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然无存的近义词可以用来形容食欲吗

荡然无存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荡然无存是什么意思
” 成语资料成语解释: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成语举例: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物已荡然无存:作谓语。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偏正式产生年代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荡然:完全空无,湘囊綖帙,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含贬义成语结构,青编素简,一同煨尽:褒义词语法用法
采纳率:62%
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解释】,荡然无存。”【示例】:使民国政制,~,澔澔新邦,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依然故我、完好无损、烟消云散【反义词】、付之东流、无影无踪,悬为虚器。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近义词】:化为乌有,一同煨尽,湘囊綖帙。【出自】: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dàng rán wú cún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留下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荡然无存的拼音
荡然无存的拼音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什么成语用来形容东西完全失去_百度知道
什么成语用来形容东西完全失去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无所有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一无所有 形同陌路
灰飞烟灭烟消云散冰消瓦解化为乌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成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生生世世遍遇清净师,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  十地五道功德胜圆满,祈愿金刚持位速证得.
人的一生本来就会经历很多事,苦乐好坏都会经验到,你的心要打开,去经验一切、包容一切……
人的一生本来就会经历很多事,苦乐好坏都会经验到,你的心要打开,去经验一切、包容一切,这样,无论外在如何变化,你的心都不会被动摇、受打扰。——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音、注释、详解
&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 &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bō rě bō lu& m& duō xīn jīng
般若 波罗 蜜多心 经
guān z& z&i p& s&, x&ng shēn bō rě&bō lu& m& duō sh&,zh&o ji&n wǔ y&n jiē kōng
观自 在菩 萨, 行深 般若 波罗 蜜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d& yī qiē kǔ & 。 sh& l& zǐ, s& b& y& kōng ,kōng b& y& s&,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 j& sh& kōng ,kōng j& sh& s&。 sh&u xiǎng x&ng sh&, y& f& r& sh&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 l& zǐ, sh& zhū fǎ kōng xiāng, b& shēng b& mi&, b& g&u b& j&ng,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 zēng b& jiǎn, sh& g& kōng zhōng w& s&, w& sh&u xiǎng x&ng sh&, w&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 sh& shēn y&, w& s& shēng xiāng w&i ch& fǎ, w& yǎn ji&, nǎi zh& w& y& sh& ji&,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 w& m&ng, y& w& w& m&ng j&n, nǎi zh& w& lǎo sǐ, y& w& lǎo sǐ j&n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 kǔ j& mi& d&o, w& zh& y& w& d&,yǐ w& suǒ d& g&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 t& s& duǒ,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xīn w& gu&&i。 w& gu&&i g&,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 故,
w& yǒu kǒng b&, yuǎn l& yī qi& diān dǎo m&ng xiǎng, jiū j&ng ni& p&n
无有 恐怖, 远离 一切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 zhū f&,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d&ā n&u duō lu& sān miǎo sān p& t&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 zh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sh& d& sh&n zh&u, sh& d& m&ng zh&u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 w& sh&ng zh&u, sh& w& děng děng zh&u。 n&ng ch& y& qi& kǔ, zhēn sh& b&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 shuō bō rě bō lu& m& duō zh&u。 j& shuō zh&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jiē d& jiē d&, bā lu& jiē dī, 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
bā lu& sēng jiē dī, p& t& s& p& hē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咒语应用梵文读音:gā d& gā d& bā lā gā dī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 sī⌒wa⌒h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普门品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度一切苦厄】&&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舍利子(舍利子呀)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波罗】&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行】&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皆】&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一切】&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舍利子】&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舍利子】&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是故】&此是决定的口气。&&&&【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南无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大圆满与禅同出一脉】
