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由少到多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硫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由少到多滴加氨水溶液的现象及离子

(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如下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搅拌.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酸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下同),温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由此可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属于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2)乙组的同学改用固体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来探究中和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该方案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3)丙组同学用另外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时,当往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小组同学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由此,同学们建议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____保存.为了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你认为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序号).A.稀盐酸B.氢氧化钙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4)丁组同学借助酚酞试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酚酞试液.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组的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们得出了“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理由是:____.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5)实验室现有一瓶久置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某同学取该溶液的1/10于锥形瓶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然后滴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当反应恰好完全时,用去稀盐酸的体积为17.40mL.已知:常温下,所用稀盐酸的密度为1.05g/cm3.①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1%)②已知用此方法测得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误差.若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及计算过程均无误,则造成该误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乐乐题库
&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知识点 & “(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习题详情
30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9.8%
(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如下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搅拌.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酸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减少&(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下同),温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增大&.由此可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2)乙组的同学改用固体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来探究中和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该方案不合理&(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放热&.(3)丙组同学用另外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时,当往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小组同学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由此,同学们建议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密封&保存.为了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你认为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B&(填序号).A.稀盐酸&&&&&&&&B.氢氧化钙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4)丁组同学借助酚酞试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酚酞试液.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组的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们得出了“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否&,理由是:当盐酸过量时,酚酞也不变色&.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5)实验室现有一瓶久置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某同学取该溶液的1/10于锥形瓶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然后滴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当反应恰好完全时,用去稀盐酸的体积为17.40mL.已知:常温下,所用稀盐酸的密度为1.05g/cm3.①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1%)②已知用此方法测得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误差.若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及计算过程均无误,则造成该误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09-鼓楼区一模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弄清中和反应的实质及中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明白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在除杂过程中应注意:不增不减,即不能生成新的物质也不能与原有的主物质反应.
解:(1)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碱性逐渐的减弱,PH值也逐渐的减小,而且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故答案为:>,减少,增大,放热,NaOH+HCl═NaCl+H2O(2)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放热,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来探究反应是否放热,故答案为:不合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放热(3)由于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若要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不能生成新的物质而且也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而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钙溶液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故答案为: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密封,B(4)由于酚酞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因此酚酞呈无色时并能说明溶液呈中性,探究两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只要证明盐酸是否存在即可.故答案为:否,当盐酸过量时,酚酞也不变色
实验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取所得溶液少许,加入一枚铁钉&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或无明显现象)&两溶液没有恰好完全反应(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5)根据题意不难知道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2克,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就可求出氯化氢的质量.故答案为:解: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NaOH+HCl=NaCl+H2O40&&&&&&&&&&&36.5100g×20%×110x4036.5═2gXx=36.5×2g40=1.825g故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g17.4mL×1.05g/mL×100%≈10%由于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或者是盐酸有挥发性,从而可能导致有误差,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或盐酸有挥发性.
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的有关知识,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主要考察你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H?O).如图所示:.常见的中和反应有: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为例,如图所示:. 也就是,首先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其中,酚酞试液的作用是根据酚酞的颜色逐渐变浅至消失,既可以说明中和反应的进行,也可以说明反应的完全;但是不可说明是否滴入过多的酸性溶液而使试液呈酸性(因为酚酞溶液无法使酸性溶液显色).其实,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在进行(或是否完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1.用ph试纸来检测:一般在中和反应进行时,反应前后溶液的ph会变化.用pH来检测中和反应是否进行是最直接的方式. 2.用探测温度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反应(但是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燃烧等).所以,可以通过探测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来推断中和反应的进行和完全. 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点: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还有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并且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撒入土壤中,以中和其酸性.同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并且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还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如图所示:.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适量的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即胃液的ph值为0.9~1.5),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过多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例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 另外,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在患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oH2O)的药水,来中和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4.调节溶液酸碱性:在科学实验时,经常要把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pH.【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溶液pH的测定、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物质的推断和鉴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评价表达的正误,或者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中和反应的定义及其操作过程(包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和完全)、有关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前三个应用,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不能反过来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因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可它就不是中和反应;还有酸与金属氧化物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用稀盐酸出铁锈的反应),可它也不是中和反应.2.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只有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才是中和反应.3.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与“(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相似的题目:
向盛有10mL稀盐酸(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2468101214烧杯中溶液的pH1.11.21.41.62.07.011.012.2(1)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mL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3mL时,溶液显&&&&色;(3)当烧杯中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哪些?&&&&.&&&&
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利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用白醋除去瓶胆内的水垢被黄蜂&(毒液呈碱性)&蛰了以后涂抹肥皂水(PH>7)以减轻疼痛经常保持金属制品表面的干燥和洁净,可以防止其锈蚀
(2012o高淳县一模)如图所示,小文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不能发生反应的实验时,向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1)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她每次从该烧杯中取少量的溶液,进行了以下三个不同的实验.①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仍无色.②蒸发溶液,有固体析出.③向溶液中加入镁条,无气体产生.上述三个实验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是&&&&.(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图象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是(  )
2(v0v3o湖州)定义科学概念,可以使科学知识由无序变得有序,使科学知识形成体系.下列科学概念定义正确的是(  )
3(大下u3o广安)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坐标图分析,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选项&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A&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B&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C&锌粒&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D&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则恰好完全反应&
2(大下u3o广安)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坐标图分析,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
3以下是2013年我市实验操作的考查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目的】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实验原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有NaCl和HCl猜想三:有NaCl和NaOH&&&&&&&&&&&&猜想四:有NaCl、HCl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这个不合理的猜想应该是&&&&.【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AgNO3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AgNO3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HCl&【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如下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搅拌.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酸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下同),温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由此可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属于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2)乙组的同学改用固体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来探究中和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该方案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3)丙组同学用另外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时,当往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小组同学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由此,同学们建议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____保存.为了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你认为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序号).A.稀盐酸B.氢氧化钙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4)丁组同学借助酚酞试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酚酞试液.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组的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们得出了“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理由是:____.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5)实验室现有一瓶久置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某同学取该溶液的1/10于锥形瓶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然后滴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当反应恰好完全时,用去稀盐酸的体积为17.40mL.已知:常温下,所用稀盐酸的密度为1.05g/cm3.①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1%)②已知用此方法测得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误差.若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及计算过程均无误,则造成该误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09o鼓楼区一模)化学调研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甲组同学取少量的氢氧钠溶液于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得该溶液的pH____(选填“<”、“>”或“=”)7,同时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如下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搅拌.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酸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下同),温度计上显示的数据逐渐____.由此可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属于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2)乙组的同学改用固体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来探究中和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该方案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3)丙组同学用另外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时,当往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小组同学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由此,同学们建议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____保存.为了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你认为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序号).A.稀盐酸B.氢氧化钙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4)丁组同学借助酚酞试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酚酞试液.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组的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们得出了“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理由是:____.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5)实验室现有一瓶久置的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某同学取该溶液的1/10于锥形瓶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然后滴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当反应恰好完全时,用去稀盐酸的体积为17.40mL.已知:常温下,所用稀盐酸的密度为1.05g/cm3.①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1%)②已知用此方法测得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误差.若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及计算过程均无误,则造成该误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相似的习题。(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⑴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____。⑵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⑶放出的气体是____,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⑷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____。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⑸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选项铝电极电解质负极反应正极反应A正极NaOHAl-3e-=Al3+2H2O+2e-=2OH-+H2↑B负极稀盐酸2Al-6e-=2Al3+6H++6e-=3H2↑C正极浓硝酸Cu-2e--=Cu2+2NO3-+4H+-4e-=2NO2↑+2H2OD负极稀硝酸Cu-2e-=Cu2+2NO3-+8H+=2NO↑+4H2O+6e-其中正确的是____,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____有关。-乐乐题库
