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女科学家50字数限制

终身未嫁的十大杰出女科学家(图文)
终身未嫁的十大杰出女科学家(图文)
罗莎琳 ·埃尔西·富兰克林--DNA光环背后的奇女子
在科学史上,特别是在早期,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所受阻力和责难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与男性科学家相比,女性科学家凤毛麟角,即使是有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也鲜为人知。实际上,女性科学家更加伟大,她们完美地融合了女性的柔情与理性的智慧,在须眉主宰的科学王国里仍然挣得了一片属于她们自己的天空。为了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她们甚至牺牲了情感生活,以致终生未嫁。这里介绍的就是十位终身未嫁的伟大女科学家。
(一)罗莎琳 ·埃尔西·富兰克林--DNA光环背后的奇女子
罗莎琳 ·埃尔西·富兰克林--DNA光环背后的奇女子
“最能施惠於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錢或一切物質上的接濟,而是那些親切的態度、歡愉的談話、同情的流露和純真的讚美。”-----罗莎琳
·埃尔西·富兰克林
&&& 罗莎琳
·埃尔西·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英國‧物理化學、晶體學與分子生物學。
罗莎琳·富兰克林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從十六歲起,立志做科學家,她知道自己的條件,她懂得自己必須做哪些努力,更曉得自己的方向在何處,終其一生,羅莎琳‧法蘭克林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十六歲時的她,便已決定自己的目標在於科學。她所做的研究,專注於DNA、病毒、煤炭與石墨等物質的結構。其中她所拍攝的DNA晶體繞射圖片「照片51號」,以及關於此物質的相關數據,是華生與克里克解出DNA結構的關鍵線索。此後她也領導了關於菸草鑲嵌病毒與小兒麻痺病毒的研究。
罗莎琳·富兰克林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有很多传奇故事。审视过去100年,诺贝尔奖桂冠很少戴在女性的头上。性别是女性进入科学领域和获得承认的巨大障碍。可以说,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富兰克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她是最先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女人,完全具备了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成绩与实力。1952年富兰克林拍摄下了那张著名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像,清晰地展现出双螺旋结构,该图片为沃森、克里克最终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直接成就了日英国《自然》杂志上的那篇800字的短文,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因为威尔金斯让沃森偷看了那张著名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却坚决不允,所以沃森曾留下一句著名的调侃语:“英国的男人都是绅士,但女士却不一定都是淑女”。沃森所指的非淑女就是指这位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女士。这里面有个著名的小故事。沃森和克里克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决定投身于生命科学,他们慕名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产生诺贝尔奖的摇篮,开始对DNA分子结构进行研究。说是搞研究,其实也就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俩只能在里面玩小孩搭积木的游戏——拼装DNA模型。闭门造车是造不出DNA模型的,所以沃森为了获得重要的参考信息,时不时地跑到做DNA衍射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房间去串门(其实就是套信息),甚至不惜摆出要大泡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小姐的架势。小罗是多聪明的女人,沃森心里的小九九还看不出来!闭门羹是她对沃森的唯一回应。沃森最后搞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借小罗不在的机会偷偷溜进她的实验室,几次都没得手。沃森很执着,一有机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往小罗实验室里溜,最后东窗事发,终于被小罗逮个正着。小罗心里那个气啊,好你个沃森,原来你不是要泡我,是想套我的照片啊,越想越气,拿起扫帚就往沃森身上招呼,打得沃森满屋子乱串。所以就有了沃森的那句调侃语。
女科学家的故事总是令人感伤。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没有麦克林托克那么幸运,因为长期与放射线打交道,癌症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夺走了她可能分享最高学术荣誉的机会。为了纪念她,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了“富兰克林奖章”。这位实验技术过硬、女性独立意识强烈、为生命科学作出实际贡献的伟大女性终身未婚!
