这酒就不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 中毒酒。(注一)  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 帝刘域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 用小棋盘。可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 之外,还不时地吹捧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 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 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南史·王湛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 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 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 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 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 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 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当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 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 第二品,从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 还任过“清定访问”的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 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帝命褚思庄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 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疲惫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  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在棋盘边,呼呼大睡。 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宋文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 去会稽与玄保下棋。迢迢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下完棋后,就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差。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也是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 风迅猛。  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 爱围棋,没有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 一次在武帝面前与竟陵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 事后有人对肖晔说:“你该让他一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 方,有一个名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 中说,她粗略地懂点围棋。  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 官贵人交往。此举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 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样的本事,却依然要作老妇打扮,真是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 子学棋十分不易,娄逞是勇敢的,她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围棋九品制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 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 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武帝很喜欢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 品,但记忆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完后到溉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 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的人很多,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 赛。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 郭》上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 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 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 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虚善应”的本 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具 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 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 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 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 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 室仙机》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这种品级制,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础。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 仅二人。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 棋,名手朱异当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 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 盘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局上有劫亦甚急”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 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深得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 不久便与罗腾齐名。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 宁儿棋力不弱,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 结果范宁儿得胜。对范宁儿的胜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 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棋力早已达到一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 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 低。  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 分寸似乎不容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子建官运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 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下棋。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 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 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重用,没有什么事,下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 撒手了。甄琛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 喜欢围棋,不管碰上谁,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 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不得。《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对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如何是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 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处,外面的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 “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张,似乎也很着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 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 绩是个孤儿,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 不怎么用心,外祖父恨铁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 心好业”,“略涉经史”。  棋谱的出现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 之前尚有汉图。汉图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 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 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制局图,还于帝(宋文帝)前复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 局不差一道。”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 些棋局能汇集成册,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 重要的史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 要围棋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 整的论著。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注一)《南史·王域传》(注二)《南齐书·肖惠基传》(注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第六章 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名棋手王积薪及其传世之作《十诀》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 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 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至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 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 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 上,途中不管遇见谁,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 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佳肴。(注一)  《集异记》上说,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没有栖身之地, 却碰到了婆媳两位女棋手,夜间一起谈论围棋忘了困倦。“邓艾开蜀势”便 是那天夜里学得的。那时,王积薪已近晚年。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 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 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们在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高。《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间,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 家又称金谷园,所以题为《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 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妙的棋艺与风格。但从晚唐诗人韩描写《金谷九局图》 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们仍可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斑。 传友谊扬国威的围棋高手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围棋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 族赢得了声誉。开元 25 年,即公元 738 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 是君子之国,礼义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 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罗。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 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注二)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 他与来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 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 子很高兴,拿出了极为名贵的棋盘“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两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唯恐有负君命,有辱国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举 棋时,手指已经汗滋滋的了。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终于把 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 名的“三十三着镇神头”。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是位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 棋比赛。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 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景实的棋手,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 是足以振国威的。