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点ansys结构力学分析、材料力学,能学会用ansys分些分析吗?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ansys workbench算出来梁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和材料力学的精确解不一致???
一个很常见的梁受力变形例子,如图梁横截面为圆形,长500mm,直径5mm,具体受力见图。材料为灰铸铁。材料力学公式算出梁最右边的弯曲变形量为48mm,而ansys 算出来为36.7mm,:shuai:,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神好,请问大变形在哪打开呢
再者,什么时候算大变形呢?
我是用ansys比较多,workbench还不是很了解,大变形设置我百度了一下:),/album/dc03aac.html?picindex=10。
而且我不是大神。。。。大小变形的话,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好像没有说具体应变是多大就是大变形,多小就是小变形,不过这里面你要算梁弯曲,肯定是大变形的。。。。你算出来结果偏差大还很有可能是边界约束什么的不合理
多谢哈。边界条件我左边面设置的fixed support,右边相应段设置line pressure,大小为0.035N/mm。
打开大变形了,结果还是一样,看来不是这问题
那我就不是很清楚啦 :)
Workbench 不用选单元类型啊
误差已经够大了。我在怀疑是不是我设置问题,因为没怎么用过,都是现百度的
那你看看是材料的物理性质设置不对,比如杨氏模量、泊松比、密度,查一查是否和你计算的一致
是啊,而采用材料力学里的叠加法算出来48mm,差的太多
但应该没这么大吧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ANSYS&,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近来有不少学习ANSYS的网友询问我一些ANSYS的问题,大家都感觉ANSYS看上去似乎也不难,但总是找不到感觉,拿到一个实际问题以后,无法下手建模。这种感觉我十分理解,毕竟我也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在没有听过一次ANSYS讲座的前提下,完全自学成才的。呵呵,成才,好像我是什么人才似的。我并不以为自己是什么人才,这样说的意思,只是说明我主要依靠自学,也算过了这么多年,对于ANSYS才比新手多知道那么一丁点。
首先说明一下我的基础,这样对大家会有所启发。我本科读的是机械,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优化设计这样的课程。硕士读的是结构力学专业,学过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机械振动,流固耦合振动这样一些相关课程。而博士读的是机械设计及理论这个专业,博士基本上没有学什么课程,彻底的自学,这就是我的一些基础。
博士期间,我开始使用ANSYS做一个隔振器的分析。2003年,我们实验室接到一个项目,就是设计一个小型的硬盘隔振器,希望经过它隔振后,从基础传向硬盘的隔振传递率在共振条件下也不要超过2.7.这是一个谐响应分析问题,当时我们用ANSYS经典界面做这个分析。(那时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ANSYS,实际上,在2000年左右,我就接触过,因为那时并没有项目的需求,自己大概打开过软件,浏览了一下界面,随便按了几个按钮,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也只是看了看,兴趣不大,然后丢在一边。)在那个时候,ANSYS的教材很少,现有的教材大部分写得比较晦涩难懂,我看来看去,觉得莫名其妙,索性看ANSYS自带的英文帮助。一看帮助以后,就觉得帮助其实写得非常好,自己需要的信息里面都有,从而不再对市面上的书籍感兴趣。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新版本的ANSYS出来以后,在打开界面以后,我都会看看有没有新的模块出现,然后就去看它的英文帮助。如果觉得这个模块对我的研究有帮助,就直接开始翻译帮助,而不会费心去市面上买书。
接着说前面的话题。当时做隔振器分析,是我一哥们先用PRO/E设计出一个隔振器,然后用低级的IGES格式丢给我,我导入到ANSYS经典界面中去做谐响应分析。我当时是一边做谐响应部分英文帮助的翻译,一边做仿真,考察该结构的隔震传递率。如果计算结果不理想,就反馈给我哥们,让他重新设计。如此经过几回合后,终于找到一款合适的结构,其隔振传递率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于是我们立马去加工,装配,然后到722去做实验。
做实验的时候,我们的心都是悬着的。我们并不清楚实验的结果是否与我们仿真的近似。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得重新修改设计,再来做实验,那么周期就很长了,而项目预定的结题时间已经迫在眉睫。结果,经过一次扫频实验,竟然结果与我们仿真的非常接近。这让我们大喜过望!高兴得直想骂娘。就是这一次,让我对CA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ANSYS抱有了强烈的好感和信心。
实际上,经典界面非常不好操作。
首先,它没有单位,必须用户自己来保持单位的一致性。在输入数量时,稍微不小心,哪个单位错了,就会出现令人惊讶的结果,比如变形达到几米,应力出现几千GPA这样荒唐的数值。记得当时我经常就在检查单位问题,每个输入量都检查,看是否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我是一个很粗心的人,即便是检查,也可能漏掉了哪个部分,又得重新检查一次,这让我非常头疼。所以,后来当我接触WORKBENCH,发现单位问题完全不用我们操心时,真是觉得爽呆了。而现在,包括PATRAN,ABAQUS这样的一流软件也不管单位,仍旧要用户自己去保证单位的一致性,这让人对于这两款软件的好印象多多少少有些折扣。
其次,它没有UNDO这个按钮。所以如果哪一步弄错了,就很难回复。虽然它也提供了SESSION
EDITOR这样的工具来帮助用户修改错误,但是很难使用,有时候弄来弄去就糊涂了。这一点我当时对它十分反感,一个软件,居然不提供UNDO功能,这几乎就是不允许用户犯错,这也太不人性化了。
最后,对于装配体的支持太差太差。我们当时隔振器是装配体,各个零件如何连接,只能依靠GLUE。GLUE这种操作非常烦人,有时候以为粘上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当初,我就感觉,ANSYS做装配体仿真是一件巨工程。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博士毕业以后,我遇到很多的实际仿真问题都是装配体的仿真,我当时首先就排除了ANSYS,而想用其它的软件来操作。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你为什么不用WORKBENCH呢?
