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图片下,拉着人力车夫的先生是谁

[中考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创新教学设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考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创新教学设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7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
  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
  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
  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把课文认真读一遍,通过查字典和看书下注释解决不会读的字词。
  2、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
  3、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三、再读课文,设定目标
  对一篇文章的欣赏,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觉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那么,从何入手呢?以前的课都是老师在探究学习任务,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了。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学习的呢?
  四、诵读课文,体验生活
  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以祥子的身份去朗读课文,今天我们来个朗诵比赛,先小组内轮流进行,再推选一名选手代表小组参赛,倾听同学要作好评价。
  (教师提出评价标准,要侧重于对祥子当时生活的体验。)
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阅读、查工具书
交流、评价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班级讨论,教师做引导、归纳。
做准备
第 二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围绕学习任务,通过朗诵比赛,初步体验了祥子当时的生活感受,但要想真正读懂祥子,读出祥子生活的真谛,我们还需要抓住"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来探究。板书课题:在暴雨和烈日下(如果学生发现错误,就相机引出下列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研沉思
* 头顶"烈日"
  1、根据日常观察,说出"烈日"下人的各种表现,然后其他同字说出听的感受。
  2、找出对"烈日"的描写,然后找一位朗读特别好的学生把对"烈日"的描写读出,让其他学生做一回祥子,回想一下以前的时光,回想后,学生谈感受。
  (将前后两种感受对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入自然环境描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悲惨命运。)
* 脚踏"暴雨"
  1、学生先从文中找出对"暴雨"及"暴风雨"中的"祥子"的描写。
  2、教师配上钢琴曲读文章倒数第六、七段,创造出暴风雨来临时的那种氛围,学生则合上书、闭上眼,假想自己就是祥子走进滂沱大雨之中,感受暴雨的肆虐。
  3、学生畅谈在暴雨中的感受
  4、我还是有点不明白,是否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刚才有同学所说的"恶毒"的感情呢?
  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
  朱自清的《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段文字表现了朱自清的什么感情?
  小结: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
  《金色的大斗笠》中对夏雨的描写--
  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趾头还在得意地动呢!
  ......
  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小结: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当然要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四、悟读课文,体会创造
  文章多次写到"柳",你能找出这些句子,从"柳与祥子"的角度,谈谈作者着力描写"柳"的深刻含义吗?
  明确:文中多次写到柳,不仅介绍了环境,烘托了气氛,还衬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人力车夫当时的活动,象征着人物的遭遇。柳树的每一次出现,都体现了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心里感受,并逐渐使柳与人趋于融合。课文最后一笔,"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直接把人比喻为柳树,柳树的形象与祥子的形象到此完全融为一体了,暗示了祥子今后的可悲命运,会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凋零飘落,使人更加同情祥子这样的劳动人民,更加憎恶黑暗的旧社会。
  2、祥子除了在"暴风雨"中奔走外,还能不能有第二条路?若有,结局会怎样呢?为什么?
  (祥子若不拉车,必将饿死,通过这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
想像、表述
勾画、读、体验
听、暇思体悟
讨论、理解
1、阅读课文,搜索信息,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班级讨论,引导探究。
想像、交流
  课后学习:
  1、摘抄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景物描写。
第 三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了解了祥子的悲惨遭遇。祥子的悲惨命运不仅是烈日暴雨造成的,而且也是黑暗社会造成的。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老舍语言的魅力,对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
  (补充::《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18章,标题是编者加的。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长期与打拳的、卖唱的、人力车夫等穷苦人来往,不仅熟悉他们,而且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创作的小说,多取材于下层社会受压迫人们的生活,反映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不幸,无情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同学们可能不会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会遭遇到和祥子一样的社会的暴风雨!面对文革的暴风雨,他的命运也曾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我们今天学习老舍的作品,决不能仅仅学习他的写作技巧,还要学习老舍先生伟大的人格。以前,我们从课本上已经读过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从《济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看到老舍先生一颗真诚爱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舍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但是今天,在老舍诞辰100多周年的时候,我们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却分明从中读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他和祥子一样,都曾遭受严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没有堕落,而是以死抗争,用生命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风雨中的雕像!)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一下老舍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1、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认真读一遍,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记在课本上。
  2、结合课文内容,体味下列语句,从中你有怎样的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写车夫"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2)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3)文末写祥子"一口气跑回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三、探究思索,深化主题
  1、 文中为什么写到乘车的人?
