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强实力,实践技术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知,模拟讲堂

【语文】2011版《3年高考2年模拟》:第一章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五节 辨析并修改病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语文】2011版《3年高考2年模拟》:第一章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五节 辨析并修改病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来自当知百科
  学校校徽(见右图)以江汉大学主题建筑——图书馆为设计基础,中、英文“江汉大学”上下环绕,图书馆以其中华民族传统的对称、古朴、庄重、厚实的建筑风格,象征知识的殿堂;环绕图书馆的同心圆,寓意江汉大学师生同心同德,紧密团结。
  标志以深蓝为主色调,给人以宁静、稳健、广博,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感。
  江汉大学是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0/0b/4c4f.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75d1c.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5300余台(套),总值近1.2亿元,图书馆藏书197万册,电子资源58万种(件)。学校设有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20个校级科研机构,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不少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英、法、德、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不断深化教育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b/b7/4c4f851e264fc.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2-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汉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国内有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成立时间和校史 : 民国元年(1912年) 创建人:翊武、石瑛(查民国史·三武传)
  江汉大学成立后仅一年(即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政府为扼杀中华民国而遭到强行解散,直至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复校。2001年10月,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职工医学院、武汉教育学院4所院校合并,统一为现在的江汉大学。从前江汉大学官方认定学校于1978年成立,由于现在全国各高校都尽力将自己的校史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因此江汉大学虽未明确承认学校于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但官方的介绍中已经出现“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积淀”的字样,说明校方已经默认1978年不是建校年。
  1999年江汉大学(专科)、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职工医学院合并升格为江汉大学
  1980年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湖北财经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合并组建江汉大学(专科)
  1978年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创建
  1978年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创建
  1978年湖北财经学院(汉口分院)创建
  1978年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创建
  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并入江汉大学(专科)
  1985年武汉大学(分校)创建(合署)
  1982年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并入江汉大学(专科)
  1951年武汉第一师范学校创建
  1978年武汉第一师范学校改建为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
  1982年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并入江汉大学(专科)
  1981年武汉市机械工业学校(大专班)、武汉市化工研究所化学工程大专班、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自动化仪表和固体电子学大专班)合并组建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
  1988年华中工学院(汉口分校)更名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
  1952年武汉教师学院创建
  武汉教师学院更名为武汉市教师进修学院
  1980年武汉市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武汉教育学院
  1956年孝感医学专科学校创建
  1958年武汉第二医学院创建
  1958年武汉市中医学校并入武汉中医学院
  1958年武汉中医学院创建
  1960年武汉第二医学院、武汉中医学院、武汉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孝感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市医学专科学校
  1963年武汉市医学专科学校改建武汉市医师进修学院
  1982年武汉市医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湖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1984年湖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更名为武汉职工医学院
  2000年武汉卫生学校并入江汉大学
  1951年武汉市医士学校创建
  1955年武汉市医士学校更名湖北省汉口医士学校
  1958年湖北省汉口医士学校更名武汉卫生学校
  1961年武汉市中药学校并入武汉卫生学校
  1959年武汉市中药学校创建
  1962年武汉市护产学校并入武汉卫生学校
  武汉市护产学校创建
  2003年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江汉大学
  1949年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湖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湖北童子军师范学校并入湖北教育学院
  1951年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部分)分建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
  1962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更名湖北省实验高中
  1965年湖北省实验高中、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
  1972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更名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
  1951年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部分)分建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
  日,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并入江汉大学,并于2009年正式招收硕士生。
  江汉大学与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优势,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起紧密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建学科基地、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硕士学位点等。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8/85/4c4f.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b2-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学院和高尔夫学院等18个学院。现开设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大学科门类。全校现有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正、副教授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
  商学院于2002年6月成立。建院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不断探索一条“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服务兴院”的有特色的建设与发展道路,推动学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地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探索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基地。
  学院下设五系、一中心、三所、三办。五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旅游管理系、信息管理系;一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6个专业实验室:经济与管理科学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信息管理基础实验室、旅游管理模拟实验室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三所:江汉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与发展研究所、武汉市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武汉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办: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37人,讲师56人,助教6人,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为42.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66人,二者所占比例为70.1%;另有在读博士17人,在读硕士6人,他们将在三年内完成学业,届时学院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可达88人,所占比例将达82.2%。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43人,所占比例为40.2%。学院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并在全国性学术机构兼职的教师25人,逐步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学院正在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逐渐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开设有八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它们分别是经济类的金融学、;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学生1400多人。