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边如果增重的话,dnf增幅会不会碎成为下一个奥尼尔

最近白边篮板爆表,严重怀疑丫是不是有自动吸板的外挂
8回复 514浏览
问问在哪弄得,能不能给我一个发自手机虎扑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想多了,明显是天朝练级的成果。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必须尊重你表达观点的权利。
你觉得是他俩哪一个干的?
Bucks in 6
主要热火真心没人抓板。。发自手机虎扑
很期待季后赛大放异彩,对骑士,把骑士篮板吸成渣。发自手机虎扑
白边:我的篮板球,时尚时尚最时尚!
3楼正解,要是乐福小乔丹去热火那篮板不吓死人。不要盲目看数据,白边被高估了
引用2楼 @ 发表的:你觉得是他俩哪一个干的?
应该还是博士,毕竟甘道夫没带头盔……
引用6楼 @ 发表的:3楼正解,要是乐福小乔丹去热火那篮板不吓死人。不要盲目看数据,白边被高估了
快船有人抢板?发自手机虎扑
袁承志&狄云&萧峰
九难&黄蓉&灭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从怀特塞德到“白边哥”&屌丝逆袭像雾像雨又像风
  NBA是座威武霸气的造星工厂,科比、詹姆斯、杜兰特、库里、浓眉哥等超级球星的名头早已驰名全球,但前提是他们真有巨星成色。那么,如果是角色球员呢?火箭专供是特例,正如海耶斯、斯科拉、兰德里等前火箭球员在中国如潮的人气,并能收到广告商的代言青睐,却也仅仅只是沾光姚明罢了。
  NBA并不缺乏角色球员滋长的沃土,但他们和巨星比拼抢占媒体头条?科比分分钟刷个推特爆个猛料就该爆了眼球,但头条不是这样抢的,尤其是NBA的推星节奏已经驶入新轨道。曾记否“林疯狂”林书豪一夜之间火遍全球,无数少男少女为之倾倒,甚至一脸媚态“要为林书豪生一窝猴子”。
  猴子请来的逗比就不予理睬了,又一出疯狂潮再度被“造星”推倒前台,而主角则是一位2015年之前,我压根不知道名曰怀特塞德的球员,更不知道在不久的时间后他会成为当红炸子鸡“白边哥”,又一出类似“林疯狂”的励志偶像剧在美国大陆上演?难道美利坚合众国也虚心向韩国取经偶像剧拍摄手法?《壮志凌云》的主创兼主演阿汤哥汤姆克鲁斯头个不答应。
  造星推手不可忽视,但打铁也得自身硬,江湖人称白边哥的怀特塞德还是有两把刷子,尤其他变态的身体天赋,就够让林书豪羡慕嫉妒恨,没有活了400年老妖怪教授都敏俊的奶油小生面庞,却有猛张飞的强悍身体素质。跳出球场之外的因素,林书豪的走红很大程度源自他特殊的血统,也就是黄皮肤人种,即便美国早已废除种族歧视,但人种之间的优劣眼光依然存在,也间接促成林书豪带有特殊意味的疯狂走红。
  怀特塞德没有这重“人种优势”,他是实打实的身体变态流,倒不是夸赞他身体有多强壮,毕竟213公分的身高265磅(折合120公斤)谈不上钢筋铁骨,而是他2.31米的臂展和2.87米的站立摸高(选秀时数据,如今是否再度延展成长不得而知,却也足够变态吓人,要知道姚明2.26米的身高也仅有2.20米的臂展),以及劲爆的弹跳能力,新一代魔鬼弹簧人诞生。
  除此之外,机遇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再生父母,恰如林书豪适逢安东尼与小斯等球队大佬伤停,沙发男引爆麦迪逊广场花园救主的神奇才上演。怀特塞德需要“感谢”龙王波什、鸟人安德森、哈队哈斯勒姆等内线的轮番伤停,他得以迎来上位良机,不至于像国王与灰熊生涯时乖乖做个饮水机看守员。
  之后的故事人尽皆知,对垒快船29分钟小刷23分16篮板,莫宁之后队史首位20+15的替补球员;对垒公牛24分钟内怒刷14分13篮板12盖帽,NBA近25年第4位单场单场12分+12篮板+12盖帽球员,其他三人分别是奥尼尔、穆托姆博与布拉德利;对垒小牛28分钟内狂刷16分24篮板,奥尼尔后首位生涯前50场比赛中送出单场24篮板的球员;也就让他今天24分钟11分10篮板5盖帽的数据显得寒酸无比。
