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坝坝两边为什么不让种高的作物

我是来点名反驳 &a class=&internal& href=&/people/liu-ming-xuan-30&&刘明轩&/a& 的答案的,大兄弟自称水利工作者? &br&&br&&blockquote&而黄河,尤其是中下游,基本上都是农田,渠道,排水沟坎。地势平坦不说,还都是亟待灌溉的吸水土壤。本来地势平缓流水就慢,良田还先吸饱水截留一大部分。一次大范围降雨,两天内能把水都排进河道里,都算快的了。&br&&/blockquote&&br&神TM黄河下游,大范围降水两天入河道!&br&&br&黄河流域范围图:&br&&br&&img src=&/dc749dcb45c84edfea614ac_b.jpg& data-rawwidth=&2728& data-rawheight=&19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28& data-original=&/dc749dcb45c84edfea614ac_r.jpg&&注意黄河下游这细细窄窄的一条&br&&br&什么叫流域?简单来说就是河流集水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雨水跨过黄河大堤汇集到黄河?这还水利从业人员?&br&&br&然后黄河水灾,祸害的是哪里?&br&&br&&img src=&/74dd6ebd99c01ad6e41c43e_b.jpg& data-rawwidth=&617&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7& data-original=&/74dd6ebd99c01ad6e41c43e_r.jpg&&&br&正是黄河下游,洛阳以下。&br&&br&黄河中游基本上是下切峡谷河道,郑州桃花峪之下便是一片坦途,肆意横流,想往哪去往哪去,你看这历史河道,那叫一个任性。&br&(根据评论修改)&br&&br&山东中部那块为什么不去,泰山就在那里,那里是山东中部丘陵区。&br&&br&然后黄河水患最烈之处,也就是黄河下游,尤其是河南加上鲁西,正是所谓的中原腹地,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r&&br&黄河水患为何难治?泥沙含量大,下游高度差小流速慢,淤积严重。&br&&br&黄河主河道底部淤积→过水横断面缩小→过水量限值减小&br&&br&如果不管:溢出原河道,改流新方向→黄河改道(范例:商朝五次迁都)&br&如果筑堤:继续淤积,坝顶与河床底部高差减小→加高堤坝→继续淤积→洪水决堤(范例:开封多次毁城重建,现在城摞城叠压了六层)&br&&br&这就是古代黄河治理的死循环。&br&&br&现在黄河为什么风平浪静?两大原因:一是堤防建设,二是调水调沙,而这都是在我国古代水利前辈提出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接下来先讲核心观点:&br&&br&&p&&b&堤坝不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b&&/p&&br&&br&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的张戎,最早系统付诸实践的是明代潘季驯。&br&&br&&blockquote&&p&
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兴、之锡皆守其成法,而辅尤以是底绩。辅八疏以濬下流为第一,节费不得已而议减水。成龙主治海口,及躬其任,仍不废减水策。鹏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畅。然终不能用辅初议,大举濬治。世以开中河、培高家堰为辅功,孰知辅言固未尽用也。&/p&&p&
——《清史稿》&/p&&/blockquote&&br&具体做法就是上面两条,筑堤束水,人为加快下泄速度,使泥沙不但不沉积,而且冲刷河底,淘深河道。&br&&br&&blockquote&&p&“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p&&p&“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骤,使由地中,舍堤无别策。”&/p&&p&——万恭 《治水筌蹄》&/p&&/blockquote&&br&然而河流有丰水期枯水期,堤坝做的宽,枯水期起不到束水的作用,做的窄,洪水期压力太大,动辄决堤,怎么解决?&br&潘季驯系统使用了“双重堤坝”&br&&br&&img src=&/ebbaaebac0c603f09aa9eb_b.jpg& data-rawwidth=&4382& data-rawheight=&2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2& data-original=&/ebbaaebac0c603f09aa9eb_r.jpg&&&br&&p&缕堤是在河滨修筑的束水堤,目的是把河道变窄,将河流束缚起来冲深河床。遥堤是在缕堤之外二三里远修筑的提防,目的是在河水漫滩或者冲毁缕堤后,阻止洪水不再泛滥成灾。&/p&&br&&p&现在的黄河下游大堤就是这种做法&/p&&br&&img src=&/dc3d9d6e411a126b35b62f5c07b6f3c2_b.jpg& data-rawwidth=&5248& data-rawheight=&3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8& data-original=&/dc3d9d6e411a126b35b62f5c07b6f3c2_r.jpg&&&img src=&/bc045d6c2c7c6e4473cdca166eb5b970_b.jpg& data-rawwidth=&5248& data-rawheight=&3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8& data-original=&/bc045d6c2c7c6e4473cdca166eb5b970_r.jpg&&&br&&br&图中的水面就是黄河,有石工,有挑溜的锯牙马头(减少水流对坝体的冲刷),觉得不够高不安心?&br&这其实是里面的那层。&br&&br&现在黄河干堤什么样?&br&&br&&img src=&/4dca106c66f4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4dca106c66f4_r.jpg&&&br&这张图表现厚度&br&&br&&img src=&/5ba70094e5cafcbd16e03e2b7d499464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5ba70094e5cafcbd16e03e2b7d499464_r.jpg&&&br&这张图表现高度&br&&br&这简直是座山了好吗&br&&br&然后两道堤之间多宽?&br&&br&&img src=&/3d21f262bc11aebf36fa82_b.pn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3d21f262bc11aebf36fa82_r.png&&&br&注意两条红线内侧的黑色线条,这才是黄河干堤,看看干堤范围和河道粗细的比例。&br&&br&肯定有人会问,干堤中间不是城镇吗&br&那的确是房子,黄河下游干堤范围内是有村庄的!而且是自古以来!&br&再问:那洪水来了怎么办?&br&&br&这里的村庄都是建在土台上的,高度直追干堤,行洪时期庄稼地淹了,人没事就行。&br&那为啥不舍得走呢?&br&正如尼罗河泛滥造就了沿岸农耕区,黄河过水后的淤泥使这一片成为膏腴之地,地肥,而且灌溉方便,不舍得走。&br&&br&那么为啥黄河以前还经常决口?&br&&br&转折点在于90年代开始实施的黄河流域调水调沙实验。&br&&br&黄河水挟沙量实在太大了,光光筑堤束水,靠自然径流依然不能达到冲刷河道的流速。当年潘季驯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他加高加长高家堰,硬生生将淮河水蓄成一个洪泽湖(你没看错,洪泽湖以前是很小的几个天然湖,现在的水域是人工造就的),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河道(明代黄河夺淮入海),却败在了一个可笑的事情上——明祖陵。&br&&br&朱元璋的爷爷葬在泗州,而古泗州城正在洪泽湖范围内。&br&&br&水淹祖陵,就是触了龙鳞。于是潘季驯功亏一篑。&br&&br&清代,才不顾忌这个,继续加高高家堰,水淹泗州城,至今为止,明祖陵长眠水下,偶尔大旱才会露出一点头。&br&&br&然而清代运河又淤积,北京城的满洲老爷要吃铁杆庄稼怎么办,于是引黄济运,打通黄河与洪泽湖(这时黄河依旧走淮河方向),黄河水先进洪泽湖再出海,这下好,洪泽湖也瘀了,湖面虽大,湖底非常浅,蓄水量大减,于是继续死循环。&br&&br&然而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修了水坝。&br&&br&三门峡被喷的惨不惨?惨。&br&&br&三门峡到底该不该建?该。&br&&br&为啥?只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br&&br&黄河干流上的水库,不是用来拦沙沉沙的,而是调水调沙。&br&&br&八九十年代,继三门峡之后,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库陆续修建完成,调水调沙实验开始。怎么做?&br&&br&黄河枯水期,相邻几个水库一起调度,先慢慢蓄水,再同时放水,人为制造小型洪峰。&br&&br&比如说三门峡在小浪底上游,三门峡先全开下泄,水到小浪底水库,搅动小浪底水库沉积的泥沙,然后小浪底再全开下泄,依次而为。&br&&br&这样,就制造了一股含沙量比正常黄河还大的人造洪峰。&br&&br&水力学和泥沙力学证实,水流非常急的时候,含沙量越大,非但不会沉积,反而冲刷力度越大,就像一张砂纸在打磨河床一样。&br&&br&于是,每年几次的联合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主河床成功刷深,入海泥沙还加速了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增长,一举多得。