棋品和人品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唐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多才多艺,精于棋道,敏悟过人,人们都很喜欢他(注三)。另一位善弈者卢藏用,也才华横溢,文章、 书法、音乐都很好,在读书人中享有声誉(注四)。但也有为取胜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说,东都留守吕元应,常和门客们下棋。一回,正下着 棋,送来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处理。吕元应刚拿起笔来准备批复,下棋的 门客迅速偷换了一子。他以为吕元应处理文件,一时不会注意棋局。然而, 吕元应并未专心于公文,门客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动声色。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无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于叫 到床前,对他们说:“交朋友必须认真选择。”接着,他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 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并不介意,但由 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说完,便与世长 辞了。  吕元应的遗言是他多年察历人生的经验之谈,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 开的。杨贵妃智救残局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几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渊很喜欢下棋,《旧唐书·裴寂传》上说,他留守太原时,有 时整天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李智云,也是个棋迷,他甚至把围棋 当作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注五)  唐顺宗李涌还是太子时,对围棋就很感兴趣,常和当时的棋待诏王叔 文下棋。当了皇帝后,仍爱下棋,并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这位有抱负的政治家有机会实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注六) 最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妇孺皆知。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 棋手,从《西阳杂俎》记载的一件事来看,足见杨贵妃的乖巧、聪慧。由此也可知她为何能博得唐玄宗的宠爱。  那是一年夏天,玄宗与亲王对弈,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 贵妃站在一旁观阵,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康国。下着下着,玄宗 招架不住亲王的围攻,眼看就要输了。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 把手中的康国放到棋桌旁边,让它爬上棋盘,结果把棋子搅乱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给皇上解了围。玄宗为此十分高兴。(注七)  唐朝还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天中记》里, 说他下棋时,就命棋待诏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叫人帮出主意,他 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诗人和棋手唐朝是我国诗歌兴盛的时代,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歌颂棋 手的诗句。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 少”。他的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 兵不羡霍嫖姚。”很有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 湘不逢故,终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棋。”(注八) 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的是诗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  这里诗人是用围棋的变化莫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 为年。”(注十一)  这里,下棋已成了诗人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造诣。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常与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了长庆元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他还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 一刺史,原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 里面有一旬‘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 够理事治民呢?”李远一句诗丢掉了一个官职。也有人在下棋时做诗的。据说王勃下围棋时,投四子可作一诗,真可谓一朝大才子。(注十二) 李后主弃棋从政人们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态度就不同。五代时战事频仍,一些知识分子远离尘嚣,避居山野,以求脱世超然。这些人爱下围 棋,以此修炼性情,甚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册府元龟》上记载了隐居在华山的郑云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爱下棋,一旦遇到对手,常常昼夜不歇。冬天刮风下雪,他的手脚全冻裂了,仍无休局之意,依然下个不断。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无聊的官宦则把下棋当成赌博的手段。据《五代史·陈保极传》记载,后唐进士陈保极,就常以围棋赌博,此人人品低劣, 输了便以手乱局,赖着不给钱。后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赌博之风,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的 诗句,专门记述此事。与前、后上蜀同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终日以围棋“娱宾而遣兴”,甚至因而贻误国事。 凡有点志向的君主,多少还能控制自己的棋瘾。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围棋。他刚当上皇帝不久,被贬为舒州副使的肖严应召回来。这天后主正与 亲信下棋,肖严前来叩见,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挥手将棋盘扔到 地上。后主吓了一大跳,十分不满地问他:“你想学魏徵直谏吗?”肖严朗 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后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严是想要他不要因为下棋荒废了政事,便不再继续下棋了。(注十三)  南唐君王中还有不少喜欢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围棋爱好者, 常在一起对弈。现存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的就是他 们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个儿子李从谦,才几岁,下围棋和作诗都很好,后主很喜欢 他。《全唐诗》里说,后主与侍臣下棋时,还没几岁的从谦便爱在一旁看,样子看实讨人喜欢,后主曾命他写了一首《观棋》诗。 