  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怀特塞德累计94投63中命中率高达67%,在热火队史单月命中率上位居第二,仅次于奥尼尔在投66中的68%命中率。再换一个侧面数据,白边哥本赛季出战21场贡献9.1分7.7篮板2.4盖帽,而出场时间则是18.2分,以仅仅77万年薪送出如此高效率,也是醉了,更是拼了,饮水机看守员变身首发中锋,如此励志故事实在精彩。
  更何况,故事的精彩性还讲究离奇性,也才有传奇性,白边哥的一句励志名言言犹在耳,“当NBA、CBA球队都将我拒之门外,这一切恰是我的动力之源。”中国球迷必定报以“呵呵”之笑,原来还被我大天朝的CBA联赛拒之门外(曾效力于中国NBL联赛四川金强与江苏同曦,帮助两队成功升入CBA),殊不知是金子总会发光,尤其对于曾经心智幼稚单纯的怀特塞德,他的不成熟也是他曾经屡屡碰壁的根源所在。
  倒霉催的热火没了詹姆斯,韦德又小伤不断打打停停,波什终归难回一线球星行列……风雨飘摇中的迈阿密给了怀特塞德练级机会,更见证他的冉冉升起。奈何,花开两朵话分两头,怀特塞德如今人见人爱不假,却也并非热火真正的救世主,迈阿密也难以重回争冠行列,他目前顶多就是一个成长版坎比,距离他口中的翻版加内特实在距离太远。要知道,他的爆发很大程度源自他曾经的替补身份与时段,少受人防守关照重视,多与对方替补阵容交锋,更受到队友有意成全……多重原因“造星”也仅是短期样本,长期观察难免回归正常水准,只是他的正常水准到底为何呢?
  不否定他未来的成长限度,但正如他名字Whiteside直译为白边,亦为留白,也称眉批,恰如中国水墨画,意境很重要,留白需自悟,眉批点精髓。怀特塞德能否悟得成功真经,他的前路像雾像雨又像风,远则远矣还多变数,尤其他已经25岁不再年轻,路就在他脚下,别迷路。
  (文/醉卧浮生)
已投稿到:白边暴发热火却要留不住 明夏或拿千万年薪
相关新闻:您当前的位置 :&&&&&&
白边调侃小球战术中锋不会得分 格林向其下战书
 编辑:天体
  当勇士队用跳投、小个阵容、高攻防节奏、废黜中锋这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手段成功夺冠之后,有关传统篮球所谓内线、防守、篮板之类的关键词一夜之间全部遭到了颠覆性的质疑。当然挑剔的人可以说靠跑轰击败一个打了折的53胜球队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由此衍生出有关“篮球到底应该怎么打”的问题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被讨论。
  事实上,就像所谓华山派的剑宗气宗之争一样,打慢磨阵地和跑快冲节奏一直就是篮球整体战术体系中两组互为矛盾的战术元素,在NBA的历史上,无数充满智慧的教练都试图在这组博弈中寻找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用自己爆发出的灵感,不断革新着篮球世界的战术格局。
  第一个导致NBA出现快慢战术区分的是事件是乔治-麦肯的出现,众所周知,麦肯是NBA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巨星,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麦肯场均得到28分,连夺三个得分王——要知道在哪个场均得分只有80分上下的时代里,这样的统治力几乎是毁灭级的,而如何对付他也就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结果想来想去,联盟中的球队发现通过降低节奏甚至拖延比赛的方式来限制麦肯是最划算也最省力的方式,于是在日,活塞队用一场史诗般的19-18创下了NBA历史单场最低分纪录,虽然这种极端的方式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但在NBA创办的前期,对类似战术的效仿让联盟的场均得分连续下降了三年,球市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在全联盟都在试图降速的大前提下,50年代的奥尔巴赫和他波士顿凯尔特人却成为了全联盟的异类——与现代人们对奥尔巴赫的强调防守要和内线控制的印象不同,早年的奥尔巴赫是一个标准的跑轰狂徒,他在NBA对跑轰的坚持充满了逆向思维的智慧。