&br&&br&黄河调水调沙成功逆转了黄河自古以来的“地上河”发展趋势,获得国际认可,荣获了“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br&&br&而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在干堤上搞淤背。做法,也是潘季驯最先实验的。&br&&br&&img src=&/b3d6a8a71c793f447d1ac2c5fa8b70b7_b.jpg& data-rawwidth=&6369& data-rawheight=&2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9& data-original=&/b3d6a8a71c793f447d1ac2c5fa8b70b7_r.jpg&&&br&左边那种已经不用了,主要看右边那种。这是潘季驯的做法,需要在干堤上开口,还得是丰水期,非常危险,可惜当时没有抽水机。&br&现在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围堰,泥浆泵抽浑水进去,泥沙沉积,开口引清水出来,直到跟堤面差不多高。这时再种上杨树等速生经济林。现在如山一般厚重的黄河干堤就是这么来的。&br&(淤背工艺根据评论修改)&br&&br&&img src=&/708bc607df68ba3ebbe80adf675b51b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08bc607df68ba3ebbe80adf675b51b8_r.jpg&&这张比较明显,左面是迎水面,右边是背水面,放淤固堤已经把大堤加固到如此厚度,可谓固若金汤。&br&&br&长江荆江段为什么容易出险呢?&br&&br&&img src=&/225bfa12a5a52dfef4a88_b.png& data-rawwidth=&1124&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4& data-original=&/225bfa12a5a52dfef4a88_r.png&&&br&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下游就是一条独流入海河道,再无河口,没有了“流域”&br&荆江不同。上面是大武汉,汉江长江交汇处,江边一条白线便是堤坝,堤坝后面就是最繁华的地带。&br&&br&什么双重堤防、放淤固堤,统统搞不来。用军事说法就是“毫无战略纵深”,堤破则亡。&br&关于长江水灾发展趋势,可以移步这里,不展开了。&br&&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417216& class=&internal&&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a&&br&&br&&br&&br&总结一下就是,现在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长江沿线发展成这样,堤防也只能这样,根本没办法系统提升,但却众人关注。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数千年,今日下游基本可保无虞,中游水土保持也在努力,这个建功见效慢,但毕竟在努力,但不出险反而被慢慢遗忘和忽视。&br&&br&水利其实也是一样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br&&br&向水利工作者致敬,向治水前辈致敬。&br&&br&不知道该说是利益相关还是地域相关,我老家鲁西南,祖宅就在那张黄河卫星图范围里,还是黄河干堤里面~&br&&br&以上。
我是来点名反驳
的答案的,大兄弟自称水利工作者? 而黄河,尤其是中下游,基本上都是农田,渠道,排水沟坎。地势平坦不说,还都是亟待灌溉的吸水土壤。本来地势平缓流水就慢,良田还先吸饱水截留一大部分。一次大范围降雨,两天内能把水都排进河道…
&p&&b&多图预警,我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回答,非收集资料式。&/b&&/p&&br&&p&&b&我现在正漂在黄河上,还在向着黄河的出海口一桨一桨划着,也许我比较适合回答你的问题。&/b&&/p&&img src=&/bb830fcb1ea823b7e38cd3ac_b.jpg& data-rawwidth=&1125&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5& data-original=&/bb830fcb1ea823b7e38cd3ac_r.jpg&&&br&&p&黄河全程5464公里,并不是全程都浑浊,在上游青藏高原段很清澈,清水段持续到了1901公里处。黄河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大河家镇开始变黄,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点。&/p&&br&&img src=&/ac04f99bebfe831ef6bb06b52ced329b_b.jpg& data-rawwidth=&1550& data-rawheight=&8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50& data-original=&/ac04f99bebfe831ef6bb06b52ced329b_r.jpg&&&p&图:黄河(摄于青海省玛多县热曲村段),很清澈吧。&/p&&br&&p&黄土高原地貌是产生黄河泥沙,使得黄河从离源头1901公里处开始变黄的主要原因。这里常年降雨量不足,植物难以生长,无法有效阻止水土流失。在河水日夜不息的冲刷下,两岸泥沙大量冲入河道,使得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顺流而下。不仅干流如此,在黄土高原上汇入黄河干流的各个支流,如无定河、渭河等莫不如是。&/p&&br&&p&那么从1901公里处开始的黄土高原地貌有可能改变吗?那要先来看看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p&&br&&p&首先,常年来自北大西洋潮湿而强劲的西风,在吹过欧洲大陆时,被吸干了水分,到达中亚大陆时,已经变成了干货。失去水分继续彪悍前行的西风,裹挟着中亚大陆沙化土地表面上的滚滚沙尘,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黄土高原。&/p&&br&&p&经过一路吹沙走石,西风到达黄河边时,已进入疲态,减弱的西风无力继续承载大量的沙尘,最终将它们安放在这里。这便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初始原因,西风从未停歇,黄土便也越积越厚。&/p&&img src=&/b7e13f51f61dee1e2cc0c2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b7e13f51f61dee1e2cc0c2_r.jpg&&&p&图:黄河(摄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p&&br&&p&而被西风劫掠了沙土的中亚大陆,形成了诸多茫茫戈壁。如此往复,黄土高原逐年增高,冲入黄河的泥沙日夜奔流。&/p&&br&&p&&u&如果要使黄河水变清,先得改变黄土高原地貌,那么就必须让北大西洋不再吹西风。或者让中亚大陆变成绿洲和森林,那么即使吹西风,也不会裹挟沙土而来。又或者增加中国黄土高原的降雨量,使得植物可以繁茂生长,防治水土流失。&/u&&/p&&br&&p&另外,还要停止黄河沿岸矿藏的大量开采,因为开采加速了水土流失。&/p&&br&&p&那是不是1901公里后面的黄河,永远没有变清的可能性呢?那倒也不是。水电站的频繁建设,使得部分黄河部分河段已经变清。&/p&&br&&p&比如我漂到黄河1978公里处-刘家峡水库的所在地,水就清澈无比。因为刘家峡水坝截流,形成了刘家峡库区,水流在这里变成静止状态。从大河家流入刘家峡的黄河泥沙,沉淀到了水库底,使得黄河上的刘家峡水库变得非常清澈。&/p&&img src=&/1c869e0abb302fcebba8033_b.jpg& data-rawwidth=&1446&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6& data-original=&/1c869e0abb302fcebba8033_r.jpg&&&br&图:黄河(摄于甘肃省刘家峡水库),清澈的让人不敢相信是黄河吧。&br&&br&&p&那黄河上的水库就能永远清澈下去吗?非也,很明显,水库建立初期没有考虑到可以承载多少泥沙量的问题。整个刘家峡水库长度是22.8公里,按照我的漂流轨迹测量,已经被泥沙浊化的库尾达到了7.6公里。&/p&&br&&p&从卫星图片观测泥沙推进速度,刘家峡水库的清浊分界线在不断向前推进。卫星地图影像是日拍摄的,距离现在两年半,而含有大量泥沙的浑浊水线,却在这两年零半内向前推进了300多米。如果按照现在泥沙的推进速度,假以时日,整个刘家峡水库就会被泥沙所吞噬。&/p&&p&&img src=&/aeafa220ffebd212ed660bd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aeafa220ffebd212ed660bd_r.jpg&&图:刘家峡水库的清浊分界线&/p&&br&&p&据说刘家峡水库的有效库容,已由建坝时的57亿立方米减少到42亿立方米,损失库容15亿立方米,严重地威胁着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p&&br&&p&那么,从刘家峡水库流出去的水,这种清澈度能保持多远呢。遗憾的是,出刘家峡水坝2公里远,因为流速增加,冲刷下两岸的泥沙,黄河水又迅速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黄泥水”。&/p&&br&&p&结论一:除非有神力或者奇迹来改变黄土高原地貌,否则黄河不可能全程变清。&/p&&p&结论二:黄河沿岸的工农业污染,也是黄河不能变清澈的原因之一。&/p&&br&&p&&b&那黄河是如何遭受污染而无法变清的呢,让我用不久前漂流经过兰州时亲眼所见的黄河,来阐述污染现状吧。