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别人家作客,中午吃素告诉主人说自己吃素,主人的态度表现的异样,到了下午主人把放在餐桌旁墙上,的一幅明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去别人家做客有哪些要注意的餐桌礼仪?_百度知道
去别人家做客有哪些要注意的餐桌礼仪?
我有更好的答案
节假日,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若被邀请留下用餐,有许多地方要注意礼仪及习俗。如果在自己家里,想多要一份食物,当然不成问题。如果是在别人家中作客,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如果有多余的一份,当然不成问题。如果没有的话,徒然造成主客双方都不好意思,尤其是你自己。你可以用一小片馒头,用它来沾抹盘中剩下的美味酱汁,然后放进嘴巴里吃,注意不要让酱汁滴得你满身都是。但是不要直接用手拿馒头来沾抹酱汁,因为这样做可能弄得脏兮兮。在别人家中作客,如果上来的某一道菜你实在不喜欢,如甜菜和动物的肝脏,不要直截了当地表明不喜欢,只要不动它就行,也许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不吃这道菜。如果旁人这样对你说:“怎么不动鱼一下呢?”你可以回答:“我不饿,谢谢你。”不要回答:“我讨厌吃鱼!”
1推荐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现在商海如潮涌,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谈成的,所以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总之,和客人、长辈等众人一起进餐时,要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气氛和谐。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如果朋友的长辈在,做饭什么的能帮就帮,不会就递下东西啊,洗菜啊什么的不需要技术含量的活包揽掉,勤快的人在老人眼里永远是最好的,叔叔,阿姨什么的喊麻溜点,吃饭等老人先上桌.回答问题,最好老老实实回答,如果是在不想回答的问题,你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措施(如果是保姆做饭,就参照那个什么什么团队说的,那正规些。我的这土方法也有土方法的好处)第二、如果是女(男)朋友家就参照第一条,只不过吧称呼改下就行了。回答你们两的婚事问题,最好正面回答。比如:问:你们什么时候结婚啊?(男)答:XXX,我们商量过了,等明年我存够了足够的钱,我就来向2老把某某要过来。(女)我就不知道了,没实战经验!第三、只要表现出几种品质就可以了,踏实、勤快、健谈、通事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餐桌礼仪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我的图书馆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不妨一读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代序)
第一条& 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无害的书。
大而言之,绝大多数的书对读者都是无害的。因为书仅仅是书,如果书对读者有害,板子是不能全打在作者屁股上的。我不相信教育类的书会有什么害处,这和教育类图书的编撰者有关,相对而言,写作此类图书即使不是为了崇高的目的,也绝不会出于恶意,何况靠永远不会畅销的教育类图书来牟利,实在是效益十分低下的事。靠写教育类图书“图名”,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偌大一个教育大国,各教育家太少了,能跨出国界穿越历史的名教育家几乎一个也没有。那些想出名的教育者付出那么多劳动仅谋得不多的印数和值那么“一两个平方”房价的报酬,我不敢说他们动机崇高,却也实在无法去诋毁他们的劳作;何况,当那些人的思想物化为难以更改的铅字横卧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实名还是虚名,已是一目了然的事。
我本人从事教育工作仅13年,从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专职团干部、教导处副主任、政教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一路过来,虽未离开过教育这一行,但却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匆匆走过如蜻蜓点水般,至今仅可称教育行业中的“万金油”式的人物,离“专家”差着十万八千里。我似乎没有资格给教师提什么建议,况且有一百条之多。教育界里的“资格论人”是十分坚固的一种取向,年龄、经历、权力、受教育程度都可以决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时的姿态和语调,照这种取向,我郑杰没有“资格”,人们可以轻易地发问:你才几岁?读了几天书?当了几天教师和校长?而一个没有资格的人居然死撑着给教师提一百条建议,是因为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出于“好管闲事”的本能,这种本能如果经过提升和修饰之后可被美称为“社会责任感”。
当我写完这本书时,毫不谦虚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希望人们读到它,因为我可以向所有人宣告: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正如你在书店里看到的所有五花八门的书一样。
出于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还想说,这不仅是一本无害的书,而且可能是一本对许多人有益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安排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等四个部分。我奢望着至少有哪怕一个部分适合你,对你产生一点点影响。
我们有时候真要对“影响”二字作一些新的理解。不能说“我全部接受了并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才是受了影响,有时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或“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那也是受了影响,甚至更重要的影响也许是“我仅读了你的几十个字,忽然形成了一个观点,我的这个观点和你的观点相关,而不是相似、相同或相反”。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地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老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 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我不习惯于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本人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
我想,这本书中那些真诚的表达即使不能征服你,但至少不会使你厌烦。我用的书名是“建议”,本身是希望自己远离说教者的角色,我是一个善意的帮助者和沟通者。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帮助,但请你不要否定我真诚的善意。
再进一步,我想接着希望本书对你有益的话题,再说一说我真诚的善意所产生的背景。我想,这能使本书赢得你的好感。谋得读者好感很重要,这可以请读者站在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有时我们是因为相信某个人才去接受这个人的观点的。
我是2000年9月到任北郊学校校长的,这是一所在中国土地上到处可见的不起眼的普通而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学校。作为校长,三年来在这所学校我始终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困难中的学校如何生存;二是这样的学校中的人们的生命质量如何;三是寻找到帮助学校和学校中所有人摆脱困境的原创力在哪儿。
我意识到,学校并非校长的私产,教师并非我的附属物,假如我自命为学校或教师的“救世主”,也许我这个校长只需提要求就行了,因为“要求”即“命令”,具有不容置疑的强制力,而建议则不具强制力,也就是说,校长可以向教师提建议,教师相互也可以提建议,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提建议。为什么不呢?听一听别人的建议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起初,这些建议陆续发表在北郊学校的教师民间刊物《草根》上,每一期刊登三条。后来,《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了若干条,使我这个普通学校的普通校长走上了“成名”之路;再后来,《上海教育》对我做了题为“郑杰改革,能命中吗”的专访,后来索性在杂志上为我开了“郑杰思考”专栏,连载我给本校教师的建议,这样,为教师提建议成为我的一项必要的工作了;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栏目做了关于我和北郊学校的“另类校长,快乐学校”节目后,我这个“另类校长”算是有了固定的另类形象,而我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一些“另类”观点也丰富了“另类校长”的“另类形象”。单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哪有什么抗拒力呢?除了勤勉地不停地接着写,再接着写,我又能如何?
