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焊接变化率专业在德国4.0中将面临哪些变化

德国工业4.0:基于制造业基础,向未来互联网融合  特点:偏重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希望通过发挥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优势,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形成支配地位。  德国作为最先提出“工业4.0”战略的国家,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器设备和装备制造业,尤其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德国更是处于领军地位,但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互联网技术是德国工业的相对弱项。因此发挥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优势,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形成支配地位,形成了目前德国“工业4.0”的发展模式。  德国“工业4.0”偏重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工业4.0”立足于“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偏重于生产与制造过程,旨在推进生产或服务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实现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生产或服务。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CPS(物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将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横向集成,实现生产系统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效率提升。美国工业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优势,向未来制造业进化    特点:侧重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美国的“工业4.0”概念更多的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  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因此,在美国,“工业4.0”的概念更多的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  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工业互联网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合,在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中偏重于设计、服务环节,注重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对生产设备管理与服务性能的改善,但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我们学习什么?  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都有其各自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且发展模式有一定差异,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于在探索工业4.0发展中的我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应该综合在考虑我国基础工业能力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工业4.0”。目前我国具备全球门类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且“两化融合”为我国工业4.0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其次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离不开本国大型企业的身影。在我国“工业4.0”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有效的利用本国企业的资源,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推动“工业4.0”迅速发展。第三 从发展方式来看,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与互联,打造智能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是德、美两国的“工业4.0”所共同追求的。我国要发展“工业4.0”,一定要完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全过程。信息来源:工业机器人培训焊接学习交流站(gh_37f9d4802897)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37f9d4802897为大学本专科生、研究生提供焊接专业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积极传播涉及焊接专业技术的科技资讯,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升对专业的了解。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37f9d4802897为大学本专科生、研究生提供焊接专业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积极传播涉及焊接专业技术的科技资讯,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升对专业的了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图文】德国工业4.0详细内容介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德国工业4.0详细内容介绍
上传于||文档简介
&&介绍了德国工业的背景,主题,及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大小:5.9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为深入了解德国工业4.0进展情况,前不久中国考察团赴德国、奥地利开展了实地调研,走访了德国博世集团中央研究院及其位于德奥两国的多个重要工厂、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机构,重点与一线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深度交流,从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
  一、德国一线管理者和员工对工业4.0的普遍认识
  1.工业4.0更多是&进化(evolution)&而非&革命(revolution)&。一方面,工业4.0是很多类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和相互融合的结果,目前还看不到类似蒸汽机那样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单个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比如,西门子公司1982年就开始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大众集团1995年就在研发设计环节使用3d打印技术,博世集团在&机器互联&方面也有超过15年的实践经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总体上是持续渐进式的而非跳跃式的。事实上,很多一线管理者认为,工业4.0可以被视作精益生产方式的延续。
  2.要实现工业4.0,最关键因素是人,最难的地方也是人。博世集团提出,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最终目的是给员工及其管理者更好的决策支持辅助,效率提升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决策和行动。比如,对于那些原来依附于工程师的&暗默的知识&,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显性化&地记录、整理和积累并标准化推广应用,从而提升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实现工业4.0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也集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员工观念难以转变,知识更新速度太快,目前在岗的绝大多数员工缺少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早期经历,工作的内容、程序和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等。
  3.工业4.0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他们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工厂能够完全实现工业4.0的愿景。调研中发现,德国一些生产最具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工厂,比如博世集团生产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嘴的工厂,也只是在局部有一些工业4.0的应用。多数一线管理者认为,欧美国家要真正实现工业4.0,至少也需要15年时间。
  4.工业4.0的应用进展,在不同行业中差别很大。目前来看,两类行业应用进展较快,一类是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精度要求高、交付时效性强等特点的行业,如工业元器件制造等;另一类是零部件数量多、生产组织复杂的行业,如汽车制造等。其余行业则相对较慢,比如医药制造行业长期以来更关注药物安全性而非成本控制,在生产制造环节多数连3.0都达不到。
  二、工业4.0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1.从实现方式看,工业4.0是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工业4.0内涵丰富,包括技术革命、生产组织变革、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再造及价值链重构等。但从如何推动实现的角度看,工业4.0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德国制造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对竞争力提高路径有同样的&话语体系&,政府部门、各类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对自己在工业4.0中的定位、任务等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深知各方都是构建这个宏大产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工业4.0不是规划,也不仅仅是愿景展示,更是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其借鉴意义在于,规划或方案等能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前期形成过程中是否最大限度地达成各方共识,找到适合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各方合作共赢平衡点。
  2.要正确认识工业4.0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工业4.0目前只能是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之一。工业4.0是德国针对自身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是解决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达到相当水平之后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调研发现,在德国一些颇具竞争力的工厂,工业4.0的应用反而不多,其原因是工业4.0的前期投入很大,并且不是当下解决该工厂面临主要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德国企业目前具备的竞争力,绝不是来自于工业4.0,而是其长期以来稳步发展、持续创新改进的结果。工业4.0只是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种,绝不是全部,也解决不了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等难点问题。因此,重要的是引导中国企业正视自身问题,脚踏实地,对确实需要引入工业4.0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鼓励,但同时支持企业不断寻找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更经济的转型升级方案,切忌借概念一哄而上。
  3.对&机器替代人&等类似提法应该慎重。调研发现,很多德国一线管理者对&机器替代人&的提法持保留态度。我们理解,除德国劳动力市场偏紧、工会组织强大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会引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双方对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共识,而且短期内&机器替代人&在很多领域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借鉴意义的,要牢固树立&人是最核心要素&这个观念,尽量减少和避免类似提法对广大劳动者队伍的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1、完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同时注重发挥办公室协调沟通制造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平台功能。
  2、强化&人才第一&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更重要位置,把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作为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的首要目标。
  3、通过财政贴息、加速折旧、事后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投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对涉及财政资金使用的技术改造相关支持政策,定期做政策回顾和评价,不断提高政策精准度。
  4、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与德国等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沟通协作,鼓励支持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标准国际化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国际产能合作和对外援建中附带&中国标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4.0面临的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