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的前提,就有了必定后果,用词语怎么概括事物特点的词语

语言学概要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言学概要复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语文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2011届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复习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1届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复习3
上传于||文档简介
&&21届​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复​习​3
大小:213.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谈公文的用词
谈公文的用词
谈公文的用词
  词语的锤炼与运用,句式的确立与选择,是公文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锤炼词语,古人叫做“炼字”,它超越了一般词语的选用,经过反复推敲而达到了词语高度准确化的境界。古人所谓“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就是这个意思。
  革命导师都非常重视词语的锤炼,马克思是一位严肃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最需要的词语。毛泽东在不少文件中,选用的都是最恰当的词语。周恩来曾说:“不能用错一个字的。应当认清每一个字的力量,它有时甚至与四亿五千万人民的利益有关!”
  一、用词
  词语的功能和组织规律,是属于语法的范围,而如何用词,如何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则属于修辞的范围。文学的修辞往往突破语法一般规律,达到“不通”之“通”的境界;而公文修辞一般不允许突破语法规律,它只能在遵循一般语法规律的前提下,做到好中选优,高度准确。公文的词语修辞的原则是准确、简炼、得体。
  (一)准确
  准确就是明晰、确切。从内涵上讲,准确自身是属于逻辑问题。而如何选词、用词,则属于修辞问题。公文选词的准确,就是要反映客观情况的真实。
  如何反映客观情况的真实?
  1.要充分把握词义的内涵
  先看一篇病文:
            ××部关于颁发试行××条例的通知
各省、市、自治区××厅(局):
  由××科学院、××市××厂代为起草的××条例,已于19××年×月×日讨论通过并经我部审查批准。现随文颁发,从19××年×月×日起执行。各单位要做好准备工作,于文即之日起,对所发条例,再进行一次研究、讨论,并于×月份以前提出意见报部。
                                   19××年×月×日
  这篇通知,前面提到要“执行”,后面又提出要“研究、讨论”。这前后词义是矛盾的,要“执行”,就不能“研究、讨论”,要“研究、讨论”,就谈不上“执行”。实际上未能明白“执行”词义的内涵,因此未能反映出文件所要表达的真实情况。原来作者的意思是,一方面让下级实践,另一方面也还希望下级提意见。后来的定稿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一意向,即:把“执行”改成了“试行”。执行和试行是近义词。近义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必须精确把握其相异的内涵,才能准确地加以选择和使用。
  精确地把握词义的内涵,尤其是近义词的相异点,在公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苏伊士运河开通了,作为红海沿岸的埃塞俄比亚,其战略日益重要起来。当时的英、法、意都想占有其地。1889年,埃塞俄比亚的麦纳利克掌权。意大利乘机援助,并与之签订了乌查里条约,以示友好。条约里写明,一部分北方领土予意大利。但意大利仍不满足,在条约的措词上打下了埋伏。
  条约的第十七条规定:“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条约有一个意大利文本。在意大利的文本中,“可以”被改作“必须”。这是一词之差。条约签字生效了。1890年,意大利通知各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因为,依照意文本“必须”词义的解释,埃塞俄比亚只能处于意大利的卵翼之下。
  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就这样被污辱了。麦纳利克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战争爆发了,埃塞俄比亚人民,万众一心,痛击侵略者,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可以”“必须”这两个词,乍看好象区别不大,实际上,有很大区别。“可以”,主动权在埃塞俄比亚手里,一旦有事请人帮忙,我可以请意大利,也可请别的国家。而“必须”,则表示“一定要”的意思,埃塞俄比亚没有主动的决定权。一个没有决定权的国家,不是保护国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意大利利用近义词捣鬼,而埃塞俄比亚由于疏忽险些使国家丧失主权。可见公文中谨慎把握词义内涵是为何之重要。就当时而言,埃塞俄比亚并不是意大利的保护国,这是实情。而意大利想借用“必须”一词,妄图使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依实情而言,用“可以”是准确的,符合实际的;用“必须”是不准确的,不符合实际的。
  2.要小心地用多义词
  多义词除基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老”,基本义是年纪大,如“人老”。引申义有陈旧的意思,如“老房子”;不嫩的意思,如“老笋”,还有长久的意思,如“老没见面”。又如“铁”,基本义是钢铁,比喻义有坚硬之义。如“铁蚕豆”;有坚定不移之义,如“铁的纪律”。正由于多义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故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现举一外国事例。
