睻字是不是繁简体字转换繁体字

简化字是不是繁体字阉割版?
按投票排序
我认为能称得上被阉割的东西,应该是存在“功能缺失”的。简体字没什么大的功能缺失(爱无心之类的话就别说了,没啥意思),怎么称得上“阉割”呢?从文化角度来说,简体字也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单纯的生捏硬造。难道阿拉伯数字是大写数字的阉割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本来没想把这个答案写的这么长的,不过简繁之争实在是太引人关注了。很多回答已经超过了这个问题。没什么兴趣的知友直接跳过以下的文字看最后一行就好。简繁之争简直是源远流长,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政治上的斗争。比如台湾称自己的字为“正体字”,某些人讽刺简体字是“残体字”。(简体字这东西其实是民国时提出的。)《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里曾经提到过鲁壁出书,当时的学者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隶书万年不变,是仓颉造字的时候已经造好了的。一派认为鲁壁出书中的篆书是隶书的“先祖”。两派争执不下,就像今天的简繁之争一样。我个人认为文字不是圣祖的遗训,万古不变。当然,我认为简体繁体都有存在和使用的价值,都是极好的,互相也没什么更高级之说。各位繁体字的支持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繁体字。文字这种东西没有民众基础根本推行不起来(典型的例子就是二简字),要是大部分人都用繁体字书写简体字自然不攻自破。(不过目前来看比较残酷)我还是举出写实例好了。随便找出了某回答者的繁体字回答一段,数了一下繁体字和传承字的比例。结果如下:簡體字是繁體字的閹割版,我覺得不完全正確,也是爭議很大的一個說法。繁体字/字数9/30實際上,大多數簡體字的成字方法是「草書楷化」,就是將過去的草書寫成楷書。要注意的是,草書和楷書不僅是字體的區別,書體也有區別。繁体字/字数19/55書體是指漢字演變歷史中的不同類型,如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它們不但美術特徵有異,連每個漢字的字形寫法也有不同。 而字體則是指美術特徵的差異,如宋體、楷體、黑體、顏體、柳體、瘦金體、仿宋體等,它們都是楷書,每字的字形一樣或很接近,主要差別在於字的美術效果。繁体字/字数36/113从以上可以看出,简化字占日常使用的书面文字比例大概在1/3左右,也就是说,简体字在书面文字使用中有2/3都是传承字,与繁体字中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我的个人经验是,简体字的使用者往往在见到繁体字文章是仍能比较通顺的阅读(我记忆最深刻的字是遞,这个字阅读的时候看不出本来面目),繁体字阅读者阅读简体字文章就较为困难。这就像是篆书的使用者无法认出通顺的阅读隶书,而隶书的使用者却能从篆书上找到来源一样。汉字最大的意义是被使用,而不是被观赏,观赏只是汉字分化出的意义。普通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才干,干湿,干仗的干有多少种写法。更不需要知道面子和方便面是米的还是麦的,能方便使用才是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位还是研究研究豆腐脑是咸是甜吧,此乃国本。
离开文字发展的历史背景看文字的变迁,是永远不行的。不论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还是繁体字,简化字,如果仅仅讨论字形,字体,寓意,内涵,而不注重文字发展背后的历史背景,那么我们的讨论毫无意义。楼主提及“阉割版”这个主观词汇,正是很多片面看待文字发展的一类人的代表。文字的流行和当时的文化、书写工具、政治、经济等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甲骨文的形态为何如此?因为当时人们没有掌握冶金技艺,雕刻工具硬度小,雕琢字迹自然扭曲。钟鼎文较甲骨文笔道细,直笔、转折写法增多,和铸鼎的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信息积累量的增大,过于繁杂精美的文字往往需要简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文字书写的工具也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生更替,而书写工具本身又会对文字的发展产生新变化。东周之后,政治动荡,竹简和毛笔的发明改变了字体的传承方式,迅速得到了流行。这为和更快的书写创造了可能。秦朝初年,毛笔的改良更坚定了隶书的地位,使用毛笔来书写隶书体相比于小篆便有了独特的优势。同时统一的政治和大规模的经济生产则迅速促进了这套字体的流行。东汉时期纸的发明又为楷书、行书的流行提供了必要条件,文字形态的发挥得到了更大的空间。随着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冷僻字的概率越来越少,简化字、通用字的应用则越来越频繁。同时,这也为通假字的泛滥创造了可能。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讨论,亦是如此,不应偏离其诞生时原有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初提倡简体字的背景是20世纪初民族救亡运动,主张西学以救国,由于教育的普及是所有现代国家必备的崛起因素之一,对于文字的简化势在必行。很多学者纷纷要求对中国文字进行简化以降低学习门槛。学术界公认的开端是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他指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笔画简单,易习易记,其便利一也。此种字除公犊考试外无不用之,若采用于普通教育,事顺而异行,其便利二也。余素主张此义,以为有利无害,不惟省学者脑力,添识字之人数,即写字刻字,亦较便也。当时,简体字已经开始在民间流行,汉字简化如顺水推舟一般迅速得到各界赞同,大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后,钱玄同、黎锦熙、杨树达等在过于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子的笔画案》,正式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同时,钢笔的引进和多学科的设立使得简化字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发行对于简体字的推广亦起到了独到的作用。由于繁体字结构复杂,笔画太多,印刷出来的报纸常常模糊不堪,清晰度不足。日,钱玄同教授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1933年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简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颁布推行简体字,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不过由于国民党内军阀官僚等保守势力极力反对,这批简体字的推行半途而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进入新的阶段,简体文字适应了建国初期扫盲运动的进行。如此,汉字简化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立的快速增长。当时中国人口六亿,识字率低于百分之二十,且民国初期简化字运动已进行了一段时间,文字普及工作顺理成章的继续展开下来。黎锦熙在《汉字改革笔谈》中指出“汉字结构繁难,广大人民群众不容易学习和运用。至于必须依存于汉字的民族祖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则并不在文字改革的范围之内”。余学文在《汉字改革的开端》一文中写道: “繁难的汉字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很久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流传着许多简体字,尽管为历来的统治阶级所歧视。”中央文史馆官员周来清也认为汉字在以往时代的尊严并不能掩盖其在现代之落伍,赞同对汉字的简化,因为汉字多为形声字,但声符和意符随着几千年来事物不断地演进已经不能完全符合规律; 另一方面,形声字由两到三个部分合成,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写难记,所以急需改革。王力在《文字改革的发展任务》提到“繁体字的构造成分很复杂,初学的人常常感觉困难,不是漏了笔画,就是把各个成分的位置顾倒了。而且,笔画一复杂了,也就很难写得匀整,笔画多的字常常占一大块地盘,和笔画少的字仪不相称”。同时拼音的使用、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文字向着多维化传承更近了一步。