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内经紫外线照射眼睛后处理会产生vD3吗:?

哪位大侠告诉我点关于维生素的知识?_百度知道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营养师知识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营养师知识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8)黄帝内经顺时养生·夏时养生措施
(18)黄帝内经顺时养生·夏时养生措施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
张广修& 张同远& 编著
第二节 夏时养生措施
如前所述,夏时“一国两制”,分为常夏(孟夏、仲夏)和长夏两个阶段,并且贯穿有伏天、九天和梅天三个“气候特区”。因此,其气候表现极其复杂。例如:孟夏、仲夏之时,气温持续地逐渐升高,到了长夏时期,则或暑热炽盛,或湿气淫盛,更多的则是高温高湿混杂存在。这些复杂天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养生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夏时施行养生措施时,要动态体验当时当地的具体天气情况,而灵活制宜。
一、夏时饮食养生
(一)夏热较盛,清心泄热,养阴益气。孟夏、仲夏时期,气温持续升高;长夏六月,温热盛极为暑。可知热为夏时的主气,贯穿于整个夏时之中。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主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上述说明:夏时心脏值班,夏气与心气相通应,故夏时的饮食养生,宜从养心入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胜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说:“热者寒之”。可知夏时饮食养生,宜以寒凉食物清心泄热为主。食物为性和味的综合载体,在性的方面,寒凉为阴;在味的方面,则酸苦为阴。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酸苦涌泄为阴”的说法。因此,夏时食材的选择,不但要气性寒凉,而且味宜苦酸。关于苦味,《灵枢·五音五味》、《五味》和《素问·宣明五气》、《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分别有“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谷味苦,先走心”、“苦入心”、“苦生心”的说法。关于酸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味酸的食物,不但能清热养阴,还能收敛随热耗散的心气。综上可知:若、酸之物,能引诸物入心,以生养心阴,收敛心气,减少暑热对心的损害。
前曾述及,夏时之人,热迫汗多。汗为阴液,汗多则伤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热伤气”,说明暑热阳盛,不但损阴,还易伤气,表现为气阴两伤。故暑夏之人,汗出津津,口干喜饮,饮食乏味,身倦乏力等。人体之气,由鼻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由口摄入的饮食中的精微之气混和而成。自然界的清气,随吸随有;饮食水谷中的精微之气,则是由脾脏所消化运输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甘生脾,、、、脾主口。”进食甘味饮食,可使脾健口旺,口旺则纳食增加,脾健则运化食物功能旺盛,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吸收的多,自然体气充足了。
另外,一般人在夏时食欲较差,汗泄较多,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容易缺乏,注意补充,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夏热较盛时期的饮食,其性宜寒或凉,味宜苦酸兼甘,同时还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符合这样要求的食物很多,较常用的主要有:绿豆、荞麦、菠菜、黄瓜、番茄、茄子、丝瓜、苦瓜、豆腐、金针菇、紫菜、茶叶、泥螺、螃蟹、西瓜、甜瓜等。上述诸品,皆直接或间接入于心经,其中苦瓜味苦、番茄味酸、茶叶味苦甘,其余皆以味甘为主,其性皆凉或寒,具有较好的清心泄热、养阴益气之功,并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素。夏热时期坚持烹饪食用,对于养生保健,非常有益。
(二)暑湿两盛,心脾两调,热湿兼顾。前曾述及,长夏季节,“一国两制”。但是需知,“两制”共一个核心,不等于各别独立,有如香港“港制”,仍受中央政府领导一样。长夏这种分制而又统一的季节特点,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得到解释:
1、从生理特点看:前曾述及,夏时是心脏值班,长夏是脾脏值班。《内经》在《素问·灵兰秘典论》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分别有心脏为“君主之官”和“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的说法。这种君臣主次关系,是人体生理的基本关系,同样存在于长夏之中。
2、从天气情况看:农历六月,既是季夏,又是长夏。季夏与孟夏、仲夏是“同胞弟兄”,季夏的高温大热,实质上是孟夏和仲夏的阳热持续升高的极变阶段。从五行关系看,季夏属火,长夏属湿。由于火生土,故长夏的大湿,是由长夏的大热生出来的。据此可知,长夏的高温高湿是同时存在的。
复杂的长夏气候,决定了长夏的养生饮食亦较复杂,必须心脾两调,热湿兼顾。具体言之:
1、长夏高热,食宜清心泄热,养阴益气。机理见前述“夏热较盛”节。
2、长夏高湿,食宜健脾益气,运化水湿。《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据此可知,长夏脾湿较盛之时的饮食选择,以“苦燥”、“淡泄”之品除湿为主,佐以甘味补脾之物以振脾运湿。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有些细菌、病毒,在长夏雨湿环境中较易生长繁殖,引发相关疾病,甚至引起传染、流行。所选食物,以兼能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者为好。另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抗御感染的作用,适量补充,也很必要。
3、巧妙的是:有些食物,兼具清心泄热、养阴益气和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以及补充营养、抗细菌、抗病毒等多重综合作用,选而烹饪食之,养生效果最为理想。这类食物很多,较常用的主要有:绿豆、苡仁、蕹菜、芹菜、苋菜、茭白、莴苣、苦瓜、冬瓜、黄瓜、紫菜、茶叶、乌鱼、蛤蜊、猕猴桃、西瓜等。上述诸品,皆直接或间接入于心、脾之经,其中蛤蜊味咸,其余之品皆以味甘为主,皆为凉寒之性,具有良好的清心泄热、养阴益气和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作用。同时,诸品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绿豆、蕹菜、苋菜、黄瓜、茶叶等,还有较好的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增强免疫功能、预防某些感染性疾病,也非常有益。