  --坐车人的话和冷酷的态度,点明祥子的痛苦不仅是烈日暴雨造成的,而且也是黑暗社会造成的。
  2、 如何理解"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形象得比喻祥子无法自主的悲惨命运。
  四、总结全文,点燃激情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老舍在这一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不正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拆吗?若祥子生活在现代,生活又会怎样呢?在本文,我们只见到祥子的一个侧面,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以及老北京的风貌吗?请大家课后阅读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阅读,圈点批注。
阅读、领悟、讨论、交流、评价
听、记
【精彩语段品析】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有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1.加点的"直砸"和"横扫"写出了风雨的什么特点?写出祥子什么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最能写出祥子在暴雨中挣扎的动词: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a、b、c、d处,应填入的短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句式各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中使用句式的作用。
①湿裤子裹住了他的腿。(
他的腿被湿裤子裹住了。(
②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
他不得不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5.对文中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写出坐车人十分明小,被雨吓坏了。
B.刻画出坐车人冷酷无情的形象。
C.这是当时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关系的缩影。
D.社会环境描写的点晴之笔。
6.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雨的急和猛,风的大和狂,写出祥子被暴雨猛击时难以忍耐的痛苦。
2.浇、裹、拽。
3.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4.①主动,被动②肯定,双重否定。
6.(1)暴雨的折磨。(2)坐车人的冷漠。
【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补充资料】
1、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老舍是始终与劳动人民共呼吸的人民艺术家。他出身贫苦。从1898年在北京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赤贫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小胡同中,刚一懂事,就知道愁吃愁喝。这样的家庭和生活,给老舍以深刻的影响。虽然他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1924年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讲过学,1930年回国后又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当了教授,但是,他始终没有忘却和自己共过患难的贫苦的劳动人民。他说:"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对苦人有很深的同情。我的职业虽使我老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转,可是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与学者。打拳的,卖唱的,洋车夫,也是我的朋友。""他们帮我的忙,我也帮他们的忙。""这样,我理会了他们的心态,而不是仅仅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的状况。"他从1924年开始写的初期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后来的《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与《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柳家大院》《断魂枪》等中短篇小说,多半是写的北京的中下层社会。它们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与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虽然,他没有能指明出路,但却能激发起人民对旧社会的仇恨。抗战期间,他赶到重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长、主持《抗战文艺》、编写抗战戏剧(如《残雾》《国家至上》等)、搞通俗文艺。他"要手里的一支笔为神圣的抗战服务"。抗战胜利后,他应邀去美国讲学,但心灵深处却时刻惦念着祖国的人民。1949年,当他接到周总理的盛情邀请之后,立即动身赶回了祖国。他不顾腿疾,拄着拐杖,跑到了群众之中。他跑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中,这些当年辗转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劳动人民,已经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他跑到了自己的"新朋友"中,他们是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工农兵英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进步与发展,使他"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唱"。于是,他写下了《龙须沟》《春华秋实》《女店员》《全家福》等优秀的话剧。在这些作品中,老舍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翻身喜悦,讴歌了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也展示了新生祖国的无限光辉的未来。为了表彰老舍的为人民而创作的革命热情和他的杰出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于日,授给他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