&(二)希帕提娅(Hypatia)--希腊化古埃及学者
希帕提娅(Hypatia)--希腊化古埃及学者
希帕提娅(英语:Hypatia,希腊文:
Υπατία;370年—415年),希腊化古埃及学者,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
基督教史学家所奎德(Socrates Scholasticus)在他的所著的《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当中,对希帕提娅做出如下描绘:
“亚历山大城中有个名为希帕提娅的女人,是哲学家席昂的女儿,她不但在文学与科学领域造诣甚深,也远远超越与她同代的哲学家们。她承继了柏拉图与普罗提纳斯的学派,向听讲者阐述他们的哲学理念,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只求能获得她的点拨,基于良好的教养,她有一种沉著从容、平易近人的气质,她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出现在当地的行政长官面前,从不因参与男人的集会而羞窘难为情。而对于男人而言,由于她超凡的尊严与美德,他们只有更敬爱她。”
希帕提娅,希腊化古埃及学者,是当时名重一时、广受欢迎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她是亚历山大城中柏拉图学派的领导者,讲授数学与哲学,她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压力测试器、流体比重计等。希帕提娅在广场为众人讲解数学、哲学、天文学的知识,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只求能获得她的点拨,就连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也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她为科学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她居住在希腊化时代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对该城的知识社群做出了极大贡献。2009年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就是根据希帕提娅的事迹而改编,再现了希帕提娅为众人讲学的盛大场面。
从排列顺序上讲,希帕提娅毫无疑问应该排在众女科学家的第一位。因为这个雄辩博学的伟大女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女科学家,她拥有雅典娜般的美丽,为了科学不但终身未嫁,而且还成了罗马皇帝打击异教徒的政治牺牲品,最后被狂热的宗教人士杀害甚至粉身碎骨,遭遇比布鲁诺还惨。
&(三)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玉米田裡的先知‧遺傳理論的先驅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玉米田裡的先知‧遺傳理論的先驅
“我每一次在觀察一個細胞時,都會跑進那個細胞裡,四處看看。”-----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美國‧生理學、醫學、遺傳學。
芭芭拉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自小就非常聰明。她性格沉靜,喜歡獨自一個人做事。1921年她還是一名大學生,當時她選修了康乃爾大學的遺傳學課程,這個學習過程讓她對遺傳開始產生莫大興趣,但當時多數人都不想專攻遺傳這門學問,並且大家都覺得女性更不應該接觸。但她卻不予理會,她很想投入遺傳的懷抱,在修課中了解到染色體的結構、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相關知識,也知道了染色體是可遺傳的主要元素。因此她畢業後更想把與染色體相關的表現作進一步研究。1922年開始了她的遺傳研究生涯。但當她獲得碩博士之時,康乃爾大學卻因為她是女性,因此不予給他遺傳學的學位,最後只給她植物學學位。
遗传学界有三位名字以一个大写的字母M开头的伟大科学家,就是众所周知的孟德尔(Mendel)、摩尔根(Morgan)和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由于麦克林托克提出的跳跃基因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使她限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人们用怀疑、惊讶的异样目光看待她,她是受人误解和遭受嘲笑最多的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活了90岁,她一生未婚。麦克林托克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在经过漫长的35年的等待之后,学术界最终还是认可了她的开创性发现,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独享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女科学家。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你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必须要活得足够的长。
&(四)南丁格尔--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
南丁格尔--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
“5.12"国际护士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而设,这一天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生日。南丁格尔在科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她是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作为现代医学一个新分支学科的奠基人,把她纳入科学家之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南丁格尔被列入世界伟人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没有哪个凡间俗物配得上这位“提灯女神”,所以她一生未婚。
&(五)埃米·諾特 ( Emmy Noether
)‧德國‧數學‧理論物理
埃米·諾特 ( Emmy Noether )‧德國‧數學‧理論物理
埃米·诺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她是德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是抽象代数的奠基人,她提出的“诺特定理”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被爱因斯坦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她生活在女性备受歧视的时代,学校“禁止女性担任教师”,就连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也无能为力。诺特在德国的大学找不到一个职位谋生。最后爱尔兰根大学接纳了她,不过是作为“非正式、无工资”的成员。因为“没有工资”,只能依靠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少量遗产和两位叔叔的资助,诺特过着简朴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她简陋的寓所里,诺特不仅为那些数学天分突出的学生煮饭,还先后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博士论文,这些被称作
“诺特的孩子”的博士,有十几位后来成为了知名数学家。
女数学家诺特是个长相普通又不修边幅的女生,她终身未嫁,我猜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嫁不出去,你想,长得普通、又不修边幅,哪个男人敢要啊。但在学术上她的造诣是杰出的。
&&(六)卡罗琳·赫歇尔--第一个女天文学家
卡罗琳·赫歇尔--第一个女天文学家
卡罗琳·赫歇尔是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妹妹,和哥哥感情至深。
赫歇尔是第一个发现天王星的的人,把太阳系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1倍。他制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一生坚持不懈,观测了1083个天区,计数了11万多颗恒星。通过恒星计数,赫歇耳推测银河系是一个扁平状的圆盘,因而成为第一个发现银河系的人,被人誉为“恒星天王星之父”。