台湾由于政治原因,废弃了简体字的改革,重新改回了繁体字,并自称“正体字”以示不同。由于其政治环境较20世纪初亦有很大改变,台湾岛的人口较大陆少很多,所以其繁体字的推广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普及、汉字输入法的创新,对于文字简繁之争又死灰复燃。由于人们已经远不像当初的中国那样徘徊在亡国的边缘,所以有些人重新提倡复兴繁体字。更有甚者在此方面大做文章,不仅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还试图比较得出孰优孰劣。出现的声音主要表现为: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汉字作为一套特殊的文字系统,简化后符号功能得到凸显,理据性却也随之削弱了,似乎得不偿失。一简对多繁的简化字,在简繁转换中会造成混淆,这样的简化字必须调整。如果把一简对多繁改为一简对一繁,不认识繁体字的人不也可以从事简繁转换的工作了吗?由于用了简化字,许多古书都读不懂了,妨碍文化传承,造成极大的损失。有些人喜欢在私下的笔记、书信中使用繁体字,但是国家规定必须使用繁体字势必会使这部分人受到压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出苏培成老先生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繁体字中不少也是书写繁复的古字删削笔画而成,是另一种“简体字”,很多都已经失去了初制时的理据;许多汉字简化后恢复了更古时期的原貌,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对简化字的源头做出新的考证,如陈炜湛先生发表过《汉字简化始于甲骨文说》;一些汉字笔画虽然减少,理据反而增加。当然,有的简化字确实使理据受到影响,有得则必有失,即使不加以简化,我们也难免在汉字使用的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简化字方案中根据同音合并多个繁体字为一个简化字的做法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是,中国传统的构字法中早就存在同音假借的方式,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可以效法?应该看到,一简对多繁的简化字应用在白话文里没有发生问题。至于简繁转换时出错,并不是简化字本身有什么不妥,而是从事转换工作的人不熟悉繁体字,不具备从事转换工作的条件。汉字简化采用的是约定俗成,一个繁体字如何简化不完全是任意的,要考虑群众的用字习惯。有些文字弃简返繁,很难向群众解释清楚。认识繁体字与会读古书是两回事。古书虽然用的是繁体字,但是认识繁体字并不等于就会读文言文,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读者自身的古代汉语修养。繁体字无需提上基本教学日程,除专业文史哲研究者以外的大多数人都不必须学习繁体字。 喜好使用繁体字属于个人习惯,不一定要推广到全社会,个人用字毕竟不足以影响社会用字。为使全社会用字更加整齐划一,2000年公布的《语言文字法》当中规定,除特殊情况之外,其他场合均必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普通人如果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繁体字当然有益无害,但是一定要避免繁简混用。我想通过我上面写的这些简单的文段,大家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对文字产生种种的片面的误解。献丑了。
什么爱无心之类的,可笑之极,难道汉字就这几个字吗?什么文化之类的更加可笑,跟有些地方强制要求百姓还住在有历史的历史建筑里一个模式。文化断层的就更更可笑了,恢复繁体字了以后为了要读懂诗经是不是大家都要说春秋时候的各地方言啊?简体字好写好学,支持简体字,有这两点足以。本来这就是文化和好用之争,根本就不是一档子事,秀才遇见兵,要么一个把另一个羞辱的无地自容,要么一个把另一个揍得找不着妈,根本就不是谁能说服谁的事情。所以,有文化的人自己享受好了,比如一直用繁体字答题,比如称自己是“正体字”,我们这些人看着不爽,却也没什么办法,比如 的答案。但是,用“阉割”一词,是侮辱我们这些支持和喜爱并且只会使用简体字的人,那么,想要彼此开骂吗?这是有文化的人该干的事情嘛?
还有支持相关观点的人。
繁体字能生小孩吗?
支持和的答案,也從漢字閱讀的角度去補充。事實上最影響漢字易認性(legibility)的,跟西文一樣,也是wordshape。而漢字的wordshape是這樣子也是wordshape。而漢字的wordshape是這樣子然後越勻稱越穩固的內空間(如西文字母勻稱比例)則令閱讀認字率更穩定。然後越勻稱越穩固的內空間(如西文字母勻稱比例)則令閱讀認字率更穩定。有老外問「我們是否一根一根筆劃去讀漢字?」然後我反問「你讀英文會否逐個字母去認」?答案不言而喻,否則我們半世子也讀不完一本書。如此一來,我們走回「簡化字掃盲」的邏輯-字簡化了,難度讀書真的會易了嗎?不然,「legibility」一字,少了兩個i會容易點嗎?不會,而頂多只是將「legibility」變成另一個新生字,因為我們的漢字偷走了筆劃,變成不了一個字;又或者說,就如偷走了g的下延,它就再不是g, 「廠」變成「厂」就再不是一個廠字,只是透過教育強逼你認同「厂」就是「厂」而已,若你教導一個小孩十年g字是沒有下延,那麼他長大了怎也不會覺得g需要有下延,這就是簡體字教育的狀況。至於與前代文化割裂的後果,相信在開國期間一片「全新」思想下,並不會理會,也不會想得這麼遠。草書楷化的斷章取義荒謬做法,兄已經有詳述,不再長氣。歷經千年沒有大修改的系統在數年間全數改變,有臭蟲是必然。相信熟悉軟件、系統設計的諸位會感概萬分。
有人提到民国没有推行简体字。不错,因为当时发生的变革对于文化传统的改变(或曰破坏)百倍于简体字。白话文。使用文字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之下几个字形算什么。看到这么多知友熟练地操着白话文批评简体字以捍卫传统文化,哭笑不得。看起来,简繁之争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宗教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成长环境是决定性因素。捍卫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自己的童年。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問題啊。  簡體字是繁體字的閹割版,我覺得不完全正確,也是爭議很大的一個說法。  實際上,大多數簡體字的成字方法是「草書楷化」,就是將過去的草書寫成楷書。要注意的是,草書和楷書不僅是字體的區別,書體也有區別。  書體是指漢字演變歷史中的不同類型,如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它們不但美術特徵有異,連每個漢字的字形寫法也有不同。 而字體則是指美術特徵的差異,如宋體、楷體、黑體、顏體、柳體、瘦金體、仿宋體等,它們都是楷書,每字的字形一樣或很接近,主要差別在於字的美術效果。   于右任先生有一本《標準草書》,在書法界很有影響,簡體字很多出於其中,或出於歷代其他的草書之中。這也就是官方所說「大多數簡體字在歷史上都有,並非生造」的根源,但其並未說明,這些字在歷史上雖然存在,卻不是楷書,而是草書。  所以說,簡體字是「閹割版」的說法部分成立,因為很多字的成字方法都是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比如「術」變為「术」,「樣」變為「样」等,很多字的簡化也並不恰當,很多字缺乏邏輯,很多偏旁的簡化也並不一致。比如飽受爭議的萬能偏旁×和又。又比如「確定」和「商榷」,一個簡化為「确定」,一个仍为「商榷」,同一個偏旁一個簡化了一個未簡化。  但是也有很多字簡化的較為合理,否則簡體字也不可能沿用至今,像簡化過度的二簡字就沒能流傳開來。  但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熱愛繁體字的人士,普遍認為簡體字雖然也能用於日常溝通和承載知識,但是很大程度失去了漢字原有的內涵和美感,再加上很多人認為簡體字、二簡字是漢字拉丁化的兩個步驟,因此對簡化字頗為不滿,故有些人稱之為「殘體字」或者「閹割版」。
怒答!!閹割是種歧視用語 (我並不讚成這樣的表述,同時也沒印象台灣是這麼講的)所以若討論是否被閹割,自然的就會糾結在繁簡的優劣問題上但就我來看,繁簡的優劣問題,其癥結是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同 的答案中,以小篆為例,說明繁體也是某簡化版這話頗有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從小篆簡化到隸書,是簡化了些許,但也方便大家學習及書寫了(其實那個年代主要是"刻字",所以需要比較直的線條)但小篆是哪個年代? 這是秦史皇統一六國後所開始推行的文字隸書是哪個年代? 始於秦朝(跟小篆基本上是同時產生的)而成熟於漢代自隸書之後,字的變化就不多了,直到今天的繁體字也就是說,我覺得拿小篆簡化為隸書對比繁簡體說句氣話,如果不是逞口舌之快,就是對文化及歷史漠不在乎(或無知?)秦朝一統天下後開始統一文字,始用小篆但秦朝統一後活了幾年?