徐铉和他的围棋理论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 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在我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立,行,飞,尖, 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打,薛,聚, 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 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 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 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 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 二,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销毁古谱,独持秘诀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 本,至少还有《棋图》、《玉溪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等,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 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 以便“独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会了着法,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忖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本稀少,毁于一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 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并非夸张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 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注一)《云仙杂记》(注二)《旧唐书·新罗传》(注三)《旧唐书·王守澄传》(注四)《旧唐书·卢藏用传》(注五)《新唐书·高祖列子传》(注六)《弈旦评》(注七)唐·段成式《西阳杂俎》(注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小楼二首》(注九)《别房太尉墓》。(注十)《秋兴八首之四》(注十一)《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严八使君两阁老》(注十二)《棋天洞览》(注十三)《南店书·肖严传》。第七章 众国手争霸棋坛的宋、金、元时期 “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到了宋朝哲宗、徽宗时,出了独霸 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在围棋各方面都比王积薪有所发展,对后 来棋手影响甚大,是围棋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刘仲甫是江南人,《春诸记闻》里描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年,刘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经钱塘,借宿在一家旅店里。几天 过去了,刘仲甫每天早出晚归,旅店主人怎么也猜不透他是干什么的。这天 清晨,店主忽然发现门上飘拂着一个幌子,上面写着:“江南棋客刘仲甫奉 饶天下棋先。”一会儿功夫,门口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全城人都知道来了一个愿持白子、让人先手的下棋高手。只见刘仲甫成竹在胸,拿出银盆酒器,价值约三百两银子,作为奖赏。 第二天,果然来了几个棋手。他们也凑了三百两银子,选出一位他们中水平最高的人,约刘仲甫到城北紫霄宫下棋。 棋局开始了,下到五十余子,围观的人看出白方局势不妙,下到百余子,黑方已经开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当赢矣!”“不对。”刘仲甫坚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余子,刘仲甫忽然把棋盘上的棋子全都收了。一时,黑方 和观众都觉得莫名其妙。待醒悟过来,紫霄宫一片喧哗,人们纷纷指责刘仲 甫不守信义,怕输赖皮。  刘仲甫从容不迫,他对众人说:“我是江南人,从小喜欢下棋,对此有 点研究。这回去京城,就是经许多人的推荐,看能否补上翰林祗应的职务。钱塘是个大地方,棋坛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称这里为一关。我想,如果我的 棋艺在这儿还能胜人一着,也算过了一关,我就继续往前进京去。我来这里 已住了十来天了,天天与人下棋,但还没发现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挂出幌子, 并不是我太狂妄??”说着,刘仲甫拿出棋子,摆了这十天来他赢的十余盘棋,观棋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十分惊诧,紧接着,刘仲甫把刚才下了一半的棋又摆出来,不差一道。他指着棋局说:“依你们看来,此局黑棋必赢。 可我已经看出一要着,只要使这一着,白棋可胜十余子。这着棋我先不说, 如果有人能看出这着棋,我马上卷铺盖回家,从此不再下棋。”听了这话, 人们议论的议论,苦想的苦想,谁都想一着压过刘仲甫。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来。只好请刘仲甫下子。刘仲甫在不当敌之处放下一子,众人看不出有什么奥妙。 刘仲甫解释说:“此着二十着后方才用得上。”棋局继续进行。刘仲甫多在边角上投子。 下到二十余着后,果然遇着此子,顿时局势大变。最后收子时,白棋胜了十三路。观众无不信服,对刘仲甫高超的棋艺敬佩不已。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 代棋家的经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着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 括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提 到了围棋战略的高度。《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刘仲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着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认为,布局是围棋之基础。 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时机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 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 以考察。对于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 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棋手争霸棋坛刘仲甫独霸棋坛足有二十年,但人终老,棋终衰,不 断涌现的新棋手,不少人跃跃欲试,想压倒刘仲甫的棋霸地位。当时敢于和刘仲甫一争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晋士明、王憨。  绍圣初年,祝不疑进京去礼部办事,同乡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观国手下 棋,正巧这天刘仲甫也在那儿。在人们怂恿下,不疑与他下了一盘。一上来, 不疑请仲甫让子。刘仲甫说:“非高手不到这里下棋。在这儿下棋是对子才 行。连先后都还得争呢!”最后,还是刘仲甫让先,这盘棋下到终局,祝不疑败三目棋。他又问刘仲甫:“现在是不是可以让子了?”刘仲甫说:“我看你的棋,开始阶段走得很好,要照这样下,我是不能让先的。可惜后来不怎 么理想。你如果还这么下,我让五子也可以,岂止是让先。”祝不疑笑而不 语,他们又下了第二盘。  这盘棋不是让先而是分先了。下到三十余子,刘仲甫突然停下,拱手 问到:“官人贵姓?家住何处?”祝不疑的同乡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刘仲甫说:“我虽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这几年,听 说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强。