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的形成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当前位置:>>>>>>>>>>>>>>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假设条件的逐步否定,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分析问题,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条件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对基本理论的处理上,做到“重新发现”与“重新组合”,强调自主学习。〕
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
〔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
〔讲授〕1.单圈环流: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②关于中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指导学生观察回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
〔学生活动〕补充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讲授〕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具体来说,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讲授〕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导入〕由生活现象:盛夏中午,在沙滩或游泳池边,光脚在下水前后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总结〕下水前在沙滩上光脚感觉热乎乎的,下水后感觉却很温和。因为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学生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
〔总结〕①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以南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②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拓展:课后自学完成小论文〕“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与旱涝”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像黄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就是指我国东部的季风,下面咱们就学习季风环流。
二、季风环流〔板书〕
〔学生思考〕①季风的概念?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分析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
〔学生读图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一篇】
【下一篇】当前位置:
>>>(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在地理位置..
(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4分)(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区;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试题分析:(1)从图中A、B两地所处的位置分析,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两地所处纬度不同,热量条件差异是形成两地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因素。(2)因三地位于同纬度地区,影响三地水分差异的因素主要气流,从三地所受气流分析,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区;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水汽含量已极低,且表现为离岸风,因此降水量最低。(3)C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属于热带稀树草原带,其植被主要是草原,且降水较少,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或种植耐旱的小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在地理位置..”主要考查你对&&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重要因素:水分;成因总结:手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别称:地带性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重点解析:雪线1、含义: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米和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米)低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3、雪线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米,天山为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否则,反之。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雪线最高。为米;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高度一般为米。迎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地形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4、雪线纬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现象。2、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发现相似题
与“(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在地理位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67151609352035281570109488922526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