禅宗自达摩而下,至五祖弘忍,及第六代神秀、第七代普寂,皆称&楞伽宗&,其后楞伽宗被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推翻,尊慧能为正统,由是始标榜&禅宗&之名,宁玛派以《入楞伽经》为根本经,此即与达摩付四卷《楞伽》与慧可同一旨趣。所以西藏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自不可能与慧能的禅宗全同,而与楞伽宗的法门则同出一脉。&
大圆满法门于西藏虽被视为&顿门&,但他却其实跟被汉土称为&渐门&的楞伽宗有较接近的关系。至于具体修习,虽跟汉土祖师禅之道法不同,但却跟楞伽宗的禅法吻合,亦即跟菩提达摩传来的禅法吻合,大圆满之先修&除障&为加行,即等同达摩之&报冤行&(四行之一,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若论顿渐,大圆满与佛家余乘比较,可称为顿,以其直指本来面目故;但若与六祖慧能以下之祖师禅比较,则可称为渐,因其有次第修习以净治明相,非如祖师禅之下手便修&默照&。故大圆满实为&渐修顿证&,此即同《楞伽》所说。&
祖师禅与大圆满实同一旨趣,同一趋归,唯汉土祖师禅则由最高处入手,不同藏密之由下趋上,若谓宗风不同,即此而已。&&&【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html
【观察上师的方法】宁玛巴 堪布慈诚罗珠开示
在现在的居士当中,依止上师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听到何处有灌顶,大家就趋之若骛,从不仔细观察授予灌顶之人有无做金刚上师的资格,盲目地去接受。结果在灌顶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上师的种种过失,又开始退失信心,随意诽谤已经与自己建立了师徒关系的上师,这是极为可怕的。&
密宗特别反对作为上师,不观察弟子的根器,便胡乱传授密法、随意赐授灌顶;以及作为弟子,不仔细观察上师,盲目地接受密法、接受灌顶。&
如果只是接受一般的开示,比如传讲显宗戒律,或者是皈依、发心、外加行等修法,对传法者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但是,若要接受密宗的正式修法或者灌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传法者有没有这样的传法资格。&
密宗观察上师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有没有慈悲心、禅定以及智慧等等,这是初步的观察方法;&
第二是到他附近,亲自考察他的所有行动;&
第三是通过直接接触,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仔细观察。&
在这些过程当中,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并认为密宗对上师的要求他都能够具备,最后才可以依止,才能视其为根本上师。这样的上师需要终身依止,时刻跟随其后,尊听教言,依教奉行,就像密勒日巴依止上师的感人事迹一样。要听闻密法,就应该这样做。&
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进行观察,又想闻听密法,那又该怎么办呢?就只有到藏地去,依止为众人所公认的那些高僧大德,在他们座下接受灌顶。得到灌顶后,再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修法。得到修法传承后,回到家里实修。将得到的修法全部修好以后,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然后再回家修,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实际而又可行的。虽然藏地和汉地天各一方,来回奔波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也只有克服,在没有其他办法之前,我们只能选择这条路。&
如果对赐予灌顶的上师很陌生,便去接受密宗的灌顶,听受密宗的正行修法,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不仅仅是密法,包括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的法要也有一定的要求。若要听闻空性法要,如中观之类的见解,对善知识的要求虽然没有密宗严格,但还是需要观察。&
所以,如果今后有人传密宗正行修法或灌顶,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人的背景,确保没有问题,然后才可以接受。如果对方是素昧平生的人,仅仅去拜见,请教问题,顺便听听显宗方面的开示或是密宗的外加行修法,也是可以的,但要听密法,一定要谨慎,这是其一。&
其二是灌顶的问题。什么是灌顶?灌顶就是传密乘的戒律,既然是传密乘戒,那么你首先就要知道所受灌顶的戒律是什么。千万不要以为,在接受灌顶后,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其实,没有一个灌顶是没有要求的。要求什么呢?要求你受密乘戒。有些灌顶有五条戒,有些有十四条,有些有二十五条,凡是灌顶都有相应的戒律。比如一个人发心出家,在剃度时,除了剃落头发,换上僧衣,还要给他举行仪式,这个仪式便是让他受戒。同样,密宗的灌顶就是让我们受戒。如果在得到密乘灌顶以后,却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一窍不通,无意当中很容易犯密乘戒。这些盲目的做法,根本不符合密宗本身的要求。很多居士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造成了极大后患,今后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要接受一个灌顶,首先要了解此灌顶有几条戒。假如有五条,就要看看是哪五条,并反躬自问,考查自己能不能做到。譬如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是最基础的戒律,但我们在受戒前都要看自己能受哪一条,不能受哪一条。若连居士戒都要这样认真地取舍,那么密乘戒就更需要认真对待,更不能盲目草率。所以,在接受灌顶之前,一定要观察权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理智地接受,这十分重要。&
--《慧灯之光》&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html
【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
访谈简介: 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作客新浪佛学,畅谈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与网友交流佛法智慧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访谈时间2012年9月27日 下午14:00-15:00 。
主持人:索达吉堪布谈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微访谈即将开始,欢迎各位网友踊跃提问,共同学习佛法智慧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问:总是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如何是好呢?
索达吉堪布:压力来自于对自己太执着,只要经常想着利益别人,压力自然减少。
问:堪布好!请问藏传佛教允许吃肉吗?
索达吉堪布:凡是大乘佛教,原则上不允许吃肉。你可以看看我写的《藏密素食观》。
问:顶礼上师 ! 我在闻思过程中,遇到家人的巨大阻碍;请上师加持并开示,怎样善巧方便,改变他们的想法。
索达吉堪布:自己要有坚定的立场;但有时候也需要随顺他们。
问:大师您好,如何减少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呢?
索达吉堪布: 贪少利他,开心。
问:对一个在家女居士,又要上好班,又要照顾好孩子,还要做好家务,对不学佛的家人,要顾及他们的情绪,在他们的夹缝中找时间修学佛法,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请上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是可以挤出来的。
问:现在社会身边杀生太多,应如何去做,看到但自己劝阻不了的,应如何超度回向?
