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版细胞生物学编者按姓氏笔画如何排序

王华林,男,博士,研究员。病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0-2003年分别获NUFFIC和DAAD奖学金资助在荷兰的Wageningen University和德国的Staatliche Lehr- Und Forschungsanstalt研究所开展博士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病毒学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病毒感染机理、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病毒检测诊断新技术的研发、抗病毒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荷科学战略联盟项目、手足口病EV71病毒的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已在J Virol、J Gen Virol、Antiviral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授权专利5项。(代表性论文:J Virol. (1–5359; J Virol. (05–11514; J Virol. (8-8148; J Virol. (59-08; J Virol. (2008). 82:.)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王延轶,博士,研究员,病毒病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Colorado School of Medicine)、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机制。先后主持或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课题。已在Molecular Cell、Cell Host Microbe、PNAS、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9篇。获得过中国免疫学青年学者奖、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13年作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2014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代表性论文:PNAS():5115-20; Cell Research():603-606; Cell Host Microbe():129-131; PNAS(41-19346;PNAS(-820; Molecular Cell(-740。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方 勤,女,理学博士,研究员。,1999年先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分子遗传与生化系及日本大阪大学( University of Osaka) )蛋白质研究所进修学习。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MIMG/CNSI)进行dsRNA病毒基因组及病毒结构与功能合作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主要从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基础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开展过HBV诊断试剂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课题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 获国家授权专利4项,合编专著2部。2000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GCRV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RV在基因组水平进化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GCRV衣壳蛋白结构与功能,及病毒非结构蛋白在复制与组装中的功能研究(代表论文: JMB,3-222.;JMB, 2-863; Cell, -11)。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邓教宇,男,博士,研究员。1998获武汉大学遗传专业学士学位, 2004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年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生物分子识别与酶学学科组组长。目前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物作用机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机理、结核分枝杆菌NDA代谢以及分子酶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过“973”、国家攻关、科学院重大项目、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20多篇。(代表论文: Mol Microbiol. 76(5):;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54(12):;Mol Microbiol. 82(6):1375-91)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石正丽,女,博士,研究员。1987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5月获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第二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发病毒的研究,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病毒的遗传进化、病毒的检测技术、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经验。近期开展野生动物如蝙蝠病毒的研究,着重研究蝙蝠携带的、与人畜健康相关的新发传染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跨物种感染的分子机理;开展特殊生境(动物和人肠道、水环境)病毒的宏基因组学研究。目前主持有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主要方向性项目等课题。发表论文80余篇, 曾获2003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2004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代表性论文Science, 48): 676-679;J Virol, ): ;J Virol, 2010, 84, (8):.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危宏平,男,博士,研究员。1992年获武汉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现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原分析与纳米生物学学科组组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病原微生物控制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新方法与技术,噬菌体裂解酶功能与应用,分子/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等。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传染病重大专项,863等课题。申请专利7项,获美国授权专利2项。 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代表论文: Plos One 6 (11):e2; Angew. Chem. Inter. Edit. 49(40):, 2010; Nano Letters 9(6):, 2009; Small 5(6):718-726, 2009; J. Immuno. Methods. 346,64-70,2009. 代表性科研成果:水中大肠菌群在线快速监测仪(与青岛佳明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毛细管电泳电场梯度检测仪(Potential Gradient Detector,获得美国专利,新加坡CE Resources公司商业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曾获2010年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关武祥,男,博士,研究员。DNA病毒分子生物学学科组负责人。中科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2000,2003年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和Stowers医学研究所从事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细小病毒B19以及新发病毒博卡病毒的病原生物学及致病机理研究,包括研究病毒的DNA复制,RNA剪切,polyA选择性使用的机制以及这些过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病毒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的调控等。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Virology, JBC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孙修炼,男,博士,研究员。1990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荷兰Wageni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产业共性技术生物农药研发推广中心主任,武汉病毒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入选“2011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从事昆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昆虫病毒的遗传改良以及重组病毒的环境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863”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课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等。