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山脚宝宝下半夜睡不安稳耳听狂风吹起的情景

童话的教学
童话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儿童爱读童话,也爱写童话。因为童话是美的、智慧的、充满趣味的。小学课本没有使孩子失望,几乎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教好童话,以充分利用童话,促进儿童的发展,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那么如何教好童话呢?对于这个问题,小学语文界似乎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我认为,要教好童话,必须体现童话的教育性、趣味性、幻想性、科学性,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表明:富有美、趣、智特点的情境教学成为教好童话的理想途径和有效手段。一、显示形象,感受童话的美和趣
童话是写给儿童看的,所以作家们在创作童话时总是带着浓厚的儿童情趣,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童话形象。丰富的美感,笼罩着神秘感,使童话形象分外逼真而逗人喜爱。作家让这些活灵活现的童话角色在童话世界里蹦跳闪现,出没在森林里、小河畔、小洼里、马路上……让他们像植根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欢乐,有悲哀,有懊恼。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语言连同他们的智慧,总和孩子们的心相通。故事情节就沿着童话角色活动的踪迹一步步展开。既然童话是用形象来展开故事,让学生学习童话,就应从显示形象入手。(一)用直观手段再现童话形象
创设情境常用的图画、剪贴画、音乐、表演都是很好的再现童话形象的直观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使童话形象变得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在再现童话形象时,并不是把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地照搬,而是运用了作家创作童话时的夸张手法,拟人手法,使童话形象更鲜明,更逗人喜爱。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里两只小兔和老山羊的形象,并不是像自然界的兔和羊一样,而是把小兔和老山羊人格化了,他们可以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可以穿上衣服像小朋友一样。老山羊的胡子画长一些,神情显得特别温和;穿上一件长
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慈祥的老伯伯。《小猫钓鱼》中的小猫钓鱼从三心二意到一心一意,就像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尽量让她长得可爱些,脸胖胖的,眼睛大大的,小胡子翘起来特别神气,脖子上也可以加上一个蝴蝶结,让孩子一看就觉得美,就觉得有趣。童话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我们再现童话形象时也应夸张一下,才能传神。例如《美丽的公鸡》挺骄傲,觉得自己特别美,一心要和别人比美。但后来,他也努力为人们做好事,催大家早早起,所以公鸡就不是按一般的比例画,而是把鸡冠画得大大的,胸脯挺得高高的,尾巴翘起来,把公鸡的美,公鸡的骄傲充分体现出来。再现童话形象,色彩是不容忽视的,要特别鲜艳、明快,让孩子一看就喜欢。像刚才讲到的公鸡、鸡冠要画得特别鲜红,颈子上的羽毛要鲜艳夺目,正如公鸡自己描述的那样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为了提高感知强度,这些活灵活现的童话形象不宜用一幅一幅的静止的画面,而是把主要角色进行特写,用剪贴画的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不断进行新的组合,给画面增添动态的新奇感。在扮演角色再现童话形象时,所戴的头饰也应该是生动活泼、鲜艳夺目的,角色的语言、语调和动作都应根据童话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夸张,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形象的美和趣。
(二)用语言描绘再现童话形象童话角色一般都用图画再现,而当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必须结合语言描绘进行,使童话形象更为鲜明。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不能很简单地介绍:这是一只美丽的公鸡。而应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童话角色的可爱。从童话的内容来讲,它的基调大多数是欢快、有趣的,但是也有少量的童话,写得很凄凉,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很典型的一篇。安徒生用他的情感塑造了卖火柴小女孩这个美丽动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冷酷,并通过幻想给予小女孩温暖和怜爱。这样凄凉的氛围,强烈对比的场景,令人动情的美丽形象和悲惨的结局,必须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再现童话形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童话角色的美。记得我自己在教这一课时,描述贯穿始终,或单纯地描述,或描述性提问,或描述性指导朗读。我是这样用语言描述图画的:
这里图画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这是大年夜,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此刻人们都聚集在自己的家里,迎接新年的到来,外面下着雪,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赤着脚迎着寒风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样的描述在刚接触课文时,就把孩子们带到了遥远的丹麦,孩子们依稀看到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促使孩子们带着深切的同情、美好的幻想学习课文。
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形象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是令孩子们想入非非的天地,只有让孩子进入童话世界,才能感受童话的童心童趣,才能领略童话的奇妙和神秘。而我们的孩子是处在最富有想象力的年龄段,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往往就充满着童话的色彩。他们听见小鸟的叫声,会说:小鸟在对我唱歌呢;看见孔雀开屏了,会说孔雀要和
春姑娘比美;挎着玩具小篮摘小草,说是我上街去买菜啦!……由此可以想见孩子是喜欢想象的。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孩子是很容易凭借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的。
1.想象童话场景
要进入童话世界,首先要进入童话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就是童话角色活动的舞台。那些场景,有孩子很熟悉的,也有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的。例如从时间来讲,常常是从前,很早很早的时候,从空间来讲,有森林里、大海边、小河旁、山崖上……要孩子从现实回到从前,从教室走向河边、村庄,都需要凭借孩子的想象,才能进入那特定的场景。于是,情境教学借助教师的语言,调节、支配儿童的认识活动,结合一些直观手段激起孩子的想象。教师的语言和直观的图景唤起孩子已经储存的表象,并激起组合新形象的需要。例如《彩霞姑娘》画面很美,就可以边描述边贴画,组合成图画,让儿童去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剪贴画随着老师的描述逐一出现: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座山叫北山,山脚下有条小河;小河边有个村子,(出示山小河村庄的图画)。村子里有个老太婆,老太婆是个大财主。她有羊群有果树,但长得特别丑,又黑又胖,简直像头狗熊,人们就叫她大熊婆。大熊婆身边有个听她使唤的丫头叫彩霞姑娘。北山上的鸟儿叫,小河里的鱼儿游,小鸟小鱼都是彩霞姑娘的好朋友。就在这北山脚下、小河旁边发生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在老师语言和眼前画面的协同作用下,孩子脑海里的童话世界要比这眼前的画面更美更生动。那山大概很高很高,山上可能有一棵大树,也可能是一片小树林。树上有鸟窝,清晨有许多小鸟吵醒了小河的鱼儿。那河水是绿的,清清的,不很深;也可能是一条大河,很深很深。反正孩子已经通过想象看到、感觉到童话故事发生的生动场景了。
2.想象童话的角色
童话场景是童话角色活动的空间,童话的主体无疑是童话角色。童话角色是可爱的,它既是作家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创造性思维的产儿。童话角色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童话角色的形象,包括它的神情、动作、心理及语言都不可能描写得很具体。可以说作家所刻画的童话角色,为小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因此,引导儿童想象童话角色,也是顺乎自然的事。通过想象,童话角色会变得更为鲜明,更为具体,伴随儿童的想象和情感活动,童话角色会活在孩子的心田上。
想象童话角色,关键要儿童抓住角色的特点,想象童话角色的形象。只有抓住童话角色的特点,童话角色才是活生生的。例如《森林爷爷》是一篇科普童话,生动地刻画了森林爷爷与风魔王、雨魔王、旱魔王四个主要角色。魔王的特点必定是凶残、狂暴。而故事并没有对三个魔王的形象作具体描写,教学时可引导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三个魔王袭击森林爷爷的气势汹汹的架势和张牙舞爪的模样。老师便这样启发孩子:你们看见过微风轻轻吹动枝头的情景,也看见过狂风
刮得小树站不住的情景,而风魔王可厉害了,它是专门用极大极大的飓风给人们带来灾害的。这一天风魔王来了,你们是不是听到风魔王吼叫的声音,他那魔鬼般的脸一定难看极了,这些你们都能想象到吗?因为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因为童话角色的神秘、新异,孩子的情绪特别好,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他们说:风魔王还没来,已经听到嚎叫的声音,呼呼好像一下子要把整个世界掀翻。风魔王披着长发,长长的胡子,连尾巴也有一尺长,那个专门吹风的两只大鼻孔,像两只水桶的口,那个吹大风的嘴巴比锅口还大。风魔王一路上吹得尘土飞扬,吹得路边小树断了腰,一间间小屋被它吹得哗哗地倒塌了。 这样让孩子去想象童话角色是扣人心弦的,孩子一方面痛恨魔王,一方面为森林爷爷担心,一旦森林爷爷战胜了风魔王,高兴得禁不住拍手叫好。
3.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