学院于2002年开始举办湖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工商管理类试验班,该班是江汉大学五个试验班之一(湖北省五所高校取得举办资格)。学院的“企业管理”学科被列为市级重点学科,同时被列为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会计学科列为江汉大学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被列为江汉大学品牌专业。学院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金融学》、《管理信息系统》 ,校级立项精品课程6门:《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 《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已有4位教授与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着力营造“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先后有43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奖,8人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建院以来,商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连续三年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管理目标,2006年被评为校级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建院以来,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01篇,其中权威及核心期刊218篇,ISTP收录2篇,EI收录2篇。主编出版著作、规划教材18本(含2本实验教学教材),参编规划教材22本,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65项(含实验教学课题23项),有21名教师的18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
  政法学院学科较多,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和涉外秘书、国际经济法、电子政务3个助学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近30年,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每年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法学专业由法律专科专业发展而来,是湖北省高校创办最早的三个法学专业之一(另两个为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1997年,适应面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社会工作专业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于2003年创办的新专业,起点高,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秘书专业为市属高校重点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秘书专业之一,对全国秘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还承担着全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6人,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平均年龄48岁)、副教授44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46%)、博士研究生7人(含博士后2人),另有13人博士在读。具有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70人,占专任教师的66%。35岁以下的教师40人,占专任教师的57.6%。相当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
  学院有武汉市学科带头人6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者6人,3位青年教师先后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多人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江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人分别被学校聘为学科责任教授、学科骨干教师。学院还聘请了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柱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同志等全国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为兼职教授。
  学院设有地方法治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秘书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建有模拟法庭、电子政务实训室、秘书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
  近5年来,全院教师共发表论文600余篇,60余篇被转载或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省市级课题30余项;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学生740余人。学生学风端正,表现优异,曾有两个班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并有多名学生在参加省、市、国家、世界级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而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如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杨钱同学、2006级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王晓龙同学和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小倩同学被评为2007女足世界杯武汉站优秀志愿者、中国第六界全国城市运动会优秀志愿者、湖北省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优秀志愿者、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武汉站志愿者领队、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武汉站志愿者领队等优秀称号!近年每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
  教育学院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专业组成的教育科学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及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有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和心理学实验室,现有、教育技术学两个本科专业,并设有教师教育研究所和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江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院教职工有43人,学生424人。
  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仅38岁的专任教师队伍,在编教师3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助教9人,获硕士学位者11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0人。教师政治合格,业务素质较高,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有数人次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校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奖励。有多名教师在武汉市教育学会、湖北省心理学会、湖北省教育技术学学会、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几年来,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5部,完成科研课题6项。学院在研课题16项,省级以上课题6项,市级课题8项。学院教师主持的课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获2003年武汉市科学进步二等奖;论文《中美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获武汉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获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院初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科专业建设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和明显的学科专业特色,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有较强的实力。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前提下,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
  课程建设承担有省级优质课程1门, 《教育学》 。校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与应
  用》和《心理测量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课程研究力度,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搞好知识更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衔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份量,扩大知识面,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提高专业课程的比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模块。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备、教、改、导、考等教学过程,通过评估评价加强量化与目标管理,建立教与学的激励机制,加强与完善计算机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认真做到:⑴不断规范与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试题库及其教学管理规章等教学文件建设;⑵确立教学工作职责,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管理,以促进其规范化与科学化;⑶建立完善教学及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如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成果评价体系等;⑷实现教学信息的网络化。
  近年来,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省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活动,获省优秀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DV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获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优秀个人1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26人,有9名学生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1人获校十佳青年,5人获校园之星,有3名毕业生被组织部门选调。学生毕业论文中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一次性就业率为92.11%。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有“NAME心理学社”、“燃点DV社”、“晨曦漫画社”、“日研社”等5个学生社团,创办了《半亩方塘》、《心理健康报》等学生刊物。