(三)特殊之时,阳虚寒盛,食宜养阳。一般年份,“夏”与“热”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夏”与“热”,几乎成了同义词。例如孟夏、仲夏,暑热较盛;长夏时期,高温大热。但在特殊年份,也可有阳虚寒盛的情况出现。这种“阳虚寒盛”的发生,可有三个原因:
1、立秋之日,为一年中阴阳之气入出之门户。特殊年份,时未至而气先至,未到立秋而凉门拉开,凉风萧瑟,阴雨绵绵,若不及时添衣,则可能感寒为疾。
2、特殊年份,梅雨特长,阴雨不止,暴雨频频,日隐不现,阳气不彰,寒湿之象显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的说法,所谓“夏”之“养阳”,就是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而言。
由于长夏通应于脾,秋时通应于肺,土能生金,脾为肺母,因此,此期养阳,应以温养脾肺阳气为主。母子阳气同旺,可使春秋交接过程有序不紊。此时若因尚未到立秋正日,长夏还未彻底结束,仍然沿用清凉、清利之法,必致阳伤阴盛而发为洞泄等疾,为秋后养生起个不良开端。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在阴阳凉温交发之时,某些细菌、病毒容易滋生繁殖,引发相关疾病,甚至引起传染流行。因此,在用饮食温养脾肺阳气时,所选食物,以兼能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者为好。另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抗御感染的作用,适量补充,也很必要。符合上述要求的食物很多,较常用的主要有:糙米、高粱、生姜、辣椒、大蒜、洋葱、韭菜、芦芛、小茴香、醋、淡菜、平菇、鸡肉、青虾、橘子、杨梅等。上述诸品,皆直接或间接入脾、肺之经,其中生姜、辣椒、大蒜、洋葱、韭菜、小茴香味辛,醋味酸苦,淡菜味咸,其余皆以味甘为主。诸物气性皆温,具有较好的温养脾肺阳气的作用。同时,诸品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生姜、辣椒、大蒜、洋葱、韭菜、醋和杨梅,还有较好的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增强免疫功能、预防某些感染性疾病,也非常有益。
另外,夏日热盛,人们畏热求凉,恣进冷饮凉食,暴伤脾胃阳气。此时的养生方法及饮食的选用原则,可与本节内容相参。
二、夏时服饰养生
夏时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夏时的服饰养生,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清凉爽身,二是要美观舒心。
(一)清凉爽身。夏时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热湿两盛,热则体热心烦,伤阴耗气;湿则身重胸闷,口腻纳呆。这个特点决定了夏时的衣服穿着,以清凉爽身为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说明人在夏时,汗出是消暑解热的主要形式。现代科学也研究认为:在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而进行的。
汗出不但是消暑解热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除湿爽身的主要形式。因为汗为水液,与湿同类。汗出热散,其湿也散。而且,散热是通过散湿而实现的。不过,汗出以后,要及时散发掉,才有利于散热散湿。否则,若因穿着失利,汗虽出来,但长时间裹浸在皮肤上,其湿重新吸入体内,反可引发其他有关疾病。
中医学认为:风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风能胜湿。因此,在皮肤与衣服之间保持适当间隙,使其间空气流通,动而成风,就有利于汗液散发了。现代科学也研究认为[1]:水液的蒸发与空气流动有关,液面空气流动越快,通风越好,蒸发就越快。
为了达到清凉爽身的养生目的,夏时的衣服穿着,可归纳为“五宜五不宜”:
&1、衣服穿着宜宽松离身,不宜过瘦而紧贴皮肤。尤其在服装的开口部位例如领、袖、裤脚等处,更要宽松敞畅一些,不能过紧。这样,衣服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皮肤不受压,不致闷气闷汗,可使汗液顺利排出。同时,其间空气流通而成风,也有利于汗液散发,从而散热招凉。
2、宜用真丝绸作为夏季的衣服布料,不宜用含有化学纤维的布料。因为夏时的热和湿是相裹存在的,夏日穿用真丝衣服有几个好处[2] [3]:①真丝绸属于蛋白纤维,与人体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最低,穿起来特别柔软舒服。②真丝由于是一种蛋白质纤维,故有良好的吸湿和放湿透气性能,用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能把汗湿吸收后再散发掉,散湿的同时也能散热,还能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在人体皮肤下滋生。这样,湿除热去,净化皮肤,即舒服,又保健。③丝素中含有1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尤其所富含的赖氨酸能激化皮肤细胞的活力,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滋润和光滑皮肤,防止皮肤衰老。化纤布料虽然较薄较轻,但其吸水性和透气性都不好,散湿和散热功能都很差[4]。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衣布与湿热郁结在一起,紧巴在皮肤上,不但不舒服,还能“捂”出许多皮肤病。
3、夏时宜穿白色衣服,不宜穿黑色等深色衣服。这是因为[5]:夏日阳光又强又热,白色衣服不吸光、不吸热,对阳光还有反射作用,穿在身上当然凉爽。不过,夏时衣服,是白色好还是黑色好,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例如:
(1)有人认为[5]:白色衣服对阳光紫外线的阻挡能力很低,同时它在反射阳光时,能把紫外线也反射到人们保护不到的脸部,加速黑色素沉淀,使人脸色变黑,影响美观。若穿黑色等深色衣服,虽然闷热一点,但对脸部皮肤有防晒护白作用。笔者认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于人体健康,既有其弊,也有其利,而且利大于弊。表现在:
1)促进钙、磷代谢[6]。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能变为维生素D。人体的维生素D能调节、改善钙、磷的代谢,对于防治少儿佝偻病、成年人的软骨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等疾病,非常有益。