14年!!漢朝開始至今? 2000年!!如 之流把這類比在一起,此等淫詞邪說,實在讓人難以認同而的答案中所說:从文化角度来说,简体字也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单纯的生捏硬造這樣的話,也只能出於機辯巧者之口了先說"生捏硬造",這話基本沒錯,但仍然有可以反駁的例子"国"這字是哪找來的?先講繁體吧,"國"字其實很好拆外面的"口"是領土裡面的口是人口下面一橫指的是法律,是維一的標準再加個"戈",軍隊所以"國"字指的就是,領土+人口+法律+軍隊至於簡寫? 一般的簡寫是 "口"字裡面一個"王",這也不難理解但新中國成立後,怎麼可以還有王的存在呢?所以就把這"王"字改為"玉"字這才是"政治上的鬥爭""不是無源之水",這話更是啼笑皆非竊以為,用"斷章取義"來形容應該更恰當一個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形態各異,哪個才是"正確"?把行、草中的簡字拿來說事就像把畢卡索的畫拿出來,然後說,人應該是這樣畫才正確這不但污辱了藝術,也暴露了本身的自大、無知字體的簡化,就像搬家一樣,每搬一次,就會丟掉些東西你若不在乎,那也的確沒什麼損失若不認為我們有義務守住這"象形文",那就用拼音去取代也無妨呀可以想像把所有中文用拼音連出來是的!很多國家的文字就僅是這個樣子連斷字都不需要,他們一樣活的好好我們傻,同樣的事,偏偏挑難的搞?但,這就是讓人生氣的地方文化、道統這些東西,對某些人來說是一文不值,對某些人來說卻是重如泰山如今許多人,把東西丟了就算了,還努力解釋其合理性這些行為都可以理解但請不要,把你所拋棄的東西,講的很不值、很垃圾至少,請帶上一絲的愧疚或惋惜吧你可以說,基於總總原因,選擇了簡體但請不要一付理所當然的樣子至少,讓大家知道,這民族曾經擁有過些什麼吧!在的答案中有些應答截取並修改部份內容在此做為補充,也希望能增進不同意見之間的相互理解其實 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小篆只是文字演化過程中的"分支',而且時間很短暫,使用小篆的同時,已經有隸書的存在了,因此小篆並不是當時文化的唯一載體。小篆的價值,在於他是中國第一款統一的文字,但才十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取代其他文字,同時太過彎曲,不適合刻寫。春秋戰國時代,文字並沒有統一,直到楚漢之後才趨於穩定。所以就我的理解,小篆只是一個分支,並不適合用來跟繁簡做比較。 而 的意思,隸書是小篆的閹割,其實是個誤區,因為隸書跟小篆是分支,而不是誰演變成誰的問題。當時文字尚未統一,需要做出個取捨。但現在的情況,是統一的文字上做出變化, 這也是兩者不能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當年有a、b、c、d....N個版本秦朝統一後選用了a版(小篆)可惜命不長,因此a版並沒有什麼應用開發後來漢朝開始,選用了b版(隸書),之後一直延用了2000年其間,出現了b.1、b.2、b.3.....版簡體字的出現,說我們其實是從b.5(草書)版加上一些新的元素所簡化而來所以說是b.6版也不為過 (這說法我並不認同,因為並不能把變體當做是標準)所以我更認為應該稱做C版,而不是b.6版如同程序一樣,簡單的語言總是受歡迎的但C版的出現,也導致對b版應用的不完全支持有人認為C版好用就好,反正b版那麼多應用,也沒啥實用價值,不支持也就算了但我卻覺得,b版用了2000年,這麼做實在得不償失這之間的差異,在於這2000年的應用在雙方心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至於這2000年應用對整個民族的意義,這就是一個更大的話題了....5/14補充說的太多,反到模糊了主題,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在此致歉另外我以補充的方式說明並保留原始資料,供大家參考首先,先表明我的態度我對繁簡優劣並沒有偏好,我用繁體,是因為我是學繁體長大的簡體雖然會看,但至今"阴阳"仍然偶爾會看錯,再說,我並不會簡體的輸入法同時,我也不主張改變簡體的現有狀況或是說,雖然樂見其成,但我並沒有這個熱忱去關心這事,一切隨緣吧但,我不讚成把繁簡問題與政治鬥爭劃上等號原因一國民政府推行過簡體,但與後來新中國推行的力度、手法等都有很大的差異用"為什麼國民黨可以,共產黨就不行,所以這是政治鬥爭"這邏輯來解釋,我覺得並沒有討論到問題核心原因二政治鬥爭中曾以繁簡為工具,但繁簡的爭議,除了政治外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文化、道德觀、教育等等,都與這這些息息相關,又怎是政治鬥爭一語能帶過的我真正關心的是若因為使用簡體而失去了對文傳統化的聯繫,那才是最可惜的事對傳統文化的保存,繁體也只是個工具、途徑,但不是必需也就是說,我希望倡導簡體的朋友們,除了關注簡體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能正視簡體所帶來的傷害彌補這傷害(如果認為有必要),繁體並非唯一途徑,其實在這二分法外,仍有許多選擇而殘體一說,如我開篇第一句話,我並不讚成這種帶偏見的稱呼另外,有鑑於一些朋友認為國字的拆解是鬼扯於是補上這方面的資料而我所述繁體國字的拆解是來自求學時的記憶,與補充資料不全相同在此表示無奈並保留證據、接受批評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欣賞中文造字的藝術,這實在不是繁簡這路線之爭所能表達的在我老家,有個古蹟叫做"聖蹟亭"說穿了,只是個拿來燒紙的爐子為什麼叫聖蹟亭? 只因為讀書人感念造字之不易,因此將文字視為"聖蹟"及便是燒紙,也需要恭恭敬敬的燒,因此取名為"聖蹟亭"當然,這邏輯若放到今日,怕是又變了調iphone若也被視為"聖蹟",那麻煩可就大了.....但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冷靜思考的地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真沒有共存的可能嗎?至於我,相信是有的,日本至今仍相當完整的保留了唐文化,但誰又能說他落後?而日本的文字也以平假、片假取代了漢字(如同我們的簡體?)但對傳統文化,依然盡最大可能的保持這,才是我所期盼並希望在這回答中表達出來的精神最後,再把答案中那個"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的內容做個補充其內容描述是:提議推行簡體字辦法經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准予備案,教育部呈送簡體字表請轉呈國府令行各機關一體採用並轉呈鑒核施行,中央政治會議第五次會議議決簡體字應暫緩推行並請轉令教育部遵照我猜....這事實的真像可能跟很多人對這圖片的解讀剛好是相反的....
不是。下文内容足够详实。繁简之争,可以休矣:)-方舟子:为什么要用简体字汉字简化和字源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两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汉字简化常识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
何苦争论, 好像大家就集中讨论的点就是传承不传承,道统不道统,方便不方便。其实前两个的讨论都是扯淡了。什么是传承?什么是道统?真要是讲传承,大陆台湾哪边的政府在用文言文?这算不算传承的断代?文言文都不用了,还假惺惺的搞什么繁体字的保护,这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文化在发展进步,如果把任何变革都贬的一文不值,并上升到文化灭绝一类的高度,实在是没什么意义。文化的传承重点不在于载体的形式而在于思想的表达。一种文字工具能清晰准确的表达使用着的意思,就是合格了,哪需要搞什么高下之争。最后是方便不方便。方便是肯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一个是书写。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字形的记忆是必要的阶段,简体字在字形的的记忆上有很明显的优势,记住一个简单的结构比记住一个复杂的结构容易,这是共识。至于@ 先生说的易认性,简繁体确实没有什么差距。但是差距的拉开就在于学习的过程中。legibility如果被简化成le两个字母,你学习记忆的负担会大大降低。书写的优势更简单了,相同时间内一个人写简体正楷的速度要比写繁体正楷的速度快。
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哪一种是正统?