这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找到我,希望我能结集出版,令我心中起了一些恐惧,这是我半年中在《改造学校,坐拥未来》之后的又一本书,我担心这两本书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为了这本书,说实话,我的“生命质量”降到了从业以来的最低点了。不到最后脱稿,我是不能喘息休息的了。
幸好这期间,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克服恐惧的理由,就是我坚信:本书无害,不妨一读。
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使得这一行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地捶打着教师的身心,为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的代价往往因为无法获得可见的收益,使教师疲惫不堪。
教育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呢?一定有的,否则教育的继承性就要受到怀疑。那永恒的东西就是“人性”人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包含有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巨大,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学识又是以精神的底子作为基础的。这样,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
第二条& 教师要拥有精神空间
有一个事实在全世界大致相同: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教师在恭贺新禧时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说实话,教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
有许多条规定都限制了教师的发财,因此,教师的工资一般都仅略高于民众的平均收入。这样的限制使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
这就将教师的工作目的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了。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这使得这一行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获取胜。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善、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增加的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地敲打着教师的身心。
但教育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呢?一定有的,否则教育的继承性将会受到质疑,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生之于“旧”,现在的教育从旧的教育中来,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古老而永恒的东西,使教育成为教育而不变异为其他东西。因此,学校大楼可以现代化,设施可以现代化,思想可以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而教育的目的与本质依然如故。
那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无机世界的机器或其他生物体的东西。人区别于无机世界和其他生物体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着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构成精神世界的品质不仅使人与其他物种终于区分开来,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显著差异,人便有了精神上的贵族与乞丐之分。
现代化的一个标准就是人的一部分技能被机器替代的程度,如人的行走因为机器而加速,人对知识的记忆因为电脑而成为多余,甚至人的一部分思维,如运算也被机器承担下来。现代化是人类的福音,但机器的过度使用已经侵害到“人性”领地,如人的情感因为过于舒适的生活境况而被磨平,现代人的麻木与冷漠,人的个性因为时尚追求而丧失,便是人为现代化付出的代价之一,商业的霸权使人自觉成为奴仆。一旦“人性”的本源 —— 人作为生物的基本习性受到损害,那么人所主宰的世界也将不得不受到毁灭性打击,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是现代化的报应,而人的生物性也受到同样的报应,那实在是人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把而体现出来的。但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现代化的统计方式——量化几乎使学校与教师的独有价值受到打击,尽管谁都知道精神的难以度量,但数字已统治了这个世界,学校也在魔掌之下。
愈是如此,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功底又是以精神底子作为基础的。这样的话,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三条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所谓看破红尘,以为这个世界已无法拯救,人本身也无法自救,这是个悲剧性结局的世界。持这种观念的人多半消极厌世,希望早日结束世俗的噩梦,能进入极乐的天堂。刚过去的1999年染上世纪末的恐慌,便是因为这样一种悲观主义哲学无意识渗入人心而造成的。第二种哲学是现世的,拥有此类人生观的人十分珍惜上帝的赐予,享受一切注定,包括苦难与挫折,对来世不存什么奢望,在并不算漫长的一生中,活过了,爱过了,痛过了,感动过了,便觉得死而无憾。
  当然更多的中国人没有哲学,他们趋利避害,害怕苦难,追求快乐,恰巧现代化的进程为这群人提供了足够多的东西,他们便将自己迷失在了许多无聊的活动之中,甚至从来也不会有空闲自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该怎么活着?我将到哪里去?因此,普遍缺“钙”的中国人,应该将哲学作为滋补品。
  有了哲学,便是想清楚了那些作为人的根本问题,然后坚定地信仰这种哲学,才会细细地品味造物主所有的恩赐。首先是品味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个世界是那么美好,使每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流连忘返。吃的、喝的、听的、看的等等一切自然之物都值得留恋。所以会享受生活的人,每到享受的时候,神情总是非常专注。
  人类的伟大还在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东西。对自然物进行吸纳、再造、改造、提炼、概括、渲染、提升、强化之后,人从人造的景观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精神产品甚至改造了人,以及人的精神品质。人类物质文明的丰富提高了精神产品的质量,还降低了这些产品的价格,使人人拥有也许在过去只有贵族才拥有的东西。然而可悲的是,精神产品的普及却不能激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取用。在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精神产品的媚俗势不可挡,快餐文化主宰了精神世界,反而降低了精神品质,也使现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下降。“上帝”和人都在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人却不知珍视。
  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受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即使在丑恶与黑暗的年代里,人的内心世界依旧天然地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期盼。
  教师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所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祈愿,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糟踏了造化的赐予。
  一个现世的人,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第四条 教师应享受生活
不仅是教师,作为人都应享受生活。
许多哲学家费尽一生的心智在思索,人为什么活着,或者一辈子只为给自己活着提出一条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有思想的人看来,活着如果没有意义,不如死去。
我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尽管我们已远离了饥寒,先人们没有;甚至先人们都无法梦想到人类会有今天。在我们今人看来,祖先们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他们住房简陋,出行不便,食物匮乏,医疗落后,更谈不上空调、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我们无法回归过去,就像无法预测未来。
但是,可能古人曾享受着的一切,我们似乎已基本丢失殆尽。他们尽管蒙昧,却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他们虽然不如我们灵活应变,可他们单纯,他们简朴,他们显然更安于当下,从他们所拥有的并不太充足的物质准备中,发现生的乐趣;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喧嚣的节日,没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那么快的工作节奏,可能那不是一个效率社会,但他们比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亲情,比我们更近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就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中国的先辈们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的思想高度,令今人简直无法企及,他们的子孙正远离真理,放弃了思想,连造化所赋予人类的许多宝贵的东西都弃置不用了,包括几于与物质无关的自足的生活。
不过,我们也无须就此绝望,以为现代生活在谋杀人类。即使看起来没有现代病的古代,有智慧的人也一直在努力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去努力尝试的。只不过现代人太过繁忙,几乎忘了活着的使命。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这将我们的人生糟蹋为一场又一场比赛,难道我们所在的那个世界,真是一个角斗场?在残酷的竞技场上,永远没有一份闲心去享受生活。
如果说,我们所在世界已经堕落为角斗场,那么,作为教师,只能凭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去妨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地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是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
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
一旦我们作为教师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第五条 让我们现代起来
  现在提的发展,是西方观代化理论的一部分。我们一般理解现代化理论,就是强调物质层面的发展,比如说住房、汽车、各种各样的时尚商品。这个社会的繁华是由极大丰富的物质构成的。那么,是不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比我们的前人更幸福呢?看来未必,像古代文人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情,也许你在现代化的地铁和大街上再也见不着了。
  人们为生存在奔波、在竞争、在赛跑,不得不承受焦虑和紧张。现代化的缺点也许就是物质在发展而人的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并不发展,所以许多人反对现代化。可是,我认为,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我们事实上己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了,那么,放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问题,会不会被现代化淘汰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里既保持竞争优势又不使自己精神堕落的问题。
  邓小平不主张争论,他说发展是硬道理。什么叫硬道理,硬道理就是不容置疑的道理。我是唯物主义者,我认为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渺小的个人无法抗拒的。
  因此,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如何现代化,如何成为现代人,以适应现代化。这个问题与所有教职工有关,因为只要你在学校工作一天,你就有一天的责任将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用现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那么,人怎么才能现代化呢?首先要了解现代化的本质,现代化的本质是发展,那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什么?主要指标当然是经济指标,也就是现代化必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我们以前有何不同呢?以前是阶级斗争为纲,那么你这个人是阶级人;以前是计划经济,那么你这个人是计划人,你进大学是按计划招生的,分配也是按计划的,你是国家干部,不管你是否胜任,谁都无法改变你的干部身份,因为你是国家计划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你是什么?你是劳动力商品,我也是劳动力商品。我们既然是商品,那么这个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现在无法知道,而一旦你这件商品要在市场上交换了,你的价值就会用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
  过去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你由组织安排,你从来不必进入市场参加市场交换,现在不对了,现在你已经面对市场了。你说你就赖在北郊学校一辈子不走了,不参与市场交换行不行,我说这是你一厢情愿的事,因为教师开始富余,教师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了,你自己不“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上将你“商品化”了。当你被迫面向市场的时候,你才深刻地知道了,究竟什么叫市场化,什么叫现代化。
