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魔法学院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国内有哪些杰出的中学,这些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都是怎样的?
刚看了这个问题,有感而发。又想到前一阵衡水中学的风波。以及我的高中母校(全国前列的高中,东三省知名度很好)和衡水中学竟然不同的办学风格。希望大家来聊聊自己的母校。
嗷嗷~来赞一发我大石家庄二中~
看到问题描述中出现了衡水中学。。。衡中成了我大河北最有知名度的高中真是= =不知如何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教育方式吧,没法评说什么。
原先河北能和衡中争一争的就是我的母校石家庄二中了吧,这几年高考成绩愈发争不过衡中了,尤其是文科,衡中能占文科前几十名的大半。不过我二中竞赛成绩在省内还是无人能比的,每年保送生很多,而且教学理念和衡中也很不一样。
二中还是很提倡素质教育的,学生会和团委虽然没有大学那样成熟和活动丰富,但是感觉存在感还是挺高的。学校办的各种活动非常多,每年的风筝节啊趣味运动会啊宿舍文化节啊,并不是应付事儿的活动,都是在实实在在去办,努力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的。比如风筝节,每个班发一个空白的风筝和空白的海报纸,自己班设计风筝的图案和海报,自己班画,最后操场上比赛放风筝,风筝和海报上图画的设计意义和美感,放风筝的高度,都和最后的评比有关,活动参与度很高。还有哪个高中学校能在每年春天给学生自由画风筝的时间,拿出半天来,大家一起去放风筝呢?恐怕大多数高中都想方设法把学生困在教室里学习吧。
还有我没参与过但是看学弟学妹们办的有声有色的西瓜节,美食节等等,感觉都挺能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
嗯,还有很喜欢的一点是我们一年四季都是有午休时间的,而且到了高三还有体育课。
虽然不管什么特色的高中都不可避免的在乎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但是二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从没把眼光局限于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我感觉我的高中同学们在各自的大学生活中都过得多姿多彩,在逐渐向母校的目标成长,没有人真的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就轻松了,没有人颓废,真好。
当然最感谢二中的是让我认识了我家王占占(*?︶?*) 我们班很多对早恋的,都没有被老师强行地干预和阻止,年少懵懂的感情得到正确的疏导之后,原来的小情侣们现在大多还幸福的在一起呢,而且还都是在很不错的大学,这个放别的学校大概早就被勒令回家反省或者是退学了吧。
哎呀忍不住又秀恩爱了真是不好意思。 update来添点儿图~~~这是风筝节我们班画的风筝~~~这是风筝节我们班画的风筝~~~漂酿大气的图书馆~漂酿大气的图书馆~从图书馆向下俯瞰校园,这三栋是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中的D楼F楼,左边是食堂的一角。从图书馆向下俯瞰校园,这三栋是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中的D楼F楼,左边是食堂的一角。从人人上盗来张北校的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其实我是想秀一下我们的礼服~漂亮呗~其实我是想秀一下我们的礼服~漂亮呗~更多北校照片请见:
友情凑个热闹,权当个探讨例子看吧。我曾就读的高中在当地算是升学率前三,但是跟一般城市高中不一样,它位于城市边缘,实行封闭式管理,而且它整个办学理念就是非常封闭的,它不搞文艺社团,不重视体育,甚至我就读的前面两年,它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和图画老师,高三那年因为市教育局要求必须配才让保留示范性高中才请了一个人带全校这两门课。(对,你没看错,就是一人带两门课而且是全校,怎么上课?数理化老师巴不得帮你上呢。)这样的高中里,你会唱歌,会跳舞,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琴十级,空手道黑带…都是nothing,nothing!这是一个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地方!所以升学率才高!在教学技巧上,这个高中贯彻题海战术,写到室啊!而且老师会告诉你,不要总想着答大题,先把前面基础的选择题分数拿光!你明白吗!不要去想做英雄!你能做好一个普通人就不错了!在早恋的处理上堪称一绝。发现了,俩人退一个,你们俩自己商量谁退。直接让你明白你们的感情什么风雨什么考验都经不起!你看见过那些情侣翻脸互相说都是对方找我我根本就不喜欢他/她…的样子,你根本就被恶心到了,根本就不想谈了。这样一个高中,它的毕业生在十年后,多数毕业于普通一本,就业于普通岗位,价值观单一,才艺甚寡,忍耐力强,可以平静地接受“我是个普通人,这样活着就可以了。”和“感情这种事,在现实面前就不要太勉强。”他们不爱争。在成就了该高中的高升学率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1998年,少不更事的我进了这所中学办的数学学校,自那之后就傻乎乎地从了将近10年,直到2007年高中毕业。记忆里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早上6点20起床,洗漱,穿校服,叼着早餐去车站。学校的B路校车会在6点45到站,由于人比较多,虽然是辆双层巴士,但也会有人站在楼梯上。坐校车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遇上堵车没赶上7点15分的预备铃,值周生不会扣班级的分数;而且晚上考试如果提前答完了,就可以以赶校车为名提前交卷子回家。高中的时候教室在5楼,教室门外每人一个带钥匙的柜子:臭衣服,球,闲书什么的都可以放在里面而不会被发现。一个班50个人左右,大多数人从小学开始就互相认识。我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一直维持10个左右;我因为个子比较矮,所以有机会和女生坐同桌,估计是老师看我这个样子也不会早恋吧,特放心。每天八节课,每节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初中部上午4节,11点10分去综合楼一共三层的食堂吃饭。高中部上午5节,等去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炸鸡什么的已经被这些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抢的精光。一层西侧是营养套餐,三个菜一个水果三两饭5元,刷在大学里很常见的南开太阳饭卡系统;中间卖每个菜分量更大一点的套餐,选择更多一些;再往西是面条,涮肉,马兰拉面什么的。马兰拉面刚开张的时候大碗三块五,加肉三块。以前放学时候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比赛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连汤一起吃完一大碗。二层就是西餐,炸鸡,冷拼,刨冰,烤鸭什么的,考完期末考试偶尔会小小的奢侈一下。我个人最喜欢三层,教师食堂的菜又便宜又好吃,隔壁就是小炒,我读大学之后回来看望老师,一般都是点个鱼香肉丝,坐在窗边看着中心花园里面的红白倩影,仿佛回到当年。听说最近食堂又涨价了,我想再涨价也比我坑爹的大学食堂要好的多吧。每当学校承办大型竞赛的时候,食堂可能会被征用做为考场,还好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灯很足。午休时间90分钟,我一般是去综合楼旁边的图书馆看书或者自习。图书馆没有书库,所以虽然地方很大但是开架区没有座位。值周生负责把放乱了的书插回原位。热门书目是新概念系列物理教材,虽然有很多本,但是查询状态总是被借走了。偶尔还会看到书上盖着172中学的章,是讲如何养花的,不禁莞尔。楼下是电脑阅览室,我第一次接触电脑就是在那个机房,1998年,200多台,暴力单车玩儿的不亦乐乎。学校来查,我们就把执行文件各种藏。长大后发现这居然还算生活技能呢。每周三节体育课,进高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游泳,因为游泳是必修课;男生冬天上游泳课,女生夏天上,怕头发长感冒。由于我们班男生多,所以更衣间略挤,一股爷们儿味儿。泳池是标准50米长度,比大学里的还要好一些。窗外就是400米塑胶操场,有些个子高一些的男生喜欢对着游泳馆探头探脑。听说后来修了羽毛球场,又没赶上,有些遗憾。当时最喜欢的运动是国球,刷卡进入,2.5元一个小时,除了天顶略低,偶尔被旁边的校队鄙视之外,别的都还好。言归正传,说说学习吧。现在是跑班选课了,我当年还是固定的:语数英每日一节,分文理科之前物理化学生物每周大概各三节,地理历史政治每周各两节,班会一节,音乐一节,体育三节,劳技一节(木工,陶器,金工什么的),研究性学习一节,计算机一节,剩下的经常机动调配。周一升旗,其它时间课间操。每天三点五十最后一堂课结束,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统练(大家一起做卷子,也就是俗称的考试)会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周五次,前几年一周三次就到头了吧。