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的内师大首页所开设的专业及学制

文学院始建于1932年10月,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著名学者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吴世昌、冯振、林焕平、黄海澄等曾在这里任教。
文学院于1995年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学科点,并于2002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评估检查,被评为优秀等级。
文学院现在教职工90多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副研究馆员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36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500多人,函授生5000多人,硕士研究生500多人,留学生200多人。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隔年招生),设有11个学科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校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所、壮学研究所、旅游研究所挂靠在中文系;院管所有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方言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另外,设有《东方丛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编辑部。
文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1979年开始招生。现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和语文教学论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语文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此外,每年还有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到文学院短期进修或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文学院设立了“林焕平奖学金”、“冯振奖学金”、“程贤章文学奖”、“柳苏文学奖”和“基地奖教奖”,以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文学院设有教工资料室、研究生资料室及学生阅览室。共有包括善本书在内的图书16.5万册,各种专业期刊700余种,积累了20余万张专业资料索引卡片。
文学院培养各层次人才上万人,是广西中学语言教师的摇篮、广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招生咨询电话: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文科基地班)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论和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学知识,专业基础比较深厚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少部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和较强的理论思维,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基础,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学术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富有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文精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美学、马列文论、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科研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校术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批评、语文教学论、书法等。
文秘教育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具备文秘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文秘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汉语文言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坚实的文书写作和处理的基本知识和较熟练的文书写作和处理的能力;具有系统全面的协调、接待、会议组织、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及办公仪器设备使用的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书学、秘书学、秘书礼仪、秘书英语、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广告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文秘教学论等。
对外汉语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各类学校进行面向外国人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语言文学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汉语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毕业生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具有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和标准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了解我国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语言翻译理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外礼仪、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历史专修科,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学院现设历史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三个系,以及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宗法与民俗文化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研究中心、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靖江王府博物馆等机构。广西历史学会挂靠在本学院。学院现有中国近现代史、民俗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经济史、旅游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学)、教育硕士(历史教育)等十四个硕士点。全院共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9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的7人,近部分教师有到国外留学、进修的经历,分别掌握英、日、越、韩、俄等国语言,并利用这些语言开设有关专业课程。学院现有硕士生283人,全日制本专科生678人,留学生45人,在职研究生班学员183人,函授学员675多人,种类培训学员1000多人。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100%,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也接近100%。学生整体素质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本院设有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阳光文化奖学金和佳辉优秀学生奖学金。
招生咨询电话: 2822200
历史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中等学校历史教学、科研和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发展动态及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学历史教学法。
旅游管理专业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系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旅游业的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有较扎实的科学研究基本功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旅游管理、旅游市场学、西方经济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心理学、生态旅游学、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摄影与摄像、礼仪训练。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西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广西首批文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与行政学院由广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发展而来,1960年9月建系,名为政治教育系,1995年更名为政治经济系,1999年5月更名为经济政法学院,2002年4月改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下设政治系、公共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中心。
政治教育系196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普通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共有行政管理、政治经济学、外交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制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等20个硕士点;成人高等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与法律教育、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本、专科函授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高升专、高升本脱产专业;自学考试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学、物流管理、律师事务本、专科专业,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并存、全日制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的办学结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000多人。
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精干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2人,占教师人数的58.3%;教师中有博士15人,硕士43人,占教师总数80.6%。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后现代文化研究中心、台湾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东南亚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
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已为社会培养了本科、专科及研究生逾万人,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德才兼备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
招生咨询电话: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学制四年,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活动能力,能在各类教育部门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科学技术、高等数学、逻辑学、法学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政治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法。