别人家的媳妇就是好。
写字的时候觉得繁体比较好 笔划较多 容易写好看 自从数位化之后 觉得简体秒杀繁体 易读很多 一片简体字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 一片繁体字看起来就明显感觉不舒服 简体字对排版之类的宽容多了 但是有的网站只支持繁体搜索 无奈有时还是要用繁体
作者:嬴政现在的心情很糟糕。比糟透了还要糟一点。他展开一卷竹简,厌恶地暼了瞥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痕,猛地挥动手臂。竹简在深邃幽暗的宫殿里划过一道弧线,重重落在地上,绳头脱断,“哗啦”一声散成一堆竹片。立刻有穿着黑袍的宦官飞快地跑过去,弓着腰把一片片竹简捡起来,然后迅速退回到黑暗中。嬴政又拿起另外一卷,这一次他甚至没有解开捆绳,直接把它扔到一位侍女的头上。那位侍女惊叫一声,脚步却不敢挪动分毫,如花似玉的脸登时被砸得鲜血淋漓。勤勉的宦官们出现在侍女的背后,悄无声息地把她抬出了殿外。“那些混蛋难道把朕当成是文盲吗?!”始皇帝的吼声响彻整个大殿,他愤怒地拍着桌子,甚至把酒爵都震翻了。琉璃色的美酒洒了一地,把从燕地运来的名贵毛毯洇湿。但是没人愿意冒险靠近这位盛怒的君王,他们只是惶恐地站在远处,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嬴政象一只困在笼中的老虎,焦躁不安地来回踱了几圈,然后下了一个命令:“把李斯给我叫过来。”大殿上的人如释重负,这个命令立刻被原封不动地执行了下去。嬴政跪回到座位上,双肘拄在桌面,伸出两只修长的食指揉了揉有些发疼的太阳穴。他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竹简奏折,长长叹了一口气。治理一个国家不容易,治理一个帝国更不容易。老聃怎么说的来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嬴政自己亲自下厨连续煎糊了二十条鱼以后,才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北方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女人用共振原理毁掉了很长一段,蒙将军要求更多的预算和劳工;邯郸的新建馆驿发生火灾,烧死了五个贵族和二十个奴隶;旧齐国的商家拒绝用秦半两取代刀币,甚至不惜用罢市来威胁;博浪沙的刺客至今还没落网;徐福那个不靠谱儿的家伙至今连封信都不回;甚至楚地有谣言说三闾大夫从汨罗江里衔着粽子复活,号召大家来反抗暴秦……全国各地庞杂无比的报告洪水般地涌入咸阳,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动摇大秦帝国的根基——但是这位皇帝却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原因而束手无策。这个问题亟需解决,嬴政心想,哪怕付出任何代价。水钟在刻盘挪动了两分时,李斯来了。李斯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人,身子挺得笔直,如同一柄刻刀。他的脸色永远是苍白阴郁的,眼神却闪着锐利的光芒。作为帝国的丞相,他的意见对嬴政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李斯完美地履行了丞相的职责,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收缴管制刀具的严打活动,还是废封置县的朝廷机构改革,都搞得有声有色。这个法家的信徒就象是一具冷酷无情的青铜犁铧,把横亘在帝国面前的古老阻碍一一碾的粉碎。嬴政看到李斯,露出笑容,挥手让他免掉繁冗的礼节,直接跪到自己的对面。李斯照做了。嬴政平静地开口问道:“先生,朕现在统一了六国对吗?”李斯对这个问题微微感觉到惊讶,但是他没有流露出任何表情,而是恭敬地回答:“是的,陛下,齐赵楚魏韩赵燕,一个都不少。”嬴政点点头,又问道:“现在朝廷的法令,已经可以切实地贯彻到各级郡县;朕的每一道旨意,都能够顺利地传达到每一个平民,对吧?”李斯“嗯”了一声。嬴政又说:“我,现在是他们的皇帝,他们的父亲,一个至高无上、不可忤逆的存在,对么?”“毫无疑问。”嬴政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那他们凭什么用这种可笑的东西来羞辱朕!”他从桌子上的奏折里丢出一卷给李斯。李斯展开竹简,看到上面刻着许多字。他轻而易举就判断出这是来自于楚地的奏折。楚地的字很有特色,比如他们的“鸟”字比其他六国多出三横,这代表了巫化的纹身,据说这是楚巫文化反映。他很快阅读完了一遍。奏折本身没什么特别的,郢城当地官员报告说楚将项燕有几个遗族逃脱监视跑掉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几个遗老遗少而已。”李斯暗想,确信令始皇陛下大动肝火的是另外一个原因。嬴政又丢过来另外一份奏折。这次是来自于泗水,那里人喜欢把“鼎”、“鼐”和“鼑”写成一个字,还在每个字周围添加许多不必要修饰笔划的,让那些字看起来如同一只只蜷成一团的刺猬。奏折的内容仍旧无关紧要。无非是一个叫沛县的小地方搞拆迁,一个刘氏的当地豪族对赔偿不满意。郡府允诺会让该家族的子弟在当地担任公职,纠纷已经被顺利解决。“也不是这个原因。”李斯摇摇头。嬴政连续丢过来六份奏折,分别来自于六个被征服的地区。李斯甚至不需要仔细阅读,单从字形上就能分辨出它们的出处。“朕已经受够了。”嬴政平静而怨毒地说,每次他流露出这种表情,都意味着人头落地。“朕每天要阅读三百六十份奏折,结果大部分时辰都花在辨别这些该死的文字上面。楚地、齐地、燕地、魏地、赵地,韩地,每个地方的字都复杂的象是一坨屎;你看看,齐国人喜欢在文字边缘加各种花纹,来表达不同敬语的区别;赵国人都是偏执狂,他们希望每个字都有至少两个以上部首和一个偏旁;韩地更过分,他们甚至通过笔画增减来表达时态变化。朕是天子,不是他吗的书吏!朕不想花宝贵的时间来一一分这些鬼东西!”李斯松了一口气,至少他不用心惊胆战地猜测这位皇帝暴怒的原因了。始皇帝的愤怒可以理解,在七国统一之前,每一国的文字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尽管这些方块字源自于同一系统,但长久的分裂状态让它们呈现出繁复的多样化。据统计,平均每一个字有至少三十种不同的写法,即使是最广博的学者也无法认全。如果说这些字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们都继承了周代金文的特点,充满了细节和精雕细琢,繁复无比,刻一个字与画一幅素描所耗费的时间差不多相当——这还是在刻刀使用熟练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大一统王朝,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恼火的了。甚至始皇帝在奏折上批下“知道了”三个字,都要埋头刻上好久。他略带委屈地把右手伸过去给李斯看,上面有几道浅浅的刀痕,这是刻字时留下来的。李斯思索了一下,谨慎地建议道:“微臣可以安排一批书吏,专门把这些奏折翻译成秦篆,再呈给陛下。”“那可不行。”嬴政断然否决,“那太浪费时间。帝国的行政效率已经够慢了,我不想因为这些玩意儿再耽误时间。你知道重新刻一卷竹简需要多少时间吗?以往那种慢吞吞的贵族式统治已经不合时宜,现在是效率的时代。”最后一句话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卫鞅说的。尽管他本人早已经被处死,但并不妨碍他的管理学理论在秦国流行。“那陛下的意思是……”“应该是他们来迁就朕,而不是朕去迁就他们。”始皇帝露出威严的神情,他对天子的权威看得比自己的眼睛还重要。“陛下是打算在六国都推行秦篆么?”李斯试探性地猜测。“不仅仅是如此!”嬴政冷笑,“我还要删减一半的文字笔画,让它们看起来更容易辨认和书写。我已经受够了那些陈腐的‘优雅’文字,我要这秦帝国的文字,就象‘皇帝’这个头衔一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您的意思是?”“天无二日,地无二君,字无二形。是时候收拾一下了。”李斯的嘴张合了两次,什么也没说,心中却开始掀起波澜。这件事他早有预感,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件事你去抓一下,要尽快办。”“可是,不跟朝廷百官商议一下吗?”“你办事,我放心。”嬴政挥了挥手,表示这次谈话结束了。李斯走出宫殿,步履有些滞重,心里有些沉甸甸。他知道这一次的变动,将会在全国引起多么大的震撼;同时他也明白让皇帝收回自己的决定是多么不可能。其实私下里,李斯还是很赞同始皇帝的这个想法。往竹简上刻文字实在是件既痛苦,又浪费时间的事情。相比起其他几国来说,秦篆已经很简单了,可当初他写《谏逐客书》时还是足足花了两天。他的一位同学韩非在写《说难》的时候甚至累到得了腱鞘炎,手腕几乎残废了——没办法,他写的是韩文,那是一种掺杂了象形文字和时态变化的可怕变种,效率低的可怕。六国中韩国第一个被灭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为天下的长治久安,是该简化一下了。李斯捋了捋胡须。但事情从来都不会象想象中那么容易。李斯还清晰得记得,去年朝廷曾经作过一个决议,要统一整个国家的马车轮距。但这个标准轮距究竟该是多少尺,文武百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每个人都希望能用自己家乡的习惯当作标准。最后争论变成了斗殴,斗殴变成了械斗,械斗最后变成了兵戎相见。等到始皇帝亲自出来干涉的时候,死去的人几乎可以填满从咸阳到骊山的车轨里了。区区一个车轮距都搞出这么大的风波,遑论文字。