  在配置学校人力资源方面,市场化的方式是现代的,服从领导或许是“前现代”的,“计划”的是前现代的。所以你说你不要参与市场竞争和交换,我不同意,你说你不要也没有用,因为现代化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那么,在参与市场交易之前,你必须要知道市场交易的规则。比如说,我校内部人才市场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亚当?斯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这只手看不见却可以推测。怎么推测呢?从需求中推测你的价值。如果你被你的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需要,你的价值就会很高。
  首先,价值最高的就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教师,因为我们学校要“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孩子是特殊顾客,顾客的需求决定了你的基本价值。所以,如果你总是被家长、学生举报,你就在给自己降价。怎么知道你受欢迎?有我们的满意度调查作证呀。
  其次,是同事需要你,这对你的价值很重要。你不能与同事合作共事,总和别人闹不团结,给别人添麻烦,总搬弄是非传小道消息,像小市民一样耍泼,那么同事不欢迎你,没有一个组室要接受你,你就跌价了。有的班主任向我反映,说个别任课教师请不动,或学生成绩上不去,任课教师却不作为,那好,以后可能没人请你任课了。有的任课教师控制课堂纪律不行,就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往班主任教师那里一扔了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却总要别人帮助解决,那么你可能也不那么受欢迎。
  再次,还要看你的领导对你的需求,如果你能按《质量手册》的规定努力工作,达到各项质量标准,那么你的上司就会需要你。如果你总是不服从学校质量制度,差错不断,你的上司可能对你有意见,那么你的价值可能也不太高。
  所以你在校内人才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你有没有创造出对你这个劳动力商品的高需求,看学生和家长、同事、领导对你的需求。
  有的教师或许会说,自己又没有犯错误,为什么没有人聘他。我的回答是,在市场上有一件商品,即使质量极高,但如果没有需求,对不起,你一样是没有价值的。
  过去语文教师上语文课照教参上,分析分析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就行了。现在语文教改,七十多篇课文,没有教参,全靠你肚子里的功底。因此,你得提供新的服务,就是要教学生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英语,可能过去讲究语法,你用中文解释英语语法,那没有问题,学生考试照样可以,现在强调口语了,你发音不准,学生可不答应。学生不需要你,只好请你回家去了。
  有教师说,这样是不是太残酷,我说对的,市场只认价值不认人,是残酷,但这个残酷又是公正的,最符合人道的。过去是平均主义铁饭碗,看上去很公正,很人道也很温柔,但不行,什么都不发展了。国家不发展,人成了懒汉也不求发展了。
  市场的残酷性是只对一部分人而言的,我认为,市场的存在可以让人增值。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市场在给有作为的人增值。
  也许这就是现代化给人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当教师的不先现代化起来,那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
  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
  我们身处现代化的过程中,从事着现代化的教育,培养着现代的孩子,我们要首先做一个现代人。但是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和思想观念。我们还都不是现代人,还没有真正地具备现代心理和思想观念,所以教师也要有一个“化”的过程,叫做人的现代化。
  在要成为现代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作一些了解。我们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完整地理解现代化很重要。现代化即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增加和扩展。我们一般理解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的经济现代化。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性的思想和观念的因子。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有一个问题: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强烈,但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将现代性赋予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的运动,史称“启蒙”。什么是启蒙?康德在1784年的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一书中写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其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也就是去除“蒙蔽”在“真实人性”之上的一切巫术、迷信、假权威、盲目的偶像崇拜、僵死的教条等,正是这些东西,蒙蔽了人们的认识,压抑了人们的正常合理的欲望。
  使人恢复理性是启蒙的任务。现代人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克服了无知、愚昧、轻信和偏见,他们追求现实的、现世的幸福,因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们的一生为认识自我,把握并完善、超越自我,从而得以自我解救和自我创造;他们需要正义的国家和法律,来保障个人在不妨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在理性照亮人类的时候,下列词语值得我们咀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个性解放”“怀疑”“自主”“独立”“契约精神”“法治”“效率”“潜能开发”“发展进步”“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罕见,传统中国人的“真实人性”被长期抑制,一是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物欲的抑制,这被鲁迅先生称为“吃人”,吃掉的是人性,滋生的是恶与虚伪;二是严密的专制制度和宝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制度和结构实现了“大一统”和“超稳定社会”,却扼杀了最可宝贵的创造力。
  现代人的风采,绝不在追逐物质性的所谓“现代时尚”,而是努力对自己进行启蒙,即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并让自己真实的人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样看来,现代化主要就是一个去除蒙昧的过程,也是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尤其是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潜质,自信地面对和拥抱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的梦想。
  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价值观、世界观转变的过程,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人生使命。老师们,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六条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
&&&&&&&&&&&&&&&&&&&&&&&&&&&&&&&
  近现代以来,人们往往习惯用学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知识分子。其实,学历是不能作为知识分子的判断标准的。学历可能只是成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一项条件,而真正决定这个人是否是知识分子,关键要看他的工作是否与知识的创造、发现和传播有关。那么,作为中小学教师,即使他们没有高学历,可是因为他们承担着知识传播者的工作,所以他们的工作就自然与知识相关,因而算在了知识分子之列。
  在与知识相关的工作中,创造者、发现者和传播者之间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的,都是知识流水线的一个环节。为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再生,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必须关心知识的传播,尝试用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来传递高深的知识;而知识的传播者,也要参与知识的创造和发现,理解并体验知识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以更准确地传播知识。
  知识分子因为与知识高度相关,因此,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都必须与知识的创造、发现和传播相匹配。那么,知识的创造、发现和传播需要知识分子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真了。什么是求真?求真就是创造真知识,发现真理,真实地传播真理,只对真理和知识负责,为了真理和真知识,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惧权贵,不媚世俗,不谋功利,甚至可以不惜生命。
  因此,我认为,要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昂着高贵的头颅的知识分子,就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在这里就是形容那些活得很单纯,很简单,有时有点傻劲的人。也许作为知识分子,当我们越是简单,也就越是高贵。
  知识分子应该是可爱的一群人,因为带点傻气而可爱,像个孩子一样透明。教师如果算是知识分子,是不是我们现在太老成了些呢?
 第七条 要自我启蒙
  在要成为现代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作一些了解。我们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完整地理解现代化很重要。现代化即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我们一般理解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的经济现代化。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性的思想和观念的因子,并且,甚至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子还与现代性相悖。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有一个严重问题: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强烈,而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却是非常保守,似乎物质、制度和观念总不能协调,尤其是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将现代性赋予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的运动,史称“启蒙”。什么是启蒙?康德在1784年的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一书中写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它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也就是去除“蒙蔽”在“真实人性”之上的一切巫术、迷信、假权威、盲目的偶像崇拜、僵死的教条等,因为正是这些东西,蒙蔽了人们的认识,压抑了人们的正常合理的俗望。
  使人恢复理发是启蒙的任务。一个现代人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克服了无知、愚昧、轻信和偏见,他们追求现实的、现世的幸福,因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们的一生是为认识自我,把握并完善、超越自我,从而得以自我解救和自我创造;他们需要正义的国家和法律,来保障个人在不妨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在理性照亮人类的时候,下列词语值得我们咀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个性解放”、“宽容”、“怀疑”、“自主”、“独立”、“天赋人权”、“契约精神”、“法治”、“效率”、“潜能开发”、“发展进步”、“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罕见的,传统中国人的“真实人性”被长期抑制,一是儒学中的道德论理秩序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物欲的抑制,被鲁迅先生称为“吃人”,吃掉的是人性,滋生的是恶与虚伪;二是严密的专制制度和宝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制度和结构实现了“大一统”和“超稳定社会”,却扼杀了人,扼杀了人最可宝贵的创造力。
  现代人的风采,绝不在追逐物质性的所谓“现代时尚”,而是努力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并让自己真实的人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样看来,现代化主要就是一个去除蒙昧的过程,也是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尤其是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潜质,自信地面对和拥抱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的梦想。
  “人的现代化”过程,既是价值观、世界观转变的过程,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人生使命。老师们,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身处现代化过程中,从事着现代化的教育,培养着现代的孩子,教师要首先做一个现代人。这里说的“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和思想观念,因为我们还都不是现代人,还没有真正地具备现代心理和思想观念,所以教师也要有一个“化”的过程,叫做“人的现代化”。
第八条 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难道不是自己的主人吗?我们自己挣钱,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工作,我们虽然不能自己生自己、自己把自己带到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来,但我们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让自己离开,如果哪一天不想苟活,我们可以自己裁决自己的寿限,怎么可以说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呢?