索达吉堪布:不杀生先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杀生,多念观音心咒。
问:尊敬的堪布,请问我们应当怎样向别人介绍佛法?
索达吉堪布:自己先要明白佛法是什么,它是不是科学的?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真正说服别人。
问:上师您好 ! 作为佛教人士应该做到哪些方才合格?
索达吉堪布:大乘佛教利他为主,南传以自解脱而断苦恼。
问:如何看待现在很多佛教徒各种对自己依止上师的宣传文章等资料?上师的究竟本体就是智慧和慈悲,就是无二之法身;您认为现在的人能有多少真正了知并如实实践而行的?
索达吉堪布:对任何上师都要长期观察,看他是否戒律清净、智慧广大、有大悲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问:堪布好!从去年九月我才加入菩提小组学佛,我今年49岁了,组里的成员都比我年纪轻,我总担心我学得太晚了,会来不及跟不上;请上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你比吾年青,应该来得及。
问:顶礼上师!您好!怎样避免闻思修行时被家人打扰(断)?谢谢。
索达吉堪布:在家学佛的人,不单单有修行的责任,而且还有家庭的责任、工作的责任,所以最好不要偏堕一边,他们也是众生。
问:顶礼大恩上师,怎么样做才能利益众生?
索达吉堪布:先学会放下对自我的爱执!
问:尊贵的索达吉堪布!弟子在面对违缘和逆境的打击时对佛法的信心提不起来,自己情绪化颠倒行为很愚蠢。想放弃修行可又舍不得,谁都想做个善良的人,请问您如何让自己升起无伪的信心?
索达吉堪布:懂得因果不虚、善恶有报,自然就会产生行善的动力!
问:上师!跟同宿舍的舍友要共同相处几年,在这几年内应该怎样跟舍友相处,把关系搞得更为融洽?请上师开示,喇嘛钦!
索达吉堪布:多为他们做事,少想自己。
问:顶礼上师!我生活在内地,很想寻找一位具德的上师,能跟随上师修习正规的密宗传承。请上师明示:该怎样去藏地寻找?感恩上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先长期观察了解再依止具智悲能力的善知识。
问:顶礼上师!发心与自己修行如何圆融?请上师慈悲开示!
索达吉堪布:发心就是最好的修行。只要多想众生,长期为众生做事,我执自然就会减轻,这就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问:顶礼大恩上师!当遇到一些对境,嗔恨心还很重,咋办呢!
索达吉堪布:推荐你学习一下《入行论》的&安忍品&http://t.cn/hejVBL,学完后就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怒气。
问:上师,现在菩提小组学员可以在家自己学习佛法,不用参加每周日的共修吗?
索达吉堪布:最好是共修。
问:顶礼大恩上师!对于初学者,闻思和实修哪个更重要?
索达吉堪布:先闻思,再实修,次第不能混乱,二者缺一不可!
问:苦才是人生,人生真的是苦的吗?
索达吉堪布:佛教中所说的&苦&,主要是指无常。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难逃这个命运,这就不是苦吗?
问: 上师。我准备国庆节在五明佛学院度过,请问国庆期间有汉语的课程吗?
索达吉堪布:应该有的。
问:顶礼上师,有几个问题1、没有毅力,总是三分热度怎么办?2、如何感受到佛法的真真切切?3、对生活的一些琐事很懊恼、心烦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要想制服自己的心,灭除一切烦恼,只看一两本书、修行很短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一位重病缠身的病患,仅仅服了几颗药,便希望自己大病痊愈、健康如初,这无疑不太现实。所以,需要长期学习佛法,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
问:顶礼上师!生活已经很苦很烦恼了,但是看到有些学佛的师兄学佛之后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执着或者偏执,这样的师兄他们修法是不是有问题,该如何对治,作为旁观者该如何对待?
索达吉堪布 :学佛是否有境界,关键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了,利他心是否增上了。
问:想请您开示,工作中越努力好像越执着于工作,越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可是不努力又不是佛教徒该有的态度。
索达吉堪布 :只要不害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遇到合适的机会,还是可以积极争取的。
问:顶礼上师!请问:在发心过程中遇违缘,该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 :观想消除往昔的业障,或者代一切众生受苦。
问:顶礼大恩上师!如何平静心绪,减轻压力?
索达吉堪布 :放松、不执着、随缘。
问:顶礼大恩上师!家有小儿,夏天蚊虫叮咬,瞬间忘记不杀生,打完蚊虫,才又忏悔,心中实在不安,请上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 :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杀害众生,否则就违背了皈依戒。实在有蚊子,也可以买蚊帐嘛。
问:是否有些人以随缘为借口去逃避生活呢?
索达吉堪布 :找借口是愚者的行为,放下是智慧。
问:顶礼大恩上师!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应该如何修行?
