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这个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句的作用

重庆洋人街一水上乐园众多游客扎堆水中如“下饺子”。
事件造成1死1伤。老虎袭击游客现场监控视频曝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实用内容
  搜索微信订阅号:英语爱好者(en-amateur)
  关注后还能免费试听+水平测试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
  --------------------------------
  1.Simile 明喻
  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 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例如:
  1).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
  2).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3).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
  2.Metaphor 隐喻,暗喻
  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3.Metonymy 借喻,转喻
  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
  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
  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
  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
  a complete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全集
  VI、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
  4.Synecdoche 提喻
  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
  例如:
  1).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
  (部分代整体)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2).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特殊代一般)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3).The fox goes very well with your cap.
  (整体代部分)这狐皮围脖与你的帽子很相配。
  5.Synaesthesia 通感,联觉,移觉
  这种修辞法是以视。听.触。嗅.味等感觉直接描写事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
  1).The birds sat upon a tree and poured forth their lily like voice.
  (用视觉形容听觉,鸟落在树上,由它发出的声音联想到百合花)
  鸟儿落在树上,倾泻出百合花似的声音。
  2).Taste the music of Mozart.
  (用嗅觉形容听觉)品尝Mozart的音乐。
  6.Personification 拟人
  拟人是把生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
  例如:
  1).The night gently lays her hand at our fevered heads.
  (把夜拟人化)
  2).I was very happy and could hear the birds singing in the woods.
  (把鸟拟人化)
  7.Hyperbole 夸张
  夸张是以言过其实的说法表达强调的目的。它可以加强语势,增加表达效果。.
  例如:
  1).I beg a thousand pardons.
  2).Love you. You are the whole world to me, and the moon and the stars.
  3).When she heard the bad news, a river of tears poured out.
  8.Parallelism 排比, 平行
  这种修辞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
  1).No one can be perfectly fr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mora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happy till all are happy.
  2).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 and yours, to the la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r brother, the wor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separately.
  9.Euphemism 委婉,婉辞法
  婉辞法指用委婉,文雅的方法表达粗恶,避讳的话。
  例如:
  1).He is out visiting the necessary.
  他出去方便一下。
  2).His relation with his wife has not been fortunate.
  他与妻子关系不融洽。
  3).Deng Xiaoping passed away in 1997. (去世)
  10.Allegory 讽喻,比方(原意“寓言”)
  建立在假借过去或别处的事例与对象之上,传达暗示,影射或者讥讽现世各种现象的含义。
  例如:
  1).Make th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表层含义:趁着出太阳的时候晒草
  真正意味:趁热打铁
  2).It's time to turn plough into sword.
  表层含义:是时候把犁变成剑
  11.Irony 反语
  反语指用相反意义的词来表达意思的作文方式。如在指责过失。错误时,用赞同过失的说法,而在表扬时,则近乎责难的说法。
  例如:
  1).It would be a fine thing indeed not knowing what time it was in the morning.
  早上没有时间观念还真是一件好事啊(真实含义是应该明确早上的时间观念)
  2).&Of course, you only carry large notes, no small change on you. &the waiter said to the beggar.
  12.Pun 双关
  双关就是用一个词在句子中的双重含义,借题发挥。作出多种解释,旁敲侧击,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滑稽效果。它主要以相似的词形。词意和谐音的方式出现。
  例如:
  1).She i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 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
  2).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3).If we don't hang togethe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
  13.Parody 仿拟
  这是一种模仿名言。警句.谚语,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从而使其产生新意的修辞。
  例如:
  1).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nor in a year.
  2).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
  3).If you give a girl an inch nowadays she will make address of it.
  14.Rhetorical question 修辞疑问(反问)
  它与疑问句的不同在于它并不以得到答复为目的,而是以疑问为手段,取得修辞上的效果,其特点是:肯定问句表示强烈否定,而否定问句表示强烈的肯定。它的答案往往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
  1).How was it possible to walk for an hour through the woods and see nothing worth of note?
  2).Shall we allow those untruths to go unanswered?
  15.Antithesis 对照,对比,对偶
  这种修辞指将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在一起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
  1).Not that I loved Caese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more.
  2).Y I am going.
  3).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16.Paradox 隽语
  这是一种貌似矛盾,但包含一定哲理的意味深长的说法,是一种矛盾修辞法。.
  例如:
  1).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2).The child is the father to the man.
  (童年时代可决定人之未来)三岁看大,四岁看老。
  17.Oxymoron 反意法,逆喻
  这也是一种矛盾修辞法,用两种不相调和的特征形容一个事物,以不协调的搭配使读者领悟句中微妙的含义。
  例如:
  1).No light, but rather darkness visible.
  没有光亮,黑暗却清晰可见。
  2).The state of this house is cheerless welcome.
  18.Climax 渐进法,层进法
  这种修辞是将一系列词语按照意念的大小。轻重.深浅。高低等逐层渐进,最后达到顶点。可以增强语势,逐渐加深读者印象。
  例如:
  1).I am sorry, I am so sorry, I am so extremely sorry.
  2).Eye had not seen nor ear heard, and nothing had touched his heart of stone.
  19.Anticlimax 渐降法
  与climax相反的一种修辞法,将一系列词语由大到小,由强到弱地排列。
  例如:
  1).On his breast he wears his decorations, at his side a sword, on his feet a pair of boots.
  2).The duties of a soldier are to protect his country and peel potatoes.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搜索微信订阅号:英语爱好者(像外国人一样说英语)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浅析《诗经》中夸张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明丽的色彩和饱满的形象.其中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借鉴.本文将结合《诗经》的具体内容分析夸张修辞手法的类型及表达效果.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问的作用各是什么?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采纳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小升初必会的六大修辞手法解读(2)
小升初必会的六大修辞手法解读(2)
来源:应届毕业生培训网分类:小升初时间:编辑:肖兰 已有人查看
  二、拟人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三、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四、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五、夸张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六、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下一篇:没有了
看了本课程的人还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