各种涂机读卡,然后老师会在晨读的时候把机读卡发下来背面做听写用,如果碰到喜欢的女孩子的机读卡有时还会偷梁换柱留下来,现在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或许夹在课本里了吧。我们美其名曰是免监考班级,但是由于我们向来被重点关照,教室里有个巨大的无死角球形摄像头,所以大家都懂的……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一群男生在教室最后一排踢瓶盖,接头暗号是“文明”。周六可以来学校组织的竞赛辅导班,不要钱,针对各种高中竞赛。我选了物理,主要是老高的讲义。听说数学那边更系统一些,自己组织的讨论班实力非常强。拿到最顶级的奖可以在高中楼大堂挂上自己的照片,听说现在换成电子相册了。那时很羡慕,现在也很羡慕。我不得不说各种牛人在学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属于自己的故事:广为流传的一个是有人在教室后门口装了个红外探测器,把信号接回教室里面的广播喇叭上,只要班主任来到后门,喇叭就会“咔吧”一声,于是大家就都知道该怎么做了。高中校友会在大学势力很大,成了好几对,已为佳话。前一阵隔壁实验室师兄,大学隔壁班的班主任博士毕业了,选择去这所学校去当老师。衷心祝愿他这个老男人能hold住这群过早发育的少年。
其实我对早些年的学校很有好感,很多老校在当时和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厉害的!于是此时的我也想到了我的母校 北京汇文中学. (貌似会长~而且重点真的在后面,懒的同学可以跳跳) 先说现在吧~来一段校歌吧~办学思想什么的都唱出来了~(校歌改编自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 泱泱乎我汇文 浩浩乎我汇文 春风化雨培育栋梁 百年树人世代传扬 校训"智(好学近乎智),仁(力行近乎人),勇(知耻近乎勇)(前面三个括号内的是蔡元培先生对校训的解读)" 要牢记 永发扬 汇文桃李遍天下 看百花吐芬芳 弘扬我全人教育(这是第一任中国校长高凤山先生提出的) 为祖国当自强 ... ... 现在的汇文大概还是这样的教学理念(校歌也是最新版本了嘿嘿)~管得很宽松,活动也很多,社团相当丰富,同学们的成绩还挺棒~ 举个近期的例子呢就是~汇文去年因为校园重建搬到一个比较小的周转校了~这周转校操场特别小...于是...学校中午租隔壁的足球场(据足球小将说特别贵)让喜爱踢球的同学们中午多多放松~给人的感觉是学校"觉得没有了学校的大操场是一件十分委屈同学们的事"...超级感动啊~ 然后举一个我身上的例子~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曾经带着社团里的同学们利用上学时间跑到哈尔滨去观测...还搬走了学校的一套takahashi望远镜(10+w圆人民币)...于是我觉得学校对学生活动还挺支持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玩得像我一样high,不过宽松那是肯定的~学习成绩嘛~也不差啦~原来崇文区的时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现在在东城也很靠前~----------分---哥---线!-----------噹~噹~噹~其实我想说的重点在这里!!你听这噹噹声~正是那金钟在敲响~ 我所喜爱的~正是那曾经的老汇文~下面附一篇文章来感受一下~
【冰点】:一所中学远去的背影王丽 上世纪末,我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应聘到北京汇文中学任教高一语文。短短一年,这所老中学的历史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心中埋下了一个承诺。
12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兑现承诺:追寻这所中国最早的教会中学的踪迹,以及她曾经的美丽与风华。“我是汇文的”从汇文出来的学生,不管日后念了什么大学,每当别人问起其母校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我是汇文的。”这句朴素的回答里包含着一种外人难以体味的情愫。
汇文中学前身为一所教会学校,始建于1871年,最初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设立教堂时附设的“蒙学馆”,后更名为“怀里书院”。1888年又增设大学部,名为“汇文书院(PEKIN G ACADEM Y )”。从1902 年起,校址设在北京崇文门内船板胡同。1904年改名为“汇文大学堂”,当时包括小学部、中学部和大学部。
1918年,汇文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及通州协和女子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址,原崇文门内船板胡同的校址转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自此,“私立北京汇文中学”作为一所独立的教会中学开始了它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历程,直至1952年被新成立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市立第二十六中。
与其他教会学校不同的是,1989年,在一批汇文老校友的努力下,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立第二十六中重新恢复校名为“北京汇文中学”。这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在1949年后被市政府批准恢复原校名的教会中学。之后该校重新在校门口挂出“PEKIN GACADEMY ”的早期汇文的英文铭牌。
汇文的毕业生,习惯于把上世纪50年代前的“汇文中学”称之为“老汇文”或“汇文学校”。而提起“老汇文”或“汇文学校”,在老校友的口里,必定要和老校长高凤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高凤山先生于1926年3月上任,1952年卸职。前后主长汇文学校26年。其小学、中学、大学均在教会学校完成,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美国西北大学文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研究院做过短期研究。
如果让时光倒溯半个多世纪,我们便可以看到一所学校是如何与一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又如何与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老汇文学子口中“我是汇文的”这5个字背后的情怀和意气了。“四点以后”校训往往最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但在今天的中国,校训正变得越来越雷同,越来越缺少特质。
我第一次走进汇文中学时,目光一下子被大厅中央“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校训吸引住了。进而对这所学校的“身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查资料,该校训为1919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为汇文中学所题写。简而言之,即“好学”、“力行”、“知耻”,概括为三个字,即“智、仁、勇”。可以说,此三者为儒家理想人格中对“君子”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然而,汇文学校毕竟源自西方现代教育,其自有一套更加严谨、系统的理论基础,以及更加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与现代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成为高凤山那一代秉持教育救国信念的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追求。高凤山在主长汇文不久,便提出“全人教育”的宗旨:
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涵养审美情操;三、增殖职业知能;四、预备升学基础;五、练习善用闲暇;六、学做良好公民;七、养成高尚品德。
这七条宗旨,与校训“智仁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汇文鲜明的校风。
我曾在汇文校史纪念册上看到这样一组照片:背景是学校大操场,操场中央是一群正在进行课外活动的学生,有打网球、翻单杠、踢足球、扔棒球、打篮球,练习田径的,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照片右上角写着四个字——“四点以后”。
何纯渤先生,1936年毕业于汇文高三理科甲班。曾任国家电力部水电总局局长,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
