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下梅古民居居保护多少米不许建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县查济古建筑群保护规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县查济古建筑群保护规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高压线下多少米能建房_百度知道
高压线下多少米能建房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第十条 电力线路保护区: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如下:  1—10千伏5米  35—110千伏10米  154—330千伏15米  500千伏20米  在厂矿、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区域可略小于上述规定。但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延伸的距离,不应小于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弧垂及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之和。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第五条 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为了保证已建架空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供电而必须设置的安全区域。在厂矿、城镇、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之和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  1千伏以下 1.0米  1-10千伏 1.5米  35千伏 3.0米  66-110千伏 4.0米  154-220千伏 5.0米  330千伏 6.0米  500千伏 8.5米
另外输电线路和居民房屋距离也有明确规定。110千伏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5米;220千伏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6米;500千伏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9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压线下不允许建房
高压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闽西古村落现状及新时期保护攻略 | 客家文学—客家人
> 文章详情
闽西古村落现状及新时期保护攻略
闽西古村落现状及新时期保护攻略
——从培田古民居的保护模式说起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受城乡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矛盾加剧等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逃离乡村,奔向城镇,去城镇谋求新的生活,原本稳定的乡村文化结构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和肢解,历史上守望相助、温馨和谐的村落文明开始走向衰亡。若不及时对这些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开发,那么以乡村社会为依托,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或称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则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亡,成为历史之痛,文明之痛。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此文化发展的大潮中,面对日渐式微的古村落及其文化标识的日渐消亡,都必须承担使命,登高一呼,并作出保护、关怀和实际行动。
闽西是客家祖地,历史上的汀州府下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共8个纯客家县,在浩浩南流的汀江哺育下,中原遗风与汀江两岸的土著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历史久远、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大量的古村落衍生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又反过来增加了古村落的厚重底蕴,形成古村落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的景观。进入民国以来,闽西行政区划有所改变,龙岩直隶州及其下辖的龙岩县(今新罗区)、漳平县、宁洋县因处在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夹缝地带,汲取了两种文化精华,并不断融合,进而孕育出既与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表征相同、相近,却又呈现出自身文化个性的九龙江文明。
汀江文明、九龙江文明,都是闽西文化的瑰宝,都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指向,都是闽西民间文化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个性的差异,为我们提出古村落及其文化保护提供了先决条件,拓展了人文空间;而保护这些差异性,也成为我们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闽西古村落及其保护现状
(一)关于古村落的界定
关于古村落的保护,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古村落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要列入保护的行列呢?换句话说,怎样的古村落才值得人们去保护呢?如果一味地强求所有的古村落都进行保护,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界定古村落的概念或范围十分关键。
关于古村落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物质文化遗产自成体系,有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历史街区,代表性民居建筑,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庙宇、桥梁、水井、戏台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同时,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认为,古村落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是现代环境里所能见到的古代村落(村落的主体——人除外)。同时提到古村落与历史文化村落或传统村落的概念大致相同。
