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里的骑马与砍杀实与虚巨虫谁是阳?

[转载]梅墨生:书艺与太极拳功
  编者:本文节选自《书艺用笔法与太极拳法相融合之探讨》一文。作者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该文系其在韩国“国际书艺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旨在精要阐释书法艺术与太极拳艺之相通性或相融合之可能性。全文及相关注解.共17000余字,限于篇幅,此次仅刊出该论文之第四节、第五节。刊文大标题是编者加的。为方便读者阅读.原文注释,编者随机插排在正文内.特此说明。另为满足部分读者愿窥全豹之念,特将全文之各节目录一并刊出,以备检索。全文目录:题记:一、序论;二、笔法与拳法之大要:三、创作心态与习拳神意;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六、气的共通性;七、结论。
  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
  上节本文稍微游离了一点主题。但议论“微妙玄通”的书艺与拳道,上述交待是迫不得已。希望前边涉及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探讨这两门功艺(注:太极拳是武术、是功夫,也是门高深的可以欣赏的艺术.书法是艺术,但传统理论要求也必须具备功夫、技术。古人称为%1生功两见”。在中国传统里.凡可欣赏的艺术.必需具备相当的功夫含量)。再回到前面曾经探讨过的笔法与拳势内容。这里想更具体地从两者都注重的“圆”展开讨论。
  对笔意和笔画,也即形上和形下的两方面要求,都指向一个字:圆。
  笔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令笔画圆浑饱满,当然其中必须相反相成地含寓着圆的对立面:方。但圆为主要。对
此,宋代姜夔称:
  翟伯寿问于米老(芾)日:“书法当何如?”米老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丛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注:《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85页)。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循环往复,欲左必右,欲右必左之意。然其如此者,旨在求圆厚。其法笔锋近于画一“一”线。近代中国画大家黄宾虹曾示范说:“太极图理是书画秘诀”(注:见《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主编,第93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l993年版),其中,它既包括构图的阴阳黑白关系,也包括用笔法的“~”形运动方法(见黄宾虹示范图),黄氏与米氏所见一致。
  清代包世臣也转述他人的话说:
  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42页)。
  书法讲“四面圆足”,拳法讲“支撑八面”,都是从每个字的体势上着眼,其实,每一笔画的圆足,才是基本法。对此,包世臣论日: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笔中实则积成字、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4、666页)。
  气满,乃言书家人之内在,中实,乃言书家书艺之点画,包氏认为“学书如学拳”,必“内气通而外劲出”,这是古代少有的将拳与书放在一起直接讨论的书论。包氏所说与刘熙载的“力实气空”说有一种深在的联系,这些观点直接目的是在强调书艺用笔势的以圆为尚。而圆活、流利、连绵、中正、饱满更是太极拳势所要求的。
  这个宇宙天地有一个普遍性的道:即无论大到星球小到种子、果实,其形皆近于圆或椭圆。圆满几乎是人、事、物共同的理想(见星云图)。艺术与武术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同样也追求圆满。依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诚于中而发于外,内充实而外圆满。所以,拳法、身法、体质要圆浑,笔法、点画、字架也要圆厚,以符天之“道”。
  与圆相关连者曲也。循环往复,亦天之道也。太极拳家也早窥及此理,是以创造太极拳之连环缠绕、拳势圆曲不断,不仅每单势求圆,且势势相连亦圆亦曲,往复折叠转换,尤重圆活之趣。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有歌云: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注:《拳经总歌》,陈王廷著,见《太极拳谱》第242页)。
  清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曾说: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注:《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著,见《太极拳谱》第248页)。
  晚清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直接说:
  太极拳.缠丝法也(注:《陈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第74页,上海书店,l986年版)。
  以物事之往而返,以缠绕螺丝形喻拳势运动,是太极拳家的发明,在陈式拳里专名之日“缠丝劲”(注:缠丝劲为陈式太极拳所力主.有左右缠、大小缠、上下缠、里外缠、顺逆缠之说。其实,其它式太极拳虽不以此立说.但也无不暗含此劲在。所谓缠丝劲是指练功时由丹田发出的意和劲缠绕而达于四肢),而其余各派太极拳也无不遵循着圆运动、曲线运动的缠绕规律与法则。太极拳可以径称为圆拳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曾概括说:
  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注:《拳意述真》,孙禄堂著,见《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第290页.香港迷思达蕾科艺公司出版,2000年版)。
