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简述态度的特征

《狼》中考题(2008年)--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
《狼》中考题(2008年)
作者: &&加入日期:11-12-02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1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12.B& 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4.D& 15.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 蒲松龄一、 原文: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译文 &&&&&&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 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作者 :&&&& ,字: &&&& ,一字:&&&&& ,号 :&&&& ,世称:“&&&&&& ”, &&&& 代&&&&&& 家。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答案:《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缀行(&&&&& ) 大窘(&&&&& ) 积薪(&&&&& )苫蔽成丘(&&&&& ) chí担持刀(&&&&& ) dān眈相向(&&&&& )目似míng(&&&&& ) 意暇甚(&&&&& ) 少时(&&&&& )尻尾(&&&&& ) 假mèi(&&&&& ) 狼亦xiá矣(&&&&& )顷刻(&&&&& ) 变诈(&&&&& )答案:zhuì&& jiǒng&& xīn&& shàn 弛&& 眈&& 瞑 xiá&& shǎo&& kāo&& 寐&& 黠&& qǐng&&& zhà(二)、重点字词解释1、缀行甚远(&&& )&&&&& 2、一狼仍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4、屠大窘(&&& )&&&&&&&&&& 5、顾野有麦场(&&& )6、场主积薪其中(&&& )&& 7、苫蔽成丘(&&& )8、弛担持刀(&&& )&&&&&&&& 9、眈眈相向(&&& )10、一狼径去(&&& )&& 11、目似瞑,意暇甚(&&& )(&&& )(&&& )12、屠暴起(&&& )&&& 13、又数刀毙之(&&&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5、乃悟前狼假寐(&&& )16、盖以诱敌(&&& )&&& 17、狼亦黠矣(&&&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1、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跟从;3、一起;旧、原来;4、困窘,处境危急;5、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6、柴草;7、覆盖、遮蔽;8、放松,这里指卸下;9、注视的样子;10、径直走开;11、闭眼;神情、态度;空闲;12、突然;13、杀死;14、打算、企图;从柴草堆中打洞;15、睡觉;16、原来是;17、狡猾;18、作假、欺骗。(三)、重点句子翻译(四)、 通假字 止有剩骨:&&&& 通   ,译为:&&&&&&&&&&&& &&&&&&& “止”通“只”,译为:只(五)、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2、其一犬坐于前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答案:1、洞:名词作动词,译为:打洞2、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一样。3、隧: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柴草堆中打洞(六)、一词多义1、敌:恐前后受其敌 (&&&& ) 盖以诱敌(&&& )2、止:一狼得骨止(&&&& )&&&&& 止有剩骨(&&&&& )3、之:久之,目似瞑(&&& )&& 又数刀毙之(&&&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西蜀之去南海(&&&& )《为学》4、意:目似瞑,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卜者知其旨意(&&&& )《陈涉世家》5、前:狼不敢前(&&&& )&&&&&&&&& 恐前后受其敌(&&& )答案: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敌方;2、停止;通“只”;3、凑足音节,不译;代词,狼;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4、神情;企图、打算;情趣;内容;意图;5、向前;前面;
(七)、古今异义词1、屠自后断其股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答案“1、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八)、文言句式倒装句兼省略句:1、“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2、“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九)、理解性默写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屠户的形象: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2、主旨: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3、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六、中考链接(2008年)眉山市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4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C. 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 答案:1.B (2分)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采分点:“变诈”“几何”的解释各0.5分,其它意思接近即可,1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采分点:“下”“绝”的解释各0.5分,其它意思接近即可,1分)3.D (2分)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有理即可,2分)(2006年)连云港市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1)目似瞑 (2)将啮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更不止于野心矣/苛政猛于虎也&& D.乃杀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答案:1、(2分)(1)闭眼 (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 (只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也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意思正确就得分)2、(3分)B 3、(3分)D 4、(4分,每小题2分) (1) 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5、(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 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1分)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1分)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 5.《伤仲永》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 ( ) (二)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
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重点字词解释。 ①世隶耕 ( ) ②未尝识书具 ( ) ③并自为其名 ( )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 ) ⑥或以钱币求之 ( ) ⑦环谒于邑人 (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⑨泯然众人矣 ( ) ⑩受之于天 ( ) ⑾贤于材人远矣 (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2.宾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异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问题探究。 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 B.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 ,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 庭背景。 2.为什么祥写方仲永才能初现时的情形?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4.“余闻之也久”在本文叙事中有何作用? 5.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 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甲】 《伤仲永》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 ,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 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1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 “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 得多矣。 ” [注]①患:担心 ②俟 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 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 (2) 泯然众人矣( ) (3)尝主编《资治通鉴》 ( ) (4)及长,遍览古籍( ) 2.下列带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识书具 尝主编《资治通鉴》 B.并自为其名 为一时之名臣 C.即书诗四句 书不可不成诵 D.或以钱币乞之 或中夜不寝时 3.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 ,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 ,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比较二 【甲】 《伤仲永》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 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 ,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 ) ②不宜劳思于此老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 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 “泯然众人” 的实例, 说明了 ;[乙] 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 比较三 【甲】 《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比较四 【甲】 《伤仲永》 【乙】 《李贺作诗》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 就构思好的) ,自目曰《高轩过》②。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 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④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 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注释】 ① 皇甫(shí) :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 ②《高轩过》 (xuān) :2 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③奚奴(xī) :童仆,奴仆。 ④程课:固定 的格式。 1.方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仲永最后的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而李贺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 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比较五 【甲】 《伤仲永》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 ①,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 饭今成糜③。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对曰: “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未尝识书具( ) ②稍稍宾客其父( ) ③俱委而窃听( ) ④尔颇有所识不( ) 2. “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 (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联系“瞬息可就” 、 “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解释,翻译“言无遗失” 。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 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 ,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 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 比较六 【甲】 《伤仲永》 【乙】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 ,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 加赏器,曰: “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 ,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 ,少孤 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 ,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 ,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 孝闻。 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I 雅相钦重(敬重) 。I尝宿卫(值夜班 ) ,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 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 《梁书〃江革传》 ) 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来看,你最受启发 的是什么? 比较七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3 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 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 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 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④终无济于天下(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 ,乙文谈“做学问” ,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 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10.《木兰诗》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一)重点词语。 1.木兰当户织 2.惟闻女叹息惟 3.军书十二卷 4.阿爷无大儿 5.愿为市鞍马 6.旦辞爷娘去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8.朔气传金柝 9.木兰不用尚书郎 10.出郭相扶将 11.著我旧时裳 12.当窗理云鬓 13.对镜帖花黄 1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5.双兔傍地走 (二)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 ) (2)愿为市鞍马( ) (三)一词多义。 市: (1)东市买骏马( ) (2)愿为市鞍马( ) 将: (1)将军百战死( ) (2)出郭相扶将( ) 帖: (1)昨夜见军帖( ) (2)对镜帖花黄( ) (四)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 今义: ) 2.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 4.木兰当户织(古义: 今义: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三、问题探究。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一句的修辞方法是 。 2.两组“旦辞??暮至??”写出了 。 3.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写出了4 4.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一句是什么 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6.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3.《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 4.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甲】 《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 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 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加点词语 市鞍马 ( ) 长而益精 ( ) 2.请找出这段文章的主旨句,并写出《木兰诗》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 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与本文“溯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孙权劝学》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二、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 但当涉猎( ) 刮目相待( ) 肃遂拜蒙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蒙乃始就学( ) 及鲁肃过寻阳( ) 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见:1.见往事耳( )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乃:1.乃不知有汉( ) 2.蒙乃始就学( ) 以: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自以为大有所益( ) 3.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 今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今义: ) 见往事耳(古义: 今义: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今义: ) 三、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 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 5.蒙辞以军中多务6.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甲】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平公曰: “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 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 (2)及鲁肃过寻阳 ( ) (3)恐已暮矣 ( )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 (每 个所填不超过 5 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比较二 【甲】 《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 “童子何泣?”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 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 《论 语》 。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邴原少孤 ( ) (4)欲书可耳 ( )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比较三 【甲】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 “秦王左 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 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 去。 1.解释加点词。 。乙文侧重 。6 (1)但当涉猎 ( )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 )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比较四 【甲】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 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 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 “上马能击贼,下 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比较五 [甲]??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 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 命死矣,今也则亡。 ” ----《颜回好学》 【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 。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即更刮目相待( ) ?门人益亲( ) ?不迁怒,不贰过。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不迁怒,不贰过。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 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比较六 【甲】 《孙权劝学》 【乙】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7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 ,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 淫慢:过 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 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6.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20.《口技》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 (1)会 宾客大宴( ) (2)众妙毕 备( ) (3)宾客意少 舒( ) (4)不能名 其一处也( . . . . 2.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妇抚儿乳( ) 宾客意少舒( ) 不能名其一处( ) 3.