  在奥尔巴赫看来,想要限制大个子的发挥,最好的方法不是降速而是提速,他认为,小个子球员在篮球场上优势在于速度与灵巧,因此在攻防转换中尽快提速制造局部多打少的快攻反而能让大个子在阵地战中的优势化为无形。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战术思路正是日后所有跑轰球队都遵循的基本原则。而遵照这一原则的凯尔特人从1950-51赛季开始,连续6个赛季成为联盟场均得分最高的球队,要知道当时比尔-拉塞尔还没有加入球队。
  在那支没有拉塞尔的球队里,鲍勃-库西是球队的绝对大脑,但奥尔巴赫却一度为他能否融入球队感到担心,因为在奥尔巴赫的战术中,球队为了追求跑轰速度,必须更多的采用传球而不是运球的方式带球到前场,但鲍勃-库西当年却是一个以运球能力和背后传球(他被认为是这一动作的发明者)而闻名的控卫。
  在库西加盟凯尔特人之前,奥尔巴赫就并不看好他,早在1950年执教三城黑鹰队时,奥尔巴赫就力主球队交易了还没有来报到的新秀库西(当时库西在和老板为2000块的年薪差额扯皮)。新赛季加盟凯尔特人后,老主教在选人时也不想要库西,但谁知阴错阳差,库西成为了凯尔特人唯一可以挑选的球员,老主教也只能无奈接受。
  PS:库西先被奥尔巴赫从三城黑鹰交易到了芝加哥牡鹿,但新赛季他还没为球队打一场比赛和牡鹿就解散了,随后当时NBA组织了战绩最差的三支球队参与解散选秀,奥尔巴赫原本打算为绿军拿下身体强壮打法硬朗的扎斯洛夫斯基(名人堂后卫,图中持球者),但不幸只拿到第三顺位,于是只能挑选库西(图中14号防守者)。
  不过好在库西最终接受了奥尔巴赫所谓“传球总是比运球快”的理论,在快攻中做出了牺牲从持球者转型成一传手,于是仅用三个赛季就成为了联盟助攻王,而奥尔巴赫也就此得以继续推行他的高速打法,同时也为日后的绿军王朝留下了一块基石。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库西和奥尔巴赫引领的跑轰让凯尔特人从联盟倒数翻身成为胜率过半的小康水平,但缺乏篮板保护却让他们始终无法成为联盟的顶尖强队——老主教原本想用跑轰解决问题,结果跑了半天最后还是绕回了内线不足这个命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讽刺。
  其实,奥尔巴赫选择跑轰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之举,在加盟凯尔特人初期,他就曾试图招揽硬汉中锋谢尔(左,NBA初代黑手大师),而他当年离开黑鹰也是因为球队卖掉了他欣赏的大中锋曼海肯(右下),以及犯规从来不遗余力的替补奥腾(右上)。
  PS:奥腾至今仍保有NBA单场犯规最多纪录:8次(日对阵希伯伊根红甲队,NBA规定如果球员被罚下后出场人数不够,可让最后一个被罚下的球员继续上场比赛,他之后的每次犯规将被判罚球)。
  正是因为奥尔巴赫深知好内线可遇不可求的道理,所以当1956年拉塞尔参选时,他才会甘心送走球队的元老内线麦考利(也是名人堂,但可惜身高仅2.03米)和三年前的探花海根,从老鹰换回了这个日后的队史第一人。
  得到拉塞尔没有让奥尔巴赫停下跑轰的脚步,拉塞尔本人的特点则与奥尔巴赫的凯尔特人式跑轰完美契合,其抢下篮板的一传快攻在某些时候甚至比库西更高效。在他加入之后,凯尔特人的进攻继续长期排名联盟第一,1959年,他们成为NBA历史第一个场均得分110+的球队,一年后突破120大关,当时的凯尔特人单赛季场均跑120个回合是常态,甚至偶尔超过130。
  而这也证明了一个擅长防守的高机动性大个子对炮轰的作用,事实上,奥尔巴赫对类似大个子的珍惜程度并不比其他任何教练差,1970年,为了得到心仪的考文斯,奥尔巴赫还曾刻意在选秀大会前耍诈让人以为自己对考文斯评价不高,结果使得考文斯顺位下跌,奥尔巴赫成功截宝。
  但奥尔巴赫也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机会拿到自己想要的大个子,比如1980年选秀大会之前,拿到状元签奥尔巴赫就极力劝说天才拉夫-桑普森参选,但最终桑普森却拒绝了主教的好意,在大学读到毕业才加盟NBA(后来成了1983年的状元)。据称在被桑普森拒绝之后老主教一度十分低落,甚至在开车返回波士顿的途中差点因为走神出车祸。