在哥哥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学后,卡罗琳成为了他的全职助手,她尽心竭力协助哥哥进行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承担了观测资料的记录与归算任务,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每一个可以观测的晴夜,先后发现了14个星云和八个彗星,成为第一个女天文学家。
卡罗琳·赫歇尔--第一个女天文学家和哥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为表彰她的贡献,1828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向她颁发金奖章,并于1835年推选她为该会的荣誉会员。这是皇家天文学会第一次将这个殊荣颁发给女性。1846年,她获普鲁士国王颁发金奖章。她活了98岁,终生未嫁,是名副其实的老处女。
(七)索菲·热尔曼--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索菲·热尔曼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在声学、弹性数学理论和数论等领域颇有建树。热尔曼读到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后认为,一个人可以如此的痴迷于一个东西以至于置生死于不顾,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最迷人的,于是她选择了数学。在当时女子不得接近大学的社会条件下,她不想别人知道她女性的身分,就以假名拉白朗进行旁听(歪打正着,当时确实有个叫拉白朗的长期旷课的男生)、与其他数学家通信。热尔曼以拉白朗假名提交论文,拉格朗日要求见其真人,热尔曼只好如实相告,拉格朗日成为了热尔曼的导师。1806年高斯洞悉其身份也非常敬佩她的精神。1830年,在高斯的推荐下,哥廷根大学颁发了荣誉学位予热尔曼,可惜一年後她便因乳癌去逝,终身未婚。
(八)瑞秋·露意絲·卡森 (Rachel Louise Carson)--
自然的證人‧環保運動的啟蒙者
瑞秋·露意絲·卡森 (Rachel Louise Carson)--
自然的證人‧環保運動的啟蒙者
“我深信,自然之美在任何個人或社會的靈性成長過程中,佔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地位。我深信,當我們破壞自然界之美,或以人造之物取代大自然的特質,我們便阻礙了人類靈性的成長。”---
瑞秋·露意絲·卡森
瑞秋·露意絲·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美國‧動物學、海洋生物學、環境保護。
瑞秋.卡森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斯普林達爾的農民家庭,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動物學碩士學位。她在念賓州女子學院時因透過顯微鏡觀察草履蟲,對於顯微鏡的世界充滿好奇,於是改變了她的志向決定主修生物學。她之所以從小就對自然生態感到特別有興趣,全都來自於發現一顆海洋化石開始,而這顆化石就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她邁向環保的路。雖然當時各方面都不鼓勵女性進行自然生態的研究,但她不放棄,更完成了影響環境的鉅著。
瑞秋·露意絲·卡森 (Rachel Louise Carson)--
自然的證人‧環保運動的啟蒙者
在她準備繼續攻讀博士時,父親去世,年老的母親需要人養,在家裡經濟狀況不允許的情況下,她決定結合她的兩項興趣「寫作」與「生物」,以大自然的主題寫作來賺錢,在漁業管理局找到一份兼職的工作,為電台專有頻道廣播撰寫科技文章。但主管認為她的文章太過於文學性,不太適合用於廣播,便建議她投到出版社,這舉動的開始,也開啟了她的著作生涯,出版了第一本描述海洋生物的書--《海風的下面》。
瑞秋.卡森被喻為二十世紀影響人類與環境重要的人物之一,也被視為是環保運動的啟蒙者。當時在科學界地位顯重,所以得到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化學家、病理學家和昆蟲學家的幫助,她掌握了許多因為殺蟲劑、除草劑的過量使用,而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證據。其實瑞秋的身分不僅只有科學家、生態學家,更還有自然文學寫作家的身份。她在1962年出版了DDT殺蟲劑使用政策以及啟發環境保護意識的鉅著--《寂靜的春天》,雖然兩年後因乳腺癌而過世,但過世前仍積極的在龐大利益團體抨擊壓力下為這本書辯護,並且呼籲政府重視DDT可能帶來的重大危害。1962年正式出版後,許多大公司施壓要求禁止這本書的發行,但都沒有成功,反而在社會上引起更大的回響。《寂靜的春天》也更成為促使環境保護事業在美國和全世界迅速發展的導火線。
瑞秋.卡森之後被封為環保運動的先驅,总统自由奖章的获得者。她讓世人知道毒害大自然就等於毒害人類,呼籲大家應與大自然合作,而非製造更多的化學有害物,她可說是一位重要的思想革命家。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尔森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寂静的春天》发表后2年,1964年,雷切尔·卡尔森心力交瘁,与世长辞。她终身未婚。
&(九) 凯瑟琳·伊索(Katherine
Esau)--20世纪最杰出的植物解剖学家
凯瑟琳·伊索,20世纪最杰出的植物解剖学家。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凯瑟琳·伊索出版了《植物解剖学》(1953)成为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大学最权威的教科书,直至2006年,仍不断地再版。她的著作是过去40年里植物结构生物学的经典教材。凯瑟琳·伊索1957当选为院士,1989获得总统科学奖章。凯瑟琳·伊索将一生奉献给科学,终身未婚。
&(十)莉澤·邁特納---諾貝爾最耀眼的遺珠之憾‧德國的居禮夫人
莉澤·邁特納---諾貝爾最耀眼的遺珠之憾‧德國的居禮夫人
“我愛物理,我很難想像我的生活中沒有物理會怎樣。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愛,就好像愛一個對我幫助很多的人一樣。”-- 莉澤·邁特納
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奧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
莉澤·邁特納1878 年出生於奧地利 ,父母都有一半的猶太血統.Lise
的父親是個思想開通的人,並沒有嚴格遵守猶太教義,而Lise所受的是基督教教育,但她從來沒有否認過自己的猶太血統。
中學畢業時,當時的女生沒什麼繼續求學的機会。1898年Lise開始上家教課來補足高中課程,兩年之內學完了八年課程,在1901年通過了考試,拿到了高中文憑終於可以唸大學,這年她已經將近二十三歲。
莉澤·邁特納---諾貝爾最耀眼的遺珠之憾‧德國的居禮夫人
1901年,她在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展開了研讀物理跟數學的生涯,當時物理跟數學這兩個學科都還隸屬在哲學系裡頭。1906年Lise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成為維也納第二位主修物理獲得學位的女性。1907年結識了日後重要的合作夥伴Otto
Hahn,但合作時,Otto
Hahn提出不讓Lise進入研究室的條件,Lise只能待在地下室,甚至沒有女廁所,雖然十分委屈,但Lise只在乎能不能追求探究真理,對於自身被歧視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她只在乎不能踏進研究室,無法親眼看到實驗過程跟結果,這讓她覺得很氣忿,一切的事情都只能靠Otto
Hahn轉述,這樣的合作關係意外奠定了多年以後發現核分裂的基石。
&&&&希特勒上台以後,猶太人漸漸受到迫害,1938年奧地利被併吞,Lise也成為德籍猶太人,陷入了麻煩。隨即逃離了德國。1939年提出了核分裂理論。因為結束二戰的原子彈,被媒體冠上原子彈之母的頭銜,而受到了矚目。1948成為瑞典公民。
她的眾多成績中最重要的是,她在60歲時用理論解釋了Otto
Hah在1938年發現的核分裂,認為原子核可以分裂並釋放巨大的能量,並促使Otto Hah於1944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自己則三次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但始終未獲獎。
莉澤·邁特納终身未嫁,1968年逝世於英國劍橋,至死致力爭取和平利用核分裂,在樸素的墓碑上除了刻著她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還寫著「一位富有人情味的物理學家」。
谨以此文纪念这些伟大的未婚女性们。《浮士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走。
&& (原作者朱猛进,本文重新进行了编辑和增删)
我们都生活在太阳刚好能照射到的地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科学家跟年轻的女结婚的是-55BBS 我爱购物网
&&中国科学家跟年轻的女结婚的是
中国科学家跟年轻的女结婚的是