  日,劝告日本投资的波荡坦宣言发布以后,当时日本内阁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发了一个公告。公报中有这样一句话:“政府将采取默杀波荡坦宣言的方针。”它的本义是:“政府不即刻作出答复,将继续研究表态口径。”可是,当时的日本新闻界将“默杀”一词译为“不予理采”。同盟国听到这个消息大为不满,认为日本不肯投降,因此加强了作战行动,没多久,美国投了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假如现在我们要问,既然“默杀”是个多义词,为什么当时日本政府非要用不可呢?如果换个更明确的说法,如“政府将继续研究表态口径。”不是更好些吗?当然,此事已成历史,改不了了。但可以肯定,如果不用这个多义词,新闻界也不会译错。果真如此,也许历史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在公文用语中,有“指示”一词,作为文种,有指令的意思;在一般引叙用语中,为根据某某上级的揭示精神,也仍然有指令的意思。但在上行文报告的结尾用语中,如“以上报告,妥否,请指示。”则只有敬语的意义,不含实质性指令意图。如果我们给上级写完报告,真的等着上级“指示”,那只会落空。
  3、要注意词义外延的概括性
  公文用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概括性。概括性就是抽象性。有时越抽象就越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春秋时期,郑国一些人采取用书面文字提意见的方式,和执政者作对。当时有名逻辑学家邓析也参与了这一活动。这些和执政者作对的人,把写好的竹简挂起来,向执政者提意见。郑国的执政者子产便下令禁止挂竹简。于是邓析便叫人把竹简送给官府。子产又下令禁止送竹简。邓析又叫人把竹简靠在墙上让大家看。这就是所谓“县(悬)书”、“致书”、“倚书”。不管子产怎么下令,邓析总是变换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为什么子产禁而不止呢?这是因为子产的语言缺乏概括性,因而不能反映子产禁会的客观真实意图。如果子产的禁令采概括的词语加以表述,如“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提意见”之类,那邓析大约也就无计可施了。
  1954年我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这是正确的。而1975年修改宪法时却改为“国家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这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银行存款利息、有权继承的财产收入、救济金、抚恤金等,并不是“劳动”收入,但却是“合法”收入,社会是认可的,应属于保护的范围。这一错误的出现,深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之外,对这个两个词概念外延所包含的客观内容认识不清亦有很大关系。
  (二)简炼
简炼,就是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话虽然少,内容却很周全,含义却很丰富。宋代曾巩在其《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至约”就是非常简约的意思。清代刘大说在其《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谈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中国古代公文写作一向有尚简的传统。为《尚书》中的文告,秦汉时期的制、诏、表、奏,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唐宗以后的不少名篇。象《谏逐客书》705字,《出师表》629字,《陈情表》475字,《入关告谕》96字,《武帝求茂才异等诏》68字。刘备《诏答丞相亮》17字,《敕后主诏》10个字,而曹操写的不少文告常在十几字至几十字之间,有的甚至仅有两个字。
  简炼必须达旨。“春秋一字以褒贬”。如《郑伯克段于鄢》用一个“克”字,说明郑伯把弟弟当成敌人。过去少婦夫亡后要改嫁,请人写了一篇状子,曰:“夫亡妻少,翁壮权大,难避是非,该不该嫁”,县令查实后,写了一个字:嫁。宋代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回答司马光写的《与王介甫书》的复信。信中对所谓“侵官、生事、争利、拒谏”的回答,非常简炼,原文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则,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甚为此也。”这些都是以简达旨的范例。
  达旨,就是要表达出事理内容,也就是公文的主旨。不该说的说了,是为冗繁;该说的没说,是谓苟简。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说:“文间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有缺焉,非简也,疏也。”这个论断颇为精要。如《史记》李广射宪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宪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字,但金代王若虚在《史记辨感》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样一改,在表面似乎更简炼些,但实在是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味,改为“既知以为石”,便失去了这种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索然无味。看来,苟简的毛病就是“缺”,缺少了应有意旨,这就不可取了。
  (三)得体
  得体,就是符合某一种语体的语言特点。语体(style,ctunb),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与一定交际特点相适应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综合。公文用词要得体,就必须一定的文种特性相适应,必须和行文关系相适应,必须和一定的语境相适应。
  必须和一定的文种特性相适应。公文的文种特性语体分为两大类,一是指令周知性、法规性的事理说明性语体,二是汇报总结性的论证性语体。前者是观念形态的语体,后者是观念加物象形态的语体。公文用词必须遵循这一特点。否则,就会导致不得体。
  必须和行文关系相适应。公文的行文关系至为重要。公文用语必须适应行文关系。如下行文的指令性公文,可以用命令语气,而上行文的报告请示就不可用,如此等等。