  我想,提出要做自己主人的人绝不会满足于此的。他们可能认为,我们事实上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仅仅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环境中的许多东西的奴仆。也许,从人类社会的第一天开始 —— 如果人类社会有第一天的话,人就一直在渴望自由,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就是人彻底自由解放的时代。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因为人有太多的局限,因为有局限,就特别希望不受限制,因此,人们要打破奴隶制,打破封建专制制度,打破压抑人、摧残人、折磨人、毁灭人的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制度和文化。因为平等,今天,人正变得越来越自由,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动、自由地说话……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和鲜血换来的。但人类追求的自由可能并不局限于此。人肉身的自由,并不是自由的全部,还要有思想的自由,因为有许多藩篱和禁忌都在窒息和禁锢人对真理的追求,为了打破这些藩篱和禁忌,许多先知和思想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以上我只是简述普遍意义上的人对自由的追求。对具体的个体的人而言,有时我们却一边享受着自由生活的福祉,一边给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设置许多禁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们有时忘了自己活着的目的。我们经常活得很累,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不得不为别人也靠别人活着,所以“心为物役”了。
  我们许多人都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满焦虑,怕“人言”,毕竟“人言可畏”,人言像把刀,可以“杀人”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似乎在为别人表演,希望自己的表演赢得别人的掌声。为别人而活导致一个巨大的民族性格问题:我们怕:“出头”。古语中有许多话都在教训我们千万别做“出头鸟”,这些教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对新事物持观望态度,我们小心翼翼地做人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大胆创新;不是不能创新,而是怕被别人笑话。我们为不让别人议论,只可以过着“委锁”的日子。别以为都是别人在讥讽议论创新之举,我们其实也做惯了看客的,难道不是吗?
  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哪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
  二是自己选择,要问:“教师这个行当是我选择的吗?”如果是你自己选择的那可能无怨无悔,可如果当初是别人为你选择的,而且又干得不好,你就要考虑另外选择了,否则将遗憾终生痛苦终生。还要问,在学校里我现在的岗位是否适合我?是不是太低了?或太高了?太低太高都不好,那就要设法改变。目标太低了自身价值发挥不出,不设法改变就会一辈子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直到入了坟茔也是一个冤魂。千万别等有什么伯乐来相中你,当自己的伯乐吧!你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竞聘,否则你只有抱怨自己缺乏做自己主人的勇气了。目标太高了做得神经紧张心跳加速,弄出一身毛病不值得,一些岗位是要有某方面天赋作条件的,缺了天赋做起来如同“上刑”,有些学生厌学是缺乏读书的天赋,有些教师厌教是缺乏教书的天赋,教不好书不用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有时“入错行”比“嫁错郎”更难受。如果你是自己的主人就可以自己设法提出要求来调整岗位,而不是硬撑着用降低岗位的质量标准来混日子。
  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千万别等着别人指导你帮你设计,你就是你,你不作别人的影子;别人的评价是重要的,可不是最重要的。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得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也别等着领导来评价你,领导不是神仙,领导即使是神仙,要对北郊学校二百多人的业务水平做出绝对公正的评价也是不可能的。依赖于别人评价的人,一旦别人评价太高就容易受骗上当,不再进步了,一旦评价太低又会灰心丧气心存怨恨。永远没有真正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因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是相对的。为了便于评价,评价人总是拿出个别的几个特性来做横向比较。如果你自己评价,那么评论是全面的纵向的,只有纵向地和自己比,你才会进步,才会终身发展。
  自己的主人就是从自我认识到自我选择到自我设计到自评价的完整过程,做自己主人的人是昂着头自信地走路的人,是每一天都活在真实世界里心地纯真的人。
  我们不是说,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吗?那么教师呢?
  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上这个完整的过程。
第九条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如今难得听到学校管理者赞美教师,是因为管理者就是“查毛病”的人,越是严格要求的管理者,就越得查毛病,查了毛病自然就得批评人了,哪里还有什么赞美?管理者如果老赞美教师,他也有顾虑,顾虑可能还真不少:
  ⒈ 教师受了赞美会不会忘乎所以,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了?尤其是年轻同志更是轻易赞美不得,他们才工作几年?赞美多了容易翘尾巴,妨碍了他们进步。
  ⒉ 被赞美的教师可能心里挺高兴的,而那些没被赞美的教师或许会有想法了:是不是领导对他们格外宠爱?会不会他们与领导关系特殊?不赞美我是不是对我有看法?
  ⒊ 可能被赞美的人也并不痛快,因为领导赞美完了,他还得面对同事异样的眼神,所以索性恳求领导千万别赞美我,让我太太平平、平平安安、平平凡凡着吧!
  不过管理者还是会赞美教师的,因为赞美毕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是因为不太讨好而不被常用。可教师赞美领导则显得稀奇古怪得多了,在“老百性”看来,领导干部工作表现好,那是他们应该的,要赞美也是由领导的领导来赞美,哪轮得上咱小老百性?试想一下,当面赞美领导吧,有拍马屁之嫌,背后赞美吧,又嫌太肉麻。所以一般只听批评领导却不见赞美的,至多保持沉默——谁去惹那麻烦呢?
  同事之间可能也难得相互赞美,每个人干得好都由领导去赞美,我又不是领导。两个人干一样的活,让我赞美他,岂不显得我低于他?
  赞美学生?不,真正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让我心满意足的又有几人?几乎所有新接班的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叹:这一届(这个班)的学生大不如前。叫人怎么赞美得起来呢?
  于是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正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批评和指责令人精神委琐战战兢兢,我们很难见到赞美者的感激与被赞美者的喜悦,也很少听到赞美者的柔音与被赞美者的谦词。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凡受过别人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较于受人指摘,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他人夸奖,可为什么人们却又那么吝啬赞词,难道赞美真是那么难?
  其实,赞美他人说难也不难,一两句轻轻的话语,配上一副与赞词匹配的表情即可,那么简单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做?一定是某种力量阻碍了人们去做这件简单的事。这种力量是什么呢?
  我分析下来,这种力量来自于深重的不信任。领导干部不相信属下,总认为缺乏监督,属下就会偷懒;属下不信任领导干部,总在猜测领导干部的决策与管理行为背后的不良动机;同事们相互不信任,某人如果努力工作,一定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利,总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见着别人特别努力时,不是去赞美,而是不阴不阳地询问:你干嘛那么认真?不赞美学生是因为我们也许从来就不相信,缺少教师管束而光靠赞美,学生们居然能成才?!
  令我百思不解的是,大家明知道源于“不信任”的一切方法手段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还加重了人际交往中的痛楚,降低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感,可为什么却扔不下不信任的重压呢?
  也许,人们总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来揣测他人,以心中的“小”来揣测他人可能的“小”。如此,信任从何而生?