在那个时候,WORKBENCH是1.0吧?不好操作,我大致用过,感觉不到它有什么优势,以为只是ANSYS公司弄的一个噱头,搞什么集成仿真,其功能一定不如ISIGHT这样的集成优化软件,所以我转去用ISIGHT做多物理场的集成仿真,而否定了WOKRNBENCH。而只是到2007年,在华科做一个项目的时候,看到有人用WORKBNCH做一个仿真,看上去似乎很有改观,才重新来用WORKBENCH。
尤其是在ANSYS12推出以后,WORKBENCH界面变化很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对于单位的自动设置,对于装配体的强有力的支持,完全的WINDOWS风格,让我对它刮目相看。试着用它做了几个例子,虽然开始感觉不大习惯,例如,不清楚单元类型到哪里设置,不明白截面属性如何定义等,但是它其它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自从开始用WORKBENCH以后,我都懒得回头去用经典界面。除非遇到WORKBENCH不好操作的底层问题,才折回去用一用经典界面。这样的机会已经并不是很多。当我重回经典界面时,有一种回到久违的感觉,似乎一种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典界面,如此接近底层,功能也相当强大,是WORKBENCH的根基。如果说WORKBENCH看上去花枝招展的话,也无非是盛开在风中的满树樱花,而经典界面,则扎根于泥土,根深蒂固,所以WORKBENCH才能花团锦簇。
ANSYS,学习它,有喜也有悲。总体上,学习经典界面时,烦恼的时候居多;而学习WORKBENCH后,则欢喜的时候更多一些。既然我已经锁定要做CAE分析,可能后半辈子都要和它打交道了。
本来,这篇文章是准备给初学ANSYS的网友们一些建议的,结果象小沈阳一样,穿错裤衩,跑偏了。呵呵,跑偏就跑偏,反正吹牛不上税,也不是命题作文,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下一篇文章,再提建议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ANSYS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
ANSYS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也是中国用户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它融结构、热、流体、电磁、声学多专业的分析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轻工、造船、航空航天、汽车交通、电子、土木工程、水利、铁道等各种工业设计和科学研究。ANSYS通过实体建模、网格划分、加载求解后,在后处理中,不仅可以显示其计算的结果,还可以显示各种图(如变形图、应力图等)。材料力学是力学专业的基础课,但对于其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完全理解和领会材料力学中的抽象的力学现象和概念是很难的。因此在材料力学中引入ANSYS可加深理解。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西宁,810007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按字母检索
按声母检索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764|回复: 28
用inv做一个简单的应力分析,与材料力学书相比较,出入很大,求指教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周禹 于
17:06 编辑
& & 用inv做一个简单的应力分析,与材料力学书相比较,出入很大,教材上挠度16.3mm.
& & 而用inv应力分析 最大变形量零头都不足,问题出在那里。
17:0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45 MB, 下载次数: 21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书上起重机梁一端是铰链 另一端是滑动端
而你分析的零件的固定方式是两端固定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有道理,我再试试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仍然差距大啊,不对头啊。你来试试。分享学习学习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谁用ANSYS分析一下看看,就想知道,软件计算与教材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材料自重没有设置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周禹 于
16:12 编辑
加上重力,还不对啊,你不信,你试试,
材料自重属于均布受力,在inv中只需设置重力是吧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材料的弹性模量你没改 你画的零件材料是“碳钢” 弹性模量是200GPa 要想接近书本就要把材料物理特性,以及工件工况输入一致
软件没有那么智能,只能靠我们“机械工程师”的人脑!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自己不断尝试 捋清一次 以后就学会了
主题帖子积分
陈伯雄 退休机械工程师
本帖最后由 陈伯雄 于
16:26 编辑
1.jpg (60.68 KB, 下载次数: 0)
16:21 上传
书中的“均布载荷”的工况是明显错。最大变形发生在50Kn载荷集中在凉的中段时
所有的约束都属于“不能限制梁的形变”的类型,较为接近的就是Inventor的无摩擦约束,且作用宽度很窄
梁的自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入,因为是有效果的
Inventor这种材料默认的杨氏模量是220GPa,就直接使用了
退休机械工程师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bear1010 于
16:58 编辑
书中的“均布载荷”的工况是明显错。最大变形发生在50Kn载荷集中在凉的中段时
所有的约束都属于“不能 ...