那些旧六国的老家伙们,可不会那么轻易就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东西。“唉……”李斯望着阴霾的天空,叹息了一声。他有点受够了这份工作,真想干脆什么都不管,带着儿子,牵着黄狗出老家上蔡东门去打猎。不过他也知道,这是一种奢望。秦帝国的丞相没有年假,也不允许辞职,要么死在任上,要么被砍头。回到丞相官邸,李斯屏退了左右,经过一整夜的苦苦思考,他终于有了一个思路。这件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步骤:一 拿出一个简化字的方案。二 推广到天下三十六郡。三 干掉所有的反对者。第一步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但不算难。李斯决定把这件工作交给几何学家,而不是学者。如果交给学者们的话,他们会首先查阅大量的古籍经典,然后逐一进行考释与辩析、交叉引用,发表一系列论文,音、形、义一个都不能疏漏,每一个字既要符合仓颉的原始用意,又要兼顾三代的传统。笔画增削,无不有据,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这一点可马虎不得。乐观估计,整个工程大概会在秦八世或者秦九世的时候完成。而几何学家则是另外一种做法。这些家伙都是天生的作图狂,能够用一把无刻度的尺子把一个角三等分,或者画一对面积相当的圆与矩形。他们所要作的,就是把每一个秦篆放大成一个几何图形,然后大刀阔斧地去掉多余的点、线段与角,直到他们认为这个图形已经简单到可以用标准作图工具画出来为止。对追求效率的始皇帝和李斯来说,后者更受青睐。于是李斯发布了丞相令,从阿房宫施工单位——他对其他地区的人不放心——抽调了一批几何学者。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工匠出身,精通建筑设计。他们被关在骊山附近的一处保密地点,被一千名甲士严密地保护起来。李斯把每一个秦篆都放大十倍,交到这些工匠手里,只告诉他们这是某种建筑的设计图,需要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事实上这些人确实不负众望,整个简化工程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很快李斯手里就拿到一份简化字对照表,他把这种字命名为小篆。小篆比任何一种现存文字都简洁,它要比目前秦国通行的大篆节省平均大约三成的工作量。而且因为几何学家特有的严谨,小篆显示出一种标准化、构件化的气息,所有的字都可以归纳为几种有限矩形和线段的组合。李斯很满意,他甚至有些得意,第一时间呈给了皇帝。始皇帝看到这份简化字列表成果,十分欣喜,还亲自试写了几份诏令,那种简单的结构甚至让他握着刀子刻出几个优美流畅的连笔。嬴政第一次觉得写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他决定要重重地赏赐这些几何学家。于是始皇帝亲笔在竹简上用小篆刻下“仓颉再世”几个字,颁发给整个团队。然后这些立功人员被送到了秦皇陵的施工现场,经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处理后被慷慨地摆放在了皇帝灵柩附近一处光荣的坑道里。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李斯决定开个听证会,在小范围内试探一下反应。嬴政也赞同他的这个观点,一场听证会可以大致判断出有多少人会反对统一文字,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准备牢狱与断头台了。召开听证会的地点是在咸阳宫,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当年著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在这里试图刺杀秦王,至今柱子上还留着剑击的痕迹。皇帝让这些都保留下来,以此来提醒每一个拜访者,恐怖主义不能改变历史。李斯对于参与听证会的成员作了精心选择,其中有来自诸国的贵族、帝国开国元勋、大商贾代表、诸子百家成员、全国优秀书吏和一些咸阳附近的老百姓,确保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参与。嬴政陛下没有列席,他担心会影响听证会的客观性,所以只派了一名叫赵高的宦官旁听。嬴政还为李斯指派了一位副手,叫叔孙通,是个儒生。始皇帝的意思是,儒家一直自诩是文化的传承者,这些东西的推广如果有他们支持会更有说服力。不过李斯完全没打算咨询他们的意见,他一向反对以德治国。叔孙通从早晨开始就守在咸阳宫前,他一看到李斯,立刻堆出满脸的笑容迎上去,殷勤地嘘寒问暖。李斯把事先刻好的一大批小篆竹简丢给他,冷淡地吩咐他捧好了跟着自己走。叔孙通打开其中一卷看了一番,发现那些东西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很,和烧裂的龟甲裂纹很相似,便抬起头天真地问道:“这是什么?卜筮的结果?帝国准备对漠北用兵了吗?”李斯头也不回地回答:“不,那是我们即将使用的标准字库。” “啊?”叔孙通双手捧着竹简楞在原地,“这……这是怎么回事?”李斯停下脚步,回过头来一字一句地对叔孙通说:“听着,一会儿你要作的,就是说服你自己和其他人接受。明白吗?皇帝陛下在看着我们。”叔孙通觉得喉咙有些干涩,他眼角的余光看到面无表情的赵高也进了咸阳宫,于是拼命点了点头。他信奉儒家学说,不过对自己的性命看得更重。孔子五十岁才知天命,他二十出头就知道不能违背天子的命令了。其他人也都陆续走进宫殿,巨大的燮鼓响了三通之后,所有人各自整衽跪坐,黑衣甲士从外面将咸阳宫的大门关上。整个宫殿只靠着几百盏烛灯来照明。当两扇宫门“砰”地一声关闭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哆嗦了一下。李斯在会议一开始的把简化字列表发到了每个人手里,然后宣布在接下来的十几万年内,大秦帝国都将使用这一种官方文字,其他型式将被视为非法出版物。听众们一下子都陷入了巨大的惊讶,他们在来之前作了足够的心理建设,但仍旧没想到皇帝陛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了这个层面。李斯拂了拂袖子:“大家对此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一位贵族眯起眼睛,优雅地抿了一口杯中的蜜水,摇了摇头:“太粗陋了,我不喜欢。”他本是齐国田氏贵胄,妫姓之后,尊贵无比,后来被迫迁居来了咸阳,但仍旧坚持着贵族的气派。李斯客气地对他说:“您为何会这么说呢?”“我觉得它破坏了字体的结构,变得毫无美感。你看,一个‘宝’居然只要十三笔就写完了,啧啧,多么粗鄙。这可太不风雅了,没有任何一位士人会容忍。光是看到这些怪胎,就让我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好像置身于一群散发着臭气的下里巴人之中。这种东西,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字……”贵族伸出三个指头,他的指头白皙而细腻,“……没文化。”“可俺觉得不错啊。”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从旁边传来。贵族的面色一变。那是一位住在咸阳的屠户,这一次他被里长选出来参加听证会,特意穿了一身深黑色的礼服。他进门前,就已经被儒生们指摘出了十几处衣服不合礼法的错误,不过他不在乎——秦国的屠户在儒生面前,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心理优势,他们吃的冷猪肉全都靠他供应。屠户先恭恭敬敬朝着始皇帝的寝宫行了个礼,然后说:“俺……呃,小人认为,这些字看着比现在用的爽利多了,既清楚又好写。小的是杀猪的,每次别人来订猪,俺都得在生猪背上作记号。若是按照以往的法子,光是写字就得写上半天,而且容易搞成漆黑一团;若是用这个小篆,可方便多了。”“你也许分得清有多少种猪,但是你认识文字么?你知道回字在七国一共有多少种写法么?”贵族嗤笑着反问。屠户老老实实回答:“我不认识字,不过我一直想学学看。不然每次城门帖出告示,还得请人帮我读。这个看起来更好学一点。”贵族把手搁在额头上,摆出惊叹的样子:“我的天,一个杀猪的也要学识字?如今到底是什么世道?”李斯冷冷地接道:“如今是大秦帝国的世道。”贵族发觉自己失言了,面色一变。躲藏在帷幕后的赵高拿过一片竹简,开始用刻刀记录下什么。一位身着华服的男子这时候把身子趋前,高举右手:“请问我可以发言吗?”李斯认识他,这是卓氏,一个在赵国作冶炼生意的大商贾,靠着贡献大量金钱和铁器赢得秦王信任,免去流徙之刑。李斯朝他作了一个请的手势。卓氏环顾四周,说:“我觉得吧,早就该这么干了。你们都知道,我是作兵器生意的,常年都在七国市场跑来跑去,辛苦之处是不必说的。就因为六国文字不统一,字体又复杂,光是相同内容的说明书,就得刻上好几种,而且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幸亏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早早统一了六国,大好事,大好事啊。如果能推行简体字,我们这些作商人的,成本能再降了几成呢。”他说完偷偷瞄了赵高一眼,看到后者无动于衷,这才放心地坐回去。李斯微微一笑,看来事情比想象中顺利。这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这些字……可都是三代下来的传承!传承这,这怎么可以随意改动?”李斯对这个质疑早就有了准备:“如今七国文字大相径庭,老先生您认为哪一种才是三代的传承呢?”