&/b&以下只是我漂流一天的所见,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污染这个单词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在我眼里,任何时候看见的污染,都是怪物。&/p&&br&&p&兰州,是黄河“穿”过的第一个省会城市,&/p&&img src=&/e8d3bbda08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e8d3bbda08_r.png&&&p&河岸边看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造福子孙”的大标语,标语旁边就是一个大型水泥厂,黑乎乎带泡沫的污水,就从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牌子旁边,源源不断汇入黄河。&/p&&br&&p&河岸两边,不管是厂房还是民居,只要看见建筑,就意味着有大堆的垃圾倾倒入黄河。我慢慢能一眼分辨出工厂垃圾和居民垃圾了,工厂的块头比较大,品种较少;居民的生活垃圾体积小,结构和种类要丰富多彩的多。&/p&&img src=&/78f3ea5cf73ac9efa79f955e3178ff9c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78f3ea5cf73ac9efa79f955e3178ff9c_r.png&&&p&划过一个大型抽水房,因为实在太枯燥,我开始玩起了数垃圾堆的游戏。2、300米长的一段河岸,倾倒到黄河上的垃圾,有12堆。这里的河道窄水流快,测了一下,有6公里时速,哪怕是这么快的水流,依然无法将如此庞大的垃圾,完全带去下游。&/p&&br&&p&每个垃圾堆下方的黄河水,都呈黄里发黑的颜色,与外面土黄色的河水相比,差别很大。&/p&&br&&p&我知道损人利己的事不少人爱干,但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为什么要干呢?我只是黄河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喝不了多久黄河水,但是生活在两岸的居民,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不是要长期饮用黄河水吗?&/p&&p&还是就那么肯定,垃圾只会污染下游?他们是否知道,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下游。&/p&&img src=&/ff965fe15d32a16103a2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ff965fe15d32a16103a2_r.png&&&br&&p&漂到宛川河汇入黄河干流的地方,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调转方向朝里划了几桨,想看看怎么回事,划了几米远,开始觉得辣眼睛。我退了回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好奇,想看看这条支流宛川河,是不是生病了。&/p&&br&&p&上岸后追随着宛川河,寻找河水气味辣眼睛的原因。原本以为会和兰州西固区一样,没那么容易看到内里的景象,没想到同属于兰州的宛川河,为我敞开了怀抱。&br&&/p&&br&&p&黄土高原地貌的一大特征,是无法固水,所以很多黄河小支流,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河道才会有水,而且水势会冲刷掉河岸泥沙,一路迅猛地冲向下游,雨停后,小支流的水也无法留存太久,很快变成一条干沟。&/p&&img src=&/17db46f03aadd32d684776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17db46f03aadd32d684776_r.png&&&p&图:黄河的一条支流&/p&&br&&p&图片中的干沟,是无数黄河支流中的一条,离宛川河不远,整个河谷都被垃圾填满,我不知道垃圾层到底有多厚,也不知道每次下雨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也为黄河干流的污染贡献不少。&/p&&br&&p&这些垃圾都是怎么来的?居民为什么要把垃圾都扔到黄河里,各级政府没有配备相应的垃圾处理系统吗?随河而上,很快,就发现了其中一个原因。&/p&&img src=&/dea1ba44d25a5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dea1ba44d25a5_r.png&&&p&是的,我忘记了我们的环卫工人,顶着高温酷暑,忍着恶臭,一扫把一扫把地将街上的垃圾收拢,然后辛辛苦苦地推着垃圾车,齐心合力将所有垃圾倾倒入河道---宛川河。&/p&&br&&p&这种景象对我并不陌生,珠江5000里漂流时,广西环卫工人直接从高高的桥面,将垃圾全部倒入河底,从桥下划过的我,差点中招。&/p&&br&&p&这些垃圾都是干货,现在河道干涸,一时半会还冲不到黄河,必定还有“湿货”存在,才能把我眼睛给辣了,继续往前探查。&/p&&img src=&/e9b6ae89a1a054bf49125d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e9b6ae89a1a054bf49125d_r.png&&&br&&p&就在金崖桥的另一侧,一股恶臭迎着风扑面而来。看见图片中的排污口了吗?放一张大图给大家看看排污口的水样。咋一看以为是沥青呢,其实只是污水。&/p&&br&&img src=&/a5bb096b954f31c0540b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a5bb096b954f31c0540b_r.png&&&br&&p&跟随它,眼见这条黑带,缓缓汇入宛川河,心里不知是何滋味。&/p&&br&&p&有时候一谈环保,大家就把话题扯的比天大,说什么不能停止经济发展的脚步啊,环保涉及到巨额资金投入啊blabla一堆。&/p&&br&&p&那就不能先从这些随处可见,简单易行的污染防治做起吗?我一个玩漂流的,都能闻风而动,发现这些藏污纳垢之所,专业的职能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够呢?&/p&&br&&img src=&/c75a3cff2cd7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c75a3cff2cd7_r.png&&图:据说这是经过处理后的污水,符合环保要求排入黄河。&br&&br&&p&我不是学化学的,也不是搞环保的,只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告诉大家我的所见,用有鼻炎的鼻子,告诉大家我的所闻。至于这些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亦或是不是毫无意义,有待专家们来解答。&br&&/p&&br&&img src=&/f60d0d9af1ef6d0ef50be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f60d0d9af1ef6d0ef50be_r.png&&&br&&p&坐在山顶,鸟瞰下面已经搬离过半的村庄,看看高速运转的大型工厂,顶端升起魔幻般的青烟,告诉我,魔鬼来过,它还没走。&/p&&br&&p&&b&&u&文章来源:【探险家闪米特】微信公众号&/u&&/b&&/p&&br&&p&&b&我还在黄河上漂流,抽空来知乎学习并分享,谢谢大家的阅读,评论和点赞!&/b&&/p&&br&&img src=&/b903329afbb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903329afbb_r.jpg&&&br&&p&感谢阅读!交流可加微信。&/p&&img src=&/d604dcecfe_b.png& data-rawwidth=&378& data-rawheight=&2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8&&
多图预警,我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回答,非收集资料式。 我现在正漂在黄河上,还在向着黄河的出海口一桨一桨划着,也许我比较适合回答你的问题。 黄河全程5464公里,并不是全程都浑浊,在上游青藏高原段很清澈,清水段持续到了1901公里处。黄河从甘肃省临夏回…
1:你没到蒋介石那个地位,你没到他的地位有什么资格评论蒋介石。&br&2:没有蒋介石哪有你?&br&3:你读完过蒋介石日记吗?没读完你凭什么评价蒋介石。&br&4:其实蒋介石一点都不知情,都是底下的人瞒着蒋介石干的,蒋介石内心还是爱着黄泛区人民的,只是底下的人会错意了。&br&5:对于逝去的领袖能不能有点尊敬。&br&6:有些圣母小清新觉得战争不会死人,简直可笑,对于这种圣母我懒得辩驳,战争死人很正常的啊,你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就要感谢那些被淹死的人。&br&7:现在黄泛区这么多人口,有些黑子就是编出当年黄泛区淹死人的事情来抹黑蒋介石,真要当年淹死了人哪来这么多人口?当年水灾是很大,人民生存很困难,但是淹死人的事情没发生过。&br&8:怎么别人家的人没淹死就你家人被淹死了?你看是不是你的问题?&br&9:当年美国不都屠杀过印第安人,你知不知道印第安人被杀了多少,当然民主的美国怎么可能杀人,只有独裁的国民党才算杀人对吧?国民党干什么都是错对吧?你就盯着蒋介石的问题不放?有些人双重标准玩的666。&br&10:蒋介石是伟人嘛,所以什么罪孽都推到蒋介石身上,很正常,要不怎么说蒋介石是伟人呢。&br&11:以往战争都是死的平民,掘了黄泛区,那些以往没什么影响的大地主也被淹了,所以他们的后代跑到网上哭哭啼啼,好像蒋介石多么可恶似的,最残暴的就是蒋介石,就没想到以往平民更惨,说的好像被淹之前他们父母多么淳朴善良似的。&br&12:骂蒋介石淹了黄泛区的人都是日本人的种吧,就希望日本人打进来,收了多少日元了?&br&13:淹死这么多人,也不是蒋介石的本意,蒋介石的本意还是为了阻挡日本人的进攻,只是方法有些欠妥,但是目的还是好的。&br&14:我沉思,定体问,你不就想黑国民党体制吗?不就想说国民党不关心人民吗?你怎么不看看印度,中东都是殖民地,远远不如中国,你觉得国民党不好,你可以滚到美国去啊,太平洋没加盖。你怎么不去印度中东非洲体验一下西方国家的人文关怀啊?