2)有关研究证实[7],太阳光中所含的紫外线,对于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具有预防作用,甚至还能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
3)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从而防治多种相关疾病。
4)杀菌消毒[6]。紫外线能将人体表皮中的“黑色素原”变为黑色,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这种沉着的色素能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并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毛囊炎等皮肤病。
(2)有人认为[8]:在炎热的夏季,穿黑色衣服比穿白色衣服凉爽,因为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吸热多,吸收的热量成为衣服内空气对流的动力,可将皮肤表面的汗液和部分热量带走消散掉,人体自然就会感觉凉爽了。这种说法似乎欠妥。诚然,衣服与皮肤之间的空气流动,则成风。但是,中医学认为:风为寒、热、燥、湿四气的载体,四气流动的现象都叫“风”。热气流动形成的风叫热风。衣服与皮肤之间的热风对于人体健康有几个弊端:一是蒸发汗液,损伤阴液。二是熏灼皮肤肌肉,诱发相关皮肤肌肉类疾病。三是穿皮过肉,逼向脏腑,引起心闷烦躁,进而可引生出许多疾病。话说回来,若穿白色衣服,把火热的阳光反射掉,皮肤与衣服之间的空气少光少热而凉爽,形成的风也是凉风,其消暑散热的功能,以及随之引起的心理舒服度和养生保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4、盛夏酷暑的室外,宜穿单衣,不宜上身打赤膊。因为此时室外的气温,一般都在37℃左右,若打赤膊,皮肤上面没有一点遮拦,外界的热量则会直接地、快速地吸收入体内,加重热的程度。若在室内,当人体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此时打赤膊,有利于体内的温度向外辐射、传导而散发,可使人感到更凉快。但从雅观考虑,仍以穿件单衣为宜。
5、夏时服装宜短不宜长[9]。一般情况下,服装覆盖身体的面积愈小,体温散失愈快。从这个规律来说,夏时服装,以短为宜,例如短衫、短裙、短裤。在裙子中,以喇叭裙、连衣裙更好,走动时能鼓气生风而助散热,使人感到更凉快。
(二)美观舒心。夏时服饰,在清凉爽身的基础上,兼顾美而,也很重要。清凉爽身,有利于养体保健;而美观漂亮,则有利于养心保健。不过,夏时的服饰什么样才算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体质、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美观”标准,而不同的人员,也各有不同的审美观点。笔者的“美观”标准和审观观点是这样的:
1、体型偏瘦人员夏时穿着的“五宜五不宜”:
(1)宜稍宽松,不宜过于紧小[10]。稍宽松则能显丰显胖。如果衣服过瘦,紧紧地巴在身上,瘦削的肢体一点没有遮拦,使人一招眼则瘦象显然。但也不能过于肥大,过于肥大,穿上后松松垮垮,反更难看。
(2)宜用稍厚一点的棉质布料,穿上后有显胖效果[10]。不能用太薄的其他布料,否则会显得更加薄瘦。
(3)上衣条纹宜横不宜竖[10],横条纹有扩张显胖效果,竖条纹看起来有收缩、显瘦感。
(4)颜色宜浅不宜深[10],浅色显胖,深色显瘦。
(5)宜上下兼顾,分别对待,不要一视同仁。例如:上身不瘦,仅腿细下身瘦者,上身衣服稍瘦些,下身衣服宜稍肥些;反之,如果腿肥上身瘦,则上身衣服宜宽松,下身衣服宜偏紧。
2、体型偏胖人员夏时穿着的“五宜五不宜”:
(1)宜大小合身,肥瘦适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过肥或过瘦[11]。衣服过于肥大,穿起来松松垮垮,显得更胖;衣服若过于瘦小,紧贴在肥肉上,具有指示作用,无疑会把人的眼球吸引到大腹肥臀上面。
(2)宜穿黑色、墨绿等深色衣服,不宜穿浅色衣服[12]。因为深色衣服显瘦,浅色衣服显胖。若是偏胖的女孩,可把浅色衣服穿在里面,深色衣服套在外面。
(3)衣服条纹宜竖不宜横[11]。竖条纹看起来显瘦,横条纹则扩张显胖。
(4)衣料宜薄不宜厚,因为薄则显瘦,厚则显胖。
(5)宜上下兼顾,分别对待,不宜一视同仁。例如:对于上身不太胖而腿粗屁股大的女性,上衣尽量合体,下身宜穿稍松一点、颜色稍深一点的长度及于大腿中部的裙裤,能够收到较好的显瘦显美效果[13]。
3、身材高大人员的夏时穿着。若是男性,其衣服不宜过于合身,若在休闲场合,宜把上衣、衬衫或是t-shirt拉到裤头外面来,以截断视觉的延长效果 [14]。若是女性,同样不宜穿过于合身的衣服,宜穿小背心和短裤,使人看起来有小巧感;大摆长裙,再搭配时尚的U领T恤以及短款亚麻马甲,也是个较好的显美搭配[15]。
4、身材矮小人员的夏时穿着。若是男性,宜穿较为合身的衣服。上衣宜短些,不得超过臀部。在休闲的场合里,宜把上衣如衬衫或T-Shirt扎进裤子里[14]。至于裤子,宜穿直线型的、两侧有条纹的直筒裤,使人看起来腿部显长。个子矮小的女性,宜穿垂直线条的服装,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来增加身体的高度。长而窄袖或无袖的上衣,搭配短裤或不超过膝部的短裙等,都能收到显高身材、修长腿型的良好效果[16]。
5、葫芦型身材人员的夏时穿着。这种身材的人员,胸部、臀部丰满圆滑,腰部纤细,曲线玲珑,较为性感。这种身材的女性宜穿低领、紧腰身的窄裙或八字裙,质料以柔软贴身为佳。若穿着直统式洋装或长衬衫,将腰部过细的曲线遮掩住,也好看[17]。
上述几种体型,是较为典型的基本体型。实际人群中,体型交叉复杂,变化多般,或高而胖,或高而瘦;或矮而胖,或矮而瘦;或上胖下瘦,或下胖上瘦;或头大身细,或头小身粗;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对于几种基本体型的服装穿着,仅是举例,仅供参考。对于具体人员的具体服装,宜因人具体体型而选用,较为复杂的特殊体型者,可能难以选到称心如意的服装,此时,到裁缝店量体制衣,是个最佳的选择。
6、通过色彩搭配以增美。通过服装的色彩搭配,是增加夏时服饰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审美观认为[17]:我国人的皮肤属于黄色,穿著白色、灰色、酒红色、黑色、蓝色、咖啡色等服装,会显得优雅、漂亮。具体搭配则因人喜爱而选择。常见的配色方式例如:蓝色配白色、粉蓝色、酱红色、金色、银色、橄榄绿、橙色、黄色;绿色配白色、米色、黑色、暗紫色、灰褐色、灰棕色;咖啡色配米色、鹅黄、砖红、蓝绿色、黑色;红色配白色、黑色、蓝灰色、米色、灰色;黄色配紫色、蓝色、白色、咖啡色、黑色;紫色配浅粉色、灰蓝色、黄绿色、白色、紫红色、银灰色、黑色等。
7、美化脸型。人的脸居于颈上,上衣的领子是保护颈的部分。衣领对于人的脸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的脸可通过衣领进行美化。有的学者将人的脸型分为七型,并分别制定适合的衣领式样,较为科学实用[17]:
(1)椭圆型:通常称为瓜子脸或蛋型脸,为典型的美型脸,与各种衣领都很适合。
(2)逆三角型:上额宽大、下颚狭小,也与所有的领子都适合。
(3)三角型:上额狭小,下颚宽大,穿V字型的领子较为适合。
(4)四方型:方而宽大者,宜用U字型领口。
(5)长方型:宜穿船形领、方领或水平领。