听人说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荐,进京做官了, 不知你是否认识此人?”停了一下,刘仲甫有点抱歉地告诉不疑:“我今天 和朋友有约会,这盘棋下不完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登门拜访,我们再接着下。”说完就准备走。这时不知是谁告诉他,刚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刘仲甫感叹他说:“真是名不虚传。”后来,刘仲甫 去看望过祝不疑数次,奇怪的是,从来不谈棋。也许刘仲甫已看出祝不疑棋 力不凡,怕下不过他,使自己国手之名蒙羞。《春诸纪闻》中就有这样的评 价:“近世士大夫棋,无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王憨的棋力可能与刘仲甫不相上下,可惜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太短,过早地去世了。  《铁围山丛谈》里写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几而痛心 死。”后起之秀晋上明也是刘仲甫的劲敌。政和初年,晋士明年方二十八九, 棋力已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两道有余。他下棋左右纵横,神出鬼没,很有 特点,名噪一时。刘仲甫知道后,主动找他对局,果然连吃败仗。书上说刘仲甫“为晋士明再四连败之。”(往一)  《宛委余编博物志》上也有评价,认为:宋朝时,继唐朝王积薪而棋 品最高的,要算江南的刘仲甫。当时能与刘仲甫抗衡的,有王憨。后来出现 的祝不疑,棋力比刘仲甫高“一道许”,再后出现了晋士明,“河东晋士明高 仲甫两道许。”刘仲甫独霸棋坛的局面就此结束。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刘仲甫高于王积薪,确是水平问题。而祝不疑、晋士明高于刘仲甫,则是利用了刘的弱点,况且,刘仲甫那时年事已高,祝、晋二人则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外,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与珏,他与刘仲甫在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对弈的场面,被描绘在《长生图》里,流传至今。  宋哲宗元佑九年,刘仲甫、王珏和另外两位棋手杨中和、孙先,曾在 彭城举行四人联棋赛,这个遗局被称为《四仙子图》。  阿谀之徒,留子保命宋朝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名棋家,还有一位不能忽 略,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非常喜爱围棋,据《通志》,《宋史艺文志》及《皇朝类苑》记载,太宗著有《棋图》一卷,《御制角局图势》数卷。但这些围棋著作现已 亡佚。  据说,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势”(即死活图势)考朝臣们,相传太宗曾 制过三个棋势:“对面千里”、“独飞天鹅”和“海底取明珠”。《忘优清乐集》里保存了前两个,后一个已经失传。宋太宗的棋势比较深奥,朝臣们都不懂,纷纷上表请求皇上再别出了。 宋朝文学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诗中,把这些棋势描绘为“天机秘密通鬼神”。  宋太宗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这里 面有没有些虚假成分就很难说了。这些棋手很可能为取悦皇上,并未全力以 赴。当时的棋待诏贾玄,棋力显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 宗都让他三子,贾玄却每回必输一路,连宋太宗都知道贾玄并非真输。有一回,宋太宗对贾玄说:“今天这盘棋,如果你赢了,就赐你一件红衣裳,如 果输了,就把你扔到泥水里去。”一局终了,不胜不负,成了和局,太宗说: “我是让了子的,下成平局,应该算你输。”说完,命左右把贾玄架出去扔 到泥水里。不料贾玄立刻大喊大叫起来:“我手里还有一子呢!”太宗大笑, 即把红色锦衣赐给了他。(注二)  贾玄品质恶劣,他那种为取宠于皇帝而不择手段的作法,当时一些朝 廷大臣也很反感。《湘山野录》中说贾玄“悦惑明主”,使皇帝终日迷醉于围 棋,不理朝政,冯元仲的《弈旦评》也说贾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谀 奉承之徒。  其实,真正喜欢围棋的人,以实力相拼为乐事。以输棋讨好对方,对 方未必高兴。  有人无意取悦皇上,倒被皇上赏识。那时有个名叫郭赞的平民百姓, 有一天正在庙里与和尚下棋,忽听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当皇帝时,有此称呼)来了!”当时,老百姓是不可随便见大官的。郭赞慌忙找 地方躲藏,连棋局都没顾上收。太宗进庙,发现了这盘残局,很惊讶。他问 和尚正在和谁下棋,和尚说:“郭赞”。太宗马上命令左右将郭赞找来,郭赞 哪里还躲得住。和尚把他引到太宗面前,太宗问他写不写什么文章。郭赞恰好有诗稿放在桌上,便取来给太宗。诗稿第一篇里有这么两句:“高低草木芳争发,多少龙蛇眼未开。”太宗看后大为欣赏,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 回府时,郭赞便成了他的随员。不到一个月,太宗当了皇帝,郭赞也做了“随 龙思命官”。十年后,郭赞官至“公辅”。(注三) 宋太宗对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钱椒传》中提到,吴越国王钱椒,也是位围棋好手,归顺宋朝后,宋太宗曾赐他“揪棋局”,“水晶棋子”,并在谕旨中写明,可用他赐的棋盘、棋子来消磨时间。 庶民与大夫同好北宋善弈者绝非几个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称作“昏浊垢秽不可近”、“不足置之樽俎间”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颇为人所称,举世无敌手”。(注四) 可惜,关于下层人民的棋事,史书上的记载寥若晨星。 宋代的几位大政治家、文学家都是棋桌边的常客。范仲淹曾以“一子重千金”的诗句描写下棋,还立下过“吾当著棋史”的宏愿。 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冷斋夜话》记载他曾与薛昂下棋赌梅花诗一首,谁输谁写诗。结果,薛昂败了。论理该他写诗,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 也没写下一句。王安石无法,代他写了一首。以后,薛昂去金陵做官时,便 有人就这事写诗挖苦他:“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即王安石)座上赌新诗。 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欧阳修的棋也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围棋,《潜确类书·僧宝传》里有段记载,说欧阳修听说浮山上有位法远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拜访他。 见面后,欧阳修颇感失望,从外表上看,法远和尚没什么特别之处。欧阳修自觉无聊,便与一来客下棋消遣,法远和尚陪在一旁观看。下着下着, 欧阳修突然停住不下了,他转过身去,请法远和尚就围棋之道谈论人生哲学,法远和尚并不张惶,击鼓、升座,香烟袅袅,而后开言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 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停了许久,法远和尚又说: “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听得欧阳修连连点头,称赞叹息不已。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博学多能,尤其喜欢围棋,他曾以数字方法解 棋,还提出了四人联棋赛取胜的方法。(注五)  官吏着棋之事记载颇多,《宋史·李恽传》说李恽喜欢棋与酒,以致影 响公务,北汉王刘继元对他此点很不满意,但李恽不以为然。一回李恽正与 一个和尚下棋,刘继元命令派人前来把正下着的棋盘给烧了。李恽不慌不忙 地到刘继元面前,向他谢罪。刘继元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次日李恽又做了个新棋盘,依旧沉溺于围棋之中。  据说开封府户曹毛经下棋而不误事。他和人下棋时,府尹要他放下棋 子,去处理案件,毛经说:“处理案件和下棋没什么冲突,可以各不妨碍。” 他叫人把状子拿来读,他一边下棋一边留神听状子,结果,棋也赢了,案子 也处理得很好,博得府尹的夸奖。(注六)可见,围棋是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宋朝潘慎修在献给宋太宗的棋说中说:“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 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其实, 将“仁、义、礼、督、信”用于围棋实战中,极为勉强。