  由上引可见,圆、曲、缠绕,不仅是拳法运动中的身法步之外形要求,更是内功里的神意气的内在要求。书艺里的笔法也要不离这个天地万物之道理,才能使书势从每一点画到每一字架、通篇气脉,达到“四面圆足”、“字有八面”、“气满”、“中实”的境界。而所谓拳法的“抱元守一”,实际上是一种修炼境界,元、一,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本体,强名日“道”、日“宇宙浑元气”皆可。依笔者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这个道理。子思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注:《中庸》,子思著,见《四书全译》,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第3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传统学术认为“合道即美”,圆融无碍、圆满无亏、圆满自足、圆浑天成,即近“道”,即美。是故,书艺之笔意与拳势均以圆为尚,不奇怪矣。在此基础上的拳与书,当然可以相通、相参,相互印证。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意与“势有回环”螺旋缠丝的拳势之间,秘响旁通,妙有深契,恐怕是不待多言的。
  圆的形下性与圆的形上性是客观存在的。书迹的可视性的圆来自于书意的不可见的道理。如包世臣那样的独特书论,也许是具有特殊探讨价值的吧。
  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
   关于笔法,不妨举黄庭坚说,以见古人之重视: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注:《论书》.黄庭坚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54、355页)。
筋胜之书兰亭序书法
  除了对书意、笔势和中锋圆笔的诸方面要求,笔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即相反相成。所谓相反相成,也是来自《老子》的思想: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固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注:《老子&第三十六章》,见《老子新译》,第137页,任继愈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年版)。
   这种思想,几乎被直接移用到书艺中,当然是有所转换和发挥,如清代笪重光说:
  (用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故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摩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注:《书筏》,笪重光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61页)。
  所谓“逆数”,应即相反相成之意。而相反相成正是太极图理喻示的道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阴阳并济,阴阳互动。而老子在指示了这个相反相成的道理后,又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影响深远的著名观点。
   太极拳所主张的,也是“柔弱胜刚强”和相反相成的炼气运动宗旨。比如身法: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注:身法八要》,武禹襄著.见《太极拳谱》,第56页)。
  这“身法八要”几乎都是对应的。如涵胸即不挺胸,拔背即背脊缝微开并上提等。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提法亦显然相反相成,是说头顶百会穴处轻轻上领,而胸腔膈肌大腹均松舒而下沉。其目的是为了抻直颈、脊、腰三椎骨,使24节椎骨处于最大的垂直状态,进而使胸腹腔空虚舒展而脏腑互相不挤压,也就对健康有利了。而另外要求: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注:《十三势说略》,武禹襄著,见《太极拳谱》,第50页)。
  这是推手技击的方法,即运用自身内劲以制伏对手的用劲法,其中也显然有相反相成之理在。
  太极拳之求内劲,蓄而不用,以壮内体,施而于外,以为搏击。其以静制动、以守雌用柔为战略战术,结果却往往操胜券,犯者立仆,完全是老子思想的活用。
  书艺用笔尽管千变万化,不外乎提按、裹铺、顺逆、滑涩、转折诸要领。而这些要领也无一不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结果。一味提,便没了笔画,一味按,笔画会“粗如蒸饼”(米芾语),须提中按、按中提,庶几得法,而若欲写出苍劲的点画,前人认为没有逆锋涩笔是不行的,而一味用涩笔、点画又不流畅,等等。
  所有用笔之法,都是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谓两种因素,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笔意、笔势、笔劲、笔向、笔性。这种互为依存又互为矛盾的东西,在武功里被称为“争力”或“矛盾力”。武禹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的内劲运用,正是武学心法运用的一个例子。所有笔法的运用又都是为了点画如意、笔为我用,写出从心所欲的有力感美的点画来。古人称之“多力丰筋者圣”(见《兰亭序》书法图)。
  实际上,太极拳修炼内劲属于专门功法训练,这里就不必探讨了。
对太极拳理的几点体悟
 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直中肯綮地说:“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也,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笔者热爱太极文化,曾有幸忝列太极拳名家李经梧先师门下习陈、吴式太极拳,虽习练经年,而水平所限,有辱师门。艺术之业余,常自揣摩拳道,或有所得一二,录出以奉有道高明。然惕厉不安者不免在心:昔我师武功高超,拳臻应物自然之化境,而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好学不倦,毕生谨守“述而不作”之古训,得大道而寡言,执中道而从容,竟以70余年武学历练86岁人生仅留《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一编在世,然斯著亦谨守“述而不作”之旨,传套路讲练法而不及一字于“道”,惑者以为不解也,浅见者以为不深也,笔者亦曾以愚见窃想之。今人生望五之年,日日觉今是而昨非。师乃知者不言,其不言者恰古语所谓:圣人者行不言之教。师非不能言,师不欲言。衡诸当世,以不知而强做解人者比比皆是,以浅解、误解而误导世人者亦不乏见,美言、伪言、虚言、花言、妄言者时见,令人想见修为之不堪,此正见先师之与众不同。师功艺在身,而深藏若虚,所谓“君子不器”。师归道山已近十载,笔者敢献浅见一二于世人者,谨作学习心得而已。
  一、形与意