1:你没到蒋介石那个地位,你没到他的地位有什么资格评论蒋介石。 2:没有蒋介石哪有你? 3:你读完过蒋介石日记吗?没读完你凭什么评价蒋介石。 4:其实蒋介石一点都不知情,都是底下的人瞒着蒋介石干的,蒋介石内心还是爱着黄泛区人民的,只是底下的人会…
黄河与长江,在水患形成原因上真是两个体系,黄河水患的形成机制与治理成果,可以移步&br&&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126208& class=&internal&&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a&&br&这里不再重复黄河方面的内容,说点儿我知道的长江治水。&br&&br&&p&“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p&&br&&p&&img src=&/9eb804cef2cdaf13c95a00c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9eb804cef2cdaf13c95a00cd_r.jpg&&
荆江牛轭湖段河道变迁图&br&&/p&&br&&br&&p&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汪洋一片。&/p&&br&&br&&blockquote&&p&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p&&p&——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p&&/blockquote&&br&&p&你看,我云梦泽辣么大,还是七天王里面最弱的……&/p&&br&&p&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人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咱们先说堵口。&/p&&br&&p&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穴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p&&br&&br&&br&&img src=&/a8a9e863be24afe2698eaa550a1325f6_b.jpg& data-rawwidth=&1668&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68& data-original=&/a8a9e863be24afe2698eaa550a1325f6_r.jpg&&&br&&p&
明成化年间(年),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堤段连成整体,时称万城大堤。&/p&&p&
清代靖江两岸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p&&p&
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设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溃决,淹没江陵城,乾隆拨发库银200万辆堵塞决口,加培堤身,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p&&br&&img src=&/7afebfbdbf043f03990bd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7afebfbdbf043f03990bd_r.jpg&&&p&
江陵城(今荆州古城)荆江大堤历史发展示意图&br&&/p&&br&&p&
简单来说,最早的时候,这一带有很多湖泊,都与长江水系连通,相互自由进出,宋代开始,零星围起来一些地方,明清时期,堤坝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穴口先后堵掉,长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了……&/p&&br&&p& 然而,长江虽不及黄河这么夸张,也是有携带泥沙的,荆江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长江出三峡后流速骤然变缓,天长日久河道还是会壅塞。举个栗子:&/p&&br&&img src=&/68d71ede4885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68d71ede4885_r.jpg&&&br&&p&这是明代建在长江边上的万寿宝塔&/p&&br&&img src=&/5b063ce8a7bd68abe4f02d27d5922df3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5b063ce8a7bd68abe4f02d27d5922df3_r.jpg&&&br&&p&由于荆江大堤不断加高,现在已经……&/p&&br&&img src=&/e768ff5a1ae385b78a649b2cd90e485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768ff5a1ae385b78a649b2cd90e4856_r.jpg&&&br&&img src=&/02cac26c0acc96c5bcc76_b.jpg& data-rawwidth=&385& data-rawheight=&4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5&&&br&&p&呐,就是这个状况了。&/p&&br&&p&那么,堵穴口建大堤的根子又在哪里呢?围垸垦殖。&/p&&br&&blockquote&&p&“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日逼,必致横溢四出。湖北则荆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则滨湖州县被其灾,盖湖中之水既渐变而为田,则湖外之田,将胥变而为水,此必然之势也。臣上年到任后,察悉情形,以为湖南之大患,无有过于此者。明知已成之洲,万不能再事刬除,俾复全湖之旧。然救弊补偏,亦正岌岌不可终日。”&/p&&p&——清代湖南巡抚王文韶《片陈南洲水患》&/p&&/blockquote&&br&&p&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古人不是不懂,也实在是无能为力。断人生计得罪豪强激起民变这种事……我还是把大堤尽量再修结实点吧……&/p&&br&&p&长江垦殖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底子太好(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现,明清才严重起来,清后期,才开始变大灾了。&/p&&br&&p&&img src=&/f38bb221dad01c9f1c4cf8fd13fd88d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38bb221dad01c9f1c4cf8fd13fd88d0_r.jpg&&图片来源见水印~这是黄陵庙&/p&&p&&img src=&/8f387fa588b8f5b8afeedf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8f387fa588b8f5b8afeedf_r.jpg&&这是张飞庙&/p&&br&&p&几次大灾如下:&/p&&br&&p&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圩堤大多溃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省150余县受灾,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258个县受灾。&/p&&br&&p&1860年(清咸丰十年),长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干流发生特大洪水。屏山、丰都、万县等10余个沿江州县被水围,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此次大水冲开了藕池口,大量洪水分入洞庭湖,洞庭湖区大部被淹。此外,苏北大水,里运河堤决。浙江沿海风暴潮灾,钱塘江海塘毁坏严重。&/p&&br&&p&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约30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庆至汉口长江沿岸城镇农田普遍遭到淹没,合川、万县、丰都、宜昌等县全城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南岸公安县“大水溃城淹平屋脊”,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全国各省189个县受灾。&/p&&br&&p&1931年(民国二十年),气候反常,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连降数月大到暴雨,“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特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灾情十分严重。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973万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p&&br&&p&总体上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p&&br&&p&至于现在长江上的三峡等水利枢纽,由于长江水量和黄河水量真心不是一个数量级,人工干预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p&&br&&img src=&/e7cddca3f16136fdef6db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7cddca3f16136fdef6db_r.png&&&br&&p&三峡蓄水量再大,比之九百里云梦、八百里洞庭如何?&/p&&br&&p&所以才有了:&a href=&///?target=http%3A///local/_.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与牛山湖隔堤今晨爆破分洪 永久性退垸还湖&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总之:&/p&&br&&p&三峡尽力了,洪水别怪它,&/p&&p&洞庭瘦成狗,鄱阳长草啦,&/p&&p&千湖都成垸,各自看好家,&/p&&p&我这不淹水,江堤随他吧。&/p&
黄河与长江,在水患形成原因上真是两个体系,黄河水患的形成机制与治理成果,可以移步
这里不再重复黄河方面的内容,说点儿我知道的长江治水。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
没有。&br&那些升斗小民怎么有资格指责伟大的千古完人 蒋公呢?&br&&br&&b&于是聪明的黄泛区人民用几十万辆小推车,让共产党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替他们指责了一下。&/b&&br&&br&这是指责的结果:&br&&blockquote&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blockquote&
没有。 那些升斗小民怎么有资格指责伟大的千古完人 蒋公呢? 于是聪明的黄泛区人民用几十万辆小推车,让共产党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替他们指责了一下。 这是指责的结果: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