  于是在那一年,奥尔巴赫干脆甩卖了自己的状元签,退而求其次从勇士队换回了新锐中锋帕里什和大前锋新秀麦克海尔,这两人日后和拉里-伯德(以及比尔-沃顿)组成了80年代凯尔特人的梦幻前场——当然这时,凯尔特人已经没有必要满场疯跑,而是转变成了一支靠半场阵地的慢速球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内线撑腰的情况下,教练们多半不会选择炮轰,因此最初的炮轰其本质是一种替代战术,而作为奥尔巴赫的弟子,唐-尼尔森在成为主教练之后基本继承了老主教的炮轰思想,不同的是,唐-尼尔森的替代方式相比之下更加疯狂,其跑轰在当时的环境看来也更加离经叛道。
  老尼尔森1976年以球员身份退役,同年就得以执掌雄鹿教鞭成为主教练,在他执教雄鹿的10年里,雄鹿队的节奏常年排名联盟倒数前五,场均失分和防守效率更是一度排名联盟前二,当时的尼尔森和如今的锡伯杜一样,被认为是年轻教练中最优秀的防守专家。
  尼尔森敢于打半场进攻自有他的底气,在他执教雄鹿初期,球队内线有70年代的第四中锋兰尼尔(右图,生涯场均20+10,却因为贾巴尔考文斯等人的存在导致一次最佳阵容都没进)坐镇,之后兰尼尔受伤,老尼尔森找来考文斯顶上,随后他又通过交易得到了82年的大前锋探花特里-卡明斯,队中内线从来不缺高手。
  在当时,老尼尔森的兴趣在于研究位置互换上,彼时的尼尔森觉得古典篮球关于位置的定位太过死板,跟不上新生代球员的特点,于是开始开发所谓“组织前锋”的概念,结果雄鹿队的保罗-普莱西(图左)和马奎斯-约翰逊(图右)就成为NBA最早的一批试验品(一般认为普莱西是NBA第一个的组织前锋,而马奎斯更多还是扮演了攻击箭头的角色)。
  PS:保罗-普莱西的儿子菲利普-普莱西上赛季效力于凯尔特人,担任球队第三控卫,每36分钟助攻数能达到7……看来组织能力这东西也算是有家族遗传。
  在离开雄鹿之后,尼尔森被勇士队聘请为主教练,而他加盟球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火箭挖来了当年奥尔巴赫梦寐以求的拉夫-桑普森做内线支柱,然而桑普森心比天高(曾向火箭要求一份和奥拉朱旺等价的续约)命比纸薄,来到勇士时早已伤病缠身,老尼尔森很快就将其舍弃。
  桑普森不堪大用,球队内线几乎真空,老尼尔森只得像当年的奥尔巴赫一样选择跑轰,同时实验更多的位置替代方案来搞定内线,结果就是他将身高2.31米的波尔练成了外线炮台,反而把身高2.01米善于抢篮板的小前锋罗德-希金斯当成为了球队出场时间最多的“内线”。
  如此一看,老尼尔森干脆彻底奔放开来研究错位战术,并试图以此打破普遍的对位规则,以乱对高,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尼尔森经常在RUN-TMC身边再放一个小前锋(希金斯)+一个后卫(立陶宛人马修利奥尼斯)打5小阵容,结果自然是把比赛打的风驰电掣天雷地火,让观众直呼心脏受不了。
  靠这样的打法,尼尔森的确收获到了一些胜利(比如91年被勇士下克上的马刺),也为自己挣到了疯狂科学家的的名声,于是错位打法就被当成了尼尔森的固定套路保留了下来。等到主政小牛之后,老尼尔森则彻底把错位战术发扬光大,频频将诺维茨基顶上五号位,以至于逼得2002年NBA最佳阵容二队不得不将诺维茨基列为中锋入选。
  然而在球场上错位毕竟是相互的,诺维茨基打中锋可以用投射把对方轰爆,但自己的篮下防守却也同样是漏洞百出,因此老尼尔森的错位跑轰最终往往变成杀敌一千自损随机的跑步游戏,在联盟中更多只是被当做转换节奏的变招偶尔使用。
  但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一样,师从奥尔巴赫的老尼尔森对大个子的渴望并不比其他人低,其执教生涯中曾几次试图交易得到和跑轰天然排斥的奥尼尔,2004年他更是一度开出除诺维茨基以外的小牛全队与湖人谈判交易鲨鱼,若非湖人管理层不愿意将奥胖留在西部,说不定胖子司机组合早就已经横扫联盟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想,疯狂科学家之所以疯狂,或许最根本的原因反而是因为当年那些他见怪不怪的霸王龙内线越来越少,然而这却让他提前20年从阵地战转型研究跑轰,成为了联盟跑轰战术的引领者和弄潮儿。
