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蝉寺二月大年初一做什么么

柏林禅寺2014年(甲午年)法事活动安排_新浪河北佛学_新浪河北
柏林禅寺2014年(甲午年)法事活动安排
柏林禅寺评论
  2月1日(正月初二)
  2月5日(正月初六)
春节共修法会
  2月8日(正月初九)
  2月14日(正月十五)
  上元节吉祥法会,拜药师忏,正月十五凌晨斋天
3月2日(二月初二)
第九届护国镇灾般若万灯法会
3月19日(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圣诞日纪念法会
3月29日(二月三十)
4月4日(三月初五)
清明节水陆法会
4月8日(三月初九)
5月4日(四月初六)
柏林禅寺甲午年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
5月6日(四月初八)
5月13日(四月十五)
8月10日(七月十五)
僧团结夏安居
7月15日(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纪念法会
7月20日(六月二十四)
7月26日(六月三十)
第二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
8月4日(七月初九)
8月10日(七月十五)
中元节报恩法会(拜梁皇宝忏)
10月1日(九月初八 )
10月6日(九月十三)
国庆共修法会
10月12日(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日纪念法会
12月31日(十一月初十)
赵州祖师涅槃日纪念法会
日(十一月十五)柏林禅寺2013年(癸巳年)法事活动安排
柏林禅寺2013年(癸巳年)法事活动安排
2月11日(正月初二)
2月15日(正月初六)
春节共修法会
2月18日(正月初九)
2月24日(正月十五)
上元节吉祥法会
(拜药师忏,正月十五凌晨斋天)
3月13日(二月初二)
第八届护国镇灾般若万灯法会
3月30日(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圣诞日纪念法会
3月29日(二月十八)
4月4日(二月二十四)
清明节水陆法会
5月14日(四月初五)
5月16 日(四月初七)
传授在家菩萨戒
5月17日(四月初八)
5月24日(四月十五)
8月21日(七月十五)
僧团结夏安居
7月20日(六月十三)
7月26日(六月十九)
第二十届生活禅夏令营
7月26日(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纪念法会
8月15日(七月初九)
8月21日(七月十五)
中元节报恩法会(拜梁皇宝忏)
10月1日(八月二十七)
10月6日(九月初二)
国庆共修法会
10月23日(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日纪念法会
12月12日(十一月初十)
赵州禅师涅纪念法会
12月17日(十一月十五)
注:双休日例行周末弘法活动,善信集体来寺参访,寺院安排食宿。
All Rights Reserved.指月禅刊龙象赞,印心佛典士林珍(见证柏林禅寺之三、之四) -- 佛学讲座 禅学讲座 禅宗智慧 禅与管理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
           主办
[197][211][211][203][186][146][224][242][220][243][167][171]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指月禅刊龙象赞,印心佛典士林珍(见证柏林禅寺之三、之四)
作者: 吴言生&&&来自:本站原创&&&已阅:9886&&&时间:&&&录入:foxueyanjiu
&&&&&&&&&&&&&&&&&&&&&& 拈花一笑悟前因
&&&&&&&&&&&&&&&&&&&&&&&
2005111820
指月禅刊龙象赞,印心佛典士林珍。
雄楼涌现三冬暖,慧海灯明百世春。
扫地拈香为弟子,赵州风范永相亲。
本文以本诗的各句为线索,叙述我与柏林禅寺的因缘。我近年来所见证的柏林禅寺的弘法利生诸事,既是柏林禅寺的大事,也是中国禅学、中国佛教界的大事,对我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我都怀着感恩恭敬之心,欢喜赞叹,因此,文章拉拉杂杂,不知不觉间就写得长了一些。行文也不加修饰,意在保存一段历史的资料。
&&&&&&&&&&&&& &&& [ 点击以下各章节以查看全文&]05-01-09上传&&一、&&&&&&&&&&&&&&&&&&&&&&&&05-01-09上传&&二、&&&&&&&&&&&&&&&&&&&&&&&&&05-01-11上传& 三、&&&&&&&&&&&&& 05-01-待上传&&四、&&&&&&&&&&&&&&&&& 05-01-待上传&&五、雄楼涌现三冬暖——柏林禅寺万佛楼落成&&&&&&&&&&&&&&&&&&& 05-01-待上传&&六、慧海灯明百世春——明海法师接任柏林禅寺方丈&&&&&&&&&&&&&& 05-01-待上传&&七、扫地焚香为弟子——皈依在净公座下&&&&&&&&&&&&&&&&&&&&&&& 05-01-待上传&&八、赵州风范永相亲——一部《赵州录》,尽显古佛心
&&&&&&&&&&&&& 三、指月禅刊龙象赞:净慧法师创办《中国禅学》&& &&&&&&&&&&&& &&&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于不立文字处,传达宗旨,是中国禅宗的一贯本色。
于话月指月处,直契禅心,是中国禅学的固有宗旨。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在当今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宗派。《中国禅学》的问世,开启了禅宗具有大型专业学术刊物的历史。
