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五谷蔬菜配送网站类的网站

史上最最全的五谷以及蔬菜,瓜果,动物性食物的属性和药用价值[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史上最最全的五谷以及蔬菜,瓜果,动物性食物的属性和药用价值[1]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3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出处详解/五谷
指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1、《·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麦、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4、《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5、《管子·轻重己》:“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士兵零落。不获之害也。”马非百新诠:“零落,殒也。言风雨大起,五谷因而削减。士,战士。民,普通人民。谓战士与人民皆将饥饿以死也。”
食品概念/五谷
现五谷不再局限于五种粮食,而成了泛指“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关于稻、麦、菽由于生活中常见,这里就不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现在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在古代确实常见的谷物: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稷:又称,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他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目前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动手干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懒人就没有分辨事物的本质了,变相的说一个人懒。因为古时大多数人都是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到了农田也就不认识什么样子的农作物是五谷了。
具体分类/五谷
粟、豆 、麻、麦、稻,古代讲五谷所指的便是这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粟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或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大豆大豆大豆(学名:Glycine max),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来代替奶制品。 黍类黍黍类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亚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达1.5至3米)。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除珍珠黍外,种子脱粒后谷壳不脱落,去皮后常呈奶油白色。黍类在亚洲很多地区、俄罗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美国和西欧主要作为牧草或用来制干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也作为主要谷物。黍类有很多种,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粮食,适于贫瘠干燥土壤)、扫帚黍(在美国作为饲料,在亚洲和东欧供食用)、谷子(也称小米或粟,北美和欧洲西部作为干草种植,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是重要粮食作物)、指黍(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日本黍(种植于日本和美国,用于制干草)等等。黍类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约6%至11%,脂肪约1.5%至5%。黍类味浓,不能制膨松面包,主要用于小面包干及做粥或饭。世界年产量约3000吨,主要生产国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高粱高粱高粱,禾本科,高粱属。1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粘或不粘。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我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谷粒供食用、酿酒(高粱酒)或制饴糖。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高粱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斯诺顿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中国高粱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等。关于它的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二说中国原产。因为高粱在中国经过长期的栽培训化,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许多植物学形态与农艺性状均明显区别于非洲起源的各种高粱。中国高粱叶脉白色,颖壳包被小,易脱粒,米质好,分蘖少,气生根发达,茎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另外,中国高粱与非洲高粱杂交,F1容易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种高粱遗传距离差异较大。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借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如《》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在莫桑比克的一个溶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0.5万年前的各种石器,有刮削器和研磨器,而且石器上面粘着许多当地的一种高粱的颗粒。由于洞穴中很黑暗,不适合作物生存,这些高粱颗粒肯定不是洞穴中自然产出的。显然,原始人从洞穴外收集大量的高粱作物,然后在洞穴中用石器处理外壳后食用它们。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食用高粱的最早发现。高粱品种资源与育种建国以来经历了全国高粱地方品种的普查、征集、整理和从地方品种选择到杂交育种的转变。育种目标从单一产量育种到高产前提下的品质育种,再到高产、优质与多抗的育种变化。尽管中国高粱产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产目的各异,比如粒用、饲用、糖用、造酒或工艺用等,但是有了良种才使亩产由20世纪50年代的73公斤,提高到近年的313公斤;在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而总产量趋于平稳的。高粱用途与生产意义综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荛(花序)、穗颈、茎秆,是中国高粱栽培的传统习惯。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我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食用方法主要是为炊饭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种食品,比如面条、面鱼、面卷、煎饼、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酿酒和制酒精等。营养价值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茎秆等。其中子粒中主要养分含量:粗3%、粗蛋白8~11%、粗2~3%、淀粉65~70%。蛋白质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约有0.28%的赖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异亮氨酸,0.48%的苯丙氨酸,0.30%的苏氨酸,0.58%的缬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其他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玉米大致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0%左右,在鲜高粱酒糟中为9.3%,在鲜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梁秆及高粱壳的蛋白质含量较少,分别为3.2%及2.2%左右。高粱蛋白质略高于玉米,同样品质不佳,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质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质的分子间交联较多,而且蛋白质与淀粉间存在很强的结合键,致使酶难以进入分解。脂肪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点也略高些。含量也较玉米稍低。高粱加工的副产品中粗脂肪含量较高。