童话角色既然是人格比的,就有语言的表达。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通过孩子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可以丰富童话的内容,更深地进入童话世界。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往往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童话角色情感的起伏,从而加深对童话思想情感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让孩子想象小女孩的语言,当小女孩划着了第一根火柴仿佛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时,安徒生没让小女孩说话,只是细腻地描写当时的情景,写得很感人。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极需的幻觉中刹那间的温暖,教学时老师启发孩子想象小女孩可能自言自语地说什么,老师说: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那么轻,那么细,你们好像听到她在说什么?孩子也是那样轻轻回答着:我们仿佛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像在说:好温暖呀!多好的火炉呀! 我的手和脚已经冻僵了,让我多烤一会儿吧!这样的补白使已经创设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样,在小女孩第四次划着了火柴,仿佛见到奶奶时,让孩子进一步想象: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孩子们都动情了,他们深情地喊着奶奶,激动的泪水都涌出来了。课文的表情朗读就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只有深深地进入了童话世界,孩子才能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喜怒哀乐。 4.想象童话的语言形象
要孩子真正进入童话世界,一切直观的手段都是辅助性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童话语言,因为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我们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一味分析教材,解释童话语言;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再现形象,忽略语言本身的理解和运用。事实上,也只有突出童话语言中那些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地进入童话世界。即使在低年级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童话的语言形象。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青蛙作为有益于人类的动物,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把它写得很美: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教学时老师抓住展示青蛙形象的关键字眼蹲披露鼓一串动词和碧绿雪白表示青蛙色彩美的形容词,启发学生比较推
敲: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把露着大肚皮,换成挺着大肚皮又怎样?接着抓住两个描写青蛙色彩的形容词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和青娃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哪个美?相比之下,这些词的神韵,学生便不难领悟了,童话语言的形象学生便可鲜明地感知。学生语言的鉴赏能力,也就在这经常进行的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想象童话的场景,童话的角色,童话的语言形象,不仅让儿童进入童话世界,而且充分发挥童话的特色,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二、通过语言训练,感悟童话要充分发挥童话的育人功能,除了上面所说的显示形象,感受童话角色的美和趣;展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还必须通过语言训练,感悟童话,培养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童话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哪些训练呢?(一)评判角色,辨是非、悟美丑
由于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的,其教育性寓于其中,但童话常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因此,读罢童话,学生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美与丑,是与非,要能分辨清楚。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注入,靠说教,而是抓住童话形象。通过评判童话角色来进行。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这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当裁判,评童话角色;二是交朋友,帮童话角色。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当小蝌蚪找妈妈时,遇到的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说法不一样,可通过评判帮助小蝌蚪。让学生分清对与错。当然,也可以与小蝌蚪交朋友,帮助小蝌蚪找妈妈。老师提出:鲤鱼和乌龟的话讲得不一样。现在,你们评一评,小蝌蚪照谁的话去找能找到妈妈,照谁的话就找不到妈妈,为什么? 这样通过评判角色,实际上教给学生如何去认识事物,懂得部分不能代替全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程序经过分析、比较,然后作出判断。可以让孩子通过帮助童话角色的办法,来弄清是非。例如《小马过河》,当小马听到老牛和松鼠讲的话完全不一样时,小马为难了,是过河呢,还是不过河,这时孩子是很愿意帮助一下的。老师提出:小马这时候应该怎么想就对了?你可以让小马先想想同一条河,老牛为什么说浅,松鼠为什么说深。随即在原先已经创设的小马来到小河边的情境中。再增添上老牛和松鼠,以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而这种帮助童话角色的形式又使思维推理活动变得有情有趣。
在引导儿童评判角色时,主要是引导儿童辨别是非,理解童话蕴含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进行语言训练,把评判得出的结论概括成一、两句话。例如《小马过河》,通过角色的评判,学生知道老马说的做事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话是正确的。接着引导学生改成做事要……要……才行的句式该怎么说,学生随着语言训练则认识到做事要自己动脑筋,自己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进入角色,读童话,演童话童话常常有许多生动的角色,且有对白,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进入角色,争当角色,在各小组里大范围地进行练习,一下子整个教室都会沸腾起来。在儿童进入角色以后,往往产生一种表现欲,教师便可因势利导,索性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童话,这可以全面地强化教学效果。演童话剧应在全班分组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让全体学生进入角色,大家都是童话世界的主人。表演可以用原来已创设的童话场景作为背景,童话角色最好都戴上头饰,有可能时也添加一些小道具。例如《小猫钓鱼》,可以拿一根小竹竿代鱼竿;《小白兔和小灰兔》,当老山羊给一包菜籽时,可以用一个小纸包替代;《神笔马良》,则可以拿一支大毛笔。这些小道具的运用,一定要有必要才用,若觉得累赘、画蛇添足,则一定去掉,总之要简单、易行、出效果。至于动作、神情及语言,应该允许、鼓励孩子自己用童心去创造,那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容易为全班儿童所接受,教师稍作指点即可,不必作过多的示范。(三)引导创造,改动原文复述童话
童话故事要读、要演,也要讲,事实上孩子们喜欢童话,演童话,也喜欢讲童话。讲童话便是复述童话。谈到复述,有详细复述,也有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情节,添加角色,续说结尾等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复述。一般童话都可以进行详细复述,而简要复述主要是用在科普童话中,即抽掉童话的形式,讲述童话中所讲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至于创造性复述,因为要讲究创造性,一般老师不常采用。其实由于童话本身具有的幻想性,让孩子进入其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不难的。下面列举几种:
1.改变人称的复述。童话一般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出于儿童对童话角色的喜爱,可以让孩子自己担当童话角色。我就是要比美的公鸡;我就是下山的小猴子我就是要过河的小马……这样改成第一人称,可以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增加学习童话、讲童话的兴味。
2.增添角色的复述。在童话故事中启发孩子增加一两个童话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小猴子下山》就可以增加一个老猴子的角色。让孩子们想象下山时老猴子怎么吩咐小猴子,当它空着手回到家时,老猴子怎么说,小猴子又怎么说。《小壁虎借尾巴》为了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角色,比如加一个小松鼠就很有意思,而且懂得小松鼠的尾巴可以遮风避雨安稳睡觉的功能。由于角色的增加,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原来的童话故事趣上添趣。
3.接述续篇。有些童话故事常常从反面告诉孩子一个教训。为了加强教育性,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可以通过接述续篇的办法,进一步强化正面教育。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就可以接着讲《小灰兔也吃上了自己种的菜》或《小灰兔进步了》的新编童话故事;《猴子下山》可以续述《小猴子又下山》;《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假设小女孩没有死,续述《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方面显示新中国儿童的幸福,一方面引导孩子关心黑暗制度中受苦受难的孩子。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可以促使儿童爱学童话,学好童话,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选自《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文由李吉林老师提供。