净慧法师创办的《禅》杂志,是家谕户晓的禅文化普及类杂志,而他所创办的《中国禅学》杂志,则是在国内外、教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禅宗学术刊物。
《中国禅学》是一部弘传正法眼藏的佛教学术杂志,其成功的举办,有赖于净慧法师、明海法师等佛门龙象的倡导,也有赖于中外知名佛教学者的参予支持。
《中国禅学》孕育于2001年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期。
日,白天,我和参加夏令营的营员们一起行脚苍岩山,山路萦回,层峦耸秀。在苍岩山寺里,明海法师为大家开示了行脚的意义,我为营员们即兴唱诵了“观音灵感歌”,与营员们度过了闲云流水般的一天。
夕阳如金,柏子凝翠。在净慧法师的问禅寮里,参加本届夏令营的明海法师、济群法师、宗性法师、明影法师、明杰法师、冯学成先生等,共献振兴禅宗学术、创办佛教学术刊物大计。与会诸君对创办佛教学术刊物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十年浩劫,中国佛教事业也遭到了重创。改革开来以来,随着党的宗教自由政策的落实,佛教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的前二十余年间,各大道场主要致力于佛教建筑的恢复工作。而先知先见者,则在恢复佛教建筑的基础上,倡导佛教文化的普及工作。
净慧法师和柏林寺的经历,也折射出中国佛教的这一段历史。
净慧法师1963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京、广东、湖北参加劳动。1979年摘去右派帽子,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1981年《法音》创刊,任责任编辑,1983年至2002年任主编;1988年受命筹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被选为会长;1992年主持柏林寺重建工作。
净慧法师于1992年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8月28日(农历八月初一日),隆重举行普光明殿落成典礼。中外来宾近千人参加盛会,共庆净域重光,慧灯再耀。
日,柏林禅寺山门、钟鼓楼落成。
1995年5月,由香港旭日集团杨勋居士捐资修建的观音殿落成典礼。
1997年6月,指月楼、会贤楼落成。
日(农历八月初十日),万佛楼工程奠基。
日,河北省佛学院教学楼奠基。
与道场恢复工作相同步的,是佛教文化事业的推展。早在1993年7月,柏林禅寺协助河北佛协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并成立了河北禅学研究所;1998年9月,河北省佛学院在柏林禅寺成立,标志着柏林禅寺所举办的佛教教育事业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繁荣佛教学术研究,可谓因缘殊胜。
问禅寮里,茶烟袅袅。我首先向与会诸君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其一,如今佛教界在经过恢复道场的时期之后,开始注意文化建设,纷纷举办各种佛学研究杂志,可谓群雄竞起。在这种的形势下,要创办一个新的刊物,既有不利条件,也有殊胜因素。说有不利条件,是因为可资利用的佛教学者的资源有限。中国大陆的佛教学者,能有时间从容撰写研究论文的实际上并不多,而目前佛教界已经有《觉群》(上海玉佛寺主办)、《曹溪水》(广州南华寺主办)、《华林》(上海龙华寺主办)等大型杂志,每位学者每年能够写得出来的好文章也就只有几篇,因此,新创办的刊物如何吸引稿源,就成了一大难题。
加之,大陆高校的学者往往受到量化考评的制约。高校或科研机构以量化的形式,规定每位学者每者必须在“权威”、“核心”类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学者们要想顺利晋升职称,或是在晋升职称中顺利通过年度考核,文章写成后,一般要首先考虑投寄到“权威”、“核心”类刊物上。这些刊物的认定,各学校有各学校的标准,但一般情况下,这些刊物往往是办了几十年的学术杂志,新创办的佛学研究刊物,往往不预其列。因此,如何请学者们将优质稿件投给佛学杂志,也是一大难题。
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方法,就是要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首先,从佛教界举办的学术刊物来看,其名称都烙上了鲜明的地方性印记。现在如果要创办新的刊物,就要有吞吐六合的雄心,要使办出来的刊物代表大陆学术界的最高水准。河北禅学研究所虽然地处河北,虽然要立足河北,但要在此基础上,放眼中国,胸怀世界,要有开放的前瞻性的眼光。因此,刊物的名称,只能有一个名字,它就是“中国禅学”!与此相配合,在出版社的选择上,要选择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社,因此,要出版“中国禅学”,中华书局乃是首选。
其次,虽然学者们要受量化考评之烦扰,但只要我们以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去与他们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者们仍然会超乎功利,会将有份量的文章投给“中国禅学”。创刊之后,就会产生好的连锁效应:刊物名号正,作者阵容强,学术水准高,出版规格高,这样的刊物,是会越来越吸引更多的作者,获得越来越多的稿源,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的。