老学者气呼呼地说:“它们固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周室钦定字体的传承,一脉相承,有所变化也是情理之中。这些鬼东西算什么?涂鸦吗?”李斯眉头一立:“老先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周室钦定的,我大秦便不能违背喽?”这句话是很严重的指控,谁都知道始皇帝对权威十分敏感,一时间都十分紧张。赵高躲在帷幕后,低头奋笔疾书。老学者毫不畏惧地仰起脖子:“钦定这字体的,不是周室,也不是商室或者夏室,而是天意如此。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下粟雨,鬼神为之夜哭,那是能随便改的吗?”他的拐杖几乎触到李斯的鼻子,李斯毫不动怒:“鬼神既然哭过一次,就可以再哭一次嘛。”“你!僭越!”老学者大怒,要用拐杖去砸李斯的头。一位穿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连忙把他拦住,低声劝慰了几句,拽回了座位。李斯看到这中年人的气度不凡,侧过头去问:“这人是谁?”叔孙通有些尴尬地回答:“是在下的老师孔鲋。”李斯点点头,原来是儒家的首脑人物,这回有意思了。孔鲋把老人安抚,然后站出来从容道:“李丞相。在下认为,治国在德不在险。只要我们怀着仁德之心,多行善举,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中和仁义的社会。您这些所谓的……呃,小篆……既不符合先贤的精神,更不符合礼制。无礼,则道不行,窃以为十分不妥,十分不利于周礼的复兴。”法家和儒家对彼此的厌恶,几乎是天生的。李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这个孔鲋絮絮叨叨,让他从一开始就变得不耐烦。孔鲋不知道李斯的心理状态——或者他假装没有觉察,继续慷慨陈词:“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改变了字体的写法,就等于攘弃了先祖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试想一下,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伟大的古代著作居然要用所谓‘小篆’的粗陋字体写出来,岂非用驽马去拉一辆御辇吗?这是何等的可笑!何等的非礼!”“非礼啊!非礼!”孔鲋的弟子们在老师背后气势汹汹地高呼着口号,只有叔孙通为难地缩着脑袋,一声不吭。李斯没想到儒家居然反对的如此激烈,眼神里闪过一丝杀意。守殿的士兵们想要冲出来维持秩序,儒门弟子一边继续喊着“非礼”,一边围在老师周围。李斯用眼神阻止了士兵进入,叔孙通觉得自己必须得站出来说点什么了。他重重地咳嗽了一声,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官帽扶正,站了出来。“老师。”他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开口道:“您的九世先祖、伟大的导师孔丘教导我们说……”所有的儒生听到“孔丘”的名字,都条件反射般地立正,遥空一拜。叔孙通继续道:“夫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请您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一个郡、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文字写法,这个世界该多么混乱。我以为先贤的意志,是存在于字里行间,而不是单个的字里。字形的调整,无损于这些先贤的理想。”“狡辩!伟大导师教导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小篆连形都不正,更别说什么名了。这种东西如何能立言。乌鸦的语言,能够传达凤凰的高洁心志吗?”“可是这样难道写起来不方便嘛,你看。我抄一遍论语,比平时要快两天。这样会有更多人能读到夫子的著作。”“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就要舍弃尊严?你会为了跨过一个臭水沟,而把自己的华丽朝服垫在脚下吗?”孔鲋义正词严地斥责道。“夫子说过,有教无类。既然夫子认为无分阶级,任何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那么用小篆去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有什么不好?”叔孙通的声音也变得大了。“荒唐!”孔鲋大喝一声,踏前一步,“周字的构成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法则,这种胡乱修改,根本就破坏了字的内在逻辑性。”“儒家也配谈逻辑性?”在座的一位名家门徒发出不屑的声音。儒门弟子怒视,名家门徒却毫不畏惧,论耍嘴皮子,这些儒生远不是名家的对手。李斯这时站了出来,唇边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您刚才说这是胡乱修改,是觉得它真的不合理,还是说,仅仅只是因为您的意见被忽视了?”法家和喜欢谈论道德的儒家不同,前者总倾向于去揣度人性的黑暗面,并据此去推测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屡试不爽。面对李斯的质问,孔鲋一下子被噎住了,这倒真是他的真实想法。其实他对小篆什么的,没有特别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朝廷搞简化字居然不找他这位专家,这才是最让他感到伤心而屈辱的。孔夫子说过吾不如老圃,但那只是局限在稼圃这个专业,如果老农老圃跑过来讲仁说义,只怕老夫子就要气得拿拐杖去敲他们的头了。同样的道理,国学,这是孔鲋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容忍这种漠视,专家也是有自尊心的。略微怔了怔,孔鲋突然大吼一声:“我们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如今古礼尚未复,文字倒先被荼毒了。我坚决不承认小篆简化字!天下有学之士,也坚决不会承认。”
不待别人发言,孔鲋拂袖而去,儒门弟子除了叔孙通都跟随着后面。叔孙通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今天他必须得在师门和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了。李斯端跪在原地,命令守殿士兵打开门,让他们离去,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听证会结束后,皇帝陛下要改革文字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个消息被转换成了至少七、八种写法,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在几乎每一个都邑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儒家的态度最为激烈,孔鲋与叔孙通的辩论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严格来说并不完整,因为李斯的提问部分被删掉了——各地的儒门弟子无不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儒家子弟普遍认为,小篆是暴秦为了毁灭商周文化的大阴谋,然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这种文化传承的唯一拯救者,每个人都充满了使命感,这让他们激情勃发。孔鲋曾经站在邯郸的街头,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声疾呼:“当秦王要统一六国的时候,我不是兵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要把货币统一时,我不是商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废除分封制、改郡县的时候,我不是贵族,所以没有站出来说话。现在,当他打算把祖先的文字也改成邪恶的小篆,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态度不尽相同。墨家欣然接受了改革,他们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反战标语和横幅,文字的简化可以让抗议和游行准备的更快;阴阳家们的反应也还算正面,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五行终始说”理论的流行程度,小篆印刷的普及读物显然受众会更多一些;法家和农家最兴奋不过,刑律和农书不必每次都要再版七种译本。一名成都的胥吏可以轻而易举地查阅大梁的官司卷宗,而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农民,可以共享同一版的历书了。六国的贵族们保持着沉默,他们对这次改革不屑一顾,并认为是对古老传统的最大冒犯。在写给彼此的信中,他们变本加厉地开始使用更为古老的字体,并派人去搜集各种三代青铜器,把上面的古老字形拓下来,越繁复越好。这被视作是一种无言的抗争。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贵族甚至联合儒生掀起叛乱。