  尼尔森的执教轨迹是从阵地战到跑轰,而另一位名帅帕特-莱利与他则完全向相反,当年其出道是以湖人队的show time闻名,可到了纽约和迈阿密,莱利却又操持起了铁血防守。
  在成为主教练之前,帕特-莱利是湖人队的一位助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湖人主帅是保罗-韦斯特海德,他在日后也成为了一代跑轰名帅,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只是一个以严厉著称,喜欢慢节奏,而且和球队老大搞不好关系的年轻少帅,于是在1981年底,他被魔术师以转会向威胁从湖人赶走了。
  接替韦斯特海德上任之后莱利很快调整了前任的战术体系,他将球权更多的从贾巴尔手里拿了出来转交给魔术师,让他主导湖人的进攻节奏——虽然这套做法和奥尔巴赫当年的选择几乎完全相反,但却神奇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湖人队的快攻变得如同水银泻地,魔术师的数据也水涨船高,show time回到洛杉矶。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莱利非常注重跑轰的细节处理,他要求湖人队的球员在对方进球后尽量第一时间快发底线球强攻,以期靠体能优势拖垮对手(所以莱利十分重视训练量),日后魔术师在阐述莱利打法时就说:第一节发生什么不重要,第二节怎么样也不重要。但是到了第三节,对方一定会感到疲倦,因为我们一直在玩命狂跑。
  当然,由于有贾巴尔的存在,湖人队的整体节奏并不会一直保持在一个高速状态下,但当1989年贾巴尔彻底更不上湖人的快攻之后,湖人队的下滑也就开始了,而也是从这里开始,莱利和整个联盟才开始意识到show time的不可复制性。
  湖人不可复制的关键在于恐怖的天赋积累,三人核心组魔术师+贾巴尔+沃西都是状元,其中贾巴尔和魔术师更是NBA迄今为止都只有一例的历史级怪物,就这样球队的板凳上还可以坐一个状元中锋汤普森(勇士汤普森其父)打替补。托时代的福,莱利可以在八十年代初拿出这样的作弊阵容打天下,但在工资帽越来越严格的九十年代,想复制湖人几乎不可能。
  正是因为如此,莱利才会在90年代离开湖人之后彻底转换风格,所谓天赋不足靠勤奋补,风花雪月玩不了那辣手摧花总该会吧!于是一群又一群的天赋平平的球员在莱利手下变成黑手党,尼克斯与热火这种肌肉黑帮也就此诞生。
  当然,任何战术体系都需要有相应天赋的球员来达成。早在70年代,北卡的功勋教头迪恩-史密斯就曾设想过一种叫“PASSING GAME”的跑轰体系,在这套体系中球员不再被灌输具体的战术,唯一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只有一个准则:每个人拿到球无论是传是投还是运球,一共都只有2秒来处理球。
  按照史密斯的设想,PASSING GAME能让球员在比赛中自由流动,球权飞快转移,这样自然就能创造出海量的得分机会,让进攻变得防不胜防。但在NCAA的比赛中,史密斯自己却从来没有试验过这套打法,因为他认为,这套打法对球员的悟性和默契度要求太高,根本没法做到。
  但任何新战术都不会缺乏改革者探索,迪恩-史密斯的PASSING GAME就被他的两个弟子拉里-布朗和道格-莫带在70年代中期入了职业篮球,当时这对好友联手,两次将丹佛掘金带入了ABA的总决赛。
  1976年,ABA与NBA正式合并,道格-莫决定离开布朗去马刺队担任主帅,于是一个赛季下来,马刺与掘金两队的得分火力分别排名联盟第一第二。不过有区别的是,拉里-布朗的掘金防守效力高举联盟第二,而莫的马刺防守则是联盟倒数第三。
