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有龙船中国鸽网赛事直播电视直播吗

2015 足球节目直播
距离比赛开始还有:
2015 足球节目直播
本场比赛正在进行中,你可以点击下面信号进行观看
2015 足球节目直播
本场比赛已经结束,你可以点此观看本场录像。
更多足球节目直播赛事
最近结束的足球节目直播赛事
请你先输入内容再提交端午到睇龙舟 - 活动 - 今日南海-珠江时报社官方网站
端午到睇龙舟
核心提示:无龙舟,不端午。6月10日,省级非遗、具有583年历史的盐步老龙起龙,南海的龙舟季也将再次开启。
■6月16日,大沥盐步东秀聚龙村花地河上,来自广佛两地的龙舟队伍争相竞渡。
■聚龙村锦龙盛会16日举行,花地河两岸遮阳棚里挤满广佛两地观众。
■聚龙村香喷喷的龙舟饭。
& 赛事预览
&&&&●平地桥头龙舟邀请赛
&&&&时间:6月19日13:00~17:00地点:盐步平地桥头涌
&&&&看点:桥头龙舟赛盛景将吸引附近20多条龙舟参赛,观众过万。
&&&&●谢边锦龙邀请赛
&&&&时间:6月19日(五月初四)
&&&&13:00~17:00
&&&&地点:谢边社区谢边村(谢边涌)看点:该村龙舟赛事始办于1854年,共邀请来自广州、平洲及大沥本地的龙舟队伍约20队参赛。
&&&&●大沥谢边(瓜步汛)锦龙盛会
&&&&时间:6月20日13:00~17:00地点:大沥谢边村谢边涌举行
&&&&看点:从1996年开始举办,大沥谢边锦龙盛会所处的瓜步汛河道宽阔,而且奖品甚是丰厚,除传统的烧酒烧猪和奖金外,还首次把汽车、摩托车列入奖项。
&&&&●盐步老龙荔枝湾涌会泮塘&契仔&
&&&&时间:6月20日9:00~16:00地点:广州荔枝湾涌举行
&&&&看点:盐步老龙和泮塘龙船情谊达400多年,荔枝湾复涌,广佛两龙船相隔18年再次畅游故地。
&&&&●夏北龙舟赛
&&&&时间:6月20日13:30开始
&&&&地点:桂城夏北村内永聚宝河涌
&&&&看点:共有7支队伍参赛,分别为4支标准龙舟,3支传统龙舟,让你一次过足瘾!
&&&&●夏东龙舟赛
&&&&时间:6月20日下午
&&&&地点:桂城夏东桥附近河涌
&&&&看点:将邀请来自桂城夏教、三山、广州的龙舟队进行比赛,值得期待!
&&&&●叠滘龙舟赛事赛程
&&&&东胜杯
&&&&时间:6月20日(五月初五)
&&&&地点:叠北东胜村绕村水道
&&&&赛道特点:S型水道,蜿蜒曲折。
&&&&潭头杯
&&&&时间:6月21日(五月初六)
&&&&地点:叠北潭头村李大宗祠对出水道圣堂杯
&&&&时间:6月22日(五月初七)
&&&&地点:叠南圣堂村孔大宗祠对出水道茶基杯
&&&&时间:6月23日(五月初八)
&&&&地点:叠南茶基村文娱馆对出水道
&&&&(比赛时间约为每天14:00至17:30)
&&&&●盐步锦龙盛会
&&&&时间:6月21日13:00~17:00地点:盐步水道
&&&&看点:盐步&锦龙盛会&有着一段结契的故事。话说明清时期,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有一段惺惺相惜的历史,定下了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从此双方世代交好。每年的五月初五,&契爷&一定从佛山盐步去泮塘探望&契仔&。次日,&契仔&也一定到盐步涌拜访&契爷&。
&&&&●大沥雅瑶村锦龙盛会
&&&&时间:6月22日13:00~17:00地点:雅瑶水道
&&&&看点:大沥镇雅瑶锦龙盛会1996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成为该村一大盛事。
&&&&●黄岐锦龙盛会
&&&&时间:6月23日13:00~17:00地点:黄岐一河两岸
&&&&看点:端午扒龙舟在黄岐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观看群众超10万。
&&&&●黄岐漖表锦龙盛会
&&&&时间:6月24日13:00~17:00地点:黄岐漖表涌
&&&&看点:黄岐漖表锦龙竞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吸引众多广州龙舟前来参与。
&&&&●全国龙舟折返赛暨大沥镇第二届龙舟联赛第三站
&&&&时间:8月8日地点:盐步水道
&&&&看点:全国性的高规格龙舟赛事,一定要来捧场哦!
