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萨们都有涅槃日.他们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或是无余涅槃呢

       
       
       
       
       
       
涅的意思是佛死了吗?
条 点击: 505
& 涅(Nirvana):
& 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佛教大小乘对涅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和无余涅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是为无余涅。大乘还分性净涅和方便净涅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亦称修得涅。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学说立四种涅:①自性清净涅。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名为无住涅。大乘佛教认为涅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延安信息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延安信息网新闻一周评论排行
标题点击数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 | )
()( | ) 小 ) 
(未显示4个用户的21个中间版本)第3行:
 ==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涅槃==
  
- 这一切(即:经文中提到的无余离贪、灭等)皆是涅槃的同义词。到达涅槃即是诸爱的无余离染、灭,因此而说其为 「 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 」 到达涅槃又是诸爱的舍弃、舍遣、解脱、无执着,因此而说涅槃为 「 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 + 这一切(即:经文中提到的无余离贪、灭等)皆是涅槃的同义词。到达涅槃即是诸爱的无余离染、灭,因此而说其为 “ 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 ” 到达涅槃又是诸[[ 爱]] 的舍弃、舍遣、解脱、无执着,因此而说涅槃为 “ 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
  
- 虽然涅槃只有一种,但却可以通过一切有为法的反义词,而得种种名称,比如:无余离贪、无余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贪尽、瞋尽、痴尽、爱尽、无取、无转起、无相、无愿、不存续、不结生、无生、无趣、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愁、无悲、无恼、无杂染等。 ( 巴利经藏.长部.大念处经,注释 )+ 虽然涅槃只有一种,但却可以通过一切[[ 有为法]] 的反义词,而得种种名称,比如:无余离贪、无余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贪尽、瞋尽、痴尽、爱尽、无取、无转起、无相、无愿、不存续、不结生、无生、无趣、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愁、无悲、无恼、无杂染等。&ref& 巴利经藏.长部.大念处经,注释 。&/ref&
  
 ==涅槃的定义== ==涅槃的定义==
  
-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LK|Nibbana}}(涅槃,梵文{{IAST|Nirv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NLK|vana}})的不存在或离去({{NLK|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NLK|samsa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ref&在此,“四道”分别是指: 索答巴帝 道智 (须陀洹道智) 、 萨咖达嘎弥 道智 (斯陀含道智) 、 阿那嘎弥 道智 (阿那含道智) 、阿拉汉道智 (阿罗汉道智) 。  + 涅槃被称为[[ 出世间]] ,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 道]] 与[[ 果]] 的[[ 所缘]] ,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 渴爱]] 这一个[[ 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LK|Nibbana}}(涅槃,梵文{{IAST|Nirv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 贪]] 、[[ 嗔]] 、[[ 痴]] 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NLK|vana}})的不存在或离去({{NLK|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 轮回]] 里({{NLK|samsa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ref&在此,“四道”分别是指:[[入流]] 道智、[[一来]] 道智、[[不来]] 道智、[[ 阿拉汉]] 道智。  
  
 ==涅槃的比喻== ==涅槃的比喻==
  佛陀曾这么说:“予所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殊妙、虑绝、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然此众生实是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而以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者,此事,是依于缘,难见缘生(之法)。此事即静止一切行,舍离一切依,以灭渴爱,以去贪欲,灭而难见涅槃者。予若说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劳,予唯有彼困惑而已。”(M.26)    佛陀曾这么说:“予所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殊妙、虑绝、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然此众生实是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而以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者,此事,是依于缘,难见缘生(之法)。此事即静止一切行,舍离一切依,以灭渴爱,以去贪欲,灭而难见涅槃者。予若说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劳,予唯有彼困惑而已。”(M.26)  
  
-  故佛陀在 经 中用 比 喻 来说明为何涅槃甚深难见、难解:  +  又有《[[长部]].[[梵网 经]]》: {{cquote|诸 比 库![[如 来]]之身,切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凡如来此身住之间,彼等人、天则见此。然,身坏、命终已,人天皆不能见之。诸比库!恰如一束之庵罗树根被所断时,任何枝茎茂盛之庵罗果亦随其断去。诸比库!如是,如来之身,截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间,人、天虽能见之,身坏命终已,人天当不能见。}}
 +下面的比喻可以 说明为何涅槃甚深难见、难解:  
  