行政管理专业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和政策规划与分析等方面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通过对行政理论、公共政策、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专业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行政案例,培养学生在行政管理方面和科研方面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主要课程: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电子政务、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财政学、政策学、公共关系学、秘书工作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政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灵活运用组织行为和人事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和外语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各类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与方法。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测评、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方法与技术、劳动关系、职业道德、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其前身的主体为原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法律系,在整合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学系、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社会工作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新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法律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以及法学研究所、WTO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广西法理学研究会、广西国际法学研究会挂靠在本学院。首任院长为广西首届十大杰出法学家、法理学博士周世中教授。
学院位于风景秀丽、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区内,拥有法学图书资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多媒体教室、案例库、社会调查实验室、学生活动室等教学与学生活动场所。
学院有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基础扎实、学识渊博、年富力强、视野开阔、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助教26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4人。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学院教师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合作研究课题2项。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3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学院教师还在全国和省市学术机构和法律实践各部门兼职,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
法学院法学专业始建于1992年,1998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招收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2005年招收应用法学专业本科,现有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有法学和社会学等函授、自学考试本科和专科专业。1995年起招收法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收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2004年招收社会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招收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招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社会保障的硕士研究生,现拥有法学理论、国际法、宪法与行政法学、社会学和社会保障五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并存,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办学结构。
学院多年来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167人,本科生937人,函授自考生1000余人。法学院承担为全区乃至全国司法、社会经济发展等战线培养更多合格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必将在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招生咨询电话:
学制四年,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受过法学学科教育和训练,能从事法学教育,胜任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司法机构工作的法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有从事法律工作所必须的专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从事法学教育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规律,具备从事法学教育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的能力,能从事诉讼等法律实务工作。
主要课程:法理学、民法、刑法、经济法、中国法制史、国际法、民事诉讼法、宪法、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社会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学师资,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学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社会学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参与社会工作和管理的技术和技能。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社会工作与管理、管理学、社会统计学、西方社会学说史。
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 2005 年 12 月教育资源整合后重组的、全校唯一设置的、专门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科研的办学机构。学院现设有经济系、工商管理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科学研究机构有校级经济研究所、工商管理教育培训中心、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和 WTO 研究中心,还设有企业诊断与创业咨询中心、民营经济促进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经济管理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成为广西经济管理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西师范大学始建于1932年,而经济管理学科的办学起点在1936年。从校史考证,1936年秋,广西师专与广西大学合并时增设经济系,开启了经济管理学科办学历史。从1936年的经济系——1960年组建为政治系——1993年更名为政治经济系——2000年更名为经济政法学院——2002年组建法商学院,直到2005年底重组经济管理学院,我们的校友一脉相传。70年的历史,见证了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日臻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张培刚等曾来校任教并从事广西经济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涤新、胡代光、厉以宁、陈彪如、谭崇台、董辅礽、卫兴华、张友仁、何炼成、熊映梧、李京文、张曙光等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相继来校讲学。我院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本科专业,还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会计学等本专科函授、自学考试专业,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学院目前有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9人,本科生830人,在职研究生班和函授、自考学生逾千人。
著名经济学家、政府特贴优秀专家、教学名师罗知颂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学院坚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了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学缘关系较为合理,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学术梯队。专任教师中博士占百分之四十,硕士以上占百分之九十五,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占百分之五十五。学院还聘请了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经济管理实践经验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以及省部级和其它各类重点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9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在学术界、经济界、企业界和各级管理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院倡导以“科学民主、博采精深、实践创新”为共同理念和精神,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外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教育,努力开拓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创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院同国内外许多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同社会各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承担横向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培训任务,为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以二次创业的精神风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质量为第一主题,全力打造学院品牌,力争成为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一流经管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5816858
经济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方法,胜任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规划、决策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经济管理能力的训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统计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财务管理、资本市场与投资等。
工商管理专业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厚的工商管理基础理论和现代管理实际操作能力,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岗位要求,并能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熟悉管理流程,在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理论专长和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项目投融资、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等。
教育科学学院(田家炳教育书院)
学院于1998年6月成立,其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教育系,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系;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咨询与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中学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实验中心、资料中心、广西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以及广西示范幼儿园——广西师大实验幼儿园。
学院现有教师职工112人(含幼儿园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6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等)39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占75%,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27人,有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37人,有10多人曾到国外攻读硕士、访学、研修,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省级以上奖励。教师们已发表论文25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20多部,承担了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共6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多项。