&&&&●&中联杯&龙舟邀请赛暨大沥镇龙舟联赛总决赛
&&&&时间:未定
&&&&地点:中国龙舟协会大沥中联基地水道
&&&&珠江时报讯 无龙舟,不端午。6月10日,省级非遗、具有583年历史的盐步老龙起龙,南海的龙舟季也将再次开启。作为广府民间一项传统活动,扒龙舟已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锦龙盛会。据统计,即日起至6月24日,南海就有十多场盛大的龙舟赛,想看龙舟赛的街坊有眼福。
&&&&端午前(6月19日)将举办两场比赛,分别是平地桥头龙舟邀请赛和谢边锦龙邀请赛。
&&&&端午期间将是龙舟赛集体亮相的高峰期。6月20日将有5场比赛,分别是大沥谢边(瓜步汛)锦龙盛会、盐步老龙荔枝胜景相会泮塘&契仔&、2015年叠滘龙舟赛(东胜杯)、夏北龙舟赛、夏东龙舟赛。6月21日将有2场比赛,分别是2015年叠滘龙舟赛(潭头杯)、盐步锦龙盛会。
&&&&端午过后,龙舟赛高潮持续,6月22日有大沥雅瑶村锦龙盛会,6月23日有黄岐锦龙盛会,6月24日有黄岐漖表锦龙盛会。
&&&&6月16日,大沥东秀聚龙村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广佛交界的花地河抢先敲响南海端午龙舟赛第一锣,聚龙村锦龙盛会拉开大沥历时9天的锦龙盛会序幕。
&&&&除了激烈的龙舟赛,还有来自聚龙村的5艘龙舟和谢边瓜步汛的4艘龙舟进行游龙表演。有赛龙舟当然离不开&龙舟饭&,当天,东秀聚龙村在中午和晚上筵开380围&龙舟饭&,宴请附近兄弟村的亲朋好友。
&&&&据了解,大沥已将传统龙舟赛事打包纳入大沥镇锦龙盛会,并于2012年入选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于大沥人而言,无龙舟,不端午。无论是五月初六的盐步锦龙盛会,还是五月初八的黄岐锦龙盛会,前来参加比赛和游龙的龙舟队伍均超过50艘,观看两个龙舟赛的群众预计近10万人。
&&&&此外,每年端午节期间,大沥的龙舟赛总少不了广州龙舟的身影。比如盐步锦龙盛会,广州泮塘龙船必定赴约;珠江河段举办的黄岐锦龙盛会,也有不少广州龙舟劲旅前来参加。
&&&&而在广州交界区域河段举行的龙舟赛,如东秀聚龙龙舟邀请赛、黄岐漖表锦龙盛会,与广州附近世代交好的村均应约参与,广州的猎德村、葵蓬村几乎年年都选派精壮男子参加漖表村的锦龙盛会。
&&&&龙舟趣事
&&&&盐步:&契爷&泮塘探&契仔&
&&&&相传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端午节,数百艘龙船齐聚珠江河上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盐步与泮塘龙舟并驾齐驱,把其他龙舟远抛身后。眼看将到终点,泮塘龙舟中突然跃出一人扑下水把标旗夺走了。
&&&&当时有村民斥责:&夺标时有违规之作,第一名理应是盐步才对。&年轻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用小艇把金猪和奖品送回盐步。可是,盐步乡亲也非常礼让,隔天又把金猪送回去,如此来往数次。
&&&&盐步老龙和泮塘龙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两家密切往来数百年。盐步建造时间较早,被尊为&契爷&。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就会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翌日,小龙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
&&&&这个事情后来传到北京,慈禧太后便赐予&盐步老龙&的称号给盐步龙船,并赐12支&雉鸡尾&和&百足旗&作为老龙标志,现在看到盐步老龙上面插的就是百足旗子。
&&&&西樵:山顶扒龙船
&&&&早在明代,西樵就有&半山扒龙船&的民俗活动。据《西樵山传说》记载,西樵泉水多,水量足,每逢端午,西樵山上八村村民都想进行龙舟比赛,无奈山势开阖起伏,没有适合的水体扒龙舟。
&&&&明代大学士方献夫辞官归来,在西樵山设书院讲学,得知民愿后,出面组织山民劈山筑湖,汇合山中白山泉、翠岩泉和双鱼泉,集水成湖,从湖旁筑石成坝,引水成河,并亲自题名为&龙船窦&。当时在山中读书或隐居的文人,也开展半山扒龙舟的诗文书画活动,成为南粤有名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盛事。
&&&&自此,每逢年丰境顺,西樵山上村民就利用山上的湖窦开展扒龙船活动。到解放后,扒龙舟再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可以一展自己的实力。西樵也组建女子龙舟队,多年来出征国内外多项比赛,勇夺殊荣。
&&&&》威水史
&&&&南海龙舟五年多夺金88枚
&&&&(资料来源媒体报道、中国龙舟协会官网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5年,九江、大沥等代表南海参赛的龙舟队在一些国内、国际大型赛事中,共获得88个第一名。
&&&&此外,据大沥文化站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至2012年间,南海大沥的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龙舟队(下称中联龙舟队)共获得国内级龙舟赛事冠军62个;2002年至2010年间,中联龙舟队获得洲际级别的龙舟赛冠军13个;2000年至2012年间,中联龙舟队获得国际龙舟赛事冠军29个。&&&
  &》征集令
&&&&锣鼓响,赛龙舟。即日起到24日,沥桂等地有十多场精彩的龙舟赛事火热上演。各位在观看龙舟竞渡的同时,不妨拿出你的手机、相机、记录比赛的每一个瞬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投稿邮箱:。优秀作品将在《珠江时报》及&今日南海&微信中刊发。
&&&&》交通管制
&&&&一、桂城
&&&&端午节期间桂城辖区的叠滘(叠北、叠南)、夏东村、夏北村均会举行龙舟竞赛,预计将吸引大量群众观看,届时比赛地点周边的道路将实施交通管制,因大部分比赛地点位于村内河道,车辆无法进入,且附近无大型停车场,请观看比赛的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观看期间服从现场管理人员指引,注意安全、防盗。(1)叠滘龙舟赛
&&&&6月20日(初五)举行东胜杯的14:00~17:00,叠北东胜村村口周边实施交通管制,(观看的市民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海八路叠北村委会站步行进入或由南一路潭头桥步行进入);
&&&&6月21日(初六)潭头杯14:00~17:00,叠北南一路潭头桥周边实施交通管制;