  老舍不仅是一位人民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勤奋多产的文艺战线的劳动模范。特别是解放以后,他几乎终年都在拼命地写。他每天都要"摸一摸笔"。解放前二十多年,老舍写下了8个长篇小说,7个话剧和几十个短篇。而解放后的16年中,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老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就写下了23个剧本(其中多幕话剧15个,独幕剧1个,多幕歌剧3个,曲剧1个,改编京剧4个)。此外,老舍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这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充分说明了老舍在解放后劳动的勤奋。这种勤奋,反映了他高涨的政治热情。老舍曾说:"我勤,因为我心里高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怎能默默地低着头,不和昂首阔步前进的人民一同工作呢?虽然我不会生产一斤铁,或一斗小米,我可是会写一点,多供给人民一点精神食粮。我不甘落后,也要'增产'。"
  老舍的语言亲切流畅、醇厚简练、机智幽默。他善于运用北京劳动人民的语言。因为他熟悉北京劳动人民的生活,"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这可就找到了语言的源泉"。他的作品,连北京的妇孺都能懂、爱听。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到格外的亲切流畅,充满了泥土气息和民族风味。老舍用的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但这是加了工的,充分表达出"人格之美、生活之美,与革命斗争的壮丽"的富有诗意的普通话。老舍语言的纯净精到,是因为他不怕写,不怕扔,勤于修改提炼,反复琢磨推敲。从艺术效果出发,他"楞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为了紧凑精到,他甘愿将十万字的长篇《二拳师》的材料,提炼成五千字的短篇《断魂枪》。他甚至要求自己"连一个虚字也不随便使用"。还有人说,老舍是个幽默的作家。是的,这也是他的语言风格。解放前,他的幽默,虽然也道出了穷人的辛酸苦恼,和对富人的憎恨与嘲讽,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常常是"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解放后,他的幽默,则是表现了劳动人民翻身的喜悦,表现了作家的乐观机智和对于前途的胜利信心。总之,老舍的语言构成了他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现代中国的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写于抗战前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早期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这是作者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受了三十年代为工农兵大众的"普罗文学"的影响而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18岁的祥子,是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壮实与诚实来到北京城的。他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不再受"拴车人"气的独立、自由的洋车夫。为了这个"最高的理想",他从风雨里咬牙,从茶饭里自苦,终于花了三年的时间,用"不知道多少万滴汗"赚出了一辆车。当他第一次抚摸着自己的车时,快活得几乎要哭出来。因为"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可是,兵匪夺走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他痛苦、愤怒,但没有绝望。为了再度实现他的理想,祥子不顾同行的义气抢买卖,和老弱病残争座儿。为赚钱买车,他拼了命,拉下了脸,顽强地在黑暗中摸索着个人的道路。这时,他开始"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可怜的祥子,并不懂得自己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的绝路。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想通过这条路去争得自由和幸福,是永远也行不通的。果然,灾祸一个个接踵而来。用性命换来的一点点积蓄,被孙侦探敲诈一空,装神弄鬼的陈二奶奶又使他失去了难产的妻子,丢掉了车......,非人的打击和折磨,耗尽了祥子的血和泪,毁掉了祥子的一切。绝望与痛苦,使祥子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想,"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有用,变成这样的无赖也不错"。他堕落了。他万念俱灰,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这个觉醒前夜的劳动者,才二十多岁,就被吃人的旧制度毁灭了。
  30年代,许多进步作家都曾用自己的笔,揭露了旧中国的罪恶制度。巴金在《家》中,对着吃人的封建大家庭,发出了"我控诉"的呐喊。曹禺在《日出》中,向着"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发出了无情的诅咒。而老舍,则是用他那支饱蘸着感情浓汁的笔,在《骆驼祥子》中,对劳动人民痛苦辛酸的悲惨遭遇,表示了自己深切的同情。他热情地赞颂了祥子原来具有的热爱劳动、朴实向上的劳动人民的好品质,愤怒地抨击了那吞吃了祥子的一切,把祥子逼进堕落的深坑的令人窒息的黑暗的旧社会。他通过小马儿的祖父──一个老年车夫的嘴,批判了祥子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可惜,作者当时由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看不到希望与光明,所以,他无法给祥子们找到如何"成了群""打成阵"的出路,而只能让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在小说的末尾,作者曾写过这样的话:"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老舍对祥子堕落的痛惜与批判,也是对自己不能为祥子指明出路的自责,更是对旧社会的悲愤控诉。