丁怀堂先生则认为,古村落的范畴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且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朱晓明教授则认为:“所谓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作为完整的生活单元,它们由于历史发展中偶然兴衰因素的影响,至今空间结构保持完整,留有众多传统建筑遗迹,且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新型的活文物。”
网名“古村”先生认为,对古村落的界定或许无须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但共识和定性是有的,综合以为古村落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活的载体,既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来讲,古村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古”、“活”、“和”三个字上。“古”即有历史,有年代,有文化底蕴;“活”即有传承,有沿革,有历史记忆;“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村落选址与建筑格局,文化与环境相调节适应的传统生计、生活方式,以及古朴的民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古”是古村落的基本要素,“活”是古村落的灵魂所在,而“和”则是古村落的生命之源。因为“和”,才能“古”;因为“和”,才能“活”,因为“和”,才是中国的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
笔者对以上几种界定持基本认同观点。顾名思义,从“古村落”的时空概念看,“古”指历史悠久,说明时间长,时间划定应该在100年以上;“村”是地域概念,指一个自成体系的村庄,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运行模式;“落”是性质概念,即有文化传承,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活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认同,具体指相同的文化趋同和信仰,守望相助,和谐圆满,自得其乐。
(二)闽西古村落举偶
依照“历史久远、自成体系、文化传承”的尺度衡量,闽西的古村落棋罗棋布,散居于闽西大地的崇山竣岭之间。为便于考察,兹列表于后。
闽西部分古村落分布情况
纯客家地域
非客家地域
古村落名称
三洲镇三洲村、濯田镇等、童坊镇彭坊村
中都镇、稔田镇丰朗村
中山镇、下坝乡
下洋镇中川村、湖坑镇洪坑村、湖雷镇
四堡乡马屋村雾阁村、宣和乡培田村、庙前镇芷溪村
万安镇竹贯村、江山镇村美村
赤水镇香寮村、双洋镇、新桥镇、
以上所列古村落,只是闽西众多古村落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这些古村落有其共同特点:
1、开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如长汀县三洲村,“未有汀州,先有三洲”,汀州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州,而民间传说三洲则在汀州建立之前就有了。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北宋年间即有李火德公从宁化迁来开基,成为李姓入闽始祖之一。龙岩县(今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南宋、明初即有温姓、邓姓在此落籍开基”,武平县中山镇一直是该县县治所在地,明洪武二二四年(1392年)朱元璋在此设立千户所,简称武所,派十八将军镇守汀州府西南大门,从此落籍开基,人口最多时聚居102个姓氏,被誉为“百姓镇”。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始建于唐代,现存80多个姓氏,人称“百家姓村”,等等。
2、村落自成一体。历史上的古村落均是依山而建,沿路而设,傍水而筑,并依此展开经济活动的。四周高竣的山岭,南方丘陵难得有一块巴掌大小的盆地,这些小盆地往往成为村落形成的客观条件,如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四周均被龙藏寨等大山隔阻;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及其他周边村庄亦被大山隔阻,盆地中一马平川,沃野平畴,为当地村民耕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封建社会相对封闭的交通环境,沿交通要道择地而居也是理想的选择,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地处连城通往汀州府的交通驿道,培田村聚族而居,便成为人们往来歇息的驿站,并从此开启货币流通更快,经济交往更活跃的商业贸易和餐饮服务,亦即第三产业。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地处新罗区雁石、白沙片区通往连城赖源、三明永安的交通要道,加上竹木资源丰富,以竹麻、造纸为主业的经济转运贸易由此展开,特别是竹贯溪丰沛的水量,为当地村民的交通和营生提供了许多方便。闽西境内河流纵横,水脉丰盈,一些村落也由此生成。如武平县下坝乡下坝村,因境内有中山河注入粤东境内的石窟河,进入梅江,再汇入韩江,这条河流成为联结福建、江西、广东之间的黄金水道,下坝墟亦成为闽西历史上重要的转运贸易集散地,成为“盐上米下”的商贸古镇。所谓“盐上米下”,指的就是产自赣、闽的米、豆、土特产肩挑到下坝,再从下坝通过水路转运到广东潮汕,而从潮汕泊来的盐、布、海产品等通过水运到下坝,再散发到闽、赣地区。永定县著名的转运贸易集散地——峰市的辉煌,其直接原因也是因为汀江在这里过境,其经济支营模式与下坝相同,造就了传说中的峰市,只是上世纪末由于建设棉花滩水电站,峰市街湮没在几十米深的龙湖中了,殊为可惜。长汀县三洲镇、濯田镇,漳平双洋镇等均因河流水运的便捷,造就了古村落的繁荣。
3、文化传承深厚。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正是古村落交通、生活的便利,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的集聚。这些人口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文化传承,在新辟一地,便有了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机遇。大量的民间文化在这里留存,村落、街道、庙宇、戏台、学堂成为孵化民间建筑、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信仰、民间教育的场所,门柱的对联、屋顶的瓦当、雨坪的石砌图案、碑刻的高大牌坊、厅堂的香案神龛,都传播着聚族而居、守望相助、耕读传家、仁义礼让、崇文重教、启裕后昆的密码。每逢节日或迎神赛会,古村落里人山人海,民间文艺特别活跃,故事传说、山歌对唱、龙灯狮灯、绝艺绝技、十番音乐、古装汉剧、武术拳棍纷纷登场,让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为更加清晰地勾勒闽西部分古村落的民间文化事象及其传承脉络,兹列表如下:
闽西部分古村落民间文化传承情况
妈祖、定光
妈祖、关公
妈祖、定光