  也许,我们沉浮于不信任的惯性之中,使信任变得难行,赞词堵在咽喉。
  不过,因为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我们便可能看到有一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那时,也才有充满阳光的北郊学校。
第十条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
  人来自于自然又归于自然,人是自然之子,无法逃脱自然的法则。人本身就是物质之构成,人靠物质条件而生存。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物质生活不懈追求的因子,因此,任何抑制人追求物质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只要取之有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一切脱离了物质生活而奢谈幸福的举动是不明智的。所以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人首先要获得物质基础方能解决生存问题。
  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
  一是因为人如果要享受物质生活就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自由。在工作时间里人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果你想在工作时间里找回一些你个人的自由,就要被扣钱,这个道理很清楚,你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你获得了物质条件。你的物质基础哪里来?是从你付出的自由的代价中得来的。所以这里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生活条件好一些,要想保留你的工作岗位,就要好好干,这个话也是对我这个校长说的。
  二是因为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是要预先投资的。你成为教师以前,要接受高等教育,当时你的父母为你投资,你自己花了四年光阴,别人已经开始挣钱而你还在读书,但是你当时的投资使你当上教师,现在正在给你回报。目前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也要做教师,所以教师应当多学习,不断地为自己的未来追加投资。
  三是因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唯一目的,将会使人迷失。我们都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古人说“知足常乐”是很有道理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多了还要多,好了还要好,终于使人生失去许多滋味,甚至使人误入歧途。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
  人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会觉得很开心,很满足。这是艺术的作用,我认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的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现代人普遍精神紧张、焦虑,心理疾病甚至成了全世界的通病。而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健康。我们做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工作要求很高,现在的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教师们为此很苦恼。绝大多数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又要牵挂家里人的健康,自己孩子的读书问题,班级里或家里一旦发生些事情,更是愁上心头。佛教讲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八种苦恼,人的一生就是苦难,所以要普度众生。我不知道佛主到底会不会救人,但我觉得在佛没有救你之前,要学会自救。
  人的自救有很多方法。有的人心里难过痛哭一场;有的人找三五知己倾诉一下,喝喝酒,发泄一下,这是“自虐型”的自救。有的人回家找个由头跟家人吵架,摔几样不值钱的东西,然后蒙头大睡;有的人把孩子拎起来打一顿,这是“他虐型”的自救。这些方法能自救,因为都是宣泄,宣泄了以后心里平衡了,就舒服了。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以自虐和伤害他人为代价,有时代价付出了以后无法弥补,后悔不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说,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神圣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当看到剧中的伟大人物遇到巨大的不幸,观众心里就平衡了。悲剧有这样的妙用,我看到很多老太太爱看绍兴戏《红楼梦》,宝玉哭灵,她们也在抹眼泪,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我们能像老太太一样将音乐、美术、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尤其是好的电影)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时时相伴,则会少去很多烦恼。现在有一种治病方法就是音乐疗法,原理也在这里。
  以上说的仅是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所以有一个现像值得大家注意,艺术家长寿的人不少,因为他创作时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之中。经常的艺术创作体验使他幸福,使他颐养天年。
  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的美是一切美的总和,以美冲淡世俗的种种丑恶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一些真正的艺术家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艺术,对钱他一窍不通或不屑一顾,有的艺术家为艺术甚至长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他也不要别人的施舍,因为他认为艺术一旦与金钱或权力发生关系,便毁了艺术。艺术属于精神世界。
  所以我希望教师们幸福,就希望教师们能登上幸福的第二层楼——艺术生活。我愿意为之创造条件,我希望教师参加读书赏艺会,里面有很多唱片和画册,希望教师能参加教工合唱团,希望教师为《草根》写写小说、诗歌、散文。下班能哼着歌回家,晚上读读美文,双休日逛逛美术馆,以后,我还会请人为教师开个文化艺术讲座。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自由一向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人不得不为了物质生活或为了生存而丧失一部分自由,艺术能实现人的一部分解放,但迄今为止艺术还都要受到物质的限制,比如,创作书法,就要受到笔墨纸砚的限制,创作音乐受乐器或音响的限制……任何艺术都会受到时间、空间或材料的限制而不能完全自由。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唯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
  一些人投奔宗教,认为只有宗教能抚慰人的心灵,并为人的许多难题准备好了答案,人在宗教面前就不再惧怕,人也就从有限走向了无限。许多科学家都走向了宗教,牛顿就是一例。因为即使科学也不能解答人们的许多问题,如人从哪里来,人将到哪里去,人该如何活着,怎样才能幸福等等,还有如善与恶,生与死,美与丑等问题,人实在难以回答。
  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我看除了上帝,就只有哲学能回答。科学赋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能赋予我们智慧。其实哲学很简单,每个人,只要他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他就接触到哲学了。哲学其实就是人的思想过程。有很多人认为哲学或人的思想能带给人们无上的幸福。
  王小波认为,自由思维是人的本质,追求智慧是思维的乐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恩格斯认为,哲学将我们带到宁静的彼岸。伊壁鸠鲁认为,对于灵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龄的人开始思索都不会太迟或太早。
  有人说,知识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我们更有智慧,也许我们的智慧还不如古人。正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使人成就为人,因此人不满足于第一生命,还要创造第二生命,即从有限中求无限,从欠缺中求完美,从短暂中求永恒,人于是找到了哲学。
  对教师而言,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思想就会非常讲实际。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务实的、数量化的时代,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包围冲击着我们,使我们逐渐感觉迟钝。哲学是异常天真的追问。而我们可能不会追问了,我们甚至不给自己一点空闲让我们思考最简单的问题:我在干什么工作,我今天干了什么,我怎样干得更好,我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我从我的工作中如何发现乐趣等等,所以我不认为坐在电脑前比看天上的星星、想着自己的问题更有乐趣。
  我希望更多教师能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也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抽象地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人一向有两个世界,一是物质的世俗的世界,一是精神的可能的世界,对教师而言,应具有在这两个世界里生存的本领。
  我认为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种教师仅仅将教师工作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样的教师不大可能有长进,因为他们精神生活的这二三层楼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他们末必真正幸福。
  第二种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我们相当一批老教师,退休了还来教书,因为他们少不了学生,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自己的生命神奇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他们辛勤工作的回报,就是他们塑造了学生的第二生命,学生美好的未来里深深刻上他们的影子。这些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再生动些、再新颖些,他们和学生有着朋友般的关系,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学生们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他们因为爱而无比幸福。
  第三种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以后,他们会成为教育的专家,这样的教师因为经常思想而深沉博大。教学与自己的生命因为思索而融为一体,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们很幸福,也很满足。这样的教师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恒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自己的教育活动起先会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而不自由,但长期的自我发现,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教育风格,最终他们走向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终于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抛掉了,以至我们无法评价他们。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其他职业能让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但教师可以,因为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作艺术创作过程,教师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希望大家都能登楼,从一层楼登往三层楼。
第十一条 要学会敬畏
&&&& 人要敬畏,才能得救。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使人远离真理,极端接近疯狂,与魔鬼共舞。唯物主义者也要学会敬畏,他是要敬畏客观规律。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要受到惩罚,人类已经在受惩罚了,无度的发展使能源枯竭,空气与水遭到污染,物种减少,这些都在教会狂妄的人类敬畏。危及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哪能不敬畏呢?所以推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说。
  自然有自然规律,经济有经济规律,文化有文化规律,教育有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展也有规律,人只有认识了规律,敬畏规律,才能实现人的本质。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生存的人们知道敬畏,金钱社会或号称民主社会中的人也知道敬畏,他们敬畏帝王、敬畏金钱、敬畏民众。
  文革期间,中华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没有法律,便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就是无法无天,没有敬畏的人,便如释放出来的魔群,其破坏力令人发指。
  人有了敬畏,灵魂才会安居。那么,我们教师该敬畏什么?
