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大火烧船贼难行了三分之一的城市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知识点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近代史》(1) 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分)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材料三: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3) 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材料四: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食1.95亿吨1930棉花164万吨2693(4) 材料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材料所讲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使中国的土纱土布的销售陷入困境;中国大量的茶出口,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植桑茶。这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掠夺原料;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由材料“……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李鸿章……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等关键信息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中国民族工业,同时近代航运业开始起步。由材料“……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公立”“……合营”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即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由表格可知,1957年的粮食、棉花的产量都比1952年增加,也比历史最高水平有所增加,这就说明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原因在于“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极大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主要考察你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与“(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相似的题目:
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为此,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业绝种”。与此思想相应的措施是合理调整工商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下面是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近代史》(1) 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分)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材料三: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3) 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材料四: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食1.95亿吨1930棉花164万吨2693(4) 材料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近代史》(1) 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分)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材料三: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3) 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材料四: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食1.95亿吨1930棉花164万吨2693(4) 材料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相似的习题。使用次数:293
入库时间:
(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可圈可点组卷cooco.net.cn#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用户评论纠错:
&&&&&&暂无评论
我来说几句: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转贴]19世纪大清国城市印象——英国人的铜版画
19世纪大清国城市印象——英国人的铜版画
12:31 | 提交者: 季高 | 来源: 春秋中文社区
19世纪大清国城市印象——英国人的铜版画
12:31 | 提交者: 季高 | 来源: 春秋中文社区
转自论坛向原作者schutz表示衷心的感谢