黄河在地质历史上清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太可能变清了。&br&黄河切穿三门峡,从古三门湖变成东流入海是大约15万年前的事情,其后15万年的时间内黄河向华北平原和黄海输送了约7万亿吨泥沙,其中5万亿吨构建了整个华北平原,其中在1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输沙量占80%,也就是说在这之前黄河的年输沙量约0.4亿吨/年。这个输沙量是较少的,但很显然这段时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冰期,冰期最盛时代输沙量大约只有0.25亿吨/年;而15万年至7.5万年前期间的间冰期推算的输沙量大约是0.5亿吨/年,估计年侵蚀率/输沙率约为如今长江流域的两倍。&br&冰期结束后,在公元前8000~前3000年的全新世暖期,黄土高原植被被森林、草原大部分覆盖,推算这段时期的黄河年侵蚀率/输沙率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当。自进入农业时代起,黄河输沙量随着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而迅速增加,至北宋时年输沙量不少于5亿吨年,至明末达到10亿吨年输沙量,而至建国前达到16亿吨的最高值。这部分时期的泥沙相当部分淤积于河道内,造成黄河频繁决溢泛滥改道。这一万年淤积量相当于华北平原2.4m的沉积厚度。&br&但是即使今天我们对黄土高原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黄河会不会变清呢,答案是不会。原因很简单,随着黄土高原的破碎化,沟壑遍地的黄土高原自身的侵蚀基准面已经大幅度下降了,会面临严重的重力侵蚀,而黄土的质地有利于重力侵蚀,这是植被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由于黄土的透水性,黄土高原的林区在遭遇大暴雨情况下也会大量产沙(在子午岭林区的葫芦河1977年暴雨下的产沙量相当于该流域在其后整个80年代的产沙量)。而黄河中游地区的水量和沙量大部分集中于暴雨期。&br&在过去50多年里,利用干流水库拦沙、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坝系和小流域治理、支流放淤和灌溉引水,加上黄河水资源的超量利用,大幅度减少了黄河的输沙量,同时也没有能避免黄河下游河床继续抬高的情况。现阶段(90年代至今),黄河的年入海输沙量在2亿多吨,如果不算小浪底水库的拦沙,黄河中游的产沙量在每年4亿吨左右。但是由于淹没损失和枢纽设计的限制,水库拦蓄泥沙的库容是有限的,黄河滩区放淤的泥沙利用量也是有限的,淤地坝的库容也是有限的(淤满后有抬高侵蚀基准面的效果),在这些措施所能拦蓄的泥沙淤满后(大约150年~200年)黄河的输沙量将反弹回6~8亿吨。&br&当然这是在考虑黄河的多年气候不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做出的预测,如果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的影响是暖湿化,那么更容易回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很显然有利于减少输沙量,但在植被完全恢复所需要的100~200年间泥沙会随着径流量增加而增加;如果是暖干化,那就是更少的径流和泥沙产生,相对而言也会有更高比例的泥沙淤积在河道中。&br&&br&&br&治理黄河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阶段,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黄河大堤和中游的水库群来保证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目前是大堤外,大堤内的滩区实际上作为一个蓄洪区),但是如何进一步控制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速度,保证黄河的长治久安,仍需要大量、长时期科研与工程实践。&br&现阶段,我们的工程能力对于亿吨级的泥沙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目前对黄河泥沙的办法很简单,在用现有工程手段进行水土保持的同时,尽可能通过水库对径流的调节能力进行调度,提高河道输沙的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水输送更多的泥沙,同时针对黄河来水来沙的不一致的特点进行调节,将节约下来的水资源用于经济生产,同时也要保证黄河的防洪安全。&br&当然大量泥沙输送进入渤海也不是长久之计,再过数百年,黄河三角洲规模进一步大幅扩大之后,黄河变长,会加强溯源淤积,使得更多的泥沙淤积在河道里,而且渤海水域面积衰退也不利于渤海周边的海洋活动,到那时也许会再人工改道去黄海,但那个时间就很长了,至少是两三百年以后的事情了。&br&&br&在过去对黄河治理的过程中,曾试图采取水库拦沙的方式来使黄河变清,为此苏联设计了三门峡水库的高坝方案,利用647亿总库容中的147亿来拦蓄泥沙,这还是在考虑黄河的泥沙在人民战争式的治理下可以在二十年左右时间内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作出的设计,可以保证水库50年淤积所需要库容。但是由于大库容所带来的巨大淹没损失和移民成本被迫重新设计,降低三门峡水库的水位,库容降至90亿立方米,但是在水库刚刚投入运行的数年内,黄河的巨大泥沙量在三门峡水库库尾淤积形成巨大的三角洲,造成渭河入黄处河床大幅度抬高,严重威胁了渭河流域的防洪安全,造成三门峡枢纽被迫改建。在三门峡拦浑泄清的短暂时间内,清水下泄并没有减少黄河下游的河床抬高问题,而是一方面由于冲刷不平衡造成冲河南淤山东,另一方面在河南段展宽造成崩岸,这是水流携带泥沙,重新塑造河床的后果,由于黄河原本巨大的泥沙量,这种重塑是非常剧烈的。&b&从这个角度来讲,黄河一下子变清不一定是好事。&/b&&br&在80年代以后,黄河下游由于大量引水和连续枯水年而频繁断流,黄河的入海泥沙大幅度减少,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小流量和断流,黄河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内,平滩流量严重萎缩,中等洪水也造成滩区的严重损失,后来小浪底枢纽建成并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才有所改观。另一方面,三角洲由于入海水沙大幅度减少而被海蚀后退,破坏了三角洲生态,并且威胁到入海口地区油田的石油生产。所以说黄河入海泥沙的大幅度减少对河口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黄河在地质历史上清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太可能变清了。 黄河切穿三门峡,从古三门湖变成东流入海是大约15万年前的事情,其后15万年的时间内黄河向华北平原和黄海输送了约7万亿吨泥沙,其中5万亿吨构建了整个华北平原,其中在1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输沙量占80%…
谢邀。&br&&br&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人说是按照黄河的感受说的,黄河上游是头,下游是脚:&br&&img src=&/9ec9e766e6c4227e26cbd2b9dbf02d3b_b.png& data-rawwidth=&414& data-rawheight=&3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4&&想象图:&img src=&/16e6bd54dc4e6d166cdfb669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1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上游是头下游是脚,“江左”一词就解释不出来了:&br&&img src=&/86b6eb95bedbbbb23ee4fc967c99f76b_b.png& data-rawwidth=&414& data-rawheight=&3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4&&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河右又能叫河西,江左又能叫江东。于是我们知道,相对于江左(江东),在长江拐弯斜向上东北流之前的那段地方,应该叫江右(江西)。看一看地图,就知道果然不假:&br&&img src=&/2ac1d2d90d_b.png& data-rawwidth=&414& data-rawheight=&3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4&&&br&东西好说,但凭什么这样分左右呢?&br&因为圣人南面而坐:&br&&img src=&/f9bff2b65815bcfbef0d0f8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同类问题传送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 豆子的回答&/a&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人说是按照黄河的感受说的,黄河上游是头,下游是脚: 想象图: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上游是头下游是脚,“江左”一词就解释不出来了: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河右又能叫河西,江左又能叫江东。于是我们知道,相…
1.首先,很少听到黄河发洪水,不是黄河不发洪水。我不知道每年的冰凌消融,黄河上游河水暴涨算不算洪水,每年都有炮兵要去炸冰凌,否则河水就要漫过堤防了。如果算,只不过发洪水的上游与大家关系小,报道少,而已。&br&&br&2.黄河中下游很少发大洪水的理由很简单,三点,短时集中降雨少,区域汇流现象不明显,河道相对容量大。第一点不解释。第二点,什么叫区域汇流现象不明显,类比长江三峡,两岸均是高山和峡谷,岩石地貌,且土壤水饱和。新的降雨,土壤不吸收,岩石不截留,雨水短时间内全部汇集到小溪里,小溪爆发山洪,水很快汇集到江里。保守估计,六个小时内,一个县地区范围内的降水,可以全部流到长江里。而黄河,尤其是中下游,基本上都是农田,渠道,排水沟坎。地势平坦不说,还都是亟待灌溉的吸水土壤。本来地势平缓流水就慢,良田还先吸饱水截留一大部分。一次大范围降雨,两天内能把水都排进河道里,都算快的了。第三点,相对河道容量,什么意思?长江河道,底部常年过水,洪水来临,河道可容纳的水量只有河道底宽*平均水位到警戒水位的距离一般也就一两米。估算,当长江洪水水量上涨到平时水量的130%,已经到极限。而黄河河道则不然,平时都快断流了,一般主河道宽度在整个河道仅占三分之一甚至少的只有五分之一。洪水时,可容纳水量的河道宽度是平时的3-5倍,再乘以平均水位到警戒水位的高度。一般情况,黄河河道可容纳平时水量300%以上的水量(部分河段经过人工圈地改造,现在已经失去这个能力)。&br&&br&3.虽然经过多年的黄河治理,加上上述原因,黄河中下游很少发大洪水了。黄河目前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也的确在于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但,平坦的地势,过于宽广常年干旱的河道与堤防这些因素本身,就决定了万一发生大洪水,溃口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都是极其可怕的。尤其是部分地区擅自改变黄河河道冲滩的用途,把堤防前移到主河道两侧,取消了那些平时干旱的(空余)用地。到时候急水来临,肯定会出大问题。&br&&br&4.你真以为长江各地暴雨真的只是天灾么?长江三峡为了效益常年蓄高水位发电,洞庭鄱阳湖区管理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修闸蓄水,三峡下游各防洪单位依赖三峡心理严重,近几年防洪排查和升级改造懒得做,批不到钱。不服从统一调配,想着只要洪峰过境就万事大吉,不愿意为了整体利益,淹掉自己境内的田地。等等。我是水利从业者,上述问题你可以自己搜一搜或者找其他从业者求证。或多或少,都助长了最近长江洪水的肆虐。&br&以上。&br&&br&---------------------------------------------------分割线-------------------------------------------------------------------------------&br&
平时不常上知乎,所以连排版和分段都没搞好,承蒙大家关注,我必须把答案完善一下,之前的不更改了,继续补充第4点。&br&&br&
关于三峡水位。&br&
下面评论有一条说的对,长江三峡的确,由长江防总、国家防总调节。在整体上是合理的。这种从整体上布局,考虑“大局”的调节模式,可以保证长江流域不会突发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但是,部分地区短时突发洪水、长江沿线连续出现短时突发洪水的威胁却并不能解决,甚至有加重倾向。本人不PO论文相关信息。但是,&b&三峡每年真是把水位降到145米度汛的吗?&/b&事实上,2015年全年也没有哪怕一天,三峡把库容降低到145米汛限水位了,为什么?根据降雨预测,如果短时间内上游没有大洪水,不必急着腾空,腾空库容,意味着发电受到影响,水电站的发电机对于水头(即水位高差)要求很严格的,水位降了,不是少发电而已,而是部分机组要关停。而且,水电站发电机不是你想关就关,想开就开的,一次开关,不仅麻烦对设施损耗也不小。水利界一些专家已经私下讽刺三总(三峡总公司,下同)为了赚钱更改调度规则了,(当然,理论上的“科学”与工程实际上的“适用”,本身就有不小的分歧,美国的不少科研与工程实际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喷中国科研不好,搞工程不科学的出门右拐,不送)。你不信明年自己去三峡蹲一个汛期看看吧。当然,三峡上游还有十几座大型水电站,总腾空库容超过200亿立方米(估算)。三峡已经不必须,每年将水位将至145米度过汛期了。但这都是后话。&br&&br&
那么,如果洪水预警了,三峡放水度汛就可以了么?刚才已经说了,如果是长江防总和国家权力机关参与调度,自然没问题。但是,&b&不是所有防洪命令都是由长江防总下命令调度的&/b&。2016年6月初,就有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湖北汛期将面临极大的洪水压力。问题来了,首先,三峡在湖北上游,你湖北担心将来降雨过多,想把长江水位事先降到以往汛期长江“正常”水位以下,三峡有没有义务配合。如果配合了,三峡将水多拦蓄一部分,让下游水位降低以下,万一,上游突然也暴雨怎么办?这时候再放水,上下游一起倒霉。其次,你湖北的机构能否调动三总呢?哦,你湖北说拦水,我重庆还说放水呢。况且,从行政级别上,湖北水利,无权干涉三峡调度(前两年大旱,洞庭湖鄱阳湖变草原,江西湖南两省去告状告到国务院,三峡不照样不为所动地蓄水,你级别不够,你奈我何),有本事告到长江防总去。但中国的这种因为“可能”的事去告状的,扯皮可以扯三年。&br&