(6)菱形:这种脸型尖锐狭长,上下皆显狭小。可通过发型梳理,将脸型打扮成逆三角形,则适合于任何衣领。
(7)圆型:显得宽大、饱满。穿V字型的领子,能增加长度感,减少圆满感。衣领大小与脸型比例必须调和。
三、夏时睡眠养生
 “盹”为形声字,从“目”、从“屯”。《广雅·释诂三》:“屯,聚也。”上下眼皮聚集到一起,把眼珠包裹起来叫“盹”。引申义指人在困倦情况下,不拘时间、地点、姿势而短暂入睡的一种状态。口语称作“打盹”或“打瞌睡”。“打盹”亦称“充盹”,“充”者补充,强调打盹是正式睡眠的一个补充,是正式睡眠不足的一个反映。
民间有句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说明打盹为夏时之人的普遍现象,也说明夏时之人多有睡眠不足。研究一下夏时睡眠不足的原因,对因采取适宜措施克服打盹现象,是夏时睡眠养生的重要内容。
(一)夏时易打盹的原因。人在夏时,为什么睡眠不足而易打盹?一般人的解释是:夏时日长夜短,睡眠时间少,当然易打盹啊。
联系《内经》来看,此话似乎正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句中 “夜卧”即“晚卧”;“厌”者迟也,“无厌于日”即不要迟于日出,要在日出之前起身。夏时尤其夏至节前后,一般于5时之前天就亮了,直到19点以后天才黑。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是:天黑停止相关活动,做饭、吃饭、洗脚,然后才上床入睡。与日夜均等的时间相比,入睡时间迟了不少,所以叫“夜卧”。而在早晨,5点钟之前就得起身了,所以叫“早起”。与春、秋、冬三时相比,夏时的睡眠时间最短,短则不足,通过打盹进行补充,这是生理需要啊。乍听起来,此话非常有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
1、前曾述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而作息,是天然的“太阳钟”规律,这个规律作用于人体后,就成了人类固有的作息规律、睡眠规律、生理活动规律。只要按此规律而居起、睡眠,就能把机体的生理活动维持在最佳的规律状态,就对健康有益。因此,夏时夜短睡亦短,冬时夜长睡亦长,由于是符合天然的“太阳钟”规律的,所以都是对健康有益的。如果夏时夜短,我偏偏睡得长一些;冬天夜长,我偏偏睡得短一些,我来胜天,与“太阳钟”对着干。那样的结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已作出警戒:“逆之则伤”身,不久就会发为“重病”了。
2、《内经》认为:人的瞑与寤即眠与醒,与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相关,阴盛则瞑,阳盛则寤。如《灵枢·寒热》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灵枢·口问》、《大惑论》、《邪客》等篇中,都有类似说法。
从阴阳分类看:在四时,春夏为阳;在昼夜,白天为阳;在人体五脏,心为“阳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由于夏时白天时间长而夜晚时间短,“心主夏”(《素问、脏气法时论》),故人体阳气,以夏时最盛,人的睡眠时间,以夏时最短。不过,只要是跟随太阳而按时作息的,夏时睡眠时间偏短,是正常的短,是合乎宇宙规律的短,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不会引起打盹现象。
那么,夏时易打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将其总结为两个字:“干扰”。也就是说,夏时易打盹的原因,在于睡眠不足。而睡眠不足的原因,不是因为夜晚时间短,而是因为干扰因素多,影响了心神的入静,而降低了睡眠的质量。这些干扰因素可归纳为“热、湿、噪、脏”四个方面。针对四类因素,采取“四化”措施,提高睡眠质量,克服白日打盹,是增强夏时睡眠养生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采取“四化”措施,提高睡眠质量。
1、凉化卧室以清心。前曾述及,正常人体的温度,从内到外呈递减规律。人在睡眠时,卧室的温度以保持在200C左右为宜。如果卧室内温度过高,体内温度难以外散,则可致心中发烦,难以入睡。夏时的卧室温度,大多超过200C,成为影响夏时睡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凉化卧室,降温清心,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最重要措施。具体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
(1)凉化卧室空气。在这方面,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例如: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在炎热夏时,食宿于冰厨之中。“冰厨”即厨内放置冰块,以凉化室内空气。据《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将冷水引向屋顶,然后向下喷淋, “四隅织水成帘飘酒”,使凉气进入殿内。同时,在殿内安有借助水力推动的风扇。如此造成凉殿,人居其中,只觉凉风习习,暑热顿消。至于一般穷困人家,则用各种扇子摇动生风,以驱热取凉。发展至今,电扇、空调设施,已进入导常百性家和各个超市、商场。
(2)凉化有关卧具。夏时影响睡眠的卧具,主要为席子和枕头。
1)席子。我国从古代直至解放以前,用芦柴编织的“芦席”为夏时主要的凉性卧具,稍高级一点则是用灯草编织的“草席”,因灯草较细,又称“细席”。目前凉席,品种很多,其中以竹席优点最多:
一是凉。竹属寒性植物,为“岁寒三友”之一。它不畏严寒,经霜凝翠,夏热之日,自带风凉。如唐·施肩吾《玩友人庭竹》:“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其制为席,寒性犹存,寒而发光,荧荧烁烁。因此,竹席为凉席中的代表,一般人所说的“凉席”,多指竹席。
二是硬。竹的性格刚硬,肉质坚硬。清·郑板桥《竹石》曾赞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制为席子,硬性未改,硬得发亮,又滑又凉。
三是洁。清·郑板桥有两首诗:《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题画》:“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可见:竹之为物也,向天扫云雾,立地挡尘埃,亮节不招虫,心空不生秽,是禀性最为净洁的植物之一。制为席子,洁性仍存,亮洁凉滑,很少生虫。
四是寿。竹席结实,经久耐用,一般寿命可长达10余年。
由于竹席具有凉、硬、洁、寿四大特点,故最适宜于暑夏季节青年人卧用。卧时脱净上衣,将皮肉直接贴于席上,凉风飕飕,沁心入肺,十分惬意。并且,竹席不怕汗煮,越经汗煮,越结实、越发亮、越增韧性。秋后不用时,用湿软毛巾擦拭后晾干卷好保存,忌用水直接冲洗和放烈日下暴晒。
2)枕头。古时用瓷枕,枕面有一层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凉惬意,深受人们的喜爱。受瓷枕的启发,现今采用隔热降温材料,制成凉枕。凉枕的品种很多,按其芯料、面料材质,主要有绿豆壳凉枕、荞麦凉枕、决明子凉枕、蚕丝凉枕、竹炭凉枕、亚麻凉枕、玉石凉枕等,可据情据需选用。