  教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递真理的地方,教师信仰真理的态度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学生。教师并不是仅将真理等同于教科书,如果教科书就是真理,那么教师就沦入拜物教的怪圈。真理无处不在,真理有时甚至在孩子们的手中,教师对真理的虔诚是不问真理的出处的。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要敬畏权威。在学校里,并不是掌握权力的人都是权威,在学习的天地之间,真正的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那些人可以不是校长,可以不是教研组长或高级教师。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是一项重要的标志,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各学科、各技术岗位上都要有权威。
  但敬畏权威更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着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如果一个人能成为权威,他一定是有个性的,那也一定是有缺陷的)保持宽容。学校应有敬畏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
  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即使你看到个别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该把他视为生命。
  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个孩子,理解他,与他沟通,将他与某种工具、某种物件或机器区分开来。教师如果不能敬畏生命,那教师就主动放弃了为师的幸福。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不要去践踏、折磨、摧残生命,这样的教师功德无量。
  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知足,敬畏写在敬畏者的脸上。在不知敬畏的人的脸上,我们只能读到放肆、邪恶、虚伪和鲁莽。
第十二条 教师要继续学习
  有很多条理由支持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现在拥有的知识量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教师已过学习年龄,记忆力差等等。但支持教师应该继续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就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无法胜任工作,那么工作量就不会存在,现有的知识量也无用了,而原来用来做借口的年龄问题正好成为回家休养的凭据。 
  我们原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给学生既有的知识,这在过去是条真理。教师将人类知识的精华部分、基础部分嚼烂了给学生,学生牢固掌握了以后,就是作好了走向社会的全部准备。可能受了这样的传递式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还可能会成为社会精英呢!因为教育在过去并没有现在这样普及。
  现在的局面却全然不同,以至于许多人对学校教育提出质疑。这质疑来自于知识的变化,而学校却缺乏应对之术。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上来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在历史上,教育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也不得不第一次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又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光有一桶水,也是不足用的。
  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大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
  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且失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
  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和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
  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的理由。
第十三条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理由
  人的痛苦来自于轻与重两极,假如生命中绝无负担,人会有漂泊感,变得无所事事、无所寄托,那是一大痛。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光这个书名就值得玩味半天,失去信仰、追求和目标的日子是难以承受的;同样难以承受的是,生命也不能承受太重,承受太重,使身心受到摧压,幸福便无所寄生。人有自己无法估量的潜能,可以承受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想像的巨大压力,虽然在承受压力时看似痛苦,却是一种幸福的快感。
  为什么在同样的痛苦面前,有人感觉痛苦是一种幸福,而有人却将痛苦视为灾难?我想主要并不是由痛苦的强度、维持时间和发出者的差异引起的,而是这种痛苦出于是否他本人的自愿。也就是说,哪怕一点点细微的压力,如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自外部强制,那么人都会感觉到痛苦,反之则可能是痛苦而深刻的幸福。如果是自愿自发的行为,那么他的痛苦因为有了良好的理由而成为幸福,反之则是苦难。
&&&& 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发现,课业负担总是伴随着课业重与轻的量的区别。学生学习居然没有负担?我想这是不可想像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学生感觉这种负担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良好的理由。除了个别孩子,大部分学生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承担负担的理由。
  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样如此,当你从你的工作中发现了价值,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连接,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而如果经常抱怨,表明工作可能令你不幸福。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
  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你的个性、创造力、才华可能不能从工作中表现出来,或者你现在的工作岗位根本无法使你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充分展现。
  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你可能需要通过别人或领导对你的价值的承认,才能最终做出自我承认,而如果你不能获得外部的积极评价时,你就会游移或者失落,如果你依赖于别人对你的评价,那么可能说明你需要先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的人,要学会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要学会肯定自己,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的人活着。
  总之感觉不幸福首先因为负担太重,给自己减负之关键在于为自己沉重的工作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感 悟:同样的工作量,在不同的观念下,一个看成负担,一个看成幸福。其实,它们的区别在于是自愿的还是别人强加的。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这二者的区别很大。如何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学呢?一个是要培养兴趣,有兴趣了,就不感觉累了,所谓乐此不疲是也,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打电子游戏,有些人通宵也不说累。其二是让其感觉有用,有用了他自然会自愿去学,而不必督促。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感知的应用,这一点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当然,兴趣只是其中一方面,同时要有毅力,不能够坚持肯定不行。 
  请看:
  1965年,一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他们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这名韩国学生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把它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布雷登教授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
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布雷登教授在信中写道,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鼓舞了许多韩国人,也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起飞与发展。因为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世界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头悬梁,锥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
  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致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成功的产生,都是水到渠成的。
  那么,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第十四条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 世界上有三类人,一类是强者,一类是弱者,一类是更多的普通人。我们经常关怀弱者,因为那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虽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对弱者表现关怀的行为其动机未必那么崇高;我们不必去关怀强者,关怀强者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道德行为,更不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而却十分接近于谄媚,其动机实在值得怀疑。关怀弱者是不容置疑的,关怀强者是令人生疑的,对弱者的不关怀和对强者的关怀,都有可以被描述为“禽兽不如”,前者显得冷酷,后者显得卑鄙。
  而对普通的大多数的关怀,是需要讨论一下,并大大地倡导一番的,因为我们身边大多数是些普通人,我们都需要彼此关怀。
  对普通人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当普通人最脆弱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真诚的关怀。普通人在片刻间可能成为弱者,这时他格外需要人们的关怀。其实再坚强的人,一生中都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又或是精神上的。比如你生气了,你生病了,你遇上不顺心的事了,这时你的同事和领导应该帮助你关怀你,你会感觉活着真好,也就又会恢复了生的勇气。去年,工会在每一名教职工生日那天送上贺卡,我给每一名教职工写上一段祝福的话,为什么挑在你生日那天送上祝福?是因为纪念人出生的那一天,出生那一天你是最脆弱的,特别需要周围人的关怀。