与会诸君对我的看法表示赞同,并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冯学成先生指出,禅门祖师的心法是中国禅学的精髓,《中国禅学》要担当起阐发禅学大师修证境界的使命。
明海法师指出,从信仰佛教到皈依佛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自己的成长,深受禅宗思想的哺育。《中国禅学》的主心骨、定盘星,就是禅宗的思想精髓,要以创办《中国禅学》为契机,走一条崭新的禅学之路。我们应当尊重学者们的具有个性的治学方法、学术规范,但学者们对佛教思想也应当持一种尊敬的、客观的态度,不可因为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而瓦解信仰体系。《中国禅学》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禅宗典籍的研究与整理。二是从研究信仰的角度对传统的禅法进行清理。三是从西方文化视野来阐释传统禅法。四是中外禅修法门的信息交流。
济群法师指出,佛教学术杂志往往显示了现代学术的“套路”,学者们写的文章对出家人的修证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佛教界的法师们或潜心默证于修行,或劳碌奔波于弘法,无暇撰写学术论文。《中国禅学》如果在选择文章时把握不好尺度,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济群法师说,现代人片面强调学术规范,往往是因为没有思想深度的缘故。实际上,思想的深度比学术规范更为重要。有些学者在撰写论文时,往往是蝇钻故纸,其文章只是一堆堆资料的罗列,而少有思想与灵魂贯注其中。因此,新创办的《中国禅学》要尽量避免蹈此故辙。
宗性法师指出,《中国禅学》在选择作者时,可以借鉴台湾中华佛教研究所的做法,约请那些既对佛教持有尊重的态度,又受过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学者来写稿。这样,刊物既有明海法师所说的主心骨、定盘星,又符合现代学术规范,比较容易为僧俗两界所接受。
净慧法师始终面带微笑,聚精会神地听了取了大家的发言,作出了重要指示:
其一,要藉教悟宗。藉教悟宗是达磨大师以来就业已经奠定了的传统。对经典的研究、对佛教的研究,有助于佛学的修证。《中国禅学》上刊发的文章,既要讲禅修功夫,又要有理论见解。既要在理论上理出一条线,又要在悟性上点出要害。
其二,要沟通教内外、国内外。《中国禅学》要承担起教内教外的沟通与磨合的使命,还要实现国内外的佛学研究界的信息沟通。要把它办成具有高规格的学术性刊物,成为佛教界的高水准刊物。教内教外的法师、学者们,要本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态度,充分汲取对方的长处。
净慧法师充满感情地说,对繁荣佛教学术研究,我们有深切的期盼,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实情境。我们不奢望《中国禅学》一开始就能实现这样的期望,但只要走出一步,哪怕是走出半步,也是好的。《中国禅学》第一期应有几篇稿件与众不同的重头文章,要有一定深度,要花大力气组织好稿源……
净慧法师的指示,掷地有声,使《中国禅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遵从净慧法师和明海法师、济群法师、宗性法师等人的指导,我作了一份创办《中国禅学》第一期的实施草案。草案包括刊名的确定、学术委员会组成、编委会组成、刊物的栏目设计、文章的格式等方面的内容。
在我原先的预想中,以净慧法师的德望和在教内外的影响,担任《中国禅学》的主编再也合适不过。但当我在柏林禅寺三次向法师提出此事时,法师都含笑辞谢,一定要让我来担任。恭敬不如从命,我也就担任了这个任务。
我深知这个任务的责任之重大。回到北京后,开始约请中国最具盛名的佛教学者,组成了学术委员会。这些学术委员是: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     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方广锠(中国社会科学院)    洪修平(南京大学)&&& 王雷泉(复旦大学)       荣新江(北京大学)&&& 王邦维(北京大学)       胡伟希(清华大学)&&& 业露华(上海社会科学院)    黄心川(中国社会科学院)&&& 孙昌武(南开大学)       葛兆光(清华大学)&&& 吴立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楼宇烈(北京大学)&&& 陈 兵(四川大学)       赖永海(南京大学)
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一直没有变化。由于有些学术委员的工作单位的变化,《中国禅学》从第四期开始,作了个别调整。这已经是后话了。
学术委员会组成后,我开始一篇一篇地落实稿件。由于净慧法师多年来对佛学研究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创办《中国禅学》的消息一经宣布,就得到了大陆学术界、佛教界的积极支持,在半年的时间里就编成了第一卷。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著名佛教学者都寄来了稿件,佛教界的法师,以及台湾的学者,也同样给予了支持。按照发表的顺序,他们是:
吴立民 方立天 魏道儒 楼宇烈 刘泽亮 董 群 陈 兵 姚卫群 彭自强&&& 释惟贤 李富华 方广锠 杨维中 徐文明 刘元春 张子开 吉广舆 杨曾文&&& 释宗性 释智海 阚正宗 何劲松 杨惠南 释宗舜 潘桂明 李四龙 释达照&&& 释圣凯 袁 宾 朱庆之 张美兰 孙昌武 张 晶 梁归智 黎 荔 邓子美&&& 王雷泉 吴言生 明 尧 王丽心 麻天祥 洪修平 邢东风 黄夏年 陈星桥&&& 释明海 绥 圆 王兴国 韩焕忠 李学勤 黄德昌 唐积柏 向世陵 王荣国&&& 吕建福 李利安 聂士全 邱 环 严耀中 顾伟康
这已经是中国当代佛教学者在2002年所能组合成的最为强劲的阵容,是超一流的“梦幻组合”。直到现在,我仍然为这些学者的积极参予而深表庆幸,对这些学者充满了敬意与感激。当然,还有些学者,由于我们没有及时联系上,没有赶上在第一卷发表论,但很快,他们就寄来了稿件,成为第二卷、第三卷的重头文章。
在编辑加工稿件的同时,我组成了中国禅学编委会。明海法师、宗性法师、明奘法师、明杰法师、明影法师、明尧法师等,都积极地积参加了编务工作。如明杰法师在向佛教界学问僧约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明影法师则承担了诸多繁杂琐细的编务工作。
在组成学术委员会、编委会,并将稿件基本编辑完成后,我开始与中华书局联系出版事宜。我因出版《禅学三书》的缘故,与中华书局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禅学》的想法,得到了中华书局汉学编辑室主任的柴剑虹先生的大力支持。日,我应约来到中华书局,签订了出版合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很快,净慧法师为《中国禅学》撰写了发刊辞: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东方文化的底蕴在禅。
禅宗一花开五叶,枝枝挺奇,叶叶竞秀,硕果累累。禅宗思想、精神、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慧灯智炬,成为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禅宗、中国禅学,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弘法利生,禅机闪烁。净心启智,慧炬长明。传承祖师心法,光大禅宗文化,促进禅学研究,通过文字般若的导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中国禅学》的宗旨。
作为展示汉语世界禅学研究学术水准的一扇窗口,《中国禅学》将成为海内外禅学研究者交流切磋的园地,成为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而欲一窥堂奥者的门径。我们将以《中国禅学》为契机,促进学术界与宗教界的交流对话,联袂并进;努力推动、提升我国禅宗研究的学 术水准,使之成为跨越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成为联结学术界与东、西方文化的纽带;我们将为富有潜力的青年学人提供机会;为确立学术研究、学术批评的规范而尽心尽力。
发刊词指出了创办中国禅学的现实意义和担负的使命,画龙点晴,字字珠玑。
经过一年的筹备,在各方胜缘的推动下,《中国禅学》于2002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创刊号75万字,发表了中国禅宗学者(包括港台地区)的45篇研究论文,13篇书评。论文涉及到禅宗理论探讨、禅宗思想与历史、禅宗与其他宗派的综合研究、禅宗语言文学、现当代禅学研究、禅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在禅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日,《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荷塘月色”素餐馆举行。《中国禅学》部分在京学术委员、编委、作者约四十余人参加了座谈。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中国禅学》创刊号座谈会上净慧法师在签到 ]
&&& 《中国禅学》创办人净慧法师对中国佛教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中国禅学》得以顺利创刊,是众缘和合的结果,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净慧法师指出,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禅宗、中国禅学,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弘扬禅学精髓,光大禅宗文化,促进禅学研究,是《中国禅学》的宗旨。作为展示汉语世界禅学研究学术水准的一扇窗口,《中国禅学》将成为海内外禅学研究者交流切磋的园地,努力推动、提升我国禅宗研究的学术水准,并努力使之成为联结东方与西方的纽带。净慧法师还指出,佛教两千年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质。禅宗在佛教的流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如今,要抓住历史机遇,将禅宗精神真正发扬光大起来。