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七个本科专业;有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八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在读硕士生273人,教育硕士(教育学管理方向)107人,与韩国大佛大学共同培养教育学硕士72人,研究生班学员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780多人,函授生2000多人。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图书楼群11000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机构齐全,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已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学院是“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技术支撑单位,还设有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广西中学校长培训、广西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广西教师继续教育网站。目前,学院已成为广西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幼儿教育、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管理干部、教学科研工作者的摇篮和中学校长、骨干教师的重要培训基地。
招生咨询电话:
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工商企业、医疗保健机构、司法部门、大众传播媒体等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心理研究及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调查、科研写作、组织活动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研究方法、心理学史、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数学、教育学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制四年,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培养要求: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理论的结构体系,了解专业学科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能力;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调查、科研写作、组织活动的能力。
主要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卫生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管理、幼儿心理测验、声乐、琴法、舞蹈。
教育技术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电教机构、电视台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技术师资、教学软件制作人员和电视节目制作、管理、设备维修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理论的结构体系,了解专业学科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调查、科研写作、组织活动的能力。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电视原理、现代远距离教育、计算机语言教学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电视节目设计与制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摄影、广告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
学制四年,授教育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运用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管理技术,具有教育管理工作必备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在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牢固掌握本专业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各有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外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规定的相关要求,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计算机技术,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与科研活动,有较强的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
主要课程:教育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发展史、教育专业外语、公共关系学、班级管理、教育统计与测量、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42年秋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英语系,是广西成立较早、办学规模较大的外语院系之一。知名教授陈翰笙、陈兆畴、周忠著、贺祥麟、王才仁等先后在这里任教。
学院现设三个系一个教学部:即英语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化系、应用英语系和大学外语部,开设英语、日语、朝鲜语三个语种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下设三个方向:英语教育、商务英语、英语翻译。开设有英语、日语、法语、朝鲜语、俄语等多语种课程。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1月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学科)、英语教育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6个硕士专业。2006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400人,各类研究生400多人,成教学生3000多人。
现在的外国语学院形成了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是培养各层次外语专业人才的摇篮,自办学以来为省内外培养了5000多名各类外语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整合后的外国语学院各专业师资力量大大的增强,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5人,专业任课教师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7人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建有现代数字化教学楼,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语音室、微格教室、交互式电脑教室及卫星电视接收网络系统。资料室外语藏书近3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各类工具书齐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条件。
学院还设有外国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广西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广西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学研究中心、外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中心、外语与现代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英国剑桥商务英语(BEC)考点、剑桥少儿英语(CYLE)考点等。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英语专业四、八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通过率稳步提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和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居全校前列。
招生咨询电话: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跨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科研、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教育、翻译、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汉语知识和表达能力,具有从事英语教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处事能力。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阅读、翻译、写作、视听、会话、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
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跨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工作能力,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贸、外事、政府机关及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在大型从事商务英语培训、在各教育机构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型复合材料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宽广知识面,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知识技能;懂得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有较强商务沟通能力和较高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处事能力。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经贸外刊选读、商务口笔译、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技能、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初、中、高级等。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日语应用能力以及广博的跨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日语能在外事、旅游、外贸、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交际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熟练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技能和技巧,尤其具有较高的听说能力;掌握牢固的日语基础理论,旅游和外贸基础工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组织能力、信息整理的能力和较高素质。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视听、会话、口语、阅读、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化、写作、旅游日语、导游日语、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等。
朝鲜语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跨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朝鲜语在外事、旅游、外贸、文化、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朝鲜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朝鲜语应用能力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旅游及外贸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朝鲜语、高级朝鲜语、视听、会话、口语、阅读、写作、笔译、口译、目标国文学史。
美术学院位于广西师大王城校区,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靖江王府里,校园环境古朴而优美,是美术爱好者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美术)两个硕士专业和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含平面、环艺、公共艺术设计、多媒体影像、服装设计与表演五个专业方向)、绘画(含中国画、油画两个专业方向)等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006年在校研究生8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756人,函授生400多人。
美术学院办学环境优越,设备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建有计算机房、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多媒体教室、名画临摹室、影像室、丝网室、铜版室、美术馆等现代化的教学场所,并购置了大量新版图书资料和仿真名画供学生学习、临摹。
美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66人,其中专业教师55人,他们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3人,讲师23人,另有退休教授4人,并聘有国内外著名的多位艺术家为客座教授。教师们分别来自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等著名艺术院校,并有多名青年教师从国外留学归来。