  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的外形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动作的规范与优美。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而其甚者,在比赛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不顾太极拳的内家性质,使之沦为表演化的运动,由操而舞,早失太极“起脚不过腰”的古训。先师称此类太极拳为“太极舞”。其实,中国武功确实有武术(技)、武功、武艺、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赏性的武艺也是客观存在,也不必全盘否定它。不过,在追求武功者看来,花拳秀腿毕竟不能实战,一味向外求的结果,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之本质,从技击和养生两大功能上有所失漏,这是单纯追求好看和表演效果者必须正视的。相反,对于内意的追求较为合乎拳经“用意不用力”的宗旨,与此相关,就是“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会使拳道走上正轨,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用意?重意到什么程度?又不可不知。尝见有论者或练家认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动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极重,甚至认为我只要意念一动,与对方接手时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认识也已落入另一误区。凡人学艺,必有阶梯,层次递进,不可躐等以求。若谓唯外是鹜者失,则唯内是求者亦未必真得。有些练者,入门不久,拳架尚未中规中矩,方圆开合尚未得窍,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练起意来,恐亦失之。如学书法,始于临摹,必求点画方圆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此中阶级,迤逦而进,方为合道。若始习书便不求形似而动辄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禅,终成糊涂乱抹之书。习太极者,或仿佛之。入规矩而出规矩,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努力,庶几得之。故笔者认为,习拳之初,当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练习即久,必练内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内意,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积累历练,岂是初学可窥?是知始习便言“意”,总落空洞无物,终成不离意,恍兮惚兮,无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笔者认为:形与意(亦为内家拳种名)乃是练太极拳必须弄懂的东西,甚至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处理好这对存在。形与意、外与内、实与虚------也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此外无道。偏执则非太极,单一则不合道。
  至于内意,近于心法,心法之传,门户有别,历来练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经,在杨露禅之用意与一般练家之用意,其异同如何?其功用如何?悟者可多领会。无功之意,啥都不是。然功从何来?真传善悟者方知。若初学乍练,便用意不用力,便单从意上求,纯属奢谈妄念。昔一位吴式拳师叔曾述及当年向吴式太极宗师杨禹廷师爷讨教拳理时,杨禹廷师爷说:鉴老(吴鉴泉)的太极球(意气圈)只有绿豆粒大小。又问:王茂斋如何?杨师爷答:王老师的球(圈)约黄豆粒大小。又问:师之球(圈)多大?杨师爷答:如蚕豆粒般大。此一故事可令习练者参悟。太极一气,也即太极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质量不同。外形之有无与内意之有无,必须习者灵悟得之。心既知之,形法随之,不是那么简单。没有点画字形的书法你见过吗?那只存在于写者的心意间,而拘拘于点画字形者,终不见道。太极之理完全同此。“书之妙道,惟观神采”-------此是高境界。太极高手,一片神行------此亦是高境界。以高层次练法指导初学,往往让人不知所以,而永远以低层次法修习大道,永难升阶。
  早年笔者的形意拳老师俞敏曾告诉我说:象形取意就是学问,形意合一,是拳非拳。后悟中国文化,形意并重,以意为上。形似为始,神似为终。后入太极之门,恩师李经梧教拳一直要求中规中矩,但同时他又强调练意,常说,我什么时候都在打拳。这不就是
“行走坐卧,不离这个(拳)”吗?前者是在强调形法的入手规矩之重要,后者又是在揭示养拳练意的本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谓:“非取形似,必求意合
”,此已指习拳之中高级境界。
  李经梧师曾在入门之初说:太极拳道理很深奥,但也很朴素,它是从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内丹术逐渐发展而成。由此笔者思考认为:导引者,形动而气行也;吐纳者,气运而脉通也;内丹者,神、气、精之能量转化也。人体的特定姿势动作,其可以舒通运动的经脉气路不同,此外形之不可废,因外形之动与内气相关也。然一经经脉畅通、周天运转之后,则意之所到,气血随行,若太极气圈成,则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开合一家,即全体大用,放之六合,退藏于密,“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语)。此一点子即中央戊己土之意运也。因此,外形运动之导引,与夫内气(意)开合升降之吐纳,则是二而一也,外导内,内引外,开合升降即太极也。以之养生则为太极道,以之技击则为太极拳。施放于外者,功也,修养于内者,道也。故高明拳家内外双修,拳道一如,练养一家。
  二、圆、匀、中、连、柔
  前人之论太极者已汗牛充栋,笔者鲜于创见,仅从上述五字略抒管见。
  圆:环也、圈也。试看宇宙间天体之运动,日、月、星、辰无不以圆转为存在规律。此即天道,而世间之物凡与道之规律邻近或相合者即能长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变,道亦不变”(汉儒董仲舒语),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间法不离此世间道。试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实亦皆圆,圆满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运动则为圆弧运动,圆弧运动为常规运动,也是永恒运动。太极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来讲要符合圆浑的要求,此即浑圆饱满、静亦圆、动亦圆、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环、圈、圆、转,珠圆玉润,在佛家密宗有大圆满心髓,在道家则恪守天道之象与义,太极则之而成太极拳理。李经梧师曾简洁地概括太极拳练习有四性:柔和、连贯、圆活、完整。此处所提之圆,既是先师所说四性中的“圆活、完整”二性。