  必须和一定的语境相适应。公文的语境,是公文用语的环境、场合以及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多种关系的综合。和语境相适应,其根本点就是为了实用,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传说清乾隆年间,军机大臣和绅奉命巡视江苏,到了扬州,恰遇祭孔,和绅主祭。扬州各县知县都来参加,除东台县知县王至成外,各县知县均送给和绅一份厚礼。和绅奏王至成一本,说王在祭孔时左顾右盼,亵渎圣人;乾隆大怒,命扬州知府查明回奏。扬州知府接到圣旨,忙召集幕僚商议,研究如何写好奏章,既不得罪和绅,又不冤枉王至成,自己也能摆脱干系。一幕僚提出关键性的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遑后顾”。知府听了,非常满意。乾隆看了奏章,知道是和绅耍的手段,又查无实据,也就不再追究。显然,这关键性的九个字,就非常得体。又如举世称道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也非常得体,公报中说,美国方面注意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确认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由于这一论断表述得得体,使得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达成了协议。
  二、模糊词语与精确词语
  (一)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它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词语,有着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
  1.模糊词语的两重性
  模糊词语不同于含糊词语,当然也不同于精确词语。它同含糊词语相比,是明确的,具有定向的明确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又是模糊的,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它的两重性,具体地表现为:在语言的表层方面,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可逐级上报,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也是表层的意思,要给予减免照顾,这是明确的;第二层,给多长时间的照顾:一定时期,这又是不明确的,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模糊的。由此可见,模糊词语的两重性表现为:其表层是明确的,其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的问题上,是明确的,在“如何”“多少”的问题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明确的,在定量表述上,是模糊的。
  2.模糊词语的三情境
  模糊词语的使用,大约有三种情境:第一是没必要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二是不允许或不便于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三是不可能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比如:
  ①以上意见,希认真贯彻执行。
  ②一些单位,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严重。
  ③请转告××总统,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④希望局领导在最近能来我厂指导工作。
  ⑤要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⑥可逐级上报,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上述①②例属第一种情境,③④例属第二种情境,⑤⑥例属第三种情境。
  3.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运用,大致有如下几种:
  (1)用于表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通过判断的语言形式,往往表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如:
  ①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适时的,必要的。
  ②这篇报告的主流是好的,是有参考价值的。
  ③四个月来,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有好转。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
  例①是对会议的评价。例②是对报告的评价。例③是对财政状况的评价。例④是对“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评价。
  (2)用于表方法、方式
  用于表方法、方式的模糊词语,多为形容词作状语,表明某一种动作的方式、方法。如:
  ①以上诸项,请斟酌办理。
  ②对国务院所制定的物价政策,必须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
  ③合理利用水生生物,禁止灭绝性的捕捞和破坏。
  ④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
  例①的“斟酌”表办理的方式。例②的“严格认真”表贯彻执行的方式。例③的“合理”表利用的方式,“灭绝性”表捕捞的方式。例④“多种形式”表合作与联合的方式,“逐步”表达到的方式。
  (3)用于表时间
  表达时间的概念,有精确的,也有模糊的,“四月十八日上午八点,请各系教学干事到南二楼会议室参加教改座谈会”,这里的“四月十八日上午八点”,是精确概念。“请你最近抽时间找我一下,把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落实下来。”这里的“最近抽时间”是模糊词语。两种用语各有共用。模  糊词语用于表时间的,如:
  ①请转告××总统,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②可由地区税务部门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③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④近几年来,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战线广大职工,……
  例①“方便的时候”是说来访的时间,这里不具体指明,也不能具体指明。例②的“一定时期”的表述最为恰当,因为尚未见到申请减免税报告,只能如此表述。例③“相当长时期”一语出自十三大报告。这项工作很艰巨,需要很多年,究竟要搞多长,不好定,只能如此表述。例④“近几年来”,是指最近几年,不好精确计算,只能如此。
  (4)用于表分寸、程度
  用模糊词语表述事物的分寸、程度,极难精确,弹性颇大,然而却能给人以定向的认识,能使语言更趋向严密化,因而是必要的。如:
  ①有些单位,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②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