学院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越南、以色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国内各个艺术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互派留学生、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办学和学术、创作交流的空间。2004年以来已有三批同学到日本崇城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交流学习,同时在日本福冈、熊本等地成功举办了“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
招生电话:、2856601
美术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学工作者。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文化素质较高,具有教强的美术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版画、艺术设计、中学美术教学法等。
艺术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教育、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主要课程:广告设计、效果图技法、电脑美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装饰画、室内装饰与陈列设计、POP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雕塑、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绘画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具有绘画创作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专业技法、创作、中外美术史、油画、中国画、水彩等。
音 乐 学 院
音乐学院位于桂林市中心国家级AAAA景区靖江王府内的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校园环境古朴而优美。音乐学院设有音乐学系、舞蹈系和校公共艺术教学部。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音乐教学论方向)。学院开设全日制音乐学、舞蹈学本科专业,成人教育有音乐学、舞蹈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形成了硕士生与本科生并存、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办学结构。
音乐学院现有各类学生87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全日制本科生387人,在职研究生35人,函授学员432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有一批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1人,助教29人,聘有多名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音乐家为客座教授;学院教师分别来自国内各著名的艺术院校,许多青年教师国外留学归来,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许多教师获得不同等级的教学、科研和创作奖励,在全国核心刊物和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许多教师在国家级或省级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奖。
学院办学环境优雅、教材丰富、设备完善,办学条件良好。学院建有演艺厅、排练厅、舞蹈房、钢琴房、民乐房、电脑作曲室、电子琴室、数码钢琴房、录音棚、微格教室、数字化声乐教学实验室、舞蹈实训室、多媒体音乐欣赏室、多媒体教室、资料室和多功能演艺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学生表演艺术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实验舞团。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间的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和合作,经常与国内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家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匈牙利、俄罗斯、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
音乐学院广大师生员工正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把音乐学院办成具有广西一流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 、2804960
音乐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音乐技能,受到音乐理论、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获得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音乐教育研究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美学、声乐、钢琴、器乐、舞蹈、音乐教学法等。
舞蹈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舞蹈艺术素质,掌握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史论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舞蹈编导、舞蹈史论等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能从事本专业教学并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中外舞蹈史、舞蹈美学、舞蹈概论、舞蹈编导、舞蹈教学法、舞蹈欣赏、运动生理学、广西民间舞、舞蹈音乐、舞蹈解剖学等。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立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社会培养了各层次专门人才1万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副研究馆员等)14人,讲师11人;有博士11人(其中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生7人,硕士15人。学院拥有一支稳定而优良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和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近三年有20多人次曾到美、英、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攻读博士学位、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教师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优秀共产党员1人,荣获“广西十百千人才”称号的专家2人。
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代数与几何教研室、分析教研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和高等数学教研室。桂林市数学学会挂靠在学院。学院是“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中学数学学科技术支撑单位。现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课程教学论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基础数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全日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为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
学院教学、科研、实验机构齐全,设施完善。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的比例居全校前列。
招生咨询电话:0773-5846489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能够从事中等学校数学教学、教育管理及其他数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牢固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能胜任中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初步数学研究、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的能力;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简单的程序编写及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拓扑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是2003年3月在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基础上拓展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1941年10月成立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理化专修科,1956年更名为物理系,1995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学院设有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有理论物理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科学教育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室、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桂林研究室、《广西物理》编辑部、桂林市物理学会设在该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商务一个专科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理论物理、电路与系统、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原子与分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硕士(物理)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理论物理学科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科学计算与模拟实验室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中学物理教学法》被确定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并被列入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名单,《理论物理》、《电子线路》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课程。学院设有基础物理、理论物理、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法、天文、电子综合(与南京大学共建)等八大类共三十多个实验室。学院资料室拥有中外文专业期刊近百种,包括广西唯一齐全、世界权威杂志之一的《物理评论》(Phys.Rev)。学院设有全国“电子商务师”证书考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20人,高级工程师 2人;专职教师中,博士与在读博士15人,硕士35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80 %。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全国模范教师,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 人,自治区高校“中青年百名学科带头人”1人,校中青年拔尖人才6人。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郝柏林院士、国家督学陈光旨教授等12名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历年来,学院获国家、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教育部研究项目4项,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近10项,其中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大型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
学院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66 人,普通本科生1110人,研究生班学员54 人,函授学员793多人,自考助学班学生 近450多人。
招生咨询电话:
物理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获得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能在中学、职业技术学院、中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及应用和发展动态,接受物理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具备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物理教育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掌握电子技术、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网络技术,能从事各类电子仪器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和应用,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电路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信号的获取与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前沿理论、应用和发展动态,接受电子工程与信息系统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电子设备集成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的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通信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现代通信理论、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电子与通信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各类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应用和维护,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信息论和信号的处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现代通信系统与技术的前沿理论及发展动态,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理论及电子技术系列课程、通信理论和技术系列课程、通信系统与网络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信息处理等课程。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理化专修科,1942年改为理化系,1953年组建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专修科,195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更名为化学系,1995年更改为化学化工系,2003年5月成立化学化工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其它高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28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学位22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4人。博士生导师梁宏教授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学院聘请了中科院袁道先院士以及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著名大学的5位教授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702人,硕士研究生231人,博士研究生6人,已发展成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科学院。
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在2004年广西高校普通本科专业首次排行评比中获优秀等级,在广西高校同类专业中排行第一。学院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学教学论、物理化学七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无机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招有博士研究生。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学科为自治区的重点学科,化学专业为自治区精品专业,无机化学为自治区精品课程。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实验室为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广西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广西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无机与配位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生命过程与环境分析三个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为广西首批科技创新金源单位。生物无机与配位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两个实验室为广西首批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
学院拥有9700 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大楼,除常规教学实验仪器外,还拥有500兆核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议,圆二色光谱议,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毛细管电泳仪,气相色谱,热重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大中型仪器10多台套。学院资料室有各类文献约4万册,其中中文图书8200(种)册,中文期刊140多种5000多册,外文期刊近百种25000册,有从1907年创刊至今的美国化学文摘(CA),还有中文检索光盘以及有其他各种较齐全的专业相关资料。
近年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学研究获第三届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01年第四届广西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4年第五届广西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多项,厅级项目10多项。近3年来科研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
六十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将近五千名毕业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招生咨询电话;0773-5846279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化学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和化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新成果和新发展,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化工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应用化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产品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技术及产品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创建于1959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办学实体,成为广西生物科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全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9人,副高职称人员29人。在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7人,有5位年轻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开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设有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和野生珍稀动植物研究所两个研究所,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两个研究室,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生物学教研室。有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生物科学专业为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动物学为自治区级重点课程,生态学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实验室为广西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有17个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1500多万元。建有广西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多年来教学评估成绩优良。共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1项,校级15项。学生学习风气良好,学习气氛浓厚,参加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高,应届毕业生的研究生考试录取率连续6年名列学校前茅。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科研方面获省部级成果奖6项,地厅级和校级成果奖29项。对白头叶猴、瑶山鳄蜥、广西金花茶、沙田柚等广西特有动、植物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招生咨询电话:
生物科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教育方法,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师资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学习和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训练,及具备良好的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
主要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专题、实验及野外实习、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专题及实验、生物教学论等。
生物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并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当代生物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将所学的生物技术理论和技能运用于实践和研究。
主要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城镇建设、市政管理、农林业、环保、旅游、园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职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师资。
培养要求:系统地掌握扎实的生态学(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有关生态学(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生态学(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系统分析、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生态学、园林设计等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始建于1999年,当时名为环境科学系,2001年曾改名为资源与环境学系,2006年初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现全院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7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5人、博士8人、硕士6人、在读博士生4人。该院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及产业于一体的单位,下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工程、地理信息四个教研室,有2个校级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1个桂林市高新企业(思特新技术公司),是广西科技金源单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过程与环境分析实验室的重要依托单位之一,1999年被团中央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该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和一个500多平方米的科研中试基地,有大中型精密仪器60多台套和一大批常规仪器设备。
该院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地理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关教师还招收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态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9人,本科生335人。
2000年以来,该院教师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校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已逐步成为广西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招生咨询电话:0773—5846143
环境科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业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较系统地学习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进行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环境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动向,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主要课程:环境学、地学基础、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