  糖的比喻:如一个人对糖的味道,不告诉他去读关于化验糖的书,他事先没有经验,是不能知道的。但是假如放一点在舌尖上,他就会知道糖的甜味,过多关于糖的理论就没有必要了。&ref&佛陀的古道P48。&/ref&    糖的比喻:如一个人对糖的味道,不告诉他去读关于化验糖的书,他事先没有经验,是不能知道的。但是假如放一点在舌尖上,他就会知道糖的甜味,过多关于糖的理论就没有必要了。&ref&佛陀的古道P48。&/ref&  
 ==涅槃的分类== ==涅槃的分类==
  
-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即:空、无相与无愿。  +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即:[[ 空 解脱|空]] 、[[ 无相 解脱|无相]] 与[[无愿解脱| 无愿]] 。  
  
-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拉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阿拉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拉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 阿拉汉]] 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NLK|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NLK|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NLK|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ref&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NLK|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NLK|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NLK|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ref&
  
- 若禅修者在修[[无我随观]]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空涅槃;若禅修者在[[观无常]]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无相涅槃,依无相门而证悟涅槃;若禅修者在[[观苦]]时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悟涅槃的。&ref&阿毗达摩讲要.涅槃。&/ref&+ 若禅修者在修[[无我随观]]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 空涅槃]] ;若禅修者在[[观无常]]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 无相涅槃]] ,依无相门而证悟涅槃;若禅修者在[[观苦]]时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悟涅槃的。&ref&阿毗达摩讲要.涅槃。&/ref&
  
 ==涅槃的特点== ==涅槃的特点==
 ===涅槃是乐 === ===涅槃是乐 ===
  
-舍 利 弗 尊者曾说:“友等!此涅槃者是乐”(A.9.34)  +[[沙 利 子]] 尊者曾说:“友等!此涅槃者是乐”(A.9.34)  
  
- 涅槃无受,而乐属于受,怎能说涅槃是乐呢?当时, 优陀 夷尊者也有同样的疑问。 舍 利 弗 尊者回答说:“友!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接着, 舍 利 弗 尊者以九种禅定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大意如下:  + 涅槃无受,而乐属于受,怎能说涅槃是乐呢?当时,[[伍达 夷]] 尊者也有同样的疑问。 沙 利 子 尊者回答说:“友!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接着, 沙 利 子 尊者以九种禅定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大意如下:  
  
  初禅以欲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初禅以欲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涅槃无我 === ===涅槃无我 ===
  
- 佛陀说:“一切法无我”(M.35)在此,“一切法” 包括了哪些法呢?《阿毗达摩论》里一共有 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ref&所以,涅槃无我。  + 佛陀说:“一切法无我”(M.35)在此, 根据《[[论藏]]》 “一切法” 指 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ref&所以,涅槃无我。  
  