另外,一般人睡眠时,多是四肢与躯体相贴而卧的,尤其腋下、两腿间,皮靠皮,肉贴肉。冬天采用这种姿势,有利于聚气保暖,但夏天若采用这种姿势,则阻碍四肢与躯体之间的空气流通,不利于散热取凉,对于皮肤健康乃至整个身体健康都不利。为此,古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夏时通风纳凉的辅助卧具“竹夫人”。
“竹夫人”始于唐朝,原名“竹夹膝”,宋朝时改称“竹夫人”,另有“竹几”、、“竹奴”、“竹姬”等别称。此物为竹制品,长约1米左右,中空而留有多孔,内含两个小球。夏时睡眠时,将它抱在怀里,四肢张开搂在上面,可起到良好的通风透气、纳凉清心、通经护肤、催眠养生效果。元·吕本中《竹夫人》中有“与君宿昔尚同床,正坐西风一夜凉”句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以“竹夫人”为谜底出了一则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贾政没猜着,并且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 说明从清朝开始,人们已经不大喜欢用竹夫人,以致知道竹夫人的人越来越少而感到竹夫人“有限”了。时至今日,一般年轻人更不知道以前古人用过竹夫人。如此科学的睡眠养生卧具,竟至如此冷落,实为憾事。
在此强调一点:夏卧取凉,适可而止,尤其年老体弱和素体阳虚的人员,慎用空调、电扇,以用传统的扇子最为安全。感觉热时摇扇几下,心有凉意时则停下来。感觉热重时,摇的幅度大一些,频率快一些;否则,摇的幅度小一些,频率慢一些。如此调节,恰到好处,对健康有益。若为享受而享受,没有“凉福”也硬去享“凉福”,不能用空调、电扇也“拼命”去用,以致其阳更虚,其体更弱,必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相关疾病。
2、燥化卧室以爽心。长夏六月,高湿雨多。阴雨天气,湿气较盛。湿盛对于睡眠的影响,白天与夜晚机理不同。
(1)白天阴雨湿盛,是打盹的重要诱因。因为雨天湿盛,阳光则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则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兴奋力差,机体感觉倦怠乏力,以致无精打采,时时打盹[18]。
(2)夜晚阴雨湿盛,是干扰睡眠的重要原因。前曾述及,人们卧室的相对湿度,以50%-60%最为适宜。夏时尤其长夏,为一年中湿度最大的时季。湿度太大,能通过几个机制干扰睡眠:
1)湿把热裹住,使热难以向外散发,热郁扰心,心神不宁,而难以入睡,或虽入睡而时时易醒。
2)长夏为脾所主,湿由脾气运化。据《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注心中。”脾经湿盛,循经上注于心,心神不宁,而难以入睡,或虽入睡而时时易醒。
因此,燥化卧室及有关工作场所的水气,减少卧室湿度,是克服打盹现象、提高睡眠质量、进行睡眠养生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认为勤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就能促进水湿的蒸发,对室内起到燥化作用了。但是夏时高湿,是由多雨形成的,室外的湿度往往比室内还高。因此,科学方法是应用干燥剂进行燥湿,或用除湿机进行减湿。
3、静化卧室以宁心。前曾述及,人的耳朵是听觉器官,人的心脏开窍于耳。因此,人在入睡之时,最怕响声惊噪,声响入心,扰乱心神,为影响人们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时之夜,以夏夜响噪最多、最杂,最不安静,对睡眠的影响也最大。这是因为:夏夜除了各种常声、超声、次声以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小戏班”――蚊虫队伍,每到黄昏时分,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拦门飞舞,“嗡嗡”地唱了起来。当人们入睡时,则转移场所,在人的耳边飞绕盘旋,“嗡嗡”哼叫,时不时地咬你一口,一巴掌打下去,没打着蚊子,却把自己的耳朵打得嗡嗡作响。刚刚入睡,蚊子又趴到你的嘴边额头等处,伸长嘴巴,用起美餐,又疼又痒,不得不起身开灯,周旋“奋斗”一番。等到战斗结束,睡意也消失一多半了。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蚊子视为害人虫,它吮吸人血,扰人睡眠,传染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历代文人墨客也深有体验,对蚊子恨之入骨,连篇咒骂、控诉。如:
晋·傅选《蚊赋》:“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众生,乃餐肤以疗饥。妨男工于农田,废女红于杼机。”
清·诸人荻《黄莺儿》:“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细小口如锋刃,叮得痛人,叮得痒人,娇声夜布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
另外,夏时由于高温高湿,风雨较多,甚至形成汛涝灾害。因此,在其夜中,风吹雨打声,江河奔流声,溪沟潺潺声,超声、次声引起的雀噪鸟鸣声、猫叫狗吠声,随时可能出现,甚者混杂存在。同时,此时卧室内的各种混响声,也可因各种气息的影响,而比往日更为严重。
因此,防响抗噪,静化卧室,为夏时睡眠养生的重中之重。对于各种常声和超声、次声引发的噪扰,较好治理,维修好卧室的隔音设施则可。而对于蚊虫的治理,则难度较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较为科学的防蚊灭蚊措施主要有:
(1)检查维修好纱窗、纱门,筑好第一道防线,不让蚊虫进入室内。
(2)卧床上安装蚊账,筑好第二道防线,把蚊子挡在床外。
(3)购买一个电蚊拍,入睡之前在卧室内走动挥舞一番,杀灭可能存在的蚊子。睡眠过程中,如果发现账内有蚊子,及时将它杀灭。
(4)搞好卧室周围的环境卫生,清理污水坑、排水沟,去除蚊虫滋生繁殖的条件。在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定期喷洒杀蚊药物。对于室内鱼缸、花瓶中的水液,也要注意更换,保持清洁。
(5)有关研究发现[19]:蚊子头上所长的一对角,是它的嗅觉器官。这个嗅觉器官的功能很强,嗅及的范围最远可达60公里。在此范围内,“信号”越强的目标,越易被它嗅及而锁定。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汗液,某些带花香味的化妆品,例如香水、发胶、面霜,以及火局油膏等,都含有可吸引蚊子的化学成分,是蚊子寻找猎物的有效信息。因此,夏日晚上入睡之前,用湿水冲洗掉身上的汗液,洗后不要涂搽香水等带花香味的化妆品,也是防蚊抗蚊的有效措施。
最后要强调一点:有的人夏夜驱蚊,喜用蚊香。临睡之前,把蚊香点着,再把门窗关严,不让香味外出,据说就能把蚊子熏杀死了。这种方法,对于健康极为不利。因为据研究[20]:蚊香含有4种致癌物质:一是超细微粒,点一盘蚊香放出的微粒和烧75~137支(4-6包)香烟的量相同。其微粒入肺,可能引发哮喘,长期则可能引发癌症。二是多环芳香烃(PAHs),属可能致癌物。三是羰基化合物(如甲醛和乙醛),这类化合物会刺激上呼吸道。四是苯,这是一种会毒害神经和致癌的物质,长期接触会影响骨髓。因此,驱蚊杀蚊要讲究卫生,一般不要点燃蚊香,万一点用的话,亦宜短期使用而不宜长期使用。同时,点燃时要把门窗打开,让毒气外散,切忌把门窗关严,否则危害更大。