2007年,当我向他询问老汇文的种种情状时,老先生一声长叹:“汇文学校啊……”
据何先生介绍:当时汇文学校运动场所一个大院里边运动项目就有48种。每天下午4点到6点,所有的图书馆、自修室全部锁门。不让学生呆在屋子里。
“我们那个田径队啊,足球队啊,下大雨下大雪,4点到6点都在外边训练。学校规定的这些制度就是让你有一个好身体。”老先生兴奋地说。
在汇文的6年中,400米一圈的跑道,何纯渤风雨不误,每天坚持跑6圈。累计里程可绕地球一圈半。当被质疑参加这么多体育活动是否耽误学习时,老先生脱口说道:“我们老校长讲:‘A strong mind in astrongbody(健全的头脑只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像这样的警句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在校期间的所有的功课都在95分以上。”
汇文重视体育,源自古希腊的传统,这也是西方现代教育精神的重要内涵。在校长高凤山看来,重视体育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为了塑造坚毅、勇敢、顽强、大度、乐观和自信等优秀的人格素质。
在汇文校友会创办的会刊上,不少老校友写文章,深情地回忆起在汇文读书时养成的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才使他们在后来坎坷的人生中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宁幌先生从汇文小学一直上到汇文中学,“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自嘲,如果不是在汇文时打下了强健的身体基础,挨批斗时根本扛不下来。与宁幌先生同届的世界华裔建筑大师林同炎先生90岁时还自己驾车去事务所上班。1934年毕业于汇文的天津美院教授穆家麒,去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他总结自己之所以活到90多岁,还能有这样一副好身体、好脑子,完全得益于早年打下的基础……这些汇文学子每每忆及少年时光,莫不感念母校。融汇中西 兼收并蓄汇文中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当时之所以取“汇文”二字,即有融汇中西文化精华之意。这既与19世纪末清政府开科取士、兼试西学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学校的创办历史有关。1871年美以美会在中国设立教堂附设蒙学馆时期,其教学内容即“课以四书圣经诸籍”。发展到1884年的怀里书院时期,时任校长的美国牧师白雅各博士,进一步申明“举凡一切重要学科,多用西文教授,盖欲诸生之学贯中西,为他日中西文化之灌输调和者。”
1926年,高凤山作为汇文第一任中国校长接任后,毅然在学校取消了圣经课,但“融汇中西”的宗旨却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贯彻。
当时的汇文主政者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汇文是一所办在中国土地上的教会学校,她要培养的是能够为20世纪中国社会服务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首先要热爱自己母国的文化。
汇文当时分文科、理科、商科和教育科四科。校长高凤山亲任文科主任。初中第一学年的国文课程分别为“国文”、“作文”、“书法”三门。
“五四”运动之后,汇文国文教材中已有白话文,但相比之下,学校更重视文言文教学。国文教师大多有扎实的文言功底,课文中的文言文多要求背诵。1951届汇文校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至今还记得读高一时背诵《周易》的种种情景。
已故著名书法家、语言学家启功先生1926年考入汇文初中,是汇文1932届的商科肄业生。他当年的同窗对他曾有这样的描述:
元伯启功者,世居旧都,睹其貌,观其服,知其然也。言语诙谐而恣肆,举止倜傥而乖僻,见者疑其狂,实则笃信坚贞,恺恻之士,余独知之焉。每寄意于诗词书画,时有慷慨之音,荒寒之韵,流露其间,则可见其不仅爱好已耳。无能遁世,又不能合污同流,故宁学商,所以苟全性命而已。
由此可见当时汇文学生文言水平之一斑。据老校友顾景祥先生回忆,汇文国文教师不大用现成的国文课本,而多由自己来选,还有的老师用当时出版的“活页文选”。汇文讲文言文的方法颇接近私塾。他回忆说:“第一节课串讲过的课文,第二节上课他(指老师)抽调几位同学逐句‘回讲’,一个字也不放过。同样,布置要背的章节,第二节课也要抽背几个人,不许打‘口奔儿’,……就这样一年下来,每人可扎实背下来一二十篇文章,再升入初二初三就有了基础。”
这种教学特点与校长高凤山的倡导有关。何纯渤先生回忆说:“我念高小的时候就读《古文观止》,到了中学写作文就是四六排联。我们老校长(高凤山)提倡文言和白话并重。我进学校半年就体会到这个好处。”
何先生一直记得老校长的告诫:“新的东西都是从旧有的东西传下来的。没有旧的就没有新的。”
检索相关史料,人们会发现,这种“新”“旧”相承、“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例子在汇文比比皆是。如国文考试,通常就出一道作文题目,限定一个小时交卷。这也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做法。而作文题目常常是一篇时事评论。这种作文练习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又避免了传统私塾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病。
中国传统教育一向重视书法,汇文也不例外。据美术教育家、现年90岁的穆家麒先生回忆:“我们那时的书法课有专门的老师,每周两节。先学柳公权,练骨架;后学颜真卿,练筋肉;最后学赵孟瞓。”
当被问到书法训练于学生有何益处时,老先生突然提高了嗓门说:“这是美育教育啊!书画同源。书法是一种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练了书法,才懂得美,为审美打下基础。另外也才能静下心来,陶冶性情。现在没有美育,只有‘丑’育。”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能文能武。如果说习“文”能培养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那么习武则为培养刚毅、正直、勇敢的浩然之气。汇文在体育课之外,每个年级每周都设有武术课。武术教师由出身武术世家的教员担任。留传至今的校史纪念册上的照片显示,参加训练的学生清一色中式白褂子,玄色灯笼裤;马步横刀,列成方阵,一副顶天立地的气概。
此外,学校还很重视“尊师重道”的传统,规定学生升入高中后,对任课教师一律称“先生”。在校园中遇到老师要驻足、鞠躬。
扎实的文科教育,使得学生耳濡目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扎下了自己文化上的“根”,并确立了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如此的“根”和“本”,才有可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
汇文当时的英文课程分别为“英文文法”、“英文名著”、“英文会话”三门。通常由外籍教师教“英文会话”,中国教师教“英文语法”和“英文名著”。英文文法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初中英文课上中英文混合授课,高中英文课堂上则全部采用英语授课。据老校友回忆,初中英文名著选读的有《神灯记》《鲁滨逊漂流记》《亚瑟王》《罗宾汉》等。高中英文教材则选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斯》等。要求两个星期写一篇英文作文,并要在课堂上公开朗读,请同学相互指正,最后由老师当堂评点修改。
当时英文教学的特点是口语、作文、文法、翻译并重,并要求中西两种语言比照使用。1948届校友陈国新先生回忆,教英语语法的杨建章老师对学生要求格外严格,他要求学生将《红楼梦》中的片断翻译成英文,并让学生翻译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
除了英文课之外,汇文高中的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及外国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教材全部采用英文原版,完全秉承了怀里书院时期定下的“举凡一切重要学科,多用西文教授,盖欲诸生之学贯中西,为他日中西文化之灌输调和者”之宗旨。
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之下,汇文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已具备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会话及翻译能力,考大学时数理化试卷可以使用英文答题,入大学后基本可以免修英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于1929年汇文初中毕业后再没有上过学。他后来在研究动物化石工作中,便是靠在汇文打下的英文基础,啃完了伦敦出版的原版《哺乳动物骨骼入门》一书。