&&& 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书名解释说:“由托马斯-阿罗姆先生根据可靠的素描稿重新画出,另由赖特先生从历史角度作描述性的注释”。出版者是伦敦费塞尔公司。这部大型画册的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那一年。
&&& 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画册中中国还没有被丑化、妖魔化,相反被描绘成其大无边的天堂帝国。
&&&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对中国还是具有敬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画册中的中国。当时社会不安但不动荡,民生凋敝但不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死气沉沉,却还井然有序,保持着帝国最后的体面。大清国依然顶袭着康乾盛世的华衮,尽管衣缝里爬满了虱子,表面却还光鲜。
&&& 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借用了别人的素描稿,重新画清国。目前所知,他主要借用了1793年访问清国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
帝国风貌篇
&&& 18世纪末到过北京的英国人都还承认: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
&&& 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嘎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北京城墙拆光了,西洋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供我们遥想当年。城门有些失真,不该高耸如宝塔。资料说威廉-亚历山大是1799年在英国完成这幅画的,可能是丢了素描稿,凭印象画的。他把中国的建筑夸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国人的想象。这幅水彩画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 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当时的北京虽不象南京、扬州、苏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风月”,但不致如日后干枯得河底朝天,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 19世纪英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清朝宫殿,不是紫禁城里的太和殿,而是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日,马嘎尔尼勋爵一行获准进入圆明园的宏雅园,到9月2日离开,赴承德谒见乾隆皇帝,英国使节在这里住了十多天。在此期间他们在大学士和申的安排下参观了正大光明殿,并在殿中安装布置了从英国带来的仪器设备,等皇帝从承德避暑回京后观看。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画了题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画,阿罗姆在作这幅画时作了些修改。
&&& 圆明园是皇家禁苑,很少有文人墨客的题咏。中国方面只有御准的宫廷画师绘过《圆明园图》,现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正大光明殿消失后,这幅版画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但是,英国人的画殿前都有柳树,按制度这是不可能的。看唐岱、沈源的《圆明园图》,殿前也无柳树,可见威廉-亚历山大的原作和阿罗姆的改作有失误。
&&& 英国人早知道清朝皇帝喜欢欧洲的“奇技淫巧”,便准备了一整套的天文仪器,都是当时最精密和先进的。一时看来,正大光明殿好象是一个欧洲高科技展览馆。但据说乾隆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说:“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他不知自己回赠的几件礼品才真是“小儿科”:玉雕、绣花荷包和景泰蓝瓶子。
&&& 乾隆更喜欢从法国弄来的那些能给他的帝国带来荣耀和声色享受的八音盒以及豪华马车。有学者把乾隆皇帝和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王路易十四列为并世三大君主,三人中间,弘历最纨绔。
&&& 按赖特提供的文字解释,这幅画面表现的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每年元旦举行的大阅兵。“大阅”是清代的阅兵仪式。但按礼典不是每年举行,而是“三岁一举”。大阅兵的日子也不是每年元旦,而是当年的秋季,故又称“秋阅”。天聪七年,皇太极在关外举行了清朝第一次大阅兵。占领北京后,为激励满人的征服意志,顺治13年定每三年“大阅”一次。兵事繁忙的时候,阅兵突破三年一次。
&&& 清国的阅兵礼,不在天安门,而是在天安门后的午门。大阅时,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奴才们山呼万岁,京城一片鼎沸。这是京城八旗将士唯一能见到皇上的机会。
&&& 19世纪的欧洲人,已经看到天朝大国的虚弱。赖特在行文中写到:描有龙、虎、猛兽形状的八旗旗号和制服看起来威猛,而实际上这支军队毫无战斗力。北京城里的八旗军平时根本没有任务,天下太平,家居京城的满族士兵们做生意、抽大烟、听大戏、养鹦鹉、生一大群孩子,都听任自便。北京朝廷已经剩下了一副空架子,被英国人一眼看穿。
&&& 阿罗姆的画册出版前不久,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角举行过一次中国灯笼展览。赖特在介绍这幅作品之时,回顾了当年轰动全伦敦的展览。那是一只从中国运来,只偶尔在大典上使用的华丽灯笼,集雕刻、镀金、丝绸、刺绣和流苏工艺之大全的杰作。