环境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知识和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等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掌握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监测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外语、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能力,并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识。
主要课程:环境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噪声控制控制工程、工程制图等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从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成立的教学、科研单位。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计算机各层次专业人才3000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73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等)27人,讲师(含工程师等)2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在读博士生8人,有硕士学位的23人。学院拥有一支稳定优良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和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10多人次曾到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攻读博士、访问、进修和进行课题研究。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系、信息与管理科学系、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学科,信息智能和数据处理实验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方向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学院教学、科研、实验机构齐全,设施完善,建有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本科生实践创新基地、图像图形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等面向本科教学的实验室。
招生咨询电话:0773—58116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与技术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了解计算机的有关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微机接口、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工程施工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从事应用计算机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技术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重点掌握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先进的开发与管理技术,具备系统设计开发能力、信息与数据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商务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能从事信息与数据分析与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开发以及相关知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用型信息管理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技能。
主要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分析、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73年。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中学以上体育师资和各级教练、体育管理人才4000多人,他们已成为各地相应单位的骨干力量。
学院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0多人。教师中博士3人,国际裁判员3人,国家级裁判员12人。学院设有体育系、运动系、社会体育系、公体部及理论、田径、篮球、体操、综合球类、武水6个教研室;有人体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等5个实验室,并拥有4万多册体育专业图书资料的资料室。
学院现有体育教学与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硕士授予点。在校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共1200多人,在校本科生中拥有丘乐、李争、吴艳艳、兰世章等世界冠军。
学院设有附属体育中学,属公有民办性质,办学6年来,硕果累累,升学率逐年提高。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先后与台湾地区及美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有关院校建立了文化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学院在读的越南硕士研究生达40余人。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80000多平方米的体育教学训练场馆,其中有球类、体操、武术、举重、健身等8个室内场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目前,学院教职工正以满腔的热忱,为开创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招生咨询电话:1
体育教育专业
学制四年,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指导课余运动训练、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进行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规律,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具有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田径、篮球、足球、武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等。
运动训练专业
学制四年,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竞技运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项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专项训练与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掌握专项的技术、战术及理论,以及组织、指导专项训练的方法;熟悉我国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发展动态,掌握运动训练的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从事指导专项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群众体育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田径、篮球、足球、武术、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与国外众多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密切的合作关系,师生交流活动频繁,备受社会各界好评,是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国际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5人、副教授10人、外国专家15人以及40多名兼职教师。学院至今已接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长期留学生。现有在读长期留学生556人,每年还有近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短期留学生。
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中国学生进入与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办学的“2+2”项目学习,现有法国、韩国、越南、泰国“2+2”项目中国学生350名。第一批“2+2”项目的80名同学已于2006年全部赴国外继续后两年的学习。学院师资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管理完善。新建的15000多平方米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综合大楼是理想的教学基地,设有多媒体电子教室、网络计算机室、多功能报告厅、影视室、语音室、阅览室、资料室、文化活动室、学生宿舍、餐厅、商场、咖啡厅等。
招生咨询电话:、5857157
(一)中法项目
学院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联合办学,在2006年三个专业(即旅游与酒店管理、经济学、法学)的基础上,2007年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专业,招收“2+2”项目旅游与酒店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国学生。修满四年课程学分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广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法国佩皮尼昂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由法国教育部和科研部共同批准)。
佩皮尼昂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5个学院,18个研究单位和3个博士研究生院。主要学科专业有:文学与人文科学、法学和经济学、旅游、国际酒店业、精确与实验科学、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和工业系统工程等。佩皮尼昂大学位于依山傍海的历史与艺术名城—佩皮尼昂市。该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位于法国东比利牛斯省,是连接法国和西班牙的纽带,所在地区旅游业发达,以其丰富多样的考古和历史自然遗产而著称。
旅游管理专业
学制四年,授中、法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国际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中、法两国旅游业的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动态;掌握法语和英语,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法语、英语、环境与市场、交际学、旅游贸易、会计管理、普通经济学、文化遗产与景观经济学、国际酒店管理、旅游工业休闲与旅游、应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
经济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中、法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学习)。
培养目标: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熟悉中、法经济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掌握法语和英语,熟悉国内外贸易、投资融资、市场营销等工作。
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和会计、统计、营销、金融等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相关的经济管理法规、政策,掌握法语和英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与数据库技术,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本职工作。
主要课程:法语、英语、经济分析、会计学、企业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与管理数学、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人口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
学制四年,授中、法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学习)。
培养目标:熟悉法学理论,掌握法律知识与技能,掌握法语和英语,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能从事国际法律咨询与援助,胜任国内外各类司法机构工作的应用性法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具有从事国内外法律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从事法律科学研究的规律与方法,具备从事涉外法律实践和诉讼等法律实务工作。