汇文的中西融合还渗透在校园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当年学校医务室的病历要用英文书写,运动场上打篮球时裁判发令要用英语,连报分数也用英文。期末考试时教务主任在大会上对大家讲:“你们不要作弊,上帝在上面看着你们呢。”连汇文的课外活动也呈现出中西融汇的色彩:学校有阵营强大的国剧团(京剧社)和国乐队,也有西乐队和话剧团。话剧团能用英语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每当圣诞前夜,同学们成群结队秉烛到住在校园中的校长和老师家门口唱圣诗祝贺,过后每人必抱回一大包花生糖果之类的礼物。
透过这些依然活在亲历者心中珍贵的历史细节,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汇文校园里,中西两种文化,水乳交融、相映生辉,从而形成该校别具一格的美丽与风华,并积淀为汇文特有的传统与风范。得天下英才以教之一所好学校总是与一流的师资联系在一起。汇文当然不例外。
汇文由于办学资金充足而稳定,故所聘之授课教师,皆为一时之极选。1918年汇文大学部迁出,除原汇文大学教授仍留校授课外,新进之教师多为拥有博士学位的留美学子。
高凤山先生接任汇文校长后,更是不惜重金延聘师资。其时该校的师资阵容堪称“豪华”。教师多数毕业于燕京、北大、辅仁、师大,很多教师同时都在大学兼课。如该校的国文教师李戏渔,同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兼课。与李戏渔同时的国文教师郑骞先生,上世纪50年代后赴台湾任台大教授。国文教师白序之先生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而英文教师金振华先生,原为中国驻日内瓦领事,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兼教汇文英语。物理教师张佩瑚先生同时兼任北大物理系副教授。绰号“生物侯”的侯恩炬先生,上世纪50年代后到北师院做了生物系主任。化学老师于一峰先生,授课使用的是自编的《化学计算法》。主讲代数课的刘开祥先生当时在汇文讲授高中三年的五门数学课,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和代数。他后来被调往北大数学系任教。
1949年东北解放后,一批优秀教师被高凤山校长延聘到汇文。其中便有当时在数学界号称“东北三杰”中之“二杰”:阎宅仁、高庆恩。
如此“豪华”的阵容,即便放在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学里也毫不逊色。而事实上,1952年后,相当一批汇文杰出的教师,皆已成为许多大学教师中的翘楚。
在当时的汇文,即使是一些“副科”教师也非同凡响。音乐教师杨荣东先生,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选修音乐系。在汇文教过英文课,后改教音乐课。汇文与别的学校不同,到了高一、高二仍开设音乐课。音乐课教材都是杨荣东先生自己编写的。1935年汇文的校歌,便是他根据勃拉姆斯的《学院序曲》改编的。
武术教师徐良骥先生是著名的连环门武术家,同时兼任燕京大学武术教师。美术教师陈启民,是曾为西太后画过肖像的美国画家卡尔的弟子,也是蔡元培当年在北京成立的美育研究会的绘画指导老师。汇文校友穆家琪先生就是受其影响从此迷上了美术,后来成为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汇文的教师还有一个特点,即多才多艺。教化学的崔文治老师不但课教得棒,同时还精通民乐,笛子和箫样样精通,琵琶弹得更是出众。他是汇文国乐队的总指挥。有时一堂化学课讲完后还剩一些时间,他便拿出琵琶为学生们即兴弹上一曲。体育老师黄健,不仅精通本业,同时还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在北师大体育系读书时曾选修声乐,开过多场独唱音乐会。
在汇文,即使是课外活动的校外指导老师也都不同凡响。学校国乐团指导老师王义山是当时名闻华北的笛子大师,曾给梅兰芳和昆曲大师韩世昌吹过笛子。
正因为具备如此优良的办学质量,使得汇文蜚声国内外,吸引了全国22个省市,乃至海外众多的学子负笈前来。正如校歌中所唱的:“四方学子负笈来,东南西北萃一堂。”
据汇文校友会不完全统计,汇文的校友中间先后产生了22名院士。贾兰坡、瞿同祖、王大珩、卢肇均、王忠诚、李学勤等,其中包括外籍院士林同炎。还有一代国学大师、教育家、书画家启功先生,京剧大师黄桂秋,作家邵燕祥等。“最自由不过的国度”1926年3月,高凤山先生任校长后,次年即呈报教育部备案,开教会学校在中国政府立案之先河,并遵部令改为“京师私立汇文中学”,不久即改为“北平私立汇文中学”。之后又逐步取消了有关宗教课程,不强制学生信教,提倡信仰自由,并统一于部颁教学计划,自此脱离教会控制,自主办学。
在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各项措施上,高凤山校长一贯坚持民主开放的办学风格,学校采用董事会制。学生自治会完全由学生民主竞选。学生伙食由学生自行选出的膳食团管理。校内合作社、小卖部、溜冰场等全部由学生管理。何纯渤先生当时是学生会主席,据他回忆,就连1935年修建学校体育馆的账目也由学生管理。
在汇文全盛时期,全校各种社团多达30几个,有壁报社、读书会、合唱队、话剧团、京剧团、国乐队、西乐队、书画社、运动队等。学生们还自己捐资于1929年创办了义校,其中的校长、教务主任、教师全部由高中学生担任,招收附近贫苦儿童就读,自初小至高小共六个年级,学生多达200余人。时为义校校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的刘树人先生还记得,当时与同学们敲锣打鼓去学校附近的居民区招生的情景。其中一些义校学生至今仍与他保持着联系。
汇文为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每周都设周会,邀请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来学校作讲演,其中有胡适、冯友兰、张奚若等著名学者。此外,她们还邀请美国专家来校演讲,由校长和教务主任先生亲自担任翻译。
1947年,高凤山校长接受学生建议,邀请一位进化论专家给学生讲人类社会进化的情况,其中讲到宗教的起源,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宗教与科学问题的争论。对此,1948届毕业生曹国平先生记忆犹深。他记得高校长当时说:“我们请人家来讲,就不能限制人家的自由。我主张言论、集会、信仰自由。学校一不能有政治色彩,二不能有宗教色彩。学校虽然是教会出资办的,但学校并不是为了培养基督徒,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二者不能混淆。”
汇文的这些举措,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才能,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当时的学生曾这样描写:“的确,在汇文校内,是个最自由不过的国度了,里面住的人可以尽量的无论在行为上,或是思想言论上都可以各走各的路,谁也不去干涉谁,谁也不想惊扰谁,并且能使这院内的事事物物每条路都走得通顺——也许这就是汇文的神秘点。”永远的钟声 永远的校园在许多与汇文有关的资料上,都印着一口铜钟。在汇文学子心目中,这口钟就是老汇文的象征。
据考证,校钟铸造于光绪二十三年前,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教徒赠送北京亚斯里教堂的,后送给汇文做校钟,故上面存有英文铭文。
当时汇文打钟上课,敲梆子吃饭。上课敲三下,下课敲四下,早上起来则打乱钟。所谓“打乱钟”,便是不计次数,打多少下没有规定。在不少老校友的回忆里,老校钟的钟声最牵动他们的魂魄。1959届校友弥松颐先生曾这样写道:“说起钟表来,在汇文,最大的莫过于一进校门的那口最能振奋人心的、准确指导全校师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校钟了。最近我见到从巴黎回来探亲的校友庞金生同学。庞兄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老翟同志打钟时的情景:一手捂住耳朵,把头一偏,一手捉住钟锤,‘当!当!当!’清脆的钟声立刻在汇文上空飞扬起来。校内读书的士子们,随着它,调节一天的生活节奏。”
1950届老校友刘树人先生最怀念的是冬天清晨的108下钟声。他说那时有的学生贪睡,数九寒天宿舍又关着窗户,敲钟的翟师傅就不歇气地敲,足足敲了108下。从此这108下钟声便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汇文校钟还是汇文爱国传统的见证。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何纯渤先生回忆说:“日,我们去敲校园里的大钟,宣布罢课。”
翟瑞焘师傅是汇文最后一个敲钟人。他于上世纪40年代早期进入汇文当校工,负责敲钟,直到1963年离开汇文。2007年年底,我曾去看望过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老人听说是为了解汇文的事情找他的,非常高兴。提到高凤山校长,老人口气里充满敬意。翟师傅说:“人家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老人还讲起汇文校钟的一件趣事:当时同仁堂的一个少爷在汇文念书,有一次一时兴起敲了几下校钟,被翟师傅撞见,过去给了两巴掌。老人的口气充满庄严:“这钟哪能乱敲的啊!”