以上资料,除序(3)(8)参考《上杭县志》《永定县志》外,其余均由笔者长期以来开展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古村落均有古街和集中连片的华屋,说明经济活动自成一体;有特定的标志性称号,说明历史上人口密集,特别是外来迁入人口在某个阶段激增;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吹拉弹唱跳打游,门类众,形式多,内涵丰;特别是民间信仰,不但有浓厚的崇先祭祖情结,还信儒释道教,特别信奉妈祖海神和定光古佛,只要能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不论哪方神明都合在一起筑庙祭祀。需要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村落,还信奉关公,即传说中忠诚义勇的关帝。在这些村落看来,做生意第一要义是讲诚信,没有诚信什么生意也做不成,所以把附着在关帝身上 “忠诚”的品质顶礼膜拜,如武平县中山镇、永定县中川村、新罗区竹贯村等。
(三)闽西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闽西古村落的保护,就整体看,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在建设中保护,保护中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生态建设、乡村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组织文艺家开展采风,出版书籍、画册和音像资料,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的提出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位,推动横向合作。这些做法均取得一定的效果。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多次组织作家文艺家采风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发掘史料,出版《辉煌的客家庄园》、《培田:中国古村落》等文学作品集、论文集和专著;长汀县庵杰乡是汀江的发源地——龙门所在地,2010年8月组织开展“走进庵杰”文学采风活动,出版《走进庵杰》文学采风作品集;2011年9月武平县下坝乡组织文学采风活动,出版《边城下坝》文化作品集,旨在依托广东省平远县差干镇五指石景区初具规模的优势,推出商贸古镇的保护;2013年7月上杭县步云乡组织作家、文艺家、画家、摄影家采风活动,出版《闽西作家》“步云”专号,推出《步云乡采风书画摄影作品集》,旨在推动蛟潭古村落的保护;2013年1月长汀县南山镇组织作家、文艺家深入严婆田村采风,旨在通过发掘严婆女性文化促进古村落保护;2013年7月上杭县稔田镇组织文艺采风,旨在推介“客家祖地、生态名镇、人文宝地”,进而带动古村落保护;2013年1月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组织文艺采风活动,旨在推进竹贯溪两岸的古村落保护,发掘民间文艺,促进乡村游等等。
但是,由于古村落保护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靠社会有识之士、成功人士的自发保护,投入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难解其渴。同时这些古村落的自发保护,就其保护的目的看,均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性,投入部分资金,搞农家乐餐饮服务,都寄希望予获取更多的回报。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又难以避免古村落遭受二次破坏的境地,客观上形成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的尴尬局面。正是这种两难选择,造成古村落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仍然面临凋落的威胁。
一方面古村落正在衰落,原有的住房不足以容纳不断增殖的人口,另一方面群众有在址建新房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古村落的教育、医疗条件有限,生活环境恶劣,文化生活单调,另一方面群众有逃离古村落进入城市谋生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外面新的科技、信息、资讯不断传入古村落,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另一方面村民又苦于没有更多的增产增收的渠道,生活来源不定……摆在乡村社会面前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该如何破解,如何调动更多村民投身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设立长远目标,解决这些矛盾,继续维护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重大而尖锐的问题。
三、培田古民居的保护模式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有800多年的历史,有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居住着一千多人,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培田村地处连西南通往汀州府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交通驿站,地理位置优越。培田的经济的发轫,主要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后期,生产力得到了大的发展,当地人经营土地收取租谷,发展手工业、建筑业,开展商业贸易和民间资本借贷,获取大量财富。“部分培田吴姓先民致力于土地的经营,通过土地经营的积累起家。如第十八世的吴化乾即是如此,吴化乾父子用土地经营的可观收入建造了厥后堂。另有许多培田的商业成功人士也都纷纷加入经营活动,从商品流通领域抽出大量的商业资本投资田地的经营。”到了鸦片战争后期,由于陆路交通更加便捷,培田作为通往汀州府的主要道路正被其他道路所取代,培田作为驿站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培田经济开始衰落。昔日的建筑华堂风光不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田村的耕读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几百年的老房子了,居住条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古村落的保护与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产生了矛盾。如何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现实需求与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共鸣点,切实把这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好?连城县及宣和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力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的同时,给老百姓送上实实在在的利益,有效提高了老百姓保护古村落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规划,落实权益