  外国语学院是在原江汉大学外语系、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外语部、武汉教育学院外语系和武汉职工医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学院下设英语系、法语系、日语系和大学英语部。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3人,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语种专职教师共102人,其中,外籍教师8人,教授1人、副教授38人、讲师46人,教师中在读博士6人。英语、法语、日语三个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700余人。
  学院现有现代化语言实验室27个,其中多媒体语言实验室13个、英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网络语言实验室4个、情景语言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近千万。
  学院一贯注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突出素质培养;在教学及科研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专业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75%以上,其平均成绩均超出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和参编的著作46部,教材14部,译著2部,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学术论文380多篇。
  人文学院是在原江汉大学中文系、政法系历史学专业,原武汉教育学院中文系、政史系历史学专业,原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社科部的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而成。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3个系,并设有党政综合、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三个办公室和《学语文报》报社和普通话测评中心等五个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
  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化)、历史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广告学五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并有新闻学、广告学两个专科专业。建院以来,人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载道”为办学兴院理念,以把人文学院办成“江大一流,武汉著名,湖北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强院为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文学院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
  人文学院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水平等在江汉大学处于领先地位。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6人,高级职称者占到教师总人数的58%。学院还拥有一批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科研实力强,并获得包括各类政府津贴在内的多项奖励与肯定。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武汉市管优秀专家3人,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4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4人,武汉市“213人才”1人,等等。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已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人文学院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并提供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拥有较为合理的学术和学科梯队。学院40岁以下的年轻副教授已占学院副教授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且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学院有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30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绝大多数,学院的科研后劲足。
  2.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丰硕。
  人文学院的传统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积淀,已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科和专业。中文系教授多,各学科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汉语言文学为武汉市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专业,文艺学为武汉市重点学科、湖北省硕士学位点建设立项学科,语言学为校重点学科、省硕士学位点建设立项学科。历史系和新闻系则以教师年轻、博士和硕士多而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还设置有生态文艺学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所、黄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主办的《学语文报》是全省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报纸。
  人文学院以科研立项多、论著多、获奖多、质量高而著称。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文化部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市、校级科研项目21项;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已有成果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有16项获得市级奖励。《新华文摘》、《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史学理论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经常可以见到人文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
  3.教研风气浓厚,教师学有所长。
  “九五”期间,人文学院教师人均发表论文在5篇以上。学院的教学科研奖励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积极性的普遍调动提高了学院教学科研的整体氛围。学院教师竞相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积极申报各类科研立项。学院的“现代汉语”为湖北省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现代化进程”、“文艺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广告学概论”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程。
  学院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科研方向,构造了独特而出色的研究领域。如中文系周建民教授的广告语言学研究、皇甫积庆教授的鲁迅研究、王立教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刘超班教授的中国敬语研究、王仁铭教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吴艳副教授的文学评论、吕幼安副教授的文学创作、彭松乔副教授的生态文艺学研究等在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历史系邓正兵教授的民国时期地方主义研究、宋传银博士的历史地理研究、程洪副教授的拉美史研究、赵炎才副教授的中国近代伦理研究、张克兰副教授的史学理论研究等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新闻系阮卫副教授等人的广告艺术研究还吸引了传媒的注意。
  4.学生思维活跃,素质及成材率高。
  人文学院着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的改革。汉语言文学和历史专业实行3+1模式,即前3学年学习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4学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再分流设置师范专业培养方向,学习高等师范教育必备的专业课程。各专业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院还开办了“人文大讲堂”等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学院在校生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勇于开拓,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并获多种奖项。
  人文学院现有学生近1200人,两年来不断有韩国、泰国留学生前来就学。多年来,人文学院的学生以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敬业奉献等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学校居于前列。新闻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
  5.教师奋发努力,前景更为光明。
  学院现有在读博士18人,在读硕士6人,教师均在积极为提高学历、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而努力。学院也在大力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加强本科教育,巩固优势专业,积极申办新兴专业,不断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同时,积极申报硕士学位点。
  现代艺术学院是江汉大学新开设的一所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开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三个专业和七个专业方向:绘画、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规划与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营销、通俗音乐。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突出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学院预计到200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
  现代艺术学院建筑面积二万四千七百平方米。半岛上的艺术学院楼群设计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现代的教学设施,为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师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思维之间,在开放式的建筑空间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灵感与火花。
  学院建筑群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北区为综合教学楼,东区为行政管理中心,南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音乐系教学楼和美术馆。