他们打出“不复古,毋宁死”的旗号,并把暴秦试图消灭的六国文字纹在身上,以表示文化传承与自己血脉相连。许多人在纹身过程中感染而死——这是没办法的事,六国文字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一个字都需要在数寸的皮肤上纹至少几十道线段。至于那些老百姓和商贾,他们全都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在这一场斗争中保持中立。始皇帝慷慨地拨下一笔款子,在各地兴建公塾和庠序,要求每一位平民至少要认识两百个小篆字,学会书写其中的五十个。“始皇陛下万岁”、“小篆是天道”、“我自愿”三句话列为必修课,写会一句,就可以奖励一斗米或者两只鸡。这些奖品都是由商人们赞助的,作为交换,朝廷允许让全面推行小篆的时间推迟三年,以便于让他们把大篆时代的存货都卖光。商人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希望能对主动使用小篆的商家实行减税或者退税,朝廷答应了,并设置了一系列富有文化气息的爵位犒赏他们,诸如好学男、识字伯、扫盲侯之类,象卓氏这种大商户,还能被授予文抄公这样的荣衔。少不得又被儒生们和贵族痛骂僭越。朝廷对小篆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打击了一批人,也鼓励了一批人。一些比朝廷更加激进的团体出现了,他们——大多数是下级书吏——嫌小篆写起来还是麻烦,偷偷作了进一步简化,把贵族们引以为豪的“风雅”圆转笔触统统改成了硬折,这样更方便刻写。儒生与贵族们对这种行径更是嗤之以鼻,轻蔑地把这些称为“只有下贱奴隶才会书写的粗俗字体”,于是书吏们索性把这种字称为隶书。在这种局势之下,孔鲋心情变得糟透了。他已经成功地在秦帝国内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儒生们把印着小篆的竹简堆到一起噼噼啪啪地烧掉,然后秦军士兵把儒生也抓到一起呜呜哇哇地烧掉。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交换比越发显得不合算。毕竟竹子要比儒生要多,而且要便宜。在游说贵族叛乱方面。他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贵族们态度们相当不错,辱骂小篆和始皇帝的花样不比儒生们少,两股势力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在叛乱中各司其职。儒生负责意识形态和学术上的批判,贵族们负责居高临下的嘲弄,只是没人负责具体的叛乱实务。秦军的镇压部队只需要用枣核把耳朵塞住,就可以轻易灭掉他们。孔鲋曾经找到过一位楚国大将的遗族,希望能够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传授给他。想不到那个小孩子只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再理睬他了,反倒捧起一本小篆体的兵法书读得津津有味。孔鲋很伤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任由这种风潮下去,国将不国呐……唉,看来,我们要调整一下斗争策略了。”孔鲋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边,院子里的弟子们很忙碌。一部分弟子把一条条束修挂在廊外风干,自从小篆开始推行以来,儒门的学费也开始大幅减少。许多家长都把自己孩子送去公塾,因为朝廷招收官吏的考试要求用小篆;另外一些弟子忙着作泥水匠,按照孔鲋的指示,他们把一大批旧字体的典籍都放入墙壁内,外面砌上砖头,用黄泥抹好,再帖上一条条的夫子语录。一名弟子小心地凑过来,汇报道:“临淄传来的消息,冲击暴秦书馆的行动成功了,共计烧毁小篆字简一十六卷、小篆读本五卷,六名同学舍生取义。”孔鲋悲伤地闭上了眼睛,他意识到,这种在各个城市里小打小闹的抗议活动,无法撼动暴秦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除非这个机器的核心停转,否则斩断多少细枝末节都没有意义。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既然用义说不通的话,那么我就试试用义吧。“看来我还得去一趟咸阳。”孔鲋暗自下了决心,他看到那名报信的弟子还跪在地上,看着自己,便放慢语速,一字一句缓缓地说:“这些牺牲的孔门弟子,是当之无愧的君子。他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是我们的楷模。”他很善于作思想工作。庭院里的弟子们都呜咽着跪在地上。“要记住,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他最后说。
“绝不允许!”弟子们一起喊道。“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孔鲋举起右手,放在胸口。“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儒门弟子们的声音高亢无比。……李斯再度踏进始皇帝的寝宫,叔孙通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这是后者第一次觐见皇帝陛下,显得既兴奋又惶恐。嬴政心情比之前好很多,他轻松而愉悦地翻阅着奏折,并不时用刻刀在上面写上一两句自认为绝妙而不失幽默的批阅。无论是从什么地方送来的竹简,上面都清晰工整地刻着小篆,证明大秦帝国的统治在那里正有效地执行着,让人一看油然升起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优越感。“你们来了?”嬴政放下奏折,和气地问了一句。李斯和叔孙通连忙跪倒,三跪九叩。始皇帝对李斯说:“这位就是叔孙通博士?”李斯微微点了点头:“是的,在小篆简化运动中,他居功阙伟。我们的许多政策,都出自他的手笔。比如朝廷官员和公务员必须使用小篆字体的政策,彻底斩断了儒门吸纳新鲜血液的途径。没人愿意读了几年还无法就业。”“听说你也是儒门出身?”始皇帝似乎不经意地问道。叔孙通浑身冷汗狂冒,他连忙回道:“孔鲋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很尊敬他,但我更尊敬真理。”“你很好。”始皇帝用指头点了点他的肩膀,“你和你的老师不一样。小篆是大势所趋,文字统一是民心所向。你看,这写起来不是既轻松又畅快吗?我实在无法理解那些老古董的思维。他们以为自己守护的是传统,其实只是舍不得丢弃自己那点可怜的优越感罢了。”叔孙通伏在地上驯服地倾听着皇帝的训示。李斯自豪地跪在一旁,这是法家对儒家的一次大胜利,他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同学韩非来。始皇帝大概说了一柱香的时间,然后问道:“你的老师,现在在哪里?”李斯看着叔孙通,叔孙通觉得自己没什么选择,低头道:“根据我的情报,孔鲋已经在前往咸阳的路上了。”“哦?”始皇帝有些意外。叔孙通连忙把孔鲋近期的动向作了一次简要汇报,他在儒门有自己的眼线。“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始皇帝重复了一遍孔鲋的话,似乎笑了:“这真是孔鲋说的吗?”叔孙通用力点点头。“那就如他所愿吧。”始皇帝淡淡道,然后会面结束了。……二世元年。陈胜和吴广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老人,这是他们起义之后加入的第一个士人,而且还是主动加入的。他穿着一袭青衫,在周围一群布衣泥腿子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显眼。他大概只有五十多岁,却是满头白发,一脸沧桑。“您贵为士人,怎么会跑来加入我们的?”陈胜敬畏地问,他虽然已经宣布起义,可一时半会儿还是改变不了对贵族的态度。老人反问道:“你们是要反抗暴秦吗?”“没错!”“那就是了,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老人望着咸阳的方向,眼神变得迷茫而哀伤。“暴秦只不过是霸道,而我会教你们什么是王道——霸道始终是不及王道的,所以周取代了商。你们也会取代秦,恢复六国的荣光和传统。”大家都被老人的话激励得热血沸腾。吴广兴致勃勃地取来一段白布:“老先生,您来投靠我们就算对了。您看,我们陈胜陈兄弟要称王,是上天注定的。前两天我们捉到一条鱼,鱼肚子里找到这段白布,上面就写着呐。”老人接过这段白布,看到上面写着端端正正三个小篆:“陈胜王。”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吴广有些胆怯:“这几个字我写……呃,不是,这几个字有什么错吗?”他只在村子里的公塾念了几个月扫盲班,对自己的文化水平很不自信。“不,不,写的很好。”老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写了另外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认得么?”在场的人都摇摇头,陈胜歪着头看了半天,迟疑道:“这不是花纹吗?”老人认真说:“这个,才是真正的‘陈胜王’”周围的人一片哄笑,都不信。老人对陈胜说:“我会教会你们的,这才是传统,是真正的王道。”陈胜浑浑噩噩地点点头,同时打定主意不去看那些玄奥的花纹。“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於陈下。”
——《史记 孔子世家》
我算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了.出于实用方面,我觉得简体字是繁体字的进步.