风干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为9.5%左右,鲜高粱糠为8.6%左右。酒糟和醋渣中分别为4.2%和3.5%。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较少,仅为3.6%左右,高粱秆和高粱壳中含量也较少。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是饲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来源,饲用高粱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于17.4~71.2%之间。高粱秆和高粱壳中的粗纤维较多,其含量分别为23.8%和26.4%左右。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高粱淀粉颗粒受蛋白质复盖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当于玉米的90~95%。高粱秆和高粱壳营养价值虽不及精料,但来源较多,价格低廉、能降低饲养成本。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为植酸磷。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据中央卫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1.4毫克,0.7毫克,6毫克。成熟前的高粱绿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约13.5%,核黄素的含量也较丰富。高粱的子粒和茎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尤其是作青饲或青贮时含量较高。 丹宁属水溶性多酚化合物,也称鞣酸或丹宁酸。丹宁具有强烈的苦涩味,影响适口性;丹宁能与蛋白质和消化酶结合,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性味:性温,味甘、涩。功效:温中,利气,止泄,涩肠胃,止霍乱。适用于下痢及小便湿热不利。食用菜谱高粱米粥【需要材料】高粱米50克,冰糖适量。【制作】煮高粱米为粥(高粱米需煮烂),加入冰糖再煮,糖化后温服。【功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高粱螵蛸粥【需要材料】高粱米100克,20克。【制作】先将桑螵蛸用清水煎熬3次,收滤液500毫升;然后将高粱米洗净,放入沙锅内掺入桑螵蛸汁,置火上煮成粥,至高粱米烂时即成。【功效】和胃健脾,益气消积。高粱猪肚粥【需要材料】 高粱米90克、莲子60克、猪肚100克、稻米50克、胡椒3克、盐3克。【制作】 将高粱米炒至褐黄色有香味为止,除掉上面多余的壳; 把猪肚,莲子肉,胡椒洗净,与高粱米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至高粱米熟烂为度,调味即可。高粱米糕【需要材料】 高粱米600克、红豆沙300克、白砂糖150克【制作】1、将高粱米洗净,倒入适量清水,放入笼内蒸熟,备用。2、取2只瓷盘,取一半高粱米放入盘内铺平,用手压成二三厘米厚的片,剩下的高粱米放入另一盘内压好。3、将压好的高粱米扣在案板上,用刀抹平,再铺上厚薄均匀的豆沙馅,然后将另一半高粱米扣在豆沙馅上,再用刀抹平,食用时用刀切成菱形块,放入盘内,撒上糖,即可食用。药用价值【拼音名】 Gāo Lianɡ【别名】木稷、藋粱(《广雅》),芦穄(《》),蜀秫、芦粟、获粱(《》),番黍(《瓯治遗事》)。【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rghum vulgare Pers.【来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纲目》:"甘涩,温,无毒。"【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蜀黍(张华《博物志》)一年生草本,高3~4米。茎圆柱形,节上有黄棕色短毛。叶互生,狭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约4厘米;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生纤毛。圆锥花序长达30厘米,分枝轮生,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成熟时下部硬革质而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有短毛。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亦褐色。有柄小穗雄性,其发育程度变化甚大。花、果期秋季。【化学成分】幼芽、果实含p-羟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产生p-羟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备注】高粱佛焰苞能清热止血,治一切失血之病。高粱根能利小便,以及膝痛,脚跟痛。【功能主治】1、《纲目》:"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2、《四川中药志》:"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附方】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一两,大枣十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二钱;3~5岁小孩每服三钱,每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临床应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除净硬壳等杂质,置锅中加热翻炒,至呈黄褐色,有香味时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0.5~1钱口服。治疗104例,其中100例多在服药6次以内治愈,4例无效。【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宜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4-5月播种,按行距50cm开沟,点播,间距约20cm,播后盖土。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除草,将过密的苗间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厩肥为主。食疗价值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种子。又称木稷、蜀秫、芦粟、荻粱。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除去皮壳用。【性能】味甘、涩,性温。能益脾温中,涩肠止泻。【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烟酸等成分。【用途】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溏腹泻。【用法】煎汤,研末,或煮粥服食。【附方】1、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g。温开水送服。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2、高粱苡仁车前汤:高粱30g,薏苡仁、车前各15g。加水煎汤服。本方用高粱益脾涩肠,以薏苡仁、车前草利尿除湿。用于脾虚湿盛,泻下稀水,小便短少。麻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青稞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米的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的主要原料。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营养价值和特殊功效1、β一: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青稞25可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另根据美国科学研究表明,青稞除β—葡聚糖外,青稞还含有一种专门的胆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约每公斤100—150毫克;2、:青稞的总疗效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一葡聚糖含量6.57%,仅比燕麦低0.1百分点,是小麦的50倍。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3、支链:青稞淀粉成分独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链淀粉,近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青稞25支链淀粉达到或接近100%。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4、稀有营养成分: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0.32mg,0.21mg,3.6mg;0.25mg。这些物质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均有积极的作用关系;5、微量元素: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目前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青稞酒青稞可酿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见的。 麦麦是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子实可食用,也可酿酒、制糖,分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这种植物的子实。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9花,上部花不育;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习性和种植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南部、、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大、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有的地方比较暖和,春天就下种,夏天就可以收割了。但这种麦子和秋天种的相比,没有经过四季的洗礼,有微毒。北方人种麦子用漫撒的方法,南方人种麦子用撮撒的方法,所以北方的麦子皮薄但面多,南方的麦子则刚好相反。据说,收割好的麦子和蚕沙放在一起,可以防虫。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约为总面积的6~7%。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小麦皮治疗脚气病 。水稻水稻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线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