主要课程:法语、英语、法律基础、刑法通则、预算法、金融法与税法、国际法、公司法、劳动就业法、行政法、民法、宪法与政治体制、欧洲法制史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授中、法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学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备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和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实用型软件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主要课程:法语、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线性代数、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率与统计、电路分析基础等。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中、法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学习)。
培养目标: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接受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法语、英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近世代数、计算机应用基础、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拓扑学等。
(二)中美项目
学院从2007年起招收与美国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La Crosse)以“2+1.5+0.5”模式合作培养的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中国学生。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在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学习,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回广西师范大学续读。修满四年课程学分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广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创办于1909年,是威斯康星大学系统13所四年制综合性本科院校之一。现有30个学士点,4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21个研究生专业。主要的学院有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自然科学和体育保健学院,学生近9000名,专职教师400多名,200多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学校位于著名的密西西比河上游东岸拉克罗斯市,人口约10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距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仅3小时车程。校园占地面积118英亩(约720亩),处在朝气蓬勃、安静和谐的居民区内,治安状况良好,是学习和生活的理想之地。
学制四年,授中、美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1.5+0.5(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在美国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学习,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回广西师范大学续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贸、外企、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培养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求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规范,词汇表达得体,并能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进行语言交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具有从事翻译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适应在各种场合翻译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主要课程:第一阶段(国内阶段):公共必修课、英语视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综合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报刊选读、文体与翻译、英语国家概况等。
第二阶段(国外阶段):主修英语修辞与英语写作课程,同时开设第二外语、英语文学、公共口语交际、国际研究、莎士比亚文学等课程。
(三)中英项目
学院从2007年起招收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North East Wales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ales;简称NEWI)以“2+2”模式合作培养的英语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的本科中国学生。其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到英国后可进入英语、英语与传媒、英语与媒体研究、媒体研究与大众传媒等4个方向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英国后可进入应用艺术、美术、美术设计、动画设计、镜头媒体创作、图解设计、儿童出版图解设计、互动多媒体设计等8个方向学习。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学习。修满学分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广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威尔士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学生可向任何英国大学申请攻读硕士学位,条件合格者将被录取进入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此外,NEWI还为该项目所有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作为威尔士大学的成员之一,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始建于1887年,如今已迅速发展成为北威尔士地区提供大学教育的主要高等院校。NEWI以学生为重点,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并长期致力于应用研究项目,为当地的商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NEWI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积极参与当地的商务活动, 不仅向国内和国际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毕业生,而且还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或研究机会。
NEWI位于威尔士东北部瑞克斯汉(Wrexham),处在威尔士与英格兰的交界处,乘火车1小时可抵达利物浦和曼彻斯特,2-3小时可抵达伦敦、伯明翰、卡迪夫、爱丁堡和利兹。瑞克斯汉是北威尔士最大的镇,既有最完善的城市生活设施又有英国一些最著名的自然风光,包括Ceiriog山谷, Clwydian山及Dee河,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享受城市和乡村生活,也可轻松地往来于威尔士与英格兰之间。
学制四年,授中、英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学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科技、外企、外事、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第一阶段(国内阶段):公共必修课程、二外、英语视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综合英语、雅思考试强化培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语法、英语报刊选读等。
第二阶段(国外阶段):按个人爱好,可选择修读以下方向的专业课程:英语、英语与传媒、英语与媒体研究、媒体研究与大众传媒。
艺术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授中、英双学士学位
培养方式:2+2(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学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绘画创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绘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了解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美术发展的动态。
主要课程:第一阶段(国内阶段):英语视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综合英语、雅思考试强化培训、公共必修课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等。
第二阶段(国外阶段):按个人爱好,可选择修读以下方向的专业课程:应用艺术、美术、美术设计、动画设计、镜头媒体创作、图解设计、儿童出版图解设计、互动多媒体设计。
应用科学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2005年新组建的综合应用型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艺术设计、英语、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六个国家计划内的本科专业,现有学生1400余人。
与其他学院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较,学院注重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实践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建设了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流的实践设施、设备,已建立一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招生咨询电话: 1
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广告设计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设计、广告、咨询、策划、出版、印刷等单位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广告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实践训练、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电脑美术设计、书籍装帧、网页设计、设计史等。
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环艺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环艺设计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装饰公司、设计院、园林规划、室内外设计公司、策划、出版、印刷等单位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环艺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环艺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设计基础、装饰基础、效果图技法、建筑制图、模型制作、室内装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雕塑等。
英语专业(英语翻译方向)
学制四年, 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突出的英汉口笔译技能,计算机操作熟练,毕业后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贸、外事、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接待等综合素质高的实用高级英语翻译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知识和表达能力,具有突出的英汉口笔译的实践技能,具有初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协调力、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美文学、英语写作、翻译理论、文化与翻译、口译、同声传译、翻译资格考试、语言与翻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方向)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维护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软件过程观念,以及大中型软件的分析和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系统管理与支持、市场营销等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软件项目管理才能,能在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行政部门、科研技术部门从事软件技术的开发、利用、设计、研究、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高级软件工程、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软件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实用软件工程、软件项目开发实习实训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能从事各类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产品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师大公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