汇文校钟也曾死里逃生。“文革”时,校钟被红卫兵当成“四旧”扔进了废铜烂铁堆里。汇文体育组的王德重老师发现后,冒死把它藏了起来,直到“文革”结束后,重新归还给汇文。
著名物理学家王大珩校友动情地说:“汇文的钟声特别好听,它的频率是人耳最敏感区,听起来很清脆,不像有的大钟太低沉。因为汇文校钟里含银量大。”
1959年,汇文从原址东城区船板胡同1号搬迁到现在的崇文区培新街6号,汇文校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新式的电铃了。但是,在那些毕业于1959年前的老校友心中,汇文钟声已经成了一支永不消逝的旋律。
如果说汇文钟声是汇文学子心中一支永不消逝的旋律,那么,当年汇文校园便是汇文学子心中永久的伊甸园。
当时汇文校园占地200多亩,座落于北京东城区船板胡同1号,即今北京火车站所在地,紧邻明城墙。校园主要建筑于19世纪初期落成,有教学楼安德堂,学生宿舍德厚斋、德本斋,高林斋,又称东楼、西楼、北楼。这些建筑加上1935年落成的体育馆和祥和图书馆,形成一组具有鲜明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其格局庄严、肃穆、大气、典雅。汇文的学生这样描写他们心中的伊甸园:
“从南校门一步进校园,眼前就立刻展开一片大花园,繁花似锦,四周围环绕着茂盛的林荫,树丛后面掩映着幽暗的校舍。走进校园仿佛我的呼吸都变得深沉了。
“校园西北端的学生宿舍,是以新月形环绕着‘安德堂’教学楼的。东楼、西楼、北楼组成的宿舍群,像三兄弟一样,用他们粗壮的身躯,阻断着市井的喧闹,呵护着校园的宁静。
“隔着郁郁葱葱的西操场向南望去,祥和图书馆像是孤岛上的一座楼阁。浓浓的绿荫簇拥着它在旁逸斜出的枝蔓映衬下,更显出一种缥缈虚幻的境界。……夜幕降临。远处,静校的钟声在空荡的校园里回响,像对学子智灵的洗净,也像在朦胧的月色中摇你入梦。”
其中,最美轮美奂的自然属教学楼安德堂。安德堂建于1904年,为纪念汇文第三任美籍校长李安德先生而命名。楼高三层,能容纳全校六个年级共1000多名学生。我在学校纪念册上看到一帧摄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安德堂全景照片,尽管已经漫漶不清,但还能见出整座建筑殿堂般的恢宏气势。照片下方题写着:“吾愿‘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以喻于人。”
该文引自《庄子》,为当时汇文学子题写,展露出一代汇文人“开文化接青黄,万国精神齐陶冶”的襟怀意气。1959届校友、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吕弘毅先生曾这样写道:“汇文中学老校园的主楼是一座西洋古典建筑,在一片灰色低矮的京城四合院的背景中悄然而立,它带来的建筑感染力可谓别有洞天、别具一格、别有一番滋味。就其建筑形式而言,它的西方情调,似乎含有浓厚的科学‘新异’沉思、瑰丽的文化信息,因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莘学子们。它的造型来自异国他乡,却不是出于猎奇和商业噱头,没有市俗游乐的性质,反而以一种肃穆、严谨、庄严、坚强的风格,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
吕弘毅先生还告诉我,老汇文校园的建筑风格近似于清华园,有着很高的建筑史价值。
也许所有过于美丽的事物都不易长存。1959年汇文搬迁后,大操场成了北京火车站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校舍被分割给附近的两所学校。校友李增祥先生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汇文旧址探寻,发现当年那个美丽的校园已不复存在,安德堂早已面目全非。目睹此景,老人感到“内心有焚琴煮鹤之痛”。
(谨向所有为写作此文提供帮助的汇文校友致谢致敬)
凑热闹。母校非顶尖中学。但是有很多朋友是无锡一中的。(张公子的母校呀也是)我记得最早的一中是4:30放学的。(高中)那个时候一中被传说是轻松教育。后来我好多朋友去了一中,嗯。。作业比我们都少很多,而且有很多很多社团。我个人觉得。1:学生自己的自律性很高,大家都知道要自己刷题。。。不需要经常有老师来督促。。。2:学生智商也挺高的,学习效率什么的都很高~3:我当时觉得我那些朋友都是多才多艺各有所长并且在一中这些特长未被泯灭,反而更加大放光芒。4:这些朋友去了大学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成为了佼佼者,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或者学习成绩都很好~5:爆一个很有名的学妹的成绩吧:无锡一中5门奥赛一等奖得主张子筠分享学习经验 今天下午,在省群里惊闻无锡一中高三学生张子筠在上周进行的苏锡常镇四市联考一模中考出了语数外三门460分的高分(总分480,均不含小高考5分加分),其中:语文150分(满分160分)、数学194分(满分200分)、英语116分(满分120分)。近年来,除前年省状元创出440+纪录外,一般省理科状元的总分在420+或430+.,所以,这个分数之高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语文分数之高令人惊叹。还是首席小提琴手。。嗯。。大一中出美女出人才。。。我曾经师从一中一个很有名的老师,老师是很真心热爱教学,也真心在教,也勇于对教科书提出之一。。不像有些 老师,自己做题目都做不出所以然还要看答案。。哦对一中还有个特别美丽特别美丽的音乐 老师。。点赞就爆照呀☆*:.?. o(≧▽≦)o .?.:*☆后来我在南京读书,认识了好几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朋友。南师附中应该算的上江苏数一数二的学校了。个人觉得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很有学校荣誉感。。。嗯。。学术成绩姑且不谈。能力很强,虽然人不多,但在各大高校都成了风云人物。他们大抵都是特别热爱母校的。可以用那句:今天我以母校为荣,
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说说我的母校,哈三中吧。我其实算不上纯正的哈三中毕业,因为当年是择校进去的(我们当时叫校中校)。但因为除了分班,其他方面和统招的并无二致,所以三中的风格应该也是可以聊一聊的。学校分老校区和新校区(现在似乎改成叫南岗校区和群力校区,且分开招生了,希望有经历过的校友来补充)老校区是有悠久历史的老房子。新校区是硬件设施非常好的校区,只是要住校,这当时在哈尔滨也算是非常少的。但我想谈的,哈三中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办学理念。但我想谈的,哈三中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办学理念。用我的话来概括,哈三中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兴趣,自主学习,俗称放羊式管理。说几个例子吧,三中每年都要搞四次运动会,分别是春季,秋季,冬季和水上,而且直到高三上学期这些运动会都是可以参加的。音乐和美术课一直上到高二结束。体育体活基本不占用,我们班当时号称高三的时候每天一节体活课。高一高二平均只有七节课,上午五节,下午零至二节(有点记不清了)。直到高三最后,晚上七点到九点四十的晚自习,基本不会有老师来占用上课,是真正的自习,对了你没有看错,我们九点四十就放学了,放学的音乐是绿箭口香糖的音乐,好怀念~~对于学校恋情,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学校活动特别丰富,包括但不限于:艺术节,话剧节,辩论赛,大地彩绘,足球赛,篮球赛,合唱比赛,广播台,据说现在活动更多,前几天还看到照片,学生在搞纸飞机大赛。。。虽然大家都很能玩,但学习却也一点没落下,我们学校的升学率保送人数,清北人数,出国人数什么的我不想赘述,只是想强调大家的学习效率都非常高,学期氛围也很好,绝顶聪明,才华横溢之人非常多。至少到现在为止,高中三年依然是我所处过的优秀人才最多,层次最高的地方。
我的高中,给人一种历史的宁谧气质。云南省楚雄一中。创办于1932年9月,其前身为龙泉书院。龙泉书院创建于1465年,是云南历史悠久的著名书院之一,距今已五百余年。在这度过的三年,给人一种红尘凿井的感觉,我的高中没有那么多的压抑和苦闷,更多的是宁静和喜悦。
重庆南开中学,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能让南开人望而却步先占位O(∩_∩)O
好吧 来自一个豫南小县城的高中 首批省级示范
大多是农村的孩子 依旧是题海战术 某位老师说过“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没办法
不是我们不想素质教育
大家明白我们农村人的生活环境就懂了 呵呵
感谢母校 让我认识很多学霸 努力成为学霸过
目前做高中数理化生家教 几乎无压力
对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平均每年有四五个清华北大
原谅我眼界太差
真心觉得学校很牛逼 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不错的成绩 好了 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可以提