- 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关于佛陀或阿拉汉的“入灭”、“般涅槃”、“取涅槃”是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的。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涅槃[[ 无我]] ,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关于佛陀或阿拉汉的“入灭”、“般涅槃”、“取涅槃”是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的。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 
 +==不记说==
 +《[[长部]].[[布咤婆楼经]]》:{{cquote|“然者,世尊![[如来]]于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 
 +“布吒婆楼!我不记说如来于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 
 +“世尊!于此等何故不记说耶?”
 + 
 +“布吒婆楼!此等不适合于义、不适合于法,而且非根本[[梵行]],又不导于[[出离]]、离欲、止灭、寂静、证悟、正觉、涅槃也。是故我不记说也。”}}
 + 
 +==关于“涅槃”与持“不二论”各体系不同观点的比较==
 +在早期的文献里,虽然涅槃含有最终真实的意义,而非仅是一种道德或心理状态,但没有些微暗示过,此真实在某深层次中,与它示现的对立面——生死轮回有着形而上学的不可分辨性。与此相反,佛陀一再地教导,生死轮回是受贪嗔痴影响的痛苦境界,在轮回中,我们累积起来的眼泪远远超过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转之生死轮回的解脱,要实现就必须完全消除贪嗔痴与舍弃一切有为的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 
 +因此,上座部以轮回与涅槃的对立为全面追求解脱的出发点,更有甚者,它把这种对立作为达至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那正是超越[[轮回]]与实现解脱的涅槃。上座部与大乘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大乘仅把轮回与涅槃的对立,视为专为钝根众生而设的初步教导,最终要由较高层次的实现不二论所替代;但上座部佛教并不同意,因为从巴利文的藏经来看,即使是[[佛陀]]与[[阿拉汉]],他们的[[苦]]与苦的止息、轮回与涅槃等,仍然是不同的。
 + 
 +追求灵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传统,他们普遍认为,最高的灵修教导必须安立一种形而上学的玄奥的统一,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觉悟的哲学基础。若以此假设为公理,他们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巴利文经藏的佛教,与伴之而来坚持对二元对立面作严肃的评估,是有缺陷的与暂时性的,有需要通过实现[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4%BA%8C%E8%AE%BA 不二论]来完成始得。对倾向此想的人士,以终极的统一来消除二元的对立面,自然觉得更为深刻与完整了。
 + 
 +参照佛陀的原本教义,那种深刻与完整不必以差别的代价来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间反思,已能表露无遗的那些二元的对立面与其多样性,就足可达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此种坚持确认真正的二元对立面的教导,最终会比较令人满意。它比较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尽管它拒绝内心的渴望全面统一,它需要考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于现实。
 + 
 +之所以认为保存在上座部传统里的佛教,远远超过任何解决人类心灵困境的企图,是在于它的坚持现实而非坚持统一。'''佛法不是指导我们走向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在那里日常的紧张与压力可消融于形而上学的统一,或莫测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佛法指导我们面向现实作为最终的理解领域,以及如实地面对事物本身。'''首先,佛法为我们指出[[苦圣谛|苦]]、[[集圣谛|集]](苦因)、[[灭圣谛|灭]]、[[道圣谛|道]]等[[四圣谛]],作为如实的解脱宣言。佛陀宣称,这四个真理,是崇高的真理(圣谛),而导致它们的崇高,正因为它们是现实的、不离正道的与不变的。就因为不能如实地面对这些圣谛,我们便在生死轮回中流浪了这么久,也只有通达这些如实的真理,才能令人达致真正完美的灵修境界:一切苦恼的止息。&ref&[http://theravada-china.org/article-294-1.html 《佛法与不二论》.菩提比库著 梁国雄居士译]&/ref&
 + 
 +==参见==
 +*[[苦灭]]
 +*[[灭圣谛]]
 +*[[七清净]]
 +*[[十六观智]]
  