4、净化卧室以护心。
夏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卧室中稍有污浊、污秽,极易产生一些相关毒素,滋生某些细菌、病毒。人居其中,这些毒素可通过呼吸和皮肤进入体内,吸收入血,在循行过程中,循环往复地通过心脏,干扰心神,影响睡眠,甚者引发某些疾病。因此,净化卧室环境,保持卧室清洁,是夏时睡眠养生的又一重要措施。
&卧室环境,由硬、软两类部件所组成。现代卧室的硬件,主要有天花板、墙面、门、窗、衣厨、空调机、地板(地毯)、灯具、床、床上用品,以及人和服装。对这些部件要勤加拭擦清洗,将其时刻保持在清洁状态。作为卧室主人的人,尤其是重点净化对象。因为人能劳动,劳作一天,汗出蒸蒸,衣污身秽,招蚊惹蝇,每晚入睡前都要用清水洗浴一次身体,同时勤洗衣服,勤洗床单。
卧室软环境主要指空间的空气。卧室的硬件居于卧室的空间之中,软环境的污染,与其中的硬件密切相关。因此,卧室软环境的净化,一般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1)将硬件保持在净化状态,去其污染之源,软环境也就随之得到净化了。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空气污染。可于每日早晨日出后和晚上日落前,打开卧室门窗15至30分钟,以燥去湿气,散去霉气,流通闷气,换入新鲜空气。
(3)不让宠物进入卧室,不要在卧室内抽烟,不点蚊香,卧室灯光要柔和,并养成熄灯睡眠的良好习惯等,也都是净化卧室空气的必要措施。
(三)关于午休
夏时日长夜短,劳作时间过长,中午烈日炎炎,气温最高,不宜进行野外作业。利用这段时间小休片刻,对于养生保健也很有益。
睡眠是休息的最好方法,午间小休,以睡为主。午间小睡,称作“午睡”,古称“午枕”、“午梦”、“昼寝”、“昼眠”等,口语称作“睡午觉”或“睡中觉”。午睡,能消除疲劳,养目养心,对健康很有好处。历代古人喜欢午睡,并留下了不少与午睡有关的诗篇。如:
宋·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明末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引用一首前人的诗:“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据说有一位老师有午睡习惯,他在卧室门上贴上一首风趣的小诗[21]:“有客敲门不起身,食饱须眠三十分。莫怪老师无礼貌,先见周公后见人。”
夏时午睡,有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午睡的方式。传统习惯,午睡多在中饭后进行。近年研究认为:在中饭前午睡最好。因为饭后饱胀,气机失畅,难以入眠,即使睡着,醒后也会有头昏脑涨,哈气连天,浑身酸软等不适感觉。若在饭前下班或放学后,吃点水果就入睡,小睡半小时左右起身就餐,饭后头脑清爽,肢体轻劲多力,能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2、注意午睡的时间。午睡的时间,一般以半至1小时为宜,不可过长。午睡时间若过长,害处多多:心跳会减慢,新陈代谢率会降低,肌肉组织会松弛,浑身会变得疲弱无力。宋代有个僧人叫释有规,他写过一首《临终诗》:“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 僧人俗称和尚,和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心性懒散,通常被称作“懒和尚”。懒和尚懒散成性,午睡时一觉睡到残日无多,这种不良的午睡习惯,读者千万不可模仿。
3、注意午睡的姿势。午睡的姿势,以脱去外衣,入床侧卧为最佳。这样周身皆放松,思想入静,很快就可入睡了。如果一时睡不着,闭上眼睛,排除杂念,静卧半小时左右,亦可收到同样的休息效果。午睡姿势有几个忌:
(1)忌趴在桌子上伏案睡。因为伏案睡觉有几个害处:①眼球被压迫,易引起角膜变形、弧度改变,损伤视力。②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加重心脏负担。③头部压迫双臂,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易致手臂麻木、刺痛。④导致头部缺氧,引发头晕、耳鸣、腿软、乏力等症状。
(2)忌背靠沙发坐着睡。这样睡的主要危害是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引起脑缺氧,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
四、夏时房事养生
&“人与天地相参”是《内经》的基本观点。人的房事与天时相应,是人天相参的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4]:人的体质可分为7个基本类型和很多个特殊类型,夏时之人具有夏时的特殊体质。近几年来,笔者从“人与天地相参”观、“人的房事与天时相应”观出发,对于夏时之人的特殊体质进行一番观察研究,发现到:夏时之人的特殊体质,可归纳为三大类,即旺夏体质、一般体质和枯夏体质。体质不同,对房事的要求以及房事养生的措施,都随之有异。
(一)旺夏体质:夏时阳盛阴长,万物蕃茂。约有10%左右的人员,与夏相应,每到夏时,则机体“蕃茂”。表现为:胃口特好,能吃能喝;按时作息,能睡能干;精力充沛,性力充足,行房做爱,往往甚于其他季节。这类人员的夏时房事,宜顺应自然,随意进行,但也不可放纵而过度。什么样的房事叫“过度”,在前面“房事养生说,顺时是要诀”中“有个金标准”,与之相参则可。
(二)一般体质:约有85%左右的人员属于此类。这类人员的夏时体质,不旺不枯,处于一般状态。所谓“一般”,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饮食正常,睡眠良好,性力房事,亦与以往一样,无明显的亢进或衰退。这类人员的夏时房事,一要节,二要养。“节”即节制房事,本来3天一次的,克制一下,改为4天或5天一次。“养”即注意养精,养精则能和阳,则能蓄锐,不但能保证房事正常进行,而且有益于整体健康。养精之法,首选饮食,适当偏食具有生精补肾功能的食物,有益于房事健康。这类食物很多,较常用的有:黑豆、黑芝麻、花椰菜、甘蓝、韭菜、番茄、猪肉、鸡肉、鸡蛋、各种虾、荔枝、葡萄等,可结合基本体质情况而适当选食。
(三)枯夏体质:约有5%左右的人员,到了夏天,食欲很差,吃什么都不香,食纳减退,见饭就饱了,好像“害伢子”(妊娠反应)一般。以致身体渐瘦,周身乏力;腹胀、心悸,汗多、失眠;性欲淡漠,明显减退,若是男性,阴茎也随之疲软而阳痿。民间对于这种情况,由于其体瘦如枯,故称作“枯夏”;由于其感觉痛苦,故又称“苦夏”;甚者可有病态表现,中医称作“疰夏”。体质枯夏的男性,在性生活方面很为尴尬。夏时美女成群,穿着性感,难免欲火心生,很想与妻子行房作爱。但是,兴虽有余而性力不足,不得不望妻兴叹,干巴巴地亲吻一下了事。这类人员的夏时房事养生,要诀是个“静”字,即顺其自然,静以待时,阳痿不可怕,秋风吹又伸。“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宋 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暴雨初晴楼上晚景之一》):等到秋后体质复原,自然能够性随心愿了。
夏时房事养生,不论何种体质,还有几个必须共同遵守的注意事项:
1、注意防暑降温。夏时高温高湿,夫妻过性生活时,在没有防暑降温设施的条件下,不可把卧室门窗关得过严。否则,在暑热郁盛的房间里泄精伤阴,阴伤阳浮而亢极,极易引发中暑虚脱,甚者大汗喘悸而危殆,不可不慎!