连城县建立保护开发的长效运行机制。委托陕西古建筑研究所及河北德和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培田古建筑群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委托广州谊华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培田古村落申报4A旅游区改造规划与提升设计。对火烧坪、大丘田、万安桥、古街节点、久公祠、衡公祠的维修及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楼、停车场的建设等分批次纳入规划设计。为了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在培田村旁规划开发建设培田新村。
宣和乡组织召开厅堂业主、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老干部代表座谈会,由他们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厅堂的代表,再由其组成培田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理事会,授权理事会代表全村与旅游管理部门签订保护与开发协议,理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资源业主以及村民之间的“责、权、利”关系。2009年1月,在宣和乡党委、政府的主持协调下,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理事会签订了《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和旅游资源经营权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合作期限40年,合作期间,管委会按培田古村落管理站首道门票年税后实际收入的25—28%支付给乙方。理事会所得的门票分成收入,由理事会进行二次分配,目前二次分配协议方案已经通过并安排落实。村民们得到实惠,积极支持村落的保护开发,纷纷自觉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开发。
(二)文物维修,科学整治
古村落内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许多建筑主梁、墙壁已损坏,面临倒塌的危险。近年来,该县投入近2000万元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及整治方案,结合培田实际对培田景区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整治,对衍庆堂、衡公祠、致祥堂、锄经别墅、大夫第、古街、容膝居、绳武楼等进行抢救性修复,更换破旧损坏的柱子、木板,进行屋瓦翻漏等。
宣和乡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69处1026平方米;对主要民居的周边环境进行重点整理,清理环村水渠,对景区进行绿化美化,新建大夫第前景观池塘16亩,投放观赏鱼并种植莲花,恢复河卵石路面3700平方米,对村口水车、凉亭、停车坪及河岸进行改造;全面完成消防工程、安全监控系统建设、“三线下地”工作,完成久公祠、衡公祠服务点建设;完成旅游公厕内部设施整修,进一步完善卫生管理机制、推进环境卫生持续规范化管理。
现在,古村旧貌在逐步恢复。山环水绕、钟灵毓秀的培田古村落焕然一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百年宗祠,更加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三)新村建设,完善设施
解决村民的住宅问题是保护古村落的重点和难点。当地紧紧抓住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培田新村被列为省级百户新村示范点的机遇,鼓励和支持群众在远离古民居的新村建筑新居。乡里争取上级支持先后投入150万元用于新村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完成坡顶及外墙装修建设的建房户,每户奖励4000元;争取造福工程补助68万元,与村民签订协议,将68万元统一用于购置玻瓦、涂料、墙裙瓷砖等。如今,第一期64户大部分居民完成了住房建设,顺利入住。村民过去住在古民居里,毕竟是几十年、几百年的老房子,居住条件不是很好;现在大部分都搬住了现代化的新家。不但生活得到改善,古民居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规划、维修、完善”,是培田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词,也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集中了群众智慧和机制创新。这些经验,理应推广。
闽西古村落的保护攻略
如前所述,闽西大地的古村落散布在青山绿水间,是海峡西岸古村落保护的重点区域。如何更好地保护古村落,不但要参照培田古村落的保护经验,更要结合实际,拓展保护范畴,使古村落留存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专家领衔、社会参与”的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淘宝、护宝意识,提高保护古村落的热情。
(一)闽西古村落的显性保护
显性保护,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保护,如对村落有较高文物价值房屋的修缮,对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拆除,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高村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等。
1、建立古村落保护智库。为更好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各级政府应建立“古村落保护智库”,聘请文化顾问,吸纳热爱古村落保护、对古村落保护较有创见的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制订,并作为长期的保护目标,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古村落应成立村级保护协会或理事会,成员由村里或周边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代表、屋主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由村委会牵头。保护协会主要行使古村落保护的巡查责任,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加大对名祠、名楼、名屋、名墓、名庙、名匾及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以县为单位,切出专项资金,确定部门负责,有专人管理。
3、确定“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任何一个古村落的保护,目的都是为了建设生态家园,使大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因此,必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并付诸行动。摒弃保护古村落就是铺新路、刷新墙、砌新屋、盖新房的传统理念,而应该恢复容颜,修旧如旧,传承文化。所有反映红土地文化、客家文化的事象或文化标识应更好的保留,不至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随风湮灭。