座谈会上,我向大家介绍了杂志创办的经过和办刊方向。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中国禅学》今后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发表日本等地学者在早期禅宗史研究方面的先进成果。日本学者对早期禅宗史研究有独特的贡献,值得大陆学术界借鉴;像日本的石井修道先生、冲本克己先生、石井公成先生、伊吹敦先生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成就。二是增加禅宗与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以与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宗教对话相接轨,为建立具有学理性、规范性、普世性的全球伦理而努力。三是体现禅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增强对现当代禅学研究。生活禅代表着大陆现代禅法主流,是中国祖师禅在现代的回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目前它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如东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董群教授在承担的国家课题《佛教伦理》中,将“生活禅”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以介绍;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也将“生活禅”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来写作。
座谈会在融洽、热烈的氛围中举行。吴立民先生、方立天先生、黄心川先生、楼宇烈先生、张新鹰先生,分别代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玄奘研究会、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向《中国禅学》创刊号的出版表示祝贺。
吴立民先生结合在《中国禅学》第一卷上发表的论文,兴致勃勃地谈起治学心得,将唯识与禅相结合进行了精当的分析,指出祖师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还以禅师指茶杯勘验学人“这是什么”、并将学人种种的不同回答都予否决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禅宗离四句,绝百非的特点。吴立民先生还谈到了禅宗三大法系、如何转识成智、什么是开悟的标准、什么是祖师禅的特点等一系列对禅修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问题。并指出,中国禅学的精髓在于祖师禅,希望《中国禅学》继续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方立天先生说,自己与净慧法师和吴言生教授都有特殊的因缘,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自宋代以后,禅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佛教的主流。净慧法师紧紧抓住禅学来做文章,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净慧法师既在中国佛教协会任职,又在地方领导佛教事业。而通观大陆各地,最具有学术关怀和品位、最能发扬禅宗文化精神的,是河北禅学研究所。《中国禅学》创刊号内容丰富,栏目完整,令人欣喜。希望继续努力,把它办成能够指导中国禅学发展的一个园地。要进一步从理论上、学术上、思想上带动禅学研究。例如胡适与铃木大拙之争就折射了很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总结;又如将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到底归结于谁,学术界近年也有四祖说、五祖说、六祖说等争论;还有禅宗与教门的关系,从慧能到马祖,主张不立文字,对禅宗发展的功过究竟如何?到底应该怎样评价禅宗的十六字心要?禅宗的本质是什么?方先生认为禅宗最根本的东西是心性论。抓住了这个核心,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他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禅学》就会指导中国禅学研究的“中心”,起码是"中心"之一。
黄心川先生说,佛教如何走向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必须担负起的使命。禅学研究要及时反映出国际禅学界这方面的动态。比如对佛教与心理学的研究,西方学者就做得很好,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汲取。《中国禅学》创刊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对大陆禅学发展现状的评述,又有对日本等地禅学研究的总结,这标志着禅学研究从河北、从中国,走向了国际、走向了世界。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楼宇烈先生说,《中国禅学》的作为教界支持、学界参予的学术刊物,意义很大。就禅宗来说,他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修证的问题。很多人学习禅宗之后又学密宗,没有固定的信仰,在对禅宗体验上缺乏深度。因此,从理论上研究修证,从实践上体验修证,是禅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建议做出一本像《百丈清规》之类的可以具体指导东西。《中国禅学》创刊号办得非常成功,但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这种品位。