童话的教学案例:小蝌蚪找妈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现在我们来到一个小池塘边,(带入情境),看见了什么?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 2.如果后面又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 4.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觉得它们游得怎么样?(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 快活地 。的句式) 6.齐读第一段。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揭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原来的水草图上),小蝌蚪就在这找妈妈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了。我们学习这一课,看哪些小朋友有兴趣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能研究研究。(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鲤鱼妈妈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画面随着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小蝌蚪的变化而变动画面。方法虽简单,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
6、如果你是小蝌蚪会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条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如果你们是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的美。)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如果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鼓 )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还要保护青蛙妈妈的孩子小蝌蚪。)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 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现在请谁做小小生物学家,给我们大家简单地说说?(通过简要复述,掌握常识性课文的知识。)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长尾巴 蹲 披 露 鼓
两条前腿碧绿的 雪白的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本文由李吉林老师提供。
寓言的教学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有比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寓言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因此寓言有较强的教育性。在表现形式上寓言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深受儿童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不少寓言。人教社编写的小学五年制教材,入选寓言集中编排在二、三、四年级,六册课本中共19篇25则,其数量超过了入选的童话。这些寓言无论是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寓体生动形象,寓意抽象概括,手法讽刺夸张,语言简明准确四大特点。针对寓言的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情境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那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喜欢别人阿谀奉迎的乌鸦,怜悯毒蛇的农夫,好龙而怕龙的叶公,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并不作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乎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及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儿童概括寓意,理解题意,是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学寓言最忌急于揭示寓意,那样,寓言幽默讽喻的色彩就顿觉暗淡了。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就必须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寓言角色的形象
情境教学常用图画再现的手段创设寓体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这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剪贴画。由于寓言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所以寓言形象不必着力细描细画,而是用粗大的笔触勾勒,通过适当的变形,达到夸张的效果,渲染讽喻的情调。如《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着老师的描述,可出示一棵勾勒得很怪的大树,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点明故事就发生在这棵大树下。情境教学强调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要能使儿童仿佛看到寓言角色的形象,老师的语言描绘是很重要的。例如乌鸦角色的出场,老师描绘:
有一天,乌鸦从外面叼回来一片肉,准备给她的孩子吃,此时她正站在这棵大树上。 老师随手出示一只乌鸦贴在大树上,乌鸦画得黑白分明,眼睛傻愣愣地瞪着,样子并不可爱。狐狸的嘴画得特别尖,眼睛眯着,一只又大又粗的尾巴,让孩子一看就觉得狐狸特别狡猾。寓言的角色随着老师的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关注乌鸦、同情乌鸦以及对狐狸设下的圈套特别注意的情绪阅读寓言。(二)扮演寓言角色,体验角色的荒诞可笑
为了让儿童充分感受寓体的形象,师生可以扮演寓言角色,担当寓言角色。由于角色的担当,学生对寓言角色语言行为的可笑,有了切身体验,从而体会到寓言的讽喻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验加深,情绪推向高潮。在情境中伴随形象思考问题,为理解寓意作好铺垫。
二、凭借寓体可笑的形象,在情境中揭示寓意 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只有了解了寓言的灵魂,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而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最高的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必须来一个飞跃。(一)凭借寓体形象,引导推论
前面所讲的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来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最终目的便是让儿童能从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体会到教训之所在。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没有形象的伴随,没有两种思维类型间的过渡,小学生一般抽象概括不起来。因此在引导儿童概括寓意时,必须凭借已经再现的寓体的具体形象,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判断。如寓言《刻舟求剑》带有哲学观点的寓意,要小学生概括,显然是有难度的。教学时,便以可移动的硬纸板制作的船进行演示,与学生担当寓言角色相结合,创设情境。老师以你们就是那个丢宝剑的人,现在正坐在船上让学生担当寓言角色进入情境,指导学生用夸张的语气自言自语:哎呀,我的宝剑掉到河里,好,赶快刻上记号(动作演示),我记好宝剑是从这儿落下去了,等船停下来,我再从这儿下去,一定能捞到宝剑!创设的情境再现寓体形象的可笑,充满幽默、讽喻的意味。然后随着船的移动启发儿童思考:现在船已经到了码头,这个人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能捞到宝剑吗?并提出了触及寓意的问题,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带着情绪色彩去思考:假如你是同船人,你能不能帮助这个人一下,这样做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由于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伴随着形象,孩子们一本正经地进行帮助了:老乡,你没看见船已经移动了吗?事物变化了,你脑筋没变,这怎么行呢?然后找出这个人思想方法错就错在用静止不变的
方法解决问题。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受,使儿童思维活动产生飞跃,从而理解了寓意。(二)紧扣展示寓体形象的关键词语,领悟寓意
寓言的语言文字内涵十分丰富,寓言的寓意寓于其中。在凭借寓体形象进入推理的过程中,应紧扣寓言中的传神之笔,引导儿童推敲词语,体会语感,从而领悟寓意。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1)《小虫和大船》中最后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一个竟字,从语气语意上强化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教学时应突出。让学生将小小的蛀虫,毁了一条大船和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进行比较,学生从竟感受到教训的沉痛,体会到竟的语感,并可通过已经创设的学生扮演船主和工人的情境,想象当大船下沉时,船主懊丧的神情和不禁发出的无限感叹:真没想到一只小虫竟是这样的厉害。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啊!我真是因小而失大呀!此时顺势教给一个与此相反的褒义的成语:防微杜渐,学生就比较深刻地领悟了寓意。例(2)《我要的是葫芦》中的他盯着小葫芦的盯,把种葫芦人看问题的片面性表现得惟妙惟肖。教学时便可借着已创设的画着葫芦藤、挂着葫芦的背景,让学生扮种葫芦的人,表演看着葫芦望着葫芦盯着葫芦,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接受的视觉形象,体会看、望、盯三个同是表示眼睛动作的词的不同分寸。从而领悟一个字眼饱含着对寓言角色的讽刺,形象地反映了种葫芦人不管叶子只要果实的极端的片面性。三、针对寓言语言简洁的特点,进行多种语言训练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十分简炼。教学寓言