  杨式与吴式拳均有“太极圈”之说。赵铁菴师爷授与经梧先师《太极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极圈”歌诀“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依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凡与我师接过手的人无不觉有一个圈在我师身手间,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缓,都是圆弧运动,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后可以臻圆融无碍、进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极拳古名“先天拳
”,含理至深,我以为还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于自然门),因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匀:天体日月星辰之运行无忽急忽慢之变态,其永恒不变者即匀缓运动,此为常态。常态即合道,非常态即不合道。试看地球上四时之交替,天体间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转,皆匀速运动,故匀速为天地之大道,太极拳则之,运动以匀速而易圆满无偏也。与匀相关联的就是缓、慢。然而地球之运转匀而缓、匀而慢,故人立于其上而不觉其动,而其实际则缓慢中有不缓慢在。太极之体在静,其用在动,动与静为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匀缓中寓不匀缓,所以杨澄莆《太极拳体用全书》有“贵在动静有常”一说,又谓:“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皆属失常度。匀之一字包蕴举步伸手、俯仰向背、进退顾盼、呼吸吐纳诸方面又非仅指运动速度也。试想,练拳者呼吸不匀,能不散乱轻浮吗?内家拳之静以制动、后发先至、似慢实快,便需在此匀缓中讨消息。
  中:凡圆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实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为用大矣。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太极拳即以圆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说,不能用中即不为圆。老子《道德经》谓:“多言(动)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体大用。中为太极本。守中有多种含义。其一是心意安和中正,不进不退,不攻不守,不贪不欠,浑然忘机,无胜负争强之心,是谓得中,得中而天地静、四方安、五脏百体安和通泰,是为无极态,太极本无极,静则无极,动则有极,静动之机即太极。守中者,太极返无极也。中者,如如不动,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内敛”便是守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为大道。人体之中为何物?众说纷纭。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实,其“中”即身体的完整性,圆满无缺,周流无碍,“中”在圆中矣。若言有中,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圆弧线之运动,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各以中心自运,故互不相犯,往来循环,而成天体运行。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掣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亏。在外为圆,在内为中,时时不离中土,即不丢不顶。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中在空间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明说:“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因此,练太极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极精髓,此其与他拳不同者。太极朋劲即中定之为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即定之意,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即谓得中。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全体大用诀”原文即有:“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凡能守中用中者,则得中和之气,而能与太虚同体。经梧先师授徒,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其拳术之出神入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不解此理,仅事争勇斗狠,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可知,有形之“中”或为脐、为丹田、为命门,而无形之“中”则为虚无之灵性。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存若亡,否则即落执着,着相则妄。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述刘奇兰语曰:“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
”即此意。孙禄堂以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八卦、太极虚无合一之道,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拳经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为得之。当与人接手之即,有意无意方为得。形意拳老师俞敏说:“拳打下意识”,李经梧先师说:“接手时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乱、不间断、不歪斜、不凹凸、不丢顶、不零碎、不出尖、不呆滞、即为圆浑,中已在焉。