获授权专利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9篇,其中21篇被SCI收录。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杨荣阁,男,医学博士,研究员。1986年7月获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3月获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现山梨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4月至2005 年6月在日本山梨医科大学、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从事HIV/AIDS相关研究工作。现任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HIV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病毒学学科组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中国病毒学》副主编、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HIV/AIDS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流行的HIV基因变异和重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承担课题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863”、“973”、“十一五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李朝阳,男,博士,研究员。朊病毒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负责人。中科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1991, 1994, 2001年分别于南京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到2011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和克里夫兰临床医院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传染病尤其是朊病毒和朊蛋白的功能进行研究, 包括朊病毒的致病机理、朊蛋白在癌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朊蛋白对重要病毒如HIV、HCV的感染的影响;朊蛋白对miRNA生成和干细胞的分化的影响等。已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包括J.Clin., Invest. : ; PNAS, 2007,104:; JBC, 2010, 285:; Oncogene, 2010,29:), 等国际一流杂志。目前作为PI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李峰,博士,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09年硕博连读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年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年任副研究员。现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纳米设计学科组长。主要研究方向:1、病毒蛋白纳米材料的组装及其调控;2、功能生物纳米器件的设计、构建及其在生物传感、生物活性分子智能载体等方面的应用。曾经或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mall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4篇;获授权专利2项。代表性论文:J. Am. Chem. Soc. (2011), 133: 20040;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4202; Small (2009), 5: 718 (inside cover); Small (2010), 6: 2301; Small (2012), 8: 3832; Small (2014), 10: 230 (back-cover); Small (2014), 10:536 (invited review).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74330/home
肖庚富,男,博士,研究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先后于1989、1992、1999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医学硕士、武汉大学理学(病毒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2003年获得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病毒生物化学学科组组长。长期从事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在乙肝、乙脑等病毒膜蛋白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及多肽或抗体类抑制药物(Entry inhibitor)、朊病毒(Prion)与蛋白质构象病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工作积累。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2004年以来发表SCI论文40篇,代表性论文:Lancet(柳叶刀).13): 938-47; J Biol Chem. ):381-9; FASEB J. ):3536-43; Autophagy.):205- 16;J Virol.):6252-62。出版著作3部(章),代表性著作:《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张先恩,男,博士,研究员。先后获湖北大学学士学位(生物学,1982)、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硕士学位(微生物学,1985)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学位(生物化学,1994)。曾在加、美、英等国研究机构和大学作访问学者。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学术刊物Biosensors&Bioelectronics编委,Biocatalysis & Biotransformation编委。长期从事分析生物技术与分析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70余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相关专著3部,获授权专利15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1989)、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等荣誉。
电子邮箱:
张 波,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98年获山东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uebeck)博士学位。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卫生署Wadsworth Center从事西尼罗病毒复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黄病毒感染与防治学科组组长。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学科组主要以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和EV71病毒为对象,重点开展病毒的复制及致病机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近年在Journal of Virology、Virology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7篇。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21866
陈士云,男,博士,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病原细菌学科组组长,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Virologica Sinica 责任编委,Frontier in Cellular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Review Editor 等学术职务。先后获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武汉教育基地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奖励。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细菌耐酸耐药机理以及病原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近期代表论文:PLoS ONE ): e13527; FEBS Lett., 11, Microbiology, 22-3631.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3/ktzgl/ktzdiy/csy/index.html
陈绪林,男,博士,研究员。1987年获四川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0年获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获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年分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从事抗病毒药物及人类遗传病方面的研究。2005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现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药物学科组组长,病毒所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Virologica Sinica》(中国病毒学杂志英文版)编委。本学科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1)分别以卡波氏肉瘤相关人类疱疹病毒(KSHV)及人丙型肝炎病毒(HCV)为模型研究DNA病毒及R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机制。(2) 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及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开展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重大及新生病毒的药物筛选、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目前承担有国家973项目、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近年在国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代表论文: JBC 279: 28375;JBC 279: 52082; PLoS One)。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17165/home