索达吉堪布 :每天只要抽出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持之以恒地坚持修行,久而久之也会有效果。
问:顶礼大恩上师!现今重建寺庙很多,当个人财力不足以供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 :内心真诚地随喜即可。
问:顶礼大恩上师!我家的蟑螂太多,佛龛上都是,佛像身上都有,请上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 :没事!生命最珍贵,佛最爱众生,不会介意的。
问:如何能发财呢?
索达吉堪布 :多布施!
问:弟子抄了两年多的金刚经,但境界现前时还是难伏妄心!
索达吉堪布 :继续抄,同时还要弄懂《金刚经》的意思。
问:顶礼上师!在面临改变时,对自己要求太高,急于求成,该如何?
索达吉堪布 :有些事情是靠因缘的,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欲速则不达。
问:顶礼大恩上师!要如何对治昏沉?
索达吉堪布 :向上看!
问:顶礼上师!怎样才是真正的开悟呢?
索达吉堪布 :能说出来的,就不是开悟了。
问:请问上师,观音心咒后面要加&舍&字吗?
索达吉堪布 :有无皆可。
问:顶礼上师!具备什么条件能上喇荣五明学院。
索达吉堪布 :信心和兴趣。
问:工作工资低,也有压力;高也有压力,您能指点迷津吗?
索达吉堪布 :学会知足少欲。
问:顶礼仁波切!怎样才能不让活佛偏爱一切有钱众生?
索达吉堪布 :给他多开示钱财的过患。
问:堪布吉祥!若有非佛教徒、未皈依的,教他们修学自他交换法有任何危险么?谢谢!
索达吉堪布 :没有任何危险,这是最有价值的换位思考。
问:法师您好!请问现前的钓鱼岛问题和抵制日货问题您是怎样看呢?
索达吉堪布 :时间马上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都没办法回答。但有时候别人的许多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希望大家借这次交流,今后能对这方面多多关注、多多思考!特别感谢所有的参与者!
问:太多要问了,从哪里问起却不知。
索达吉堪布 :看书。
问:皈依的居士能在家里供奉佛像吗?
索达吉堪布 :当然可以。
问:我该先念观音心咒过百万还是该先念金刚萨垛。
索达吉堪布 :先念哪个都可以,看你喜欢。
问:上师您好!请问没有接过传承能否学习您讲过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和《前行》一类的课程?
索达吉堪布 :完全可以。
问:请问在梦中修行,是否可行呐?
索达吉堪布 :看你的境界。
问:顶礼上师!50岁以上的人可以修加行吗?
索达吉堪布 :如果身体允许,可以。
问:错过是一种宿命,还是幸运?
索达吉堪布 :凡事都有因缘,过了就过了,不要多想。
问:顶礼大恩上师!我非常珍惜般若摄受颂,常带在身边。把般若摄受颂结缘给还未学佛的老人和朋友,也能对他们有利益吗?
索达吉堪布 :有。
问:因我们是在家人,在念经的时候可以做其它事吗?
索达吉堪布 :可以,念总比不念强。
问: 顶礼上师!请问如何对治修行中心的散乱?
索达吉堪布 :静。
问:佛像在孩子卧室,上早课时候,孩子不能起来。这样,孩子有过患吗?
索达吉堪布 :没有。
问:佛法度化老人,却不受年轻人喜爱,您觉得是因为老人行将就木,所以对什么都信、对什么都不信,还是年轻人不吃这套?
索达吉堪布 :不会啊,这几年我去很多大学跟年轻人交流,他们都可以接受。
问:尊贵的堪布大人,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延寿?
索达吉堪布 :多为他们放生,多念长寿咒。
问:我很懒散,不想行善,更懒得行恶,看着别人行善也就记着,看着别人行恶也不去阻止,我怎么样呢?
索达吉堪布 :若懂得因果不虚,你会知道怎么办了。
问:顶礼上师:如何面对他人的毁谤呢?
索达吉堪布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这些没什么可执着的。
问:上师,善意的谎言有过失吗?
索达吉堪布 :如果真是为了利他,那过失不大。
问:有一个人,他总故意惹我生气。我该怎么办才好?
索达吉堪布 :忍忍忍。
问:怎样对待反对佛教的人?
索达吉堪布 :以大悲心和智慧来对待,他们也是众生。
问:顶礼上师!有幸能请一幅唐卡回家供养,供水,每日我们要收水;可是,母亲觉得这样不好,不让收水,要到第二天供水前换水,因为母亲是刚接触藏传佛教,我害怕让她起烦恼心,这样应该怎么办呢?
索达吉堪布 :她这样也可以,只要有一颗供佛的心即可。
问: 堪布大人,如何不受外界流言蜚语所恼,让自身遗世独立?
索达吉堪布 :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禁欲的,专家说禁欲有害健康呀?
索达吉堪布 :搔痒固然觉得无比舒服,但不痒的话,岂不是更快乐吗?