&&& 灯笼制作是中国城市经济中一项重要行业,除了是工艺品外,也是百姓的日常用品。乾隆年间,民间生活标准较后来为高。18世纪的中国人的生活质量高于战乱频繁的19、20世纪,家家户户都挂得起灯笼,还一般都会在其上作些装饰。那时中国还没有像欧洲城市那样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官府要求行人晚上出行都要用灯笼。黑灯而行,更夫可以指为盗贼,加以逮捕。官府甚至要求在每个灯笼上写上主人的姓名住址,以备巡捕核查。在有些易于滋事的场合,还要求悬挂上统一制作的“官灯”,严加看管照顾。
&&& 画中北京城里的灯笼店,正是生意很好的全盛时期。各种款式、方圆各异的灯笼皆备,工匠在灯笼的绢布面子上描龙绘凤,掌柜在给挑剔的顾客的灯笼上加上窜珠,梁上悬挂的龙头和鲤鱼,都是为元宵节耍灯而制作的。从灯笼店看清代社会的城市生活,富裕、恬静和悠闲可见一斑。古代罗马和雅典也用过灯笼,但欧洲未围绕其形成一套习俗。
&&& 根据斯当东《英使觐见乾隆纪实》记载,他们刚刚入住承德,同一天清国官员两次造访。一个是代表阁老和中堂向特使问候,另一个是皇帝的钦差。从礼仪上看,这位官员乘坐的是四抬大轿,随员不多,还算轻车简从,所以画的应是礼部派来的低品级官员,是和申的代表,不象乾隆皇帝的钦差大臣。
&&& 在中国,“坐轿子”是士大夫人生最高理想之一。人所谓:“戴它一顶帽,刻它一部稿,娶它一个小,坐它一座轿。”可是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喜欢乘轿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多少年来,许多从没有到过中国的西方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顶不人道的轿子:驱使苦力,用病弱轿夫的腿脚搬动肥胖官员的躯体。19世纪很多来华游历者,看到中国的黄包车、人力车和轿子都觉得不舒服。
&&& 乾隆以来人口过剩,中国苦力的价格实在便宜。到处是多余的劳力,帮人抬轿,仰人鼻息,没有什么尊严。清朝官员出行,雇佣大量苦力,前呼后拥,在街上吆喝扰民。情况如画面描述的这样:前面有人鸣锣开道,两旁有人驱赶围观百姓,防止有人拦行告状,随行还有总管,那位在画面中走在前面,登门递上名帖,通报主人姓名的人。官员们喜欢这顶轿子,已经超过了它的交通工具的功能。有资格坐一顶官轿,为皇上办事,在街上吆五喝六,是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
&&& 日,英国使团从北京出发,到承德觐见乾隆。根据英方的记载,京官出身的大学士和中堂比较友善,同意免除叩头礼。而另一位大学士,曾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则比较傲慢。英国人认为这是他一贯在边疆平定边患,特别是在福州和广州见惯了英国捣蛋商人的缘故。
&&& 福安康把英国人视为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不能给以任何鼓励辞色。和中堂似被其说动,特使觐见皇帝必须无条件行属国使节的叩头礼。英国人只肯吻帝手,行单腿下跪的礼节。谈判很紧张,但基本保持着对话气氛。清朝君臣始终忍着,没有把他们轰出热河行宫。最后双方互给面子,英使觐见以单腿下跪了事。
&&& 9月17日是乾隆的生日,各国使节来热河献礼祝寿。乾隆很高兴,据说英国副使斯当东12岁的儿子小斯当东在路程中跟耶稣会教士学会了汉语,会见那天在殿前和皇帝随意交谈。高兴之余,乾隆把自己腰间的荷包和翡翠送了他。两件御珍至今还收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里。
&&& 观象台古称“灵台”。自有制度以来,中国一直在“天下之中”的“中土”设立灵台,观察星象。元、明、清三朝帝王都是在京城设立观象台。只是朱明王朝开国后,洪武皇帝一度在南京建立首都,曾把元代遗留的观象台迁往南方。燕王永乐篡位后,观象台又被迁回北京。赖特说,这里是位于直隶通州的观象台,是清朝官员用来观察天文的地方。中国皇帝负责“普天之下”的人神共通,通过星象变化来揣摩上天意志,掌握祥瑞灾异。
&&& 利玛窦来华后,经过明末和清初欧洲耶酥会传教士的辅导和传授,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水平大为提高,观象台的设施工具之完备,在清朝达到了顶峰。由于汤若望、南怀仁等欧洲耶酥会士积极参与清朝的钦天监及观象台建设,他们在西方受到很大的压力。罗马教廷收到各国天主教会的控告,指责教廷派出的传教士在中国为皇帝的个人事业服务,参加全国性的“迷信”活动,与他们传播基督福音信仰的使命背道而驰,控告者认为:传教士到东方去,本来是与“星相学家”作斗争的,为了迎合中国皇帝的私人目的,堕落为星相学家。为此,教会曾酝酿将汤若望革除教职,结果在欧洲引起极大争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也发表评论,为之辩护。看来,北京中国皇帝的观象台为远在欧洲的西方人广为所知,十分关心。
&&& 阿罗姆的这幅画可能是根据另外来源的观象台图稿画出的,它表现的不是观象台上面的设施情景,而是台下面钦天监和观象台的官员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这一部分就附属在高台的下面,也是皇家建筑,非常讲究堂皇。
&&& 剃头,在清代是一项重要的营生,一个大行业。清朝的男人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额头到头顶的半月形一大片地带是要整整齐齐地剃去的。19世纪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男人过早谢顶,剃头摊的生意故而非常得好。
&&& 清人的辫子,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奇观。在美国的广东华侨不剪辫子是因为害怕倘若剪了去,死后的灵魂就不认自己的躯体,不跟棺材回广东乡下老家了。
&&& 然而,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头发,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意大利耶酥会士卫匡国()正在中国,他以外来者的眼光,见证了江南民众是如何抵抗“剃发令”的。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未遇抵抗轻易地占领了杭州。但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城市,还打到了钱塘江,杀死了许多鞑靼人。江南人反清并不是为了拥戴和恢复明朝皇帝,而只是想按自己原来熟悉和热爱的方式生活下去,他指出了明末江南人反清的根本原因。