不仅是感受寓体形象,吸取其中的教训,而且应引导学生鉴赏寓言语言的独特之处,与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句式训练
为揭示寓意,可结合寓言故事的情节设计句式,进行语言训练,以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过程领悟寓言。下面举两例说说。
例如《南辕北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揭示寓意,设计了这样两种句式训练:
训练之一:这个坐车人以为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就可以到达楚国,你们认为像他那样能到楚国吗?出示句式:不但…而且……因为……。这样的语言训练,促使学生从坐车人与目的背道而驰的错误行为中,作出到达不了楚国的判断,推导出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离楚国越来越远。
并以因为揭示了到达不了目的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得出寓意的。(二)创造性复述
由于寓言语言简炼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的余地,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好材料。其形式有:1.添加情节作铺叙;2.增添角色作对白式叙述;3.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
先说增加情节作铺叙。如《刻舟求剑》就可增加丢剑人在船上刻记号处下水去打捞,结果白费气力的情节;如《滥竽充数》可以增添南郭先生知道齐泯王要一个挨一个听吹竽,吓得偷偷逃走,被一管家发现,南郭先生支支吾吾与管家的一段对白,充分暴露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的狼狈像。这种增加情节的创造性复述,丰富了寓言的内容,使寓意更加显露。再说增加角色作对白式叙述。寓言中角色少,可增添合适的角色,促使学生重新组合内容,想象角色间的对白。一般的说,一些寓言往往有角色相持不下的场面,就可增添一裁判的角色。如《井底之蛙》可增加一小鸟或一蜜蜂当评判,使寓意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狐假虎威》可增加大象的角色,在小动物看着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大象来了,它建议让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独自向前走,结果使老虎恍然大悟。最后说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由于寓言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教训,既是教训必是反面的,因此可针对儿童易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点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如《南辕北辙》,可以续写那个去楚国的人,他的马跑得筋疲力尽,车夫累得再也赶不动车,盘缠也全部花完,这时,他再去打听楚国在哪里,才猛然醒悟,原来方向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再例如《农夫和蛇》,从农夫死后续写,第二年农夫的儿子又遇到一条冻僵的蛇,这条蛇挺可怜,发出微弱的呼救声,但农夫的儿子牢记父亲临死前的话,毫不留情这把这条冻僵的蛇打死。以上这些形式的创造性复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寓言学活,而且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写成寓言剧
由于寓言都有角色有因有果有情节,因此可改写成寓言剧。改写成寓言剧,老师应提示改写成剧本的注意点。例如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幕启时场上的背景,以对剧本的格式有个初步的了解。现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
时间:从前。地点:院子里。
人物:种葫芦的人、邻居。幕启:一模拟的葫芦藤,种葫芦的人正在欣赏白白的葫芦花。
角色对话,应把角色提前,然后点上冒号,不加引号,将角色的对白分别写在后面,角色的神情动作可以夹注在括号里。例: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啊,多漂亮的葫芦花呀,小小的白白的,过几天就可以结葫芦了。
邻居:花开得多,不等于结的葫芦多,你还要好好管理。 (数天后)
种葫芦的人[大声叫喊]:呀,小葫芦长出来了!小葫芦长出来了!改写了寓言剧就要让学生演。演以前,在课堂上应充分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剧中角色对白才有基础。表演时可根据角色的需要戴上头饰和其他小道具,以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四)试学古文原著
在入选的寓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买椟还珠》《亡羊补牢》等。这些寓言是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内容、寓意和关键性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而且大意即可明白。例如教《自相矛盾》,为帮助学生扫除理解文言词语的障碍,可加上注释,先让学生自读古文,自学注释;再让同座两人讨论,试着解释、翻译;然后结合学生回答,把关键词语讲清;最后让学生扮作古代卖矛和盾的人,用古文回答,摇晃着脑袋大声夸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再让学生回忆课文用白话回答: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也不能戳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东西都戳得穿!老师随时指点:坚就是坚固利就是锐利。接着,老师启发:如果你现在正站在卖矛和盾的人身边听他这么说,你会怎么反问,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紧接着老师说:那引用古文又怎么说?学生当即回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子即你的意思;何如就是怎么样。就这样,学生一面扮演角色,一面联系已学的白话文的内容来理解古文,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点,学生即可基本上学懂原文。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而且可以学到一点文言词语,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作了有效的铺垫。本文由李吉林老师提供。
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
一、以美为突破口
各科教学都负有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任务。如何付诸实践呢,又从哪儿入手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不同层面上为学生今天的需求、明天的发展着想。其一,教育不仅为了学生能学习,还为了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中,激起创新的欲望,进发出创造的火花;其二,教育不仅为了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还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其三,教育不仅为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学生今天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最初的幸福人生,并在幸福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试想,这三个层面,哪一层能丢弃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我们的教育倘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对其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于是情境教育选择了以美为突破口。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充满着魅力,充满着师生间生命对话的勃勃生机,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实践与研究的事实表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并激发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精神,由此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怎样以美为突破口呢? 1.再现美的教学内容。我们每天所教的学科,本身都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连同那些常识性课文,都表现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或美的理念。教学时,只有让儿童感受那形象的美、语言的美、行为的美,才能使他们从中领悟到伟人和英雄的人格力量、伟大精神:只有让儿童充分感受其美,并为之感动,使之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才能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潜在智慧的发展。而数学则以严谨、冷峻来表现其美。数学的公式,表现了宇宙的秩序;数学的计算、图形则表现出简洁的美、逻辑的美、创造的美。数学教学若能再现其美,可以将数学推进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一个净化了的真理的境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重演数学家和劳动大众创造、应用数学最初阶段的那个情境,再现其美,让孩子如临其境。类似的诸多案例表明:只要数学与生活沟通,强化对数学的感受,再现数学的美,是不难的,也是必要的。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曾经提出让艺术走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笔者以为,图画是空间中沉静的美,音乐是时间中流动的美,而戏剧则是生活时空中动静结合的美。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和思维的轨迹。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联想、想像、情感的活动。