&&&&6月22日(初七)圣堂杯14:00~17:00,叠南圣堂村村口周边实施交通管制。(2)夏东村龙舟赛
&&&&6月20日夏东村:14:00~17:00,夏东桥周边实施交通管制;(3)夏北村龙舟赛
&&&&6月20日夏北村14:00~17:00,夏北永胜桥周边实施交通管制。
&&&&二、大沥
&&&&(1)盐步龙舟赛
&&&&6月21日(五月初六)在盐步涌河面举办,从上午8时30分至活动结束,对盐步直街、海旁路、新桥、岸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2)黄岐龙母诞
&&&&6月22日,从19时至次日凌晨1时龙母诞活动结束,北环路西环桥底路口至北环路黄岐商业步行街路口段、黄岐步行街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
&&&&6月23日,从9时至12时龙母诞活动结束,北环路黄岐商业步行街路口至北环路西环高速桥底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3)黄岐龙舟赛
&&&&6月23日12时30分至活动结束,北环路西环桥底路口至北环路黄岐大桥底路口路段、黄岐步行街、沿江路黄岐大桥底路口至白天鹅花园段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4)黄岐漖表龙舟赛
&&&&从13时至结束,芳兴路漖表小学路口、武广铁路路口:洞庭路武广高速桥底周边实施交通管制;洞庭路东段以及海宝湾水产市场作为临时停车场。(5)雅瑶龙舟赛
&&&&6月22日12时至活动结束,雅瑶村委会后的河道周边路段将视现场情况需要而实施管制,请途经市民按照现场人员指引通行。
&&&&策划/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统筹/珠江时报记者程虹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郑晓玫 倪玉洁实习生柯凌娜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关注我们:
南海新闻网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棋--琴--书--画
花--鸟--鱼
盆景-奇石-古董-根雕
影视后期动画作品
欢迎进入文化走廊
电白语言文化
【电白三大语系】&
&&&&&&& 这里谈的电白语言文化,包含原大电白(即含今茂港区各镇)的语系。据史料记载,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由于电白县长期以来,民族交替、杂居、同化,外来人口异源多流,电白县的方言显得异常复杂。一般地说,电白共有三大语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越语系。
&&&&&&& 海语系: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马踏、电城(含原爵山)、岭门、麻岗、博贺(含原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林头、霞洞和今天属茂港的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镇,另外,观珠、黄岭、旦场、麻岗、博贺(含原龙山)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 客语系:客语,又称“亻厓话”,因其“我”曰“亻厓”,故名。客家话有“大亻厓”和“小亻厓”之别。大亻厓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小亻厓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林头(含原大衙)、马踏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三十多万人。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越语系:越通粤,即粤语,现电白人把粤语叫“客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今属茂港的羊角、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电白其他各地。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约二十万。
此外,过去电白县城电城一带还有官话“旧时正”语系。电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旧时正”,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
电白民间艺术
【电城麒麟舞】 &
&&&&&&&&& 在粤西地区,只有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流行“麒麟舞”。“麒麟舞”是电白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逢年过节、神诞醮会,秋色出游,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这与中国民间素有的“麒麟献瑞”之说一脉相承。电城楼阁村的“麒麟舞”曾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麒麟舞大赛,并因具有与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麒麟无论在造型或舞蹈风格上都别具一格的地方特点而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麒麟舞的由来已久。
&&&&&&&&&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土地公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当即找来笑面佛,商讨辟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可是笑面佛也无奈,他只知道有一种叫麒麟的神兽有这般法力,但不知道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时土地公公想起了孙猴子,于是他们找来了孙猴子。孙猴子果然神通广大,只见他一个筋斗云跃上云宵,四方一望,按落云头说:“有了有了,我带你们去!”在孙猴子的带领下,他们终于找到了麒麟洞。他们把来意一说,麒麟即答应随他们下山。土地公公带着麒麟来到人间,麒麟即施法,喷火献瑞。顿时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此后人们便把麒麟奉为吉祥物,并把麒麟出山镇灾辟邪的故事编成舞蹈,谓之《三星会友·麒麟出洞》,每逢年节便进行表演。