&&& 乾隆皇帝允许英国使节们从大运河返回南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决定。让英国人沿途经过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大清帝国的腹地,它的肝腑内脏全部袒露给外国人看。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的时候,正是龚自珍揭露的“戮心的盛世”,外表虽然光亮,内囊却已腐朽,很不耐看。有学者常说乾隆保守,从这点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的“闭关主义”者。他很开放,愿意把“康乾盛世”展示给英国人。只是乾隆老而无知,他忘记运河上通常不是皇帝多次“南巡”的辉煌样子。当年沿河官员多方搜刮,百般粉饰,才造出沿河的歌舞升平。到1793年,清朝内部已经腐坏,运河上民众的贫困状况化再多的钱也难以遮盖。
&&& 由于和中国通使的失败,没有获得通商口岸,没有能够公使驻京,马嘎尔尼勋爵回国后承受了很大压力。英国报纸和宫廷对国王乔治三世花了这么一笔巨款而毫无所获大为不满。马嘎尔尼闷闷不乐,一直不愿公开他的日记(日记迄今还未出版)。无法交代,只能让他的副手斯当东出面,拖到1797年才完成了一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然而“纪实”并不实:斯当东把事情的真相装饰了一番,使它显得更为得体,并不时让古老中国保留传说中的某些特点。“纪实”为了不让英国民众失望,还是趋附了欧洲崇拜中国的风气,美化了大清国。里面放了不少官样文章。这书在英国广泛流行,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书中对清朝官员的腐败,对民间的疾苦已经作了不少掩饰。这些掩饰是必要的:为了不让崇拜中国的欧洲读者过于失望,有必要为中国维持一个古老文明的形象;他们也要让决定遣使的乔治三世有所宽慰,即使没有达成目的,到底不虚此行,看到不少好东西,英王英明等等。
&&& 画面表现的是在大运河中牵引英使船只的纤夫们:在营兵火枪手的押解下,在运河边的饭摊上席地而坐,吃几碗稀饭而已,连咸菜也没有。有几段运河水道,民工们实在拉不动船,比步行还慢。英国使节们要求上岸,减轻吃重,兼着也散散步。这样,威廉-亚历山大才画到了一些岸上的情景,差不多已经是一幅乾隆版的《流民图》了。
这种情景和耶酥会士传到欧洲的风清月明景象很不一样。马嘎尔尼失望之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中国人枉为孔子的信徒,他们在本质上同西方人一样,并具有相同的弱点。”
&&& 这幅画肯定是某位传教士的作品,他们对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最感兴趣,也只有他们才能深入到田间地头,采集中国民风民俗。
&&& 不过,阿罗姆在再创作的时候,犯有错误。在他的画中,祭坛上的供品看得出都是圆形圆盏的,还算符合中秋团圆的吉祥;在神位上的也还大致像是月宫里吴刚的样子。唯有在坛前跪拜的人物有些差错,错在跪拜的人群中,在后排有两个男人。中国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一般来讲,祭祀灶王爷由男性主持,中秋拜月则都是由女眷操持的。男人在田间农忙的时候,她们带领孩童做月饼,赏月亮。在全家和全族拜月之时,男人只在后面参加,不作主角。像画面中的少壮男丁不去农忙,凑上来拜月,于习俗不合。
&&& 像“中秋拜月”这样的活动到底是一种民俗活动还是宗教仪式,在欧洲是有争议的。这曾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一部分。罗马梵地冈教廷曾认为这种祭祀是异端,天主教会应该加以排斥。以画面中这样完整的祭祀形式来看,明清的拜月活动至少应该算是一种准宗教仪式了。中国人信仰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把仪式、感情、伦理和审美结合在一起,和欧洲人单纯强调信仰的方式不太相同。
&&& 1613年,葡萄牙耶酥会士曾德昭来到南京,留居三年期间,他对报恩寺的琉璃宝塔印象最为深刻。
&&& 据赖特说,琉璃宝塔在中国是仅次于万里长城的最重要建筑。当时永乐皇帝决定把首都迁往北方,为了安抚南方士民百姓,明成祖想给南京留下一座不能磨灭的宏伟建筑,于是有了这琉璃宝塔。此塔1412年开工,用了19年才完成。总共花去了2485484两银子,英国人算过,等于19世纪60年代的750000英镑,是天文数字。
&&& 1768年,法国耶酥会士晁俊秀路过南京,他阅读过前辈著作中的描述,同样也被宝塔的恢弘气势所感染。《在华耶酥会士列传及节目》记载说:宝塔塔身是用砖块砌成的,但其外表和内部全部用白色瓷砖覆盖起来。覆盖的方法是烧制半个“T”字型的瓷砖,砌嵌在宝塔塔身上。这种即挂又贴的工艺,琉璃面砖非常坚固,可经风雨。
&&& 根据赖特收集到的资料,1842年英军攻到南京城下,一小队英国士兵毁坏了宝塔周围的墙体,但没有破坏塔身。灾难发生在1856年,湘军联同八旗清军,与太平军大战于天京。处于南郊的报恩寺先遭兵灾后被洗劫,一代名寺,世界建筑史上的“第七奇迹”被夷为平地。
&&& 明清时期,“放风筝”是流传大江南北的全国性娱乐方式。赖特介绍给英国人说,这是“中国体育活动”,其实还不如说“娱乐”更确切。因为其更多是为了逗乐,没有多少西方人从事运动时的竞赛和竞争精神。虽然是全国性娱乐,但以京城、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和直隶天津四个地方最为有名。
&&& 赖特在介绍完了中国风筝的一般情况后,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他说:“在很多场合,中国人在一些伟大发明的进程中都是先于别人一步,或者说他们为后来有价值的丰收播下了种子。但是他们却是都把发明的完成和最后的收获留给了那些头脑更精明,手艺却不灵巧的人们。他们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于航海;他们很久就拥有了印刷术,但从中得到的好处却不多;他们已经拥有火药制造技术很久了,但作战效力却没有提高。他们很久前就熟知风筝的制造技术,这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去沟通地球的高层领域,但他们却没有。正是这项技术可以使他们有可能在这个云层掩盖的地球上,了解到他们所看到的最敏感的光电现象。”