  这组数据或许就正好预示着两人未来的执教生涯变化,拉里-布朗日后经过NCAA回炉重造之后彻底放弃了PASSING GAME,转而变成了一个靠防守为杀手锏的传统半场攻防型主帅,而道格-莫却在跑轰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打造了80年代整个NBA最快球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PASSING GAME的思路很难让人接受,而道格-莫对此则有一个著名的解释:“教练画了那么多战术,最后却发现这些战术执行4000次却都难得跑成一次,那这样设计的战术又有什么用呢?我的PASSING GAME不存在什么战术,所以每次我听到对方教练讨论我们的战术时我都忍不住想笑。”
  与其他教练从寻找获胜方法的角度来研究跑轰战术不同,莫对于跑轰的执着更接近于情怀和信仰,而他的人格魅力对于这套打法也有奇妙的加成作用,比如在他日后执教掘金时曾有一场比赛,上半场道格-莫发现球队过于执着于单打,于是半场结束时道格-莫干脆要求队员下半场不许传球,结果球队反而找回了应有的化学反应,赢下了比赛。
  当然,虽然道格-莫在战术上细节上挥洒随意,但在对球队的大方向把控上却充满大智慧,而他的看人眼光尤其精准,比如在马刺队执教时,他就让冰人乔治-格文从小前锋改成得分后卫,彻底释放了他的得分火力让他成为得分王。另外他还把K博士(拉里-科侬,80年代版马里昂)从小前锋推上大前锋,这在当时都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妙招。
  其实就像莫和史密斯所说,相对于具体战术,PASSING GAME更像是一种理念,而这套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求全队分享球权,在这种理念下,只要射的准,球队的得分王不一定要是最强的持球攻击手。于是当莫来到掘金之后,被老尼尔森抛弃的排骨射手英格里什反而被改造成了攻击核心,并在1983年拿到了得分王。
  不过话说回来,道格-莫的PASSING GAME思路虽然超前,但距离如今的现代炮轰却仍有两个关键的瓶颈没有突破:一、当时的掘金基本不投三分。二、相比在防守端下力气,他更喜欢通过放弃防守来获得投篮机会。
  不过所谓一代人做一代事,要求道格-莫把80年代的掘金带出如今的跑轰水平也并不合适,而对于莫来说,能把80年代的球队一度带出60年代的速度,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1990年,道格-莫因为身体撑不住选择退休,而他未竟的事业也要留给两个接班人来补完。
  首先是乔治-卡尔,这位曾在道格-莫手下打过思念控卫的教练堪称莫的嫡传弟子,而他在退役后转型成为教练的第一站也是从给道格-莫做助教开始的。
  作为教练,乔治-卡尔从为人到做派都与道格-莫神似(就连因病离职都是一个格调),在如何打转换进攻抓反击上,乔治-卡尔更是尽得真传。不过卡尔的进步之处在于,他对于防守的要求比莫高很多,而其擅组前锋群的建队理念更是借鉴了道格-莫离开马刺后马刺对其阵容的修改。
  PS:1981年,在道格-莫离职后,马刺队改变了其跑轰打法,同时引入了一大批锋线悍将作为对抗贾巴尔的武器,当时马刺队达夫-科尔辛、雷杰-约翰逊、保罗-格里芬、马克-奥伯丁、凯文-莱斯塔尼这5人平均身高在2.07米以上,其禁区防守非常凶狠,而这批球员也被称为“恶汉兄弟”。
  而乔治卡尔本人与道格-莫也一直保持了很好的关系,2004年卡尔得到掘金帅位背后就有道格-莫的力荐,而卡尔自己也投桃报李,在成为主帅之后马上将道格-莫聘为自己的助教。
  第二位接班人则是丹东尼,作为一名前马刺球员,丹东尼也曾短暂在道格-莫手下打过球,是卡尔的前队友——当然,以此称其为莫的弟子有些牵强,但丹东尼NBA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在掘金,而当年掘金之所以选中他,也是因为看中他背后的跑轰背景。
  不过相比卡尔注重防守的转变,丹东尼却并没有抛弃跑轰的打法,而在欧洲与NCAA篮球圈(其父与两个兄弟都是NCAA的教头)的长期浸淫更让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跑轰规则,而其中被当做招牌的7秒快攻更是直接移植了80年代早已在NCAA中出了名的快攻体系。