 ==注释与引用== ==注释与引用==
 {{reflist|1}}   {{reflist|1}}  
  
-[[Category: 上座部教义]]+[[Category: 灭圣谛]]
 +[[Category:阿毗达摩]]
日 (五) 14:49的最后版本
涅槃(巴利语:)即是诸爱的无余离染、灭、舍弃、舍遣、解脱、无执着。
这一切(即:经文中提到的无余离贪、灭等)皆是涅槃的同义词。到达涅槃即是诸爱的无余离染、灭,因此而说其为“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到达涅槃又是诸的舍弃、舍遣、解脱、无执着,因此而说涅槃为“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虽然涅槃只有一种,但却可以通过一切的反义词,而得种种名称,比如:无余离贪、无余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贪尽、瞋尽、痴尽、爱尽、无取、无转起、无相、无愿、不存续、不结生、无生、无趣、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愁、无悲、无恼、无杂染等。
涅槃被称为,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与的,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这一个。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涅槃,梵文Nirv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的不存在或离去()。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里();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在此,“四道”分别是指:道智、道智、道智、道智。
佛陀曾这么说:“予所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殊妙、虑绝、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然此众生实是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而以好执、执于爱著,欢喜执者,此事,是依于缘,难见缘生(之法)。此事即静止一切行,舍离一切依,以灭渴爱,以去贪欲,灭而难见涅槃者。予若说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劳,予唯有彼困惑而已。”(M.26)
又有《.》:
诸比库!之身,切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凡如来此身住之间,彼等人、天则见此。然,身坏、命终已,人天皆不能见之。诸比库!恰如一束之庵罗树根被所断时,任何枝茎茂盛之庵罗果亦随其断去。诸比库!如是,如来之身,截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间,人、天虽能见之,身坏命终已,人天当不能见。
下面的比喻可以说明为何涅槃甚深难见、难解:
糖的比喻:如一个人对糖的味道,不告诉他去读关于化验糖的书,他事先没有经验,是不能知道的。但是假如放一点在舌尖上,他就会知道糖的甜味,过多关于糖的理论就没有必要了。
鱼的比喻:就像鱼的字汇里没有表达陆地性质的字眼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字足以表达那种经验。乌龟对它的朋友鱼说,它刚从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啰!”乌龟尽力对鱼解释:陆地是固体,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事。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生活的湖一样:有波浪,一定可以在里面潜水和游泳。
故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与。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即:、与。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它是完全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拉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若禅修者在修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若禅修者在时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依无相门而证悟涅槃;若禅修者在时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悟涅槃的。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应当知道涅槃的三个特点:
佛陀说“比库们啊!是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就无从解脱。因为有了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有所解脱。”(Ud.8.3,译法按《佛法》P26)
此处的“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正是指涅槃。那么,什么是“非缘生”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所以,我们说涅槃是常。
“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虽然在此说到“不生、不长”,但我们不能将涅槃理解为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这类色法或其他的有为法。
尊者曾说:“友等!此涅槃者是乐”(A.9.34)
涅槃无受,而乐属于受,怎能说涅槃是乐呢?当时,尊者也有同样的疑问。沙利子尊者回答说:“友!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接着,沙利子尊者以九种禅定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大意如下:
初禅以欲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二禅以寻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三禅以喜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四禅以舍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空无边处定以色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识无边处定以空无边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无所有处定以识无边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非想非非想处定以无所有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
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而观,诸漏尽,所以涅槃是乐。(A.9.34)
总而言之,由于此处无诸苦,所以涅槃是乐。此处的“乐”并非是指乐受。与此类似,苦圣谛的“苦”,也非仅指苦受。
佛陀说:“一切法无我”(M.35)在此,根据《》“一切法”指四种究竟法:、、、涅槃。所以,涅槃无我。
涅槃,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关于佛陀或阿拉汉的“入灭”、“般涅槃”、“取涅槃”是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的。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然者,世尊!于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布吒婆楼!我不记说如来于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而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世尊!于此等何故不记说耶?”
“布吒婆楼!此等不适合于义、不适合于法,而且非根本,又不导于、离欲、止灭、寂静、证悟、正觉、涅槃也。是故我不记说也。”
在早期的文献里,虽然涅槃含有最终真实的意义,而非仅是一种道德或心理状态,但没有些微暗示过,此真实在某深层次中,与它示现的对立面——生死轮回有着形而上学的不可分辨性。与此相反,佛陀一再地教导,生死轮回是受贪嗔痴影响的痛苦境界,在轮回中,我们累积起来的眼泪远远超过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转之生死轮回的解脱,要实现就必须完全消除贪嗔痴与舍弃一切有为的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因此,上座部以轮回与涅槃的对立为全面追求解脱的出发点,更有甚者,它把这种对立作为达至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那正是超越与实现解脱的涅槃。上座部与大乘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大乘仅把轮回与涅槃的对立,视为专为钝根众生而设的初步教导,最终要由较高层次的实现不二论所替代;但上座部佛教并不同意,因为从巴利文的藏经来看,即使是与,他们的与苦的止息、轮回与涅槃等,仍然是不同的。
追求灵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传统,他们普遍认为,最高的灵修教导必须安立一种形而上学的玄奥的统一,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觉悟的哲学基础。若以此假设为公理,他们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巴利文经藏的佛教,与伴之而来坚持对二元对立面作严肃的评估,是有缺陷的与暂时性的,有需要通过实现来完成始得。对倾向此想的人士,以终极的统一来消除二元的对立面,自然觉得更为深刻与完整了。
参照佛陀的原本教义,那种深刻与完整不必以差别的代价来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间反思,已能表露无遗的那些二元的对立面与其多样性,就足可达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此种坚持确认真正的二元对立面的教导,最终会比较令人满意。它比较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尽管它拒绝内心的渴望全面统一,它需要考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于现实。
之所以认为保存在上座部传统里的佛教,远远超过任何解决人类心灵困境的企图,是在于它的坚持现实而非坚持统一。佛法不是指导我们走向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在那里日常的紧张与压力可消融于形而上学的统一,或莫测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佛法指导我们面向现实作为最终的理解领域,以及如实地面对事物本身。首先,佛法为我们指出、(苦因)、、等,作为如实的解脱宣言。佛陀宣称,这四个真理,是崇高的真理(圣谛),而导致它们的崇高,正因为它们是现实的、不离正道的与不变的。就因为不能如实地面对这些圣谛,我们便在生死轮回中流浪了这么久,也只有通达这些如实的真理,才能令人达致真正完美的灵修境界:一切苦恼的止息。
巴利经藏.长部.大念处经,注释。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佛陀的古道P48。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毗达摩讲要.涅槃。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
本页面最后修改于日 (星期五) 14:49。
此页面已被浏览过19,863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