4、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各级政府应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采取“政府给一点,民间筹一点,收益补一点”的办法,拓宽筹融资渠道,调动民间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
5、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是“古”,这就意味着不要让古村落成为“空壳村”,要让百姓的真实生活、日常用具、生产耕作、四时变迁、节气迎送、迎神赛会成为古村落文化的真实内容。眼前许多村庄都留下老人、孩子、妇孺和残疾人,原生态的古村落文化继续发扬。
(二)闽西古村落的文化保护
一切民间文化都是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和历史创造。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闽西民间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闽西古村落的保护落到实处,意义非同一般。
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成了独具特色的闽西民间文化。口耳相传,原汁原味,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长盛不衰,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历久弥新。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所有的劳动创造,都绽放出闽西民间文化的瑰丽奇葩,形成了闽西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即“草根性、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历史已经证明所有打得响的闽西文化品牌,无不取材于闽西民间文化,成为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如原生态歌舞《土楼神韵》,在国家大剧院、上海、杭州、深圳、福州、台湾等地演出,大型原创歌剧《土楼》在福州、龙岩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社会反响很大。加强对闽西民间文化的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传承、弘扬、创新、交流、提升,应当成为我们发展闽西民间文化的根本指针,这是所有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1、切实提高保护闽西民间文化认识
要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开展民俗文化展演,借助旅游景点推介民间文化,如采茶灯、游大龙、走古事、上刀山下火海等,使闽西民间文化的保护、承传、弘扬落到实处,并使之常态化。继续推动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申报和落实工作,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设立闽西民间文化专项基金,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奖励在民间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绝技绝活创新人、民俗专家学者。每三年举办一届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文化艺术节。各县(市、区)每三年举办一届民俗文化节,发现人才,培育新人,为参加全市文化艺术节作准备。各乡镇或片区每两年举行一届民俗文化节,发现苗子,着力培养。在全市文化艺术节举办期间,开展全市民间文化特色村评选,颁发证书和奖金。
2、进一步做好闽西民间文化的保护
我市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是积极的,得力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与省内其他地市比,还有差距。以2011年福建省第四批“非遗”项目申报、入围、最终入选情况为例,龙岩市申报15项入围5项,入围率30%;泉州市申报19项,入围15项,入围率78%。造成龙岩“非遗”项目入围率低的原因很多,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间文化的保护增加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市入围比对(2011年度)
资料来源:龙岩市“申遗办”提供
加强对闽西民间文化的保护不但是文化部门或文化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闽西民间文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要支持民间文艺家深入基层开展采风活动,搜集整理民间史料,获取鲜活素材。支持出版闽西民间文化原生态丛书,将民间文学、民间遗存、民间习俗、民间歌舞、民间美食、乡间趣技、民间俗语等转化为保护成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确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罗有代表性的“非遗”线索,丰富佐证史料,规范文本写作,加强专家沟通,增进文化认同,不断达成共识,提高“非遗”项目入围率。光大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扩大“非遗”项目认同覆盖面,扩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覆盖面。
3、发挥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作用
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组织会员立足本职,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积极主动地开展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和各种民间礼仪、风俗等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及宣传、开发、弘扬、利用等工作,促进龙岩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民间文艺家担负着闽西民间文化忠实传承的责任。目前各级民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奇缺,作为空间有限,人才断档,全社会对协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满腔热情支持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工作,给予适当经费保障,以协会为平台,增进与省内兄弟协会的交流,与全国各地兄弟协会的交流,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互动,与“非遗”评审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齐心协力,制订中长期远景,促成《龙岩市古村落保护发展实施纲要》出台。支持协会会员深入民间采风,支持协会会员出版各种著作并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协会出版会员作品专辑。激活奖励机制,支持闽西民间绝活传承人师带徒、结对子,成功一个,奖励一对,造就更多“民间艺术大师”,并给予奖励表彰。2013年8月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功举行首届民间绝艺展演活动,为全市民间绝艺传承人提供表演舞台,取得圆满成功,社会反响热烈。