  以院长、教授、著名画家为学科带头人的师资队伍,富有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学院同时还聘请在艺术设计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先生和著名画家、理论家先生为学院题写了院名和美术馆馆名。
  现代艺术学院将以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文化视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
  艺术学院现有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学院楼群设计新颖别致,区域划分合理,拥有现代化的美术馆、陶艺馆、艺术陈列馆、音乐表演综合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艺术综合实验室及实习车间,还有一流的天窗画室、阶梯教室、专业工作室、MIDI工作室、舞蹈表演厅和专业琴房及其他先进的硬件设备。其中,艺术综合实验室是市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强、高水准的教职工队伍,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知名艺术家以及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教师、学生科研成果斐然,艺术作品、论文、专著(集)频频在国内外艺术重大展览、核心期刊上亮相并获国家大奖。著名艺术大师教授为该院题写了院名并寄予了厚望。学院还聘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艺术家、博士生导师教授为名誉院长,旅美著名钢琴家先生等为客座教授。
  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为医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是江汉大学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在院学生数达2000余名。也是在江汉大学各学院中学科门类设置最多的学院,现有医学、农学、生物学三个学科门类。学院开设有;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园艺学;生物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全科医学方向;养生康复方向;花卉与庭院工程方向)。其中医学类专业办学时间较长已有近47年历史(原武汉市第二医学院),是江汉大学各专业中开办时间最长的专业之一。新江汉大学成立后,学院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建筑面积达2.3万M2(系江汉大学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学院)。设有大、中、小各种教室共20间,座位2608个,其中有8间多媒体教室,座位1478个。学院设有各类实验室123间,使用面积达7600M2。以上教室、实验室条件能充分满足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0人,教师中具有教授及正高级职称教师25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教师52 人,高级职称教师数占教师总数55%。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学位教师4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数占教师总数32%。学院还有15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8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省、市级特殊津贴、专项津贴的专家13人;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4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8人;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5人。江汉大学唯一的首席教授(余来宁)出自我院。
  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评为“武汉市重点学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学科被湖北省学位办批准为“湖北省硕士点建设学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外科学”三个学科被评为“江汉大学重点学科”。在这些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学院其它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实验室建设水平是衡量办学实力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中的硬件投入、建设规模及水平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投入300万元重点建设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生命科学基础课实验中心”;投入200万元组建了“遗传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生物技术专业课实验室”,“园艺专业专业课实验室”和两个基础课实验中心的建设;投入200万元新建了国内一流、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2005年投入80万元组建高水平的“数码显微镜互动实验室”;投入150万元新建达到SPF级动物饲养标准的“实验动物中心”。近三年来,学院实验室建设投入总经费达到1430万元。学院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数达到1854台/套,仪器设备总值高达1830万元。在实验室建设水平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我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评为“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生命科学基础课实验中心”经湖北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湖北省合格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被武汉市评为“武汉市示范实验室”。
  学院一贯注重科学研究工作,设有“江汉大学遗传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江汉大学肿瘤研究所”、“江汉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江汉大学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江汉大学神经药物研究所”等五个科学研究机构,为开展科学研究构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近4年来,学院获得了大量的各级科研立项课题,获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连续4年位居江汉大学各学院之首。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15项,市级项目13项,院级项目38项。全院科研经费达413.2万元。近年来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7项,均为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97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70篇,编写教材5部,专著4部。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使教学活动能有序进行。在教学改革方面,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三门课程率先在江汉大学开展双语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学院教师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率达到70%,应用率为江汉大学各学院之首。近年来,在江汉大学组织的多媒体课件竞赛中,学院参赛课件数和获奖数均位列全校第一。学院许多学科还积极开展了换位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江汉大学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教职员工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将朝着建立江汉大学一流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由原江汉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及机电系的自动化专业、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的控制系及基础课部、武汉教育学院的物地系、武汉职工医学院的医学物理室四校六方合并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理工科学院。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龙头、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物理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5个本科专业。光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湖北省硕士点建设立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学院遵循“厚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优化结构”的原则,积极推进学科整体建设,形成了“理工渗透、控管结合、强弱并重、软硬兼备”的学科特点。学院提倡双语教学,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了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有大学物理、量子力学、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六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
  学院注重学术研究,成立了光电信息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和一个电气研究室。
  近三年我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20篇,被SCI等核心期刊收录40篇;出版教材专著19部;教学、科研项目及专利33项,其中“网络化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广义混合系统的稳定与控制及在网络化系统中的应用团蔟能损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等6项为国家级项目。
  为了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学院坚持每年举办5-6次大型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活动,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了教师的学术眼界与领域。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校内聘教师4名、校外聘教师16名,其中专任教师71人,实验室人员25人,行政人员16人;教授4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在读博士13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5人,在读硕士14人。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3人。