陈新文,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 获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2001年获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德国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等单位从事合作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所长,武汉病毒所学术委员会和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肝炎病毒学科组组长。兼《中国病毒学》主编、《生物学文摘》编委。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主持承担有“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学院方向性课题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43篇被SCI收录(代表论文: J. Virol. 82:4072-4081; J. Virol. 82: . Biomaterials 28: 4635-42, Vaccine 25: ),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 http://159.226.126.127:8082/web/17844/home
罗敏华,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神经病毒学学科组组长。美国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 of Idaho)客座助理教授(Affiliate assitant professor)。在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完成本科(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微生物学)、博士[与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卫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Hygiene, Innsbruck University, Austria) 合作,传染病学)]学习。主要从事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致胎儿神经发育畸形机制研究。自1998起5次获得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部、省级项目多项,获得美国资助1项,参与完成NIH资助项目4项。主要发现: 1.首次建立HCMV感染的神经前体/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stem cell, NPC)模型,并发现NPCs及其分化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都为HCMV的容纳性宿主,且感染的神经元可长时间存活; 2.在HCMV 感染的NPC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HCMV感染可导致NPC 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self-renew)和多分化潜能;3.在HCMV感染诱导NPC增殖分化异常机制上有新的突破。4.建立了HCMV持续/潜伏感染神经细胞模型,在HCMV潜伏机制上有新的进展。课题组主要进行多学科交叉领域:1.HCMV在神经系统中的潜伏与激活机制;2.HCMV感染对N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等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 Virol, J Neurochem 等杂志)。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支持。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76946/home
周宁一,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1982年获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微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 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组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微生物通报》副主编,《微生物学报》编委,"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编辑, "Biodegradation"编委。长期从事微生物降解芳香烃污染物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以及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完成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论文: J. Bacteriol. 194:3, 189:47, 183:700;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7:3, 65:1589; FEMS Microbiol Ecol. 70:315。. 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和“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 等荣誉和奖励。指导的博士生有两人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25262/home
胡志红,女,博士,研究员,1986年获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荷兰Wageningen Agriculture University(现Wageningen University)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病毒资源与生物信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通报》、《中国病毒学》、《病毒学报》等编委。长期从事病毒学特别是杆状病毒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持“973”课题、中荷科技战略联盟(PSA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在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功能基因组学,近期主要研究杆状病毒口服感染的分子机理、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的分类进化等。发表研究论文127篇,其中,SCI源论文79篇,获授权专利6项。代表论文:J. Virol. 84:7233–42;81: 9377-85。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等荣誉称号。
电子邮箱:
胡勤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HIV-1黏膜感染与免疫、HSV-2/HIV-1共感染及抑制。先后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留任武汉病毒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期间于年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从事HIV包膜蛋白、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相关领域的研究;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 合作开展HIV黏膜感染机制和阻断HIV性传播的研究;2008年起负责“中英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2008年底入选中科院项目“百人计划”;2009年作为973首席科学家申报获准立项“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已在J Exp Med, J Infect Dis, J Immunol, J Vrio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J Mol Biol和Nature, Nat Med 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有些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被期刊作为专题评论(J Exp Med),亮点介绍(Nat Rev Immunol),期刊封面(J Immunol, Virology)或被Faculty of 1000收录点评。目前承担973计划、英中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传染病专项等研究项目。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64767/5