&&&&&&&&&& 有关资料记载,麒麟像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它身披鳞甲,舞起来威武生动,很有特色。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空地为表演场地,舞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舞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表现麒麟活动过程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旦场人龙舞】
&&&&&&&&&&& 电白旦场镇旦场村人龙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据村里老人说,旦场村的人龙是这样形成的:当时村人在池塘中游泳,觉得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举行“战斗”。战斗的规则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的小孩被打到水中之后,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后来人们忽然想到现在这种形式的人龙:大人抬着仰卧的小孩,一个接一个,组成龙身,前面一个小孩坐立大人肩上宛如龙头,这便是人龙。在重大节日,村民便自发组织成人龙进行表演。人龙历经200多年演变与改进,在动作、节奏、斗龙技巧等方面日益完善。如今,旦场村年年“人龙”飞舞,锣鼓喧天,万众欢呼,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与喜庆,使全村呈现出一派繁荣与祥和的景象。
【电白民间艺术】
&&&&&&&&&& 电白民间艺术众多,除了麒麟舞、人龙舞外,还有舞大龙、舞狮、舞凤、舞鳌、木偶戏(俗称鬼子戏)、放花灯、中秋焰火等。
【电白海话歌谣】
&&&&&&&& 在电白沿海地区,海话歌谣特别多,用海话唱起来也挺有趣味性的。这里就辑录几首——
光棍仔唱光棍歌,蟛蜞驮鸭过田塍。
老鼠驮猫过屋脊,蛤仔跳跳来吞蛇。
放火烧坡捉黄鳝,竹尾装笼捉水蛇。
(注:即说做光棍之人不说老实话)
月公光光照地堂,细仔地跎村过村。
有心做娘留门等,无心做娘早关门。
前娘打子使麻骨,后娘打子使铁锤。
前娘宰鸡留个腿,后娘宰鸡留条肠。
正月正,新郎家。(旧时村民过新年才闲,故请新郎过门)
二月二,买头牛子来串鼻;(农人认为这天串牛鼻才吉利)
三月三,炒虎神(苍蝇)蚊子脚;(旧风俗认为炒了就没蚊蝇)
四月四,探亚置;(姊)
五月五,龙船子上海舞;(五月五日是端午龙舟节)
六月六,开芋眼;(按季节一般要过六月初六才可挖芋)
七月七,挪尼(姑稔)甜龙眼结;
八月八,南方豆好检锲;(荚)
九月九,先生不走学生走;
十月十,新米饭胀到目;
十一月十一,夹禾草盖屋脊;(旧时穷人住宅,用稻草茅草盖屋)
十二月十二,养个鸡仔来过年。
【电白客家农事歌谣点兵歌】&
&&&&&&&&&&&& 在电白山区沙琅、望夫一带,流传着许多非常有趣的客家农事歌谣,
这里仅录其中一首《点兵歌》——
正月点兵去领工,衫无一件鞋无一双;
二月点兵着下秧,谷芽米饭泡清汤;
三月点兵着插田,雨水纷纷淋得好可怜;
四月点兵番薯汤,食了一场又一场;
五月点兵灰水粽,食了一双无糖送;
六月点兵着割禾,水推谷来转骂个老板婆;
七月点兵鸭麻丸,猪肉两斤鸭两盘;
八月点兵月团圆,盼与家人早团圆;
九月点兵芥菜包,食了一篓又一篓;
十月点兵着割禾,水推禾杆埋怨个老板婆;
十一月点兵犁霜冻,犁到脚头黄又肿;
十二月点兵松又松,没过多久就散工。
电白民间习俗
&&&&&& 【冯家村冼太庙会】
&&&&&&&&&& 电白县霞洞堡冯家村(今大村一带),是冼太夫人夫家和裔孙故居地。每年正月十七日冼太夫人忌辰前后数日,数万群众汇集诚敬夫人庙(晏宫庙)前的汉人坡(又称“看人坡”),举行庙会,这一活动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一天,霞洞镇各个村庄都举行纪念冼太夫人活动,称“十七年例”。最热闹的是大村和马路头村。这两条村庄都是当年冯家村所在地。崔、王两姓亲戚来宾数万人云集,小车、摩托车数以千计,在冼太夫人神坛前看粤剧,拜祭祀冼太夫人,探亲访友,采购山杂土产,每家每户设宴款待宾客,有的人家宴请的宾客达50桌之多。霞洞正月十七庙会的特点,是把纪念冼太夫人活动和物资交流集市结合起来。这一天,邻近各地包括高州、信宜、化州、吴川、两阳乃至广西等地土特产云集,据说如此规模之集市为粤西之最。据记载,1957年,霞洞诚敬夫人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前来瞻仰朝拜冼太夫人的盛况。
【汉人坡正月十七】
&&&&&&&&& &汉人坡位于霞洞镇马路头村的前后。汉人坡南端最开阔处,有两个城堡,东面的一座叫王屋堡,西面的叫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就是每年正月十七演戏搭台和搭神坛(称庙堂)的地方。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地崔、王两族的群众,正式拉开迎神演戏大盛会的序幕,为的是纪念冼太夫人忌辰(正月十七日)。一年一次,延续四天。
&&&&&&&&&&&&& 正月十六,即迎神前的一天,汉人坡已热闹起来,各地商贩便纷至沓来抢摊,占据有利摊位档口。白色的太阳伞下是香烟糖果档。布匹档设在王屋堡墙边,用帆布搭起遮阳防雨。本县各处的手工业品都来占地摆摊。来自羊角镇的大同、马头岭的陶器(缸、盆)摆在崔屋堡附近,下洞人编织的竹器箩筐之类以及龙骨车、手拉水车占地很广。林头黄阳人的草席、沙琅人的酱油、豆豉、那霍产的草纸(火纸)也来了。电白周围的几个县的商人也不失时机运来货物。吴川梅菉运来大量的竹制品,特别是竹料编织的家庭用具最抢手,阳江县的皮箱和皮枕头,信宜高州县的木制品,尤其是水桶最畅销。高州、化州、阳春等县的布匹和药材也来展销。总之,来到汉人坡展销的货物品种,应有尽有。汉人坡盛会,形成粤西最大的一次货物交易盛会。
&&&&&& 场面壮观的迎神接力赛。
&&&&&&&&&&& 正月十七早晨是这个会期最热闹的时刻,迎神接力赛是在天亮不久拉开序幕。从远地来看热闹的人,在十六日已来到,附近二三十里的人踏着月光赶来。天亮后,整个汉人坡已经人头攒动,树上有人,两个堡墙上也站满观众。人声鼎沸、数里可闻。