4、着重培养闽西民间文艺接班人
传承闽西民间文化,培养人才是关键。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实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学习汉剧、木偶戏和其他民间艺术,开展儿童游艺活动。有关部门可开展儿童歌谣、闽西山歌进校园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请民间文艺家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学校开讲座一次以上,讲授民间文化知识,传授民间绝活技艺。请各级、各类汉剧团、木偶戏团进学校展演闽西汉剧或木偶戏,既解决“非遗”项目演出市场问题,又普及闽西民间文化。各有关专业剧团可编排适合儿童心理和兴趣,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汉剧、木偶戏节目。
积极发挥有文艺专长的民间艺人和退休干部的作用,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文艺宣传队,把农村文艺骨干吸收到宣传队来。也可成立民间歌舞专业队,以排练技舞节目为主。以村级文化中心、各类祠堂和闲置的学校为民间文化传播基地,开辟人员交流、娱乐、交流场所。
5、着力提升闽西民间文化内涵
提升闽西民间文化,是保护、传承、弘扬、交流的终极目标,倒过来又促进闽西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的方向就是出精品,打品牌,使闽西民间文化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更多受众,为构建社会和谐、提高公民素质、塑造龙岩形象、开拓文化张力作出贡献。
内涵提升的动力,在于促进民间文化成果加快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因此,闽西民间文化元素要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进而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渗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而引领农民的时代追求;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进而提升人的核心精神价值。城市的公园、车站、码头、公交车停靠站点、街巷、公共绿地、立交桥、商业橱窗、灯箱广告、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农村的祠堂、牌楼、家居、公共活动场所都是进行传播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联、格言、警句、歇后语、顺口溜、山歌歌词要融入社会文化的全部,从而激发市民、村民、全体人民享有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旅游部门要把弘扬闽西民间文化理念融入到各个景点,特色更特,亮点更亮,增加受众对闽西外在形象的认同感。
终上所述,闽西古村落以其“历史久远、自成体系、文化传承”的特点,大量留存,为新时期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提供了充分条件。连城培田古村落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新时期做好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实践的借鉴。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保护古村落涵盖显性保护和文化保护两大课题。我们不但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好古村落的青山绿水和形式建置,更重要的是要把古村落的民间文化保护好,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队伍作用,保护协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制订规划,协调各方,统筹资金,拓宽渠道,还闽西古村落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而永久不衰。
(王永昌,龙岩市文联主席,龙岩学院客座教授;钟德彪,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福建省客家文化龙岩基地研究员)
冯骥才《中国古村落正在遭受破坏性开发》,发表时间:日,见网易新闻网站:/09/KLFTB3000120GU.html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6.
丁怀堂《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徽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古建园林技术》,2001年第4期
见“古村”博客,.cn/niecunhu
这里的闽西地域,是指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重新划定的的行政区域,不包括历史上汀州府属,1962划入三明市辖的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今明溪县),也不包括1956年后纳入漳平、龙岩、连城、永安地区的宁洋县。
据《龙岩市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57页,转引自2002年龙岩市行政区划一览
参见钟德彪《客家古村落竹贯村考略》,见《客家纵横》2003年第2期(总第74期,第40-48页,闽西客家学研究会编,刊号:CN-35(Q)第 0038号
每个县仅列2—3村落,为便于集中展示一个群体的古村落文化,有时以乡镇代替
俞如先《培田;中国古民居》,第17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
本文参考《连城县推进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一文,作者:黄水林 李绍炜 陈析兴,见闽西日报日,闽西新闻网:
张佑周《闽西客家传统社会研究》,第158页,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
宋客《紧紧抓住闽西民间“绝艺”这个品牌》,刊于闽西日报日第3版
“客家文学—客家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或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授权请联系本网)。已获授权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客家文学—客家人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 非投稿邮箱)。
编辑: 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阳古民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