是的,&b&三峡的管理和调度从全局上是合理的&/b&,直到目前,为保障下游不会爆发大规模洪灾是尽力了的。但是,舰艇大就必然转身慢,三峡的调度不灵活,对于局部地区灾情一不管,二管不好,加上各级单位的利益不均,暴露了不少问题。&br&&br&
关于泄洪区泄洪。&br&
我对于泄洪区通过泄洪,造成自身家园被毁而保障更多地区的安全,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是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些工作人员自己的总结,近几年,湖北参与的大部分项目,都围绕汉江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济汉工程、鄂北调水工程等几大调水工程、水库改造工程来进行。近几年新审批的防洪工程的确数量和总金额都减少了。至于部分人提到,可是还是照常巡视啊。是的,巡视、检修都没有落下,但,这是针对现有河道和工程而言的。泄洪区,至少湖北的部分泄洪区还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br&
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分洪区什么时候不能开闸泄洪,或者不能“及时”分洪?答,&b&泄洪区人口严重超标的时候&/b&!疏散人群、部分资产(小企业还好说,如果涉及招商引资来的大企业工厂和国有企业,你以为这么好疏散?)所花费的时间将比预计更长!有些地区泄洪就淹一个村,那都好说,但给长江分洪,半个县吧,甚至得几个县都有参与。当然,主要还是人口超标。如果某泄洪区人口太多,那就不是分洪区了,那也是要保护的地区了……至于其他当地不愿意分洪虚报人口损失啊之类的破事就不说了——你们放心,总理来了,国家力量保障,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b&在问题没闹大之前,如果你天真的以为,市级水利、省水利也有同样的权利与效率解决分洪问题&/b&。呵呵。&br&&br&
至于其他么……哦,对了,之前有几个长江委的项目,预测今年是枯水年……我不是黑这些搞科研的人瞎说,但是,预测不准的次数多了,当你预测准了,大声喊明天会有大暴雨,有几个调度决策的人会提前响应?或者会提前进入战备状态?&br&&b&而大暴雨和局部突发水灾面前,提前半天时间进入战备,就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的灾情&/b&。没办法,我所谓的不全是天灾,但并没有指明一定是人祸,都要反思总结,吸取教训吧。&br&&br&
1.首先,很少听到黄河发洪水,不是黄河不发洪水。我不知道每年的冰凌消融,黄河上游河水暴涨算不算洪水,每年都有炮兵要去炸冰凌,否则河水就要漫过堤防了。如果算,只不过发洪水的上游与大家关系小,报道少,而已。 2.黄河中下游很少发大洪水的理由很简单…
不是没改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的河道,主要考虑便于修堤坝和束水冲沙。&br&&br&假如按提问者说的那样,黄河将会形成河南那么大的一片黄泛区,而且黄河会迅速填平现有河道,并3~4年改道一次,淹没农田、城市、铁路,洪泽湖会被迅速填平,会因为黄河泥沙的淤积,改变整个淮河漏斗形的地貌,会形成小涝小灾,大涝大灾的局面。&br&&br&南水北调把400亿方水从长江流域调入海河流域,而黄河改道会形成一个北水南吊的局面。在一个缺水的地区突然减少了500亿立方的淡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你可以想象华北平原可能出现的生态、经济、政治灾难。&br&&br&=======================我是分割线=======================&br&&br&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哪里?这是政治、经济、地理学者都特别好奇的问题,答案是长安-----洛阳地区。中国的性格地图就是燕京谄媚,江淮偏安,河洛开放。研究宋史你会发现,北宋和南宋的土地制度迥异,北宋的灭亡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都城选址不当,不选洛阳,选开封。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南宋始,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自此以后,再没有恢复。中国人有一个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那就是怠政,没有人愿意恢复长安------洛阳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br&&br&&img src=&/3f25dcc588cdd613e505e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3f25dcc588cdd613e505e_r.jpg&&故事一:黄河禹道。黄河原本就是夺淮入海,通过苏北平原,在公元前2000年突然改道华北,在天津七里海入海。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中国人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大禹治水。这条河道也叫禹道,直到战国才逐渐断流。大禹治水的思想是,利用太行山的地形和黄河堤坝打造一个受控的黄泛区,即使出现溃堤,也会在短时间内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通过海河迅速疏浚,不会长时间的出现大灾、大害。(大禹的治水思想,就是今天都非常有借鉴意义。)&br&&img src=&/fc2caaaadc86ec1bbff0c8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fc2caaaadc86ec1bbff0c8_r.jpg&&故事二:黄河之害。黄河禹道改堵为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但是在战国时期,黄河边的齐国和对面的赵、魏国两国竞相加高黄河大堤,黄河在河道内迅速淤积后形成了地上河,迄今为止开封(历史上又叫大梁)城比黄河河底还要低20米,开封城下20米是大梁城的遗址。公元前605年,周定王五年,黄河再次改道,从宿胥口决口,夺漳河入海。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br&&img src=&/edeb853abe8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edeb853abe8_r.jpg&&故事三: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召见王景,王景提出黄汴分流,漕运无患的观点。于是汉朝拨十万人,花费百亿开始重新修筑黄河大堤,至此800年,黄河相安无事。&br&&img src=&/68a93ab928b44455d7dddbaf94a046e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8a93ab928b44455d7dddbaf94a046e9_r.jpg&&故事四:黄河漕运。汉朝始开漕运之先,当时的漕运很简单,就是把河北、河南、山东的400万斛(同石)粮食通过黄河运至长安即可。隋炀帝大兴土木,向南北分别开工,花费奢靡,凿开了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直到唐朝漕运才开始显示出对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并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南粮北运。(假如中国把武汉定为陪都,武汉的长江运河优势将会使中国的制造、物流上一个台阶,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将会上一个台阶,以这种不对称的经济战争,把以铁路运输为主的欧盟、美国比下去。长江水运的运输潜力是2014年全国铁路运输总量的五到十倍,而且还不用花太多钱搞征地、基建等。彻底把中国的南北经济模式改变为东西经济模式)&br&&img src=&/e13a06ad342e130e814dc1b30d7ddab2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e13a06ad342e130e814dc1b30d7ddab2_r.jpg&&&br&故事五:刘晏督漕。隋朝开掘的大运河,在经过安史之乱以后,运河基本被废弃,而商人运输来的商品粮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吃不起。朝廷开始考虑恢复漕运的问题,任命刘晏负责恢复漕运水道,他采取王景治河的策略,不再使用徭役(秦、隋灭于徭役太重),用盐政专款,招募工匠;把一个大型的工程分为很多小工程,然后逐段恢复运河漕运,这样做对国家不会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 &br&&img src=&/e8d3fe07b14c62c866a31df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e8d3fe07b14c62c866a31df_r.jpg&&故事六:宋人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向北夺卫河入海。1126年,金兵南下后以水淹大梁(开封)要挟北宋投降,成就靖康之耻。1128年,东京守将杜充为防御金兵南下,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黄河夺淮入海。至此中国人再也经不起这样频繁的折腾,中国开始重新布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大量的向江浙转移,因为那里面没有黄河,没有政治家喜欢穷折腾,这种经济局面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br&&img src=&/e_b.jpg& data-rawwidth=&1271& data-rawheight=&7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1& data-original=&/e_r.jpg&&&br&故事七:明朝治河。潘季驯1565年至1592年主持治理黄河,提出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治水思路终于把以地治水、以人治水变成了以水治水,充分利用自然力,来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br&&br&&img src=&/41dbe0daeffb076_b.jpg& data-rawwidth=&584&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41dbe0daeffb076_r.jpg&&&br&&br&故事八:黄河改道。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形成的河道存在至今。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形成黄泛区,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br&&br&=======================我是分割线=======================&br&&br&现有河道依水文地质而选,采用束水冲沙的权宜之计,每年都有数以十亿吨计的泥沙沉积在河道里,不管现有的黄河河道设计的多合理,河道终有一天会被填平。&br&&br&=======================我是分割线=======================&br&&br&河洛地区自古就是华夏儿女的发祥地,但是由于历朝历代无休止的破坏、掠夺,致使偏安一隅的江浙地区后来居上。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江浙文化、燕京文化、河洛文化那个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朔?不是那个文化都能算中华文化,都能算主流文化,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气质、国运和未来。国人应该多考虑这些问题。
不是没改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的河道,主要考虑便于修堤坝和束水冲沙。 假如按提问者说的那样,黄河将会形成河南那么大的一片黄泛区,而且黄河会迅速填平现有河道,并3~4年改道一次,淹没农田、城市、铁路,洪泽湖会被迅速填平,会因为黄河泥沙的淤积,改…
你以为自来水是自来水公司凭空生产出来的?你以为缺少河流的地区随便能打出一眼井?你以为农业灌溉都靠雨水?你以为小水系能脱离主河道长期存在?你以为污水处理厂能吸纳所有的废水?&br&&br&姊妹问题:现代人不是都吃大米白面吗?那种水稻小麦还有什么意义?