问:佛教里80%是精华,20%我不懂,不敢冒昧地说是糟粕。
索达吉堪布 :我们的所知非常有限,不懂不一定是糟粕。慢慢学习,你会懂的。
问:顶礼大恩上师!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酒是根本中的基础,可以这样理解吗?
索达吉堪布 :戒酒是戒律的根本之一。
问: 上师!您今天辛苦了。感动。
索达吉堪布 :不算辛苦,很欢喜,大家的问题很有价值!
问:社交恐惧症怎么克服?念地藏经可以吗?
索达吉堪布 :可以。
问: 年轻人如何做到不浮躁,实现内心的富足?
索达吉堪布 :最好学学佛。
问: 什么是佛?什么是魔?
索达吉堪布 :心善即佛,心恶即魔。
主持人:感谢索达吉堪布的精彩开示,感谢各位网友热情支持!本次微访谈即将结束!谢谢大家支持!
&&&&&&&&&&&&&&&&&&&&&&&&&&&&来源 : 新浪微访谈&&&& http://talk.weibo.com/ft/
【饮酒之过患】
饮酒之过患
1、为什么说饮酒的过失非常大?你周围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
2、有人认为,饮酒可创造灵感,有助于增添气氛、沟通感情。对此,你怎么看待?
3、如果有些上师对酒作加持后,让很多人享用,你会如何提醒大家?
4、为什么说佛教徒必须滴酒不沾?假如因工作需要,你不得不喝酒应酬,那该怎么办?
5、《善生经》中阐述了饮酒哪六种过失?请谈谈你对这些的理解。
6、请以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至少帮助你周围的一个人戒酒。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饮酒的人恐怕不一定有,因为我们学院有规定,佛教的戒律中也有规定。但外面很多的非佛教徒,由于没有看过佛陀的经典、高僧大德和伏藏品中的教言,也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以种种因缘所致,觉得饮酒是一种正常现象,甚至个别佛教徒也这样认为,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饮酒的过患。
无论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世间的角度讲,饮酒的过患都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以前喝过酒的人,应该好好忏悔;以前没有喝过的人,看见亲人朋友对酒感兴趣,也应劝他们不要饮用毒药般的酒;以后若有人想饮酒,听到这些过患后,要把这种恶心改掉,尽量趣入光明正道。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也是今天讲课的主要发心。
现在看了外面很多人的行为,我的心里只有一种悲哀。本来三界众生由无明愚痴所惑,一直沉醉在色声香味的美酒中,没有醒过来,现在又加上一层酒,把自己弄成醉醺醺的,那什么时候才能清醒啊!我有时候看见一些领导、同学或者熟悉的人,在餐桌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真的对他们生起很强烈的悲心。但是也没办法,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随着物质的高度发展,人们都喜欢在短暂的刺激中寻找快乐,所以饮酒造恶业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推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有人说造酒的始祖是杜康,其实酒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在经中讲了饮酒的种种过患,可见,那时候就已经有酒了。而且按中国历史来推算,第一个造酒的人也不是杜康,而是夏朝的仪狄。《战国策》中记载,仪狄受天帝之女的命令,发明了酿酒。他把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觉得味道甘美,但却下令禁止造酒,他忧虑地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此话不幸而言中,他的孙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国。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桀也好酒,据说他曾蓄酒为池,大得可以划船,酿酒剩下的酒糟堆成山,十里之外都能看到,夏桀因纵酒暴虐,民怨鼎沸,终被商汤击败而亡国。殷商的纣王,也是以糟为山、以酒为池,划船在酒池里豪饮,饮到烂醉时,便举行男女三千人的裸体狂欢,终于弄得国破家亡。所以,&周革殷命&以后,周公便发布禁酒令:如有群饮,于法当斩。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酒亡国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酒的面前,许多君王更是丑态百出,甚至因之而丧命。譬如藏地的赤热巴巾国王,他特别好酒,就是因为喝醉了酒,而被下面的奸臣暗害,之后藏地幸福十三代依此告终;东晋孝武帝醉酒后,也被自己的妃子闷死;北齐文宣帝喝醉酒后,杀了爱妃,命人把她的大腿骨做成琵琶;隋炀帝杨广&妓航酒船&,临死也没忘一个酒字&&上至帝王将相如此,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因饮酒而导致的悲剧,更是不计其数。
有些人认为,饮酒完全是弘扬&酒文化&,应该值得大力提倡。于是逢年过节,电视上、报纸上的广告30%都是关于酒,劝人喝酒的理由也听起来很舒服,说什么适量饮酒有利于健康,还可以增加食欲,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等。但真正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来分析,饮酒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希望听受这堂课的人断除饮酒的恶习。当然,你们饮酒又不是花我的钱,我个人来讲,不应该有什么意见,但我比较了解饮酒的过患,故从内心中希望你们能远离酒。