3.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的心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像,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总之,美的教学手段和美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再现了美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与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境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二、以思为棱心
儿童的语言活动、认知活动、连同情感活动,无不受其思维活动的支配、调控。因此,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儿童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作为不懈追求的境界。 1.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感到有心理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通过教师热情的期待和鼓励,在儿童的心理上,形成一种使自身潜在力量得到尽可能大发展的倾向,这是一种促使其自身发展的了不起的力量,如果我们向一些上课不大发言的儿童调查原因,他们会委屈地告诉你:我怕说错了,老师批评。不少教师对学生的错答是不留情、不宽容的。看上去是严,实际上它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于是不少学生干脆呆坐着,不尝试,不探究,不问,也不答。这样,思维的惰性就日渐形成。情境教育实验班教师以爱生乐教为座右铭。教师教学时,内心掩饰不住的深情,通过眼神、笑容、爱抚,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因此在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热烈的谈话和欢乐的笑声不时从教室飞出。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情不自禁地对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象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迭加,思维活动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最终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到此时,教师再给予热情的称赞,使学生体验到自信,感受动瞄的快乐、创造的喜悦,在这经常的期盼、激励中,儿童的内心逐渐形成激发自我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2.启迪想像,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竭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境教育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强调师生情感的交融,这形与情恰恰作用于右脑,因此有效地激活右脑,儿童幻想、联想、想像的翅膀会悄然张开。形象越鲜明丰富,右脑越是兴奋;感受越是敏锐,形象思维活动也越是活跃。另一方面情境教育同样注重符号
操作等引起抽象逻辑思维的学习活动,这就很自然地促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协同作用,从而利用两半球协调的合作关系,最终发挥全脑功能。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一次又一次地被儿童的创造力所震惊。它们给笔者很大的启示,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而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儿童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会给儿童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我能创造的自信,以及创造成功的快乐。当然,在儿时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发明什么,而是重在激发创新的欲望,着力培养创新的意识、创造的精神。
3.设计训练,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小学教育要为儿童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各个学科的训练是切不可忽略的。然而练什么、怎么练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尤其是怎样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有讲究的。练要练得精当,只有精当,才能激起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那些标准化、考试式的习惯训练,便是忽略了通过练习来促进思维发展的核心问题。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无数事实表明: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突发表现出来,教师及时加以肯定、鼓励,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训练需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语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性的语言训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像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在数学教学中,主张结合计算的熟练运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形体的学习,发展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及自编,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此外还利用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发展的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三、以情为纽带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近期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艺术手段的力量,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像能力相协调。这些虽不在儿童有意注意的中心或焦点,但是这些处于边缘的形象、色彩、音响、节奏、语言等信息、符号,都可被直接吸收,因为脑不仅能吸收直接和注意到的信息(处于中心或焦点),而且能吸收超出即刻注意焦点之外的信息和符号,儿童可对全部感觉到的情境作出反映。优化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处于焦点的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因此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其间,不仅有物化的情境的作用,更主要是教
师、学生、教材情感的传递。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牵拉情感纽带,缩短心理距离。
1.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历程,首先需要启动。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或者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者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们走进课堂时,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我们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企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不过,光有方法手段,自己没有真情实感还是不行的。因此,这就首先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实感。我们实验班的教师上课时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我们的心和学生的心是相通的,是联在一起的,常常是和学生一样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记得上观察说话课《冬爷爷的礼物》这一课时,笔者围上一条长围巾扮冬爷爷,学着老爷爷的嗓音,向他们问好: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满心喜欢,观察说话的内容变成冬爷爷与孩子们的对话,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而这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沟通,心智的交融。