五谷传说/五谷
女娲远古时候,食物很少,人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身体很虚弱。有一个名叫稷的青年人决心去尝尽天下草木果实,为大家找到能做主粮的粮种。他把他的这个决心告诉了,女娲很支持他,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稻、黍、麦、菽、麻拿着白、黄、红、绿、黑五只不同颜色的袋子,做稷的侍从,跟着稷一起去找。他们渐渐地找满了五袋子的粮种。一天,他们看见一座山上有一种高杆红穗的东西,就爬了上去。到了山顶,向下一看,发现下面有五条山谷,山泉涌流,土肥草绿。于是,稷让他的五个侍从各选一个山谷,播下种子,耕种起来。他自己则在山顶开了一片荒地,种下了那种高杆红穗的东西。后来,人们就以他们的名字给那几种粮食命名,又因它们是在五条山谷种成的,就把粮食总称为五谷。稷种的那个品种又被称为了高粱。开阳炎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世间没有五谷,人们吃的是兽肉、野果、树皮。那时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名叫打耳窝的神洞,洞中藏着许多谷种,但是一直没有人敢去取谷种。因为取谷种的路上千难万险而且谷种有很多的神兽在看护。一直到一个叫开阳的人来到。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当时他与其哥哥玉皇大帝斗争中失败被禁锢在这里,也就是后来的贵州开阳。勇敢的开阳不畏艰辛,承担这个责任。乡亲们为他作了各种准备,向他祝福,送他上路。开阳一连走了7天7夜,翻过99坐大坡,爬过99座峻岭,战胜了毒蛇、猛兽等数不尽的险阻,终于找到了藏谷种的神洞。在洞中,开阳与洞神、神鹰、神虎等谷种守护神进行殊死搏斗,最终打败了他们,取回了五谷,从此人们开始了播种耕耘,世间有了五谷。而神洞中的猛兽,变成打耳窝中神秘的古生物化石,见证了开阳的勇猛和胆略。再后来四面八方的人类开始纷纷到这里向开阳星寻觅谷种,于是在打耳窝附近慢慢聚集了很多人,他们当中有些人索性就居住于此,一辈辈生息繁衍,使这里成为著名的古人类遗址。如今在贵州的开阳广泛流传着很多类似的传说。这些神秘的传说给开阳披上了神秘的色彩。《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亦云:“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后来,这种习俗沿袭下来,便是五谷神生日。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便想像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长的女神,称之为“五谷母”。而且将五谷丰登时作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礼,答谢她的恩德。每年八月十五这天,用大米粉制成扁担形状的供品,备上三牲,挑到刚刚收割过的那块土地上,焚香点烛祭祀。对五谷神的祭祀,源于上古秋收时节的尝新祭祀活动。“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什么,没有留存下来。比《论语》更古的书如《》、《》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因此,笼统地说,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麻虽然可以供食用,但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麦、菽、稷、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失与利弊。禾就是稷,《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2000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发展历程/五谷
五谷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期人们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这个答案。这枚记有177字的长方形木牍长23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侧边缘处略有残缺,文字主要以古隶体墨书书写,其中夹杂了一些俗字草体,大都清楚可辨。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个小黑点,以示为章节之始,每行字数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关汉代五谷种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这与在秦汉时代专用于选时择日的《》中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出土这枚木牍的墓葬处于西汉汉宣帝杜陵陵区,应该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当为与汉宣帝较为接近的高官。结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应与皇室礼仪活动及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故判断其任职应为大鸿胪或大司农。据了解,汉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记载历来含混。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 五谷”的种类与名称。另外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说法,道家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即不吃五谷,是方士道家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道士们模仿《庄子·》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着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这真是人间奇迹。如果当今科学能对之作出解释,将个中原因弄个明白,这对人体科学、现代养生学将有巨大的贡献。&
历史记载/五谷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孔子作为周代贵族时,按照贵族的生活习惯主食(谷物)应占有最大比例。《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说五谷的营养是中国人后天最重要的营养。近年来,学者对中国人以五谷为主的优缺点争议也很大。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指出,中国大陆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选择食物多;中国人选择了最经济和营养差的谷物,从而养育了众多人口。中国学者则认为,既然可选食物多,选择谷物就显得相对从容和理性,这是古代贵族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与中国养生理念相关的民族习惯,是谷物保护。此外,对谷物蛋白质含量问题作为判定其食物优劣的标准,双方也有分歧。
养生食谱/五谷
五谷杂粮糊五谷杂粮糊五谷杂粮糊,是由各种养生的五谷原材料低温烘焙熟后磨成的粉,未经膨化,在加工过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剂,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营养成分。食用方法有沸水冲泡法和利用微波炉制熟的微波法。沸水法1、冲:取粉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杯中,倒入3倍的开水;2、泡:不要搅拌,泡一、两分钟;3、搅:用勺子将粉和水搅匀,加入白糖或蜂蜜、炼乳、盐,温馨提示:选择大一点的杯或碗,这样在搅拌时会更得心应手。微波法1、取粉粉适量(2匙左右)放于碗中,倒入3倍的凉水;2、轻轻搅拌到粉与水完全溶合,无粉团粉块;3、放入微波炉中高火“叮”1分钟,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炼乳、盐。温馨提示:微波时间长短要根据水的份量来决定,水多时间要延长。&
显示方式: |
共有92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5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57:4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果蔬菜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