&&&&&&&& &迎神接力赛的仪式,是跑着把冼夫人从晏宫庙迎接到汉人坡南端新塔的临时庙堂中。这个迎神赛分三场进行:第一场是天蒙蒙亮之时(地方时为6点30分)开始。首先是香炉接力赛。四枚铜质香炉从晏宫庙门鸣铳齐发,四个香炉分为四队,每队安排十多人接替,每“替”人跑150米左右,从晏宫庙门跑到棚搭的“庙堂”内为终点,决出前3名重奖;第二场赛是跑“西首”。西首是庙内坐在中殿西侧的各一个武将的神像,是木雕的,重五六十斤。两个西首分两队赛,也分十多人接替,神像是放在一座交椅上,由四人抬着跑,一直跑到庙堂内,决出冠亚军;第三场是赛“正位”。即冼夫人的两座身像,也分两队,赛法和“西首”相同。到终点,决出冠亚军。
&&&&&&&& 这场接力赛大约在早晨8点钟结束。到场观看的群众粗略估计有6、7万人,来看赛神的群众都着节日盛装,穿红戴绿,五彩缤纷,看完赛神,便是眼望眼,人看人.汉人坡真正成为“看人坡”。8点钟观众慢慢散去。一部分人去看大戏演出“拱北贺寿”,有的去购买货物,戏场和市场同时热闹起来。&
&&&&&& 别具一格的双台大戏&。
&&&&&&&& 汉人坡正月十七日的迎神盛会,除看赛神外,便是看大戏演出。每年崔、王两族,各雇一个戏班,演双台戏。各族都有搭一个大戏台,对准庙堂。大戏台是竹木和葵棚搭成一个大“金”字,遮住前后台,另搭一个小“金”字,为台前观众遮阳防雨。演大戏别具一格,每年都演4昼4夜,从正月十六中午演到十九日晚十二点。每日连续演20小时,叫做“不停锣鼓”。早晨开始演“日戏”,下午开始演“正本”。演员穿古装,唱官腔,最后有一场武打。最精彩是晚上八九点开始的夜戏,叫“单出”,演的多是现代粤剧,最吸引人。接着是演“三出”,从十二点演到凌晨三点。三点以后,停演四小时。天亮后,七点钟又开始演了。&
【冼夫人圣诞乡傩】
&&&&&&&&&&&&& 冼夫人的出生地——电白电城山兜丁村,有蔡姓与黄姓居民两条自然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这两条村居民举行的冼夫人圣诞乡傩,十分热闹。
&&&&&&& &蔡姓村三十几户居民,每年到了正月十三日,&由祖上拨款做敬神事务。首先从居民中挑选七、八个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做公事干事务,乡傩前三天,他们洁净身子,独住一室,已是丈夫的不与妻子同寝;各家各户内内外外打扫清洁,以表示对冼夫人圣诞的虔诚。
&&&&&& &正月十七日下午,乡傩的公干人员穿上盛装,身围上彩带,手持五色彩旗,八音锣鼓随行其后,从丁村前往山兜冼夫人庙迎神。从庙里接出冼夫人坐像,坐入花桥。然后由两个汉子抬着桥子走。冼夫人麾下的甘、廖、盘、祝四位官人的像,由四个汉子各捧一位,走在花桥后面,一直送到丁村,称为“接冼太回娘家”。当天,乡傩期将到之时,蔡姓村旁已收割的稻田里,搭起迎神醮坛,迎来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神像。冼夫人坐于坛正中,四位官人像置于左右两旁。神台烛火通明,熠熠生辉。醮坛棚壁贴有纸条画的咒符,意为辟邪镇妖。神坛前较远的地方,竖起长而直的竹竿,杆顶系列有长绳,绳上挂有三角形小纸旗,被风吹动,猎猎发声。神坛周围相间地树立各色彩旗,迎风飘荡,一派新春气象。入晚,道士念念有词:请谯国夫人、冼太嬷临境安宁,造福乡里……。边念经文,边敲道具。村中男女老幼,到来看请神的热闹,十分高兴。道士念经请神,直到黎明时分。
&&&&&& 十七日这一天,公干的汉子各人单手举起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像,另有两人抬起香炉,进入村里巡行。巡行时,八音锣鼓声、唢呐声鼓乐齐鸣,震天价般响。巡行队伍浩浩荡荡、凛凛威风。村中各户居民的堂上,用方台摆上素菜和甜汤丸食品。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神像入到屋里来,置于供品上方。冼夫人神像探访各家各户,鉴纳供品。此时由道士向神像祈恩祝福,主人家大人和小孩向神像叩头跪拜,祈保平安。拜毕,主人家则以甜汤丸款待公干人员和来宾。礼仪毕,鸣放土炮三响,随即又往别家巡视祝神而去。
&&&&&& 蔡姓村各户巡视祝神过了,巡行队伍则前往相隔约五十米的黄姓村巡视,称为“冼太探四邻”。一条一条村子都作过巡视祝神后,才扶神回坛。
&&&&&& 二十一日晚上十时,举行乡傩的“送船”仪式。这种仪式古时是“送穷”的一种习俗。当天夜晚,天气都较沉黑,没有月光。公干人员两人抬着纸扎的船,船上放有草人、元宝、供品等。有五个汉子各人以右手举着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神像,由前面几个人打着火把引路照明,纸船送到山兜大村的牛沙坡,将纸船焚烧了,举着神像的汉子立即跑步回到醮坛,途中人接替神像跑,尤如体育运动会接力跑一样,跑了半公里路程才返回原地。
&&&&&& 二十二日上午,送神回庙,乡傩结束。
【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 为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中共电白县委、电白县人民政府于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县内隆重举行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包括集会、巡游、冼太夫人文化研讨、以及文体活动等),故里人民和来自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全国各地冼太夫人研究专家和冼冯后裔数千人参加了有关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自此之后,每年冼太夫人诞辰日,县内均组织相关纪念活动,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电白住宅】
&&&&&&&&&&& 据旧县志记载,明清时电白“室无华栋”。其结构大体为3种:草房。以木条搭成屋架,以禾草和黄泥抹在木架上成墙,俗称“水篱墙”,以禾草或茅草盖顶。此为旧时穷人的住屋。草屋。以泥砖沾黄泥砌成墙,以茅草或禾草盖屋顶,此亦为一般穷人的住宅。80年代中期,草屋已基本绝迹。瓦屋。其墙体有几种情况:一是全部为泥砖(俗称“泥角”)砌成的;二是地基、墙角为红砖,其余墙体为泥砖的;三是外墙为红砖,内墙为泥砖,称“包皮”墙的;四是全部为红砖的;五是以白齿沙、黄泥、石灰“三合土”夯打而成。依贫富而所别。屋顶的桁桷有杉木的,也有杂木的,屋面一律铺大瓦,大瓦与大瓦之间覆盖瓦筒,以泥和灰沙粘合。屋顶也有飞檐、翘角的。
