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属于中国什么个全民健身项目有哪些

> 科研动态 >健身气功习练的动态过程生理研究
健身气功习练的动态过程生理研究
10:13 来源: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简单易学、动作舒缓、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健身效果良好而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众喜爱。研究和推广健身气功对于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开展传统优秀功法的整理创编工作,先后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套功法纳入第一批健身气功推广项目当中。这四套功法历史悠久、功理深厚、功法明确、形态优美,在民间流传甚广。此次创编吸收传统功法的精髓,融合时代的特色;在充分考证研讨基础上,进行严肃的科学试验,表明它们有较为明显的健身、养生效果。由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并推广的四套健身气功功法已有较长的时间,并已经开始向国外推广,四套健身功法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1]。健身气功作为独特的健身养生方法,正在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强身健体的需要,尤其是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群体[2]。这期间推广实践和相关研究已初步证实了四套功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但更深入和更科学的研究还缺乏。主要表现为:1.群体分类目的和条件控制不严格,经常把临床与非临床混合,养生与治病混合,初练和久练混合,导致结果的可比性差。2.对结果研究多,对过程研究少。如果条件控制不严格,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结论不可靠,不一致,重复性差。而往往过程变化的研究更可能揭示某些生理变化共同的本质,或更具有科学性,可以避免传统中医方法研究中的黑箱理论现象。3.泛泛的研究多,而深入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少,尤其是缺少严格条件控制下的各种健身气功功法的动态练功过程比较研究以及和静态前后变化关系研究,另外不同健身气功之间不同生理基础特点研究更少,至使健身气功的生理研究处于相对迟滞状态。这种现状对于研究和推广健身气功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把健身气功更好的推向世界更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强调健身锻炼要有合适的科学的运动处方,就更需要我们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努力。
首先,四套健身气功创编至今已有多年,已经有了大量的推广实践。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有一个创编,创新,推广,修正,再创新,再推广,再修正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健身气功如果需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必须要有严格的科学研究来支撑这个过程。
第二,这四套功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健身角度,养身角度,防病治病角度等,肯定会有不同的适合对象。每套功法对不同的练功者又有不同的习练量和技法。在今天特别提倡健身锻炼需要科学运动处方的情况下,对健身气功的动态过程生理研究尤为重要。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揭示出各种功法的不同特点和适应的人群,才会有科学的运动处方。健身气功习练的动态过程和生理研究是指在习练过程中对人体生理状态的主要指标进行全过程连续监测(但又不影响练功),从中研究高级神经活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变化过程,心脏功能的变化过程和呼吸功能的变化过程等,并与动态过程前后的静态生理变化相结合,配合同步记录的视频分析和练功者自身的特定条件,寻找功法特点的生理基础,为制定科学、健全、合理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所有的健身气功功法尤其强调形体锻炼的健身作用,无论是动作的强度、力度、速度,无论是形变还是体变,无论是作为导引,还是操练,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和动作规范。而这些都会有相应的体能消耗和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五禽戏和八段锦,还被定义是有氧训练[3]。为了更加明确健身气功习练的有氧训练特征,必须使用动态过程的分析方法,对于在习练过程中的心率速率变化(反映有氧训练的程度)进行全程记录和分析,这也是研究科学运动处方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的动态过程生理研究,对于健身气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推广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这方面做有益的探索。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共计45名受试者。其中男12名,女33名,年龄以中老年为主,50-73岁,习练健身气功功龄大于2年。从病史及常规心血管(心电图,血压,血糖)检查,肺部(X线)检查基本排除心血管和肺部疾患者。
2.2&研究方法
2.2.1&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所有被试的结果同步性,我们制作了CD,所有测试每组15人同步记录(动态记录盒有限),由CD录音指导,同步提示和控制练功过程。整个实验分三次(45人次)完成。
2.2.2&实验前检测,内容为填写个人情况记录表、被试知情同意书、身高、体重、血压
2.2.3&仪器是采用美国PI公司生产的超小型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盒,以保证练功者舒适。记录练功前5-10分钟、练功全过程(五禽戏二遍,休息15分钟,八段锦二遍),练功后5-10分钟的心电,信号。全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结果分析统计。
2.3&实验分析内容
2.3.1&平均心率变化的速率,趋势,和幅度,结合年令,体重,性别,反映与有氧训练有关的情况与过程。
2.3.2&有氧运动计算方法:有氧运动的适当脉率为(220-年龄)&(60%~85%),称谓&靶心率&&[4]。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常用它来调节人体的运动负荷。此公式适用于大多数没有明显疾病的人。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并伴有不同程度慢性病史的老年人来说,运动中适宜心率为(170-年龄)&(60%~80%),也就是说要降低运动强度,避免锻炼对心脏造成过重负担,以防出现危险[8]。
3&实验结果
3.1&练功人员达到有氧运动目标心率下限的统计表
表一&&练功人员达到有氧运动目标心率下限的统计表(共计36人次)
3.2&&练功人员平均心率和有氧运动趋势图
注:时间线
叠加曲线取100分钟,其中:
第1-12分钟&休息&共计12分钟
第13-34分钟&&八段锦2遍&共计22分钟
第35-54分钟&休息&共计20分钟
第55-80分钟&&五禽戏2遍&共计26分钟
第81-100分钟&休息&共计20分钟
平均曲线取93分钟
共计36名,有8名未到达。有氧运动目标心率到达率77.78%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练功人员在练功过程中达到有氧运动目标心率下限标准的有36人,占总人数(45人)的百分之八十。从开始练功至心率到达到有氧运动要求的平均时间是4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平均持续时间八段锦为10分钟,五禽戏为12分钟。由于每个功法练二遍,趋势图在二次中间心率略有回落。