本人学习一般 呼呼 貌似是知乎首秀诶————————————继续这点吧 回应题目 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被灌输努力学习考进二高,大家都觉得考上二高就算是一只脚跨进大学校门了。不过作为一个县城高中,是不可能精英教育的,所以也有同学没能考上较不错的大学。个人觉得母校最大的特色就是题海战术。不过我们不仅仅是量,更有质!老师们把考点都研究的很透,所以我们能够很有效率的学习。我们的管理是县城同学可以走读,住校生每周只有周日下午12-19点可以回家,每天早晨六点左右起床到夜自习九点半结束,每天有十三节课(包括自习)。不要觉得我们辛苦,其实老师更辛苦,原谅我现在才理解他们。心里特别称赞的是学校老师很少会因成绩决定对学生的态度,曾经我学习下滑,老师很关注我督促我,但是不会有那种看不起。然后就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同学之间的感情特别好,我现在最要好的朋友大多是高中同学。学校秋冬会有晨跑,春夏是早操,记得当年有过郑州的学校组织来学习,早晨天未亮打着手电筒看我们的排面。那时候学校会有补课,不收钱,所以说老师们真的付出很多,特别感激。热爱母校。最后哼起校歌:弦山魏巍,紫水流长,二高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谢邀。国内杰出的中学,私以为有三:长沙雅礼,福州一中,杭州外国语。我见识不广,但楼上有说以国内这样的教育不会有中学配得上杰出二字,以笔者的浅见不敢苟同。名校出成绩,而杰出的中学出人才,而且学生存在感强。在国内,每个省都会有三四所名校,而在上百所名校中依旧会出几所所谓杰出的中学。先提长沙雅礼中学。初识雅礼,是认识雅礼一届牛人AJ开始。她在高二便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历史课上每次发言都如同精心准备的演讲,后如愿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历史系。此人让我印象极深,以至于一直将雅礼奉为神校。长沙雅礼,源于1906年由耶鲁中国协会所创办的雅礼大讲堂,与美国高校耶鲁大学在英文中仅一字之差。此校历经一个世纪,依旧保持着和耶鲁的联系,且成绩优异,与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和长郡中学并称长沙四大中学,在省外则被称为湖南四大名校。就算在这长沙四大中学里,雅礼依旧是最为特殊的,其他三所中学的学生在大学里泯然众人,唯有雅礼的学生喜好穿他们高中的套头衫。胸前大大的YALI真是在每所名大学都能看的见。再提福州一中。对福州一中仅有基本的概念,只知道她是当地的名校,但有一位毕业生让人印象深刻,因此福州一中也上了我心中杰出中学的列表。他是John Cheng,一名开发者,历史系在读,开发CIVITAS已一年有余,想法独到,文言文功底扎实。此社区在几所国内大学中比较有影响力。最后提杭州外国语。此校为知乎贡献诸多活跃用户,被人讨论之广不愿细谈,只介绍高手们:@贺天骏 ,知乎上有名的九零后; ,社科方面回答独到; ,经济系在读学生; ,吐槽高手。挖坑准备添加列表,认识校友请推荐。
胖友圈看见这个,忍不住了→_→杰出中学怎么能少了我杭外呢!习明泽学姐光环照耀!绝对镇住一切!不服不认识可去搜,没图 ╮(╯▽╰)╭ 你能把我咋的。我们别比什么第一不第一了,谁都会想说自己是第一,总会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自己是杰出的,反正都是牛B哄哄的,有底气的才敢站出来说话。办学特点...就拿英语举个例子吧。英语采取的是小班教学,一个班20来个人,保证了老师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况,此外作为参考,每周英语的课数永远是最多的七节课,其他主课如数学语文科学什么的都不会超过5节,对英语的重视可见一斑。此外我们的英语课本也都是自己挑选的,全市统一的课本上高中前几乎看都不看。授课的方式是灵活的,大部分都是让我们自由发挥。课前有5分钟的演讲,学生要求制作ppt,尽量脱稿,对语音语调发音标准都有要求,每学期每人必做。还有miniplay,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演出,要求是5分钟,但其实一般都会超时,我们曾经演了半节课多,老师也没打断,我们甚至会有续集出演。每天中午要背诵英语课文,背诵的课文要求语音语调和录音完全一致。课文来源包括教科书以及其他的自选教材,譬如新概念英语和Tour USA。每天中午可见拿着书,排着队等待背课文的同学。(当初背得累死了)讲讲历史。六十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的形势需要,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决定创办外国语学校,以培养高级的外语人才。然后在1964年,浙江教育厅建立了杭外(当时建了小学部和中学部,现在是初中部和高中部了)。然后嘛,就是略曲折的发展史了,不多说了。发胖友圈的胖友是雅礼的,她也觉得我们校服赞。我要提校服,一是看见前面雅礼的,就顺带提了,二是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校服。看见这个白蓝搭配的颜色你想到了什么...告诉你,初中部现役校服是网王里面的衣服!背上的字都没改!只在左胸加了校徽!我没近距离看过,也没机会穿,所以对更多细节不了解,但好羡慕学弟学妹啊!!!!!!!!当初我们的校服颜色略奇怪,和他们一比,哭死 T T嗯,这个就是让雅礼胖友赞的高中校服,穿上它可以出席各种场合。个人觉得还不错,因为和其他学校比起来已经不错了→_→起码我们老师是这么黑别的学校的.....嗯,这个就是让雅礼胖友赞的高中校服,穿上它可以出席各种场合。个人觉得还不错,因为和其他学校比起来已经不错了→_→起码我们老师是这么黑别的学校的.....(给图上了马→_→个人习惯,勿怪)据说现在好的学校校风都是以自由民主为标志。我们当然也是这样的,一个外国语学校,如果做不到自由民主怎么去学习西方的文化,是吧。举个例子。09年杭外改制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那时候听到消息,了解了情况后,那叫一个生气啊,不带这么欺负人的。然后,某天晚上,第一节晚自习结束后,有位学长在那里大声读一份声明,大致是我们杭外不要成为附庸,略长,第二节课过半了才读完(可能有误,时间有点久远了),听到同学们都聚集到教学楼之间或者站在临近的走廊上,没有老师制止,那时候的呐喊声现在还记得,热血沸腾啊!觉得看见了下面那张图一样一人宣讲,万人呼应。(略夸张了点,但是感受如此。)因为改制,我们做了很多。联名上书 高年级的学长组织全校同学签名。名签了,未遂。说实话意料之中;堵省教育厅门口;在广场用白蜡烛摆出「 I love HFLS」 HFLS是杭外的缩写。我记得那天晚上还下雨了,我们一边护着蜡烛不被浇灭,一边听学长学姐讲杭外的故事。黑夜,雨天,蜡烛,寂静的人群,那一幕永远也忘不掉了。当时老师也没怎么拦着,过了很久才有年级主任过来赶我们回去上晚自习,想想老师们更难过吧,还得违心做恶人; 网上发表文章。不仅是学生,很多在杭外授课过的老师都写过。百度贴吧「杭外吧」当初曾因为敏感内容被封很久。我们爱杭外,我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爱杭外,但就是忍不住去爱她。如果杭外不杰出,我会爱她吗?会有那么多学生家长老师做这些吗?听说有人收到了警告,威胁,这个我不知道,不做评价。想必知乎里面也有很多关于杭外的内容,不了解尽可去搜搜看,不多说了。(纯粹个人感慨回忆停不下来,勿怪)上课....老师常常会讲着讲着就扯远了,但讲的东西都很深刻(起码我听到的是这样的),绝对有书上学不到的好货。而且没有补习!我从初中一直到高三上,杭外都没有搞过大规模的双休日、寒暑假补习班!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杭外一天不落放完了哦!直到高三上老师才明确提出高三的课业量会加大,因为“学生已经享受了五年的素质教育,如果高三不搞应试的话家长肯定有意见”。但其实作业量还是不多,仅仅指上,我是保送的,所以高三下的复习没经历过,但我确定,老师硬性规定的作业其实不多,都是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这要求很高的自制能力和上进心。当时我们住校,规定晚上9:40晚自修下课,10:20分左右寝室就熄灯了。高三记得是10:50熄灯吧,相比其他学校,这时间应该很“不合理”了吧。关于成绩啊,升学啊什么的都不怎么想说。因为好多人都是保送、出国的。高考的同学水平也都很高。和其他对于早恋视如虎狼的学校相比,杭外是对校园恋爱(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最不设限的。虽然老师还是会说不要早恋,但其实他们都不怎么管,只要不在老师面前秀恩爱都没什么。偷偷告诉你们,杭外高三的时候宿舍有福利哦!男女一幢楼哦!尾行女神不用找借口了!(其实是为了方便高三统一管理,毕竟熄灯时间不同。)我最想说的是....杭外的食堂!!!!杭外食堂有牛排、关东煮、烧烤(羊肉串、鸡心、鸡腿等等)、台湾卤肉饭、拉面、版面、馄饨、三鲜面/米粉、三鲜砂锅、麻辣烫、手抓饼……注意啊我们是中学不是大学!只有一个三层的食堂!(字打着打着就流口水了.....擦擦)选修课还有烹饪可以去瞻仰食堂大叔的手艺,学几把就够本了!!杭外的模联......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模拟联合国社团之一,在世界也有较大影响!社团的话,绝不逊色于任何大学社团,远胜其他中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没有中考,同学可以从初中玩到高中吧。杭外四大节:英语节、艺术节、科技节和文化节,一句话,绝对不是走过场的节日,是真真正正体现了杭外精神的一部分。很多年过去了,很多节目到现在还会有人提起来,比如《疯狂的跑蛋》,还有一些剧比如《雷雨》《Chicago》《霸王别姬》等等,会是杭外人永远的共同回忆。十佳歌手大赛...就提一个人吧,《中国好歌曲》栏目中《梦的堡垒》的演唱者蒋瑶嘉。以及,一段时间前看到新闻:荷兰王后的随行翻译是我在杭外最好的朋友右一为章因之女士,也就是荷兰王后的随行翻译。当时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随行翻译张京也是杭外毕业。(有没有觉得各种高大上!)右一为章因之女士,也就是荷兰王后的随行翻译。当时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随行翻译张京也是杭外毕业。(有没有觉得各种高大上!)陈立杰大神,高一保送清华,高三收到谷歌offer,各种国家级竞赛一等奖,还有流传于杭外的各种传奇段子....