居里夫人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玛丽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玛丽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可、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雅?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8条其他回答
您好,萨顿的详细资料如下,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谢谢 萨顿:文理兼修的“科学史之父” 这位被誉为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终身在做的就
是一件事――使科学史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昨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萨顿科学史丛书》中文版在京首发,让我们能更清晰地把握这位“科学史之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路径。
萨顿创办的刊物《爱西斯》和《俄赛里斯》。
这是他一生的简要介绍:
1.弃文从理,文理结合
萨顿(GeorgeSarton)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比利时家庭里,周围浓厚的人文教育环境使他最初接受的教育围绕人文学科展开。因此少年时代的萨顿对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以后,萨顿进入比利时根特大学学习哲学。
拐点也正是出现在此时。在大学修习了一段时间哲学后,很快萨顿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厌恶,并离开了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思考后,萨顿又回到根特大学,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了理科。
这个弃文从理的大学生在理科上的天赋并不逊于他的人文修养。萨顿先后学了化学、结晶学和数学,并曾获得根特大学等四所高等学校授予的化学金质奖章。
即使如此,萨顿也没有放弃在人文领域中的学习与思考。文理兼修使其掌握了异常丰富的学识,以至有人认为在他生命的最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渊博的学者。也许是兼具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者的学识背景,此时的萨顿表现出对科学史的浓厚兴趣。1910年,他在日记中写道:“几乎可以肯定,我要将我一生大部分献身于‘自然哲学’的研究。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而且,从这种观点来看,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活生生的历史、热情洋溢的历史正有待写出。”“萨顿学了文科,又学理科,最重要的是他一直有人文兴趣,希望发掘出科学最强大的力量。”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袁江洋指出,年轻时候的萨顿在对人文学科接触很久后,心中产生了疑惑:在诸人文学科中,哲学有历史,政治有历史,宗教有历史,然而科学却没有自己的历史。
正是心中的这种疑惑,年轻的萨顿决定从事科学史的工作。在萨顿看来“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只是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是这些而是科学的精神。”
2.建立一个新学科
在萨顿之前,科学史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在怀抱着要做科学史家的理想后,萨顿一生都在寻求科学史的职业化。
1911年5月份,博士毕业的萨顿与英国艺术家埃莉诺?埃尔维斯结了婚。次年5月,他们生下一个女儿。肩负一家人开销的重任,又怀抱着做科学史的梦想,萨顿拍卖了父亲的一个酒窖,并用拍卖所得在根特买了一所房子。在这里,他开始具体着手筹划和实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
1912年,萨顿迈出了他心目中“科学史”学科建设大胆的一步:创办一份科学史杂志。这就是此后闻名的《爱西斯》。爱西斯是古代神话中专司生育与治病的女神“爱西斯”(Isis)的名字。
不过,在长达40年之久的主编生涯里,萨顿时常以自己和夫人的经济收入来补贴杂志的亏损。然而他依然坚持着《爱西斯》。1936年起,萨顿又主持出版了《爱西斯》的姊妹刊物――专门刊登长篇研究论文的专刊《俄赛里斯》(Osiris,俄赛里斯也是传说中古埃及的主神之一,是爱西斯的丈夫,负责掌管已故之人,并使万物自阴间复生)。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自己的期刊是必不可少的。”袁江洋指出,在萨顿心中一直有个科学史学科建立的规划蓝图。刊物是其中的一步,此外还有建立学会,建立机构。
事实上,在对科学史学科的建立过程中,一步步都显示出了这样的方向。1924年,美国历史协会为了鼓励和支持萨顿的努力,成立了科学史学会。两年后,《爱西斯》成了该学会的机关刊物。
3.科学史进入哈佛
萨顿刚到美国时,美国很少数的人在做科学史的工作,并仅仅将此视为一种业余活动。此时,要在大学中谋到一个科学史教授的位置,是不可想象的。
在哈佛大学教员亨德森的帮助下,萨顿拥有一份教职:哈佛大学将以2000美元的薪水聘任萨顿做一年的科学史讲师。而从1918年7月开始,萨顿被卡内基研究院任命为科学史副研究员。
这段在哈佛的日子,在袁江洋看来也是萨顿为科学史学科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在教授科学史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博士生培养计划,最终使科学史独立成系,这些都是确立科学史学科必不可少的元素。此外,萨顿还创建了国际科学史学会。
现在,萨顿被誉为“科学史之父”。袁江洋指出,萨顿令科学史职业化最成功之处,就是坚持科学家的联盟,借助科学的力量。而在此之前做科学史的,都在寻求与历史学家的联盟。
借助科学的力量在科学史职业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科学史的走向已经呈现出别样的生态:科学家的认同不认同都已无关,“因为科学史已经学科化了,科学史曾经借助科学的保护伞成长起来了,现在就可以有人文倾向的科学史。”
4.点燃新人文主义的理想
萨顿一生都致力扮演科学史学科宣传家的角色。在科学史方面他有着庞大的研究计划。由此在勤奋的工作中,萨顿除了每天1小时的古典音乐欣赏作为调节外,几乎没有给个人的生活留下任何时间。而他也以自己的行动为科学史这门学科提供了工具、技术、方法论及理论的方向。
萨顿曾说:一个人有个好的位置是件幸事,但当他被一个抱负不凡的目标所激励,例如当一种宏伟的设想捉住他并占领了他的整个身心时,那就是更大得多的幸福了。此时,就不再是一个人找到了一个工作,而是一种伟大的工作找到了一个可敬的人。事实上,萨顿就是一位被伟大工作找到了的可敬的人。在萨顿的科学史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新人文主义的理想。
对此,萨顿自己也表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矛盾体现便是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彼此轻蔑乃至敌视的态度上。
科学家认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都是一些毫无用处的梦想家。那些傲慢的文人们,即所谓的人文主义者,喜欢宣称他们起的作用更高级更重要,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正是生命中永恒的要素,而科学家们所关心的则是演进的瞬息万变的事物。确实,大多数的文人,而且我也要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的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却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既看不到它内在的美,也看不到它不断地从自然的内部提取出来的美。”在萨顿看来,没有同人文学科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样是人的。“科学是它的核心,但仅仅是核心而已。新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将最大程度地开发科学。它将减少把科学知识抛弃给科学自己的专业所带来的危险。”
5.“光明来自东方”
在萨顿所有的学术著作中,3卷本的巨著《科学史导论》最具代表性。它们在极为详细的文献基础上,以半个世纪作为时间段,对从上古到公元1400年的科学发展做了详尽的编年式的叙述,收入了几乎所有生活在所讨论的时间内的较重要的人物――无论是欧洲的还是亚洲的。