&&& 赖特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没有用古老的风筝去探索雷电的原理,而美国人富兰克林()却这样做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技术?”这个问题由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深入研究,在20世纪被概括为“李约瑟问题”。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面对的政治压力很大,比较倾向于在动乱和残酷的环境中逃避生活,因此发明的冲动很微弱,科学不能进步。风筝从工具、兵器,变为玩具,也是一个例子。
&&& 马嘎尔尼的侍从安德逊在自己的笔记中说:“使团一出现,人群中就爆发出阵阵哄笑。使团来此是要使中国人敬畏,应该承认,我们这一行人的样子却不像。”被围观的英国人感受到了一丝的侮辱。
&&& 日,规模庞大的马嘎尔尼使团在离开大运河的北方重要码头临清州时,无意间引起了一件不幸的事情。附近村镇跑出来几千人,拥挤在运河的两岸看外国人经过。为了看得更清楚,许多人站到停在河边的驳船上来。船少人多,一个船的船尾被压坏,几个人掉在了水里。他们不会游泳,大喊救命。其余的人似乎丝毫无动于衷,也不设法援救这些将被淹死的人。这个时候,有一单人划子朝着出事地点划过去,但他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抢掉在水里的遇难者的帽子。民众看外国人,简直不象是看同类,而是在看动物。起哄、嘘闹、指指戳戳、大声议论。事故发生后,几千人见死不救,不伸援手还乘机打劫。
&&&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了,她在伦理道德方面和治国理政方面都堪称首屈一指。”而山东省临清州的突发事件,却叫英国人看到了深植于中国民众内心的大毛病:自私、冷漠和盲从。他们觉得这些人全无“公德”,与一贯标榜的儒家“德治”风气大相径庭。
&&& 英国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了清廷最难维持的底层秩序。外国使团途经之处已经严密布置,尚且出现了千人围观的无政府行为,平时运河上混乱秩序可想而知。码头人员流动量大,船民梢公之间的口角争执常年不断。恶霸把持码头,帮主自立山头,官府贪污贿赂,黑道、白道交相勾结,管理不善,非常容易酿成动乱。以后的捻军起义、反洋教暴动、义和团运动,都发生在运河的流民群中。
&&& 赖特写到了一件至今听来难以置信的事:佛教胜地普陀山上居然有基督教的遗迹:“普陀山僧侣们大约对受到康熙皇帝关照的在华天主教传教士的劳作并不陌生。完全可以肯定他们是从葡萄牙澳门那里熟悉了基督教的信仰方式。在定海城公开销售的商店里,混有十字架,以及救世主和圣母玛利亚像出售。”这些令人注意的事实,正可以用来解释阿罗姆画中一个反常的现象:在外观完全是佛教风格的普济寺中,有一尊雕刻精美的大十字架。在这幅《普陀山普济寺》的右部,正有一座单碑式的十字架。
&&& 在现有的中文资料中,找不到普陀山普济寺曾经有过基督教十字架的记载。但在鸦片战争前后,裕谦等钦差大臣确实毁坏了不少明清两代欧洲商人留下的遗迹。普陀山上曾有基督教痕迹,这一幅铜版画给出了佐证。这座十字架,不会是写者的杜撰和画家的捏造。
&&& 当时,由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商人的关系,水手中有大量的欧洲和清国的基督教徒。基督信仰,在鸦片战争前就从澳门、马六甲、长崎传到了舟山。嘉庆年间,宁波的佛庙里参合了道教,中国基督徒的家中也暗藏着佛龛和祖宗牌位。普济寺为吸引热衷佛儒道基“四教合一”的信徒们,在庙前多架了一座十字架。
长江鱼鹰捕鱼
&&& 用鱼鹰捕鱼,对英国人来说是十分新鲜的事。日,马嘎尔尼一行出了江北窄小的运河,在长江江面上看见非常壮观的景象:数千条小船和舢板,飘荡在宽阔的江面浪潮上,这是渔民在用鱼鹰捕鱼。每条船上都站了一个人和几只鱼鹰,最多的有12只。
&&& 斯当东父子十分感叹:中国的文明确实悠久,他们能把所有生灵都训练成奴才。其感叹是有所指的。英国使团进入清朝内地以来,看到的高级官员虽然在外国人和百姓面前倨傲自大,但在皇帝或高一级的上司面前却都是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他们会欺负下级,也随时自称“奴才”。普遍的奴性,低头哈腰,前倨后恭,充斥着从南到北的各个城市。斯当东父子觉得这里的鱼鹰社会,真是太像中国的社会治理原则了。
&&& 老斯当东在准备访华期间,曾读过当时在英国非常流行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作品《论法的精神》。当时,法国和英国对中国文化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耶酥会士高扬中国文化光明一面,对中国风俗的赞扬一时风靡欧洲。孟德斯鸠的这部书唱的是反调,他不同意伏尔泰说的那样中国皇帝是靠仁政,维持着善良的风俗,因此社会昌明。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皇帝的专制原则需要中国人保持奴性,让人缺乏荣誉感。英国使节们在华的见闻证实了孟德斯鸠理论的正确。
&&&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给欧洲带回了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负面看法。
&&& 19世纪的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孔庙略知一二。早在17世纪,他们就从欧洲的在华传教士那里,知道了中国人民崇拜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夫子”。阿罗姆是根据前人留下的原作品画成这幅孔庙图的,应该说还是相当接近各地留存至今的清代孔庙形制。可见原画相当逼真。18、19世纪有可能到过镇海的西方人除了是耶酥会士、马嘎尼尔使团外,还就是英国阿美士德号调查船以及鸦片战争后占领宁波和舟山的英国军队。这幅画应该是参与这些中外交往事件的画家画成的。