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今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 今义: ) 两股战战(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 虽人有百手(古义: 今义: ) 宾客意少舒(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 ) 2.不能指其一端( ) 绝:1.以为妙绝( ) 2.群响毕绝( ) 妙:1.众妙毕备( ) 2.以为妙绝( ) 坐:1.满坐寂然( ) 2.众宾团坐( ) 乳:1.妇抚儿乳( ) 2.儿含乳啼( ) 5. 通假字 满坐寂然( ) 二、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文章正面描写了 出 ,侧面描写了 。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都是为了突))8 【甲】口技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 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 “吾抱此 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媪曰: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 注释: ①鹘(gǔ) :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 (ǎo) :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 C.款扉扣之( ) D.今客鼓此(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试设想一下: 【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6.【甲】 【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比较二 【甲文】 《口技》 【乙文】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 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①,六姑之声缓以苍②,四姑之声娇以婉③,以及三婢之声, 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④。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 耳。然亦奇矣! (选自蒲松龄《口技》 ) 注释:①清以越:轻亮而高扬。②缓以苍:缓慢而苍老。③娇以婉:娇柔而和婉。④了了可辨:明 白清晰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众妙毕备 (2)不能名其一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答: 3.乙文中口技表演者的技艺可以用甲文中 一词来概括。 4.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宾客无不?几欲先走)对刻画口技表演者起什么作用?请从乙文中找出具有 同样作用的一句话并写在下面。 答: 比较三 【甲】 《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①,余在扬州,一友挟②猫儿同至寓。比晚酒钳,郭起请奏薄技 ③,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 “天将明,可以宰猪矣。 ”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磨刀 声,杀猪声,出血声,浔④剥声,历历不爽⑤也。父又谓子: “天已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 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猪腹脏者,又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⑥然一声,四座 俱寂。 【注释】①庚申:清康熙 19 年。②挟:邀请,偕同。③薄技:鄙薄的技艺,郭对自己技艺的自谦。 ④浔(xún):褪毛的声音。⑤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一处不像的。⑥ 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 速动作的声音。9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于席右设围屏 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3.甲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交代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 【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5.请比较【甲】 【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25.短文两篇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与日逐走( ) ?河( 2.翻译下列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渭不足 ?北( )饮大泽 ?弃其( )杖(2)弃其杖,化为邓林(3)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甲】夸父逐日 【乙】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 鸣自埽茄椎壑倥荩慌蕖E抻斡诙#缍环担饰馈3O挝魃街臼 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 (jiū) 之山: 山名, 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è)木: 柘树, 桑树的一种。 ③ 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xiá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 (yīn):填塞,堵塞。 1.下列加点词词义最不接近的一组是( ) (1)女娃游于东海 饮于河渭 (2)弃其杖 其状如乌 (2)化为邓林 故为精卫 (4)赤足 何谓不足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未至,道渴而死 3.夸父和精卫有什么共同之处? 30.《狼》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 缀行甚远( ) 屠惧,投以骨( )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野有麦场( ) 场主积薪其中(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 ( ) 一狼径去( ) 屠暴起( )10 目似瞑,意暇甚( ) ( ) 又数刀毙之( ) 止露尻尾(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 ) 只增笑耳( ) 苫蔽成丘( ) 2.词类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 (2)一屠晚归( ) (3)一狼洞其中( ) 恐前后受其敌( )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 狼不敢前( ) 3.一词多义。 止: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敌: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之:久之(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又数刀毙之(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意:意暇甚( )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 前:其一犬坐于前( ) 狼不敢前( ) 其: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 屠乃奔倚其下( ) 其一犬坐于前( )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 以: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 盖以诱敌( ) 4.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 ) 屠自后断其股( ) 5.通假字。止有剩骨( ) 二、翻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三、回答问题。 1.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甲】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 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 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 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 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1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4.比较阅读【甲】 【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 ,以下从 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比较二 【甲】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 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 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就:接近,靠近。伺:看,偷看。未觉:没有醒。信不诬哉:确实没有 诬蔑它们。遁:隐,消失。逸:逃走。阳:表面上。阴:暗地里。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1)目似瞑 ( ) (2)眈眈相向 ( ) (3)将啮其喉 ( )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 ) 2.下列带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 不使前也 B.犬阻之 其一犬坐于前 C.乃悟前狼假寐 乃伪睡以俟 D 伺其未觉 将啮其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比较三 【甲】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H(xú,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 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 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 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 焉。 【乙】狼 1.甲、乙两文都选自《聊斋志异》 ,其作者为 朝的 。 2. ①及走,又从之 ( ) ②直十余金 ( )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 ( ) ④其一犬坐于前 ( ) 3.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 ,地点都 是 ;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 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 狼的斗争。 4.甲、乙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刻画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 ” 。 5.甲、乙两文在刻画屠户的同时,也刻画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 ;但甲文同时也表现了 狼的 ,乙文则突出了狼的 。 6.甲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 ,乙文中的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 的 。 7.乙文后面有一段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段评论的作用是 ,评论的原文是 “ , , ? 。 ”如果给甲文也加一 段与乙文相类的评论,该怎样说?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专题,12页)―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