很多人都觉得饮酒非常好,包括我接触的有些领导、朋友、佛教徒,他们也都这样认为,说如果戒了酒,人生就失去了乐趣,一切灵感荡然无存。听说以前白居易就嗜酒如命,800多诗词均是酒醉而成,陶渊明、苏东坡等诗人也常赞叹美酒,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很多人都认为酒能带来灵感,喝了酒以后下笔如有神,写诗作词可以一挥而就。曾有一个部门的秘书长,他不喝酒的话,什么文章都写不出来,领导给他喝一瓶酒,他很快就能把材料弄出来,但第二天醒过来,根本不知道昨天是怎么写的。所以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酒的加持,于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现在的人认为,酒不仅能产生灵感,还有助于增添气氛、沟通感情,餐桌上少了酒的话,大家就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请客的时候,饮食、饮料、蔬菜不是很重要,关键要看喝的酒怎么样,是五粮液、茅台还是国窖1573?因此,有一个部门的领导,在单位仓库里堆满一箱一箱的名贵酒,他们领导的轿车后面也有好多箱酒,每一瓶基本上都三四百块钱以上。现在人请客,单纯吃东西的话,最多是一两千块,但如果再加上饮酒,起码要三四千块钱以上。
人们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都认为酒是不可缺少的感情&催化剂&。前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吃饭,当时就有很多人求我,可不可以喝一点酒?如果没有酒,话实在说不出来。现在人真的很奇怪,正常的时候不会说话,已经失态了才觉得好沟通、好交流。对好酒贪杯者而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珍宝和妙乐不足为贵,最珍贵的是什么?就是永远陶醉在美酒中不要醒来,永远都是走路东倒西歪的、说话语无伦次的、心里迷迷糊糊的,这才是最快乐、最成功的。这些以饮酒取乐的人,就像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所说,实际上是将疯狂当作安乐,非常可怜!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社会上有种不好的现象:某些所谓的活佛、瑜伽士,对烟酒作加持后,让多年守清净戒律的居士和出家人享用,这完全是毁坏佛教的行为。原来我翻译过《烟酒杀生过患》,它的作者就严厉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如果罪恶的酒可以加持,那你应该也有能力加持大便让他吃,加持小便让他喝。&尽管语言比较尖锐,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莲花生大士、萨哈巴、桑瓦益西等大成就者可以将美酒变成甘露,给众生治病作加持,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是否有这种能力也不好说。如果你贪执酒味而饮酒,然后自己喝醉了,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境界,如此一来,下场就会如莲花生大士在《胜乐戒源续》中所说:&咒师若成酒疯子,转生嚎叫地狱中。&《正法念处经》也讲了嚎叫地狱的十六个近边地狱,全部都与饮酒有关。
我最近在翻译华智仁波切的《饮酒之过患》,出来了以后,非常希望大家从头到尾好好看一下。我在翻译的时候,看到饮酒有那么大过失非常害怕,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个因果,所以我们以后若看到有人饮酒,一定要尽量制止。如果你是佛教徒,最好今后能滴酒不沾,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草尖许的酒也不能饮用,否则你不是我的弟子,我不是你的本师。&所以凡是受了居士戒的人,今后不要以工作、家庭等各种借口来饮酒。我们对佛教潜心研究了这么多年,哪些有可怕过失、哪些没有过失,这一点完全能明白,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务必要把这个恶习断掉。
饮酒不仅对来世不利,今生中大多数疾病,如食道癌、口腔癌、肝癌等,也是由它而引起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酒中含有60种有害物质,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11万。所以即使你不信因果,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也应该把酒戒掉。若经常喜欢饮酒,能使自己的心智迷乱,一个人原来再文质彬彬,饮酒以后也会判若两人。我以前认识一个不错的领导,他喝醉后在上级面前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把对自己有害的事情统统抖搂出来,我们旁观者觉得很可笑,但也没有办法。还有一个公司的老板,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打电话让下属去接他。下属送他回家的途中,他在车里一边吐一边哭,直骂自己不是人。他平时非常有尊严,但当天喝醉后一反常态,下属故意把他的话录了下来,后来不知道敢不敢给他听。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借助于酒,演出了林林总总的醉生梦死。大家都高唱着&无酒不成席&,却忽略了酒是&穿肠毒药&。任何人都对自己很关心,想依靠酒而获得快乐,却不知酒所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难堪与痛苦。龙猛菩萨说:&饮酒世间蔑,误事亦耗财,财痴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饮酒会致使心识迷乱,行持非法之事,而且还浪费财物,从而招致众人的蔑视。饮酒的过患真的非常多,故大家务必要杜绝。