“萨顿的理想是要做综合科学史,做世界科学史,从古代做到现代,不分种族,不分民族。”袁江洋指出萨顿以实证科学观作为纲领,认为科学是实证的,在哪发生的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由此就需要面对全世界了。为此,萨顿掌握了很多语言。
一些研究者认为,说萨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他掌握了广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包括汉语和阿拉伯语在内的14种语言。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萨顿本人可能也从来没计算过自己究竟懂得多少种语言。
而在研究世界科学史的进程中,萨顿有个重要的思想:光明来自东方。袁江洋解释,在对历史熟知后,萨顿在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科学也好,文明的进程也好,都需要东西方交流,也可以说东西方碰撞。这种情况类似亚历山大大帝的形迹,只有东征埃及,才能建立庞大的帝国。由此,东方的重要性在萨顿的科学史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
可惜的是,萨顿一直没有来得及做中国的科学史部分。而这个工作只好由李约瑟等人来完成。
而萨顿与中国的再次“相遇”要到1948年。那时,中国科学史家开始注意到萨顿。1948年开始,老一代科学史家钱宝琮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的文章。此文是钱宝琮在读萨顿的名著《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之后的感想和议论。此后,萨顿这个科学史家,又进入了中国科学史家的视野。也许直到现在,他的新人文主义科学理想还在激励着科学史学家
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好人应该活得更开心,好人应该活得更幸福,与世无争的好人更是如此,他们一定是最长寿的那种人,那些喜欢跟人吵架的泼妇,没事就玩劈腿的贱货们应该活不过50岁吧,积德太少!醒醒吧,亲,事实根本不是这样。事实是人类依然在做这些脑残行为是有因可溯的。这些行为让我们更加健康!
少妻小妾寿延年    根据科学研究,和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性结婚的男性比和同龄女性结婚的男性活得更长,而一个和老女人结婚的男人也会很快回祭坛里去读进度条。如果男人娶了比自己小15-17岁的人,他们早死的几率会下降20%,娶比自己小7-9年的人,男人依然有11%的早死几率下降。毫无意外的,那些娶了比自己大的女人的男人,有更大的可能性早死。    那么为什么找个年轻老婆会帮助男人活得更久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解释,但是认为其中联系可能可以由其他方面来解释――只有最健康,最成功的“老富花”才能吸引到年轻的配偶。    怒火中烧血压低    当面对上一个发飙上瘾的家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会是告诉他们要冷静,我们甚至会拿他们的血压升高来开玩笑,或者取笑他们如果不冷静下来会犯心脏病的。但是科学又一次告诉我们我们的常识错了。实际上,在合适的环境下,愤怒实际上会帮助你调节血压和维持健康。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愤怒就算不会比你默默静坐着时好,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下,它也会比我们另一个倾向于选择的情绪――恐惧要更和谐更健 康得多。研究表明选择愤怒在不管血压还是心理健康上都比恐惧要有更积极的效应,害怕这档子事只会在增加你尿裤子的流量和爆菊次数上有用。    另一项研究表明,对911恐怖袭击持愤怒态度的人比那些持恐惧态度人在此事件的数月里过得更加乐观积极。愤怒会让你踏实和节制,并且怀着乐观的 心情去拥抱这个美丽而又冒险的和谐社会,而不会让你把自己关在你乡下的小黑屋里边,每天对月长叹,叫你儿子回家吃饭。所以即使你是马诺,坐在自行车上骂你 的废物老公,也比躲在宝马后座上哭哭啼啼要有益身心健康得多。 .    爆粗的家伙更少感觉疼    按一般的理解,爱爆粗口的多半不是什么好人。当然啦,偶尔骂骂人的不算在内。在讲粗话这个问题上,科学上早就没有争议了:爆粗口就是让人爽,而 且研究还证明爆粗口有止疼作用。比如比如当你在休息室或者厨房泡咖啡的时候,转身时发现橱柜门开着,刚好给你脸上好好的来了一下。疼死你大爷了,是吧?但 是似乎在你喊出“草泥马”时,感觉就没那么疼了。    这是科学,懂?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理查德?斯蒂芬斯做过一个实验,两组人都泡冰水,这事儿时间长了相当难受,一组人可以爆粗口,一组人不行, 结果爆粗口的那组感觉到的疼痛小多了。虽然心理学家还没有找到具体原因,但是他们相信“别娘们,要爷们”的防痛机制解锁了大脑的某个区域。    说人闲话命更长    密西根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说人闲话对女性的健康有好处。在这项研究中,大学女生被分为两个组,其中一个组被安排去校对一份植物学论文,另一个组则被鼓励去探听其他那些打算交朋友的人的私人问题。    研究者发现在被鼓励去说三道四的组里的女性孕酮激素水平升高,孕酮是一种可以让女性减压,让她们觉得“感觉不错”的激素。根据主管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妮?布朗所述,来自人际交往的孕酮是社交生活频繁的女性比宅女活得更久的原因之一。    流言通常都是很刻薄的,但是会帮助让我们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更加紧密。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流言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它作为了让我们对我 们这个复杂社交圈子正在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的信息流,可是只在人类中才会有的东西。它就像RSS订阅一样能让你始终能跟上发生在你社交圈子里的那些八卦新闻。    满嘴牢骚活更久    我们都讨厌满嘴抱怨的人。这些让我们神经崩溃的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一哭二闹三上吊上或者见谁喷谁上,通常还会导致我们不得不也向其他人抱怨, 这些可怕的虚伪的抱怨的人。永远在抱怨的人糟透了是因为他们这种病会传染,而且是灾难性的,因为没有积极的思考方式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成的了的!    实际上,在合适的环境下,抱怨实际上可以增强抱怨者的健康和免疫力,同时还包括那些被他们抱怨所烦扰的人。约翰?布兰特纳是一个医疗保健心理学 教授,他发现那些整天抱怨病痛的癌症病人比那些克制自己忍受病痛的禁欲主义者活得更久。他们有非常非常大的几率要求医务人员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研究还显示,那些为了政治什么的组团抱怨的人,他们的精神健康和免疫系统都相当强悍。人类是社交动物,会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说三道四,如果组团这么做,相当于让人们做广播体操,有利健康
莎士比亚(W.
S)原名:爱德华?德?维尔(Ed De Vere) 公元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日(儒略历4月23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生平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同邻乡农家女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年间他的情况不详,被论者称为“失去的年头”。1585年后离开斯特拉特福,到伦敦谋生,1590年左右参加了剧团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开始了他的舞台和创作生涯。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1592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死前在《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年,他创作出版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先后献给了年轻贵族索桑普顿伯爵。他还写过一些杂诗和1609年出版的 154首十四行诗。从1594年开始,他所在的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1598年左右,他作为剧团股东同其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他以后的戏剧作品主要在这里公演(后来大约1609年增加了“黑衣修士剧场”)。