(注七)  莫与皇帝说知道南宋官吏也都爱好围棋。抗金名将宗泽在金人离汴京 不远时,仍在和客人下棋。当时京城人都很惊恐,宗泽部下来问他怎么迎敌,宗泽笑着说:“何必如此张惶,有刘衍等大将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敌人。”说 完,继续下棋。然后,他挑了数千名精锐战士,埋伏在敌后,金人正与刘衍 大战,忽然伏兵杀出,前后夹击,金人大败而逃。(注八)  宋高宗喜欢围棋,《择尘余语》说,当时的著名棋手,御前祗应沈之才 常在宋高宗面前与人对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随口答道:“知道了。”不想触怒了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井将他驱逐出宫,以此显示皇威不可辱没。 宋孝宗在“万机余暇,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国手赵鄂召进宫里陪他下棋。(注九)著名诗人陆游自幼酷爱围棋。一生中写了许多吟咏围棋的诗篇。 大哲学家陆九渊,年轻时,白天观棋,夜间读谱,潜心研究,后来战胜了不少名手。(注十)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好棋手,《宋史·刘沐传》记载他与刘沐对弈,经常“穷思忘日夜”。文天祥身后,遗留下近二十首描写棋弈的诗篇。南宋时,又出现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艺很不一般。据《太平清话》里记载,她因擅长围棋而在内廷奉职。 金、元时期的棋手见于记载不多。我们现在只知道金朝的围棋竞赛制度与宋朝相仿。 金世宗时,贵族宗室中棋风甚盛。据《金史》记载,围棋赛中还曾闹了一起纠纷,监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处分。 金朝时被推为全国第一的棋家是张大节。他曾被召至宫中与礼部尚书张景仁对弈,张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注十一) 据《中州集》上说,金史公文章书法“皆有前辈风调”。围棋也“绝人甚远”。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 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棋经十三篇》及其它宋、元时,出现了三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三部书是:《棋经十三篇》、《忘 忧清乐集》和《玄玄集》。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 有人认为是张靖,尚未有定论。《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术,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 算关系到一局的胜败,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 局的重要性和原则,《合战篇》则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 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虚实篇》主要探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度加以阐述。《审局篇》要人们特别重视棋 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题。《斜 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 列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 篇》把棋力的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题。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 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 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 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 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充满了辩证法的观 点。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  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 一重大价值。此外,《棋经十三篇》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走棋手品质作风的标 准,认为这关系到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 为棋手们所称道。  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 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这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棋 经十三篇·跋》的记载,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 的重视,“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刘仲甫以后许多棋手为之作注,至元代, 晏天章、严德甫“会诸家之要”,撰成集解,《忘忧清乐集》、《玄玄集》等书都全文收录《棋经十三篇》。对今天的棋手来说,它仍有惜鉴、指导作用。 李逸民编著《忘忧清乐集》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部重要棋书。  《忘忧清乐集》书名来自宋徽宗的题诗:“忘忧清乐在枰棋??”,全 书分为四部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经十三篇》、《棋诀》、《论棋诀要杂说》等要著作; 二、全局棋谱,其中有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四仙子图 等;三、边角的着法,包括有座子的与无座子的着法; 四、棋势,每个势子各有专名,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局部死活。  《忘忧清乐集》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棋经十三篇》、《棋诀》等重 要论著,保存了一些古谱(包括宋代大棋手刘仲甫的对局),而书中所载的 那些边角着法和棋势,也不无参考价值。  《忘忧清乐集》在元、明两朝,流传并不很广。清初钱曾见到此书, 非常高兴(见所著《读书敏求记》),清嘉庆年间,黄丕烈收集到仅存的宋刻本。本世纪初,徐乃昌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忧清乐集》,从此流传下来。 元朝也流传下来一本驰名中外的棋书——《玄玄集》(又名《玄玄棋 经》)。该书由元代大棋手严德甫主编,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这本书刊印于元至正年间。  《玄玄集》书名来自《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用 来比喻棋图着法精妙的。全书共分为“礼”、“乐”、“射”、“御”、“书”、“数” 六卷,内容比《忘忧清乐集》还要丰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马融的《围棋赋》、皮日休的《原弈》、吕公的《悟棋歌》、《四仙 子图序》、张拟(一作张靖)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等篇。二、三两卷,重点是边角走式,还有让子局谱和术语图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个棋势图,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玄玄集》在我国古代有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价值仍很大。在日本, 此书也很受重视。(注一)宋《铁目山丛谈》(注二)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注三)宋《春诸纪闻》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朱围棋教室免费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