陈工 我觉得用“机构件分析”更接近
书中均布载荷是指梁的自重为均布载荷
对起重量施加在梁的正中来讨论梁的强度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高手啊,学习学习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1010你这个怎么弄的,给个教程,可否
主题帖子积分
陈伯雄 退休机械工程师
陈工 我觉得用“机构件分析”更接近
书中均布载荷是指梁的自重为均布载荷
对起重量施加在梁的正中来讨 ...
我对结构件分析功能的评价不高,不敢相信。
1.jpg (162.49 KB, 下载次数: 0)
19:40 上传
退休机械工程师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我对结构件分析功能的评价不高,不敢相信。
陈工 这是您的2016版书稿吗?准备出《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2016》?
《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2012》基础篇、专业篇,阅读过两遍、让我对机械设计和Inventor软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技工,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bear1010 于
21:03 编辑
关于楼主的问题?我准备用三种方法做对比
1、传统工程力学
2、Inventor 应力分析
3、Inventor 结构件分析
请楼主耐心等待
主题帖子积分
陈伯雄 退休机械工程师
本帖最后由 陈伯雄 于
21:48 编辑
陈工 这是您的2016版书稿吗?准备出《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2016》?
《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2012》基础篇、 ...
是的,新的书稿。增加了一些内容,如果一切正常,将发表在海枣网站上。
退休机械工程师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工作中一直用的12版,回家装了14版,才知有结构件分析,这玩意N啊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把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在软件中走一遍就好了
主题帖子积分
本帖最后由 sz42003 于
14:49 编辑
挺有意思的一个题,下面是些简单分析,供讨论:
根据材料力学的内容,理想化计算最大变形是16.298mm,见图01-材料力学分析综合;
ansys按材料力学的理想模型设置,计算结果16.681&16.298(2.3%差异);按实际工况简化(20mm支撑面),计算结果15.754&16.298(3.3%差异);使用支撑面模拟的结果符合逻辑。
inventor(内置FEA)因为没有位移约束,所以没有完全按材料理想模型计算,共4个计算结果,16.20(0.6%),14.04(13.9%),15.71(3.61%),11.94(26.7%)支撑方式约贴近实际工况,其变形量越小,变形量减小也符合逻辑。
具体设置,结果,图片见下方文字及图02-FEA:
有限元分析工具& && && && &左边约束条件& && && && && && && && &右边约束条件& && && && && && && && && && &最大变形
Inventor2016& && && && && &底面左边线-固定& && && && && && & 底面右侧20mm宽面-无摩擦支撑& &&&16.20 (0.6%)
Inventor2016& && && && && &底面左边线-固定& && && && && && & 底面右侧100mm宽面-无摩擦支撑& &14.04 (13.9%)
Inventor2016& && && && && &底面左侧20mm宽面-固定& && & 底面右侧20mm宽面-无摩擦支撑& &&&15.71 (3.61%)
Inventor2016& && && && && &底面左侧100mm宽面-固定& &&&底面右侧100mm宽面-无摩擦支撑& & 11.94(26.7%)
ansys workbench16.1& &底面左边线-固定& && && && && && & 底面右边线-约束受力向位移& && && &&&16.681(2.4%)
ansys workbench16.1& &底面左侧20mm宽面-固定& && & 底面右侧20mm宽面-无摩擦支撑& &&&15.754(3.3%)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助工, 积分 4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这帖子必须支持,很少有讨论到这一块功能的。也是一直迷迷糊糊的,不敢随便用。
一直以为按照理想简化就会结果比较接近,没想到这么大出入。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42003& & 你那个剪力 弯矩图是 什么软件做的,不像是结构力学求解器啊
主题帖子积分
42003& & 你那个剪力 弯矩图是 什么软件做的,不像是结构力学求解器啊
MDSolids 论坛中有的。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jky7911 于
23:15 编辑
截图发不上来
用ansysworkbench 做这个题目最大下沉为16.447mm.
按解析法是16.3mm。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1.JPG (202.64 KB, 下载次数: 0)
23:36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
技工, 积分 1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 积分
技工, 积分 1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 积分
楼主,你难道不觉得你的结果有问号吗?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是的有问题,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提示的是有可能结果不准确,但是很接近啊。对应力分析软件不是很了解。软件对静力学和材料力学求解,没看到有合适的教程,软件结合力学书籍的教程,还没看到有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中级工程师, 积分 23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76 积分
例题.JPG (77.33 KB, 下载次数: 0)
与解析法答案一样
23:34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助工, 积分 4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周禹 于
10:23 编辑
历害啊,如此罕见高深的绝学,不膜拜不行
45B工字钢,此处怎么填
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奖
优秀斑竹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nsys动力学分析实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