他自己也随团进宫演出,偶尔还去大学和法律学校演戏;夏季或瘟疫流行,伦敦剧场停演时,就到外省演出。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爱默生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Emerson, )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考德村,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却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一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尚,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毕业后曾执教两年,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师,并开始布道。1832年以后,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结识了浪漫主义先驱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接受了他们的先验论思想,对他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爱默生回到波土顿后,在康考德一带从事布道。这时他的演说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学派风格,重要讲演稿有《历史的哲学》、《人类文化》、《目前时代》等。 爱默生经常和他的朋友梭罗、霍桑、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聚会当时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这部著作为爱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爱默生的《论文集》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爱默生以一个超验主义名的口吻,平静地叙说着他对世界的看法、超验主义结合并渗透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类似加尔文教派的一种严肃道德观和那种能在一切自然中发现上帝之爱的浪漫派乐观主义。爱默生喜欢演讲,面对人群令他兴奋不已,他说他感觉到一种伟大的情感在召唤,他的主要声誉和成就建立于此。他通过自己的论文和演说成为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袖,并且成为非正式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哲学精神表现在对逻辑学、经验论的卓越见解上,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爱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份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诵读的句子为什么总能够振奋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熠熠闪光。附爱默生一些言论: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扬扬。”爱默生赞美了人的伟大,他说:“每个真正的人都是-个事业、一个国家和-个时代;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数的人和无限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孙后代似乎象一排门客,跟随在他的身后。伟人凯撒,他是为后来时代而生的,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罗马帝国。基督出生了,成千上万的人紧紧依附着他的才华成长起来,人们认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个人的身影的延长。”爱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对自知与自爱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说你潜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义的;因为最内心的东西在适合的的候会成为最表面的东西,当末日审判来临时,我们最初的思想复归于我们。正如心灵的呼声属于每个人,我们认为最高的功绩属于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他们蔑视任何书籍和传统,讲的不是人们的想法,而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自己内心深处闪烁的微弱的光亮,而不仅仅是注意诗人和圣贤者辉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视自己的思想,因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个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想法;但当它们回到我们这里时却带上了某种陌生的崇高感。艺术的伟大作品并不会对我们有更多的教益。它们教导我们,当所有喊声都在另一方时,要心平气和地、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个外乡客会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宜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我们会被迫为我们的意见来自他人而感羞赧。”对于经验,爱默生认为:“在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灾。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关于所有权的问题,爱默生说;“当人人权利都平等的时候,从道德、理智上讲,人们在财产方面则是非常不平等的,-个人拥有衣服,另一个拥有一片土地。” 爱默生对法律的看法有一种近乎嘲讽的意味,他说;“法律只不过是-种备忘录。我们很迷信,并多少有点尊重法规:它以活着的人的资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该法规一直在那里说,昨天我们同意如此这般,但你如今认为这一法规如何呢?我们的法规是印上我们自己的相片的通货:它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经过-段时间将返回造币厂。”在《书籍》一文中,爱默生为读者提供了三点可借鉴的原则:“我必须提供的三条实用准则是: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爱默生”是美国哈叭狗的测试剂。怎样识别美国的哈叭狗呢?技术比较简单,你只要当着这个人的面念上几段“爱默生”的话,他的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美国的哈叭狗了
斯蒂芬?威廉?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年与人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年与人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年与人合编)、《宇宙之始》(1983年与人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日,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居里夫人 --------------------------------------------------------------------------------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
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
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
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
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
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
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
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