  《骆驼祥子》反映了老舍创作思想的重要发展。在思想内容上,作品的触角,已探到了旧社会的本质。在写作方法上,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他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实晓畅的语言,代替了过去有时失之油滑的诙谐。大量的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老舍刻画祥子形象的重要手法。祥子的沉默寡言反映了他忠厚憨直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受尽欺压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他不会和别人谈心,因为他的话都是血做的,窝在心的深处。"因此,作者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绘,代祥子诉说了血泪凝成的痛苦心曲。这样既能传神地刻画出祥子的性格,也便于尽情地表露作者对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的义愤。这种心理描绘和作者感情的融而为一,使小说更易打动人心,产生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中所描写的祥子,几经折磨,身体虚弱了,心中"有些茫然"。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应当受这些折磨委屈",但他仍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色──劳动。这个片断具体地描绘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一个场面。
  旧社会的人力车夫,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小说是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祥子与兵匪、祥子与暗探、祥子与车厂主等等。这一节则是着重描绘祥子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力车夫整天拉着车在大街上跑,他们与天气的关系,比起其他职业来,显得更为密切。天气影响着车夫们的生计以至生命。
  这一节写了一天之中的气候变化。这是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但是,不久,风起云涌,一场暴雨,使天气由晴转雨,温度由热到冷。
  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是没有艺术力量的。要展示车夫们的痛苦生活,以引起读者的同情,靠晴、雨、冷、热几个抽象的概念,是办不到的。此节文字好就好在将晴、雨、冷、热这些场面,刻画得那样具体真切,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先说热吧。文章起句就是"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既有气势,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这是总提。接着作者又以具体的、富有实感的种种"特写镜头"去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读者的感受。他写到:"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而狗则"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
  写人对热的反映,那就更细致、深入了。作者先写人们对热的一般反映:"使人喘不过气来","街上非常寂静"。进而细致地写了车夫们的几种情态:"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坐在车上打盹";有的"拉着买卖的","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是这些车夫中的一个,他如何呢?作者更细腻深入地写了他的感受:"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腥臭";"看见食物就恶心"......作者从祥子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各个方面,都写了热的存在,热的威力。
  有概括醒目的总提,又有细致深入的"特写",这是老舍在此文中多次运用的一种描写方法。
  老舍生前在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学的一次讲话中讲到:"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文笔到底怎样"飞"起来?仔细学习这段作品,就可感受其一二。
  顾名思义,文笔的飞动,首先意味着要写"活",写出景物的变化。此文在写景物、场面的变化上是极细致、真切的。例如对柳树的描写,作者写出了随着天气的变化,柳树各种不同的状态。对街上人们活动的描写也是如此。起初,闷热的烈日使"街上非常寂静"。凉风来了,"街头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暴雨将至,一阵风使"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
  注意文章前后的关联,对比,写出场景的变化,文章就生动灵活起来。就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献给读者的是一幅"活动着的"工笔画。
  文笔的飞动,不仅要求写出一般的对比、变化,而且还要求作者善于"调配",使大事小事都能联系到一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才能使文笔跌宕跳动。如写烈日,一笔写"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一笔写"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写暴雨,一笔写"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成了"水世界"。一笔写"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大,大至"整个老城","水世界";细,细至"胃里的响动","几个雨点"。这样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确如古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以使读者的想像大大活跃起来。
  从修辞手法讲,"拟人""夸张"的运用,也使作品生色不少。老舍写天气、柳树、风,都是人化了的自然。当我们读到"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时,仿佛觉得自然物也忽然有了"灵性"。他夸张地写"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作者把读者也曾见过、感受过的情景,表达得这样贴切,如此传神,使人不禁叫绝!