&&&&&& 房屋布局多为“三间过”,左、右为住房,中间为厅。二进式的前厅,后厅为客厅,中间有一小“天井”,左右为厢房,作厨房和放杂物用,此种格局的为多数。富家则有大天井、大厢房的二进式或三进式的深宅大院。个别富裕户也有“四檐齐”式的走马楼。城镇临街住宅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瓦屋,排门店面,门前有两条柱,二楼飘出,形成“骑楼”;楼为桁桷等木料钉成,屋面为瓦,上有挡水墙,看不见瓦檐,瓦面水另有槽口外流。后进较深,有住房、过道、厨房,也有在过道房开“天井”的。此种楼房民国时最为普遍。现仍有遗留之房可见。电白县内布局最大的一座瓦屋为座落于沙琅镇塘砥村委会月朗口村的朗山庄,该屋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格局不“三踏六笔塔九拖廊”,中间主屋三进为大厅,厅宽为5.7×7米;合计总有房间85间。墙体为14×28×7厘米规格的磨平青砖砌就,桁木为30厘米直径的大杉木,桷片为1.2厘米厚,过刨;檐高4.5米,每个檐口饰有隔水唇瓦;地面铺方砖。该屋为清嘉庆年间所建,现仍大部分完好。
&&&&&& 60年代后,草屋逐渐减少,新建的住宅一般都是杂木为桁桷,泥砖为墙的瓦房。在城镇开始出现混合结构住宅,以砖为墙,以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顶的平顶房,或二、三层楼房。80年代后,以杉木为桁桷、以红砖为墙的砖木结构平房大量涌现,草屋住宅基本绝迹;水泥混凝土捣制的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多层(2~6层)住宅在城乡日渐增加。砖木结构的平房布局多数仍为旧式样,楼房结构款式多样,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每层都有住房、客厅、生活用房、阳台等,可单独配套使用。
&&&&&& 在住宅装饰方面,过去一般平房没有什么装饰,有的泥砖墙仅以黄泥批荡,红砖墙屋外墙一般不批荡,仅以壳灰填充砖缝,内墙批以灰沙、黄泥三合土。“四檐齐”等比较大的住宅则有雕梁画栋的。过去住宅一般少开窗,如果开窗也仅在前墙开,窗体小,位置高,屋后墙则绝对不能开窗。近年来所建的住宅,特别是楼房,内外墙都有灰沙批荡,也有贴各式各样瓷砖、马赛克、人造大理石的,个别富裕户以柚木等木料装饰内厅,配以各种灯饰,显得富丽豪华。现时所建的住宅讲究通风透光,门窗较多、较大、框架结构的多装大面积的铝合金钢窗。
【电白建房乔迁习俗】&
&&&&&&&&&& &电白人建房多讲风水,过去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座向,动工前要请算命先生占卜生辰八字择吉日,破土动工时在屋基四旁张贴“姜太公在此”等字条以“避邪”。升梁要按所择定的时辰,鸣放鞭炮,拜神、吃汤圆、给水工封“红包”等。房屋建好后又择日进宅,全家人抬着部份餐具,担着米酒、鸡鸭,牵着牛,提着火把或明灯,由家长在前,按年龄大小次序进入新居。在每间新房中点上灯,接着鸣鞭炮,贴对联,全家人吃糖粥、汤圆。然后设酒席款待亲朋戚友。
【电白古时农作习俗】&
&&&&&&&&& &电白古时有许多习俗。春日竞看土牛,预兆一年的天时。立春前先用泥、禾草、竹等为材料,塑成土牛,也称春牛,置于城东门安定寺。立春前一日,县太爷与县衙官员、乡绅身穿礼服到东郊“迎春”。行完跑拜礼祭仪式后,执事抬着春牛在前,县太爷及各官绅依次随后,将春牛迎送至土地祠,各官再行礼拜后回衙。立春当天,全城百姓聚集土地祠,竞看春牛,占卜一年的丰歉。据旧县志载,如果土牛干燥,显红黄色,预示该年雨水偏少;显青色,则多台风;显黑色则多雨。&
&&&&&& 正月初七始耕田。百姓称初七为“七菜开”,农民一般在吃了以7种菜作汤的早饭后,才赶牛开耕,在此之前是不宜耕田的。
&&&&&& 六月收新谷,晒干后,即以少量新谷磨米煮饭祀祖先,叫“尝新”。&
&&&&&& 六月收割及播秧等农事完毕后,即要备齐三牲祀田祖(有的称田头公),叫“做田了”。
&&&&&& 十月收完晚禾后,全村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晒场唱歌跳舞,欢庆丰收。&
&&&&&& 这些习俗,解放后已不多见。
【电白商人习俗】
&&&&&&&& & 过去电白县没有大商家,都是小本生意人,最怕亏本,因而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利”。春节时贴的春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横批是“一本万利”;大年初二开铺做生意,要买一条活鲤鱼来拜神,“鲤”利谐音,有鲤即有利;商人所敬的财神是关帝,旧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烧香拜神,祈求生意兴隆。招聘学徒一般都是在乡间寻找老实的青少年,订立合约,3年内只管食住,没有工资。三年期满,还要留店4年,介于店员与学员之间,只发一半工钱,7年后才算正式店员。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切旧习都已废除,所有人员都是拿工资的职工。80年代后,个体商业重新出现,一些商业企业也承包给职工经营,自负盈亏,过去的一些习俗又有所恢复,但员工的权益则比过去大,老板可以“炒”员工,员工也可以“炒”老板——自动辞退,另寻新门路。
【电白疍家风俗文化】
&&&&&&&& &&电白县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时,为俚人的活动中心。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唐宋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移入,俚汉同化,这些人“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形成了电白沿海一带的疍民。
&&&&&& 在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疍民被视为下等人。他们不准上岸定居,不许与陆上人通婚,不许入学读书,不准穿鞋着袜。有的虽准许上陆地定居,也只能于海滩上搭高脚木屋居住,俗称“疍家棚”。解放后,电白县地方政府取消一切歧视疍民的陋规。人民公社化时,于水东、博贺相继成立水上人民公社,称疍民为水上居民。后又规划建设水上居民新村,原居住的海边高脚木屋,相继全部拆除。水上居民与原陆上居民已基本同化,但水上居民由于一千多年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下来。
&&&&&& 旧社会,疍家多以艇为居室,一家数口挤住其中,也有三代、四代合住一艇的,艇就是家。因此,猪、三鸟等家禽也在艇舷边圈养。另一些获准上陆居住的疍户则于紧靠圩镇的海滨,搭木棚聚居。这种木棚以竹木为架,以木皮或竹篱为墙,以茅草为顶,以一些光滑的木条、木板钉合为地板,以板为铺,不另设床。这种木棚小的仅几平方米,大的也不超过10平方米,一律为鸽笼式的高脚吊楼。海潮涨时,棚底与海水仅隔几厘米,如遇暴潮,棚板则为其所没。解放后,疍民虽陆续上岸建房居住,水东的海滨新街,博贺的水上居民新街几乎都是疍民聚居的楼房,但他们大多数仍保留着居住艇、棚的习惯。楼上地板多用优质木板铺就,光洁锃亮,一尘不染,以板为铺,不另设床。&