广东广雅中学 。内有大量图片和大量文字,手机党慎点。声明:图片都来自官方微博【广东广雅中学】,非官方微博【toGYer】,广雅官网和各大新闻报道截图。(图片上的字是校歌歌词)我是校友,而且这个回答不是严格意义上我自己的回答,是和知乎上的广雅校友小伙伴一起完成的所以我就匿了吧,无论如何我们的目的是上干货好好吹捧一下自己的学校!!我读高中的时候感觉学校完全是全方位培(放)养型的,现在好像严格了一些。但是比起题主说的衡水简直是天堂了。基本上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有好多课余活动我该怎么选。学术性活动什么讲座啊社团啊比赛啊开放日模联啊校运会啊十佳歌手大家都有的活动就不说了,重本率查了一下13年的,理科67%文科50%这样子,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比起很多学校已经绰绰有余。具体学校排名说不准,不过是广州top几的学校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这个保持成绩还ok的情况下来说说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目录,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部分看:1.牛逼哄哄的校史。2.美cry的校园。3.特别的活动/仪式/东西4.奇特的习俗(噗)和其他(这个重点推荐)1.牛逼哄哄的校史具体请看百度百科我就不赘述了。提取几个关键词就是【张之洞】【yangwuyu】【1888年创立】【广雅书院】,学校前身是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后来因为历史原因经历很多波折,如今成为广东广雅中学。是广东省中学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面两图分别是冠冕楼和山长楼,山长就是书院年代的boss的称呼,这两栋楼是学校里最老的房子,现在也还保留着,挂了文物的牌子。)(上面两图分别是冠冕楼和山长楼,山长就是书院年代的boss的称呼,这两栋楼是学校里最老的房子,现在也还保留着,挂了文物的牌子。)更多老照片戳官网:上面两张图分别是宿舍楼和图书馆楼。上面两张图分别是宿舍楼和图书馆楼。广雅里面现在的房子命名还很有讲究,有延续书院时期的形式和意境,比如昭明楼,无邪堂,含英楼,清佳堂。每个名字具体含义可以见: 。比如前面说的冠冕楼:冠冕,音guānmiǎn。①比喻首位。《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司马)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②借指官位。《三国志·魏书·王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③指外部装饰。《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唐·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贵门多冠冕,日与荣辱并。山中有独夫,笑傲出衰盛。” 唐·李元操:《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冠冕多秀士,簪裾饶上才。”……冠冕楼是广雅第一楼,楼名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而每个房子主入口都会挂上楹联,内容也大有讲究,可惜我读书数年一句没记住。每栋楼楹联详解戳: 。比如图书馆含英楼的楹联:文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张之洞题广雅书院(含英楼)
大历十才子: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第五桥:指唐代一贺姓将军在长安(今西安)修建的别墅,其中有“第五桥”。后人以将军桥形容风景之幽美。2.美cry的校园鸟瞰。校园在广州市区里面占地10w+平方米,可谓很大了。上面是学校现在的地图简图,从官网截图的,官网地图有网上游校园的功能可以戳。废话不说直接上图大家感受好了。网上好看的图片很多,选的无从下手。于是直接选了去年微博上很火的广雅二十四节气放上来。大家随意感受一下校园和校花们~学校是很多同学的婚纱照圣地来着。3.特别的活动/仪式/东西【冠冕礼】2011年首次出现。就是很正式的毕业典礼。八百多名毕业生,最后一次在母校升国旗、唱国歌、唱校歌,聆听校长寄意殷殷激情洋溢的致辞。继而从山长楼披上冠冕服,向学校创始人、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铜像行礼,谢过恩师教诲恩情,叩谢父母劬劳之恩,踏上188.8米(广雅创办于1888年)长的红地毯,沿校园中轴线,走过“百岁桥”,抵达冠冕楼阶梯前,。在这里,校长黄永光和其他副校长,亲手为每一位毕业生戴上四方学位帽、一一握手并颁发毕业纪念证书。【入学礼】2012还是2013出现的我暂时没有考证出来,欢迎指正。个人觉得是和“冠冕礼”相辅相成的。虽然觉得这还是一个仪式性的东西,不过依然令人觉得敬畏。入学礼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开笔仪式,叶丽琳校长手执毛笔,带领学生一起写下“人”字,“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并寄语新生要做知识广博、品行雅正的广雅人。随后,全体师生在叶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濂溪祠前,叩开濂溪祠的大门,高一师生在此进行了拜师仪式。学生在门口整理衣冠,进入祠堂后,一拜周敦颐,寓意修身齐家平天下;二拜师长,寓意尊师重道;三拜同窗,抱拳作揖,寓意三载岁月,互爱互帮,请多关照。最后由五位校领导三击鼓,为即将踏入高中生涯的新生“击鼓明志”。【集体婚礼】好像目前举办过两次,周年校庆举办了第一次,2012年校庆举办了第二届。漂亮的校园适合学(lian)习(ai),老师也不例外。【winter course/summer course】这个是毕业学生回校开的校本选修课,就是三天九个课时时间,和学弟学妹们聊聊天,讲讲关于自己的专业或者是特别的兴趣爱好技能的course。覆盖面广,内容很多也很有趣。主要为开(开)拓(发)视(脑)野(洞)。还有【广雅大讲堂】,请一下业界大神来讲座,举办了很多期,最新一期好像是俞敏洪,人多得直接去大操场开的讲座。【成人礼】,高三的学生都会参加,不过好像很多学校都有。其他暂时没想到,比较告别高中一些年了。。————————————————最大亮点来了!——————————————4.奇特的习俗(噗)和其他【拜洞爷】最大的习俗是高考前去膜拜张之洞像求保佑。和去庙里拜菩萨差不多感觉。在读学弟学妹记得不要用粤语和洞爷说,张之洞听不懂,有学长学姐亲测了。“洞爷,保佑我上重本啊!” 昨日是高考前最后一天,记者在广雅中学看到,不少考生在学校创始人张之洞塑像前许愿祈求高考成功,并奉上了苹果、菊花茶、巧克力等他们喜爱的零食“祭品”。记者看到,到“洞爷”前祈愿的考生络绎不绝,塑像跟前也堆满了各种超萌的祭品:一个苹果上就写着:“洞爷,你要保佑我高考成功啊!” 一盒菊花茶上更是塞满了学生的考号:“给你喝我最喜欢的菊花茶,要记住这些考号,洞爷保佑我数学120分,理综270分……” 最有意思的是洞爷捋须的左手还挽着“红包”,上面写上“学业进步” 。有学生说。 除了“洞爷”外,曾任广雅校长的梁漱溟塑像、中共早期杰出的活动家杨匏安塑像前同样人气很高,他们都是考生心中距离自己最近的“庇护神”(好像13年丧心病狂出现了放钱的)(好像13年丧心病狂出现了放钱的)【广雅魔丸】高考前老师会发每人一小包药丸,是维他命丸子之类的。老师会和你说这个东西吃了高考就会考得很好的一类开玩笑的话。当然大家也是很买这个广雅魔丸的帐的。已成为传统。【TO GYER】这个是个神奇的非官方组织。每年都有很多正能量。比如累计多年的学长学姐读大学的经验给出的填报志愿指南和各个大学的亲身体验;组织高考祝福等等。【猫】以前上课的时候突然有个猫窜进教室窝到桌子底下讲台上什么的大家完全不惊讶。反正广雅里面有很多猫。大家都特别喜欢,猫是放养的,总之你到得了到不了的地方都无一例外会有猫。已成为学校里除了人类之外数量最庞大的生物。时间仓促,没有全面编辑。欢迎各位校友指正补充(评论即可)。
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不在乎她的硬件软件如何,而在乎她能否让师、生与校园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老师与学生和我们的校园,都共同经历,春夏秋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的三年。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想举例我校有何知名校友,有多少优越条件。但总觉得好像味道不太对。恍惚间,时间就过去了。这大半年时间,人,的确又有了不少变化。今天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我现在想说,不看这个学校走出多少社会名流,但看这个学校的教育,带给了多少普通孩子有一个精彩人生的机会。转眼已经毕业近三载,但无论身在何处,都必定感念那三年时光,必定能感受到母校带给我面对未来的力量。热血与热泪依然滚烫。这便是,最好的高中。(写于)