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而教材一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含蕴的思想情感对儿童的心灵会产生影响,这就得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教授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笔者让学生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像性作文,学生们的表述,使笔者感到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儿童深受形象感染后,所表达的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关爱,真是感人。这表明从小培养儿童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善良、同情心等美好的感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的同时就是要教做人,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讲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同学们在相互交流、讨论的人际情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总之,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情感这一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使其受到教材情感的共鸣,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种亲、助、
和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
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爱动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儿童的需求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情境教育让活动融入学科课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这既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学科课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易陷入知识无体系状态的缺陷。强调特定的氛围,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主动地活动起来,产生动机,充分感受,并展开主动探究、情感体验、比较鉴别、判断正误、模拟操作、语言表达等观察、思维、语言、触摸一系列活动,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中,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保证,同时又遵循了教材体系。各科教学在优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他们在活动中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实践表明,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为学科教学增添了活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属于他们的空间。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情境教育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收到很好的效果。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一位青年数学教师,在教百分比时,让学生当爸爸或者妈妈,将家中余钱送到银行存储,算一算多少钱存多少年,可以得多少利息,并交纳多少利息税。课后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储户,把零用钱、压岁钱存到银行,再去算利息,学生越算越带劲。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数学,增强了儿童学科的应用能力。在情感趋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课堂上,只要角色一出现,全体学生会马上兴奋起来,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语文课上,角色的扮演是普遍的。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戴上头饰担当爬山虎,让爬山虎人格化,通过我和爬山虎的对话,进一步认识爬山虎脚的生长特点,教学《林海》,让学生担当科学考察队员,课文中描写的林海景色,学生仿佛亲眼所见,然后作考察报告。学生的知识当堂得到综合运用,学得有滋有味。他们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并用恰切的语言表述。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主动参与
的角色,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迅速地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便成现实。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活动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随着儿童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训练,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掌握教学内容,让学习与生活与应用沟通,让儿童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像的思维活动,讨论、商量、讲述、对白、演讲、争辩的语言活动,并在比较、鉴别、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辨别、鉴别能力,在朗读、默读、速读、查找、检索资料,在演示、表演、模拟、操作活动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活动为儿童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一种使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与日俱增。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教育根据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实验班特设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教育,并列入课程,这就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教师带儿童去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体验秋天的奉献,冬天的孕育。去观察太阳怎样让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月亮怎样跟着孩子在云朵里穿行的微妙动态。感受日出的气势、光亮、色彩,体验月行的恬静、温柔和所展现的神话般的想像意境。思考宇宙天体与人间四季变化的因果关系。那春雨的浙沥,雷雨的轰响,晨雾的迷蒙,白雪的纯洁,这些大自然发生变化的景象,实验班都让学生细细地观察过,并在其中领略、晶赏、思索。实验班在带领儿童投入周围世界的怀抱时,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井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田野建立野外活动的基地。那里的一条小河,一块农田,一片小树林,一座古老的宝塔,成了儿童较早认识的周围世界的一角。在实验班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实验班注意到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大自然不宜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它的面纱。就拿校门口的小河来说,怎么经常带学生去,而又不至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进行。
一年级开学后,教师把学生带到小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两岸…有树有芦苇,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让学生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
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看着小船儿悠闲地在水面上播着,小鸭子也跟在后面嘎嘎地叫着,再利用河两岸的树木、河上的鸭子,让儿童进行现场数学游戏,为数与形的教学做了必要的而且是带着情感色彩的铺垫。然后让学生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于是,小蚌蛤、小鱼、小石于、小螺蛳、小乌龟,一下子闪现在学生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童话,乌龟和螺儿比赛跑的故事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绕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去的带有八个生词的小文,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桥田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该费多大的劲向学生讲解,就是讲了,学生还可能不知所云。这充分说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有基础。基础丰厚,发展必迅速。以后在这小河边,还进行了叫、河上吊桥的不平常的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的认识,仅从某个小角落,儿童就可以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然的美貌在儿童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2.潜心启迪智慧。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三年级进行《菜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金子般的油菜花儿,花蝴蝶似的蚕豆花儿,那比大包子还要大的菜花,又闻到春风吹来的浓艳的菜花的芳香,似乎进入了菜花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自己提出菜花比赛,谁作裁判?又是他们自己作主:请蝴蝶和蜜蜂当裁判。在田野上,学生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快地讨论开了:蚕豆花儿躲在豆叶下,它的谦虚谁也比不上。油菜花儿好看,籽儿多,榨成的油,可以流成河,才是真正的菜花冠军呢!野菜花儿遍地都是,锄不净,挖不完,就是野火也烧不尽,她的生命力是最强的。菜花比赛变成了孩子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至于在观察天体、天象的情境中,儿童思想的活跃就更不用列举了。因为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表象丰富,思路开阔。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就必然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实验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就在那美丽的田野上,从老牛的哞哞──到拖拉机马达的轰响;从方整的农田到在田野里辛劳的农民;从田野边寥寥无几的低矮的小屋,到耸立在村边的一幢又一幢新建的小楼房;从老街上石子铺成的小路,到今天宽阔繁忙的大街;无不包含着对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家乡,热爱优越的社会主义生动形象的教育。尤其是带有主题的单元教学中的野外活动,更可以把感受自然美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进行。春天去祭扫烈士陵园,烈士墓前的苍松翠柏、