&&&&&& 男人嗜酒。过去,多穿长不过膝的唐装裤,衣服多为染以薯莨水的粗棉布,今已与一般居民相同。女人普遍带耳环、项链、手镯,穿镶花边的唐装衫裤,腰扎绣花围裙,戴“铜锣帽”,帽带与衫裤均以银线纺织而成,今为多色尼龙丝线。
民俗婚庆活动&
&&&&&& 婚嫁,男女青年多于月白风清之夜以互唱渔歌表达情意,然后男方托媒人以金银链为聘礼到女家求婚。再以送绣围裙之布为催婚信物。婚前20天,新娘便开始哭嫁,俗称“唱叹歌”。结婚当天,媒人先将男家彩礼,用一圆形银盘盛装,送到女家。女家组织10多名年青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围着银盘歌舞,以示庆贺。然后由四个命好(三代同堂以上,子孙齐全者)的渔妇背着新娘送到男家,送嫁的礼队由一名美丽的姑娘撑着大红罗伞前行,八音乐队、礼盒和载歌载舞的送嫁妹随后。礼盒中放着一只大碗、一双筷子、一条花边围裙、一顶“铜锣帽”,其它礼悉如一般陆上居民。另外,疍家还有一种婚俗,新郎不在家也可结婚。如果新郎出海在外,新娘可在子夜过后按一般礼俗入夫家,新娘只要在神台上烧一炷香便算拜堂成亲了。&
【电白渔女出嫁】
&&&&&&&&&&&& 电白古代渔女出嫁奇特,有出嫁渔女“逃婚”又结婚的习俗。&这主要是因为电白古代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贫苦,并长期受陆上居民的歧视和排斥,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同行业内通婚。婚嫁习俗要经历躲嫁、逃婚、接亲三个程序。
&&&&&& 渔民的女儿从小就在家庭中担负着与男性不相上下的捕鱼、采珠、织网等劳动,因长年的日晒雨淋皮肤黝黑,只有在结婚前一个月才可以呆在岸边搭建的高脚楼上裁缝新衣裙、绣新鞋、缝新被,籍此使肤色变白。渔民爱用农历年前的日子结婚,当时有句民谚:“讨个老婆来压年,明年出海人兴旺”流传至今。到结婚那天新娘要穿上新的大红衣裙,上衣前襟绣一朵莲花、裙子下摆绣三条鲤鱼和两朵莲花,寓意六六大顺。腰部系银链,链的两端各有一块印着鲤鱼和莲花图案的银牌垂在腰后,头上戴的红头巾正中处绣一朵莲花,全身上下总共有九个图案,寓意长久团圆,一生有余(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一条新头巾,将九个图案全部绣在上面)。
&&&&&& 出嫁时新娘的亲友送金银首饰,新娘要全部戴在身上,戴得越多以后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重要。在卯时,即当日的早上5点至7点,由新郎请一名夫、子双全的妇人当媒婆,背新娘跑到新郎家的船上。当晚新娘要机智地躲过婆家人的注意偷跑回娘家的船上,不得超过戌时(戌时属鸡,相传鸡咀尖,会啄断姻缘、鸡爪会抓散丁和财),这仪式是为了表示新娘对娘家的留恋。与此同时,新郎要带领一群接亲的亲友抬酒拿肉、捧着鲜鱼大虾紧跟其后,来到丈母娘的船上请早就聚齐的亲友们通宵地喝酒吃肉,直至第二天的卯时,媒婆再次背上新娘跑回新郎家的船上。此时新娘要头裹头巾,眼不可见天日、脚不可沾地气(若违例者则会被人认为命歹运衰,刑夫克子,不得善终)。直至完成这一套程序新娘才算是真正的接回来了。
【电白昔日婚嫁习俗】
&&&&&&&&电白适龄青年婚嫁,择配由父母之命、媒娋之言而定,乡间做媒的人,她们知道哪一家有待出嫁的姑娘、需要婚娶的儿郎,便从中介绍说合。男女两家父母表示可以对亲的,女家即用红纸书写姑娘出生的年、月、日、生辰,由媒人把“庚贴”送与男家;而男家则请算命先生“合命”,如果两人“八字相生,命根相合”,则同意对为亲家,媒人便从中说合礼聘。六礼告成,进行“说日”,男家择定吉日把聘金和猪腿、糕饼、面包、槟榔等礼品送与女家,是为“定亲”。富裕人家送的礼品,还有金银首饰和贵重物品。&
&&&&&& 定亲男女到了十八岁之时,男家择取吉日,用红纸写出娶亲定日贴送到女家,女家同意则给回帖。于是父母便告知女人如何出嫁之事。自此一个月内,姑娘则深居简出,白天在家听婶嫂教导出嫁礼仪,自己缝制嫁妆衣物。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几天的晚上,与相好姐妹在闺房床帐后“哭嫁”。哭嫁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赞叹叔伯婶嫂教导之情,三是嘱咐哥、弟、妹勤俭自重,立志做有用之人。
&&&&&& 姑娘出嫁前两天,由亲房婶嫂为她整容:先往脸庞、脖子抹上香粉,然后用线上下左右绞掉脸上和颈部的茸毛,再用剃刀整剃眉毛,最后让姑娘从镜中自我观看,满意才算完好。
&&&&&& 出嫁之日,花轿临门之时,姑娘的弟妹搬来一条凳拦住大门口,要媒人喝了凳上摆放的两杯酒,给个“封包”(礼钱),才将条凳搬开,让媒人入屋来。这样搬凳拦门,表示不愿姐姐背井离乡的心意。父母收取媒人送来结亲的礼物后,便举行姑娘出嫁仪式。
&&&&&& 在供祀祖先神位的堂上,点燃花烛和香火,厅堂放置一张大椅子。出嫁姑娘在闺房穿上红艳衣衫、裙子,着上绣花鞋子袜子,头披长发,用手巾掩住脸庞,由一位“命水好”(生活美满)的妇人背出厅堂,坐在椅上。这妇人便给姑娘梳辫扎髻,此时姑娘向祖先和亲人“哭别”,哭别内容与哭嫁言词大致相似。发髻梳就,插上银簪和发簪饰物,表示已是有夫之妇。富裕人家的“千金”小姐出嫁,发髻还插上金钗、玉簪,满头珠光宝气。&发簪插毕,戴上艳丽挂珠的凤冠。此时姑娘用右手往圆簸抓来大米,向祖先神位连撒三撮,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粮食,撒毕,止哭,由舅父或“命水好”的男人背上出门,坐进花轿。轿夫关上轿门,将花轿抬起,此时有人把瓶酒往轿顶浇注,又有人用蔗渣点燃火把,让花轿底部从火焰上过去。这是祈愿姑娘出嫁平安无恙的用意。花轿抬走,跟随花轿的是来接亲的八音锣鼓队、挑抬嫁妆物品的脚夫,送嫁姐妹和指导妈(伴娘)等。路上锣鼓齐鸣,一派喜悦景象。
&&&&&& 娶亲男家的大门和新房门,贴上金子对联和“迎亲”、“鸾凤合鸣”横披。对联如“雀屏欣中目,鸿案喜齐眉”、“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 花轿到了新郎的家门,依照吉向放定。新郎手执纸扇向轿门敲了一下,轿夫即开脱轿门。此时点燃鞭炮,两位指导妈搀扶新娘下轿,踏上铺有草席的地面跚步而行。新娘进屋时,指导妈低声叫跨过门槛。如不慎踩了门槛,则被认为婆家要倒霉,或给娘家带走吉祥。过了大门,新郎站在大门一侧高凳上,手执纸扇,当新娘走过之时,举起纸扇往新娘凤冠敲打,俗称“打扇头”。若打中头冠,此后新娘顺从夫婿;如打不中,会反过来欺负丈夫。传说:“打扇头”出于封建礼教女人“三从四德”中出嫁从夫之说。
&&&&&& 新房里的新床,由两位“命水好”的妇人依照吉向方位铺放,四个床脚皆垫放一块红纸和十枚铜钱。以示喜悦双全。新床旁边放置木椅一张,椅上放有装满大米的木斗一只,斗上插有点燃的龙凤花烛。新娘进入新房,要面向龙凤烛火站立,谓之“企斗火”,意思是祈望夫妻生活美满。不一会,闹新房的人群入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对新娘评头论足,新房充满嘻笑之声,热闹的很。听了指导妈示意,新娘向客人敬献甜茶;受了茶品的人,给回个“红包”,表示谢意。