&&& “孔子是不是神”,“儒家是不是教”?这个问题中国人不在乎,外国人却很重视。因为着涉及到信仰基督的西方人,能否接受相信孔子的清国读书人成为基督徒。18、19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一度认为:中国士大夫不能入教,因为他们进孔庙,礼拜儒教。
&&& 为此,利玛窦为中国士大夫辩解。他强调读书人的焚香跪拜,和善男信女的烧香拜佛不同,他们是在“感激”,并不是在“崇拜”和“祈祷”。因此,儒家不是宗教,不同于佛教、道教。这样天主教便可以将儒家包容进来了。
&&&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马嘎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先后北上,他们将沿海和运河上看到的报道记录后,“中国神话”渐渐破灭了。
&&& 欧洲读者从不同的书籍中,得到不同的“中国印象”。大约有这样的规律:在澳门和广州生活的作者,很多是商人、船长,他们接触的都是海盗、走私者、苦力和奸商,因此对中国文化没什么好感。一些中国人的毛病,如说谎、不讲信用、官商勾结、拉帮结派等,早就被他们暴露了,中国几乎是个野蛮的国度。相反,那些生活在江南信徒中的耶酥会传教士,他们描绘的中国印象,几乎都是苏州、杭州般的“人间天堂”,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和气,道德善良的礼仪之邦。耶酥会士告诉欧洲人,中国不像西方那样保留着残酷的刑法,中国人很少用重刑,人心都靠风俗、礼仪来治理。中国人懂得自我谴责,不需要外在的法律,尤其不用刑罚。如果谁被关进了监狱,那可真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了。葡萄牙人曾德昭在南京住了很久。他于1616年受到反天主教的官吏们的迫害,被打入大牢。但他在他的《大中国志》中对南京监狱的文明程度大为赞颂,因为他们在狱中也被礼遇,没有受到虐待。在耶酥会士众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描述中,《大中国志》恐怕是最为“歌功颂德”的了。
&&& “有道德”的中国人,是如何惩治罪犯的。这是到中国参观的英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了解了英国人的这番心理,我们就知道了威廉-亚历山大为什么要画这一幅《押解囚犯》了。“枷号”是中国一种传统刑罚。同样的此种刑罚,枷板有轻重,重者不举致死,轻则是象征性的薄板。中国刑罚无处不表现出它的任意性。
&&& 清国官吏正押解一个罪犯在大街上晃荡,据说是从定海押来的。把罪犯押上街道,官府本来是为了示众和羞辱罪犯,这是刑罚的一部分。但是途中的老幼妇孺却对罪犯实施同情。画中妇人在给罪犯施食,而小孩子则从旁举托着沉重的枷锁,为其减轻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吏卒的态度。他虽然并不放松手里的鞭子和牵链,但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听任沿途百姓们表达自己的仁义和善心。
&&& 这表现出下层百姓的心态中的某种“仁”心。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说,中国人主张的“仁”是:“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谦恭、扶助有苦难的人,救济贫困的人。有一颗温柔和怜悯的心,善意待一切人。”善待一切人,包括罪犯,欧洲画家在中国的街道上确实看到这个现象,印象深刻。
&&& 广州并不是葡萄牙、英国人最喜欢贸易的城市。无端勒索、官员腐败、货源不充分、离内地太远,还有民间的仇外情绪。但是明清政府把宁波、厦门口岸都关闭了,只许“一口通商”,外国人只能每年两次从厦门到广州,住在外国商馆里,无奈的进行着贸易。英国的商人们念念不忘曾经获准在宁波贸易的美好时光,宁波是一座很实际的城市,这里士绅很少,文风不盛,人们不理会对外国人的文化歧视,只要能赚钱,无分中外。英国人在这里购进丝绸、茶叶、瓷器和漆器,售出英国的毛纺织品和五金制品,曾获利颇丰。但据说是由于葡萄牙人和俄国人的捣鬼,清朝政府取消了英国商人的特权,把他们赶回了广州和澳门。英国人始终认为江浙一带的“北中国”才是通商贸易的理想地区,在这里交易能够给英帝国带来更多的利益。19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对宁波有难以了结的情结,对其寄予厚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要先后两次攻打宁波了。而广州正是在这种格局下暴发起来的,在清帝国境内跻身于南京、扬州、苏杭等传统大城市之列,成为华南最为富庶的城市之一。
&&& 欧洲人说,一个城市的品位高不高,应当看看当地帽子店的生意好不好。城市中的富人、有品位的人多了,自然会“冠盖如云”。广州在19世纪中发达起来,戴帽子的人多了,专业帽子店也兴旺起来。
&&& 大清国是个士农工商等第分明的社会。按规定官帽和民间衣冠有很大区别。“士”是官的候补,属第一等,而“商”居四民之末,不能戴官帽。然而,广州商人有钱可与官僚抗衡,就能突破礼仪的限制。清朝的官帽是在官衙里定制的,但画中的帽子店却在仿制官帽的式样。广州商人的豪气,虽不足压倒官气,但也常常不把官员放在眼中,穿戴举止、衣食住行都敢模仿官府摸样,这在北方是不可能的事情。
&&& 画面中,在商人手里捧着的,在掌柜手上推荐着的,都是士绅才能戴的礼帽。后面架子上的伙计在帽架上寻找,而店堂里还为客人们准备了很大的茶几,供顾客品香歇息。外国人眼中的广州,是中国商业化的大都市。
广东鸦片鬼们
&&&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前,大清帝国留给欧洲的印象开始不妙。中国人不讲信用,说谎告密,不思进取、结党营私的毛病,慢慢地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发现了,恶名还传到了欧洲大陆。不过,沉浸在“中国文化热”中的欧洲人并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伏尔泰就说:“不要因为广州小民曾经想方设法欺骗英国人,便鄙视和讽刺中国人。难道可以根据边境流氓的行为来评价一个伟大民族的政府吗?!”伏尔泰认为广州的奸商,不能代表中国文化。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只有像耶酥会士那样,深入到江南等地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去接触中国的绅士。