  对普通的健全人的关怀除了在人特别脆弱时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来进行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的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带去痛苦。那么人怎么才能快乐呢?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如果能生存、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受到尊重、自我价值可以实现,这五个需要获得满足,那么就可以快乐了。
  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这一点是无须多说的,因为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基本的生存本领。我想说,我们怎么去关怀普通人的其它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为周围的那么多普通人带去安全感、归属感、尊严和个人价值?北郊学校要成为一所现代学校,要将世俗人道主义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那么我们仅仅关心那些弱者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们作为普通人,都受着别人给予的关怀,同时我们也关怀着别的与我们一样普通的人,那么我们将变得更为崇高。
  当那些关怀普通人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自己时,我们必将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第十五条 讲演使人完美
&&&&&&&&&&&&&&&&&&&&&&&&&&&&
  艾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他创办了一所教授雄辩术的学校,这是西方教育史第一所有固定校址和修业年限的高等专科学校。
  在西方教育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哲学和雄辩术都是学校中的必修课,艾索克拉底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非常重要,而辩论与演讲是言谈能力的最集中表现,他说:“美妙多艺的言谈从不为通常人所掌握,而是心灵聪慧者的杰作,人们是否早自幼年时就已受过自由高雅的教育,不取决于他们的勇气、财富,或与此类似的一些有利条件,而是最明显地从他们的言谈中表现出来。已经证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言谈本身是文化修养最可靠的标志。”他可能夸大了言辞和雄辩的意义,但他的这番话可以促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更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
  他还认为,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动物,但人又优于其他生物,是因为演说。他说:“总的说来,人所设计的一切机构制度,其建立没有一个不是借助于演说的能力。”“通过说话,我们教育愚者,赞誉智者,因为,善于言谈的能力被当做透彻的理解力的最准确的标志。”“而且,我们将会发现,没有哪一种运用聪明智慧来完成的工作是在没有言语的帮助下做好的,相反,在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中,言语都是我们的向导,那些最有才智的人,语言运用得最多。”进而,艾索克拉底主张教师要有辩才,认为辩才“对他们的学生不会有害,却是有益,这益处不像他们自己宣称的那么多,却比别人认为他们所做的为多”。
  “教师应该成为演说家”,我在去年更强烈地感觉到公开演说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那么重要,于是我不遗余力地“逼迫”我们学校的教师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我从两千年前的哲人那里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持。
  此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作为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对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性的,可以这样说,讲演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讲演的作用在于通过说服,让人们做你觉得是正确的事情;通过告知,让人们知道和了解一些事情;通过逗人们开心,使他们感觉良好,善待自己。最终讲演可能使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情产生变化。
  许多人怕讲演,因为信心和经验不足而怯场。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41%的美国人把当众讲演列在最让他们担心的事情中,胜于死亡。在另一项调查中,美国人最担心的事依次排列如下:⑴参加有陌生人在场的聚会;⑵讲演;⑶当众问及私人问题;⑷见约会对像的父母;⑸新工作第一天上班;⑹跟权威人士谈话;⑺求职面试;⑻与未曾谋面的人约会。讲演使人紧张,那是正常的——76%会怯场。讲演者紧张时肾上腺素水平提高,心跳加快,双手抖动,两膝磕碰,皮肤冒汗。
  为克服怯场,有办法可供大家参考。比如事先精心准备,并以必胜信心面对,可缓解紧张情绪;再比如做一些形象化假想,在讲演前假想自己获得巨大成功;还有不要指望完美,不要希望自己的讲演会十全十美,要知道凡是实践的艺术都是有缺陷的;此外深呼吸、与听众目光接触、手里握着东西等等都是克服讲演怯场的好方法。
  好的讲演是艺术,令人如沐春风,但更重要的是,好的讲演可以给予人们改变自身处境的力量,将你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别人面前。艾索克拉底说:“我认为,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腐败堕落的人变得诚实正直,从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我倒觉得,人们能够变得好一些,有价值一些,如果他们有一种想要善于言谈的抱负,如果他们有一种想要能够说服听众的强烈愿望,如果他们专心运用他们的有利地位,那么事情就会那样。”因而,讲演将使你更完美。
第十六条 何不玩一玩
  今天中午观摩青年教师的演讲比赛,场内观众不多,轮到演讲的教师神色拘谨,如临大敌。在场的评委更是正襟危坐,“严格执法”,公正亮分。青年教师一个个轮番上场谈论着自己的理想。正在那种严肃的气氛中,我提着相机入场了。我以为青年教师的演讲比赛应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我刚过35岁,舍不得青春的脚步匆匆而过,特地抽了时间去感受年轻的欢乐,可多媒体教室里的凝重的气氛却差点让我窒息。
  我之所以提着相机进去,不是为了拍照的,我这个校长没有兼着摄影师的工作。我最近是在玩相机,那是我没有玩过的少有的几种可玩的小玩艺之一。我阳历属猴,“遍观风景然后死”是我的信条之一。然而,今天我玩不成,因为那种凝重的空气。难道演讲不是玩的吗?难道演讲主题“理想”不值得说出来玩一玩吗?在场子里,我为每个人拍了照,但是我的失望在于,几乎没有几张面孔比他们平时更生动的。后来,我在后期加工中,索性将彩色照片褐色化了,我发现竭色类似老照片了,倒符合他们当时沉重的表情。抒发理想难道真是的如此沉重的一件事吗?
  有人说中国人活得很累。我想,中国的知识分子活得更累。我们的青年教师是知识分子的话,我们也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属于文化人。那么我们文化的基因也许渗透在每个文化人的血脉里。我们文化的基因有什么特质?我们文化的基因是一种“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忧国忧民的文化,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是容不得游戏、娱乐的因子的,当我们工作、思考时,是紧锁着眉头的那种表情;即使在游戏、娱乐的时候,也忘不了一脸凝重,似乎放不下几千年的历史、十几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
  做中国人已经很累了,因为我们从小开始习惯于看别人的脸色,从小就学会怎么去在乎别人的评价,去做别人期待的事,然后我们又读了好多年书,经受一次又一次考试后,我们忝列为“知识分子”了,我们增长了知识却失去了趣味,拿到了学历却丢失了纯真,背上了千斤重的责任却扔下了天性,我们那么严肃地带着批判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世界,似乎不从周围世界里发现丑恶、不如意、我们就枉为知识阶层文化人了。
  其实有另一种文化叫“大众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市井,属于城市,带有商业味,比如香港,香港并非文化沙漠,视香港为文化沙漠之地的,必是精英文化的歧视。大众文化中的三个追求,一是金钱,二是娱乐,三是规则。市井社会芸芸众生为着金钱利益去玩,为赚到钱好好玩,得守着规则,否则赚不了也玩不了。在这种文化浸淫下,人们轻松自在了。
  我姑且不去评价两种文化的优劣,事实上没有什么优与劣的文化的。我只是说,我们太沉重了,太拿自己当那么回事了,以至于我们往往错过人间的那么多欢娱的机会,也拉大了我们与可能受更多大众文化影响的青少年一代的心理距离。他们看“无厘头”长大,他们在欣赏着花一般的美少男,他们不是在与传统对抗,也许所谓对抗也只是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凝重的姿态。他们只是玩,和崇高、信念、追求等等的古典论调无关。
  在演讲中,刘瑶老师的一句话击中了我的思维,她说“我们的课堂似乎太神圣了。”是的,太神圣了,课堂已经神圣得如同教堂,那么宁静;教材神圣得如同经书,一字都不可更改;教学简直庄严得如“布道”;对学习简直苛求得如“苦修”了。教育一旦如同宗教活动,那么教育就是神父(教师)为了教义(知识)而向教徒(学生)“传教”的过程了。而当讲坛成为神坛时,学校里哪有什么人的生趣和灵动?难怪教师厌了教,学生厌了学。
  人类历史有三个时代,一是神的时代;二是英雄时代;三是人的时代。而可惜的是,教育至今还在神的时代,在精英文化中,哪有什么把神拉下台的可能?也许我们今天教育的进步方向应该是由神的时代向英雄时代走,在英雄时代,没有什么万能的永恒的东西了,只有生动的传奇故事,一切打破党规有所创造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界的英雄,英雄与神的不同在于,英雄是有缺陷的,因为有缺陷,英雄才可爱和真实。上星期,传奇人物王泽钊为我们上了两堂课,让我们领略了教育界英雄的风采,可是,我接着发现,在课堂上,王老师根本不是什么英雄,他能让学生忘记他英雄的身份,他也压根没有把自己当英雄来当众表演,也压根不会把自己当神,接受学生的顶礼膜拜。所以他才被学生欢迎着、铭记着、爱戴着。他创造了一个“人”的课堂,或者说是灵动的绿色的原始农业般的课堂,他和学生们一起悠闲着,玩着曾经那么神圣的语文。
  教师要学会玩着实不容易,一要有玩的心境,要不视玩为耻,不以玩为浪费;二要有玩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实与虚”中“虚”是玩,在“软和硬”中“软”是玩,在“快与慢”中“慢”是玩,在“有形与无形”中“无形”是玩,在“人与物”中“人”是玩,在“分数增长与人的成长中”“人的成长”是玩;三要有玩的技术,玩是一种境界,是由 “有法”到“无法”的境界。
  假如教育如玩一般,教师和学生都将获得真正的解放。
  有人说,要“玩教育”,得冒很大的风险,艺高的人胆大,艺高才能放开了玩。
  我说,相反,只有胆大了艺才高。
第十七条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
  “科研”两个字着实令人恐惧,在这两个字面前,我们往往有两种态度,一是觉得高不可攀。多么了不起啊!在天上呢,只有那些大学教授、那些实在了不起的教师才可以搞科研。首先是文字了不起,瞧这些术语,这些大标题小标题,是普通人能够学得会的吗?二是觉得不屑一顾,以为科研一无用处。那些长篇大论有什么用呢,除了养活诸多报刊杂志外,对教育教学实践简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还逼着教师写所谓论文,评职称用一下而已;一些论文写得很漂亮的人,教学不一定好呢!有什么了不起,“天下文章一大抄”!