2、注意勿受寒凉。夏时高温高湿,空调已经成为普遍的降温防暑设施。在这样的房间里作爱时,不可把温度调得过低。否则性生活时尤其性高潮时,机体高度兴奋,血循快速,全身汗孔张开,高热汗出,此时冷凉之气极易乘虚入体,引发“性爱感冒”,甚者可引发许多其他相关疾病。同样道理,性生活后,不可立即冲洗冷水澡。也同样道理,夏时性爱期间,不可过于贪吃冷饮冰物。
3、避开恶劣天气。夏时恶劣天气较多,雷雨、冰雹、狂风等随时可能出现。在这些恶劣的天气里不可行房,否则会影响作爱情绪,引起阳痿早泄,女性也可能引起月经不调等疾病。
五、夏时运动养生
《内经》倡导的呼吸运动和广步运动养生法,四时咸宜,人人适用。由于不同的时季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故在运动的时间、场所的选择等方面,不同的时季具有不同的要求。夏时运动的时间和场所,以白天的森林为首选。
森林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人早有认识。西汉·枚乘《七发》说:“游涉于云林,周驰于兰泽,弭节于江寻”可以“陶阳气,荡春心。”明·龚运贤在《寿世保元》中也说:“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清代浸士辑的《水边林木养生》一书,对于森林养生,作了专门的详尽论述。近些年来,到森林内步行运动,已经成为新兴的保健活动,日本倡其名为“森林浴”[22]。
在此强调一点:本节所说的森林,是代表性说法,农村的树林,城市里的公园、林荫道等处,凡是树木较多的地方,甚至花草较多的地方,都与森林具有相同性质,也都是夏时运动的好地方。
(一)森林中运动的好处:夏时白日在森林中运动,好处多多。主要有:
1、纳阴乘凉。暑夏季节,阳热极盛,心火值令,最易伤阴。据《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早在“居禽兽之间”的“往古人”,就已经知道“阴居以避暑”了。可知夏日纳阴乘凉,为人类的本能追求。夏时在森林中运动,头顶绿树枝叶,脚踩绿草之地,荫影沐浴身体,凉气吸入心肺,阴凉之气顺随血液而流布全身,暑气全消,心凉神怡。有关测量表明[23]:在进行森林浴时,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其消暑纳凉效果非常明显。
2、吸摄更多的阴离子[23] [24]。据研究,空气中带负电的阴离子,被美称为“空气的维生素”。这种物质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健用用。森林能吐放出大量的负离子,据测定: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至少要比室内大20倍。森林的1立方厘米空气中平均含有阴离子1000,而森林附近,阴离子高达个。在森林中进行运动时,能将丰富的阴离子吸入肺中,进入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细胞中,能够收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改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防治疾病,养生延年的良好效益。
3、吸摄更多的氧气[23] [24]。氧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是尽人皆知的。吸入充足的氧气,就意味着健康。据研究,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把二氧化碳变成氧气。因此,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制造氧气的“化工厂”。据估计,1公顷树林每小时能吸收200人一天吐出的二氧化碳,每1万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可制造出36万升的氧气,可供1000多人呼吸氧气的需要。在森林中的运动属于富氧运动,对于养生保健的义,是不言而喻的。
4、杀菌疗疾[23]。某些树木的叶子、干花等能分泌大量的挥发性杀菌物质,称之为“植物杀菌素”。这些杀菌素芳香散溢,弥漫于林间,形成特殊的森林精气,因此有人将其称作“芳多精”。夏时植物生长茂盛,是“植物杀菌素”的散发旺期。这些杀菌素能将空气中的许多细菌杀死。例如:松柏分泌的杀菌素,能杀灭结核、痢疾、伤寒等病原体;柠檬、桉叶释放的杀菌素,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及流感病毒;枞树、槲树、桉树等释放出的芳香,能迅速杀死百日咳、白喉、痢疾、结核等病菌;桉树对流感病毒有灭菌作用。据测定,1公顷松林一昼夜向空气中分泌约5000克杀菌素。有人研究对比:1立方米街道空气中的含菌数高达3万~4万个,而1立方米森林空气中的含菌数只有50个左右。研究表明:如果把新鲜的桦树或栎树的叶子切开,在那里注入结核杆菌或大肠杆菌,几分钟后,这些病菌就会全部死亡。这些植物杀菌素既可直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又可随呼吸进入体内而杀灭体内的致病菌,而防治相关的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另外,由于这些物质其味芳香,故吸入体内后,还能刺激神经,清醒头脑,悦化心情,稳定情绪,使人体轻气爽,心旷神怡,身心俱健,充满活力,无病保健,有病疗疾,对于高血压、抑郁症等心、脑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补充生物电[23]。国外最新研究发现:树木在生长季节,会放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叫“树气”的物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臭氧、大气维生素及生物能。人在森林中运动时,将这种物质吸收入体后,可增加机体的生物电,从而促进和控制机体的新陈代谢。
6、净化血液,排除体内毒素。有关研究发现[25]:人体内有很多毒素,这些毒素的来源和种类包括:细菌等生物性毒素,农药等化学性毒素,镭、钋等放射性毒素,铅、镉等重金属毒素,塑料添加剂等工业产品毒素,食品添加剂毒素,某些中西药物毒素,体内代谢产物等引起的内生性毒素等。又有研究发现[26]:人体内的毒素只有20%可以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其余80%的毒素存积在血液中。
森林中的空气,是经过多道工序净化了的空气。其净化机制除了喷吐大量的阴离子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以外,繁茂的枝叶对于空气中的尘埃、毒素具有过滤和吸收的作用[23]。在森林中运动时,能够吸入大量清新净洁的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血液后,能通过血液循环,将血液中的毒素代谢出去。排出一分毒素,就增加了一分健康。
7、陶冶情操,保健精神。森林中树木的繁茂树叶,是隔音消声的天然屏障,外界各种嘈杂的音响声波,都能被其减弱、消散。因此,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的人们乍入森林,心情上顿然如释重负,林中世界,像是蒙上了一层绿色的纱帐,多么谧静轻新!不觉之间,谧静的纱帐里漾起了缕缕声波:微风拨弄树叶,沙沙作响;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枝上的蚱蝉、雀、鸟,欢歌叫舞;草丛中的昆虫,也在吱吱伴唱。各种声响,时而此起彼落,时而浑然一体,奏成一曲婉转、和谐的宇宙乐曲,在轻新的纱帐里,在绿枝碧叶之间,悠柔地、绵绵地缭绕、回荡。原来,森林对于静、响进行双向调节,虽静而不寂,于心不感空虚;虽响而不乱,于心不觉厌烦。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能够收到平衡心态,悦化心境,陶冶情操,保健精神的良好附加效果。
8、其他方面。有的森林是天然景区,地形、地貌奇丽复杂。石奇峰峻,云遮雾绕,深深的洞穴隐含于内;古树参天,草绿花浓,珍稀的植物藏于其中;溪涧交错,湖、塘缀点,水内水外相映成趣;水边有榭,林中有亭,羊肠小道交绕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运动时,观赏优美风景,顿觉心旷神怡;耳听自然乐曲,满心闲适安谧;深深地嗅吸一下芳香的精气,心灵深处得到了彻底的洗涤;轻轻地抚摸一下古树的苍皮,撩起许多对于往古的遐想;、、、。这样,多个感官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其身其心得到了全方位的保健。
(二)森林中运动的注意事项[23]:
1、森林越开阔,空气质量越好,因此,尽量到大片森林中运动。
2、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的夜晚,植物以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为主,在这段时间里,不宜到森林中进行运动。
3、阴雨天气时,山更绿,树更翠,空气中的阴离子含量更丰富,是林中运动的好时机,不可错过。但恶风暴雨时候,不宜到林中运动。
4、森林中花粉较多,对于花粉过敏的人,不宜到森林中运动。
六、夏时情志养生
(一)夏时情志养生基本措施。
常夏属火,主气为热,通应于火脏之心;长夏属土,主气为湿,通应于土脏之脾。夏时尤其长夏的天气,既高温,又高湿。高温则热,高湿则闷;热为湿裹,湿为热蒸,热湿裹蒸,程度更盛。这种气候特点反应到人体时,内扰于心则生烦。心为神明之主,为七情发生之源。心神既烦,可引生出许多与烦相关的不良情感体验。如:
1、因烦而闷,则心境烦闷。闷者气结不宣,含有忧、思的成分。
2、因烦而恼,则心境烦恼。恼者恼怒、恼懆(《说文》:“懆,愁不安也。”),含有忧、怒的成分。
3、因烦而躁,则心境烦躁。躁者动而不安,含有惊、恐的成分。
4、因烦而意乱,则心境烦乱。乱者失于常态,多表现为走坐不安、夜眠不宁等。
据上特点可知,降温除烦,宁心安神,为夏时情志养生的基本措施,适用于各类人群。具体措施有:
(1)消暑纳凉而除烦宁心。具体措施很多,在饮食方面、穿着方面、居室方面、工作场所方面、运动地点方面等,都有相应的消暑纳凉措施可供选用,冷饮、夏装、电扇、空调是时尚的消暑纳凉专品,森林、树林是天然的空调场所,读者可据自己经济条件、地理条件、个人喜爱等而灵活选用之。
(2)心闲入静而除烦宁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痹论》分别有“阴静阳躁”和“静则神藏”的说法。夏时的天气暑热为阳,人体的心脏属火为阳,动之性为阳。夏时心动,心火得阳而更炽,火炽扰心,则烦躁不安。惹心情入静,心火不炽,心神不动,虽处夏时,其神亦能安然内藏,不致躁而生烦了。据此原理,心情入静,是消暑取凉、除烦宁心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古来有“心净自然凉”的说法。那么,如何使心入静呢?答案有三个:
1)静息:例如静坐、静卧等,是一种简单易行、人人可用的静心方法。据说[27]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个酷热的天气里,去拜访恒寂禅师。当时恒寂禅师坐在一个闷热的房间里。白居易问他怎么不换一个清凉的地方?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听后有所感悟,作了一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他还写过一首《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而编辑成《庭训格言》,内中有一则训文叫《心静自然凉》,认为:“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
2)静雅:是上述“静息”的又一形式。心静如潭水无波,心闲如轻风飘拂,幽静雅致地赏观夏之美,意趣高雅地赏度夏之时,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心境,是使心入静而免除暑热的有效方法。具体例如:临池、登山而赏景,游园、入圃而观花,弹琴、书画而自娱,下棋、垂钓而取乐等。如:
北宋·葛元怀《夏日》:“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视群动,闲消夏日长。”
南宋·陆游《桥南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
3)静笃:即清静无欲,心无杂念,《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之为“恬淡虚无”,并认为如此则能“精神内守”,不生病疾。因为心中恬淡,不受外物之诱惑,则情绪不激不扰,心境平和宁静,静态为阴,阴静则凉,凉而烦无所生,心神随之自宁了。如:
宋·温革《琐碎录》:“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二)夏时情志养生的特殊措施
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例如对于同样的暑夏季节,同样的高温高湿,农民与非农民的思想感情就完全不同,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情志活动,表现为不同的情绪现象,其情志养生措施,亦相应地不尽相同,当分别对待。
1、夏时农民的情志养生措施。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夏三月”是万物“蕃秀”季节,是农民心中的希望在田野里蓬勃生长、趋向成熟的季节。夏时的农民,憧憬着秋收的喜悦,虽在酷暑高温的田野里,挥汗如雨锄田禾,或在霉雨绵绵的田野里,脸朝稀泥背朝天,也不觉痛苦,且以苦为乐,越苦越乐。夏时这种心理情志,早在《诗经·南风》中就有揭示:“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宋戴复古以诗作注:“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大热》五首其一)。这些农民,就是《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说的“形苦志乐”类的典型人群。
这类人员的养生措施,以防灾抗灾为主。夏时高温高湿,气候变化骤急而剧烈,旱、涝、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病、虫灾害等,随时可能发生,轻者导致农作物减产,重者可致失收,甚者可造成人员伤亡等。其灾害如果成立,满心的希望变成了肥皂泡,歉收、失收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困难的阴影笼罩上心头,原先的欢悦就会变成了愁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本神》和《口问》中,分别有“愁忧恐惧则伤心”、“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说法,愁忧既生,必对健康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甚者引发某些相关疾病。若能把防灾抗灾措施落到实处,尽量减少或杜绝各种灾害的发生,美好的愿望能及时转化为丰收的喜悦,就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了。
但是要注意,情志抗高温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气温特高而仍坚持劳作时,极易中暑而发生危险。有一年暑季,一个农村青年正当中午气温最高时,到稻田里喷药杀虫,说是中午太阳烈,药性大,虫易死。于是身背喷药器,在稻田里来回忙碌,大干一场,遍身汗出如雨,仍满心高兴,干个不停。不久,药液经汗孔渗入体内,烈日随药液流入脏腑,突然昏倒,中毒与中暑两症并发,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慎之!戒之!
2、夏时非农民的情志养生措施。各种非农民人员,由于没有和农作物打交道,与农作物的感情不深或缺乏,体会不到暑热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把“热”与“苦”划上了等号,对暑热产生了厌恶感。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是这类人员的典型代表。他曾写有一首《苦热》诗:“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君。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朝客应烦绻,农夫更苦辛。”白诗人不但自己以热为苦,还以己之心,度农民之意,认为农民辛劳于烈日之下,心情上比自己“更苦”。
这类人员由于对夏时的暑热缺乏感情,因此畏暑如虎,厌暑如敌,谈暑色变,稍热一点就大叫特叫“受不了!”对于这类人员的情志养生,重在感情转换,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是人民生活之所赖,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暑热暑湿是保证农业丰收的天然条件和必然过程。这样,树立起“亲农”观念,培养出“亲暑”感情,就能把对夏时的厌恶、痛苦转化为喜悦的享受了。
①转载此文必须注明:张广修 张同远 编著:“黄帝内经顺时养生”
②欢迎出版商洽谈出版。
张广修医师简介
★张广修,著名中医实践家,从医近50年,收古今医药精华,除世人难愈顽疾,对于内科、男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的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独到的成功经验。
★张广修,著名中医理论家,发表中医论文近40篇,撰写中医专蓍10多部,揭《内经》中未揭之秘,正历代诸家之误,为改造、发展、完善、统一中医学说,增添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创新了局面,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医学史意义,必将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国新医学的创立,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
★张广修医师的新老患者,张广修著作的新老读者,张广修医师的新老网友、博友,都是张广修的良朋益友。在此,愿和广大朋友一道,携手并肩,共创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
馆藏&5261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外线照射眼睛后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