&&& 然而,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很难维持下去了。不断有关于“老大帝国”的报道传来。这幅画改变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原作者可能是道光年间在澳门、广州活动的法国画家博絮埃,或许还可能是另一位欧洲画家劳佛杰。他们两人在马嘎尔尼使团的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之后,又画了不少广州和周围城镇的风景画。
&&& 这里面画的是一个新加坡、广州等地流行的广东式样的鸦片馆。里头的吸食者多半是一般苦力。画中那位立者由于鸦片的刺激,正神态亢奋的手舞足蹈,来缓解一天的劳苦。内地城市士大夫和商人的烟馆大多和着青楼,还有女子陪食,但是全国十八行省烟馆中狼狈不堪的局面,也是大同小异。
&&& 当西方真正地遭遇了东方,国家与国家、政府与政府、制度与制度、礼仪与礼仪,通过马嘎尔尼与弘历、和申的谒见、谈判,第一次面对面的碰头了。英国使节在这里观察到:中国不再富强,不及英国文明、可以轻易征服。他们对中国的评价已经完全改变。
&&& 我们只要看清朝对世界的理解,就知道失败是必然的。茶叶、鸦片、银子,在粤海关大进大出,他们却没有真正感觉到中国已经是世界市场的重要成员。“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端地觉得世界万国都有求于自己,根本不知道海外殖民和海外贸易可以带来多大的财富。清廷严格限制江苏、浙江的对外贸易,对福建、广东沿海人民下海经商无法控制,却非常歧视。他们完全没有利用江南一带的丝、茶、瓷器的贸易优势,扩大自己领先的产业,发展自己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不断地拍打中国的海岸,无论你应不应对,明中叶以后,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一举一动已经牵动了世界的神经。例如,在广州经营茶叶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为了多向英国国王纳税,出现财政危机。英国议会在1773年通过议案,将美洲的茶叶贸易和销售特权,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北美殖民地不得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这项法案使得北美市场上的茶叶价格大幅上涨,引起极度不满。同年,波士顿的“茶党”发动了“倾茶案”,为了制裁美洲人,177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封锁波士顿港口。这场风波导致1776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使英帝国失去了美洲。说得夸张一点,美国独立,还与世界市场的中国茶叶短缺有关。
&&& 中国人并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这些江南省份,垄断了世界上利润最高的三大产业:丝绸、茶叶和瓷器,却自动放弃了它们的海外销售权,把它拱手让给了西方商人,叫他们多赚了很多钱。
&&& 18世纪,世界给了中国最后一次机会。当时,英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磅茶叶,为此流失了大量白银,却无法停止向中国进口茶叶。已经在印度和南欧种植茶树,但投资额高于销售额,成本超过向中国进口的价格。英国只得向中国政府派使臣到北京央求,要求增开口岸,减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假设清朝在乾隆五十八年,主后1793年,放下架子,不拘礼仪,打开口岸,认清形势,通过和申同马嘎尔尼的谈判,和英国建立某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或者派大量华侨出国殖民,或者在伦敦、巴黎、波士顿等城市建立联合销售中心,销售三大产业货物,既可以帮助因贪污而引起的财政危机,也可以发展劳力密集型手工业,赚取欧洲、美洲更多的白银,缓解乾隆年间的人口膨胀压力。这样的双赢方案,因为大清国内部根本没有精通世界事务的人,便实在如“鸡同鸭讲”。乾隆、和申与马嘎尔尼、斯当东的沟通,被历史学家公认为是一场“聋子的对话”。
&&& 斯当东说:“这个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所以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她幅员辽阔,所以别人无法强制她。她从不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失掉了此次机会,一再地无法沟通,英国人便开始酝酿侵略战争。他们用了40多年作准备,终于以鸦片贸易纠纷为借口,用武力迫使中国开放北方的口岸,也就是英国人一直期望的被他们称之为“北中国”的江南沿海地区。
1840年英国人终于采取了极端行动,鸦片战争爆发了。清廷和英夷打打和和,直到1842年8月签定条约为止。开战之时,大英帝国的君主已是芳龄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汉诺威王朝第六代),而大清帝国的主宰则是58岁的宣宗道光帝(满清入关以来第六代)。1793年遣使向乾隆祝八十寿辰的乔治三世和乾隆帝都已作古,有趣的是,他俩都各自统治了自己的国家长达60年。
&&& 英帝国陆军的精锐——皇家近卫军团(为了纪念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胜法国老近卫军,英国军人也戴起了高高的熊皮帽。)
&&& 面对即将与之较量的西方近代军队,清帝国的八旗子弟们尚还处于中世纪状态。以上的文字和图片是俺自己个人的一点补充,在1793年,也就是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同一年,英法又一次开战了。这次英国卷入了震撼整个欧陆的拿破仑战争,一打就是持久的22年。往后的乔治四世和威廉四世在位时间都不长,否则可能英国对中国的入侵还会提早。