你以为自来水是自来水公司凭空生产出来的?你以为缺少河流的地区随便能打出一眼井?你以为农业灌溉都靠雨水?你以为小水系能脱离主河道长期存在?你以为污水处理厂能吸纳所有的废水? 姊妹问题:现代人不是都吃大米白面吗?那种水稻小麦还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以前应该答过。&br&题主说的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历史的变迁。&br&在几千年前,中国的气候、物候和现代差距极大,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三摄氏度。&br&黄河流域气候当时温暖湿润,以至于先秦时期这里还有大象、犀牛等动物出没。&br&黄土高原的植被直到明、清时期才被大规模破坏这种事我会乱说?&br&而长江流域嘛……看河姆渡遗址那种干栏式建筑就知道了,当时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按今天的标准看来是不折不扣的“热带”。&br&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较晚,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早期不懂得开发长江流域,而是因为长江流域早期条件确实不好。
这个问题我以前应该答过。 题主说的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历史的变迁。 在几千年前,中国的气候、物候和现代差距极大,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三摄氏度。 黄河流域气候当时温暖湿润,以至于先秦时期这里还有大象、犀牛等动物出没。 黄土高原的植被直到明…
就黄河那点径流量,夺江入海,是想做支流么。&br&夺夺大清河淮河就可以啦,毕竟华北平原就是这么被黄河造就的。&br&&br&一般的河流分水岭,多是山脉。有趣的是,华北平原上的海河和淮河,是以黄河为分水岭的。 实际上,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就是黄河入海的冲积扇平原。冲积扇的形状像扇贝,海拔中间高,然后沿中间向前向左右降低。由于冲积扇中脊较高,水流和泥沙堆积都是顺着中脊向两边和前方倾泻的,这个中脊,最终成为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br&在这个巨大扇面上,黄河经常改道,肆意横行。&br&&br&远古时期,人口少,黄河泛滥危害不明显,就算洪水滔天,也没什么要紧。进入文明社会,人口日益增多后,黄河水患就越来越严重了。 黄河一旦决堤,水往低处走,就会在低平且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上乱窜,泛滥成灾。&br&由于惧怕洪水,中国人民历朝历代都致力于修堤导流,解决水患,黄河河道渐渐固定下来,改道的次数越来越少。&br&&br&历史上,黄河最接近长江的一次就是“黄河夺淮入海”。从宋朝到清朝,前后600余年。这是黄河少有的在冲积扇平原南部逗留这么久。&br&可以看出,无论是夺淮还是夺别的,黄河只是沿着自己的过去的足迹继续堆积冲积扇罢了。区别只是,有些改道是人为的,有些改道是自然发生的。&br&&br&那为啥夺了淮河的黄河,不继续夺长江河道入海呢?&br&黄河从黄土高原奔流入海,然后倾泻泥沙,一路上所向披靡,但也遇到三块高地,分别是西北边的太行山、阴山、燕山一线,东边的山东丘陵,南边的大别山、江淮丘陵(江淮丘陵山脚就是淮河啦)一线。这三块高地,也就是现在华北平原的边界了。&br&为什么能夺淮河的黄河,不继续走长江,简单说,就是因为黄河没能力。&br&江淮分水岭是大别山和几百米高的江淮丘陵,别看这丘陵矮小,就算是几十米高,黄河也艹不穿啊。&br&&br&那洪泽湖以东没有山,黄河夺淮的入淮口也就在这附近,怎么没窜到长江里来?我就印象流说些自己的看法吧(欢迎指正):&br&1离海近。在远古,洪泽、扬州、南京什么的就是海岸线,江淮丘陵以东就是大海,是长江淮河共同入海的地方,都是入海通道。宋代黄河夺淮时,离海岸依然很近,地势低平,入海顺利,去长江要爬坡开土,距离还远。&br&2 地势原因。南京、扬州以东是长江冲积扇,这是长江入海的地方,主河道也相当于较高的中脊,黄河不好窜腾。&br&3黄河径流量不行。黄河一路走来,由于是地上的河,没有太多外来流量补充,流量到后来是只减不增。黄河本来径流量就不多,到了淮河更是强弩之末,加上夺淮处离海近在咫尺,地势低平,水流流散通道多,流量进一步分散,所以,也就没有太多动能去开拓疆土了。&br&4淮河泗水等河流导流。淮河泗水等河流在这都流了千百年了,入海通道完善。黄河又不是非要和长江搞基,而且这里离海特别近,都能入海了,没机会去开长江道。&br&5人为因素。黄河泛滥可是大事,每次决堤都会很快被围堵起来。黄河泥沙太多 继而河床抬高 继而修堤坝 然后继续堆积修坝...(真是死循环)。黄河成了河堤里的地上河,就像高架桥上跑的高铁,走得很固定。在成熟的中华文明治理下,黄河已经没机会像远古那般放荡不羁了。&br&6时间不够。就黄河这堆积速度,多给点时间,形成巨大的地势差,然后泛滥改道,我觉着也是有机会的,毕竟淮河就是这么被黄河抬高水势,逼着流进长江的。&br&&br&虽然黄河最终没能和基友长江牵手,但是却把淮河推给了长江。&br&黄河沙子太多,淤塞河道、堆积新土地的能力很强大。就夺淮那些年,就把海岸线往东推了几十公里。同时,黄河又一次成了地上河,由于经常决堤,泥沙又随意堆积啦,把淮河下游都给淤塞了。淮河下游地势抬高,水流不畅,积聚难散,最终造就了洪泽湖。清末黄淮大水,黄河改道到山东入海,淮河入海成难,水积于洪泽湖,最终冲破堤坝,湖水在南侧,顺着一些河、湖和人工水道,流到了长江。时至今日,淮河大部分径流量都流入了长江。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就黄河那点径流量,夺江入海,是想做支流么。 夺夺大清河淮河就可以啦,毕竟华北平原就是这么被黄河造就的。 一般的河流分水岭,多是山脉。有趣的是,华北平原上的海河和淮河,是以黄河为分水岭的。 实际上,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就是黄河入海的冲积扇平原。冲…
&b&因为黄河流域起源的华夏族 灭掉了 长江流域起源 的 越族,&/b&&b&仡佬,巴族。&/b&&br&&br&这些民族在当时都是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或者城邦联盟。其文明是独特而发达的。文明程度甚至超过了华夏。&br&&br&如果当初良渚文化的越文明灭掉了当初的华夏文明。那么越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或者说也许应该叫中越文明。&br&&br&我们的祖先就是天皇氏。而不是有熊氏。汉字也不会起源于甲骨文。医术就是天皇内经。那个平行宇宙里。知乎就会问出如下问题。&br&&br&&br&&br&&b&
为什么中国的文明是从长江开始而不是黄河呢? &/b&&br&&br&&p&然后有一堆人告诉你为什么长江文明有优势,黄河地区的地理条件有多么不行。&/p&
因为黄河流域起源的华夏族 灭掉了 长江流域起源 的 越族,仡佬,巴族。这些民族在当时都是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或者城邦联盟。其文明是独特而发达的。文明程度甚至超过了华夏。如果当初良渚文化的越文明灭掉了当初的华夏文明。那么越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正统。…
&a href=&///?target=http%3A//www./xwdt/kydt/185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平衡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的矛盾----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br&如果黄河泥沙消失,河水变清澈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建议看一下这个链接。(我知道有人懒,所以复制过来了!)&br&&blockquote&&p&日,Nature Geosciences 在线发表了我所陈怡平、王凯博、 林奕杉、时伟宇、宋怡等撰写的论文“Balancing Green and Grain Trade”一文。文章指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土高原治理,先后经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面积大幅度提高,植被盖度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3年的59.6%,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入黄泥沙显著降低,2013年黄河利津站数据显示入黄泥沙已减至1.73亿吨。  
&/p&&br&&p&  
图1. 退耕还林草前(a-1999)和后(b-2013)黄土高原植被盖度变化情况。 &/p&&p&  根据文献报道,公元740年(中国唐代)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黄河泥沙量在1至2亿吨波动,这一阶段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比较微弱。公元740年以后,黄河泥沙开始持续增加,至20世纪50年代,其泥沙量到达16亿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经过60多年的治理,入黄泥沙持续减少,到2013年入黄泥沙已减至传统农业时期, 进入了常态化阶段。今后在黄土高原是否继续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们认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应该进入了自然演替阶段。如果继续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将是弊大于利,需要谨慎为之。 &/p&&p&  1.
粮食供应问题 &/p&&p&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植被面积增加,耕地减少。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坡度大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适宜退耕,总面积为252万公顷。保证人均耕地1.5亩的前提下,黄土高原退耕的面积上限为236万公顷。然而,自2000年退耕以来,截至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已经退耕土地483万公顷。当前,黄土高原的退耕规模超过了黄土高原人均耕地需求1.5亩/人上限的2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性的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目前在黄土高原局部已经出现人-粮关系紧张的局面,急需平衡人-粮关系紧张的矛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p&&p&  2.
植被退化问题 &/p&&p&  森林植被能涵蓄降水,减少丰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控制土壤侵蚀。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植被面积迅速增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潜在的生态风险也与日俱增。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吸收利用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天然降水,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决定因子。黄土高原平均降雨量约为400毫米,蒸发量148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年内分配不均。植被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固定大气CO2,也在不断消耗土壤水分,如果土壤水分得不到及时补给,必然造成土壤干旱化。目前,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广泛出现了“土壤干层”现象。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加之已经退耕还林的植被不断生长,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退化,使退耕还林草成果大打折扣。因此,从已经出现的土壤干层、黄河泥沙量来看,黄土高原地区目前退耕还林草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进入自然演替阶段,不宜人工增加退耕面积。
&/p&&p&  3.