  我院教师中多人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1 人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1 人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 2 人获“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人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1 人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征题奖”, 2人获“武汉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三年来,我院教师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等奖项、5人次分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三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课件等奖项达16人次。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教学管理的力度,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以人才培养计划为切入点,以教学工作为对象,从教学工作各环节自身的质量保证与监控、贯穿全程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对教学工作全员全程的监控三个层次为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全院35.2%的理论必修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些多媒体课件均为教师自己制作。有2门课程曾采用双语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近年来,我院教师正式出版的主编教材共有 8部,结合我院实验教学改革,我院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 7本,教学辅导材料 5本。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加大投入,大幅度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教育实习学校 10余个,教学实习基地12个;逐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人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位论文二等奖,八人获得三等奖。
  在教学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承担校级以上教改课题共 13 项,其中国家级教改项目 1 项、省级教改项目 6项。此外还设立了院级教改课题,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三年来,我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教改、教学研究论文15 篇。
  学院实验室建筑面积,下设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信息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网络化控制系统实验室,共有26个分实验室。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学校对我院加快了设备投资力度,实验教学条件大为改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3814台套,总价值1540万元。面向全校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于2003年通过了武汉市示范实验室的评选、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合格基础实验室评估并授牌。物理实验室曾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先进实验室。近三年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95%以上,开放性实验年人时数为414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各专业均达到了90%以上。学院建立了18个学生教学及社会实践实习基地。
  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56人,有36个班级(含4个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与联合培养研究生24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486人。确立了“以理科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导,培养有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我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重品德、重能力、重实践、重协作、重创新等特点。连续两年有30余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名牌学校的研究生。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工程师等,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学生党团组织、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校园文化、安全保卫、学生辅导员”进公寓的政治思想工作“五进”公寓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的改观,公寓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管理育人成绩更加突出;《武汉党建》、《了望》新闻周刊分别对我院思想政治工作“五进”公寓作了报道。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和全面实施综合导师制,加强了学院的学风建设,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及省市举行的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夺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一项;获省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十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三等奖;参加武汉市科普知识竞赛获二等奖和组织奖。学生优秀科研论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04级学生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开设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 4个本科专业。
  学院有专任教师56人,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61%;具有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4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我院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市管优秀专家1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3人,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校教学名师1人。学院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已有10余年的历史。学院有实验人员17人,其中高级实验师9人。
  学院现有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室,总使用面积 5500m 2 ;800元/台(件)及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200多台(件),总值1000多万元。其中分析测试中心为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和武汉市示范实验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科技服务紧密围绕武汉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侧重点,强化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已培养毕业生近7000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本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一次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在15%左右。
  学院坚持以科研为龙头。近三年来,学院已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7项,市级科研课题6项,正在进行的各类课题19项,总科研经费200多万元,专任教师人均研究经费3.5万元以上。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近年来我院教师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2篇被SCI摘录、5篇论被EI摘录。
  学院坚持以合格培养人才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学院注重育人模式创新,在我省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导师制,努力营造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教育的才培养环境,达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目的。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3人,博士、硕士(含在读)65人。学院现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3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661人,普通专科生69人。学院的“基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江汉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有责任教授1人,学科骨干教师2人。
  学院根据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抓好迎评促建工作。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1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多篇被SCI、美国数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收录;主编出版教材12部,专著1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0人次;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学校各类科研项目19项,其中通过市级以上成果鉴定1项,获得奖励1项。学院有4人享受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津贴,2人被评为武汉市市管优秀专家,4人被授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称号。2004年12月学院成功地承办了湖北省高校理工科数学年会。
  为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来,我院的学生在全国、全省的各类竞赛中取得了系列好成绩;多人获得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许多毕业生考取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政法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
  学院实验室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整个实验楼采用了先进的网络综合布线,可以保证100M的带宽到桌面。各类实验室12个,PC机1000余台套,满足本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需要。网络实验室由该校和锐捷网络公司共建,其实验室配置与实验教学系统位于武汉地区高校前列,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良环境。