背景:我是深大的学生,平时负责做家教赚点零花钱.我认识一堆香港的小朋友.他们都是深圳妈妈为了儿女更好的教育,所有跑到香港生的.
每次看他们写繁体字,我就明白了为什么香港人使用英文的频率非常高了.因为繁体字写起来实在太耗时间了,写个字让我等半天.所以他们不得不使用更加简单的英文来代替复杂的繁体字.
所以我认为,简体字比繁体字进步
作为同时使用两种字体的人群,经常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听到的各种说法里,有四点值得在这里提一下。1。文字的主要功能是沟通交流、传情达意,重要的是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某些地区固守文字却不去保留文化,用繁体书写不出富含底蕴的文字,反而是舍本逐末。2。鲜有人踩繁体捧简体,而是想要表达简体并非残体、阉割体,对繁体是尊重的,与使用繁体的人交流时,会体谅对方使用繁体。而繁体阵营却是数量上的弱势,气势上的强势。3。捧繁踩简的根本原因常常是政治文化上的不满或优越感。4。汉字简化使得普通人对文字的识记速度提高,客观上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扫除文盲的进程。朋友有个比喻,中世纪的只有贵族阶级可以读写拉丁文,而书籍法律用拉丁文写就,使得普通民众与科技文化法律隔离,以巩固自己的优越地位与统治。如今鼓吹繁体的精英阶层,心态又是如何呢?
不想从文化、哲学、政治这些角度来谈,只想谈谈最基本的功能问题。 其实我并非不赞成对汉字进行简化,如果汉字永远不能简化,我们怕还生活在甲骨文的时代。但当年的汉字简化方案由于急功近利,成了一个脱离功能基础的怪胎。其对汉字沟通能力的破坏,用“阉割”这个词完全是轻描淡写、文过饰非的。 以下图片引自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我们看到,完全不同的四个汉字被生生合体为一个最简单的汉字“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想在
的答案下做一评论,但评论似乎无图片功能。故另做答案,但内容并无新意,也算是对@索道 认为不必举例的致敬吧。谈谈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感想:我已经40多岁了,汉字简化最高潮时入学。记得当年还出过更激进版的简化字。比如“道”字的“首”只写作“刀”。后来不知为何夭折了。(万幸!)最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发生了兴趣,打开书,却发现通过那些简体版本的书籍你无法真正了解书的原来内容。于是去找繁体版,才发现自己学了几十年,学到的竟是些残缺不全的“汉字”。到了这个年龄才知道自己是个半文盲是个令人羞愧的事情。真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走这条老路。
请你目击出来本文是复制粘贴的,表闹。
国教都说了是简体字,说明了是“简”,君还欲如何?
好想说,真的无关什么阉(hao)割(su)类的文化断层,也无关什么爱国爱文明式的传承,纯属文字的一种演变,都属于我们大中国的文字,可以接受讨论甚至争论,可是有人这么闹腾着甚至带着攻击性的骂架,有意思么?我喜欢古文字,也会去学着玩玩古文字,因为那是先人所用的文字,极有趣味并带有故事历史感,反对繁体字的你们可以不这样,惟喜欢而已;我生活中很少写繁体字,除非写作业啊考试啊练字啊,反对简体字的你们也可以不这样,惟方便而已。
汉文字在某个阶段总会有一定的变化,都只是顺应社会的发展罢了,正如现在的简体字,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种文字,便于学习和推广,这有错么?有的人喜欢留着之前的文字,传承历史啊文化啊,这有错么?都没错,只是大家的着眼点不一样,无可厚非吧。
汉字的形体演变 :
1.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
(殷、商) (西周、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2.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我也是。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知友大大们,请爱属于中国的“仓颉”。
看不完很正(shang)常(gan),我也觉得我好啰(you)嗦(ai)。表喷我。
唉,改论文去,不如狗。
好吧,题主用“阉割”两个字,明显是带有贬义了。作为曾经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我想从学生或者说是在生活中要大量书写的人的角度,说一下这个问题。先亮观点,简体字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楼上诸位说繁体字好的人们,请用标准繁体字在两个小时内工整地完成一张高考的语文试卷吧(不要说我极端,要不你写一张政治或者历史试卷看看)。简体字中的“干”这个字在繁体字中就有四种写法四种意思,那么我不知道在恢复繁体字之后整个新华字典会厚上多少倍,这样多出的好几倍的汉字,会不会出现孔乙己的茴香的四种写法呢?学习汉字所付出的时间要增加好几倍吧;不仅是数量上,复杂程度上,繁体字也远胜简体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面的“干",这样的还有台湾的”灣”……不胜枚举。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大家的宗旨都是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那些整天提倡繁体字的人,在实际的生活中你们每天用繁体字写上好几千字吗?要知道更多的使用汉字的是我们这些劳苦大众,现在要我们抛弃简体字拥抱更加复杂的繁体字,光靠“道统”、“传承”是没有用的,工作挣钱是更重要的事情。窃以为,现在要恢复繁体字是完全没有可能了,也许繁体字会在很小的范围内让个别人怀旧一下,炫耀一下“中华道统”,这也是为什么书法里面还有小篆等等字体是一样的。哪一次汉字简化不是对上一个字体的阉割?硬要这么说的话,全世界都要回归到甲骨文和楔形文字的道统上去了。
支持繁体字,简体字直接导致了中华文化的断层支持简体字的自己想想,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东西是中华古文明留下来的?这里面和简体字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当你研究或试图向人解释古文明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根本没法进行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繁体字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