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
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
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
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
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
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
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
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
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 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
突然头晕腿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 玛丽的姐夫是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当他闻知此事慌忙赶来时,玛丽已经苏醒过来,他
连忙替玛丽检查,心中马上明白了。 “这几天你吃些什么东西?”姐夫问。 “这几天……吃什么……饭呀!”玛丽慌忙答道。 “真是饭吗?!”姐夫又问了一声。 玛丽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姐夫才了解到,这几天,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每天只吃一把
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
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
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
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
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
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 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
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虽好,可难度太大,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关切地说。 “这我知道,”玛丽笑道:“正是因为它有难度,我才去选择它!” 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说什么,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
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可实验条件太差,屋顶漏雨倒不要紧,
最麻烦的是仪器太少。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
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心中关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
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
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
“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
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可根本无
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
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
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发现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
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
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
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金。 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
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
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 居里夫妇非常信奉“科学是无国界”的,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的共同宏愿。但
不幸的是,1906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彼埃尔?居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居
里夫人强忍悲痛,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纯镭,分
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在同年居里夫人出席的国际放射学理事
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1920年5月,一位美国女记者在访问居里夫人时问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
你挑选,你最愿意得到什么?”“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作研究。但它的价格太高,我实在买
不起。”居里夫人答道。 “您不是把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吗?”女记者不解地问。 “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属于实验室的。” 这位记者听完这番话,心中感慨万千,被这位女科学献身科学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当
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并号召美国人民开展捐献运动,要赠给居里
夫人一克镭。次年5月,美国总统在首都华盛顿亲自把这克镭转赠居里夫人。 在赠送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再次声明:“美国赠送
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有财产。”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一生中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
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
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日,这位伟