  连:绵韧也,贯通也,续继也,万物以生生而不已。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故连者,一贯而至永恒也。太极法则于此,故又以名“长拳”,此长拳非肢体姿式之大小,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势乃内气之吐纳,如环无端以外显,故拳打气势,内练气脉;式乃拳脚之变化,显为招着之法术也,两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来,循环无端,无首无尾,相续不断,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极之为拳,依天道运行之理,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从虚无(无极式)起,至虚无(无极式)终,总有“一”在。经梧师授拳,十分重视起、收式,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仅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时,无时不在太极态。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腿脚不便,多坐于椅上休息,然总在用意练拳。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连、粘、随、接、化、打、发丝毫不差,雄风不减,全在其意“连”而未停歇也。故“连”之一字,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又我初习太极,师谓劲短、断,要劲长、连。今思之,劲之长、连即意、气之长、连也。历来练家有练拳、养拳之分。经梧师亦告诫:要练养相兼。因之体会: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中有强调:十年练拳,十年养拳者,受益匪浅。
  柔:非软也,如棉裹铁也。《太极拳秘宗》谓:“决不可失其绵软”。武禹襄《太极拳解》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攻坚克强,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柔软说”,说什么“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实在浅薄。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是知者之言。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亦极形象。徐致一在《太极拳》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柔”与“以柔济刚”的优点,十分具有说服力。万物之刚者,往往易折断,再坚硬的刚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亦正因此,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紧张超过负荷,人很快就会完蛋。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此说亦似是而非。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历代皆有高手,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误导太极修为?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大气压力无形可见,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视学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皆气之作用。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象天法地,包阴孕阳,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如果无视于此,纯属无知浅见而已。又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则细胞迅速坏死。现代人类的现代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的多发,便与现代人类的工作生活状态相关------长期习惯性姿式。细胞坏死并不可怕,问题是坏死后它能否迅速新生。而现代人类的紧张生活方式则正是使之不能新生的客观环境。太极拳之所以去病健身、养生延年的根本即在于主张“道法自然”------以柔软为刚强!这种刚强是真刚强。婴儿、小草、树苗、活水皆因柔软而活活泼泼、欣欣向荣,知此浅理则主张刚强者可以休矣。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归根复命”的不二法门,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使汗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于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与天地太虚同体,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
  梅墨生,1960年生,河北人。
  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今河北理工大学)美术专业。
  1991年、1998年分别修业于中央美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
  少年习长拳,15岁从俞敏师习少林及形意拳。
  25岁开始习太极拳,后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多年习练李经梧师所传吴氏及陈氏太极拳,亦曾得到诸位师兄指点。近年尤潜心于太极拳史、论研究及推手。主编《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名录收入《中国太极拳词典》。对话录收入《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曾在《中华武术》、《武当》等杂志发表文章。为中央电视台《中华武功》大型专题系列片总策划之一。
  现为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北京吴式拳研究会副会长。
  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直中肯綮地说:“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也,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此生有幸从学于恩师李经梧先生,是我的福源。
  李经梧先生是我心目中人艺合一的太极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真实与虚假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