水资源平衡问题 &/p&&p&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养育4亿人口。黄河水数量和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中下游粮食生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尤其是1960年以后,黄河水流量开始下降。根据文献报道,80%为人类活动造成(退耕还林草、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等),其次是由于蒸散发原因。未来,随着黄河中下游工农业不断增加,对于黄河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势必引起黄河下游水量减少,影响中下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 &/p&&p&  4.
未来可持续对策 &/p&&p&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以来,植被盖度增加28%,入黄泥沙减少至传统农业时期水平。为了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未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原则应是自然演替,而不是继续人工扩大面积。植被管理应聚焦在有限的土壤水管理,过于密集的植被应梳理,高耗水的外来物种应逐步被低耗水本地土著物种替代。对于局部人-粮矛盾突出的地区应该通过治沟造地来解决,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力,节约用地,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绩。&/p&&/blockquote&论文还没看,先放一张文献中的&b&泥沙含量曲线图&/b&&br&&img src=&/3ece0dbcd691e83b8e4ef_b.pn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3ece0dbcd691e83b8e4ef_r.png&&&b&看,现在跟刚建国的时候比,黄河的泥沙含量已经低了很多了好么!(数据来源:利津站&/b&&b&)&/b&&br&&blockquote&自小我们被教育觉得蓝天白云,水清沙白是多么美好的景象,然后就开始挥着膀子开干觉得人定胜天。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异想天开对大自然而言是灭顶之灾。&br&&/blockquote&&a data-hash=&ac0cb25c98& href=&///people/ac0cb25c9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郑多多& data-hovercard=&p$b$ac0cb25c98&&@郑多多&/a&答案的一部分,深以为然。
如果黄河泥沙消失,河水变清澈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建议看一下这个链接。(我知道有人懒,所以复制过来了!) 日,Nature Geosciences 在线发表了我所陈怡平、王凯博、 林奕杉、…
中国的河流,本来都是称“水”的。古代有四渎,即四条主要河流,在中国人心目地位很突出,即河水、淮水、济水和江水。大约在唐以前,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由黄河在北方的重要地位,黄河的支流或黄河迁移后的河道一般也称河。&br&后来济水被黄河淹淤,基本上不存在了,但留下一些地名,比如济源,济南之类。&br&受南北这两条大水道的影响,南、北的水道就叫XX河、XX江了。&br&元以后,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展,中国人视野更加开阔,新开发的地区就江河名称的限制了,比如西南地区的水道很多称河的,比如红水河,大渡河之类;而东北很多称江的,比如黑龙江、松花江。&br&至于“江”的名称来源,据说是早期中国南方民族集团的叫法。大致是这样的:黄河流域是文明的中心嘛,北方民族势力南移,走到长江边,看到一条大水道,可以跟黄河媲美,很惊讶。便问:what's this?(大意如此,因为语言肯定不通)当地人问答:gang(音)。于就叫“江”了。&br&现在南方部分方言还把水道称“gang”的,比如吴方言。上海很多地方也叫XX港。大约就是gang的意思。
中国的河流,本来都是称“水”的。古代有四渎,即四条主要河流,在中国人心目地位很突出,即河水、淮水、济水和江水。大约在唐以前,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由黄河在北方的重要地位,黄河的支流或黄河迁移后的河道一般也称河。 后来济水被黄河淹淤,…
这是黄河上游的宁夏灌区。&br&以黄河为界,西侧是富饶的宁夏灌区,而东侧的毛乌素沙地干旱缺水。宁夏引黄灌区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黄河的过境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年过流量325亿立方米,引黄河水灌溉以后的宁夏现在是国家12个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和棉花,水稻。对。这里,北方,沙漠边,可以种水稻。&br&&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361de8d887c55e176ee3d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361de8d887c55e176ee3db_r.jpg&&&br&这是黄河中游的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河套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也是200mm等降水量线。降水量少但蒸发量大,属于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区,河套灌区年引黄水量约50亿立方米,占到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甜菜是主要糖料作物,向日葵是主要油料作物。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产地。&br&&im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src=&/6df53adc30fd702cd22e06b378cf68f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6df53adc30fd702cd22e06b378cf68fc_r.jpg&&除了宁夏和河套两大灌区以外,黄河下游还有一些小的灌区如汾河灌区,河南引黄灌区等等&br&&br&&br&&br&&br&黄河上游的水电站,青铜峡,刘家峡,盐锅峡,李家峡,龙羊峡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5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048亿千瓦时,是西北地区主要用电来源,也是西电东送北线的发电基地。&br&&im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6& src=&/cd97949f2efbcb0c8acf273edb26425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d97949f2efbcb0c8acf273edb264256_r.jpg&&&br&下游的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以及众多的支流也是流经城市的城市用水来源。&br&&br&所以,题主你来说说(? ̄ ?  ̄?)&br&黄河对于现在的黄河流域的人意味着什么。&br&&br&&br&Ps:真想吐槽国家,陕西是黄河的长子,渭河是最大支流,除黄河源头青海以外给干流送水最多,TMD引黄指标最低,陕西每年引黄用水指标只有不到3亿立方米,连宁夏内蒙的零头都不到,即使如此,宁夏内蒙还超额用水,挤占陕西的指标。到了下游还被河南三门峡水库给坑了,泥沙淤积,渭河入黄地势抬高导致入黄不畅,原本最富绕肥沃的秦东地区现在盐碱化非常严重,泥沙淤积都快回流到西安了,这都是50年代的苏联砖家和政治站队zuo的大死。
这是黄河上游的宁夏灌区。 以黄河为界,西侧是富饶的宁夏灌区,而东侧的毛乌素沙地干旱缺水。宁夏引黄灌区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黄河的过境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年过流量325亿立方米,引黄河水灌溉以后的宁夏现在是国家12个重点商品粮基…
黄河下游都成了地上河,其他河没法往里流啊。黄河是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你怕不怕?当然流域就小了。&br&&br&讲真,黄河在华夏的形成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停地泛滥泛滥再泛滥,逼得中原人民不得不团结起来搞建设。母亲河这种说法,可能在妈妈打你是爱你这种逻辑下成立。
黄河下游都成了地上河,其他河没法往里流啊。黄河是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你怕不怕?当然流域就小了。 讲真,黄河在华夏的形成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停地泛滥泛滥再泛滥,逼得中原人民不得不团结起来搞建设。母亲河这种说法,可能在妈妈打你是爱你这种逻辑下成…
大河入海口形成大城市的原因是,很容易形成物流和人口中心,有深水港和内河航运,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黄河三角洲一条都没占,内河航运 黄河本身入海水量就少经常断流,四季不均 泥沙含量大 地上悬河 因此几乎没有内河航运,渤海本身比较浅 加上河尾摆动 容易淤积也没有深水港。形成历史短加上河尾不断摆动,土地不肥沃盐碱严重,人口稀少,难以形成大城市,已有的城市人口还是因石油而聚,带来的是资源的诅咒。
大河入海口形成大城市的原因是,很容易形成物流和人口中心,有深水港和内河航运,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黄河三角洲一条都没占,内河航运 黄河本身入海水量就少经常断流,四季不均 泥沙含量大 地上悬河 因此几乎没有内河航运,渤海本身比…
当年为了一句黄河清圣人出,&br&&br&强建三门峡,&br&&br&淹没潼关古城就不说了,&br&&br&大量泥沙在关中平原淤积,&br&&br&河床大幅抬升,&br&&br&小时候每年秋天都会有渭河周边县市被洪水淹没解放军武警部队还有各政府党员去抗洪抢险的事情,&br&&br&淹死的人大批大批的,&br&&br&河南要修三门峡,&br&&br&河南要政绩,&br&&br&爽了河南坑的可是陕西!&br&&br&为什么河南陕西仇这么大,&br&&br&不是没有缘由。&br&&br&再看看现在的渭河,&br&&br&枯得让人心碎…&br&&br&中国古代文明的母亲河啊,就这么干,某些人不难过我还难过呢,当古公亶父带着周人来到这片冲击平原的时候,诗经说这片土地种出来的苦菜比蜜还甜。虽然汉唐漕运船到三门峡要用人力背上潼关是个致命的硬伤,可渭河毕竟滋养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那时候也没人说一定要让黄河清啊,古人都没某些人能是吧?&br&&br&有时间来西安,我带你看断流的渭河。&br&&br&&br&&br&某些人屁股决定脑袋说让黄河水清什么的,&br&&br&我只送四个字,&br&&br&自己脑补
当年为了一句黄河清圣人出, 强建三门峡, 淹没潼关古城就不说了, 大量泥沙在关中平原淤积, 河床大幅抬升, 小时候每年秋天都会有渭河周边县市被洪水淹没解放军武警部队还有各政府党员去抗洪抢险的事情, 淹死的人大批大批的, 河南要修三门峡, 河南要政…
你也许不知道——黄河流域古时候气候环境更好!
你也许不知道——黄河流域古时候气候环境更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小浪底大坝开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