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早年  钱学森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成为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学习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紧张的,钱学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看书,半天时间讨论,晚上继续苦战。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这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根本知识,而且已经站到了这门科学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结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认识了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经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威因鲍姆。在小组里,钱学森同大家一起学习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经常讨论时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小组解散。  鉴于钱学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绩和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44年,美国军方委托冯?卡门教授为首,马林纳为副,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了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担任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1945年初,他还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员。这一时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钱学森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专教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同年夏季,钱学森请假回国探亲,9月中和蒋英(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结婚。蒋英是中国早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儿,是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女高音声乐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2。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过了5天就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这一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非法入境。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已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准备一去不返。他会见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钱学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30磅。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  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那5年间他没有停止钻研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祖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拦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钱学森知道这点后,感到万分气愤。于是,他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新专业进行研究,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于1954年用英文写出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与国防建设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就是了。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也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日,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书写在香烟纸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1955年,钱学森被允许可以回国了。他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冯?卡门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他激动极了。  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儿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驶向地处东方的
钱学森目录  简介  生平  相关  成就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夫人眼中的钱学森  [编辑本段]简介  钱学森(~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编辑本段]生平  1、早年  钱学森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修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成为 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47年与蒋英结婚。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最高荣誉奖 两弹一星” 。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学习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紧张的,钱学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看书,半天时间讨论,晚上继续苦战。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这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根本知识,而且已经站到了这门科学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结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认识了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经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威因鲍姆。在小组里,钱学森同大家一起学习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经常讨论时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小组解散。  鉴于钱学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绩和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44年,美国军方委托冯?卡门教授为首,马林纳为副,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了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担任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1945年初,他还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员。这一时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钱学森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专教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同年夏季,钱学森请假回国探亲,9月中和蒋英(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结婚。蒋英是中国早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儿,是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女高音声乐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2、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日到达香港,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