当然,出家人和居士已发誓永远不饮酒,这个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城市里的有些人,他们请客招待都离不开酒,没有酒就变成&哑巴&了,这些人真该多了解饮酒的果报。饮酒的果报相当可怕,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了35种过失,并告诫大家:&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给别人布施酒或自己买酒喝,果报有两种:一是生生世世变成疯狂者,二是生生世世变成愚笨者。)《善恶报应经》中讲了36种过失,《华严经》、《念处经》中也讲了很多过失。大家有时间的话,应当翻阅一下这些经典。
《涅槃经》中还说:&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酒是一切不善的根本,若能戒掉它,便可远离一切罪业,但如果没有戒酒,那其他的戒律也无法守好。以前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位守五戒的修行人住在寂静山林中,一天来了一个女人,手拿一瓶酒,牵着一只羊,对他说:&你或者与我做不净行,或者杀了这只羊,或者喝下这瓶酒,三者必择其一。&修行人听罢不由寻思:&不能与她做不净行,也不能杀生,因这两样过失太大。而饮酒可能过失稍小,不妨选择饮酒了事。&于是他喝下女人手中的酒。谁料到饮酒后心智陷于迷乱,他不仅杀了羊,还与女人做了不净行,最终三样过失都被一一犯下。所以,守居士戒的关键就是不准饮酒,一旦你喝了酒,很容易犯杀生、偷盗、说妄语等罪业。
有些人可能认为:&不要紧!我的酒量非常不错,适当喝一点不会醉,我喝一杯就可以。&但你喝了一杯以后,还会喝两杯、三杯、四杯&&最后在凳子上已经倒下去了。有些聚会本来很成功,大家都非常开心,但若有一两人醉后发酒疯,整个场面就乱得一塌糊涂。很多人饮酒的场面特别可怜,哭的哭、闹的闹、吐的吐,他们却觉得很快乐,实际上这非常颠倒。《正法念处经》中说,饮酒者、劝酒者、造酒者,这三种人都会转生嚎叫地狱,感受无量的难忍痛苦。当然,你不信因果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我奉劝你还是&宁可信其有&比较好。我为什么要给大家翻译这方面的教言?就是希望有些人对此会考虑,对自己会负责,而不是看到悬崖就闭着眼往下跳。其实世间上有这么多饮料,这么好吃的水果、饮食,既然很多人饮酒后中毒而死,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你为什么偏要喝毒药一样的东西呢?
如果有人说饮酒是一种会供加持,这也是不合理的。荣索班智达为主的高僧大德都讲过:&尽管会供时有饮酒的传统,可若贪执酒味而享用,那跟普通人的饮酒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大家不要以密宗为幌子而毁坏自相续。
不管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释迦牟尼佛都宣讲了饮酒的危害,《阿含经》之《善生经》中阐述了六种过失:一、失财。二、生病,我认识一个领导,他的生活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不停地饮酒,黄昏时已醉得不省人事;第二天下午大概两三点钟醒来,我们去找他办事,他睁开眼瞄一下,接着又睡过去了,再重要的事情也没办法处理;第三天他一天都不想吃饭,一直生病,痛得很厉害;第四天没有什么精神,迷迷糊糊的;第五天休息一天;第六天又开始饮酒(众笑)。这样有没有意义呢?你们自己也看得出来。三、斗诤,饮酒后经常会吵架、打架,即便是一家人,有时候也大打出手。四、恶名流布,饮酒者的口碑十分不好,不可能有人对他很赞叹。以前叶利钦总统去访问美国,离开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时,叶利钦喝了很多葡萄酒。按计划,他回莫斯科的途中将于与另一国家的总理进行会谈,但当飞机抵达时,他的头脑还没有清醒。陪同官员见事不妙,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让副总理代表他去。当副总理下机后,叶利钦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你们这么做,让我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五、恚怒暴生,喝了酒以后,嗔恨心会非常猛烈。六、智慧日损,智慧也是日益损减。以前我有一个同学,智慧、人格各方面很不错,但后来他因工作需要经常应酬,(这是他自己说的,我不知道什么工作非要喝酒不可,)现在笨得要命,反应非常迟钝,说话也吞吞吐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饮酒的各种过失,如果你的亲朋好友饮酒,那应该尽量去劝阻,不然对他们的今生来世都不利。
饮酒不仅有上述过失,现在的人请客吃饭,常在餐桌上你吹我吹、说来说去,没有意义的话题扯很长时间,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吃完的饭,他们四五个小时也解决不了,特别浪费时间。尤其是作为佛教徒,今天喝了酒的话,明天什么善法都做不了,对看书、念经一定会厌恶。以前我在放牦牛时,隔壁住了一个老人,他平时很有善根、很有善心,对佛法也很虔诚,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喜欢喝酒,一旦没有酒了,即使翻山越岭也要去买。后来他的肺肝很不好,医生让他不要喝酒,但因为恶习难改,他始终戒不掉,最终因此而死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学会取舍,尽量断除这样的行为。