花束、泥土正散发着芳香;宁静的田野盛开着桃花,飘荡着柳枝的河岸,连同孩子手中的小白花,构成了自然美与社会美交织在一起的生动画面,两者相互迁移,相互强化。因为烈士牺牲的悲壮,更觉松柏的庄严肃穆;因为田野的美好,更感烈士的丰功伟绩。诸如此类的许多有关热爱祖国的教育,在实验班常常是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相机进行的。周围世界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情境教育正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 [2]布莱克斯利.右脑与创造力的培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温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 本文由李吉林老师提供,原载《教育研究》2002.3
案例:三年级想象性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蒲公英,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学会较为精细的观察,并注意把观察和想像结合起来。 3、学会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叙述,初步懂得怎样记叙一个事物。[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带孩子们到野外寻找野花、认识野花、感受野花独特的美。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埂上,让他们去采集野花。不多一会儿,他们兴致勃勃地把采来的野花送给我看,要我告诉他们野花的名字。由于我事先请教了中草药的专家,所以孩子们拿来的野花,我基本上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那开着小蓝花的婆婆纳,
那开淡紫色花的紫薇,那开着一朵小红花的蛇莓,那金色的野菊花,那像小麦穗似的知风草……当然,也有我叫不出名的野花,我便说:那就叫不知名的野花吧!野外的观察让学生感到野花世界的多姿多彩,一个个都很激动,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情绪的铺垫。[教学过程]
一、从观察入手,引导拟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到野外去观察了野花,你们觉得野花怎么样? 生:我觉得野花很美。
生:我觉得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美的。生:野花是小巧玲珑的。 生:因为野花不要人播种,不要人浇水,不要人施肥,所以我很喜欢野花。
师:在这些野花里边,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生:我最喜欢蒲公英。
生:我也喜欢蒲公英。师:这一堂课,我们就用蒲公英作题材,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练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出题目。大家想一想,老师要求同学们用第一人称,也就是用我的口气出题目,可以出什么题目?(从命题开始就给学生可以自主的空间,学生自拟了五、六个不同的题目,然后让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二、激发情绪,帮助选材
师: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 生:先介绍我的名字。 (板书:我的名字) 生:我的姐妹。
师:先说我的名字,然后要介绍我的什么?生:我的模样。
(板书:模样)师:名字人家知道了,模样人家也知道了。那还可以告诉人家什么?
生:还可以介绍我的家在哪儿? (板书:我的家) 师:(因势利导)你们的家在哪儿? 生:我的家在小河边。生:我的家在墙角里。
生:我的家在田野里。 生:我的家在山坡上。 生:我的家在花园里。 生:李老师,我们还可以说,我们的家祖国到处都有。
师:这句话,怎么说就顺了?生:祖国到处都有我的家。 师:对。下面接着介绍你们家里有什么人。
生:我家里有草弟弟,婆婆纳妹妹,紫薇姐姐,还有常客小蜜蜂。
师:先说我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说他们是谁。生:我家有兄弟姐妹,我的兄弟是小草。 (板书:兄妹) 师:小草是你的兄弟,谁是你们的姐妹?
(板书:姐妹) 生:紫薇是我们的姐妹。 生:婆婆纳是我们的姐妹,野蔷薇是我们的姐妹,还有那爱戴白花的荠菜花也是我们的姐妹。
师:刚才,&&同学说,谁是我们的姐妹,谁是我们的姐妹,这样说显得罗嗦,谁能用一句话讲?什么、什么、什么是我的姐妹。生:婆婆纳、荠菜花、紫薇,都是我们的姐妹。
师:你们家兄弟姐妹都介绍了,你们还要介绍谁? 生:家中的常客。 (板书:常客) 师:谁是你们的常客?
生:蜜蜂是我家的常客。生:蝴蝶妹妹也是我们家的常客。
师:刚才有的同学又介绍了你们家的常客。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思考片刻,略感困难,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生:(领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奶汁。
生:还要介绍土壤妈妈。 (板书:土壤妈妈)
师:土壤是你们的妈妈,你们是吃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那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拓宽想像空间)生:我要飞到荒山上去。
生:我越过高山,飞过小河,来到了欢乐的草原上。 生:哪里需要我,我就飞往哪儿去。 生:我要飞到古老的森林里去。
生:我要飞到草原上去,用金色的小花,把那儿打扮得更加美丽。师:同学们长大了,有的想飞到草原去,有的想飞到荒山上去,有的想飞到森林里去,还有的想飞到祖国的首都去,还有想飞到哪儿去?
生:飞到台湾去。
三、联系观察,分段口述师:中心清楚了,条理也清楚了。现在一段一段地口述,第一段介绍蒲公英的名字和模样,你准备怎么介绍?按照什么顺序?你们昨天观察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的?
生:我是先看花,然后看茎,再看叶子。师:要按一定的顺序。 (板书:茎叶花)
生:也可以按花、茎、叶的顺序说。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同学们想想,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要把什么写清楚?(学生自由讲述) 师:我请谁先讲。
生:你们猜我是谁?还是我来向你们作个介绍吧。我是一棵小小的蒲公英,我的根深深地埋在泥土里。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向四面舒展开来。二月的风伯伯把每一片叶子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圆圆的金色的小花,像一朵散发着芳香的野菊花,在阳光照耀下,我满脸堆着笑,又像一棵小小的向日葵。师:有没有意见?(引导学生评价)
生:刚才&&说错了。二月的风是春风,不要说风伯伯,说姑娘更美。生:刚才&&讲得很好。我帮她改一个地方。她说: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圆圆的金色小花,因为我就是蒲公英,所以我可以不说小花而说托着我的脸庞。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下说。我的名字、模样讲清楚了,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常客,准备介绍点什么呢?想想看。
(学生同座对说。在全班训练的基础上指名口述。)生:我的家住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边,我的兄弟姐妹可多啦!小草是我的弟弟,米粒大的荠菜花是我的妹妹。一阵风吹过,我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小鸟在我们头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给我们鼓掌。小河水淙淙地流着,好像在为我们演奏。师:&&&讲得不错。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给&&&补充一下。一阵微风轻轻地拂过,我们翩翩起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静静地讲着故事。
生:小蜜蜂是我们的常客。他常常在我的小脸庞上东瞧瞧,西瞧瞧,和我一起玩。一边给我增加营养,一边对我说:蒲公英啊蒲公英,你可真好,蜜汁可真多。我不断地吸取土壤妈妈的奶汁。土壤妈妈总是说:孩子,多吸点儿,把身体养得壮壮的,妈妈才高兴呢。 师:蜜蜂在我的小脸庞上东瞧瞧,西瞧瞧这儿不够好。
生:我给他改一下,可以说亲吻着我的脸蛋。生:&&&说错了。他前面说的蜜蜂给我增加养料,后面又说,蜜蜂说蒲公英,你可真好,蜜汁可真多。 生:应该说蜜蜂给我传播花粉。 生:我帮&&&加一句,小鱼跳出水面,好像也要看看这愉快的场面。
生:我帮&&&加一个字,她说,小蜜蜂和我一起玩,加个字,小蜜蜂和我一起玩耍。师:或者是和我一起嬉戏。
生:我也帮&&&改一下。她说,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们鼓掌。我帮她改成,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呢。 生:我帮&&&加一句。晚上,小河水轻轻地流着,好像唱着歌儿把我们送进了梦乡。
(在评价中,表现了学生想象力丰富,对词语的运用十分敏感,这绝非一日之功。)
师:这里是讲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生活得很愉快。同学们要注意,中心是要说蒲公英有理想,不怕苦,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怎样叙述?生:我的家在小河边,这里虽然没有美丽的花园和高大的楼房,但是我和姐妹们生活得很快乐,我们汲取着土壤妈妈的奶汁,茁壮成长。我们经历过不少风暴。有一次,风咆哮着,雨怒吼着,我们在暴风雨中手拉着手,顽强地抵抗风雨的袭击,我们在风雨中摇摆着身体,但还是挺过来了。生: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他们闪闪发光。
师: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
生:我帮他中间加一句。我们在风雨中摇摆,土壤妈妈不断鼓舞我们说:孩子要挺住,要挺住!