&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知识点 & “(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⑴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 &。⑵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⑶放出的气体是 &,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⑷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⑸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选项铝电极电解质负极反应正极反应A正极NaOHAl-3e-=Al3+2H2O+2e-=2OH-+H2↑B负极稀盐酸2Al-6e-=2Al3+6H++6e-=3H2↑C正极浓硝酸Cu-2e--=Cu2+2NO3-+4H+-4e-=2NO2↑+2H2OD负极稀硝酸Cu-2e-=Cu2+2NO3-+8H+=2NO↑+4H2O+6e-其中正确的是 &,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 &有关。&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陕西省西安市五大名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部分
分析与解答
习题“(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主要考察你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与“(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相似的题目:
如图所示,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过氧化氢(H2O2)溶液(MnO2作催化剂)制取干燥的氧气,并用来侧定,1Og某铜粉样品(含杂质碳)中铜的质量分数.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B的作用是&&&&.(3)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的质量,进行计算便可求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4)实验完毕.小丽同学误将用剩的H202溶液和装置C玻璃管中的剩余固体一起倒入烧杯中,发现有大最的气泡产生,经检验确认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小刚和小明两位同学对此颇感兴趣.进而展开了他们的探究之旅.【提出问题】是哪种物质加快了H202的分解速率?【大胆猜想】猜想Ⅰ:剩余固体中的氧化铜加快了H202溶液的分解.&&&&&&&&& 猜想Ⅱ:剩余固体中的&&&&加快了H2O2溶液的分解.&&&&&&&&& 猜想Ⅲ:氧化铜能做H202分解的催化剂.【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实验一: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5mL 5%H2O2溶液的试管.&&带火星木条不复燃&&H202溶液常温下产生氧气的量很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二:向盛有5mL5%H20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g氧化铜固体,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反应结束后将试管里的剩余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 &&&&&&称得固体质量为1g.&&猜想Ⅰ成立.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相等.&&实验三:向盛有5mL5%H20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g&&&&,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猜想Ⅱ&&&&(填”成立“或“不成立”)&& &【讨论交流】小刚同学认为,根据实验二得出的两个结论就能判断Ⅲ成立,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并简述理由.答:&&&&.&&&&.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氯水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氯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资料】溴水是溴单质的水溶液,因溶有溴单质而呈黄色。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及资料,请你参与上述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探究:(1)提出问题猜想: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①&&&&(填离子方程式)所致。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②&&&&(填离子方程式)所致。(2)设计实验并验证为验证①与②中是哪个原因导致了溶液变黄色,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根据以下所给试剂,进行合理选用,完成实验方案1和方案2:试剂酚酞试液、CCl4、无水酒精、KSCN溶液方案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1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并振荡溶液变红色反应&&&&所致2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并振荡&&&&&&&&(3)实验结论:以上实验不仅验证了溶液变黄的真实原因,同时证明了Fe2+的还原性比Br-&&&&(填“强”或“弱”)。(4)实验反思I. 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足量氯水,再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静止,产生的现象是&&&&。Ⅱ. 在100 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
L 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含碳、氢元素的物质含碳元素的单质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法判断
“(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用如图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
2乌鲁木齐市的冬季,大雪覆盖地面,给交通带来不便.撒融雪剂可以使雪很快融化,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请回答:(1)冬季清雪,除使用融雪剂融雪外,还使用除雪车铲雪,除雪车的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锰钢属于&&&&.A.合成材料 B.合金&&C.金属材料&&D.化合物(2)某种融雪剂可能是由NaCl、CaCl2、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小明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i)该融雪剂一定不含有&&&&,一定含有&&&&(填化学式).(ii)写出第Ⅱ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ii)第Ⅲ步操作名称是&&&&.(iv)融雪剂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一些危害.请你写出融雪剂对环境的一种危害或提出道路除雪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3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资料摘要:Ⅰ.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发生复分解反应.Ⅱ.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方案一]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方案二]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再接上装置C和D.(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6)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根据&&&&&定律,装置&&&&(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地石灰石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分别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组:(1)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6.04g.(2)计算: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高温&&CaO+CO2↑100&&&&&&&&&56x&&&&&&&&&&&6.04g以上解法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超过100%,造成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是&&&&.请你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乙组:也取原石灰石样品10g,按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完好)进行实验,测得完全反应后C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3.9g.由此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比甲组&&&&(填高或低或相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乙组实验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是&&&&.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化学式回答:(1)当废水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2)当废水溶液中仅含多种溶质时,除(1)中的溶质外,还可能存在的盐是&&&&,&&&&,&&&&.
3有一干燥的还原性气体是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成份,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由此回答:(1)写出a、b仪器的名称:a&&&&,b&&&&;(2)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证明该气体是&&&&;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3)B、C装置连接顺序能否颠倒?请说出理由.&&&&.(4)该实验装置设计考虑不周密,请写出你的改进方法.&&&&.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⑴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____。⑵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⑶放出的气体是____,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⑷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____。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⑸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选项铝电极电解质负极反应正极反应A正极NaOHAl-3e-=Al3+2H2O+2e-=2OH-+H2↑B负极稀盐酸2Al-6e-=2Al3+6H++6e-=3H2↑C正极浓硝酸Cu-2e--=Cu2+2NO3-+4H+-4e-=2NO2↑+2H2OD负极稀硝酸Cu-2e-=Cu2+2NO3-+8H+=2NO↑+4H2O+6e-其中正确的是____,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____有关。”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⑴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____。⑵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⑶放出的气体是____,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⑷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____。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⑸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选项铝电极电解质负极反应正极反应A正极NaOHAl-3e-=Al3+2H2O+2e-=2OH-+H2↑B负极稀盐酸2Al-6e-=2Al3+6H++6e-=3H2↑C正极浓硝酸Cu-2e--=Cu2+2NO3-+4H+-4e-=2NO2↑+2H2OD负极稀硝酸Cu-2e-=Cu2+2NO3-+8H+=2NO↑+4H2O+6e-其中正确的是____,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____有关。”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铝和氢氧化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