今天,我给大家象征性地讲了一下饮酒过患。其实华智仁波切在《饮酒之过患》中,引用了许许多多的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只要是相信因果的人,看后绝对不敢再喝酒。当然,如果你不信因果,纵然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你面前宣说真理,你也不一定恭敬接受,这就是一种因缘,如《现观庄严论》偈颂[1]所讲的一样。
大家有幸得到了人身,又值遇了佛法如意宝,最好不要因贪酒而毁坏今生来世,喜欢饮酒的人一定要悬崖勒马,在上师三宝前发誓永远断除。我看到有些人,过去对酒的贪心非常重,但依止善知识对正法生起信心后,当下发誓宁可毁坏身心也不喝一滴酒,如今已过了十几年,他确实没有碰过酒。可见,三宝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大困难。
总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奉劝你们不要饮酒,(现在女人饮酒的现象很严重,在我们藏地,女人饮酒是很可怕的事。)倘若有人以唐诗中的词句来反驳,其实也没有用。因为那些诗词的作者虽是名人,但从他们的行为来看,现在肯定在嚎叫地狱里受苦。古代的大诗人也好,现代的明星歌星也罢,他们的名声只是靠一种因缘获得的,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因果。堪布阿琼也说:&上至佛陀下至凡夫,谁都不能超越因果规律。&
当然,要注意的是,大家今后若有一点修证、有一点名声时,千万不要拿酒来弘扬佛法,否则,你干脆不要弘扬了。当然,如果你有莲花生大士那样超胜的成就和神通,我也不敢阻拦你,但若没有的话,最好不要宣传这些恶行。以前我也反对过有些高僧,他们在汉地时,该弘扬的佛法和菩提心不弘扬,不该弘扬的抽烟、饮酒、打麻将却大力提倡。其实这用不着出家人去弘扬,专门弘扬它的广告公司多着呢!因此,任何人都不要以佛法为借口,毁坏很多人的善根,假如你实在没能力度化众生,那也不要故意去毁坏众生!
颂云:&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慧律法师:恨是世上最愚痴的行为 宽恕是超凡】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一日禅】
登高望远(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卢海林)
我们能走多久,靠的不是双脚,而是志向,鸿鹄志在苍宇,燕雀心系檐下;我们能登多高,靠的不是身躯,而是意志,强者遇挫越勇,弱者逢败弥伤;我们能做什么,靠的不是双手,而是智慧,勤劳砥砺品性,思想创造未来;我们能看多远,靠的不是双眼,而是胸怀,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
【坛城制作——心灵的惊艳】
它让我们屏气凝神
它是一个个细小的细沙铺陈成一幅檀城
像我们的修行
有了上师的构图传承
一个修行计划开始
然后靠着我们摒弃俗世的散逸
一点一滴的修筑
令我们心灵惊叹的领略
喇嘛们扫去的图
如同我们更应该逐渐骄傲自己的小小成就
散去& 那自然的华丽
重新谦卑一直跟随上师的教导
来源:网络
【关于放生的三点意义——索达吉堪布于厦门放生开示】
[ 2011年2月4日上午 ]
今天与各位佛友一起放生,在放生之前,为酬部分佛友之请,我简单说几句话。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环境也很悦意,到处都是美丽的鲜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正在做着非常殊胜的事情&&放生!
从整个人类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来看,放生有非常大的必要。趁此机会,我给各位佛友具体谈三点放生的意义。
第一,放生是长寿的秘诀。
在座的各位都乐意放生,这对大家有极大的帮助,能让我们获得长寿。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谁都不愿意离开世间,都愿意一直生存在这个世界当中。这不仅是人类的共同想法,世间任何众生都是如此,包括今天放的这些飞禽,都愿意永远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正因如此,如果我们能长期放生,无疑会得到长寿的利益。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长寿有十种秘诀[1],如:自己不杀、劝别人不杀、赞叹不杀、放生护生等。既然我们都怕死,都愿意在这个世间多活一段时光,那就要牢牢记住,我今天所讲的这个秘诀&&放生!
如果有人问:有什么办法能长寿呢?我们也要把这个千真万确的秘诀告诉他。因为佛陀是量士夫[2],如今世间很多科学家和学者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样的教义。
第二,放生能让人们了知生命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特别珍爱,当生命受到危难时,只要能保住性命,连自己平时特别执著的家庭、财产、地位等,都愿意舍弃或者付出。《华严经》中云:&诸根法中,命根为首。&因为在所有根当中,命根是最主要的,所以只要命保得住,舍弃手臂、腿脚、眼睛、耳朵等肢体或器官也不要紧。但是,为了肢体或器官舍弃命根,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因此,在座的各位都要珍惜生命!在这方面,大多数人的眼光非常狭隘,只知道保护自己,保护人类,对其它生命却任意践踏。我希望大家能推己及人,乃至所有生命,不仅要保护自己、保护人类,还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或者意识&&每一个众生的生命都极其宝贵,其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容抹煞的。
第三,放生是实践菩萨精神的最佳方便。
作为大乘佛教徒,为了维护众生的生命,冒着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形象已荡然无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