  ③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
  ④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
  例①“相当”表严重程度。例②“上涨幅度过大”表趋势程度;“进一步”表加强的程度。例③“大体”表接近的分寸;“较大”表提高的程度。例④“十分”表重视的程度;“较大”表增长的分寸。
  (二)精确词语
模糊词语有其优越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表现为:有些公文中只用模糊词语是不行的,还必须附以精确词语,如果没有精确词语加以说明,其模糊词语就会变成空话。比如,我国领导人在和某国外宾谈话时说:“希望贵国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来我国访问。”这是模糊词语,而且是很得体的模糊词语。但是,做为两国的外交官,在落实这一意向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方便的时候”这一模糊含义上,必须根据双方的实情,最后要落实到×年×月×日至×月×日。否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说,在某种情况下,模糊词语是必要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精确词语同样也是必需的。在需要使用精确词语的时候,必须使用精确词语。
  1.精确词语的特性
  (1)具体性
所有的模糊词语都是抽象的,而精确词语则都是具体的,如小王个头很高。究竟有多高,很抽象。小王的个头有一米九二。一米九二,就很具体。如《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的第三部分,在谈到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时写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里的“很大提高”显然是模糊词语,比较抽象。作者紧接着作了详细的阐述:“据统计,1990年国民收入为144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589亿元)的11.9倍。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1990年的消费额为94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于1952年(477亿元)的8.4倍。消费额中,居民消费额为81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434亿元)的7.3倍”这些阐述,尤其是其中的数字,无疑都是具体的,都常有鲜明的具体性。由此可见,精确词语的具体性,往往表现在数字上。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对具体事实的表述上。如《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第二部分,在谈到公民的政治权利时说:“中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政治权利”,“广泛的”是模糊词语。为了说明“广泛的”这一内涵,作者写道:“除了上述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中国,没有新闻检查制度。据统计,在全国各类报刊中,属于共产党机关和国家机关的报刊,只约占报刊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余都属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群众组织。公民依法享有著作权和发表权以及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这些叙述都是具体的事实,都是为了说明公民政治权利的广泛性的。
公文精确词语的具体性,还表现在一些指令性计划性等文件中所阐述的一些措施、方法意见等。此点,从事此道者均有感受,故不再赘述。
  (2)固定性
  模糊词语一般都具有游移性,而精确词语则具有固定性。这朵花是美的。什么样的美?很难说。这朵花是红的。这就很明确,很固定,说明它是“红”的,不是“白”的,不是“黄”的等等。
精确词语的固定性,突出地表现在其语义的单义性方面,尤其法律语言是如此。
公文写作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概念明确性的直接要求。在法律语言中,为了获得单义性,广泛使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言法语”。这“法言法语”,包括专用法律用语和一般通用法律用语。
现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如科学术语中的主语、谓语、电子、中子、血压、针灸等;专用名词中的李白、杜甫、北京、上海、泰山等;外来词语中的法西斯、维他命等;新造词中的电视机、复印机等。
  而公文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指对一些专用词语在语义上的界定。如“惩戒”、“通缉”、“累犯”、“制裁”、“无罪释放”可习惯性界定用语,以及有关法规性文件中临时性界定用语,如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其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等词语的含义,都作了具体的界定,使之成为具有单义性的精确词语。仅举二例外:
 “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法、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
  (3)明晰性
明晰,就是明白清楚。《文心雕龙·檄移》中说:“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意思就是文字不加雕饰,而词句贴切,事义明晰清楚。要想把事理说清楚,不能用渲染的方法,只能用记实的方法。如有人被打伤,不能说:“血流满面”或“血流如注”,只能说伤口有多长、多深、缝合几针。在此前提下,还必须注意两点:
  公文中凡带有事理和事务性内容的文体,都具有明晰性的特点。如:
  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93页)
  例二:
  经研究,同意你院聘请美籍××·××任英语老师,聘期为一年(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工资每月人民币×××元(包括伙食补贴××元),不兑换外汇。房租及上下班交通费由你院负担。其他待遇按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和财政部(80)财外字第××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先生任职期满回国时的国际旅费,原则上应由其自理;如本人提出自理有困难,需找帮助时,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部《关于同意聘请美籍××任短期英语老师的批复》)