继续走下去,会越来越艰难。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楼先生还就刊物的版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新鹰先生说,看到《中国禅学》创刊号上精彩的文章,可谓美不胜收,感到非常的欢喜赞叹。目前大型的佛教连续出版物已经不少,在众多的出版物中,《中国禅学》坚持学术规范,具有此鲜明的特色,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禅学》的创办,是学术界和佛教界结合的结果。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兴起的条件下,佛教也面临着较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中国禅学》可以促进禅学理论的发展,而禅学理论的发展,又必定能够对禅宗的兴盛发展起到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
明海法师感谢中国禅佛教学者对《中国禅学》的支持、关心和呵护,希望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禅学》成为禅定修行的指导性刊物。并希望通过《中国禅学》,促进学术界和宗教界的良性互动。明海法师说,今天举办《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的这个地方,叫“荷塘月色”,这也很有意义,因为荷塘月色是为禅者所喜爱、在禅宗语录诗偈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这里,我们从心灵上可以感受到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沐浴到美丽的月色。希望大家永远感受这一份清雅与美丽。
与会的《中国禅学》学术委员、编委、作者表示,将不遗余力地地支持《中国禅学》,努力使之成为这一领域水准高、规范严的品牌刊物。
座谈会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举行。出席坐谈会的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华书局,以及《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法音》、《禅》等学术单位。知名学者黄心川、吴立民、方立天、楼宇烈、李富华、张新鹰、姚卫群、王生平、张晶、柴剑虹、魏道儒、温金玉、张美兰、徐文明、程恭让、宣方等出席了座谈会,来自日本、台湾的学者也参加了座谈。
有了中国著名佛教学者广泛而积极的参予,《中国禅学》问世之后,引起了较好的学术反响。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的《宗教》分册,全文转载了《中国禅学》创刊号上的三篇论文;在海内外的一些学术论文中,《中国禅学》也经常被学者所引用;日本学者斋滕智宽先生,以研究《中国禅学》第一卷为内容,申请到了“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励金”,并受到了该奖励金的资助,完成了《〈中国禅学〉第一卷管窥——为了更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一文,刊载于2003年12月出版的《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15号,后来该文的汉译在《中国禅学》第3卷上发表,该文较为全面地评介了《中国禅学》第一卷,为日本学术界了解《中国禅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禅学》第一卷高水准、高规格,以其无与伦比的作者阵容,在佛教学术刊物中崭露头角,问世之后,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到了第二卷,《中国禅学》就实现了国际化的转型,日本学者纷纷赐来佳作;第三卷,除了日本学者外,英国、美国的知名学者也纷纷赐来佳作;而在《中国禅学》第四卷中,则收录了由日本、美国学者共同完成的“道元与中国禅”专辑。
在国际上,学术刊物有“三期杂志”的说法,意思是一个刊物连续举办三期,其办刊风格、学术品位,就会给大家形成一个基本的定型性的印象。《中国禅学》在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各卷中,始终坚持高层次的学术品位,这是令担任具体工作的我深感欣慰的地方。
回顾所来径,赵州翠色新。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有净慧法师的指导支持,有国内外佛教学者的积极参予,作为禅佛教研究的大型专业刊物,《中国禅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1]&&&
&】  &&[对本文的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
[978][1037][1397][1495][2609][3308][3186][3283][4555][2554][5730][2724][2677][2734][3176][4611][2969][3765][4715][6095]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站长: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月初一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