(老师在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们,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上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你们看着想。(蒲公英的种子随风向远方飞去,学生欣喜地望着……)
生:我飞上了高空。抬头向上看,啊,瓦蓝瓦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低头往下看,一条条小河就像银带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我飞过高山,看到一群群高山像驼峰一样,连绵起伏。我来到草原,一片片草地就像绿绒毯一样,铺得整整齐齐。我飞呀飞呀,哦,这儿不是荒山吗?在这儿安家落户吧。我飘飘悠悠地落了下去。啊,这儿没有人烟,也没有我的伙伴,这时我想起土壤妈妈对我说的话,孩子,只要有泥土的地方,你就能生根发芽。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荒山打扮得像花园一样。我无声无息地萌芽,无声无息地开花。多少年来,我日日夜夜把小河当作镜子,默默地打扮着,渐渐地,渐渐地,开的花多了,啊,我的志愿终于实现了,荒山变成了花园。师:&&同学讲得不错,讲出了他的美好的理想,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怎么过渡呢?他没讲。应当怎么讲?还少哪几句话。
生:过了几个月,我长大了。有一天,土壤妈妈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快去安家落户吧,于是我撑着小伞在蓝天中飞翔。师:谁带着你飞的?
生:我撑着小伞,随着风伯伯飞呀,飞呀。 生:我撑着小伞,让风伯伯带着我飞呀,飞呀。 生:我撑着小伞,拽着风伯伯的衣角,飞呀,飞呀。
师:&&同学有一处讲得不好。他说,我几年来一直把小河当作镜子,打扮着自己。打扮着自己不好。师:应该是打扮着什么? 生:打扮着荒山。
生(就连一个留级的孩子,他来到班上一年多也变得敏锐起来):低头往下看,小河像银带一样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应该是闪着银光。生:我帮&&补充一下。我告别了紫薇姐姐,小草弟弟,婆婆纳妹妹,随着风伯伯去了。
生:&&还有个地方说错了,荒山上是没有小河的,应该是溪水。
四、连贯口述全篇师:刚才我们一段一段地都练了,首先大家能围绕中心,讲出了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的特点。而且一段一段讲得很有理。先讲了我名字和模样,再介绍我的家,我们大家在一起怎么不怕苦,快乐地生活着。每一段里面也都注意了条理清楚。现在请小朋友从头至尾,完整地讲一下,能不能?(齐声)能。
大家准备。 (学生各自默述)
生(丁蕾):我是一棵蒲公英。家在小河旁,我的叶子又嫩又绿向四面展开,淡红色的茎把我轻轻地托起,我开着一朵金黄色的小花,远远看去像一个小金盘。我的姐妹可多啦!白色的米粒大的荠菜花,随风摆动的知风草,喇叭似的紫薇,她们都是无的姐妹。我们生长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妈妈给我们吸取养料,阳光给我们温暖,我们就慢慢长大。勤劳的小蜜蜂,爱打扮的花蝴蝶,她们都是我的常客。一阵风拂过,我们站起来舞蹈,小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好像在为我们伴奏呢!小鱼跳出水面,要看看这愉快的场面。风停了,我们停止了舞蹈,又开始讲故事。有一天,土壤妈妈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该安家落户去了。第二天早晨,我起得特别早,妈妈心疼地说:孩子 要在我的怀抱里,你就能生根、发芽、开花。我告别了兄弟姐妹,拉着风伯伯的衣角,带着一把小伞飞起来。我飞在天空中,抬头往上看,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低头往下看,山路崎岖蜿蜒,小溪水淙淙地流着。我飞过田野,来到一座荒山上。过了几个月,我开了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一天,我遇到一阵暴风雨,雷声紧夹着闪电想我袭来,我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只要把根深深地扎在妈妈的怀抱里,我就什么也不怕。
我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暴风雨不断地袭击着。不久,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我的身上挂满了小水珠,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冈上,我的姐妹越来越多了,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山冈上,我的姐妹越来越多了,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XX有个地方说错了,不能说托起,应该说托起我的小脸蛋。 生:应该是雷声紧跟着闪电,她说,雷声紧夹着闪电。 生:我帮XX加一句。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
师:丁蕾同学把理想一段是放在和暴风雨作斗争一段说,这很好。这堂课同学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学得很好。通过这一堂课的练习,同学们进一步的知道了,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都要注意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上了这一堂课以后,同学们更了解蒲公英的特点,从同学的发言里,老师已经听出来了,有些同学从小想要学习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的品格,准备长大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安家落户,那儿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半夜失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