  学院整体搬迁以来,由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师资队伍经过融合、改革、重组、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办学规模得到长足的提升,学院的综合能力得到跨越式的飞跃,硬件设施达到或超过本科教学要求。学院师资队伍整齐、教学设施齐全,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是一个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的教学实体,她必将为武汉市和湖北地区及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新型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建筑系,试验室,党政综合办公室、教务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设置、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制造与维修两个专科专业。我院五个本科专业均是针对我市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振兴制造业而设立的,由此逐步形成了我院学科结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该学科又是省学位委员会硕士点立项的建设单位;汽车服务工程也是结合东风集团整体搬迁至武汉,开发区作为武汉乃至华中汽车制造业基地这一社会基础而设立。
  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员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72名。教授6名,副教授24名,讲师40名,校外特聘教授2人。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人,其中有5名获博士学位,1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15人。
  教师当中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省、市级政府津贴4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这是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将在我院的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院教学、科研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教师当中,高级会员有4人;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1人,会员6人;全国高校测试技术学会理事1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理事1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9人;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4人;每年均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初步统计2003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32人次,2004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42人次。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的提高。
  2002年以来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篇,论文获省市奖9篇,获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一项,主编、副主编专著和教材14部,主审1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专利10项,2003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武汉市第四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自2000年以来,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全国教科“十五”规划课题1项,省级项目13项、市级项目12项。已结题16 项。在研项目10项。
  学院实验室总建筑面积9081平方米。下设机构学、力学、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汽车、土木工程等二十多个分室。拥有800元以上设备、仪器1090台件,总价值1020.23万元。配备了微机差热天秤、电子拉伸机、冲床、数控机床、精密控温仪、盐浴退火炉、真空烧结炉、快速成形机、工业机器人等多台先进设备,并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教学用机器人。
  学院在籍学生共1271人,其中本科生1205人,专科生66人。学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并为此撰写了《大学生使用求职方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都达到90%以上,毕业学生以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注重加强教学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主要两项措施,即“说课”和“导师制”。
  所谓“说课”,就是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将自己所主讲的课以系为单位在全系公开讲授。全系教师必须参加,听完“说课”教师的一个章节后,每位教师就说课的内容、方法、选用的案例、板书、语言表达方式等必须至少提一个相关问题或改进的方法。
  所谓“导师制”:每引进一名年轻硕士生教师,就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作为导师,从备课、教学到为人师表的日常行为,实行“一帮一”的传带,促进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尽快熟悉业务,确保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开设综合实验,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实践、实验教学方面实行开放式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建立良好的工程实践(实验、实习、设计)基地,让学生进工厂、企业、科研所进行生产实习,增长见识,培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程教学所必做的实验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开设了“线切割加工材料变质层处理”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的工艺进行设计、比较及评价的能力,从而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课外暑期时间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每年的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进厂之前学校与工厂签订实习计划项目,学生在工厂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实习任务。参观学习工厂现有的先进制造技术,参与工厂新项目的开发、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根据社会需求还开设了“基于Pro/E的软件三维建模及塑料模设计”开放性实验,以计算机为硬件工具,借助Pro/E等CAD/CAM/CAE软件进行零件(产品)的三维造型及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新产品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另外,学院增设了MasterCAM计算机虚拟制造(VM)技术的开放式课程教育。
  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龙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把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办成地方院校中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和体育健身保健1个专业方向,同时承担了全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和各专项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工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4人,讲师13人,教授人数在省内综合性高校体育院系中名列前茅,高级职称占教师数比例在学校所属学院中位居前列。教师中硕士11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3人,6人具备国家级(国际级)裁判资格,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科研梯队。他们中有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有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奖励获得者、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市政府专家津贴享受者、中西南地区体育院系“体育新苗奖”获得者、江汉大学“十佳教师”、“十优教师”、湖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等。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科优势明显。近3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在研课题16项,出版专著6部,参编教育部指定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30余篇,有些专著和论文在学术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是武汉市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学校的品牌专业;新开设的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填补了全国体育专业设置的空白;运动训练专业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的招生单独考试资格,体育教训训练学已列入学校硕士点立项重点建设学科,并获得湖北省立项建设学科,2004年已与武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日前,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开办了硕士学位课程班,多位教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学院重点投入建设了田径、男子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4支运动队,另外还选派教师担任学校女子足球队的教练工作。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为学校争取了荣誉。校女子足球队在2002年和2004年“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女子总决赛中均取得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女足决赛;男子足球队获得2004年“李宁杯”全国大学生男子五人制足球比赛湖北赛区乙组比赛的冠军;田径队在省八运会和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取得佳绩;网球队获得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网球比赛女子团体冠军、女单冠、亚军、女双冠军;自行车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行车接力比赛中获得女子组第三名;健美操队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女单、混双冠军、团体第三名。
  校长:
  党委书记:
  名誉校长:
  副书记:王南南
  副校长:桑建平、涂文学、邓院方、周建民、张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的创新理论与实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