  这里需要提到的就是前文曾经出现过的前湖人主帅韦斯特海德,在1982年被魔术师从湖人赶走之后,韦斯特海德回到了大学联赛,在这里他痛定思痛,设计出了一套要求队员在7秒内完成出手的超快攻击体系。
  从原则上讲,韦斯特海德的体系与道格-莫颇有神似,同样要求球员尽力下快攻与快速转换球,但韦斯特海德打法的不同在于,其对于远射拉开空间的要求很高,当NCAA在1986-87赛季正式引入三分线之后,韦斯特海德更是将三分球战术作为了球队的主要打法,并一度取得了成功。这也让他在之后得到了掘金的青睐,成为了莫的接任者。
  PS:韦斯特海德在掘金的跑轰并不成功,作为莫的接任者,他在1990-91赛季场均让掘金得到119.9分,却场均丢掉130.8分,结果两个赛季之后他就离开了球队。不过在支教期间他倒是创造了不少NBA纪录,比如在掘金的一场季前赛中,他曾让老鹰狂轰194分。
  2004年,已经加盟太阳的丹东尼借鉴了韦斯特海德的7秒战术,同时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他将球队的球权更多的收束在了纳什的手上,同时将他在欧洲接触到的V字型快下移植了进来。
  结果这套战术的效果就是太阳队的三分球数量发生了爆炸型的增长,在2004-05赛季之前,NBA历史上只有两支球队曾经单赛季三分球出手超过2000次,而太阳却连续两年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们的三分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单赛季800记级别。
  当时正值斯特恩修改NBA的吹罚规则鼓励进攻之际,于是太阳队的三分跑轰在联盟中带出了一大批跟风者,然而因为当时联盟球员的平均投射能力无法达标,加之防守水准的提高,以至于这些跑轰球队大多死在半路,没有取得多少成就。
  然而所谓厚积薄发,随着太阳跑轰这股风潮,几年之后NBA的平均三分投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13-14赛季时,联盟已经有7支球队能做到单赛季2000三分出手,而本赛季,NBA更是有接近一半的球队三分出手达到2000+。
  而这也意味着现代跑轰战术的最后一环终于得到了补全,从2013年开始,热火、马刺连续依靠小个变阵的胜负手夺冠,今年的勇士更是集各家之所长,用疯狂的小个阵容逆袭,彻底颠覆了跑轰不夺冠的伪定律,如球队助教金特里所言,完成了为跑轰的彻底正名。(编辑:周峻涛)
  网易体育8月26日报道:
  北京时间8月26日,去年发挥出色的两位球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骂战,热火队的怀特塞德认为小球只适合中锋不会投篮的球队,而去年靠着小球战术战胜骑士的勇士队内线德拉蒙德-格林显得很不爽,还称怀特塞德只是一只恐龙罢了。
  在去年的总决赛中,勇士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果断变阵,让德拉蒙德-格林打上中锋的位置,结果使球队连赢三场战胜了骑士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球战术风靡联盟。
  但是热火队的怀特塞德对这种风气嗤之以鼻。这位身高7尺的中锋去年打得如鱼得水,他在推特上呛声道:“小球战术只是适用于那些中锋不会得分的球队。事实上,我真心希望我的对手是一个6尺6寸(约1.98米)的球员。”在陈述的最后,怀特塞德还补充了一个#生涯最高#的话题。
  在攻防两端都为勇士夺冠做出重大贡献的格林显然不会同意这种观点,于是他发推回击:“(在我防守下)你能够得分吗?现在的大个子都是恐龙。”
  在上个赛季的1月份,德拉蒙德-格林和怀特塞德曾正面对决,怀特塞德拿下了10分12篮板,而德拉蒙德-格林则只有6分5个犯规进账。不过,当时的勇士队中锋是博格特和斯佩茨,格林和怀特塞德对位并不多。到了这个赛季,他们的对决将会备受关注。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会不会白带增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