袁志明,男,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随后分别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分别在法国CIRAD、巴斯德研究所、丹麦皇家农业和畜牧大学、丹麦国立环境研究所和美国ILLINOIS大学从事合作研究,现任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武汉病毒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获"武汉市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昆虫病原细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和参加联合国WHO、中-英、中-丹、中-越国际合作项目、973、863、院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对苏云金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毒素蛋白生物化学及其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毒素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高效广谱工程菌的构建、抗性昆虫抗性机理、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虫媒病毒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64734/home
唐 宏,男,博士,研究员。获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学士学位,美国Rutgers大学及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分子遗传与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曾任美国杜邦医药公司高级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医学领域副主编,《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Protein & Cell》、《中国免疫学杂志》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委。曾任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员,现任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传染病专项领域专家,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员。目前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国家基金委、中科院等国家和部门重大和重点项目多项。所从事的淋巴细胞分化与发育机制,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调控机理等研究,在Nature Medicine, Immunity, Cell Stem Cell, PNAS, Cell Research, J Immunol, JBC, Clin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56248/home&
高梅影,女,1963年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Bath 大学生物和生物化学学院从事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应用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学科组组长,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杀虫微生物、趋磁细菌、浸矿微生物等应用微生物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授权专利10项;科研成果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开展杀虫微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趋磁细菌、浸矿微生物等应用微生物菌种和基因资源的发掘、功能基因组学,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及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和微生物浸矿的分子机理,生物磁性纳米材料-磁小体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微生物冶金技术及新型Bt杀虫剂(包括基因工程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和抗虫转基因植物等研究。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18008/home
崔宗强,男,博士,研究员,病毒纳米生物学学科组长。1999年与2002年分别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病毒纳米生物学学科组长。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美国George Mason大学研究助理教授。从事病毒学与纳米生物学交叉科学研究,发展了“病毒纳米生物学”这一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发表SCI论文30篇,申请专利4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等,并参与国家973、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为“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2009),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专项”首批人选(2010),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会员(2011)。代表论文:Nucleic Acids Res,5;3. Virology,;. Biosens Bioelectron,. Nanoscale,5;4.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42215/home
龚 鹏,博士,研究员,病毒基因组复制结构生物学学科组组长。1998年及2001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获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由链初始到链延长的转换机制。2006年至2011年先后在马萨诸塞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从事与转录相关的DNA修复(transcription coupled repair)以及RNA病毒基因组复制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手段为生物大分子单晶X-射线晶体学及生物化学,近期在正义RNA病毒聚合酶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刊物上(Gong and Peersen, PNAS , 22505-10),所解析出的一系列高分辨率聚合酶-RNA复合物晶体结构揭示了同类病毒聚合酶催化循环中数个关键步骤的机理及活性中心关闭的独特模式,为针对这类病毒聚合酶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学基础。其它代表性论文: Nucleic Acids Res.,),6042-53; J.Biol.Chem.,33-44; J.Biol.Chem.,77-85。本学科组主要致力于病毒基因组复制机理的研究,解析与复制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X-射线晶体结构,并结合传统的酶学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提高对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整体认识。目前主要研究体系包括黄病毒家族(flaviviridae)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日本脑炎病毒(JEV),登革病毒(DENV),以及小RNA病毒家族(picornaviridae)中与手足口病相关的肠道病毒71型(EV71)与科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等。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56074/home
龚睿,博士,研究员。于2002、2007年分别获得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2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曾获2011、2012年度美国NCI颁发的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ward。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展示技术、B细胞永生化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筛选针对重要病毒和肿瘤的高效全长抗体及抗体片段,寻找疫苗设计的新靶标;开发以抗体Fc段CH2结构域为骨架的新型纳米抗体(nanoantibodies);以Fc段改造为基础的抗体优化等。在抗体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阐释病毒学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解决提高蛋白质类药物产率等若干技术难点。
电子邮箱:gongr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49606/home
鄢慧民,男,博士,研究员。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年在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医学院病理学系任Research Associa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回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6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任粘膜免疫学科组组长。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北省科技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 粘膜免疫抗病毒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内容:麻疹病毒、艾滋病毒等病毒特异IgA抗体抗病毒机制研究,包括IgA单克隆抗体和粘膜疫苗的抗病毒免疫预防和治疗;基于细菌鞭毛素蛋白的粘膜佐剂、粘膜疫苗、及其与粘膜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粘膜免疫效应研究。
电子邮箱:
学科组官方网站:http://159.226.126.127:8082/web/58759/hom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氏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