  是的,的确存在上述现象,专家苦心研究,做的许多国家级市级课题取得了许多成果,到了学校却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实效,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要么平时对科研不感兴趣的,为评职称,或为提高自己“学术地位”搞些“塑料花”应景,写完也就作罢,至于什么叫科研,什么是科研论文的规范,刚根本无须知晓。对科研抱这样的态度,实在不是基层工作的老师们的过错,科研远离实践,实践不屑理论指导,这是教育“科研”的悲哀,有人甚至提出教育学不是科学,本来就没有什么教育学,在人文社会学领域,“教育理论家”们为争取自己的学术地位争得面红耳赤,可没有,自然科学瞧不起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瞧不起教育学,一个多世纪来已成定局。连教师都可能瞧不起教育理论家,瞧那些“教授”研究一辈子理论,自己上的课却没有人要听!
  本来没有什么教育学,教育学可能就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拼凑,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必须经过教师创造性把握。如果说理念是显性知识的话,那么真正在课堂中起作用的可能是经验(无法言表的隐性知识)。
  我们无须参与这些讨论,我们不要将理论捧上天,也不必将理论打入地狱,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价值,教育理论也同样如此。也许,教育可能是一种经验,我们接触理论,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或者为检讨自己经验中不科学的地方提供方法论依据,或给自己新的启迪以丰富“经验武库”。作为今天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表达来赢得专业地位,凡是有专业地位的职业,都需要交流沟通,以获得起码的尊重与承认,这时,我们也许需要理念术语作为“行话”。
  有时,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反而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阻碍了现时代的教师成为教育思想家;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变革中,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能。
  因此,倡导教师“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北郊学校,希望老师释放思想,将潜藏的思想表层化,而且无须借助学术语言,要用自己的语言,用鲜活的个性化的方式,先将捕捉并表达自己放在第一步,再走第二步,即使用“行话”来格式化。
  有人抱怨自己不会写,其实思想人人有,只不过你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会如泉涌,取之不尽呢!
  试一下,表达思想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表达使你畅快!而且表达了,你才确切地知道自己活着,工作着,快乐着。
第十八条 学会倾听不容易
  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在倾听。
  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是声波在耳膜上的震动和电化脉冲从内耳向大脑中枢听力系统的信号传递”。听是入耳,是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在说话,你听到了,别人的话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与马路上汽车喇叭声,窗外的鸟叫声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倾听则不同,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只有人类才会倾听,倾听是很累人的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倾听为什么会比较疲劳,是因为倾听必须集中注意力,而且要让听到的内容与自己的认识和知识结构进行比照,并与讲话内容发生冲撞或融合,只有产生冲撞或融合了,听到的才对你有意义。倾听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义的活动,当你认为别人的讲话对你有意义,你才不会坐立不安,才会有可能忘记肉身的存在,也就忘记了疲劳。
  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一名成功的教师也是如此,倾听几乎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可想像如果没有倾听,教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又怎么教得好书?此外,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姿态,不善倾听,就不太会交到真正的朋友,也不会有家庭关系的融洽,因为有时人们仅仅需要你倾听,倾听就足够了,一个不善于倾听的人,他的人生也许会因此而非常失败。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我认为倾听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就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对你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思考力等等这类因素的挑战和训练。
  而且倾听还是一种丰富情感的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心灵冷漠的人居然会倾听!倾听是一个逻辑的归纳、综合、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
倾听可以使你的心与智两方面越来越发达,我们没有理由不倾听。
  可是,有心理学家指出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说倾听是“艺术”,是因为倾听是倾听者的创造性劳动;说倾听“失传”,是心理学家认为,好多人已不那么乐于和善于倾听了。有些人不愿意倾听,我不想过多地分析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倾听,因为那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只想多分析一下人们不能正确地倾听的原因,如果我们找到了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那么或许可以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是精力不够集中,精力不集中是无法倾听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精力不集中,心理上的原因主要是体力上的,体力不支使精力不易集中;而有些人的认知风格也会导致精力不集中,比如有些人一向更适合于通过阅读而不是倾听来与外界交流或获得信息。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生理问题,那我们应该表示谅解。
  有些精力不集中则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比如有些人习惯性的走神,如果这些人平时注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品质,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其二,是听人讲话时太集中关注了细节,错过了要点。比如在听讲演时,讲演者为了吸引听者,要经常在讲演中穿插一些故事、笑话或材料是为观点和讲演内容主干服务的,你如果只被这些次要信息吸引,却错过要点,说明你的听讲能力有待提高。
  其三是习惯于太主观武断地听讲。有时我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相信只要说话者一开口就知道他所要讲的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太过于确信了自己以后,就不太愿意听他们实际想说什么,有时我们根本就不会耐着性子倾听了。太带有主观性的先入为主的听法是听者与讲者的错位。
其四是太注意演讲的方式和个人外表、口气、习惯,而忽视了内容。虽然讲话者可能不漂亮,普通话不标准,姿态不好,或者甚至你平时和他有意见,但这都和你的倾听关系不大,千万别受这些因素干扰。
  但愿我向教师提这条建议是多余的,可是我还是要提,是因为学会了倾听,我们才可能通过倾听而学会别的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第十九条 人类道德至高无上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学会调适以下三种关系:人与社会或集体或家庭或国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服从于社会、集体、家庭、国家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可能将被我们称为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他可能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自然相处,肆意破坏大自然的恩赐,那么,他也是不道德的。反之,这个人学会了调整与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那么,他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人先天是不是就会自动调整与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呢?对此,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争议,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关于人性善与恶,永远也没有一个定论的,再去思辨这个古老的问题,意义似乎不是太大。
因此,我们实在不能武断地说,人天生就会自动调整与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不过,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是有益的。因为,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么教育的职能就是要训诫并遏止这种恶;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教育就须激发人心中善的因子,并加以巩固;如果认为人性有善和恶的两面性,那么教育就要同时做两件事,既要抑制恶又要扬善。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人类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测,是何其的困难。
而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的心愿总是与集体、他人、自然发生冲突,教育历来捍卫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次序,即使为了表面的和谐和次序而牺牲个人利益。我们发现,人类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在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客 作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