例一和例二的叙述,都是非常明晰的。如例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讲得非常明白清楚;为了达此目的,应该怎么办,兵力如何部署,讲得也非常明白清楚。例二是一个批复。这篇批复中的一些关键性事情,也讲得非常清楚。如讲聘期一年,特别注明由×年×月至×年×月;讲工资,特别注明包括伙食费用和不兑换外汇;讲期满回国旅费,原则自理,如有困难,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等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辞切事明”的范例。
  2.精确词语的运用
  (1)用于表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不一定要很精确,有时则必须很精确。时间的表述,有时是限定时间,有时是固定时间。而地点则必须具体精确。如:
  ①凡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1991年11月底之前将回执寄给××省××医学院基础部×××同志收。
  ②定于明日(11月15日)下午两点半在南楼会议室召开生活委员会议,请各班生活委员届时参加。
  ③北京市东华服装公司举办迎新年服装大展销……日期:19××年12月15日~19××年1月10日。地点:王府井大街301号。
  例①的时间是限定时间,基本上是精确的,地点是精确的。例②的时间是固定时间,是精确的,地点是精确的。例③的时间是限定时间,是精确的,地点也是精确的。
(2)用于表数量
公文写作,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数量的分析。而数量则必须是精确的。如:
①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不平等条约(指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
②在工业总产值中,轻纺工业占75%,重工业占25%。
③去年金山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为689万元,占木渎地区销售总额的40%;而金山供销社的网点只有7个,仅占全地区网点的2.5%。
④年,总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2%,向国家上缴利润平均每年递增40.8%,共给国家上缴利税2454万元。
例①是《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一个数据,说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例②叙述湖北长沙市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如何扬长避短,发展轻纺工业的一个总比数。例③是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金山供销社的业务经营成绩。例④是叙述长春百货大楼的业务成绩。通过这些数字,说明了作者所要说的有关问题。
(3)用于表概念的界定
在公文写作中,有些概念是明确的,是不需要解释的;有些则不然,它们表面上似乎也还明确,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十分明确,必须用精确的词语加以界定,否则,就会出现语义上的分义。如:
①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贸进口、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
②“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③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例①是对“工商统一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例②是对于“植物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例③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者的问题》一文中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4)用于表事理的阐述
公文中也讲理,但和纯理论文章不同。公文中的理,是一种事理;也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来说明一种道理。如: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由于收购过头,给农民留得太少,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经验证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我们宁可少购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农民养一只母鸡,一年产蛋五、六斤,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只收购一头。这样,农民高兴,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东西生产多了,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农民还很穷,多给农民留一些,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还是要卖的。放宽一些,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种类越统越多,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生产发展了,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
(陈云:《做好外贸工作·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陈云同志的这一篇议论,中心点是为了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举出了农民养鸡、养猪、农民穷多留一些也要卖等事例。这些事例,无疑都是精确语言。没有它,就不能充分地阐明有关事理。
发表评论:
馆藏&37960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括人物性格四字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