3.3&练功人员心率变异LF趋势图
3.4&练功人员心率变异HF趋势图
3.5&练功人员心率变异LF/HF趋势图
3.6&练功人员平均R-R趋势图
4&分析与讨论
4.1&健身气功基本能达到有氧锻炼的目的
有氧锻炼也叫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这种锻炼呀,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等。
健身气功是近几年才推广的一种全民健身活动,由于相对柔和,对中老年或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群体非常适合,但对是否能达到有氧锻炼始终存在着争议,或没有动态生理检测实验进行过论证。我们的研究则证实了健身气功对大部分中老年都能达到有氧锻炼的目的。健身气功虽然动作舒缓,但仍然以躯体运动为主,通过各种姿势的变换,起到有规律的拉伸肌肉、关节和按摩脏器的作用[6]。五禽戏和八段锦[7]的动作强度对于中老年来讲还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的。是属于有大肌群参加的长时间、连续、有节奏的有氧运动,同时对有效的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增进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情绪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锻炼方法。
4.2&健身气功习练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基本达到有氧锻炼的目的
有氧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心肺耐力。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心脏的收缩次数便增加,而且每次压送出的血液量也较平常为多,同时,氧气的需求量亦增加,呼吸次数比正常为多,肺部的收张程度也较大。所以当运动持续,肌肉长时间收缩,心肺就必须努力地供应氧气分给肌肉,以及运走肌肉中的废物。而这持续性的需求,可提高心肺的耐力[4]。因此有氧健身运动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以及适当的持续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相互配合。30分钟的运动时长和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频率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要求每次有氧运动强度达到适当心率后,至少持续20分钟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效果[5]。我们的结果说明了20分钟内连续打二套键身气功,才能获得10分钟以上的有氧健身运动效果。因此,身体条件合适的话,每次最好连续30-40分钟,2到4套次的键身气功锻炼会较好的达到有氧健身运动目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气功研究所&&沈仲元&&竺英祺&&余平&章琪虎&&瞿敏红)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保罗)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版权所有&&&&北京环球健美时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备案:京ICP备号【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年)的通知
                              国发〔20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民健身计划(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 务 院                           二○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全 民 健 身 计 划(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比2007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分别比2007年提高4.9和2.9个百分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50%以上的市(地)、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市(地)、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研发推广适宜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健身的便于进入家庭的健身设备器材。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安排专门时段播放广播体操、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太极拳(剑)等普及健身活动的节目。  (二)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五)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六)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七)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健身展示活动。  (八)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九)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修订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研制国家残疾人体质测定标准,深入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十)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十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群众登山、江河横渡、元旦登高、春节长跑、健身大拜年、妇女健身展示等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十二)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以深化体育大会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办赛模式,提倡勤俭办赛,减少重复建设,简化大型活动,坚持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定期组织举办大中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充分调动和保护全民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推广实施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赠送运动健身书籍,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成效评估。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年)》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根据本计划,结合部队实际参照执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身气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