&&& 1793年曾随父参加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小斯当东爵士,在1840年英国议会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辩论中举证:两广总督的私船也参加了黄浦的鸦片走私。这位来自普利茅斯的议员,此时已是东印度公司的专员,后来其还随阿美士德使团,于嘉庆二十一年,主后1816年第二次访问了北京,是英国唯一懂中文的人,坚决主张对清开战。小斯当东说总督也在走私,可能是错认了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阮元和林则徐。但是叶名琛的广东巡抚衙门,确实官商勾结,利用“华洋杂处”的局面,获得巨额的鸦片走私利润。
03/25 02:09
英国人画中的19世纪大清国 发送给好友 ┊ 权限 ┊ 删除
该转帖仅 你自己可见
该转帖你 的好友都能看见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 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书名解释说:“由托马斯-阿 罗姆先生根据可靠的素描稿重新画出,另由赖特先生从历史角度作描述性的注释”.出版者是伦敦费塞尔 公司.这部大型画册的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
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画册中中国还
11/24 05:17
219 p.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 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 邵义著
03/16 10:42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书名解释说:“由托马斯-阿罗姆先生根据可靠的素描稿重新画出,另由赖特先生从历史角度作描述性的注释”.出版者是伦敦费塞尔公司.这部大型画册的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
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画册中中国还没有被丑化.妖魔化,相反被描绘成其大无边的天堂帝国.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对中国还是具有敬意.于是,我们就
10/23 20:39
· · · · · ·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系统介绍19世纪北京.巴黎和伦敦的货币形式与它们之间的汇率.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发现了不少相关学术著作(包括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在内).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中的误读之例,首次揭发了一直以来被认为&廉洁&的英国人赫德和金登干在中国海关任职时的贪污事实.是一部既有学术含量,又有趣可读的专著. 举报 作者简介
· · · · · · 邵义,南京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留学法国.美国.年在世
01/10 04:22
16:50:23中新网
乾隆朝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亮相拍场,最终以2242.5万元成交.据专家介绍,该文物为清乾隆时期御窑烧制. 乾隆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拍卖公司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宋宇晟)11日晚,乾隆朝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亮相拍场,最终以2242.5万元成交.据专家介绍,该文物为清乾隆时期御窑烧制,1860年被盗至英国,曾多次亮相拍场. 当日,北京观唐皕榷2017年迎春拍卖会在北京举槌.该洋彩万花献瑞图大吉瓶出现在晚间的&紫禁城遗珍&quot
10/14 04:53
09/24 11:19
04/08 11:33
鸦片本身不过是草本植物罂粟的提炼物,却因其药品和毒品的双重效用,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属性.由于19世纪英国和中国之间因鸦片而酿成的战争更使它凝结了历史中一些神秘而沉重的元素,成为贯穿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意象,并因其频繁出现而产生特定的隐喻涵义.19世纪英国文学中与鸦片有关的文学非常之多,且影响深远,从世纪初柯勒律治服用鸦片酊后创作千古名诗&忽必烈汗&,到德昆西洋洋洒洒写就&瘾君子自白&:从艾略特&织工马南&里莫莉服用鸦片过量而死,到&月亮宝石&里富兰克
05/01 09:57
为什么英国人放弃喝中国茶? 来自明清史研究资讯 市面上有款饮料叫&阿萨姆奶茶&,味道如何见仁见智(你懂我意思的-),扣个&阿萨姆&的名字却大有学问.阿萨姆是印度的一个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号称世界上第二大商业茶叶产地. 排名第一的是哪里?必然是中国了.中国第一,印度第二,两者之间免不了有些故事了,这事还要从一百多年的英国人说起. 大家都知道,中英鸦片战争开打,和中英之间巨大的商业利益有关.除了鸦片这类歪门邪道的东西之外,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中,茶叶是一项重要的贸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火烧山山就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