&&&&&& 当新娘下轿进入新房,堂上响过一阵炮仗后,迎亲宴会开宴。陪宴的戏班奏起欢快乐曲,戏子唱出贺喜曲词。新郎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由主婚人带领,来到宴会席间,向客人施礼劝酒,表示谢意。
&&&&&& 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上床歇息,两人谈的第一句话忌说人的事儿,只能谈天说地。相传新婚夫妇相互交谈,头句话带有煞气,因而忌讳说及你我和亲人的事。
&&&&&& 次日,是新郎新娘拜堂日子。清早,新婚夫妇起床,梳洗完毕,穿上盛装,由大叔(伴爹)和指导妈引导,来到堂上,向祖先和亲人施礼跪拜,俗称“拜堂”。
&&&&& 堂上摆放两张八仙方桌,桌上点燃香火和龙凤花烛,摆上美酒,佳肴,干果,糕点凳。新婚夫妇来到堂上,面向祖先牌位站立,在节奏明快,和谐的小鼓,唢呐乐曲声中,由司仪呼礼,双双三跪叩头,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后由大叔和指导妈请来亲人(祖辈和父辈)坐于堂上,新郎新娘向亲人敬献甜茶,施礼跪拜,表示听从教诲。长辈受过礼拜,会给“红包”,表示亲热。
&&&&&& 拜堂毕,堂上摆上数席(一定是偶数席)菜肴,一家男女老幼按备份入席,与新郎新娘一同宴饮,以示欢乐情意。席上摆的十碗菜肴,宴饮时,新郎、新娘必须夹齐十碗菜肴食之,以祈夫妇生活十全十美。
电白特色奇观
【霞洞古石柱】
&&&&&&& &古图腾位于电白县霞洞镇,一说约建造于南朝至唐朝间,又一说年代无法考究。从霞洞开始向南朝海边方向延伸,每隔1至1.5公里竖1条,共9条,呈弧形排列,每条石柱高度不一,一般高约4米左右,下大上小,纵向三面为平面,一面呈弧形,弧面朝着大海,平面对着浮山。在一石柱旁,埋有石船一条,船长约3米,厚约0.2米,宽约0.8米,两头微翘,整石雕凿而成。石柱的用途,传说纷纭,综合有六种提法:&&一说是风水用途。因迷信地势某方不利而设。二说是船竿柱。纪念冼夫人船来,喜悦性的象征(因闻冼夫人是沉海而死,又一说冼夫人巡视海南染疫而死,船载而归)。三说是路标。有人认为这里古代是俚獠杂居,带讯人员,不竖立标志,走入岐途,往往被杀身亡,故要设路标。四说是界号。有人认为所谓汉人坡是指古代在浮山岭以南居住为汉人,以北为俚獠住宅之区,以此为界。五说是清代界石。清灭明后,明不服清统治,经常于海面作乱,清划界竖石为界,凡内地居民,离海边10里,才准定居,故立石为界。六说是图腾。有人认为这些图腾有图腾的作用。
【望夫山及其传说】
&&&&&&& &在电白县山区望夫镇,有一座上千米的高山,山顶上有一尊酷似妇人的石像,这就是有名的望夫山。关于这座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现摘录其中一个——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望夫四山之外乃一片汪洋大海。山脚下住着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男的叫海生,女的叫春姑,生有二男一女。夫妻俩一个靠打鱼为生,一个靠织布为活,日子过得非常惬意、美满。
有一年腊月的某天,海生对春姑说:“快到年关了,为夫想出远海打鱼,多赚点银两办些年货回来过年。今为夫送你一把宝扇,若你想夫君了,可手拿宝扇登上山顶朝海面方向摇动,这时海面就会括起一阵大风,为夫便知道你在召唤我,我就立马回来。”春姑遵嘱,含泪目送夫君出海打鱼去了。
转眼腊月已过,大年将临。海生出远海打鱼快半个多月了,春姑思夫心切,于是一手提着织布的麻篮,一手拿着夫君送的宝扇,登上高山了望大海。可观望了大半天,只见大海白茫茫、黑蓝蓝一片,哪儿望得见夫君的踪影?
一连数天,她坐在山顶一块石板上,一边编麻、一边手摇宝扇,期盼着夫君早日归来团聚。终于,远方的夫君见海风乍起,知道爱妻在召唤自己归家,便收起网具停止了打鱼,扬帆急回。不久,山顶上的春姑远远望见了夫君的帆船,心中大喜。她一心想着夫君能快些、再快些回来,于是手握宝扇拼命地摇,谁料宝扇摇得越快风浪就越大,小小木帆船怎顶得住?但见一个巨浪朝船头打来,小船翻了个底朝天……
山上的春姑望见船毁夫亡,哭啊哭啊,哭得好不伤心!
从此,无论白天黑夜、烈日疾风、暴雨倾盆,跪在山上披头散发的春姑一边痛哭,一边呼喊:“夫啊夫啊……”
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晚猝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闹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旭日东升,彩霞满天。当人们步出家门,仰望山顶,活生生的春姑变成了一尊酷似长发妇人的巨石,这便是见证古老爱情的“望夫石”。
后人有诗叹曰——
何代亡夫去不还?相思变化扎青山。
万年遗像今犹在,千古离情尚未阑。
望夫石所在的那座大山,当地人也相应改称为“望夫山”。
后人有诗为证——
望断天涯秋又秋,依峰独立盼归舟。
日晒雨淋心似铁,月影摧花捱苦愁。
幸得瑞花添银粉,晚妆吴刚快抹油。
离魂已随夫君去,留下石佳不回头。
而明代洪武年间的电白知县刘元隆,当年曾多次登临望夫山,在听了相关传说后,一时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两首咏望夫山的诗——
&&& (一)
堂堂挺出一天贞,左右无亲石作邻。
云鬓懒梳千岁髻,月眉常锁四时春。
霜为腻粉凭风抹,霞作胭脂向日匀。
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何代征夫去不还?相思变化在青山。
万年遗像应无赛,千古离情尚未阑。
云锦漫铺螺髻上,月梳斜插翠眉间。
久传岩畔多珍异,几欲登临恨路难。
据说刘元隆的第一首咏望夫山的诗,被后人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诗意境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电白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Copyright (C) 2009 - 2010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政法路3号 邮政编码:525400
新闻报料: 有线服务: 广告联系:
QQ:7102429 E-Mail:
备案许可证: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赛事直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