  老舍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有人看我的文章明白易解,也许觉得我写时很轻松,其实不然。""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细推敲。"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文章字斟句酌的"苦心"。他写柳树,连柳树、柳枝、柳条这样的一字之差都不放过。当他描绘冷风来了,人们跑到街上,四下里寻找的情景时,带了句"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为什么?因为情况虽已发生了变化,行文也过了一段,但作者仍没有忘记此时还是烈日当头,当然得"攥把蒲扇遮着头"了。多么准确,多么精细,又多么真实呀!
  从全篇形象地再现晴雨冷热的变化,文笔的活跃飞动,到字斟句酌的推敲,都为了什么?为了写人物,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了写出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写出祥子的痛苦艰辛。把天气晴雨冷热的变化,集中写在几个小时之中,对表现祥子劳动之艰辛,是极经济、简练,也是有代表性的,起到了由小见大,以一当十的作用。这里,环境的真实性、鲜明性直接联系着人物的真实性、鲜明性。把环境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触其物,我们也就感受到了祥子所身受的痛苦。所以,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坐车人在暴雨中还赶着祥子奔跑,临了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的时候,会由衷地升起愤懑之情,看到祥子经过日晒雨淋之后"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时,唤起我们多么强烈的同情。
  (冉忆桥、李振潼,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准确生动平中有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词语锤炼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语言千锤百炼,做到了准确生动、精当传神、一丝不苟、平中有奇。
  动词,是一种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的词。它运用得好,能使人物"活"起来,使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因此,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动词运用正是找到了这种"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
  请看:在烈日下,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其渴之甚,思水之切。通过人物缺水之苦和得水之乐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耐。在烈日下,有的车夫中暑发病,"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用"栽到地上"比"倒在地上"更能说明发病之猝,进一步突出酷热之甚。写祥子拉车,由于汗水,"裤褂全裹在了身上。"一个"裹"字,极言其出汗之多,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些词都是常见的、口语化的,但都用得准确自然。
  在锤炼动词时,作者还力求生动形象、传神。譬如描写暴雨将临之时:"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用"乱撞"形容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掀"字就更用得奇妥、精当。我们知道,夏季的积雨云是浓厚沉重的,一般都说闪电在云中"劈开一条缝"或"撕开一角",但这些都不如用"掀开一块"生动有力。"劈"、"撕"都略嫌闪电的威力过小,只有把黑云"掀开一块"来,才充分显示出其气魄和威力。一字之别,境界迥异,文采斐然。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写雷鸣声,但在这写闪的过程中,不就已寓含了声音在内吗?可以想像,能将黑云"掀开一块"的闪电过后的雷声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这样在静默中写声响,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紧接着,"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这个"砸"字,既与前面有关闪电的描写相照应:正由于前面对云和闪电的铺垫,这里写雨点"砸"下来,更能使人感到可信;又呼应了下文:惟其这样"极硬的"雨点砸在祥子刚刚要被太阳晒裂的背上,像他这样壮实的汉子才会"哆嗦"。写得很准确,精彩。在"四面八方全响、全乱、全迷糊"的水的世界里,祥子"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只能"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浇、裹、拽"这些动词极恰当地描绘了祥子在水中的"挣命"。这里,我们可以细心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匠心:在大雨刚来之时,是几点"极硬的白亮亮的"雨点砸下来,可见其威烈的气势;在大雨之中,是透骨凉的水往各处浇,可看出暴雨瓢泼般的大而猛。用字异常精当。同一个"裹"字,前面用来表示祥子在烈日下受煎熬,后面用来表示祥子在暴雨中受折磨,深刻描绘了他这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苦难生活。这些口语化的动词,作者似乎信手拈来,实则恰到好处。夏衍说:"出于真情的文字是永远永远地使人感动的。"老舍先生这些出于真情的文字,准确生动地捕捉住人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变化莫测情景的一霎那,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老舍曾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过:写作中"有时一个字两个字能表达不少意思。你得设法调动语言。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若是能够选用文字,比一般的话更简练,更生动,就是本事"。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词语锤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这种本事。作家常常选用一两个关键的词语,便"描述了一个情节的发展",这些关键词语具有形神兼备、意韵俱全,平中见奇、高度凝练的神功。请看例子:
  在酷热时,突然起风了。"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作者用一些最常见的动词"争、跑、找"把人们渴望凉风的急切心情和迫切动作写得栩栩如生。用"攥着把蒲扇"而不用"拿"或"用"等一般动词,就把铺子里的人在这以前的动作神态也写了出来──他们并非临时拿了把扇子往外跑的,而是在铺子里就一直"攥"着蒲扇一个劲地扇的!这一个攥字,既写出人们的动作神态,也写出天气的酷热,用得何等经济,何等高超!"嚷、跳"也是两个普通动词,但在这里,却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神态。六个普通的动词,就给读者描摹了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生动画面,不用一个"热"字,但其热自见,含蕴深刻,见于言外。
  又例如:当雨小了些时,"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要求避避雨再走;而坐车的却"跺着脚喊──'快走'"!这里,祥子之所以要直直腰,是因为他一直弓着身子在水里挣扎;之所以要吐出一口气,是因为他憋着劲死命拉车已经很长时间了。两个普通的动词,不仅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动作,而且可以启发读者对情节的联想。真可谓以一当十,以简驭繁。而对坐车的描写仅用"跺脚、喊"两个动词(词组),就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他的冷酷和蛮横了。
  《在烈日和暴雨下》不仅动词锤炼得准确、生动,在修饰语的锤炼方面,也颇具特色。作者多用叠词,使之富于音乐美。请看作者描写的天热: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连用几组叠音词:"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作修饰语,把太阳之毒、天气之炽,写得具体可感,淋漓尽致。"处处、到处、从上至下",又是写尽全体──整个空间,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在这种"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的气候下,人力车夫们为了衣食,万般无奈地去张罗买卖,"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就连祥子这个曾是第一流车夫的小伙子,也只得"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这里,是写车夫们的活动,但又何尝不是在写天热呢?要知道,车夫们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身强力壮,能跑得很快。但在此刻,顶着毒花花的烈日,就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只得"慢慢地、慢腾腾地"了。这样以人写景、以景写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写是多么生动精彩!其中的叠音词"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等,准确地描摹了车夫们的动作和神态,真切传神,使读者如见其人。
  在遣词炼字时,老舍还十分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他曾说过:"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作者在描写天热和暴雨时,选用了"病、憋闷、无精打采、灰茫茫、冷飕飕、灰暗昏黄"等词语;在描写祥子和车夫们的活动时选用了"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一系列色调低沉的词语,与当时环境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相协调。在词的声响方面,老舍一贯主张"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在烈日和暴雨下》也不例外。我们仅举一处用得特别精彩的地方:
  "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这里,作者从人们的听觉上来极写天热。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人们都有这体会:在烈日炎炎之下,如果环境安静些,人们的心情会平静些、舒畅些。而作者这里写铜铁铺偏偏不肯安静,硬要"丁丁当当"地凑热闹。这单调的响声,不用说,在这般闷热的气候中,是何等的"使人焦躁"和刺耳了。作者用叠音像声词"丁丁当当"直接摹状声响,就比说"单调的敲打声"更为直觉、可感,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清人王国维曾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词语锤炼,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准确生动、平中见奇,毫无矫揉装束之态,而有神采毕现之功。郭沫若曾赞誉老舍"片言振聩聋",实在不是溢美之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紧扣住这些精彩的遣词炼字,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认真学习作者的锤炼功夫,无疑地,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王建华,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烈日炎炎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