为胸大附中占个位子
建议问题改成“大家来说说自己的高中吧”
V587RDFZ办学特点: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学生特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初中是江南一乡镇中学,四个班级,按分数排序。我在一班。大概四十人,最终大概两人考取市最好高中,十人左右考取县最好中学,其余大部分能考上公费高中。这就是农村学校的情况。
省内第一的中学吧(虽然有另外两所同等水平的学校要吹自己是第一,但我还是觉得我的母校是第一2333),办学理念是“真爱教育”。我一直没搞懂这办学理念是个啥,不过没所谓,精髓不在此,只是做给教育局看的口号。真正的精髓其实是相当宽松的学校氛围,也就是老师们让学生自己决定要做些什么。趋近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等,如果你高一高二都浸淫在学生会团委这种团体里,上到大学基本可以无缝衔接。谈恋爱,基本不管,只要不直接在老师面前秀恩爱,当然也有大胆的,老师也就批评几句。兴趣特长方面,基本都鼓励,只要不是严重影响学习。网球课滑冰课,街舞社团什么的都挺多,体育特长生的招收感觉其实跟美帝大学差不多嘛【不学习方面,也是爱学不学,老师不会拿鞭子督促你,全靠自觉。当然在大部分同学都很自觉发奋努力学习的环境里面,多少也会受到感染。总体来说我觉得我们高中出去的孩子独立性都比较强,比较有主见,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想法也比较多。P.S.校友们你们如果看到了不要戳穿我啊……P.S.S.答完后感觉离题了,我们学校在全国也许算不上杰出中学,连知名度出了省都不怎么有,但是我接触过的校友里对母校基本都是比较自豪的,也不会后悔当初中考选择了这所学校。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个要应对疯狂的高考压力的省重点中学最大的成功。P.P.S.S.毕业多年,已不知现状如何,毕竟环境和人都变了。希望现在在校和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都还能像我们这些老人家一样,还能为自己的母校感到自豪和无悔。
咦~竟然还没有说我大魔都的,那我来好了。本人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有两个好基友上海中学和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不了解,上外附中不跟我们玩儿,所以就不说了)。三校每年从竞赛保送科研高考出国全方位相爱相杀,各自塑造各自的形象,比如二附中老师口口声声都是隔壁某校(指上中)很严格压力很大我们学校都放养啦,然后FDFZ说明明我们才是真放养我们隔壁就是复旦一条街各类美食应有尽有你们张江有什么呀,然后隔壁某校每年又默默地高考甩我们近10分然后默默说胜者为王你们都是LOSER之类的,反正各种嘴炮,但总体来说,三年下来,如果要我概括我们学校的精气神,那我也只能搬出我们的校训:追求卓越。这四个字从入校以来就如同魔咒一样戴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我们学校确实可以说是放养的,全方位自由的模式,虽然近年来随着保送取消的政策,高考压力对学校来说相对变大,因此高二高三的作业相对变得较多,但学校从上到下总是守着一条底线,那就是“我们不能变成如同上海某中学一样的地方”!(&--我并不是黑,这只是一种吐槽,我知道其实上中从很多方面都跟我们秉持着差不多的理念的)我们要自由,要独立,要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由学校出师资和其它各种资源来帮助学生达成他们的目标。而在学生自由选择的领域里,就是这四个字“追求卓越”。卓越,即比优秀更优秀。你是二附中的人,所以你不可以只是一个优秀的人,你要成为在你所选择的领域里最好的那一个,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我们的校训里没有什么勤奋,踏实,或是切问,近思(对不起好像又让隔壁某校躺枪了,这只是一下子进入我脑子的词语),只是“追求卓越”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而已。至于用什么方法达成目标,你自己会寻找到什么样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领悟和感受,那是你自己的事。很多有才华的老师和同学就在那里,但他们不会来告诉你,而要靠你自己一步步摔倒,再站起来。但是你会知道他们始终就在那里,当你在迷雾中需要方向的时候,你可以跟他们谈谈人生谈谈理想(&--我觉得这大概也是我校一大特色,老师特别喜欢把学生喊去谈人生谈理想,是真的天马行空地谈,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事情或者目的,只是两个人坐在操场上,如朋友一样,八卦同学,聊看过的电影小说,争论政治,好像只是老师寂寞了一样),从而获得属于你自己的理解。上面是我对高中三年的概述,由下引申出我觉得我校学生比较有的一些学生特点:1. 近乎偏执的爱校情结二附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同伊甸园。坐落于张江高科技园区,远离浮华商业区却又因为靠近地铁站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聚集了上海最好的学生(的几分之一),最好的老师,最优厚的资源,以及很漂亮而高端的校园。氛围始终积极向上追求卓越,每个人都可以心无旁骛地展现自己的光彩。这样的地方,离开之后很少可以再有。所以这样的情结衍生地几乎理所应当,似乎很多很多人都把这里当成是母体般温柔平静的一个桃源,或者用更通俗的词汇:“脑残粉”。之所以加上偏执二字,也是因为:许多EFZ的学生都是这样的,EFZ无论如何都最正确,最好,最值得爱。2. 骄傲身边有许多上海某中学和FDFZ的好朋友,以及不那么熟的熟人。与邻校同学的相比之下,EFZ学生的骄傲,可以说是切身的体会。那种傲气很难用词语形容,只能说是渗透在EFZ氛围里面,用EFZ一代代学生的光辉灿烂的成绩所养育出来的一种,根植在校园文化里面的东西。如果你到EFZ去生活几周,可能会理解我说的这样一种个性。当然EFZ的学生依然很逗逼或者很话唠,这跟那种缭绕在身上浅浅的骄傲是两码事。3. 崇尚强者EFZ是我见过,最没有嫉妒强者的力量的地方,是一点点也没有,完全干净的氛围,每个人都处于积极向上的迫切感中。个人的强大,可以基于成绩,科研成果,文艺体育特长,甚至是特别会讲段子。在这里愤青是没有市场的,你在这里永远看不到任何对学霸的嘲讽,相反,人都只会努力之后更加努力。所有你的失意都可以归结为你不够优秀,不够卓越,而你只能更加优秀,更加卓越,而不是拉上一群人来说“我才不要像他那样凌晨三点起来操题”。人家只会奇怪地看看你,然后继续凌晨三点起床操题。对,我们学校作业不太多,甚至许多作业高三之前也根本不收,但是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自由”或者“潇洒”或者“叛逆不羁”而崇拜你,能够被崇拜的,永远只是看得到的实力。因此做题做到疯狂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你觉得大家都很潇洒,那只是因为人家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更加无数多的努力。在这个充满了聪明人的地方,天赋其实没有什么市场,有的就是努力以及更加努力的心态和作风。所以大概就是这样。附一日大概的时间表吧(不知道在我离校之后有没有改变),其实跟其它学校相差也不太大:6:30起床7:00早自习7:20早操7:50-12:00早上上课12:00-13:30午饭和午休13:30-16:15下午上课(有时候两节有时候三节,根据课表而定)16:15-18:00自由活动,晚饭18:00-20:45晚自习20:45-22:00自由活动22:00熄灯(高三23:00)(虽然应该有人能猜得到我是谁,但感觉被同学看到还是有点耻,于是匿了。)(第一次匿名回答竟然是献给了母校)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先占个坑,回来再黑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学院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